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出现违法违纪情形的,处分期满,经原处分决定单位批准后解除处分。A、开除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工作态度恶劣 3.事业单位人员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情节较轻的,给予()处分。D、记过
4.事业单位招聘公告发布期不得少于()。A、7个工作日 5.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个等级。A、10 6.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度。A、岗位绩效 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C、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8.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A
3、年 9.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个等级。C、13 10.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保险。C、社会
1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C、30 1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时间起施行?
A、2014年7月1日
1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什么时间起开始施行()?C、2014年7月1日 1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受警告处分的处分期限为()。A、6个月
15.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初步调查后,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应当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经事业单位()批准或者有关部门同意后立案。B、负责人
16.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处分,应按照规定第二十四条的()个程序办理。
D、7 17.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内,按照规定向原处分决定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提出申诉。B、30日
18.受到处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处分决定之日起()内向原处分决定单位申请复核。A、三十日 19.记过处分的处分期间为()。C、十二个月 20.受处分的期间不超过()个月。C、24
21.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已满1年不满10年的,享受带薪年休假()。C、5天 22.工作人员在计算退休费时,工作年限满35年的,计发退休费的比例是()。A、90% 23.公开招聘面试考官人数一般不少于()。B、7人 24.公开招聘报名的时间为一般不少于()。A、5天
25.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参加年度考核工作人员总数的()。C、10% 26.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增加一级薪级工资。B、每年 27.专业技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是(B)。B、2:4:4
28.专业技术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结构比例是()。A、1:3:6 29.受理申诉,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C、30日 30.受理申诉的单位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内作出处理决定 六十日 31.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A、公平竞争的本质
32.商业贿赂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态,根本上扭曲了()的规则。A、公平竞争 33.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D、12个月 34.与被调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案件调查、处理人员应当提出回避。A、三代 35.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包括()。B、将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全部职能,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如果有的领导人员借发奖金、补助的机会,个人大肆侵吞公共财产,就应该给予()论处。A、贪污 同一事业与同一受聘人员只能约定()试用期。A、一次 拟聘用人员公示期一般不少于()。D、7个工作日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时,()收取抵押金、抵押物或其他财物。B 不可以
切实增强()处置网络舆情能力,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和事实真相,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A、各级领导干部
()是最重要的纪律。A、政治纪律
完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中所说的特殊人群不包括()。A、外来务工人员 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期间为()A、24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但是最长不得超过()。A、四十八个月
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相结合的原则。A、教育与惩处 以下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是(A)。A建设服务形政府 B维护社会公正 C解决社会矛盾 D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解除处分的决定应当在处分期满后()内作出。A、一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A、免予处分(处分决定单位)印发处分决定
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A、不再作出处分决定 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非法组织的问题国家采取的是坚决(B)的态度。A抵触 B禁止 C回避 D同意
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包括(C)A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
B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
C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按照(D)由事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决定。A上级党组决议 B经检监察部门决定 C本单位党组意见 D干部人事管理权限
社区矫正对象不包括(D)A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 B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 C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D被遗弃的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A)A最重 B中等 C较重 D较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把(B)建设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A行业管理 B政治纪律 C社会主义 D群众监督
57.建设服务形政府的前提条件是(D)
A经济增长
B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C社会公正公平
D树立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5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检举他人(D)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A一般 B其他 C特大 D重大
多选题:
1.要证明挪用专项款物行为的构成,需要认真审查以下几个证据(BC)。
A客观 B客体方面 C主体方面 D主观
2.以下(ABCD)是证据的种类。
A物证 B书证
C受侵害人陈述 D勘验、检查笔录 E视听资料
3.事业单位岗位分为哪几种类别(ACD)
A 管理岗位 B 雇员岗位 C 专业技术岗位 D 工勤技能岗位
4.事业单位出现下列哪种情形的,应当实行竞聘上岗(ABC)
A 事业单位新设岗位或者出现岗位空缺,拟从单位内部产生人选的
B 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或者职能调整,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新定岗的 C 其他情形需要实行竞聘上岗的 D 以上情形都不属于
5.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包括(BCD)。
A 干部
B 工勤技能人员
C 专业技术人员
D 管理人员
6.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可以采取哪种考核方式(ABCDEF)
A 个人总结 7.8.9.10.11.12.13.14.B 绩效分析 C 部门内部评议
D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E 综合评价 F 单位民主测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应当包括哪些内容(ABCDE)? A 遵纪守法情况以及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 B 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业务技术的提高、知识更新等情况 C 公益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勤奋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D 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E 廉洁从业方面的表现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ABD)组成。A 本单位负责人员
B 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有关人员 C 工会代表
D 工作人员代表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受案范围有(ABC)。
A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B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解除人事关系发生的争议 C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职务任免发生的争议
D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聘用合同期限发生的争议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包括(ABC)。A平时考核 B 年度考核 C 聘期考核 D 任期考核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ABD)。A 申请复核 B 提出申诉 C 提起仲裁 D 起诉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ABC)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A政策性安置
B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 C 涉密岗位 D 机要岗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关于从轻处分情节包括哪些(ABC)A 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B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C 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D 配合调查有立功表现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处分种类包括哪几种(ABCE)A 警告 15.16.17.18.19.20.21.22.B 记过
C 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 D 除名 E 开除
《事业单位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列举的违反廉洁从政纪律的行为有有哪些:(ABCDE)。A、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对建设单位、企业和基层单位“吃、拿、卡、要”; B、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对建设单位、企业和基层单位“吃、拿、卡、要”;
C、有令不行,有法不依,确保政令畅通;不按程序和时限办事,刁难基层和群众,“生冷硬顶,推诿扯皮”;
D、将行政职能转化为有偿服务;向建设单位推荐施工队伍和建材产品; E、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招标、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经济经活动; 下列哪种情形聘用合同无效(AB)A 违反法律、法规的聘用合同
B 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聘用合同 C 显示公平的聘用合同
D 未经本人书面委托,由他人代签的聘用合同,本人提出异议的 下列哪些情形不实行竞聘上岗(ABC)
A 确定不宜在单位内部公开信息的涉密岗位人选
B 确定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选和聘用合同到期按规定续订合同
C 根据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结果,按规定调整岗位或工作人员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 D 不宜实行竞聘上岗的其他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处分复核、申诉的单位应当撤销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单位重新作出决定(ABC)A 处分所依据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B 违反规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C 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作出处分决定的。
出现下列哪些情形的,聘用合同即行终止(ACD)A 聘用合同期满的
B 双方约定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的C 聘用单位被撤销的D 受聘人员退休、退职的
依照《调解仲裁法》和《办案规则》的规定,属于劳动人事仲裁部门处理的人事争议有(ABC)。A 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B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C 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D 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影响和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有:(ABCD)A、社会环境的变迁 B、公共行政的科学化 C、技术手段的创新
D、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
公开招聘方案应包含的内容有(ABCDEFGH)。A 招聘单位、岗位和数量 23.24.25.26.27.28.29.B 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C 报名与资格审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D 考试、考核的方式与科目内容、范围
E 考试、考核成绩计算方法
F 体检、考察的内容、标准和要求
G 拟聘用人员名单的确定及其公布方式
H 咨询电话、举报或投诉电话
受聘人员有下列哪种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ABCD)。A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 B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境)或者出国(境)逾期不归的
C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D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或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哪两类(BD)A 管理岗位 B 技术工岗位 C 雇员岗位 D 普通工岗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 应当从轻处分的情形有(ABD)。A.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B.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C.不积极配合调查的
D.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事业单位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依法对(CD)给予处分。A.领导干部 B.工作人员
C.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 D.直接责任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擅自(ABC)国有资产,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A.占有 B.使用 C.处置
D.以上都不是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权威、地位或者掌控的资源,(AB),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A.压制不同观点 B.限制学术自由 C.批评不同观点 D.发表个人观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参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与被调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ABCD)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A.夫妻关系 B.直系血亲 30.31.32.33.34.35.36.37.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D.近姻亲关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解除后,(AB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A.考核 B.竞聘上岗 C.晋升工资 D.休假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应当撤销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单位重新作出决定。
(ACD)A.处分所依据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B.处分决定未按规定要求存入档案的 C.违反规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D.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作出处分决定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规定,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工作中有(ABCD)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徇私舞弊 D.收受贿赂
现代社会从组织形态而言,存在(ABCDE)组织。A、政治
B、经济 C、社团
D、行业协会 E、社会中介组织
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ABD)的方针。A.安全第一 B.预防为主 C.强化意识
D.综合治理E.健全法规
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融入(ABDE)的社会管理格局中。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规模适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出境是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以外的国家或者我国(BCD)。A南海
B香港 C澳门
D台湾
E菲律宾
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ABC)相适应。38.39.40.41.42.43.44.45.A、性质 B、情节 C、危害程度
我国宪法规定要保障人权,而生存权和健康权是公民重要的基本人权。因此,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关乎(ACD)的重大问题。A 国计民生 C 社会管理
D 社会和谐和稳定 E 社会管理 F 公共卫生
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的(ACD)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执行。A任命 B提拨 C考核
D工资待遇
虐待罪(刑法第260条),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ABCDE)等方法。A打骂 B捆绑 C冻饿 D辱骂
E有病不给治疗
化解社会矛盾需要(ABCD)。
A.重视、尊重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生命尊严
B.建立和完善民意利益表达机制
C.完善合理化解机制
D.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E.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建设
是关乎(ABC)的重大问题。A、国计民生
B、社会管理
C、社会和谐和稳定
受贿行为与接受馈赠有以下区别(ABCD)。A财务的数额不同 B行为方式不同 C行为性质不同
D双方的关系不同E财务的数额相同
非法组织经常冒用(AD)名义,,采用各种手段扰乱社会秩序。A、宗教
