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9]28号 【发布日期】2009-04-15 【生效日期】2009-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川办发[2009]28号)
为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全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文)要求,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来川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实开展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治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总体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整顿任务
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集中整顿。
(一)加强重点环节的整顿。
1.农产品生产环节。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重点加强农药、兽药、渔药、抗生素、激素、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在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药产品行为。打击非法经销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行为。打击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特别是苗种生产阶段)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的行为。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粮食局、省乡镇企业局、省水产局。
2.食品生产环节。严把发证审查关,健全食品企业档案。严厉打击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重点整顿小企业、小作坊,解决行业内影响食品安全的普遍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乡镇企业局、省食品工业协会。
3.食品进出口环节。对出口食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和追溯体系,完整的质量档案,并对原料基地、使用添加剂进行备案,坚持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全面运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口食品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追溯和召回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分析制度,实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牵头单位: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水产局、省乡镇企业局。
4.食品流通环节。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行为。监督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落实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等方面的审查、管理、检查、报告的法定义务,发现不合格的产品要予以公告,清除出市场,并查清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督促食品经营者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大对食品运输、仓储、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管工作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整顿农村市场和售假问题突出的经营者。
牵头单位:省工商局。
参与单位: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乡镇企业局、省畜牧食品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餐饮消费环节。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积极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继续开展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全省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参与单位: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开展重点专项整顿工作。
1.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措施,切断其供应渠道。整治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和控制。严肃查处在火锅、泡菜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
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参与单位:省经委、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畜牧食品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水产局。
2.打击私屠滥宰和白酒制假售假。加大对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力度,重点对城乡结合部的私屠滥宰窝点以及其他屡禁不止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猪(牛、羊)肉和注水肉等的行为,规范活禽屠宰,禁止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畜禽产品上市交易。严格酒类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酒类流通随付单查验力度,完善酒类商品溯源制度,加强名优白酒和散装酒经营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不符合标识规定、以假充真、仿冒知名商品商标和名称等行为,严厉打击用甲醇、工业酒精和工业合成乙醇勾兑、冒充白酒的违法行为。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参与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畜牧食品局、省乡镇企业局。
3.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治理。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严格审查保健食品的注册和广告审批。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查处伪造、冒用保健品标签标识的行为,整治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加大对报刊、电视、广播虚假违法宣传广告整治力度。严查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参与单位: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开展边销茶氟中毒专项治理。要全面执行联合监管机制,严格实行边销茶生产许可制度,完善边销茶标准体系,推行边销茶生产经营索证、索票、检测、认证等制度,严厉查处销售伪劣边销茶的行为。在已有科技攻关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实现低氟优质边销茶的产业化生产。强化藏区安全饮茶宣传,倡导科学的饮茶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参与单位: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三)整顿的重点区域和场所。
1.抓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在近两年来创建国家级、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基础上,落实乡(镇)政府牵头抓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紧密结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工作,积极建设“农资放心店”、“食品安
全示范店”,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
2.抓好重点场所整顿。抓好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食店、小餐馆、农家乐、学校食堂和生猪屠宰厂(场)等重点场所的整顿工作,严厉打击无证照非法生产、加工、销售食品的行为,制造、使用虚假食品产品标识的行为,私屠滥宰、制售病害肉的行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违法犯罪团伙。
3.抓好地震灾区食品安全整治。针对地震灾区食品生产、流通、贮存和餐饮等环节的基本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尚未完全恢复的现状,继续抓好灾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加强对农产品销售企业、经销户的监管,监督生产企业严把原料关和加工关,加强灾区生猪等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加强灾后恢复和临时性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消费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灾区食品安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要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为民办实事”工程。要围绕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设定工作时限和考核指标,逐级分解任务和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保障基层执法单位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强行政执法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各级监管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强化指导、监督和执法检查。要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监察机关、纠风机构要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各项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加大对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督、监察力度,坚决纠正和查处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
