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扰着。虽然大多时间居住在城市,却很难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民工
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3、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收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天价”学费赌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和管理办法,可按月、季、学期收费,实行走读或寄读等,以适应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情况。
4、私立学校应积极与公办优秀学校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输出管理、名师带徒、资源共享等形式,实现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跨越式提升,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逐渐融入城市教育的主流。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江浙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现在农民工的性质。在古代,农业属绝对的第一产业。当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工业还没出现。即使到了清代有所萌芽,由于其规模很小,也不可能有“农民工”的产生。所以随着后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部分闲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就形成了早期的“农民工”。随之“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并无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并没有像现在的教育体制一样划分地域,而且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所以问题并不突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历了10多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4.民办学校境况堪忧。目前一些适应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要求、费用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其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学生安全和办学质量都没有保障。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其目的多以营利为主,授课教师多数是劳动市场的招募人员。此类学校有许多根本没有注册登记,校舍多由民居、仓库改建,教室昏暗、狭小、通风差,消防隐患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缺少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要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义务教育体制,而不能只从政府利益、行政管理方便不方便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以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为本,他们到哪里,就由那里的政府解决义务教育问题,防止两地政府互相推委。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每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和扶持。加强农民工子女幼儿教育,减少与城市儿童间的差距
第四篇: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公平教育——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讲讲关于教育公平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起源、发展与解决方法。首先请看我录制的一段视频,向大家呈现的是哈尔滨市一个农民工聚集区的环境及一个孩子的梦想。
视频链接:优酷网 《农民工孩子的心愿》
很感谢大家可以看完这段视频,我们很多人会为之感动和震惊,因为孩子的可爱和环境的破落。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因为这群孩子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我和我的父亲所处的年代,以及所经历的事正好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起源与发展的代表。
我父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浙江的一个农村,到东北打工。父亲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了固定的住所。1996年暑期,父亲将母亲、我和妹妹接到赤峰和他一起居住生活。我成为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学年要额外缴纳400元借读费,当上了“借读生”。升入初中后,借读费有所增加(忘记具体多少了)。高考时,因为户籍不在当地,就回到浙江高考。相比于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我是幸运的,因为有教育至上的父母,也顺利的升入大学。然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成长道路则令人担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民工潮”。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与固定住所,他们开始携妻带子进入城市。由此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子女”。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涌现。流入地政府为了避免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涌入,公立学校普遍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要收取借读费、暂住证、户口薄、工作证明等),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家庭无法全部提供,他们的孩子被迫关在了校门外。另外,国家政府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导致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度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导致了这群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了无人负责的“真空期”。直至1998年,国家教委立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但是政策中同时提到:流出地政府要严格控制生源外流;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收取借读费。政府明确采取“限制”措施,并将“借读费”合法化。这实属教育之不幸!
公立学校的高门槛催生了“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前期资金投入小,硬件和软件均不好,无法得到各地教委的办学审批,身披“非法办学”旗号。因为非法办学,无法得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就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如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教学质量与安全健康等都得不到保障,政府为了学生的安全,下令取缔非法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数万名学生含泪离开心爱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你的课桌在哪里”等报道见诸各媒体,媒体的集中关注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新世纪初期涌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被全社会了解,政府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2001年、2003年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办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开始得到法律保障。
在2005年、200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政策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此时,因为农民工子女问题经过十年的堆积,相关政策法规对于一些地方教委已经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急剧扩张。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我认为《纲要》中提到全面取消借读费,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可以做到,因为其农民工子女的基数少(2007哈尔滨市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借读费,当年哈尔滨农民工子女数量为6.8万)。而在北京等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城市,仅仅是取消了“借读费”这个称呼(改称“赞助费”等其他名号),高门槛依旧存在(特别是重点中学),差别对待依然很明显!
