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时间:2019-05-15 02: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第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关于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通知

发文单位: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文号:全爱卫办发〔2008〕4号 发布日期:2008-5-6 执行日期:2008-5-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爱卫会办公室:

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是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长期发挥卫生防病效果的重要基础;其评价结果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根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我们组织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贯彻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doc 二○○八年五月六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

评价工作,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制定本细则。

1.目的范围

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长期发挥工程卫生防病效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对设计供水能力≥3000m3/d的新(改、扩)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卫生学评价;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做好工程建设前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工作,保证防病改水工程能落实到病区。

2.组织管理

2.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是农村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包括获取年度投资计划、制订评价年度计划、组建专家工作组、审核评价报告、报送有关部门、管理评价资料。

2.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负责本省(区、市)卫生学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并将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名单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备案。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不得参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

2.3评价专家工作组主要由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和给排水专业的专家组成。每个评价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少于3人;担任专家组长的应有正高级技术职称。

3.工作程序

3.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计划,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

3.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根据工作计划适时组建单个工程评价专家工作组。专家工作组负责制定本工程卫生学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并出具评价报告。

3.3卫生学评价报告经组织实施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3.4专家工作组进行卫生学评价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4.内容方法

4.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前卫生学评价 主要是以参与专题论证会等形式,开展水源卫生学评价、工程设计评价、工程技术审查等,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存档。

4.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卫生学评价 4.2.1新(改、扩)建工程卫生学评价应在工程试运行后期、竣工验收之前开展。

4.2.2核查工程供水覆盖范围和病区类型;评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

4.2.3检测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设计供水能力≥3000m3/d的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检测由通过计量认证的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专家组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4.2.4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有关卫生学资料。

4.2.5评估水厂化验室的水质分析检测能力。4.2.6查验水厂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制水工作人员健康证等。

4.2.7评估水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4.2.8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达标情况、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卫生学评价除对照有关标准进行单一因素评价外,还应结合现场调查、卫生监测、化验室检测、试验和健康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作出综合评价。

5.技术要求

5.1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5.1.1水源选择

(1)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应从供水水量、供水水质、卫生防护、供水连续性、供水范围等方面加以综合权衡和评价。

(2)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要求,其取水量应低于容许开采水量。采用海水淡化时,原水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水源水应有卫生部门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

(4)当原水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又无其他合适的水源时,应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

(5)水源供水量保证率应不低于95%.(6)当水源水量不能同时满足多种用水需求时,应按照优先保证生活饮用水供给的原则,统一规划、调度水资源。

5.1.2水源卫生防护(1)水源卫生防护管理

①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应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②地方人民政府对水源地应确定保护范围,落实防护措施,设置保护标志。③跨行政区域的水源及其集雨面积范围内,应根据有关法规明确并落实各自的责任和义务。④各级供水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开展饮水工程建设、环境卫生改善和公民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意识。

(2)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附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确定。在卫生防护带和生产厂区设置有明显标志的保护区和范围。在净水厂外围30m内,不得设置生活住宅区、畜禽养殖场、渗水厕所、污水渗透沟渠,不得设立垃圾、粪便、废渣等堆放场,并严格控制污水收集管道的铺设位置。

②在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严禁使用持久性、剧毒性农药。粉砂含水层井的周围25-30m,砾石含水层井的周围400-500m范围应设为卫生防护区。

(3)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以河流为供水水源时,在划定的水源保护流域内不得进行养殖活动,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任何有可能污染水域水质的活动,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等;以水库、湖泊为供水水源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水源保护区。

②凡新建的有一定容量的水源地,如水库、堰坝等,首次作为水源使用前必须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③对处于枯水期的内河、水库等水源“死水位”时底层淤泥引起的水质变化,应采取有效措施。④对利用水电站尾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对电厂发电、检修过程提出卫生学防护要求。⑤对明渠输水沿线可能引发的各种卫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⑥对水源保护区内和附近的污染源要逐步建立

信息数据库,并制订水源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水源地的护岸绿化和植被应选择适宜的乔木和灌木,以保护和改善水质。

5.2取水构筑物

水厂取水构筑物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并注意下述原则。

5.2.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1)大口井井口应高出地面50cm,并保证地面排水畅通;50m半径范围内无明显的污染源。(2)核查管井设备材料的卫生许可批件;核查管井竣工时的水位、消毒和水质检测结果记录。(3)应定期观察管井水位并记录,如井底淤积过多、影响水量或水质时,应及时清理。(4)室外管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cm,周围应设半径不小于1.5m的不透水散水坡。

(5)对水质不良的非开采含水层应封闭,封闭材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

5.2.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1)河流取水一般应选择在水流顺畅、靠近主流的河段,避开回流区和死水位;在有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时,应考虑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2)在水库取水时,要考虑水库中泥沙淤积及水生生物生长对取水口周围的影响,一般应在远离支流入口、靠近大坝的水面以下分层取水。(3)在湖泊取水时,取水口应远离支流且在湖泊出口处。

(4)取水头部应满足卫生防护要求。5.3厂址选择和布局

5.3.1厂址应选择环境保护条件较好、卫生环境良好、废水排放条件有利并便于设立防护地带的地方。

5.3.2厂区应设置围墙,生产区须与生活区分开。5.3.3厂区内应利用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绿化面积不宜小于水厂总面积的20%.5.3.4消毒间及其药剂仓库宜设在水厂的下风处,并与值班室、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5.3.5厂区内的厕所应符合卫生要求,严禁在水厂内修建渗水旱厕和渗水坑,厕所和储粪池位置与生产构(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10m.5.3.6水厂生活污水应单独设立排放管道,总排污口应设在水厂下游,并符合卫生防护要求。

