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
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 王春霞
传统初中化学课程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初中化学课程评价应重视发展、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多元、重视简便易行,从学校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教师、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情况、考试、考查等几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
我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年级深人实施。影响课程改革深人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实施以前的传统的课程评价取向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学生分别处于被动地位。
一、初中化学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一)重视发展
评价体系的制定以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即以人为本。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既要有利于教师好学上进,自我反思、合作共事,又要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学科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过程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形成和发展,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展示,也是教育教学素质、学科专业素质的展示,优点、长处要继续发扬,缺点、不足要反思整改,评价只有充分关注教和学的全过程,教师提高、学生发展才能落到实处。(三)重视评价多元
化学课程的评价,教师、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酶主体,自我反思总结,制定改进教或学的计划和方案,其意义和作用更为重大。当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校长、家长都可以进行评教、评学。既可定性评价,也可定量评价,也可两者结合,在测量的方式上可以口试、笔试(开卷、闭卷)、查看档案袋、观察实验操作、查看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四)重视简便易行
简便才利于操作,才能被师生所接受,这是实施化学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是评价标准的确定,都要面对教学实际,使内容和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较易感受到,较易作出判断,使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能发挥诊断、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主要评价内容及说明
初中化学课程评价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对学校化学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对化学教师的综合评价,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综合评价,对考试、考查的评等,现分述如下:(一)对学校化学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
对一所学校化学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要关注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益,从学生的学来反映教师的教。如是否按课时计划开课,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完成率(开出率),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对化学课的满意率(%),学生是否形成用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整改的习惯是否形成,各类测验、考试中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学生课堂内外活动的成果数量,这些都是综合考查一所学校化学教学工作值得关注的有关方面(参见表1)。总之,对一所学校化学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应从多个方面定性与定量相合,宏观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绩效,仅凭听几节课是难以作出综合评价的。(二)对化学教师的综合评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教师个体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施教,既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又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评价教师个体要基本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他评中,高度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是致关重要的(参见表2)。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三)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注意形式受内容制约、形式为目的服务的原则,要关注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要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度、体验和感受。对一堂课的评价,既可教师自评,也可他评,在他评中,仅评委的评价是不够的,要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一堂课的优秀与否,学生是有较多的发言权的。学生和评委对主项的评价权重相等。(四)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情况的综合评价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情况的综合评价通常在期末或学年末进行。评价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要关注化学学习方法、化学思维方
法、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浓厚兴趣、坚强意志、科学态度、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实施时,可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评定学生成绩时,测验、实验考查等是必不可少的。(五)对考试、考查的评价
考试、考查(主要指化学实验和化学实践活动等)是化学教学评价常用的手段和途径,其结果对课程的实施、评价功能的发挥将产生重大作用。
考试、考查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考查内容的分析与认定;试题编制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的分析与认定;试卷结构、考试(考查)过程是否科学、符合考试(考查)要求的分析与认定;考试(考查)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考试既要关注终结性学习要求,更要关注形成性学习要求,还要区分水平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的功能差异,以便发挥各自对教学的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考试在某些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就是测量学生学习部分或全部教学内容后,应获得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发展水平,有些是显形的,有些是隐形的。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课程总的评价结果、影响课程的实施,所以,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
考试从类型来看,分为水平参照性考试和常模参照性考试。初中化学的水平参照性考试的考试内容、目标要求都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分数或等第反映学生个体某阶段的学习成绩。其目的在于引导重视过程、及时反思、反馈、激励、调控、诊断教学。水平参照性考试没有甄别功能,不能人为地规定必须多少比例达标,多少比例不能达标,学生群体的成绩应该呈负偏态分布。水平参照性考试通常只关注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常模参照性考试是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考查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考查其学习潜能为基本目标,通过考试判断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模参照性考试常以学生个体的标准分或原始分与参考群体做比较,观察个体在群体中的位次或百分位。常模参照性考试具有甄别功能,是必须正视的,考试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将参加考试的学生群体中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来,以便应用考试结果。中考、高考就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性考试。常模参照性考试十分关注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在中考升学率不断攀升的今天,中考应特别关注效度和信度,而难度和区分度只要基本合适就可以了。把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改、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各种考试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篇:课程评价方案
邹城市实验中学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该方案自2014年9月1日执行)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按照《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突出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最终目标。