B、食品
C、药品
D、气功
E、学术研究
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政治纪律、(ABCDE),依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分。A公共秩序或者社会公德 46.47.48.49.50.51.52.53.B职业道德
C工作纪律
D廉洁从业纪律
E财经纪律
参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ACD)A直系血亲 B旁系血亲关系
C与被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D夫妻关系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可以采取哪种考核方式(ABCDEF)。A个人总结 B单位民主测评
C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D绩效分析E部门内部评议F综合评价 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BDE)。A.把增加和调整的审批项目落实到位
B.加强后续监督工作
C.建立分级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分头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的操作规则
D.加大培育社会组织E.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BCDF)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A倾听群众呼声 B化解社会矛盾 C解决社会问题 D规范社会行为 E社会和谐和稳定 F促进社会公正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ABC)擅离职守或者不按规定报告、不采取措施处置或者处置不力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A、发生重大事故 B、生大重大灾害、C、发生重大事件
不允许(ABC)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A、出版
B播出
C刊登
中国社会的管理体制是(ABCD),A群众参与
B政府负责
C执政党领导
D社会协同
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管理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还没有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政府管理多头化、化段化,缺乏(ABCE)和无缝的管理,存在的政策空隙。A统一 54.55.56.57.58.59.60.61.B联动
C协调
D有效
E系统
(ABDE)等事业单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机关。A电视
B报刊
C新闻
D广播
E出版
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包括(ABC)A 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政治手段
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CD)。
A 拒绝行贿
B拒绝受贿
C介绍行贿 D 介绍受贿
我国政府主要有以下哪些经济职能(ACD)。A 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B微观经济调控职能
C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D市场监管职能
受贿行为与贪污行为的区别(ABD)。
A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具利内容不同。B侵害的对象不同。C侵害的对象相同。D侵害的客体不同。E侵害的客体相同
我国政府主要有以下哪些文化职能(ABCD)。A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B发展科学技术
C发展教育事业
D发展文化事业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ABC)等。
A 组织报道
B举行新闻发布会
C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
D电视直播
廉洁从业纪律所约束的行为,主要包括(ABCDE)。A贪污行为 B索贿行为 62.63.64.65.66.67.68.C受贿行为 D行贿行为 E挪用公款
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BCDE)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 A好工作 B知民情 C解民忧 D化民怨 E暖民心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AB)。A减轻处分 B免予处分 C从轻处分 D给予处分
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是(ABCD)。
A.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B.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C.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D.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E.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加快推进(ABCE)。
A.政企分开
B.政资分开
C.政事分开
D.政府与公众组织分开
E.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2010年重新修订,该法对村民委员会的(BCD)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各地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关的村委会运行制度,规范村委会自治行为。A.职能
B.性质
C.权限
D.活动办法
E.经费来源
规范的社会行为具有(ACD)特征
A.普适性
B.法制性
C.标准性 D.强制性
E.多样性
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融入(ABDE)的社会管理格局中。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规模适度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6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鼓励公众参与,应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要把(ABCDE)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A.公众参与
B.专家论证
C.风险评估 D.合法性审查
E.集体讨论决定
70.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应当(ABCD)、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A事实清楚 B证据确凿 C定性准确 D处理恰当
判断题: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订立聘用合同期限发生的争议,可以提起人事仲裁。(×)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4.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时,应当建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5.事业单位兼职人员只能占用一类岗位结构比例。(×)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申请人事仲裁。(×)
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9.事业单位拟聘用人员公示信息应与招聘公告发布范围一致。(√)10.事业单位平时考核采取绩效分析、专项工作检查、考勤等方法进行,由单位领导予以审核评价。(×)1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1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两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 起主要作用 的,应当从轻分。(×)1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擅离职守或者不按规定报告、不采取措施处置或者处置不力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1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案件办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1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严重违反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1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记过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不合格。(√)
17.事业单位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依法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1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个人记功以上奖励的,经批准后可以提前解除处分。(√)
1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后,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具体办法按照有关规定执行。(√)2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涉嫌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可以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事业单位或者有关部门暂停其职责。(√)2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22.“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要是指市和区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3.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违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当事人可以主张赔偿。(√)
24.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25.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26.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27.处分决定可以不存入受处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档案。(×)28.处分解除后,考核、竞聘上岗和晋升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29.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期间为24个月。(√)
30.受聘人员违反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聘用单位也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31.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人员的岗位。(√)
32.受到处分的中央和地方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申诉,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受理。(√)33.以引诱的方式收集的证据视情况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34.以暴办、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的证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35.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36.无论出现任何情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不可以破格参加竞聘上岗。(×)37.明确工资待遇是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也是聘用合同的必备条款。(√)38.县以上综合性医院可以作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体检医院。(√)39.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40.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志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41.受处分的期间为24个月。(×)
42.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分的执行。(√)43.对机关工勤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规定执行。(√)4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警告处分。(×)
4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警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聘用到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46.受到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受处分前的岗位等级和工资待遇。(√)47.撤职处分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8.组织赌博活动情节严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处分。(×)
49.对中央和地方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本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决定。(√)50.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51.对被调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作进一步调查,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并口头调查报告。(×)
52.事业位工作人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而被加重处分。(√)
第二篇:2017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答案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o o o o o o o o 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单选题3分)A.实行了岗位聘任制 B.机构的定位分类明确 C.提高人员薪金水平D.建立适时的规章制度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的过程。(单选题3分)A.由综合到单项,由点到面深入 B.由单项到综合,由点到面深入 C.由单项到综合,由面到点深入 D.由综合到单项,由面到点深入
得分:3分
得分:3分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国家公务员局 B.专业人员管理司 C.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 D.人力资源市场司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六大机制,即()。(单选题3分)0分
得分:o A.合同运行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 岗位管理机制 分配激励机制 人员退出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 o B.身份管理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 绩效评价机制 分配激励机制 人员退出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
o C.合同运行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 绩效评价机制 岗位管理机制 人员退出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
o D.合同运行机制 公平竞争机制 绩效评价机制 分配激励机制 人员退出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
5.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前提条件 B.制度保证 C.政治基础 D.内在要求
6.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活动的()组织。(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o o o o o o A.社会慈善性 B.社会服务性 C.社会功利性 D.社会经济性
7.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是()。(单选题3分)A.政府服务职能的延伸 B.政府经济职能的延伸
得分:3分 o o C.政府文化职能的延 D.政府政治职能的延伸
8.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o o o o o o o A.专业技术人员 B.公务员 C.企业领导干部 D.党政机关
9.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底线是()。(单选题3分)A.保证质量 B.保证效率 C.保证发展 D.保证稳定
10.()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单选题3分)3分
得分:
得分:3分
o o o o A.2000年 B.2006年 C.2001年 D.2005年
11.我国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是()。(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服务水平跟不上社会事业的发展 o o o o o o o B.管理方式行政化 C.用人机制不灵活 D.效率不高、机构臃肿
12.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多选题4分)A.必须由国家出资举办 B.承担公益性的服务职能 C.从事科教文卫体的服务 D.必须在国务院注册登记
1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多选题4分)0分
得分:
得分:4分
o o o o o o o o o o A.人随岗走 B.岗随人变 C.因岗聘人 D.因需设岗
14.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主要做法包括()。(多选题4分)A.注重政策研究
B.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突破改革关键环节 C.加强分类指导
D.注重试点先行有经验逐步推广
1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是()。(多选题4分)A.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本 B.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
得分:0分 得分:4分 o o o o o o C.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D.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
16.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是()。(多选题4分)A.层级多 B.类型多 C.数量小 D.领域广
17.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包括()。(多选题4分)分
得分:
4得分:4分
o A.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o o B.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C.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o D.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分类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任务
o o o o 18.()是目前主要推行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多选题4分)A.人员管理制度 B.任用制度 C.聘用制度
D.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19.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包括的内容有()。(多选题4分)
得分:0分
得分:0分 o o o o o o o o A.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B.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C.事业单位财政划拨体制改革 D.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
20.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多选题4分)A.从科技行业入手
B.注重试点先行引导和鼓励各地普遍开展试点工作 C.突出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 D.注重政策的研究制度
21.从管理角度讲具有政治性是事业单位最典型的特点。(判断题3分)分
得分:
3得分:4分
o o 正确 错误
2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承受的程度。(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2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具有重要意义。(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2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5.从行业分布来看,在事业单位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教育。(判断题3分)3分
得分:o o