5.4水处理 5.4.1基本要求

(1)水厂应制订水处理操作技术规程。(2)水厂配备的净水设施、设备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3)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和贮存间应通风良好,防腐蚀、防潮,备有安全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并有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4)水厂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泥水直接排入地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特殊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水或泥渣等必须妥善处置,防止形成新污染源。

(5)净水工程设计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或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6)在寒冷地区,净水构筑物和设备应有防冻措施。

(7)供水规模3000m3/d及以上的水厂应采用常规净水构筑物净化水质,不宜采用一体化净水装置。

5.4.2净水工艺

水源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地下水,可只进行消毒处理。

(2)原水浊度长期不超过20NTU、瞬时不超过60NTU时,可采用接触过滤加消毒的净水工艺。(3)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时不超过1000NTU时,可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的净水工艺。

(4)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可在常规净水工艺前采取预沉措施;高浊水应按《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要求进行净化。

限于条件,选用水质超标的水源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地表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处理或滤后深度处理。

(2)水源水含有大量藻类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相应处理工艺,并应符合《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要求。(3)水源水铁、锰、氟、砷等超标时,需特殊水处理。

5.4.3预处理(1)预沉淀

①当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宜采用天然池塘或人工水池进行自然沉淀,沉淀时间宜为8~12h,有效水深宜为1.5~3.0m,出水浊度应小于500NTU.自然沉淀池宜分成两格并设跨越管。

②自然沉淀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投加混凝剂加速沉淀。

(2)粉末活性炭吸附

原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或有异臭异味时,可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①粉末活性炭投加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投加于原水中,经过与原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助凝剂。②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宜采用5~30mg/L.③炭浆浓度宜采用5%~10%(按重量计)。5.4.4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

(1)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的规定。(2)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原水混凝沉淀试验结果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和水厂管理条件,经综合比较确定。

①混凝剂可选用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

②助凝剂可选用聚丙烯酰胺、活化硅酸、石灰乳液等。

(3)混凝剂宜采用液体方式投加。混凝剂的配制应根据其性质和投加量,选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方式进行溶解和稀释。

(4)加药系统应满足原水最不利水质的最大投加量要求,并设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和采取稳定加注量的措施。有条件时可采用自动加药系统。(5)加药间应有保障工作人员卫生安全的保护措施;应设冲洗、排污、通风等设施;室内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5.4.5混合、絮凝、沉淀、澄清

(1)混合方式可采用水力、机械或水泵混合。(2)混合时间不宜大于30s.(3)混合装置至絮凝池的距离不宜超过120m.(4)絮凝池、沉淀池和澄清池的类型,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出水水质要求、水温、是否连续运行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选用澄清池时,应能保证连续运行。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对絮凝时间、流速、原水浊度等参数的要求。

(5)进水压力较高或变化较大时,宜在絮凝池(或机械搅拌澄清池)前设稳压井。

(6)沉淀池、澄清池应能均匀地配水和集水;滤前水浑浊度应小于8NTU.(7)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

5.4.6过滤

(1)滤池池型选择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运行管理要求、滤前水质等因素,并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的滤速、滤料组成、反冲洗强度和周期等参数的要求。(2)滤池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得少于两组(格)。(3)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一般采用石英砂、无烟煤等。滤层厚度和滤料级配应符合要求。

5.4.7深度处理

(1)原水中有机物污染较严重、经常规处理后仍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时,可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投加氧化剂、生物氧化预处理+常规处理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2)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净化后的水质要求、必须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经活性炭吸附试验或参照水质相似水厂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4.8特殊水处理

(1)当原水中铁、锰、砷、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时,应进行净化处理。(2)地下水除铁、除锰宜采用曝气+接触氧化过滤、曝气+氧化+过滤等处理工艺。当原水含铁量超过2.0mg/L、含锰量超过1.5mg/L时,宜采用曝气+氧化+二次过滤等工艺。(3)地下水除氟

①除氟的方法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及混凝沉淀法等。

②活性氧化铝吸附法适用于含氟量小于10mg/L的原水。

③电渗析法可用于含氟量小于12mg/L的原水。④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氟量不超过4mg/L的原水。

(4)苦咸水除盐处理

①除盐处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反渗透或电渗析法。

②电渗析法除盐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5000mg/L的苦咸水。

③反渗透法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40000mg/L的苦咸水。

(5)除砷

①除砷方法,可采用反渗透法、复合多介质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混凝沉淀法等。②反渗透法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法适用于处理砷含量较高的原水。

③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6.5~7.5的原水。

④吸附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为5.5~6.0的原水。

⑤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砷量小于1mg/L、pH值为6.5~7.5的原水。

5.4.9消毒

(1)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

(2)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可采用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等方法。

(3)加氯点应根据原水水质、工艺流程及净化要求选定。

(4)消毒剂用量应根据原水水质、管网长度和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使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微生物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5)若需采用液氯进行前加氯时,应合理控制投加量,并注意出厂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含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6)消毒剂投加系统应有控制投加量的设施和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必要时应考虑投加设备的备用,有条件时宜采用自动控制投加系统。(7)采用液氯消毒时,加氯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必须设固定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加氯间和氯库的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设施和工具箱。在直通室外的墙下方设有通风设施,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置室外开关。(8)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出厂水中二氧化氯含量应不超过0.7mg/L.(9)投加消毒剂的管道及配件必须耐腐蚀,宜用无毒塑料管材。

5.5调节构筑物

5.5.1调节构筑物的清水池、高位水池和水塔有效容积应根据调节水量的需要设置,不宜过大,以免贮水时间过长影响水质。

单独设立的清水池或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定;同时设置清水池和高位水池时,清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高位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设定;水塔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

5.5.2清水池和高位水池的分格数或个数不得少于2个(格)。5.5.3前置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应满足消毒剂与水的接触时间要求。