二、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潜力,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高中教育新课标,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自己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1、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要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既重视个体差异,又彰显个性发展。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具有开放性的,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互动化。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过程动态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6、评价体系科学化。构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对象与主体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是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1、学生──形成教师、自我、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评价主体的各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在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的评价过程中交互作用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评价内容与目标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全面提高。评
价内容的设置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一)、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具体包括: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1)、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具有团队精神;尊重并能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具有合作意识;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控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4)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5)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6)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爱公益事业,有爱心,有公心。
2、学科学习目标:
参看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对评价方式提出的建议。
(二)、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职业道德。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出事公正、待人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年级主任和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教案和学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
爱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
5、参加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自编教材活动,探索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路子;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争取发表。
6、教学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省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积极参加教改实验、课题实验,并积极撰写文章,总结科研成果。
7、工作量和工作纪律。所教班级、班额不同,评价结果不同;满 工作量要鼓励,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的评价得分要低;不满工作量和长期请病假的评价要低。
五、评价方法与措施
评价方法努力做到多样化,对不同对象或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一)评价方法:
1、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全员评价就是要求全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全面评价就是要以“知识+能力+创新”为重点,既要注重全面综合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可测可评的采用量化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性。3、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加强平时抽查与考核,使人人注重平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看待。平时考核为单项或几项工作的考核,定期评价为全面考核,要进行综合评定。
(二)具体措施:
1、学生评价方面:
(1)、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要把功夫下在平时。(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
(3)、考试、考查应根据学科特点,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笔试、口试、实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
(4)、考查学科的成绩评定,可采用及时评定或延时评定的方法。延时评定即暂不打分、延时给分。鼓励加“分”,舍得送“分”,允许学生在考查之后重考,成绩如有提高,可改变原来的成绩,记较高一次的成绩。
(5)、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
2、教师评价方面:
(1)、完善《教师考核表》,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以校为本,注重教师行为的过程评价,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
精神、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4)、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六、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采用评语的形式。
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要注重事实性、描述性、发展性评价用语的开发,慎用判断性结论。要侧重于激励,以调动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要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励学生、教师不断改进发展,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基础型课程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占学校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性、发展特长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贯彻“重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求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努力达到使学生“学做人、会求知、能创新、健身心、有特长”的育人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资源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真正做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效益,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宗旨。
(一)课堂目标
在“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认知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法律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内容 1.基础性
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学会基本方法。还应体现:㈠面向全体学生;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面向全体: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得当,不任意拔高。(2)德育教育:结合教材有机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的性、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3)双基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要求;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注意总结基本方法。
(4)难点突破:把握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掌握。(5)学法指导: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活动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还应包括: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活动;㈡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既实现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㈢教师恰当运用各种有
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觉活动。活动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讨论,发表见解。
(2)讲座式教学: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各种形式讨论(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提问式讨论)。
(3)知识形成过程: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中形成知识。(4)师生互动性:师生配合,关系融洽。(5)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手段 a.课本 b.课堂练习c.信息技术 d.实验演示 e.教具、挂图展示等 3.民主性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
还强调: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潜能,给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㈡要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民主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情鼓励,不存在歧视行为。(2)鼓励发挥潜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见解。
(3)重视情感、意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认知差异。4.层次性
课堂教学应体现层次性:㈠由浅入深;㈡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要求,坚持分类推进,类类提高。层次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把握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识的普遍水平,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2)体现拓展性要求:适应认知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开拓、综合和提高。