调动企业主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采取行政、认证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食品安全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向食品行业全面推行。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加强协调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把整顿工作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加强协同合作,整合监管资源,完善协调机制,努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空隙和漏洞,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综合整顿局面。各项整顿工作的牵头单位要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报送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集中执法力量,整合执法资源,加大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及时向公安、检察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依法严惩危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严格办案程序和办案纪律,健全食品违法案件受理、查办、督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等不良做法。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与协作机制,对各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其他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既要依法查处,又要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部门。
(三)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监管主动性。各相关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品种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抽验力度,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可预见性和主动性,使整顿工作目标清楚,方向明确,效果明显。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发布,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提高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整合和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验检测。
开展食品行业不安全因素排查摸底工作,重视群众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改进监督抽检手段,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排查举报线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覆盖省、市(州)、县(区、市)三级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准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重点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检测工作,了解食品安全状况,检测评价结果作为评估各地整顿效果的参考依据。
(四)加大宣贯力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法。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要围绕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把新闻报道和知识传播相结合,把曝光违法行为与宣传先进典型相结合,客观、公正报道。广泛宣传优质产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提高我省食品信誉,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和鉴别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结合平安、和谐创建,拓展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内容。引导食品相关行业中介组织发挥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咨询和专业讲座,传授科普知识。
(五)加强督查总结,确保整顿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本系统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情况的经常性督促检查,经常对照整顿工作所确定的目标,及时检查进展情况。对以往媒体曝光率较高、群众反映集中的地区和问题要重点督查督办,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主动发现问题,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举一反三,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我省食品安全。要把整顿规范与促进发展、专项检查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相关工作信息,及时报送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情况。省政府将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督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
机制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同时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各地要按照核定的编制人员数和服务工作量,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工资总额。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服务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并逐步调整到位。按上述原则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一)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0年,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人均1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起,进一步提高人均经费标准,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卫生、财政部门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绩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同级财政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的,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二)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 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合并项目内容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要求具体规定。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全省统一定为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参保(合)对象就医发生的一般诊疗费全部由医保报销支付,同时要相应提高医保支付上限标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可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已开展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措施,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分解处方多收费。
(三)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实行先预拨后结算,并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的具体办法按《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川财社〔2010〕15号)有关规定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要按规定留用或上缴。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三、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 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按照卫生部即将制定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服务范围。对服务人口超过3万人、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县(市、区)卫生部门申请,市(州)卫生部门根据《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评审通过,可将其转为公立医院,保留原牌子,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尽快完成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乡镇卫生院编制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编发〔2010〕15号)要求核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2007〕4号)要求核定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各地可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编制,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并按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在岗位总量和相应岗位空缺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公开招聘补充工作人员。解除聘用(劳动)合同人员,按照相关政策需给予经济补偿的,相关费用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同时,要按照 省有关规定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到位。
(三)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督促、指导,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绩效考核目前暂按照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川卫办发〔2010〕142号)文件执行,以后逐步完善。