5.5.4清水池、高位水池应有保证水的流动、避免死角的措施,容积大于50m3时应设导流墙。5.5.5清水池和高位水池应加盖,周围及顶部应覆土;其顶部应设通气孔便于空气对流,其直径不宜小于150mm,出口宜高于覆土0.7m;通气孔应有防止杂物和动物进入池内的措施。

5.5.6清水池顶上不得堆放可能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在清水池顶上种植植物时,严禁施用各种肥料和农药。

5.5.7调节构筑物清水池、高位水池、水塔应定期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可再蓄水使用。每半年清洗一次,以保证水质安全。

5.5.8清水池的排空管、溢流管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联通,以免发生污染。

5.5.9清水池、高位水池四周排水畅通,溢流管应高于池周围地面,防止污水流入。

5.6输、配水管网

5.6.1供水管材和配件材质必须符合卫生学要求,需具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采用金属管时,应进行内外防腐处理,内防腐不得采用有毒材料。

5.6.2管材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和腐蚀性物质一起堆放;安装前应清除管内杂物。

5.6.3管线布置应避免穿越毒物、生物性污染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5.6.4供生活饮用水的配水管道不应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和自备供水系统相连接。未经批准,不得从配水管网接管,以保证安全供水。

5.6.5当供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时,供水管应布置在上面,且不允许有接口重叠,若供水管铺设在下面,应采用钢管或设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应小于3m,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当供水管与污水管网平行铺设时水平净距应大于1.5m.5.6.6试运行前按以下要求进行管道冲洗和消毒:

(1)宜用流速小于1.0m/s的水连续冲洗管道,直至进水和出水的浊度、色度相同为止。(2)管道消毒,应采用含有效氯浓度不低于20mg/L的清洁水浸泡24h,再次冲洗,直至取样检验合格为止。

5.6.7管道及附属设备更换和维修后,应严格冲洗、消毒。

5.7水质检验

5.7.1供水规模≥3000m3/d的农村水厂必须设置水质检验室和制订相应的水质检验制度。5.7.2水厂应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规定,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设备和技术人员、确定检验的项目和频率。

5.7.3水质检验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7.4水源水中铁、锰、砷、氟化物超标时,水厂应增加相应项目的检测;水源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水厂应增加耗氧量(CODMn)、氨氮等项目的检测。

5.7.5水质检测采样点原水应在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应在清水池之后,管网末梢水应按照管网布置选择。在全部采样点中,应包含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和管网陈旧的部位以及当地可能导致水质变化的地方。

5.7.6水质检测结果及时反馈至水厂管理部门,为净水工艺参数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当检测结果超过水质卫生标准限值时,应立即重复测定并增加频率。

5.7.7水质分析能力评价

(1)有专门的水质分析实验室,包括理化和微生物检测,且化验室的建设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从事水质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水质检验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水质检验工作。(3)有相应的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且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证的要求,有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仪器设备一览表等。

(4)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水质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5)检测原始记录完整,规范,符合相关要求。记录应归档保存,保存年限按相关规定进行。5.7.8水质检验项目和最低检验频率要求见下表。

6.引用规范和标准

本细则主要引用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49-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96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编号:

评价项目名称:

报告编制日期:

扉页

(1)工程名称、地址:(2)水厂法人代表、联系电话:

(3)工程设计单位:(4)设计负责人、联系电话:(5)工程施工单位:(6)施工负责人、联系电话:(7)评价专家组组长: P1水厂基本情况

(1)工程供水规模(设计、现状)(2)工程受益人口(设计、现状)(3)病区类型及覆盖人口(4)总投资(5)开工、竣工时间(6)水源类型(7)供水工艺流程图 报告提纲: 1.水源和取水构筑物

(1)水源选择、水源保护及卫生防护措施的落

(2)水源水质检测项目及结果

(3)取水点位置

(4)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及周边环境卫生

(5)地方病史及范围

(6)水源周边污染源调查

(7)其他

2.厂区布置和运行管理(1)厂址选择

(2)厂区布置、环境卫生、安全防护(3)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制水人员健康证(4)管理制度和人员业务能力 3.水处理工艺流程(1)净水工艺和运行参数(2)特殊水质处理工艺(3)药剂的选择和投加

(4)消毒剂的投加位置、投加量和接触时间(5)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4.管网和调节构筑物(1)调节构筑物的容积

(2)清洗和卫生防护制度及落实情况(3)管道清洗消毒记录和维修记录(4)管网铺设范围占设计范围的百分比 5.水质检测

(1)水质检测设备配备(2)检验技术人员能力及培训(3)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4)水质检测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5)检测结果的记录和归档(6)检测结果的利用 6.评价意见和建议(1)总体评价

(2)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健康危害(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整改建议

(5)专家组组长签字、日期 7.附件

(1)水源水水质检测报告(2)出厂水水质检测报告(3)末梢水水质检测报告(4)其他必要附件

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爱卫会办公室2008-5-6

第二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

目录[隐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

1.目的范围

2.组织管理

3.工作程序

4.内容方法

5.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通知

全爱卫办发〔20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爱卫会办公室:

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是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长期发挥卫生防病效果的重要基础;其评价结果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根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我们组织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贯彻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doc

二○○八年五月六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制定本细则。

1.目的范围

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长期发挥工程卫生防病效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对设计供水能力≥3000m/d的新(改、扩)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卫生学评价;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做好工程建设前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工作,保证防病改水工程能落实到病区。

2.组织管理

2.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是农村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包括获取投资计划、制订评价计划、组建专家工作组、审核评价报告、报送有关部门、管理评价资料。

2.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负责本省(区、市)卫生学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并将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名单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备案。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不得参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