(3)作业的层次性: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拓展性、提高性作业。5.技能性和专业性
素质教育课堂除具备上述主要特征外,还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良好的专业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教学的艺术。技能性和专业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教态:亲切、自然、得体、富有激励性。(2)板书:清晰、规范、美观、有创意。
(3)言语表达:使用普通话教学,表达清楚、简练、有吸引力。(4)课堂节奏:节奏恰当,合理安排时间。
(5)上、下课时间:准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6)教案:认真备课,书写规范,有创造性,体现现代教育理念。(7)课程资源选择:除运用课本外,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最新科技、新观点以及各种有效练习。
(四)评价方式
1.根据上述评价内容,逐项评出等第:
较好地体现评价内容要求的评为“良好”,基本能体现的评为“较好”,未能达到或较差者评为“一般”。
2.建立个人自评为主,教研组教师、有关行政领导、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个人自评:由个人逐项确定等第,并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写出“自我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设想”。
(2)教研组评价:由教研组给予逐项评价,并写出“教研组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建议”。
(3)评课教师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时,应充分尊重执教教师本人意见,允许执教教师保留自己的意见。
(4)评价表由教研组长签字,并收交校教研室。(5)课堂教学评价表:(见附件1)
(6)学生评议:(《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
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感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评价课时的代表性和感受表达的直觉性。学生评议调查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和一定时段的课时(一般不选择某一特
定课时)。《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提供问卷调查的一般内容,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学的具体情况增删某些内容。
二、考试评价
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指导考试评价工作,充分体现“面向学生,立足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
(一)评价原则
基本理念: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试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规定,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步到位,循序渐进。
2、承认差异的原则:承认学生在认知水平、方法习惯的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试卷批改和评价,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弄虚作假。
4、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坚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工作中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改进工作。
(二)具体规定
1、严格掌握考试的难度
根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命题并控制易(识记)、中(理解、一般应用)、难(综合应用)比例,杜
绝设置怪题、偏题和脱离课程标准或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难题。期中期末考应力争达到两个70%(及格率70%,平均得分率70%)。
2、实事求是地评定成绩
教师应及时实事求是地认真批改试卷,评定成绩。认真统计分析考试情况,明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准把教师使用的质量分析表上的学生考试成绩公布,更不准对成绩未能达到要求的学生歧视。
3、正确对待考试结果
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4、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体现考试评价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精神,通过师生互动,使考试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改进方法、开发潜能、自我发展”的过程,决定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1)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班各级质量检查)每位科任老师应选择5—10名学生(科任教师确定的“帮扶学困生”和“培养优秀生”的学生为必评对象)进行书面评价。
(2)书面评价前备课组长应把试卷各题难度类型通知科任教师,并由科任教师通知学生并指导进行评价。
(3)学生自评:应总结失分的主要类型,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方法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心理
因素)。
(4)教师在学生自我分析、评价基础上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实事求是,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并注意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考试质量分析表》《考试评价表》《学生成绩报告单》(见附件3、4、5)
三、教学方案评价
设计一个切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考试实际的教学方案,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和保证,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案的结构及评价标准规定如下:
(一)课前系统
1、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节教材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4、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5、设计教学方式: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
技巧。
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二)课堂系统
1、课前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围绕“凝神、起兴、点题”的功用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在设计中要注意下列问题:(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2)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师生互动方式;(4)准备1—2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案例;(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适当减少统一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1)引导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的问题及方案;(2)设计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三)课后系统
1、评价实行结果(即教学后记):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标准:
1、教案要体现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体现出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方案的创造性。
(1)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掌握,同一备课组教师在教案中要有一致的表述。
(2)教案应与备课组教学进度表规定的课时数一致。
(3)教案要求手写,写在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案纸上;借鉴教学参考书,应经过筛选取舍,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意图及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教案格式规范,项目齐全,内容充实
项目一般有周次、授课时间、教学案累计总节数、课型、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根据学科性质,必备项目应齐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
(3)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且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4)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法运用合理。(5)重视学生活动的计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6)设计教案应同时考虑作业、练习的配置。
3、教案书写要认真、清晰、工整。要保存当学年的教案,以备学校随时检查。教案检查评价情况将记入教师工作考核中。抄袭他人的教案或从网上全文下载的教案定为不合格。
4、中、青年教师要写详案,老年教师(老年≥50周岁)可写简案。
五、作业布置及批改的评价
(一)指导原则: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总体要求:
1、根据学科特点,作业规格统一(同一学科作业样式统一;要求统一;格式统一;批改符号统一)。
2、作业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各类学生的作业要求要具体。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规范、完整、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增强责任心,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作业要有批改时间及评价等级或分数。要积极探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方法。
4、批语应恰当、合理,形式多样,对存在问题明确指出,并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启发性、指导性。
5、及时处理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改错的好习惯。
6、重视后进生的帮教,平日注意加强辅导,对他们的作业力争面批面改。
7、重视实验、制作、调查等形式作业的批改,及时总结表彰,不断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