《纲要》中对于“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条规定,已经在黑龙江省等四省市进行试点。包含解决农民工子女升学考试、职业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已分别在一些省市试点。
我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二、问题的严重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过工人大罢工事件,这正是法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集中爆发。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第一代农民工以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价值观进入城市,他们亲身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贬低与蔑视,所以不打算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挣钱,挣足够的钱供养子女读书,然后回到家乡(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第二代农民工(上世纪末至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渴求平等、被尊重、体面的活着。他们心底没有一丝对农村的好感,不想回家种地。他们希望留在城市通过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地位。
第二代农民工的数量绝不在少数,已经成为城市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许因为家庭拮据、个人学习差、自卑心理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多数只有初中学历),这些原因终会归结到教育的不公平。他们在城市里学习、成长,在接受不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被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取向混乱,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影响,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多数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已经扭曲,不公平的感受催生报复心理。一旦这个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却依旧在承受教育不公引起的种种不公平,当这种不公平心态愈加膨胀,可怕的报复心理必将蔓延。这个有相当长倒计时的定时炸弹就要猛烈爆发„„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农民工子女吧,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家长、老师监管的教育环境,忍受城里人歧视的生存环境,自卑的心理环境„„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小学(可能是)题写“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不确定),孩子们确实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共同成长进步”!家长因精力与经济所限,不能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老师因诸多原因不愿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楼大厦与垃圾堆臭水沟的对照正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理环境,试问:在这般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凭什么和城里孩子共同成长?
过于激愤的话,我只能在心里久久激荡,不愿多说。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为之追求奋斗的事业。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个部分已经在发展中简单谈到。从最初的“限制”到后期的“差异化对待”,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政府远没有解决问题的前瞻性。
地方政府的政策。各地教委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一般解决较好的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北京一直是农民工子女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NGO。政府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即使握得再紧,也总有缝隙。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则是弥补缝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各种不同的NGO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公益基金会属于NGO领域的顶层,它从2007年由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开创,定位于帮助农民工子女。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投入资金与资源,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化,成为“新公民学校”;二是资助全国各地的社团组织开展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
百年职校是一所以培养适龄农民工子女职业技能的学校。由服务性企业的资深管理者、大学教授、高级技术工人为学生免费授课,学生的所有费用全免。它于2005年创办,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得到相关政府、中国青基会、众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顺利复制到南京等五个城市。
歌路营教育咨询公司是北京一家工商注册的公益组织。它开展活动的方式是招募优秀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依靠成熟的项目带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进行城市体验、心理成长方面的公益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启明星爱心学校。她是我创办的一所学校,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我们以校内公益社团的身份开创一个公益教育平台,从08年5月18日开始至今,每个周末与寒暑假,为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开展义务的课外辅导。我们拥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品行、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快乐体验、培养特长爱好、拓展视野思想”,开设基础、特色、特长与艺术团四大类,十余门课程,依靠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关注引导和辅导孩子,以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四、呼唤爱与责任感,倡导教育公平性
在最后,我想向各位同事呼吁一下,作为教育者,要深深的将爱与责任感铭记在心,在当老师时要将这份爱与责任感引导给每一个孩子,告诉他们去追求“让身边的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持续的做到这点,那么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周鹏
2011年5月11日
第五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在城市的整体人群中,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我过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二元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存过程中,教育问题成为关键。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会遇到较多的困境。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收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会面临失学困境、转学困境。国家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家庭教育观落后、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都是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指出,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完善的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关键,是营造社会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倡社会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平等待遇,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问题,教育困境,教育问题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neither proces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ncreased nor short.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of the c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as evolved called a large group.At this stage, I had a positive st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dual structure is imperfect, resul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hind.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survive the process, educational issues become critical.Problems in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Private schools and city incom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roofreading have some limitations, so they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school, transfer dilemma.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ckward peasant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behi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ed,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enrollment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key is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 goo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prote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every citizen equal treatment to promote social education;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roblem analysis