2.3评价专家工作组主要由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和给排水专业的专家组成。每个评价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少于3人;担任专家组长的应有正高级技术职称。

3.工作程序

3.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计划,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计划,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

3.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根据工作计划适时组建单个工程评价专家工作组。专家工作组负责制定本工程卫生学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并出具评价报告。

3.3卫生学评价报告经组织实施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3.4专家工作组进行卫生学评价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4.内容方法

4.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前卫生学评价

主要是以参与专题论证会等形式,开展水源卫生学评价、工程设计评价、工程技术审查等,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存档。

4.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卫生学评价

4.2.1新(改、扩)建工程卫生学评价应在工程试运行后期、竣工验收之前开展。

4.2.2核查工程供水覆盖范围和病区类型;评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

4.2.3检测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设计供水能力≥3000m/d的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检测由通过计量认证的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专家组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4.2.4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有关卫生学资料。

4.2.5评估水厂化验室的水质分析检测能力。

4.2.6查验水厂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制水工作人员健康证等。

4.2.7评估水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4.2.8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达标情况、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卫生学评价除对照有关标准进行单一因素评价外,还应结合现场调查、卫生监测、化验室检测、试验和健康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作出综合评价。

5.技术要求

5.1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5.1.1水源选择

(1)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应从供水水量、供水水质、卫生防护、供水连续性、供水范围等方面加以综合权衡和评价。

(2)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要求,其取水量应低于容许开采水量。采用海水淡化时,原水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水源水应有卫生部门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

(4)当原水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又无其他合适的水源时,应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

(5)水源供水量保证率应不低于95%。

(6)当水源水量不能同时满足多种用水需求时,应按照优先保证生活饮用水供给的原则,统一规划、调度水资源。

5.1.2水源卫生防护

(1)水源卫生防护管理

①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应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②地方人民政府对水源地应确定保护范围,落实防护措施,设置保护标志。

③跨行政区域的水源及其集雨面积范围内,应根据有关法规明确并落实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④各级供水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开展饮水工程建设、环境卫生改善和公民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意识。

(2)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附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确定。在卫生防护带和生产厂区设置有明显标志的保护区和范围。在净水厂外围30m内,不得设置生活住宅区、畜禽养殖场、渗水厕所、污水渗透沟渠,不得设立垃圾、粪便、废渣等堆放场,并严格控制污水收集管道的铺设位置。

②在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严禁使用持久性、剧毒性农药。粉砂含水层井的周围25-30m,砾石含水层井的周围400-500m范围应设为卫生防护区。

(3)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以河流为供水水源时,在划定的水源保护流域内不得进行养殖活动,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任何有可能污染水域水质的活动,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等;以水库、湖泊为供水水源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水源保护区。

②凡新建的有一定容量的水源地,如水库、堰坝等,首次作为水源使用前必须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③对处于枯水期的内河、水库等水源“死水位”时底层淤泥引起的水质变化,应采取有效措施。

④对利用水电站尾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对电厂发电、检修过程提出卫生学防护要求。

⑤对明渠输水沿线可能引发的各种卫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⑥对水源保护区内和附近的污染源要逐步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制订水源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水源地的护岸绿化和植被应选择适宜的乔木和灌木,以保护和改善水质。

5.2取水构筑物

水厂取水构筑物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并注意下述原则。

5.2.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1)大口井井口应高出地面50cm,并保证地面排水畅通;50m半径范围内无明显的污染源。

(2)核查管井设备材料的卫生许可批件;核查管井竣工时的水位、消毒和水质检测结果记录。

(3)应定期观察管井水位并记录,如井底淤积过多、影响水量或水质时,应及时清理。

(4)室外管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cm,周围应设半径不小于1.5m的不透水散水坡。

(5)对水质不良的非开采含水层应封闭,封闭材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

5.2.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1)河流取水一般应选择在水流顺畅、靠近主流的河段,避开回流区和死水位;在有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时,应考虑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

(2)在水库取水时,要考虑水库中泥沙淤积及水生生物生长对取水口周围的影响,一般应在远离支流入口、靠近大坝的水面以下分层取水。

(3)在湖泊取水时,取水口应远离支流且在湖泊出口处。

(4)取水头部应满足卫生防护要求。

5.3厂址选择和布局

5.3.1厂址应选择环境保护条件较好、卫生环境良好、废水排放条件有利并便于设立防护地带的地方。

5.3.2厂区应设置围墙,生产区须与生活区分开。

5.3.3厂区内应利用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绿化面积不宜小于水厂总面积的20%。

5.3.4消毒间及其药剂仓库宜设在水厂的下风处,并与值班室、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3.5厂区内的厕所应符合卫生要求,严禁在水厂内修建渗水旱厕和渗水坑,厕所和储粪池位置与生产构(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10m。

5.3.6水厂生活污水应单独设立排放管道,总排污口应设在水厂下游,并符合卫生防护要求。

5.4水处理

5.4.1基本要求

(1)水厂应制订水处理操作技术规程。

(2)水厂配备的净水设施、设备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3)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和贮存间应通风良好,防腐蚀、防潮,备有安全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并有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4)水厂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泥水直接排入地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特殊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水或泥渣等必须妥善处置,防止形成新污染源。

(5)净水工程设计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或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

(6)在寒冷地区,净水构筑物和设备应有防冻措施。

(7)供水规模3000m/d及以上的水厂应采用常规净水构筑物净化水质,不宜采用一体化净水装置。

5.4.2净水工艺

水源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地下水,可只进行消毒处理。

(2)原水浊度长期不超过20NTU、瞬时不超过60NTU时,可采用接触过滤加消毒的净水工艺。

(3)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时不超过1000NTU时,可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的净水工艺。

(4)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可在常规净水工艺前采取预沉措施;高浊水应按《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要求进行净化。