o o 正确 错误
26.我国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国有单位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7.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判断题3分)分:3分
得o o
o o 正确 错误
28.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历史特定中存在着机构行政化,不同单位不同级别的表现。(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9.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管理与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一致的。(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正确 错误
30.聘用制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当成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o o
第三篇: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它的具体性 B.不可分性 C.变化、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B)。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D)。
A.世界观同方法论相分离 B.人生观同价值观相分离 C.自然观同历史观相分离 D.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分离 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C)。
A.客观独立性 B。真实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5.“合二而一者,为一分为二所固有”是(C)。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调和折衷主义的观点 6.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C)。
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B)。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改革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总需求过度膨胀并导致通货膨胀时,应实行(C),有利于压缩总需求,使之适合总供给,保持物价和经济的稳定。
A.平衡性财政政策 B.赤字性财政政策 C.盈余性财政政策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的是指(A)。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的经营方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社会保障(A),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个人的受益程度和社会保障的总体规模与水平。
A.项目、标准的确立关系 B.基金的筹集和发放关系 C.管理体系关系D.监督关系
12.按劳分配原则是(B)。
A.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则 B.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 C.消费基金的分配原则 D.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13.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B)。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民主集中制 D.政治协商制度
14.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B)。
A.法律解释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部门 1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16.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C)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A.利益 B.非法利益 C.不正当利益 D.正当利益 17.行政处罚只有(D)。
A.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由公安机关执行 C.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18.对于自首和立功的人进行处罚,错误的做法是(A)。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以及调离上述职位不满解密期的国家公务员不得(C)。A.申诉 B.控告 C.控诉 D.辞职 20.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实行(B)。
A.职务分类制 B.职位分类制 C.品位分类制 D.职级分类制21.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行政领导者产生可用(A)。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考任制 22.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构成(B)。
A.一般专门监督 B.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C.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D.政党监督
23.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B)。
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汉字大写 D.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皆可 24.为了维护政令一致,凡下行公文(C)。
A.都要上级指示 B.都要和有关机关协商 C.内容涉及其他机关的职权范围时,行文前应与其协商一致 D.都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 25.在向上级行文时,可选择(C)文种。A.通告 B.指示 C.请示 D.命令
26.下列关于总结报告撰写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为(A)。A.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B。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C.要有理论深度
D.深入调查,占有翔实而准确的材料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3.我们应该跟着感觉走。X 4.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物质X
5.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案是:否定X 6.世界统一于存在。肯定——否定之否定。X
7.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
是按劳分配的收入。X
8.社会化是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只有提高各项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才能增强抵御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社会保障能力。√
9.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X
10.现在我国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都已在司法机关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经济审理部门,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X
11.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X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X
1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X 14.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指负有监管看守职责的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将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被关押的罪犯非法释放的行为。√
15.公民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权利能力。√ 16.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X 17.主刑的特点是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X 18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X
19.科学、合理的行政领导者群体素质应首先做到梯次的年龄构成,即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X
20.公务员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予以辞退;√
21,省委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不属平等级别。√
22.某县公安局向县财政局主送《关于限三日内完善安全措施的指示》X
23.公文登记按收到顺序、平件、密件与急件一体进行登记。X
四、案例分析题
1.张某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突然将该妇女抱住,正欲实施强奸,这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张某被迫停止了犯罪。选择并说明理由:张某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不构成犯罪
刑法有关条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该题张某的强奸行为由于走出两个男人而被迫停止,应属于未遂,而非中止。所谓犯罪中止,应是自动中止犯罪,而题中张某是“被迫停止”。从"iE欲实施强奸”和“突然将该妇女抱住”判断,张某具有强奸的故意,并已着手实行,虽是未遂,但仍构成犯罪。故而A是正确答案。
2.被告人房某(女,43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被告人米某(男,45岁,某市监狱管教员),1998年4月,被告人米某受亲友之托,答应帮助办理盗窃犯张某、刘某的减刑、假释。被告人米某接受请托后,伪造证明材料,证明张犯和刘犯在狱中的表现分别符合减刑、假释条件。1998年9月,被告人米某找到其在市法院工作的同学房某,请求其裁定为盗窃犯张某、刘某减刑、假释。被告人房某问米某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米某回答,“没问题,所有材料都是全的。”被告人房某说:“我是问材料真假。”米某回答,“真假你别管,保证出不了事。”被告人房某仅凭被告人米某报上来的材料,于1998年10月为罪犯张某、刘某分别作了减刑、假释裁定。被告人米某在此期间接受了请托人的现金8千多元。罪犯刘某被假释出狱后,于1998年12月因抢劫罪被抓获归案。问:被告人房某的行为和米某的行为分别构成什么罪?
本案被告人房某和米某的行为构成徇私舞弊减刑、假释罪的共犯,米某构成受贿罪。本案房某和米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401条所规定的徇私舞弊减刑、假释罪的构成特征。①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而且是具有减刑、假释上报权和裁定权的司法工作人员。本案被告房某和米某的身份符合本罪所要求的司法工作人员这一特殊主体的要求。②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罪犯是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而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本案被告人米某由于收受请托人的财物,而答应为请托人的亲友即盗窃犯张某、刘某办理减刑、假释,他明知罪犯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为其伪造假的证明材料,可见其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本案另一被告房某,明知老同学米某所呈报的减刑假释材料是假的,而给张某和刘某二罪犯办理减刑、假释,说明其主观方面也是故意的,而且房某和米某有共同的故意。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非法作出减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裁定或决定,使罪犯得到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本案二被告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明知罪犯张某、刘某不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而伪造证明材料证明二罪犯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减刑、假释条件或明知罪犯张某、刘某的减刑、假释材料是虚假的,而做出减刑、假释的决定,致使张、刘二罪犯得以减刑、假释。④本罪在客体上是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特别是破坏了国家对罪犯改造工作的正常进行。综上所述,房某和米某二被告的行为构成徇私舞弊减刑、假释罪(共犯),另外米某还单独构成受贿罪。因为被告人米某接受了请托人的贿赂8000元,其数额已达到受贿罪所要求的5000元的起刑点(数额标准)。因此在认定米某犯有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的同时,应认定米某构成受贿罪,实行数罪并罚。
五、公文改错(指出下列公文的8处错误)
请示报告国务院现行设市标准,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行的。……事实证明,应对一九八六年国务院批准试行的设市标准作以下调整:(1)设立县级市标准①每平方公里约四百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经讨论审议,提出20个县为首批设市县(名单附后)。以上报告妥否,请批准各地试行。民政部
1993年2月8日附件:X X县……
①标题错误②年份表达不统一③“应对一九八六……”语气不对④分条列项的序号不规范⑤“每平方公里约……”,语意含糊⑥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⑦“以上报告妥否”表达错误⑧附件在公文中位臵不当
六、论述题
论述“三讲”教育中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三讲”是在全国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以整风精神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三讲”中突出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我们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工作中的偏差;走在肘代前列,团结和领导人民前进,经受各种尖锐问题的考验。领导干部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要着重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二是始终保持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三是增强在复杂形势下承受抵御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居安思危,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四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反腐倡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二是领导干部必须形成好的思想作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就改造着自身的主观世界;通过,9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又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当中,人们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四川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1分)
1.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B)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3.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的是(C)。A.柏拉图B.列宁
C.马克思和恩格斯D.邓小平
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
5.在党的(B)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形成了这一理论的主题。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6.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应坚持(B)。A.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首位,效益服从速度 B.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尽快增长速度C.速度与效益并重,两者都应放在第一位D.速度与效益完全一致,二者是一个问题
7.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C)。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9.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的政策()。C A.以承认地区之间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为前提 B.是反“平均主义”之道
C.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D.是代表富裕阶层提出的10.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耐,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是()。C
A.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加强调控、稳定物价
11.在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B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C.公安机关 D.纪律检查委员会
12.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B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收入
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13.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C
A.就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B.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C.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14.司法工作人员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应当依法追究而不追究,不应当追究而追究,或者作出枉法裁判的行为,应判处()。C A.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 B.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 C.徇私枉法罪
D.行政执法人员循私舞弊罪
15.有关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法人在清算阶段仍具有清理所必须的权利能力
B.不同类型的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大小、范围各不相同,即A.实行政务公开 B.“三令五申”C.加大惩戒力度 D.完善各种监督程序
23.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行政外部监督体系。A A.法制监督 B.财务监督 C.审计监督 D.主管监督
24.当一个人担任多种职务时,在公文书写中应当()。D A.各种职务全部列出 B.只列其中一种即可
使同一类型的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也有差异 C.法人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同 D.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均由法律直接规定
16.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C A.利益 B.非法利益 C.不正当利益 D.正当利益
17.行政处罚只有()。D A.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由公安机关执行
C.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18.对于自首和立功的人进行处罚,错误的做法是()。A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是()。B A.国家权力机关 B.政府机构 C.各级党委
D.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事机关 20.下面()在省建委和市建委之间不存在。D A.领导关系 D.指导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协作关系
21.我国政府机构与立法机构的关系是()。C A.并行关系 B.平等关系 C.从属关系 D.业务关系
22.能使行政监督有的放矢的是()。A C.使用最重要的一种职务,并用全称 D.只列出与文件内容有关的职务全称
25.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为中国军团夺得首枚金牌的奥运健儿是()。D A.双人跳水天亮 B.双人跳水郭晶晶 C.射击手王义夫 D.射击手杜丽
26.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中国军团共夺得金牌()。B A.35枚 B.32枚 C.27枚 D.17枚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1分)(更多复习资料)1. 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ABCD)。