导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也逐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为了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对我姑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发展现代化城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而其子女也受到了一定的漠视和歧视,受到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发生偏激思想,放纵自己,产生消极和报复社会的思想,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解决。还有这样,才有确保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正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严重和不能及时入学问题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节上应该实行“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反正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经费较少,一般仅能够维持当地儿童的入学教育,公办学校一般难以支撑外来人员入学所需费用。这样就导致了收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国家的教育法。1所以,正因为政府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较多的公办学校,一般不招收农民工子女。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敬爱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较低,公办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也会拒绝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自身也不愿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基础上显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而这其中仅有20%的初中入学率,85%的小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出于辍学阶段,失去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样作为我国的公民,本应受到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学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起跑线2。
1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这种农民工子女大料失学、辍学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较高的上学费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中下层,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一般仅够支撑生活费用,很难承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尽管国家对各个城市的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对学校的各种“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进行取消,但是农民工子女却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地政府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期间需上缴1000-3000元的高额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生活负担3。
2、严格限制户籍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造成教育成本负担加大。现阶段,依据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正在实施,但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或郊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较差,如果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话,需要大量的赞助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造成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将政府管理和公办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受到教育法的保障。但是,长时间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读书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被迫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1、不达标的教学建筑
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学校大多都是一些不达标的违规建筑。厂房和租用的民房通常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不规范性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这类教学场所通常不会经过国家建设部门的允许,属于违章建筑。这类违章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还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办学细则,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图书质量和数量、学校活动面积、教学设备和设施等的限制,为教育更添加了困难。这些不达标的教学教主,最终都是被迫整顿或者关 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关停。
2、较低的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子女使用的教材与公办学校的教材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各种标准的不同。同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对一些民办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大多是年轻教师虽然接受的观念比较新颖,教育知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仅将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向更稳定的公办学校发展,这种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限制4。频繁的更换老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不适,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造成教学条件的下降。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层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每个人实行同等教育机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行业带来较大的弊端,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1、解决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户籍制度功能已经逐渐不能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目前,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户籍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和身份仍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钳制作用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困境的发生。被打工父母大大城市生活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受教育机会大大降低,造成教育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因此需要及时的解决这类问题。
2、现行《义务教育法》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个区域的教育已经没明确规定了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适应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作为享受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保障,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户籍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特点,造成政府管理的不便性;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大量外来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大大的增加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所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对政府的管理政策进行改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子女教育上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责任性5。
3、执行不利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教育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逐渐制定各项措施进行改善。但是,在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教育,造成反正政策办法和接受的不统一性,各学校接受的政策比较混乱。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会挪用财政部在教育上的拨款,限制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因素
作为收入成本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受到学校借读费、赞助费等高额费用的影响,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机会。尽管国家对各种乱收费现象严厉禁止,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变相的收取费用。由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入学人员有限,如果没有额外费用支付的话,会很难使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尽管国家规定,对各种阶层各个区域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收费标准和项目上,农民工家庭的压力仍然较大。学校的书费、服装费、郊游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更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教育的局限性6。另外,还有较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差等原因,拒收学生入学;学籍管理不便和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逐渐成为拒绝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严重歧视了农民工子女,长期下去会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有限的教学容纳量
尽管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各个城市内的公办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周围居住人口的数量进行班级容纳量的设计,很少有学校对流动人口进行容量的预留。这就导致部分地区辐射不到,造成大量学生没有学校上,这一现象就造成大量的民办学校的出现。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大量人口的流动,为武汉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入学压力,较多学生 5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进行学习7。
2、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较少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环境下,较多的儿童已经逐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的加大,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当地政府。这种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在部分地区的辖区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学校,但是流动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加,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入学率,需要对民办学校进行改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民办学校的师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和正常的教育义务的机会。