限于条件,选用水质超标的水源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地表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处理或滤后深度处理。

(2)水源水含有大量藻类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相应处理工艺,并应符合《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要求。

(3)水源水铁、锰、氟、砷等超标时,需特殊水处理。

5.4.3预处理

(1)预沉淀

①当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宜采用天然池塘或人工水池进行自然沉淀,沉淀时间宜为8~12h,有效水深宜为1.5~3.0m,出水浊度应小于500NTU。自然沉淀池宜分成两格并设跨越管。

②自然沉淀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投加混凝剂加速沉淀。

(2)粉末活性炭吸附

原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或有异臭异味时,可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①粉末活性炭投加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投加于原水中,经过与原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助凝剂。

②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宜采用5~30mg/L。

③炭浆浓度宜采用5%~10%(按重量计)。

5.4.4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

(1)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的规定。

(2)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原水混凝沉淀试验结果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和水厂管理条件,经综合比较确定。

①混凝剂可选用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

②助凝剂可选用聚丙烯酰胺、活化硅酸、石灰乳液等。

(3)混凝剂宜采用液体方式投加。混凝剂的配制应根据其性质和投加量,选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方式进行溶解和稀释。

(4)加药系统应满足原水最不利水质的最大投加量要求,并设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和采取稳定加注量的措施。有条件时可采用自动加药系统。

(5)加药间应有保障工作人员卫生安全的保护措施;应设冲洗、排污、通风等设施;室内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5.4.5混合、絮凝、沉淀、澄清

(1)混合方式可采用水力、机械或水泵混合。

(2)混合时间不宜大于30s。

(3)混合装置至絮凝池的距离不宜超过120m。

(4)絮凝池、沉淀池和澄清池的类型,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出水水质要求、水温、是否连续运行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选用澄清池时,应能保证连续运行。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对絮凝时间、流速、原水浊度等参数的要求。

(5)进水压力较高或变化较大时,宜在絮凝池(或机械搅拌澄清池)前设稳压井。

(6)沉淀池、澄清池应能均匀地配水和集水;滤前水浑浊度应小于8NTU。

(7)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

5.4.6过滤

(1)滤池池型选择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运行管理要求、滤前水质等因素,并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的滤速、滤料组成、反冲洗强度和周期等参数的要求。

(2)滤池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得少于两组(格)。

(3)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一般采用石英砂、无烟煤等。滤层厚度和滤料级配应符合要求。

5.4.7深度处理

(1)原水中有机物污染较严重、经常规处理后仍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时,可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投加氧化剂、生物氧化预处理+常规处理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

(2)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净化后的水质要求、必须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经活性炭吸附试验或参照水质相似水厂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4.8特殊水处理

(1)当原水中铁、锰、砷、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2)地下水除铁、除锰宜采用曝气+接触氧化过滤、曝气+氧化+过滤等处理工艺。当原水含铁量超过2.0mg/L、含锰量超过1.5mg/L时,宜采用曝气+氧化+二次过滤等工艺。

(3)地下水除氟

①除氟的方法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及混凝沉淀法等。

②活性氧化铝吸附法适用于含氟量小于10mg/L的原水。

③电渗析法可用于含氟量小于12mg/L的原水。

④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氟量不超过4mg/L的原水。

(4)苦咸水除盐处理

①除盐处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反渗透或电渗析法。

②电渗析法除盐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5000mg/L的苦咸水。

③反渗透法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40000mg/L的苦咸水。

(5)除砷

①除砷方法,可采用反渗透法、复合多介质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混凝沉淀法等。

②反渗透法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法适用于处理砷含量较高的原水。

③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6.5~7.5的原水。

④吸附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为5.5~6.0的原水。

⑤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砷量小于1mg/L、pH值为6.5~7.5的原水。

5.4.9消毒

(1)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

(2)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可采用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等方法。

(3)加氯点应根据原水水质、工艺流程及净化要求选定。

(4)消毒剂用量应根据原水水质、管网长度和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使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微生物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5)若需采用液氯进行前加氯时,应合理控制投加量,并注意出厂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含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6)消毒剂投加系统应有控制投加量的设施和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必要时应考虑投加设备的备用,有条件时宜采用自动控制投加系统。

(7)采用液氯消毒时,加氯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必须设固定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加氯间和氯库的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设施和工具箱。在直通室外的墙下方设有通风设施,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置室外开关。

(8)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出厂水中二氧化氯含量应不超过0.7mg/L。

(9)投加消毒剂的管道及配件必须耐腐蚀,宜用无毒塑料管材。

5.5调节构筑物

5.5.1调节构筑物的清水池、高位水池和水塔有效容积应根据调节水量的需要设置,不宜过大,以免贮水时间过长影响水质。

单独设立的清水池或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定;同时设置清水池和高位水池时,清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高位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设定;水塔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

5.5.2清水池和高位水池的分格数或个数不得少于2个(格)。

5.5.3前置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应满足消毒剂与水的接触时间要求。

5.5.4清水池、高位水池应有保证水的流动、避免死角的措施,容积大于50m时应设导流墙。

5.5.5清水池和高位水池应加盖,周围及顶部应覆土;其顶部应设通气孔便于空气对流,其直径不宜小于150mm,出口宜高于覆土0.7m;通气孔应有防止杂物和动物进入池内的措施。

5.5.6清水池顶上不得堆放可能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在清水池顶上种植植物时,严禁施用各种肥料和农药。

5.5.7调节构筑物清水池、高位水池、水塔应定期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可再蓄水使用。每半年清洗一次,以保证水质安全。