8、重视学生作业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9、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敦促其改正错误做法。科任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抄袭作业。
10、科任教师要登记每次作业缴交情况(也可由科代表登记),并于学期结束前交到教务处;科任教师应要求学生保留当学期的作业,以
备学校随时检查。
(三)作业量控制:
1、教学时间与作业时间的比例:
数学科:1:1;物理科:1:0.8;化学科:1:0.6; 语文科、英语科:1:0.5;
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作业,有的作业可以当堂完成;
2、题量控制:每次布置的作业,题目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书面作业之外,还要布置口头作业(包括预习、复习、背诵、熟读课文等)和一定的课外练习。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问卷调查表(见附件6)
六、拓展型课程评价
拓展型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两个内容,校本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内容。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拓展型课程评价方法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要求、分数。
1、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占20%)(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得3分;(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得7分;
(3)课程宗旨的体现,得5分;
(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得5分。
2、课程目标的确立(20%)(1)目标明确、清晰,得7分
(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得6分;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得7分;
3、课程内容(40%)
(1)内容组织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得10分;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得15分;
(3)内容的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得15分
4、课程评价(20%)
(1)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得20分。
(三)、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 指导思想(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得4分;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得3分;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得3分。
2、目标内容(8分)
(1)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得4分;
(2)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得4分。
3、指导过程(24分)(1)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 1/2 课 时,得4分;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得5分;
(3)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得3分;
(4)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得3分;
(5)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得6分;
(6)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得3分。
4、教师素质(8分)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得4分;
(2)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得2分;
(3)板书科学、新颖、美观,得2分。
5、全体性(12分)
(1)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得6分;
(2)全体学生都有收获,得6分。
6、全面性(13分)
(1)掌握学法,习惯良好,7分;
(2)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6分。
7、主动性(11分)
(1)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5分;
(2)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6分
8、创新性(14分)
(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7分;
(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7分。
等级分数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1、本表由学生、家长、指导教师认真如实填写。
2、本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之一,装入学生成长记录挡案袋。
3、该课程总评成绩填入学生学习成绩报告单。
(五)教师综合评价
1、教学方案
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状况认真备课。备课要写出教案,教案应有下列项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及教学反思等项,要求中、青年教师写详案,老年教
师可写略案。每学期结束,青年教师应缴交全学期教案以备查阅考评,中年教师应缴交两篇优秀教案作为考核的材料。
2、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应贯穿每节课的始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传授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充分发挥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力争课堂内解决问题。应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上好实验课。
3、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
科任教师布置学生作业内容必须精选,分量与难度要适当,作业数量要有弹性,分必做与选做,选做题可以有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探讨思考。科任教师要督促学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要认真及时检查作业,发现不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催讨,作业缴交情况要记入《作业登记表》。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讲评。要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外作业时数建议为:数学科1:1;物理科1:0.8;化学科1:0.6;语文科、英语科1:0.5;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语文科每学期作文8大篇8小篇,可以课内课外结合。
4、听课评课
教师都有听课责任和被听课的义务。教师每学期最少听课16节,听课记录每学期结束上交教务处检查、登记。
5、辅优、转差
教师要主动、及时对学生辅导,为学生解惑释难。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对少数学科尖子生,要提出新要求,培养其自学能力,鼓励成才。每位教师每学年应重点帮扶学困生2—3人,培育优秀生1—2人,并填写表格学年结束时交到教务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科任教师应互相配合协调,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提倡因人而异,个别辅导,当面释疑解惑。
6、辅导学生竞赛
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争创好成绩。
7、教研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中考、的要求和动向。尤其要重视新大纲、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辅导材料。要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竞赛,以培养发展学生特长。备课组要在组长领导下,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每两周课时数小于四节的学科,每个月集体备课一次)。有中心发言人主讲,分析教材,统一要求,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积极参加说课、公开课活动。
8、论文发表
教师要钻研教学业务,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和业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要大胆进行教改探索,开展教改项目,要主动承担教学研究课、教改示范课,互教互评。学校鼓励教师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
9、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组织学生从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辅导学生、作业量、拖堂现象、对学生管理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0、期中、期末成绩评价
出好有关考试的测试题,认真做好评卷工作,评分要客观、公正,做好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各科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教师要把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及质量分析表上交教务处。
邹城市实验中学 2014年8月27日
第三篇: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范文三篇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篇二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篇三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
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
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
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
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
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第四篇:国家课程评价方案
国家课程评价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从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态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究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管理机制