(三)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子女性格和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的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和自我观念等都在一定基础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的鼓励、肯定,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则会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群体特征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8,这就导致在子女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不同。
1、落后的教育方法
针对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特点:多训斥,少表扬。由于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很少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重言教,少身教。对自己的子女提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身却不拘小节,很难使孩子从自身学到榜样。
2、缺乏沟通交流的家长与子女
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为子女辅导功课的时间;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知识指导;缺乏购买课外读物的经济能力;经济和时间的限制,还限制了外出游玩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子 78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女与城市人子女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
1、逐渐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子女教育是构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去除城乡差别。要想打破已经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近些年,全国各地虽然已经致力于突破这层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别仅靠一纸法令是不可能消除的。在城市实行开放的户籍制度,无底线接纳大量农民进城,这只是对这个问题流于表面的理解,这种解决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如城市贫民增多,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步步推进的方法,逐渐修正,如撤销暂住证制度,并修改有关政策条例,规定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后就能取得城市户籍。或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创建专门的登记卡,出现人口流动后可将登记卡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使其成为入学凭证。逐步推进,最终淘汰存在弊端的体制,进一步实现国民待遇。9
2、取消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身份地位及个人能力的认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二元制劳动市场”作为制约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主要原因,将会给农民工制造很大的就业障碍及限制,导致本来就缺少致富能力的农民工经济更加困难。要想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将现存的就业制度废除,创建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废除一切对农民工入城具有歧视性的政策条例,并为城乡创建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同工异薪、同工异时及同工异权,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同等福利等问题,进而也给农民工子女打下教育经济基础。10
(二)扩展法律保障范围
首先要从立法上添加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内容,即就是修订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从立法角度诠释全 910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体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说明义务教育法并不局限于公立义务教育,对私立教育也有效力。根据2003年9月所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2条的规定,民办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私人投资开办面向全社会的招生的学校或具有教育性质的组织等,显然在该法中民工子弟学校也将被划分到以义务教育为主的私立办学范围中,进而将义务教育这个责任推还给社会,其实质是将其推到制度之外,导致义务和权利之间形成不对称,不符合当前的义务教育观念。其次,应制定专用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确保该项财政能够实现专款专用,若有人违规动用这笔教育费用时应给与一定惩罚,制定角度体系,确保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进城后应该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中最为艰苦、危险、劳累的工作前线,是城市人不能缺少的伙伴,城市人和农民工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城市人不应该对农民工产生鄙视心理,更不能将这种鄙视与歧视的心理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农民工子女会在上学与生活中和同学及其他市民进行互动沟通,在此期间他们会形成对自身的看法、评价及三观,若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一直处在被鄙视的态度下,那么他们的人生历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应重视保护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为他们创造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都属于国家人才储备,是全民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此关键时期决不能让其遭受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是他们能够在包容、理解、尊重及爱护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特征,有关部门应相互协作,通过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做好政策宣传,使农民工们都能对定点学校有所了解,将子女送到定点学校就读。可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持,根据暂住证上的信息,联系农民工传达信息,进而使更多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其次,根据农民工的生活特点,为孩子办理具有流动性的学籍制度,方便其随时入学。若孩子基础过差,应有专门的教师为 11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其免费补课。接着,学校应根据情况适量减免农民工子女学费。最后,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形成多方帮助的局面第四。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大学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校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教育引导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人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并赋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了解孩子正是需要做的第一步,了解孩子的过程有以下几点:
1、摆正和孩子交流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父母的言行将会给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随口就说粗话、脏话。并随时注意保持整洁的形象,避免在学校给孩子丢“面子”,这样做能够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也能为家长自身树立形象。其次,家长应学会转变观念,对孩子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随意打骂。因为长期处在被打骂的生长环境中,孩子极易养成攻击与破坏的习惯,这种对社会逆反的人格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之路。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节俭生活。尽量避免吵架、赌博等现象出现,要保持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2、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
刚入城的农民工子女由于不熟悉环境,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学习方面,城市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管理也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节奏加快,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此时,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细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12最关键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应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到更好。
3、帮助孩子早日适应环境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产生归属感问题,他们担心是否可以被城市所接纳。同样,刚进城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刚入城孩子们会在语言上、学习基础上、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生活习惯上及服装上都呈现弱势,进而产生不安感。13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只要肯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改变这种现状。同时,要给孩子灌输新的生活观念,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结论
农民工入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必然会出现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创立起符合社会人口流动状况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问题是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市化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局化指导下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为农民工子女塑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年1月
[5]陈信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01)39-41 [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7]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8] 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9]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10]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11] 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