5.5.8清水池的排空管、溢流管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联通,以免发生污染。

5.5.9清水池、高位水池四周排水畅通,溢流管应高于池周围地面,防止污水流入。

5.6输、配水管网

5.6.1供水管材和配件材质必须符合卫生学要求,需具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采用金属管时,应进行内外防腐处理,内防腐不得采用有毒材料。

5.6.2管材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和腐蚀性物质一起堆放;安装前应清除管内杂物。

5.6.3管线布置应避免穿越毒物、生物性污染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5.6.4供生活饮用水的配水管道不应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和自备供水系统相连接。未经批准,不得从配水管网接管,以保证安全供水。

5.6.5当供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时,供水管应布置在上面,且不允许有接口重叠,若供水管铺设在下面,应采用钢管或设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应小于3m,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当供水管与污水管网平行铺设时水平净距应大于1.5m。

5.6.6试运行前按以下要求进行管道冲洗和消毒:

(1)宜用流速小于1.0m/s的水连续冲洗管道,直至进水和出水的浊度、色度相同为止。

(2)管道消毒,应采用含有效氯浓度不低于20mg/L的清洁水浸泡24h,再次冲洗,直至取样检验合格为止。

5.6.7管道及附属设备更换和维修后,应严格冲洗、消毒。

5.7水质检验

5.7.1供水规模≥3000m/d的农村水厂必须设置水质检验室和制订相应的水质检验制度。

5.7.2水厂应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规定,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设备和技术人员、确定检验的项目和频率。

5.7.3水质检验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7.4水源水中铁、锰、砷、氟化物超标时,水厂应增加相应项目的检测;水源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水厂应增加耗氧量(CODMn)、氨氮等项目的检测。

5.7.5水质检测采样点原水应在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应在清水池之后,管网末梢水应按照管网布置选择。在全部采样点中,应包含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和管网陈旧的部位以及当地可能导致水质变化的地方。

5.7.6水质检测结果及时反馈至水厂管理部门,为净水工艺参数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当检测结果超过水质卫生标准限值时,应立即重复测定并增加频率。

5.7.7水质分析能力评价

(1)有专门的水质分析实验室,包括理化和微生物检测,且化验室的建设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从事水质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水质检验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水质检验工作。

(3)有相应的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且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证的要求,有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仪器设备一览表等。

(4)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水质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5)检测原始记录完整,规范,符合相关要求。记录应归档保存,保存年限按相关规定进行。

5.7.8水质检验项目和最低检验频率要求见下表。

水质检验项目和最低检验频率6.引用规范和标准

本细则主要引用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49-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96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编号:

评价项目名称:

报告编制日期:

扉页

(1)工程名称、地址:

(2)水厂法人代表、联系电话:

(3)工程设计单位:

(4)设计负责人、联系电话:

(5)工程施工单位:

(6)施工负责人、联系电话:

(7)评价专家组组长:

P1水厂基本情况

(1)工程供水规模(设计、现状)

(2)工程受益人口(设计、现状)

(3)病区类型及覆盖人口

(4)总投资

(5)开工、竣工时间

(6)水源类型

(7)供水工艺流程图

报告提纲:

1.水源和取水构筑物

(1)水源选择、水源保护及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

(2)水源水质检测项目及结果

(3)取水点位置

(4)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及周边环境卫生

(5)地方病史及范围

(6)水源周边污染源调查

(7)其他

2.厂区布置和运行管理

(1)厂址选择

(2)厂区布置、环境卫生、安全防护

(3)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制水人员健康证

(4)管理制度和人员业务能力

3.水处理工艺流程

(1)净水工艺和运行参数

(2)特殊水质处理工艺

(3)药剂的选择和投加

(4)消毒剂的投加位置、投加量和接触时间

(5)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4.管网和调节构筑物

(1)调节构筑物的容积

(2)清洗和卫生防护制度及落实情况

(3)管道清洗消毒记录和维修记录

(4)管网铺设范围占设计范围的百分比

5.水质检测

(1)水质检测设备配备

(2)检验技术人员能力及培训

(3)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4)水质检测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

(5)检测结果的记录和归档

(6)检测结果的利用

6.评价意见和建议

(1)总体评价

(2)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健康危害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整改建议

(5)专家组组长签字、日期

7.附件

(1)水源水水质检测报告

(2)出厂水水质检测报告

(3)末梢水水质检测报告

(4)其他必要附件

第三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

附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规划》范围内新改扩建设计供水能力≥3000 m/日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设计供水能力≥3000 m/日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学评价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前的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由县级或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涉及防病33 1

改水工程的,要对项目落实到病区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章程序

第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在与发展改革、水利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工作组,根据工程进度,通过参与工程技术审查、检查、验收和专题论证等开展工作。

第六条评价结束后,专家工作组应当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

第七条卫生学评价报告经组织实施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卫生学评价

第八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覆盖的范围和病区类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即工程卫生风险性评价;建成前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分析。

第九条 卫生学评价中的水质卫生检测包括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检

测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的全部常规指标。

第十条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水质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水质分析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第十一条 卫生学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工程覆盖的病区村、病区受益人口数、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输配水系统的卫生风险性评价、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分析及评价、供水单位水质分析能力评估等。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文本,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统一印制下发。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晋水供排【2007」l67号

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2007年3月22日

编辑: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归档时间:2007-8-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充分发挥效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要求,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级以上资金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利用其它资金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市、县都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利、财政、发改委、卫生、扶贫、国土资源、环保、电力、物价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领导组,组织协调当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计划编制和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八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年初,省、市、县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逐级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奖惩。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效开展工作。

第十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管理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起责任,做好总体规划、计划和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组织、质量监督等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发改委、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对重要项目要参与审查,对工程建设要监督检查。