A.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2.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C。A.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B.物是感觉的复合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源生的 D.意志高于一切
3.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BC)。A.不懂社会实践的伟大作用 B.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D.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
4. 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D.全面的开放
13.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有(AC)。(ABCD)。A.“左”倾错误B.右倾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经验主义错误
5.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功能是(ABC)。A.团结的功能 B.沟通的功能 C.协调的功能 D.学习的功能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AB)。A.以公有制为主体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7.我国国民经济自1978年以来发展很快,这期间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ABC)。A.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相结合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C.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BCD)。A.国有企业改革 B.培育市场体系 C.加强宏观调控体系 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9.(BCD)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纲领。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助 D.社会保险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BCD)。A.经济激励 B.精神动力 C.智力支持 D.思想保证
1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ACD)。A.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 B.是与社会主义民主相对立的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保证 D.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前提12.对外开放是(ACD)。A.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权宜之计 C.长期的政策 A.审判机关的监督 B.检察机关的监督 C.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D.公安机关的监督
1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D)。A.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B.专门机关同群众相结合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15.根据我国民法,下列行为中可适用无过错原则的有(ABCD)。A.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
B.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造成损害 C.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 D.饲养的动物造成的损害
16.物权和债权的区别体现在(ABCD)。A.物权是绝对权,债权是相对权 B.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
C.物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债权的义务主体特定
D.物权侧重对权利的静态描述,债权侧重于对权利的动态描述 17.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有(AD)。A.国务院《关于实施行政诉讼法的通知》 B.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编写《行政诉讼案例选编》 C.律师的代理词
D.《少女之梦》(黄色书籍)
18.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共同适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有哪些(ACD)。
A.合法性审查原则 B.适当性审查原则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19.下面哪些是国务院组成机构?ABC)A.国务院办公厅 B.国防部 C.国家海洋局 D.中国人民银行
20.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AC)。A.一般监督 B.特殊监督 C.专门监督 D.司法监督
21.对于国家公务员的轮换,正确的说法有ABD A.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 B.有利于得到全面锻炼
C.它是根据公务员个人要求进行的 D.是转任的一种特殊方式
22.公文的签收是由()完成的。ABC
A.外收发人员 B.通讯人员 C.内收发人员
D.机关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
23.通告的正文部分由哪几部分构成?()ABC A.发布通告的依据和目的 B.通告事项 C.结语
D.执行的具体要求
24.可用来签批和书写公文的字迹材料有()。ABC A.墨汁 B.炭素墨水 C.蓝黑墨水 D.纯蓝墨水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写“√”,错误的写“×”,每题0.5分)1.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
2. 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3. 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就是因果联系。×
4.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只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寻找。× 5. 认为神主宰世界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补资本主义的课。× 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8.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9.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和决定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
10.在我国,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1.社会保障具有分配功能。它的分配功能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
12.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13.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4.犯罪方面的故意,不是任何犯罪所必备的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15.行政行为需与行政相对方协商和征得同意,方可实施。× 16.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首长负责制。× 17.刑法上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也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18.行政监督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影响。× 19.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新的管理制度,它与西方文官制度没有本质区别。×
20.公务员撤职处分一般在三年后由原处理机关核消。× 21.我国的公有制目前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22.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要服从国务院领导。
23.犯罪构成是指构成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综合。× 24.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在华外国企业也可以成为我国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25.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即使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也不能以自首论。×
26.政府机构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协作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案例分析题(每题7分)
1. 某县人民检察院报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2年4月6日以贪污、受贿嫌疑将县人大代表李某逮捕,同月26日向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5月20日县人民法院对李某作出一年管制的判决。李某不服,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于同年7月2日作出撤销原判、宣告李某无罪的终审判决。2004年5月10日李某以对其错误逮捕、判决为由,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请求赔偿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误工损失、参与刑事诉讼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费共计8000元,并要求为其恢复名誉。问:
①李某是否超过赔偿请求期限?
②李某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否正确?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③李某的赔偿请求是否都能得到实现? ④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方式有哪些?
①李某未超过赔偿请求期限。国家赔偿法第32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本案中县人民检察院与县人民法院违法行为的确认依据是市中级人民 法院的二审判决,时间是2002年7月2 日,从这一天算起二年内李某均有权提出赔偿请求。②李某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
首先,本案中,县人民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国家赔偿法第19条规定:“二审改判无罪的,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本案中,作出一审判决的是县人民法院,作出逮捕决定的是县人民检察院,因此他们应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其次,李某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国家赔偿法第10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先予赔偿。”
因此县人民法院对李某的请求应当先予赔偿。
③李某的赔偿请求不能全部实现。我国国家赔偿法主要是对当事人的直接损害、物质损害给予赔偿。因此,对李某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费不予支持。
④关于赔偿方式,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5条和第30条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第二,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第三,对依法确认有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1)、(2)项、第15条第(1)、(2)、(3)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誉权、荣誉权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本案中,应采用以支付赔偿金为主,并为李某恢复名誉的赔偿方式。
2. 段某,男,46岁,某单位人事科长。段某在当人事科长期间,于1983年4月15日,在上级主管部门批给的招工指标中,利用职权私自安插其亲友5人。对此,本单位职工潘某向上级纪检部门写信揭发,使段某受到通报批评,其私自安插的5人也被除名。之后,段某借调整工资之机,捏造、散布潘某有流氓行为,致使潘某未升级。潘某向纪律检查机关提出控告,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段某撤职的行政处分。
问:处分段某的宪法根据是什么?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申诉、控告、检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段某打击报复控告人,是对公民宪法权利的公然侵犯,理当受到处分。
二、论述题(10分)
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辨正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落后的传统的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
它之所以是唯物主意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以下唯物论、辩证法的原理: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去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就要不断解放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这正是唯物辨证发展原理所要求的。总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既坚持了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又坚持了物质永恒发展的原理。因此,它是马克思唯物主意彻底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又是它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和发扬它,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四个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公文改错(10分)
1. 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2. 听说王老师病了,同学们立即奔向王老师的宿舍跑去了。听说王老师病了,同学们立即奔向王老师的宿舍 3.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4.为了尽快地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新生力量。
为了尽快地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培养新生力量。
5.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之后,第一车间劳动纪律逐渐走上正规。经过一系列的整顿,第一车间劳动纪律逐渐走上正轨。6. 早晨的脑子是人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早晨是人一天中大脑最清醒的时候。
7. 你既然这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只要你这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8. 如果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9. 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行也好,都会涌现出一批拔尖的人才。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行,都会涌现出一批拔尖的人才。10.双辽发电厂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吉林市使用外,还向长春、哈尔滨等地输送。
.双辽发电厂每年发的电,除了供给吉林市使用外,还向长春、哈尔滨等地输送。
第四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范文)
已批量去掉每行后面的回车符,和多余的空格,搜索更加精准。具体文字和标点未进行校对,仍有不少错误。若查找不到,请缩短搜索关键词再次查找!
导论
2014年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2号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条例》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其中,既包括对聘用制、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纪律处分等既有改革成果的承认,也包括考核、奖励、申诉、监督等管理问题的创新性、原则性的规定。《条例》的出台,填补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空白,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一、《条例》的立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创新推进。20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了实行干部分类管理的目标,打破按照党政干部管理方式来管理事业单位干部的传统模式成为重要的改革导向。1986年《民法通则》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四大单位法人之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始启动,事业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和《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等规范性政策文件,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职称评审等重点管理环节进行了初步规范。其中,《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提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合理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这些规定对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以后实施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进行了先期准备。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推进方式作出了规定。1998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事 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指出,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明确了事业单位的概念和性质,并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比如要改变用管理党政干部的模式来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办法,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再明确行政级别,逐步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脱钩;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办法,对管理人员建立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对工勤人员实行以技术等级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在国家的宏观管理下,赋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相应的人事管理自主权;要逐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逐步推进聘用制度,完善工资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为搞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促进人才流动,激励优秀人才,原国家人事部先后印发了《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等部门规章,适应了人才流动环境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始了全新的布局。2000年,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要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制定《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中组部、人事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则提出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明确提出要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而随着《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立法调研和法规准备进入快车道。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后,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准备《条例》的起草工作,并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2.