(五)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晋级和奖惩紧密结合。各地制定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要 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四、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卫生部门要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并落实相应经费。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要积极引导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省财政自2010年起对村医给予一定补助。各地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可根据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对达到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水平的村医给予适当倾斜。
同时,鼓励各地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 保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五、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二)落实补偿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水平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按规定负担的补助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政策。各级财政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及时下达补助资金,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三)强化督促指导。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检查指导,定期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和完善政策措施。
第三篇: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沈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沈政办发[2009]42号 【发布日期】2009-06-15 【生效日期】2009-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沈阳市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沈政办发[2009]4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沈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09〕26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健全统一领导、条块结合、责任明确、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顿相结合、执法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巩固成果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整顿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的集中整顿,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到餐饮服务环节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市农产品种植养殖源头监控得到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得到好转,餐饮服务环境得到净化,食品安全重大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基本消除。
三、整顿任务
(一)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严厉查处研制、生产和销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整治超范围、超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着力加强对米、面粉、食用油、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饮料和儿童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监管。
(二)农产品种植养殖和流通环节。一是严查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和在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的行为,查处在饲料、蛋白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中添加药物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畜肉产品中磺胺类和“瘦肉精”等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磺胺类药物残留,以及水产品和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的监督抽查,打击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特别是苗种生产阶段)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三是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工作,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制度,加强抽检,打击在生鲜乳中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奶站一律责令停业整顿或取缔。
(三)食品生产和进出口环节。监督食品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跟踪抽查。加强高风险食品和重点食品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小企业、小作坊的清理整顿,对达不到承诺保证或加工标准的企业,及时责令整改或依法予以取缔。打击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全面清查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获得卫生注册登记资格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打击食品非法进出口和逃避检验检疫行为。
(四)食品流通环节。开展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清理整顿,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照、超范围经营食品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的专项检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施全面监控,加大抽检力度,确保食品质量可追溯,不合格食品全部及时退市。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整顿酒类市场秩序,加大对分散于城乡结合部、村镇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酒类经营业户的监管力度。
(五)餐饮服务环节。以学校食堂、学校周边饭店、建筑工地食堂、集中聚餐场所、集体供餐配送单位、农家乐旅游点、旅游景点和繁华地段饭店为整顿重点,进一步加强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格从业人员健康资格、卫生消毒设施、卫生管理制度等审查,依法查处餐饮企业无证经营行为。全面落实集体食堂和重点餐饮单位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制度,规范采购渠道,严厉查处采购不合格食品及原辅料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六)畜禽屠宰环节。加强对定点屠宰厂(场)的清理整顿,建立健全定点屠宰企业的检验检疫等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取缔不具备定点屠宰条件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严厉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猪、牛、羊和注水、注胶肉等非法行为,规范活禽屠宰,严防未经检疫(验)或检疫(验)不合格畜禽产品流入市场。
(七)保健食品。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保健品和伪造、冒用保健品标签标识的行为,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对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和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严查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
四、整顿措施
(一)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对存在严重不良诚信记录的食品企业实行通报制度和责令退出行业制度。通过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核查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重点食品、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点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合格食品责令有关企业和单位下架、退市、召回。
(二)落实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执行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制度,提高自我检验检测能力,落实食品出厂检验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农业规范(GAP)和危害分析控制点技术(HACCP)等先进食品安全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我市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提高食品安全检测频次。建立覆盖各区、县(市)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开展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验检测。进一步提高对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
(四)强化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着力纠正执法监管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乱作为问题。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查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追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推行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制度,实行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五)规范食品行业自律行为。及时公布食品企业守法信息,建立网上公示问题企业和问题产品“黑名单”制度。加快推进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食品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按照国家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整顿目标和工作任务,抓好落实,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食品安全专项资金,确保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转。