第五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为指导,以县为单元,按安排实施。

第十三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都要按《山西省农村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编制提纲》及有关规定编制工程初步设计,较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要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小型工程也要有设计要点、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设计要做好水源论证和方案优选工作。设计方案选择、主要建筑物布置等主要建设内容要进行技术咨询,必要时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四条较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其余工程由县级水利(水保、水务)局组织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于10月底前完成次年拟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十五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审查批复实行分级管理,总投资100万元以上工程设计由省级审查批复;总投资50-100万元的工程设计由市级审查批复,并抄送省水利厅;总投资50万元以下工程由县级进行审查批复,并抄送市级水利局。设计审批工作于每年12月底前完成。

第十六条省水利厅综合考虑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情况,以及各市县上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情况,提出各市县建设指标。

第十七条县级水利(水保、水务)局根据建设指标、当地的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省市水利部门对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批复情况,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项目

建议计划,会县级有关部门同意后向市水利(水务)局申报。市水利(水务)局编制市级项目建议计划,会市级有关部门同意后,报省水利厅及省级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报送的文件材料:

1、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议计划。

2、所列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设计的批复文件。

3、上一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包括工程完成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和省级以上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省水利厅汇总审查各市上报的项目建议计划后,提出全省项目计划,经省有关部门审核后,根据资金渠道由省水利厅会省级有关部门下达工程建设计划,省财政厅下达资金计划。

第二十条工程立项前,应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向受益农户介绍该工程的建设内容、投资及筹资方案、运行管理方案、初核成本水价等情况,广泛征询受益群众意愿。初步设计报告获得3/4以上用水户支持,并就投工出资、水费计收、工程管护等内容逐户签订协议书、明确权责后,方可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第六章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资全省人均400元左右,省级以上资金全省人均按200元补助。省级以上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国债资金、省财政专项资金及其它有关部门筹集的资金。

第二十二条市级按不低于省级以上安排资金额度10%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县级按不低于省级以上安排资金额度20%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市县财政应负担的部分,必须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

第二十三条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分配依据:

(一)国家及省政府制定的农村饮水安全政策;

(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

(三)自然条件;

(四)基础设施状况;

(五)资金使用效益;

(六)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

(七)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情况;

(八)其它。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协调使用,并严格执行有关资金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程序,强化管理,监督资金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修建楼堂馆所及住宅;

(四)各部门的经济实体;

(五)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六)其它有偿使用;

(七)其它与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二十六条农村饮水安全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二十七条县级设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专户,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做到封闭运行。同时,按资金类别分设专账,专款专用。重点项目的群众自筹资金也应存入县级专户。

第二十八条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取水、蓄水、制水等主体工程以及输配水干、支管网等骨干工程的材料、设备的购置、施工和安装;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进村入户所需的管道及附属设备的购置、安装以及土方挖填机械化施工、临时占地及青苗补偿等。项目前期及管理工作经费从市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项目资金可分预付、中间结算、竣工结算三个阶段拨付。对于规模较小、建设期不足一年的工程,也可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或协议,只进行预付和竣工结算。

第三十条资金拨付应实行县级报账制。施工单位凭借经审核的资金报账单及相关申报资料,按程序到县级有关部门报账。资金报账单的内容应包括报账原因、报账单据目录及经审核的有效票据、本次所报款项、金额以及监理人员、项目法人或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员和审定领导的签字。

第三十一条预付款申报资料包括资金预付申请、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经省或地市有关部门批复的工程设计文件、有关合同或协议等。中间结算申报资料包括有关合同或协议、已完成的工程量和进度表、材料购置清单、正式发票等。竣工结算申报资料包括有关合同或协议、工程验收资料、中间结算报账资料、设计变更签证(对于重大变更,需原审批单位的批复文件)、竣工决算等。

第三十二条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如数核减下分配指标,并视情节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罚。

(一)挥霍、浪费、截留、克扣、挤占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的;

(二)配套资金不足的;

(三)同一项目多头申报的。

第三十四条对骗取、套用、挪用、贪污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的行为要如数核减下拨款,并依法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项目实施

第三十五条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地方各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严格把关,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十六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管理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做好落实项目,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县水利(水保、水务)局要严格根据省下达的计划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项目计划变更或重大设计变更要经县级水利(水保、水务)局提出变更申请,市级水利(水务)局审查,原计划下达部门或设计审批部门进行批复,也可委托市级有关部门批复。

第三十八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立项后,集中联片供水工程要组建项目法人,单村供水工程要建立确定专人负责工程的建设,同时要明确建后管理主体,落实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责任。项目法人组建方案,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九条省、市、县各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计划、安排原则、职责划分、相关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要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条工程建设方案中的受益范围及人数、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技术措施、主要建筑物及布局、工程投资及筹资方案、施工组织及进度安排等重要内容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人员)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要在施工现场以醒目方式公示。

第四十一条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展、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到位、群众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财务收支等情况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向受益农户公布。

第四十二条计划下达或实施方案批准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项目法人提出开工报告,按程序申报,经审批单位批准后,方可开工。

单项投资100万以上的工程开工应经市水利(水务)局批准,并必须报省水利厅核准备案;单项投资50至100万元的工程开工,由市水利(水务)局批准;单项投资50万元以下的工程开工由县级水利(水保、水务)局批准。

第四十三条工程开工应具备的条件:

(一)项目法人已经设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

(二)工程建后管理主体已明确;

(三)工程已列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全项目计划,工程建设资金已落实;

(四)初步设计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五)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等建设外部环境能够满足开工需要;

(六)监理、施工单位已经确定。

(七)主要材料设备已按有关要求确定。

第四十四条单项投资在100万以上的工程,应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严格根据有关企业资质管理的规定,按照《山西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晋水政发[2007]39号)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四十五条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全程监理,项目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应签订合同,明确其职责、任务、要求,并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规模较小的单村供水工程,要选择部分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巡回监理小组,进行流动监理。