导论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与之相适应,同年7月,《条例》草案下发61个地区、部门征求意见。2008年3月形成《条例》送审稿,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将其列入条件成熟即出台的立法项目。
2009年12月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规”纳入规划目标,推进了《条例》的立法进程。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二、《条例》出台的必要性
从2000年7月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聘用条例》,到2014年7月《条例》实施,经过了14年的立法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为什么《条例》的出台过程一波三折?虽然原因很多,但根本上还在于对《条例》立法必要性的争议。
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2006年,《条例》起草工作启动;2007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事业单位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成为法学专家们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事业单位以聘用制为基础的平等的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并无本质不同,可直接适用《劳动合同法》,无需专门立法;另一种观点认为,事业单位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六类社会组织、民法规定的四类法人主体之一,历来实行与企业不同的人事管理体制,应予专门规范。争议的存在,对《条例》目的、内容等的抉择和确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实际增加了起草和决策的难度。
这些争议实际反映了人们对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关系性质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来源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自身的定位。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的目的在于转变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改变传统干部人事制度下“人员能 进不能出、待遇能升不能降、职务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
如果将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简单地归结于平等的聘用关系,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这和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确实没有什么不同,可以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
但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从事专业性公共服务的机构,其工作岗位实际是公共职位,其作为聘用主体,实际是由国家授权并运用公权力行使聘用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是利用专业知识为公众服务的公职人员。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之间的聘用关系,不仅涉及聘用双方的利益,而且与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属于公共服务关系的一部分。在聘用关系中,相对于单位利益、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处于优先地位,具有优先性质。即与一般劳动关系仅直接涉及平等双方利益不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还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并遵循公益优先原则。
因此,《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利益的优先性与事业单位应遵循的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在法律关系调整的原则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也有较大不同,通过专门立法对事业单位人事关系和人事管理进行专门规定,十分必要。
三、《条例》拟解决的主要实践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发展,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基本用人制度得以全面推行,与聘用制相配套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重要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实施,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
度初步建立。
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三是奖惩等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四是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加以解决,这是《条例》立法的直接目的。
四、《条例》的重要意义
《条例》总体较为简略,只有10章44条,而《公务员法》有18章107条。《劳动合同法》有8章98条,作为《条例》前身的《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有10章68条,但简略的背后并不简单。《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具有多重意义;与以往的改革相比,也不乏创新之处。
首先,以法规形式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专门规定是公共人事管理的重大创新。在世界多数国家,类似我国事业单位的公共科研机构、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在行政法上被界定为行政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工作人员作为政府雇员,需遵守行政雇员道德准则和义务,一般实行统一的公务员制度,适用公务员法,而不适用劳动法。在我国,出于分类管理和激活事业单位服务效率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作为非监管性公共服务机构的特点,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与公务员不同的人事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实际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对公职人员实行聘用制度国家。《条例》的出台,也使我国成为率先对公共服务机构人事管理进行专门规定的国家。
其次,《条例》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建立适应机关、事业、企业不同特点的人事制度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公务员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公务员管理和企业劳动关系的调节提供了充分法律依据。由于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和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性质的不同理解,导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相对滞后,管理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一方面影响了我国人事法规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特别是聘用制作为对公职人员职务常任制度的重大改革,涉及事业单位人事法律关系的重大调整,关系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仅仅以政策意见为基础,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之一,也不符合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条例》的出台,对聘用制、公开招聘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纪律处分制度等先期改革成果进行了法律确认,使其实现了“合法化”。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人事立法的层次和效力,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为我国人事法规体系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条例》的颁布实施,意味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面规范奠定了基础。
第三,《条例》构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面的制度体系。《条例》共分10章,包括总则、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虽十分简洁,却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主要的、基本的环节,全面构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总章程,有助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体系框架的初步形成,适用于分类改革到位后的事业单位
管理。
第四,《条例》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条例》不仅是对既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顶层设计。实行聘用制改革以来,适应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纪律处分等制度规范得以先行出台,但竞争上岗、奖励、考核、培训、申诉、人事监督等重要制度限于上位法规的缺失,未能及时进行制度规范。《条例》对这些管理领域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创新。如《条例》第40条规定,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明确了社会公众和事业单位职工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监督权和控告权,意义重大。这些规定指明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为相关配套规章的出台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制化目标的全面实现。
五、《条例》应该如何更好实施
《条例》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定是对近年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总结。其中,公开招聘、岗位管理、聘用管理、纪律处分、人事仲裁等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得以实施,但进一步实施《条例》,仍需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来实现。
首先,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条例》的简略性对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加强对现有规章制度的清理,对与《条例》规定存在冲突的政策文件进行清理,如明确原有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是否直接作为《条例》配套规章;明确《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规定》是否需要废止等。另一方面,需加快新的配套规章的制订进程,如及时出台奖励、聘用合同管理、竞争上岗、考核、交流、培训、人事监督检查等相关的规定,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其次,要及时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如根据条例规定的聘期、解除聘用合同的条件等对事业单位已签订的聘用合同进行更改。特别是要针对编外人员、停薪留职人员、保留档案关系人员等特殊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促进《条例》的全面实施。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养老保险等重大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机关与事业单位改革,统筹公共利益与工作人员切身利益,为《条例》的实施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本章要点
本章共有四条,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
第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一立法目的具有与《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三,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要做到政府宏观管理和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的紧密结合,在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之间做到分工明细、职责清晰。
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立法目的、调整范围、立法依据的规定。本条提出本条例的制定目的是“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将促进“公共服务发展”作为规范管理、保障权益的落脚点,体现丁事 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性质和根本要求。这与《劳动合同法》第一条提出的“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劳动合同法》更侧重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人事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事业单位利益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权益相比具有优先性。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
一根据国务院1998年10月发布、2004年6月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是我国通过行政法规形式对事业单位的目的、举办主体、资产性质和社会功能等所作的规范性界定。
2005年4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转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定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的外延进行了基本界定,指出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统计调查、技术推广与实验、公用设施管理、物资仓储、监测、勘探与勘察、测绘、检验检测与鉴定、法律服务、资源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事务、经济监督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公证与认证、信息与咨询、人才交流、就业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事业单位行业领域涉及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十多个大类,~百多个小类。
从事业单位的法定含义和管理实践出发,事业单位本质上即国家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而依法设立的公共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实际是现代政府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从事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则是我国公共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虽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名称,但并非中国所特有。在国外政府管理中,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普遍存在。如美国的“公共服务机构”(PublicServiceOrganizations)、英国的“政府执行(代理)机 构”(ExecutiveAgen-cies)、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AutononucAdministrativeCororation)等。
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组织一起,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六大社会组织的一员,也是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四大法人组织之一。
《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法人组织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类。其中,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活动经费,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法人是以谋求社团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企业法人是指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资金数额、企业名称、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法定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8. 第一章总则
事业单位成为法人组织,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事业单位法人具有与其他法人不同的地位和特征。首先,事业单位属于公法人,是公共部门的一部分;其次,事业单位法人主要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第三,事业单位法人经费主要由国家预算拨给或事业收入取得;第四,事业单位法人的成立需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由专门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法人还必须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特别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特殊性
本条例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性质密切相关。本条例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面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事业单位人事关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本条例之所以就事业单位人事关系作出专门规定,根本在于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人员作为公职人员,二者之间的人事关系与非国有单位的人事、劳动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称为特别权利关系、公共服务关系或公法上的聘用关系。事业单位人事关系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聘用主体不同
事业单位作为国有公共服务机构,其聘用权来自国家授权,国家或政府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的实际主体,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履行聘用职责。这决定了国家有权根据公共利益需要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和管理过程进行直接干预和监督。如实行统一的编制标准、职务系列、岗位等级、纪律规范等。国家对非国有单位(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不存在这类权力。
2.人员身份不同
事业单位以公共服务为职责,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具有非营利性。这种特殊性同时决定了公共服务是一种志愿性的、非营利性的职业,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为“公共人”或“公务人”,而非“经济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公职人员,受公众委托从事公共服务,是公众代理人。与营利性企业工作和一般谋生性职业不同,其职业具有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特征。同时,与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人员相比,这种志愿性具有强制性、法定性特点,志愿性是公共服务机构人员聘用的必要前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志愿性意味着事业单位聘用不仅是民事行为或经济行为,其聘用合同包含着更多的公共性和政治性义务,其经济诉求和回报也受到统一或特定的财政政策和工资制度的限制。
3.主体地位不对等
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民事活动原则。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和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形成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法律关系。事业单位人事关系或聘用关系尽管形式上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但其聘用不仅涉及合同双方的权益,还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如美国学者伯纳德·施瓦茨认为,公共雇佣关系不能仅仅从人事行政或政府雇员权利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它“力图对作为雇主的政府的竞争的利益、对作为行使公民权的政府雇员的利益以及对其事务由公共行政管理者处理的公众利益这三者之间从职能上作出公正的处理”①。在公共利益与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之间,公共利益具有优先权,公职人员具有忠于公众和服务公共利益的基本义务。
4.适用特别规则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人事或劳资关系的最大区别是二者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公共部门人事关系一般依据公法进行管理和调节,其聘用合同属于公法上的聘约。所谓公法,即调节国家与公民关系、规范公共权力运作、明确公共机构和公职人员职责权限的法律。公职人员管理是公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人员聘用作为公法上的聘用关系,其实体性管理规则或合同条款,一般由法律法规以公众或国家意志进行规定,不以个人同意为前提。如在美国,其文官法令对包括公共服务机构(含国有企业)的人员管理进行了专门规定,美国国家劳工关系法不适用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雇员②。在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人事关系调节方式不同
与企业劳动争议主要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处理不同,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还可以申请申诉、复核解决。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和公共职位的性质决定了其特别人事关系或公共服务关系是一种必然的、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也是督促公职人员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自觉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义务的现实需要。
三、立法目的
本条例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本条例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适应机关、事业、企业不同特点的人事制度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公务员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公务员管理和企业劳动关系的调节提供了充分法律依据。由于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和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性质的不同理解,导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相对滞后,管理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一方面影响了我国人事法规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特别是聘用制作为对公职人员职务常任制度的重大改革,涉及事业单位人事法律关系的重大调整,关系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仅仅以政策意见为基础,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之一,也不符合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条例》的出台,对聘用制、公开招聘制度、岗位设 置管理制度、纪律处分制度等先期改革成果进行了法律确认,使其实现了“合法化”。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人事立法的层次和效力,是我国人事法规体系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背景下,《条例》的颁布实施,意味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面规范奠定了基础。
2.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具有特殊的管理对象,即为事业单位所聘用并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①。事业单位作为国有公益服务机构,其工作人员也可称为公共服务人员或公职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公职人员与公务员同属公共机构或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但二者的工作职责有所不同。公务员主要运用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事务和相关服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主要是运用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和产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适用国家关于公职人员管理的基本法律规范,具有与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对不公正人事行为的申诉权以及政治性义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直接关系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忽视了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之间身份平等的客观要求,容易发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合理诉求得不到重视等现象,如有些单位拖欠工资、强迫职工捐款、不能足额发放退休金等等,从而侵犯了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条例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目的之一,体现了依法行政、深化改革的要求。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部门或国有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促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则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条将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纳入立法目的,有助于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事业单位吸引、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法制保障。4.促进公共服务发展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其管理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公共服务发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和支持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发展体育事业、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民办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类公益服务主要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来提供,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占社会公益服务总量的主要部分,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服务等,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性服务;二是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服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具有普遍性或均等性,并向公众提供普遍的、基本的、均等化的服务,不能因服务对象的社会地位而采取歧视性或特权性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高端服务应逐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有助于从体制、机制上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民生保障。