(二)明确分工,密切协调配合。整顿工作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既要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又要主动协调、互相配合,建立上下互通、横向联动、信息共享、步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形成合力,确保整顿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取得实效。
(三)大力宣传,加强社会监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有组织、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和培训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报道学习贯彻情况、整顿措施和成效,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信心。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充分发挥知情举报等社会监督效能。
(四)加强督查,做好绩效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开展检查和评估。对整顿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要给予鼓励;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区、部门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将适时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督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细则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办发[1994]80号 【发布日期】1994-08-29 【生效日期】199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细则
(试行)》的通知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川办发〔1994〕80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细则(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发扬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政令畅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第二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目标管理体系各个层次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中的监控检查、年终的考评、奖惩,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保证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分级负责原则。各目标责任人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负责,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由各目标责任人协调解决,如不能协调解决的,可逐级上报,直至总责任人裁决,下一级责任人必须服从上一级责任人的裁决意见。
(三)奖惩逗硬原则。根据各责任单位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按规定实行奖惩。
第二章 目标管理体系
第三条 第三条 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省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实行省长负责制,其责任体系分为:
(一)全省目标管理的总责任人是省长。副省长对省长负责,按职责分工对联系部门实施领导,并作为分管部门的总责任人。
(二)秘书长、省长助理、副秘书长按职责分工归口对省长、副省长负责,并协助分管省长联系、协调有关部门目标任务的实施。
(三)各部门责任人对本部门目标管理负责,各部门副职领导人对本部门责任人负责,按分工负责组织本部门目标任务的实施,保证本部门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四条 第四条 目标管理组织体系。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组织体系分为五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具体工作任务、职责如下:
(一)省长为全省目标管理的总负责人,常务副省长负责目标管理的组织实施,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协助常务副省长负责目标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负责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动员和目标制定、实施、考评、奖惩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
(二)省政府目标管理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担任组长,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直机关工委、省计委、经委、建委、农工委、教委、科委、民委、财办、人事厅、监察厅、统计局、审计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并邀请老同志参加。考评小级的职责是参加目标制定、考评。
(三)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目标办承担省政府目标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目标制定、分解、实施的检查、调整和年终考评、奖惩的安排、组织、材料综合、报告及情况通报等日常工作。
(四)组长单位。为便于开展工作,将进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的部门分为十个组,分别由省计委、经委、建委、农工委、财办、教委、科委、民委、人事厅、办公厅为十个组的组长单位。其职责是负责组内各单位目标制定的初审、实施中的检查、年终考评及经验交流等项工作的安排组织等。即对组内各单位目标制定工作的安排和检查督促,对各单位目标方案进行初审后按要求报送省政府;对目标实施进行半年检查并综合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对年终考评作具体组织安排,对组内各单位的自查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并综合后报省政府。
(五)各目标责任单位。各部门应落实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按省政府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工作和报送目标管理工作的有关材料。
第三章 目标制定与分解
第五条 第五条 各部门制定目标的依据。
(一)省委、省政府当年工作要点和省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当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收支预算等所确定的全省工作的总目标。
(二)省委、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各部门自身的职能、职责。
(四)省政府为保证各项工作目标完成和政令畅通所采取的各项保证措施和省直机关工委下达的保证目标。
第六条 第六条 制订目标的原则。
(一)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各部门所制定的目标既要与全省工作的总目标相衔接,突出重点,也要体现本部门的职能、职责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涵盖本部门的全部工作。
(二)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各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要以上年完成工作目标的实绩为基础,按照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原则,确定一定的增长(提高、发展)幅度(水平),定出具体的定量、定性(数量、质量、时限)的工作目标。基建、技改等工程项目要定出形象进度指标。实在不能量化的目标要订出具体考评标准。
(三)各经济主管部门制定的经济工作目标要统一使用现行经济指标。
第七条 第七条 目标任务基本分计100分,含三项。第一项为业务目标(主要工作指标),计50分,主要是指国家对省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体现各部门职能职责的业务指标。第二项为职能目标,计35分,主要是指各部门为完成各项指标和围绕政府总目标而开展的工作,是指各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工作(第一、二项目标制定样表见附表1)。第三项保证目标,计15分,由省直机关工委制定。
第八条 第八条 为确保政令畅通的共同目标,实行否定记分法。
(一)考核内容:
1、认真执行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的有关决定,凡文件中有明确贯彻落实、办理要求的事项;
2、认真办理省政府全体会、常务会、省长办公会决议,要求各部门或有关部门限时办理、报告办理结果的督办事项;
3、认真办理落实省政府领导批示的事项及其他交办事项;
4、坚持机关昼夜值班,保证与省政府的联系畅通;
5、认真做好目标管理工作,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6、按省政府办公厅川办发〔1992〕2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执行15天办文制度,做好公文处理工作;
7、按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8、按通知要求出席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召开的会议(即按通知要求的出席人员、时间出席)。
(二)考核办法和标准:
1、各目标责任单位按考核内容规定的事项于每年底检查时逐项进行自查,并如实填写《共同目标完成情况表》(式样见附表3)报省政府。
2、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会同办公厅有关处室对共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年底进行全面考核。
3、考核扣分标准:
(1)第八条
(一)的考核内容1项中凡有1件文件未办理,2-4项中有1项未办理,扣2分;
(2)第八第(一)的考核内容1项中有1件文件和2-4项中有1项办理不合要求的扣1分;
(3)目标管理工作中,凡目标未分解落实到人头的扣0.5分;凡不及时按规定报送材料的扣0.5分;无目标管理工作机构或专、兼职人员负责的扣1分;无目标管理工作制度的扣1分;
(4)公文处理工作方面,按各部门公文办结率与要求达到的公文办结率的差值进行否定计分,每差1%扣1分;
(5)信息反馈工作方面,主要按采用数进行计算,采用数每差10条,扣1分;
(6)不按第八条
(一)的考核内容第8项要求出席会议的,每发生一次扣1分;
(7)以上各条所扣分值均从目标责任单位的总分中扣除。
第九条 第九条 每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将《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工作任务分解并下达到各地、各部门,各部门要将涉及本部门工作的任务作为必保目标纳入部门工作目标方案;分解到各市、地、州的任务目标,各地也要作为必保目标纳入本级政府目标中或列为重要政务督办事项进行跟踪督办,由省政府办公厅进行检查。