第四十六条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可采取公开竞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规模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可以由项目法人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第四十七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所需钢材、管道、水泵、水表等主要材料、设备,符合《山西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晋水政发[2007]39号)有关规定的,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形式组织。同时必须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上报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监督。其余的以市或县为单位,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采购应由市或县级水利(水保、水务)局,参照当地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采购人与供应商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供货方式及时间、产品的规格、价格及数量、质量、性能以及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内容,签订供货合同。

第四十九条采购人应当组织好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并督促供货厂家做好技术交底、现场

指导和售后服务。

第五十条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要加强供水新产品、新设备和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促进节约用水。

第五十一条农民投工投劳由县(市、区)政府或受益村所在乡镇政府协调,受益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组织。项目建设法人应定期召开由设计、监理、施工和农户代表等各方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关系、处理问题、商讨对策。

第八章质量控制与管理

第五十二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或技术责任人控制、施工或供货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

第五十三条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在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合同中要明确质量标准、责任及每个环节的质量责任人。

第五十四条监理单位或技术责任人要细化质量控制条款,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控制各单元工程的质量,特别是对水源井、蓄水池、加压泵站、输配水管道质量等要进行跟踪控制。第五十五条施工单位要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从组织制度、方案措施等多方面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责任制,认真执行初验、复验和终验的施工质量“三验制”,自觉接受监理单位和技术责任人、建设单位等部门的质量检查。

第五十六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本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力量,选派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责成责任单位加以纠正,问题严重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整改措施,监督责任单位执行。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要提请有关部门追究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九章项目验收

第五十七条严格按照《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办法》执行,有关县在自验合格的基础上,向市水利(水务)局申请验收,市水利(水务)局组织发改委、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省水利厅申请验收,省水利厅组织发改委、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进行抽查验收,验收结果存档备案。

第五十八条县级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成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用水户代表。用水户代表主要职责是代表受益农户参加竣工验收,并协助有关单位督促做好遗留问题的处理。

第五十九条验收结果作为下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对验收不合格的县和项目,要立即整改,并通报批评。

第十章建后管理与维护

第六十条项目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所有工程项目都要明确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维修、养护、水费计收、大修折旧费提取、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第六十一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与维护,严格按《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碧石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饮水安全工程是党和政府对广大群众的关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我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现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落实项目

第一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实施名册》和《实施方案》,将项目落实到村,各项目村要配合镇农村饮水项目办公室人员,认真填写“碧石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卡”,卡中各项内容必须真实、具体,做到册、卡与事实相符。使每个单项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工程量、材料用量、解决的人数一目了然。

第二条坚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优先解决饮水最不安全的农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是: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或《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人均日生活供水量正常年份为40—60升,干旱年份或有干旱季节的年份为20—40升;居民从公共给水点取水往返不超过20分钟;水源供水保证率为90—95%;饮用水含氟量不超过1.0毫克/升。

二、建设管理

第三条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根据下达的饮水安全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初步勘察,选好水源点,对水源、水质做出初步论证,提出建设规划。

第四条单个工程规划设计应提交受益农户讨论,集思广益,确保能够饮用安全水。单个工程规划设计通过后,填写统一格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卡》,并报县水电局备案。

第五条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管护形式,成立相应的用水组织,有专人管理,并要收取一定水费,用于管护,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三、资金拨付

第七条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和进度,该资金由区水利部门建立专帐,实行专人管理,统一拨付。

第八条国家补助资金60%以材料的形式支付,40%在工程通过验收后以现金的形式支付。其中在工程开工时预付管材的折款,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后全部拨完。

第九条各种工程材料通过招投标确定供货商,由镇技术服务中心负责质量检验把关、领取和发放,杜绝使用劣质管料,对于自行采购材料,出质量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各受益户主或代表按照乡镇技术服务中心施工员的通知,领取各项工程材料。并在《工程材料发放明细表》上签字,表中注明受益户领取材料的折合金额。

四、项目验收

第十一条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卡》中规定的竣工时间,由镇技术服务中心逐个验收后,县饮水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抽查,抽查面不少于50%。

第十二条验收内容包括工程质量、主要工程内容、受益人口是否与卡片相符,是否立有县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统一规定的标志牌。

第十三条工程由省、市、县三级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村填写《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际受益人口和补助资金到户统计表》,以村为单位直接到县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领取余下的40%工程款,由各村直接发放到农户。各村各单位不得拖延支付、挪用国家补助资金,不得搭车收取费用,不得搭车扣除各种摊派税费。

第十四条该工程接受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 年四月十日

下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查

    市水利局、市发改委: 根据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检查的通知》(明水水〔2009〕196号)的要求,我局会同发改、财政、卫生、环保等有关单位对上青乡、杉城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全

    博爱县2007年第二批农村饮水 安全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郭以坤 审核:李应军 Xxxxxxxxxxxxxx 二00七年十一月四日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1编制概述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为博爱县200......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摘要】本文就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发展思路,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运行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仅供同行参考学习。 【关......

    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 卫 生 部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文 件 水 利 部 卫疾控发〔2008〕3号 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

    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汇报

    ××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汇报 ××县水利局 2014年5月近几年,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服务民生、打造节水型社会为宗旨,抢......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局调研

    萝北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建设及建后管理情况汇报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 萝北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2005年开始启动,自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我县......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宣传片解说词

    巍峨雄壮的××*,绵延千里、终年积雪,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屹立于祖国的西部。涓涓流淌的祁连雪水,象大地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广袤的黄土地,孕育出片片戈壁绿洲。位于××*北麓、河西走......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我镇从XX年9月份以来,按照县部署,在镇内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建设,现将此项工作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镇地处仙游县城南郊,总面积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