第二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原则的规定。
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由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执政党来说,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人才问题。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党的领导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党的领导,提出了党管干部原则。随着党的建设工作的与时俱进,2002年的全国组织工作 会议上,又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强调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和协调运行。
党管干部,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则。党管干部主要是管路线、管方针、管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正确的干部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党的组织渠道监督和保证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党管干部的原则:一一是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加强党对事业单位干部工作的领导,制定并组织实施好事业单位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三是推荐和管理好事业单位的重要干部;四是做好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
党管人才,就是要在事业单位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作用,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管人才,也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关键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党管人才的原则:一是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促进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党对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三是在事业单位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作用。
二、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民主,就是要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公开,就是要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坚持规则和程序、过程和结果等的公开性,提高人事管理的透明度,让管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有效参与和监督。竞争,就是要搞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通过考试、考核等竞争性选拔方式选贤任能,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实现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让决策主体可以比较选择,实现好中择优、优中选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①。
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要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统一规范,就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原则、基本制度、重要环节实行统一的标准、规则和政策,保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有序高效运行和公平公正。分类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特点和事业单位不同类别人员的成长规律,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制度,为事业单位发展和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分级管理,就是根据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单位规格和职责任务等,由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人力资源部门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 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体制的规定。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国家有权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干预和管理。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等依据法定授权和职责,可代表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
一、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
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是指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承担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定、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等职能。目前,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同时也直接管理着一些党群系统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68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拟定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政策。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的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二是负责本辖区内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指导下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三是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工作;四是按照规定对相关工作实施审核备案制度,如对岗位设置方案、公开招聘方案进行核准或备案,对竞聘上岗结果、公开招聘结果进行备案等;五是监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纠正和处理。
根据我国人事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行分级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分为中央一级、省一级、地市一级、县一级。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上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还要加强指导下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县一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如对于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县(县级市、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县级市、区)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再如公开招聘工作中,市(地)及以下直属或者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招聘方案未经市(地)或设区的市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的,不得擅自组织统一的公开招聘。
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事业单位的举办机构,在人事管理方面主要承担三方面的职责,一是要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将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得到贯彻实施;二是对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事项进行核准或备案,任命和管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受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事项,行使开除处分权等;三是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根据行业特点,与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业政策。如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中,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一起,相继出台了文化、科研、卫生、新闻出版、教育、农业、交通、民政等行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科学适用的行业性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
【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的规定。
事业单位作为法人主体是人事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可在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行使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要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责权限,保障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的用人权
本条规定具有授权事业单位具体实施人事管理的含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包括人事计划、岗位设置、招聘、聘用、工资福利、奖惩、考核、退休、辞聘、人事争议等各环节,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下,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应该拥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充分发挥选人用人的主体作用,自主地制定规章制度、进行人事决策、实施全面管理。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一起,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分别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本条强调事业单位行使用人自主权,应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实施人事管理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广义上包括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但本条所说的人事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法规、政策,根据单位管理需要拟定的适用于单位内部管理的工作纪律等具体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办法、内部激励措施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应符合国家法规、政策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并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人事管理的权利 本条规定实际明确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和监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权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受国家或公民委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拥有参与单位民主管理的权利,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和知情权等。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关系着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也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本条规定,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接受工作人员的监督。同时,规章制度建立后,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还有权向单位提出意见建议,通过协商进行修改完善。耳j:代表大会是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工作人员行使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力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的事项,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因此,根据本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如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2号),对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列出了八条,其中包括“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同时,事业单位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除了职工代表大会之外,还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对于人员少的单位可以直接采取全体职工大会的方式进行讨论,要切实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之间构建和谐的人事关系,共同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有序开展。
第二章岗位设置 本章要点
岗位设置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合理分工、科学设岗、明确职责、按岗用人的过程。‘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岗位设置是岗位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前提,是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考核培训、收入分配等工作的基础和依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来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是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 点用人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
本章共有三条,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制度、依据、内容和程序等作了规定,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法定化。理解本章内容主要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由国家设定,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岗位类别的设置和基本等级的划分。这是保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规范性的需要,也是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公平性的要求。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据职责任务.工作需要设置岗位,并遵守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这实际体现了按需设岗的原则,并明确了国家对岗位设置进行宏观管理的法定依据。
第三,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过程中,应明确岗位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作为岗位聘用、合同管理等的依据。
第四,事业单位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设置岗位,主要包括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审核核准岗位设置方案、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等具体环节。
条文解释
第五条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释义】本条是关于国家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地位的规定,即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岗位类别和等级等,由国家建立。
一、岗位的含义
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单元,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岗位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组织分工的结果,是事业单位组织设计的一部分。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应以组织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核心,从上至下层层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分目标、分任务和子目标、子任务,直至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然后,再对这些岗位从下至上进行综合,确定各岗位上下间的隶属关系和左右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国家从整个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出发,提出通 用的岗位等级;事业单位则按照规定,将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应到相应的岗位等级,以便规范管理。
二、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广义上是指以围绕“岗位”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人事管理过程或流程,包括了在岗位设定的前提下,人员的招聘、竞聘、奖励、处分、工资、待遇、考核、培训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或环节。从狭义上讲,岗位管理仅仅是指对“岗位”本身的管理,这一环节发生在人员竞聘上岗之前,是对“岗位”本身的基本建设,包括岗位设置原则、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分析、制定岗位规范等内容,这一环节具有管理之源的作用。
岗位管理是相对于身份管理而提出的,具有专业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一是专业性。集中体现在对岗位类别的不同管理上,需要结合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各自的特征和规律,实现专业化的管理。二是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竞聘上岗方面,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是开放的,竞聘人员只要符合岗位竞聘条件都可以竞聘上岗,可以在不同类别的岗位和不同层次的岗位之间流动。这就从制度上打破了身份管理的固化体制,给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三是动态性。在身份管理下,人们的流动一般只是单一纵向的;在岗位管理下,能够实现上下、左右多个方向的岗位流动,通过岗位竞聘和考核,合格人员可以保留岗位或竞聘更好岗位,而不合格人员或不适宜岗位的人员则有可能降低岗位或调整岗位。这就意味着岗位管理从制度层面实现了人员在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流动的动态化、常态化。
三、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岗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也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指事业单位结合本身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对岗位提出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的制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沿用了以干部、工人为划分的身份管理,其固化的管理方式,带来了人事管理方式行政化、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等问题。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了传统身份管理的做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要符合岗位竞聘条件,都有资格参加竞聘上岗,并 实行按岗考核、以岗定薪。在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通过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的设置,有利于明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标和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职业发展有稳定的预期和奋斗目标,也有利于建立事业单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体制,有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人事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岗位管理可以将招聘、竞聘、考核、工资等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并成为制定人事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再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
能,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基本建构,由国家层面的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落实。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及相关行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从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岗位设置程序、岗位设置核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构建了制度体系,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事业单位的岗位类别和等级
岗位类别和等级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基础,科学的分类分级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保障。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同时,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三类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是指在事业单位中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其设置要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二)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木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其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_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改革办法结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另行研究制定。
其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主要用于聘用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享有盛誉、业内公认的一流人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与其他等级岗位不同,是人岗合一的,由国家直接确定,其工资标准超过了一级职员岗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一流人才的重视和关心。
(三)工勤技能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其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因此,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四)特设岗位