第十条 第十条 制定目标的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每年2月10日前,各部门应按本办法第五、六条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当年工作目标初步方案报省政府,抄送组长单位。各部门提出的目标初步方案中有涉及其它有关部门工作的,应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并明确各自的责任。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责任人均为本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
(二)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对各部门制定的目标建议方案进行审核,并征求各方意见后,制定出省政府各部门当年目标责任明细表,提交省政府常务会审定后正式分解下达各部门实施。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目标的分解。各部门在接到省政府分解下达的目标后,要结合自身工作任务的实际,将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所属二级单位和处、科,直到个人。并将分解到处一级的情况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备案。
第四章 检查与考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目标实施情况的检查、考评按半年自查和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组织抽查、年终全面考评三种形式进行。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检查与考评的内容。
(一)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执行情况;
(二)各协办单位配合情况;
(三)目标管理情况:
1、一把手亲自抓目标管理工作,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确定处室人员负责日常目标管理工作的情况;
2、目标项目全面分解,落实到人的情况;
3、内部目标运行是否有健全的监控、管理制度及坚持执行的情况;
4、是否制定有内部目标考评奖惩办法和执行情况;
5、是否按要求向组长单位和省政府报送有关材料;
6、目标管理资料是否齐全、符合规范。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检查考评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半年自查与抽查。每年7月上旬,各部门要按第十三条的要求自查目标管理工作情况、目标执行情况,有进度要求的要对照进度要求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由其责任人签名后报省政府,抄送组长单位,组长单位综合情况后及时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会同各组长单位进行抽查,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对需要调整的目标,作必要调整。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于7月下旬写出半年目标执行情况综合报告报省政府。
(二)年终考评。于次年1月20日前,各部门按第十三条的要求对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写出自查的报告书附目标考核自查表报省政府,同时抄送各组长单位和省直机关工委(目标考评自查表式样见附表2)。
次年1月25日前,省政府目标管理考评小组对各组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分别进行考评,并于1月30日前,将各部门的考评情况及各组综合情况向省政府写出考评情况报告。
次年2月1日到2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目标办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对各考评小组的考评情况建议报告和目标管理责任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复核评分,形成全省目标管理执行情况报告书提交省政府常务会审定。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为保证目标任务的严肃性,除半年检查后,由省政府办公厅根据年初制定目标存在的问题或全省工作发展的需要,对少数目标任务作必要调整外,一般不对目标任务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目标考评的具体计分办法。基本分总计为100分,主要指标、职能目标得分按该项目执行情况与其基本分值之比计算;保证目标按省直机关工委提供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共同目标的计分办法见第八条。
(一)超额完成工作目标项目的计分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完成工作目标100-119%的项目,按该项目分值的满分计分;
2、完成工作目标120-149%的项目,在该项目的分值上加10%计分;
3、完成工作目标150%以上的项目,在该项目的分值上加20%计分。
(二)未完成政务目标的评分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因国家和省调整政策应取消或减少目标任务的项目,按该项目基本分计分;
2、因其他重大客观因素影响,经过努力而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项目,经批准可酌情按其基本分的80%-100%计分。
3、除上述两条外,未完成工作目标项目的计分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完成工作目标90-99%的项目,在该项目分值上减10%计分;
(2)完成工作目标70-89%的项目,在该项目分值上减20%计分;
(3)完成工作目标50-69%的项目,在该项目分值上减30%计分;
(4)完成工作目标在50%以下的项目,该项目不计分。
(三)其它加分项目。凡获得国家各部委(不含司、局)和省委、省政府表彰且有荣誉证书的单位每获奖1次奖励1分,计入总分。
(四)其它减分项目,工作目标因主、协办单位配合不好而未完成的,该目标任务扣减分由主、协办单位分别按60%、40%的比例从其总分中扣减。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长的计分按全省总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各部门的平均得分计算;副省长的计分按其分管部门的平均分计算;各秘书长、省长助理的计分以联系单位平均分值为依据,由分管省长审定。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对省政府下达的重点目标(省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省政府办公厅督办室进行跟踪督办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情况。
第五章 奖惩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奖惩范围: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的各目标责任单位。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奖惩方式:一是按部门得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通报;二是按考评实际得分计发奖金,体现奖惩原则,奖励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将发放奖金与通报表扬相结合,惩罚以扣减奖金和通报批评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目标管理与干部考核挂钩。要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目标管理考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以及对干部晋升、调级、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奖金的计算方式:目标管理奖金总额按当年省财政收入情况由省政府确定。凡目标管理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单位,均可获得目标管理奖,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每分奖金值=目标管理奖金总额÷总分值。部门目标管理奖金总数=每分奖金值×部门总分值×部门总人数。
目标管理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下的部门不发奖金,并责令向省政府写出书面检查,省政府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各目标责任单位的违法违纪人员,扣除其全年目标管理奖金。由省财政厅依据省政府办公厅的通知从其单位奖金总额中扣除。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奖金来源按各部门人员经费来源实行多渠道解决。由省财政承担全部职工工资的部门,奖金由省财政承担;由省财政承担部分职工工资的部门,奖金由省财政按工资补差的百分比计发;不由省财政承担职工工资的部门,则只给予名次和领导班子成员奖金,其他职工的奖金由各单位自行筹措解决。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职工人数以省人事厅、财政厅审核的在职人数为准。人员的调进调出均以年底统计数计算。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奖金发放由省财政厅按省政府下发的目标管理奖金分配方案发放各部门。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对在考核、奖励中弄虚作假的责任部门,视其情节扣减该单位不低于30%的目标管理奖,对确实负有责任的领导视情节扣个人目标管理奖金并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适用于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的各部门。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目标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一九九五年起执行。
附表1、2、3(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石家庄市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应用
【法规名称】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石政办发〔2010〕17号
【颁布时间】2010-4-23
【失效时间】
【正 文】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三日
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
为继续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2010〕11号)精神,结合我市创建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活动及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主要任务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
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严格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研制管理。(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深入开展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的行为。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禁止在果品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林业局、粮食局负责)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行业,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质监局负责)