5、积极履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国家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代用。
2、捉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评,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确实施。
5、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6、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作好以下工作:
1、建立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2、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积极收集各地执行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件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科学课程各项目标。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前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实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第五篇:学科课程评价方案
学科课程评价方案
本方案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像,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格、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评价的依据
学科评价是以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依据。拟定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向,依据目标,制定本方案。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学业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知识、技能、个性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检验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评价具有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功能,通过评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管理者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及时纠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2、评价具有信息反馈的调节功能,教师根据评价信息可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3、评价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总结某阶段学习掌握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失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家庭教育提供信息。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全面发展情况,以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统一,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5、课程评价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激励、导向、诊断、矫正的功能。不组织参加县市级及以上级任何形式的统考、竞赛、考级等活动。评价结果不得在学生面前公布,不得以成绩优劣排列学生名次。评价信息及
时向相关教师反馈,以便于反思、调整教学;不得以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四、学科课程评价指标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出发,推行素质教育进展,强调过程评价,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评价指标共为为六项。
(一)思想品德水平
①、思想品德观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有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和决心。
②、《品德与社会》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思想品德行为
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团结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同学。
②勤奋学习:学习态度认真、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提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遵守纪律: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共秩序。④文明礼貌: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知识能力水平
1、知识技能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基本能力
①认知能力: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②自学能力: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创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独立发表意见,提出个人的思想方法和独特见解。
④三——五年级英语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三)体质健康水平
1、形态和机能:体重、胸围、身高、肺活量指数(肺活量/体重)等方面符合健康指标。
2、素质: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素质强。
3、健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
4、体育知识、技能和习惯。达到体育课教学项目要求,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5、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注意用眼卫生。
(四)审美意识水平
1、审美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美术、手工制作、体育和语文等学科有关审美的知识和表现美的技能,注意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
2、审美能力:初步具有感受、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具有分辨事物美丑的能力。
(五)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
1、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
2、劳动习惯和技能:初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学校内外的公益劳动。
3、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个性发展
1、兴趣爱好:对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有深厚的兴趣,爱好广泛。
2、意志性格:自我控制能力强,有积极进取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乐于发展个性特长。
六、实施办法
实施本方案是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以评价目标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学业成绩实行日常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其中日常评价、期中评价由任课教师自行实施。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作出综合判断。
具体操作:
1、思想品德考核
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即学生日常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二是学生在家中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三是《品德与社会》终结性评价。评价由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观察、谈话、问卷及教育测试等方式测定。每月测定一次。家庭表现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进行。每学期通过家长会、走访家长评价两次。《品德与社会》指期末终结评价。评价结果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学期结束对以上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生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总评价,记入该生成长记录袋。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认知能力的评价
①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堂行为,即课堂纪律、听讲和发言、思维与动手等方面;二是作业完成质量、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三是创新意识,即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进行经常性评价,可利用表扬、鼓励等方式反馈给学生。一般单元结束时,参考测试成绩,用等级评价一次,采用A、B、C、D四个等级作好记录。
②学科成绩分日常评价和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日常评价的情况对期中、期末测试给出等级评价。
3、体质健康水平评价,由体育老师根据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情况,两操一课表现;卫生保健人员,定期体检等方式测定。按优、良、一般、体质较差四个等级给出真实评价,记入成长档案。
4、相关老师根据平时学生所掌握的乐理知识、完成的美术作品和日常动手能力等表现,以及参加各种活动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记入成长档案。
5、科学、信息与劳动技能水平。学生的观察、核定、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评价,由学生、家长、教师每学期共同进行一次评价,按等级记入档案。
6、个性发展评价,由班主任通过观察、了解、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获得的荣誉成果等进行评价。用等级优、良、中评定,且记入成长档案中。
根据以上各项评定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描述学习成绩(日常评价、期中、期末);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养成习惯),学习能力(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最后用鼓励、欣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写出评语,填入学生成长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