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实质上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中的一种,不是单独的一类岗位,其等级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特设岗位属于非常设岗位,是事业单位常设岗位的一种补充,是事业单位灵活用人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为事业单位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手段和措施,可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可以为更好地配置和使用人才资源提供方式和方法。特设岗位的设置要坚持工作需要、政府调控、单独设置、时间限制的原则,一般应在以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的事业单位中设置;一般应在专业技术岗位或技 术工岗位序列中设置;并且事业单位相应常设岗位有空缺的,不得申请特设岗位;引进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不适用特设岗位。特设岗位的设置由事业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第六条,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岗位应该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方面的职责的规定,包括岗位设置的依据和内容等。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可自主设置单位内部岗位。
一、岗位设置的原则
(一)因需设岗
因需设岗是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指事业单位要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岗位。所谓因需设岗是指事业单位设置岗位一定要与本单位的职能、任务、目标直接挂钩,即岗位设置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其中:管理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提高操作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考虑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不同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二)依法管理一
事业单位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岗位。依据国家和各地规定的办法、标准、程序和权限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具有法定约束力。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地的规定,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按照有关程序依法进行岗位设置。岗位的名称、数量、职能、责任及任职条件等应与事业单位的性质、发展规模、核定的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相符合。对于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者,要依据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二、岗位设置的依据 本条所提的“国家有关规定”,主要是指-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以及行业指导意见等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岗位类别、等级的规定,也包括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等规定。
(一)岗位总量控制
岗位总量控制,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总量规定。对岗位总量进行控制,有利于维持岗位总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功能、规格、规模等的相对稳定。
(二)岗位结构比例
岗位结构比例是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同岗位占岗位总量比例的一种表示方法。事业单位要完成本身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需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优化的工作人员配置,这就需要有合理的岗位结构比例。同时,对事业单位岗位进行结构比例控制,形成科学的结构标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发展阶梯,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成长,也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工资总额控制的要求。岗位结构比例主要有两类,一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二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
1.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
主要是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三类岗位分别占单位岗位总量的比例。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国家规定的结构比例指导标准为:(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010,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0/0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3)主要承担技能操 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50%以上,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2.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
从规范的人事管理、科学的人员结构等角度出发,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内部等级之间应该具有科学的结构比例,应该按照合理的层次和结构,实行分级分类控制。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主要是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内部各个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通常表现为各个等级的岗位占各类岗位设置总量的比例。
(1)管理岗位。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要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设置。
为了便于操作和规范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要求,事业单位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可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确定;其他等级的管理岗位,根据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合理设置。(2)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专业技术岗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总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配置合理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3)工勤技能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的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50%左右。
(三)岗位最高等级控制 事业单位的岗位最高等级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对事业单位可设立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进行限制性的规定。我国有111万个事业单位,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分布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不同类型、层级的事业单位,在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进行岗位最高等级控制,一方面体现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监管、提高公共支出社会效益的客观需要。
1.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目前,一些省为了便于操作和规范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管理岗位最高等级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规格来确定。没有确定机构规格的,由单位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按管理权限对管理岗位最高等级予以明确。
2.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根据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3.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其中,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三、岗位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四个方面。
(一)岗位名称
岗位名称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相互区别的标志,管理岗位根据干部管理和职员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具体岗位名称,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工人技术等级和岗位等级的有关规定确定具体岗位名称。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名称各有特色。
1.文化事业单位(1)图书馆、博物馆(院)、文化馆(站、中心)、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研究馆员一级岗位、研究馆员二级岗位、研究馆员三级岗位、研究馆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副研究馆员一级岗位、副研究馆员二级岗位、副研究馆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馆员一级岗位、馆员二级岗位、馆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馆员一级岗位、助理馆员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管理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演员(编剧、导演、作曲、指挥、演奏员、舞美设计、美术师等,下同)一级岗位、一级演员二级岗位、一级演员三级岗位、一级演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二级演员一级岗位、二级演员二级岗位、二级演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三级演员一级岗位、三级演员二级岗位、三级演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四级演员一级岗位、四级演员二级岗位、四级演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3)舞台技术人员岗位最高等级设置为五级专业技术岗位。舞台技术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主任舞台技师一级岗位、主任舞台技师二级岗位、主任舞台技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舞台技师一级岗位、舞台技师二级岗位、舞台技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舞台技术员一级岗位、舞台技术员二级岗位、舞台技术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研究员一级岗位、研究员二级岗位、研究员三级岗位、研究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副研究员一级岗位、副研究员二级岗位、副研究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研究员一级岗位、助理研究员二级岗位、助理研究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研究实习员一级岗位、研究实习员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3.卫生事业单位
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特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医(药、护、技)师岗位和医(药、护、技)士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4.广播影视事业单位
(1)播音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播音指导一级岗位、播音指导二级岗位、播音指导三级岗位、播音指导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主任播音员一级岗位、主任播音员二级岗位、主任播音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播音员一级岗位、一级播音员二级岗位、一级播音员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二级播音员一级岗位、二级播音员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三级播音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编辑、记者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一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二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三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一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二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辑(记者)一级岗位、编辑(记者)二级岗位、编辑(记者)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编辑(助理记者)一级岗位、助理编辑(助理记者)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5.新闻出版事业单位(1)报社、通讯社、时政类期刊社等新闻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一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泽审)二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三级岗位、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译审)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一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二级岗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副译审)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辑(记者、翻译)一级岗位、编辑(记者、翻译)二级岗位、编辑(记者、翻译)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翻译)一级岗位、助理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翻译)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出版社、期刊社等出版事业单位中,编辑岗位和翻译岗位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审(译审)一级岗位、编审(译审)二级岗位、编审(译审)三级岗位、编审(译审)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副编审(副译审)一级岗位、副编审(副译审)二级岗位、副编审(副译审)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编辑(翻译)一级岗位、编辑(翻译)二级岗位、编辑(翻译)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编辑(助理翻译)一级岗位、助理编辑(助理翻译)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3)技术编辑岗位和校对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一级岗位、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二级岗位、技术副编审(高级校对)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一级岗位、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二级岗位、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一级岗位、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技术设计员(三级校对)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6.教育事业单位
(1)高等学校中,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 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中学义务教育学校中,中学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3)小学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i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4)中等职业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高级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高级讲师二级岗位、高级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理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下同)一级岗位、助理讲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卜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5)普通高中中,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6)幼儿园中,使用小学教师岗位名称。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7.农业事业单位
在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一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二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三级岗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岗位名称为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二级岗位、高级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农艺师二级岗位、农艺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兽医师,下同)一级岗位、助理农艺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技术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8.体育事业单位
正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国家级教练一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二级岗位、国家级教练三级岗位、国家级教练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高级教练一级岗位、高级教练二级岗位、高级教练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教练一级岗位、教练二级岗位、教练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助理教练一级岗位、助理教练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教练员岗位名称为见习教练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9.交通事业单位
(1)公路交通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岗位名称暂定为高级工程师一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二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三级岗位、高级工程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岗位名称暂定为高级工程师五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一级岗位)、高级工程师六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二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七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工程师(经济师,下同)一级岗位、工程师二级岗位、工程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下同)一级岗位、助理工程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员级岗位名称为技术员岗位(经济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水路交通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岗位名称暂定为高级工程师一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二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三级岗位和高级工程师四级岗
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岗位名称暂定为高级工程师五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一级岗位、高级引航员一级岗位、高级船长一级岗位、高级轮机长一级岗位)、高级工程师六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二级岗位、高级引航员二级岗位、高级船长二级岗位、高级轮机长二级岗位)、高级工程师七级岗位(高级经济师三级岗位、高级引航员三级岗位、高级船长三级岗位、高级轮机长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岗位名称为工程师(经济师)一级岗位和一级引航员岗位、工程师(经济师)二级岗位和二级引航员一级岗位、工程师(经济师)三级岗位和二级引航员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岗位名称为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一级岗位、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技术员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他船员对应等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民政事业单位
社会工作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社会工作师一级岗位、社会工作师二级岗位、社会工作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助理社会工作师一级岗位、助理社会工作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待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具体办法出台后另行规定。
(二)职责任务
职责任务是指岗位所需要担负的职能、责任和任务,岗位对职责任务的要求就是要让聘用在岗位上的人员知道应该做哪些工作,这是对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进行分解的结果,也是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只有合理的界定职责任务,才能让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才能保障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能时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三)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岗位所要达到的工作要求,岗位对工作标准的要求就是要让聘用在岗位上的人员了解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对事业单位发展预期的分解和落实,也是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的基础依据。工作标准的要求,既包括质的要求,也包括量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的工作标准,才能充分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障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
(四)任职条件
事业单位要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制定具体地任职条件。国家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规定,具体要求为:
1.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主要包括:(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2.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
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等级职员岗位还应具备以下基本任职条件: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人控制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行业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4.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
具体规定为: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五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第七条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拟定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
【释义】本条是关于岗位设置程序的规定。本条所指的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是指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而不是设置结果的备案。规范的程序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内在要求,有序的步骤是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拟定岗位设置方案
事业单位应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构成特点,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第一,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各类岗位进行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单位职责任务、人员编制、人员现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依据、技术复杂程度、职责范围、任职条件、考核标准等。第二,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类,以一个岗位人员满负荷工作为单元划分岗位任务范围。第三,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提出各类岗位的设置数量和层次,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二、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或备案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岗位设置方案的审核,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经主管部门审核,由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具体来讲,第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实施。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核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核准。第三,地(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地(市)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第四,县(县级市、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县(县级市、区)政府各