(四)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工商局负责)
(五)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卫生局负责)
(六)加强畜禽屠宰整顿。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监管,重点监控和重点整顿屠宰管理薄弱区域和私屠滥宰易发区域,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
(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和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商务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负责)
(七)加强保健食品整顿。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卫生局、工商局负责)
二、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2010年要按照全省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年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线,以制约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坚持治理整顿与机制建设相结合、依法监管与诚信自律相结合、风险防控与严格执法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企业严格自律的全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上半年,各级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长效机制建设各项制度,下半年全力抓好制度的实施。重点在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六大纲领性机制上下真功夫,带动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重点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统一负责、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制度。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综合协调权威,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部门之间沟通与合作,增强部门合力,堵塞监管漏洞,消除监管肓区。统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监管经费保障。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组织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评议和考核。(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负责)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实施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建立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市及县(市)、区与乡(镇)并逐步延伸到村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风险四级监测体系,系统收集全市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加强对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饮用水、粮油制品、调味品、儿童食品、酒类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的风险监测,强化对非食品原料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氯丙醇、甘氨酸、溴酸钾、动物水解蛋白、麦糊精、植脂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监测力度,定期组织风险性监测,及时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较高风险的食品及时发布预警,重点防控全市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加大食品特别是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各地要根据各自的食品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确定本地重点风险监测品种、监测项目,做好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
(三)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机制。帮扶、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问题产品召回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内部生产经营档案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并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督促行业协会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各有关部门负责)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特别是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基层监督网,完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的管理办法,明确食品安全监督员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考核评议方式和工作报酬标准,提高监督员素质,增强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现有群众举报投诉网络的作用,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焦点问题进行追踪,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进行曝光,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安全消费。(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负责)
(五)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对现有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落实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要求,健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按照新的职责划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监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制定本单位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落实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
(六)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的食品安全责任制,要坚持有权必有责、失职必问责,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定责任追究的具体办法,形成全程监管、全程负责的责任体系。(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
三、有关要求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的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要抓紧制定2010年整顿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任务,将专项整顿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统筹安排监管力量,切实保障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突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本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二)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对本地、本系统的重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清查、梳理排队,明确风险来源、整顿措施、治理目标、时限和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并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进
行限期治理。要将防控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作为重点,经过治理仍不能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到2010年年底全市各地现存所有重点食品安全隐患要全部消除。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食品行业协会对各食品行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各地、各部门也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对各类食品安全隐患进行举报、投诉。要加大案件和事故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新闻宣传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重要信息向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要规范食品安全整顿信息发布工作,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相关信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主动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展、成效和典型事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强督促检查和评估考核。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适时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各级政府也要将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制定专项督查工作方案,逐级开展督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结合创建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活动,制订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年底组织对各级、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评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