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第五,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垂直管理的,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由国务院直属机构审核,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第六,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政府直属机构,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由该直属机构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核准。
·32·
第二章岗位设置
三、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及方法步骤、时间进度、竞聘上岗办法、组织领导、监督措施等内容。事业单位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应该广泛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并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四、组织实施
事业单位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组织竞聘上岗,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确保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当依据社会事业发展、单位功能调整的要求,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根据需要对岗位设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岗位设置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要着眼于建立事业单位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在满足实际需要、从严控制的基础上,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向重点专业、重点领域倾斜,使每个层次的岗位数量、每个岗位的职能配置,力求做到精简、效能、科学、合理。同时,根据人员编制的调整,岗位设置也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第三章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本章要点
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是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出现岗位空缺时采取的两种补缺方式。本章规定,除特殊性规定外,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在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时,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实行竞聘上岗的办法。公开招聘是事业单位对新进人员采取的岗位补缺方式,侧重于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确保新进人员符合岗位需求的素质。竞聘上岗是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人员采取岗位补缺方式,侧重于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本章共分五条,从除特殊情形外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开招聘的程序、事业单位内部竞聘上岗及其程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等方面作了规定。基本要点包括:
第一,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采取公开招聘方式是本条例的法定要求。第二,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补充岗位人选。第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必须遵守本条例规定的法定程序。第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按国家规定进行岗位交流的法定权利。条文解释
第八条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释义】本条规定了公开招聘是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法定要求,并明确了公开招聘的人员适用范围。
一、公开招聘的含义
公开招聘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事编制计划和工作需要,按照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发现、选拔那些有能力到本单位任职的人员,并从中择优遴选出适宜人员予以聘用的过程。公开招聘的方式包括政府组织的统一招聘、主管部门组织的行业招聘和单位自主招聘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保证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平性,抑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
二、公开招聘制度
公开招聘制度是关于公开招聘活动与过程的各种规则的总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对于提高、确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把好人员进口关、科学调整人员队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人员配置完全采取行政方式,人员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分配、转业军人安置、其他系统或单位调入、招工招干。而这些形式都属于干部调配和委任的范畴,配置过程自上而下,带有较强的封闭、神秘色彩,信息不向社会公开,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要改革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的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
为了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庋。按照十四大的精神,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郑州召开。正是这次“郑州会议”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序幕。
2000年,党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对改革进行了部署。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选人用人的公开招聘制度。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为事业单位试行公开招聘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2005年底,原人事部第6号部长令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初步建立。
公开招聘制度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是“公开”,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信息公开”是指各用人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利于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公开发布拟聘岗位的职责、任职资格、招聘程序等信息。“过程公开”是指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成立招聘管理领导小组和考评(测评)小组(或专家委员会),进行公开招聘,规范招聘过程和考评(测评)方法,克服原来带有人治性质的长官意志的方式决定任职人员以及“暗箱操作”的现象,充分发挥考评(测评)小组(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招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减少招聘失误,确保招聘环节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结果公开”是指实行拟聘用结果的公示制度,允许社会公众了解、监督和检举以及相关人士申诉。
公开招聘制度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特征,这是由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事业单位既具有公益性的共同本质属性,又有纷繁复杂的类型。所谓统一性,是指在国家层面上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各地区、所有事业单位均应严格遵照执行。所谓多样性,是指在国家实行统一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各地各单位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
三、公开招聘的范围
本条规定事业单位招聘除三种特殊情形外,都需要以公开方式进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规定,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都应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
事业单位可不适用公开招聘方式的三种例外情况包括: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以及涉密岗位等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其原因是这些新进人员确实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选拔。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是国家政策性安置的一项主要内容,事业单位安置军转干部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来执行的。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主要适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发[2002]7号),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可以用招聘或者任命等形式,而采用任命方式一般不适宜采用公开招聘的形式。涉密岗位的人员招聘,则因保密要求而不适合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人。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以及涉密岗位等可不参加公开招聘,但并非不适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实际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公开招聘。
第九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释义】本条是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程序的一般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招聘过程中不得任意取消某一程序。
对公开招聘的程序进行明确规定是保障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性的基本要求,可以从程序上源头上有效地防止和纠正用人的不正之风。条例规定的基本法定程序不能简化、颠倒顺序,也不能走过场。
一、制定招聘方案
事业单位在开展公开招聘工作时,必须根据岗位设置总数、空缺岗位数及实际需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进人计划等情况制定招聘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报送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备案。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直接向人事部门申报招聘方案。招聘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用人单位名称及单位岗位设置总数、空缺岗位数、拟招聘的岗位数(人数)及招聘人员所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招聘的时间、招聘的对象、范围、方式等,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
二、发布招聘信息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公开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应当载明用人单位情况简介、招聘的岗位、招聘人员数量及待遇;应聘人员条件;招聘办法;考试、考核的时间和时限、内容、范围;报名方法等需要说明的事项。需强调的是,发
布的公开招聘信息之中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或要求。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常见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身高歧视、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院校歧视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8号)进一步提出,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逐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项重要原则。公民的平等权利表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体现在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外,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何公民均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因人而异,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四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所设置的招聘工作人员的条件中不得有对应聘人员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户籍或者身体残疾等方面的歧视性表述。组织人事部门有责任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严禁出现任何歧视性条款。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招聘信息须在组织人事部门网站、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网站上免费公布,同时也可以在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招聘信息一经公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对于公开招聘中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进展情况应当面向社会公布,并确保及时、全面、准确。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用人单位或组织招聘的部门应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
应聘人员资格审查的前提是合理设置有关招聘岗位的资格条件。资格条件设置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发生违规违纪最多的环节,应进一步细化有关规定。首先,要明确招聘岗位属性和要求,包括岗位的名称、等级、公益类别、待遇等要素。其次,要明确不得设置指向性、歧视性或与岗位无关的限制性条件,包括禁止面向干部子女、特定对象和群体进行招聘等。除特殊情况外,对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条件的要求应逐步予以禁止。第三,对于学历、专业、工作经历、户籍等要求,应与岗位要求直接相关,做到准确规范。第四,对于岗位相关的其他资格条件,如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等,除法律法规规定
的执业资格要求外,应予以限制。第五,岗位资格条件设置一经核准,不得修改。特殊情况需经特定程序修改,并向社会公开变更理由。
四、考试、考察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聘程序,公开招聘可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择优聘用应聘人员。因事业单位的工作领域广泛、种类繁多,行业性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十分显著,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要求的多样性非常突出。这就决定T’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考试、考察内容与岗位要求更为密切,所以要注意研究确定运用符合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特点的分类考试、考察办法。
考试是指面向社会,以考试为测评手段公开选拔人才。考试科目与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岗位特点及所需招聘人员的标准确定。考试的组织方式分为由组织人事部门或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和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两种类型,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试组织单位应当制定考试组织程序及规则并及时向全体报考者公布,全面、严格地按照已确定的程序及规则组织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受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委托,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或两者结合等形式。考试内容应当涵盖招聘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等方面,确保事业单位能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到岗位所需的优秀合格人才。
考察是指对考试合格的应聘人员以往的情况和表现进行全面考察,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进而作出客观的适岗性评价。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被考察对象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廉洁自律、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工作态度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情况。考试和考察是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两种方式,两者在公开招聘工作过程中应当同时运用,不能只选其一。考试成绩虽能反映应聘人员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情况,但不能反映其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也难以发现其潜在能力。将考试作为基础,和考察相结合,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样在选人用人上才能做到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在公开招聘中选拔出事业单位岗位需要的优秀人才。没有设立人事机构的事业单位的考察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公开招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以及特殊的技能型人才,才可采取直接公开评审、答辩等考核的方式招聘。对教学、医疗、科研、工程等专业技术岗位应聘人员的考试、考察方式应符合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考试可以采取说课答辩、实际操作、人才测评、人机对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各种检测方式在科学评价应聘人员适应特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上的优势。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对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招聘,不应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列为笔试内容。对于某些不适合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的岗位,可挑选有关人员组建业内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确保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招聘人选。
五、体检
对考试、考察合格者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查。体检一般应在组织人事部门指定的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和项目可以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执行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的要求,除卫生部核准并予以公布的特殊职业外,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中不得要求进行乙肝项目检测。招聘单位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和行业相关规定可适当调整体检标准,招聘岗位对应聘者体质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在考试、考核之前安排体检,但此项特殊要求应当在招聘公告中公布。拟聘人员经考核或体检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聘用。空缺的招聘名额,根据招聘公告的规定,可以由招聘单位按照综合成绩排名顺序依次递补或者另行组织招聘。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经用人单位集体研究:按照应聘人员考试和对其考核的综合情况择优确定拟聘人员名单,并由招聘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在招聘信息发布的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应包括招聘单位名称、招聘岗位情况以及拟聘人员基本情况。
七、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对于公开招聘中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进展情况应当面向社会公布,并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对公示无异议的人员,由招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办理编制、核定工资基金、调(流)动、聘用等手续。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需特别强调的是,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必须在所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数范围内进行,且当的公开招聘计划必须先履行备案或报批程序,在经得到确认后方可组织实施。具有的备案或报批方案是:①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国家人事部备案;国务院各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国家人事部备案。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省(区、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③地(市)、县(市)人民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④事业单位招聘外籍人员。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须报省级以上政一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聘。
第十条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释义】本条是对事业单位出现岗位空缺时,在内部人员选拔岗位人选应采用的方式和程序的规定。本条规定,竞聘上岗根据单位岗位管理的需要确定,不需竞聘上岗的,也可采用其他人才选拔方式。但如果实行竞聘上岗,则应遵守本条所列的法定程序。
一、竞聘上岗的含义
竞聘上岗,是指为健全事业单位内部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事业单位人才成长环境,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在事业单位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依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考核、民主测评、双向选择等手段,组织单位在编在册工作人员(有正式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的在职人员)公平竞争。综合评价竞聘人员的品德、能力和业绩等素质能力,产生内部岗位人选的方法。通过规范的竞聘程序、科学的竞聘方式、健全的竞聘组织、严格的竞聘条件,能够为事业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能够为事业单位构建一种内部的激励用人机制。
竞聘上岗由事业单位在主管部门和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规模小、人员少、由主管部门集中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基层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同一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范围内联合组织竞聘上岗。对于是否应进行事业单位人员竞聘上岗,需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应当实行竞聘上岗的:事业单位新设岗位或者出现岗位空缺,拟从单位内部产生人选,且符合岗位条件的人选不少于岗位数额;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人员重新定岗;调剂安置未聘人员调剂安置过程中,拟安置人员数量大于相应的可安置岗位数量,以及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实行竞聘上岗的其他情形。
二可不实行或不宜实行竞聘上岗的:岗位人选明确的;不宜在单位内部公开信息的涉密岗位人选;聘用合同到期经综合考核符合续订合同条件的;考核不合格向较低等级调整岗位的;受记大过处分降低岗位等级聘用的。
三是无论是否实行竞聘上岗,事业单位人员选拔和晋升都应坚持以实际贡献和业绩作为人才选拔的根本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坚持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
事业单位选择竞聘上岗的方式,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与岗位需求情况的结合。其中,竞聘管理岗位一般采取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方式进行;竞聘专业技术岗位一般采取同行评议、学术技术综合评级、组织考察等方式进行;竞聘技术工岗位一般采取同行评议、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组织考察等方式进行;竞聘普通工岗位和较低等级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可以采取面谈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必须坚持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公开是指竟聘上岗的范围、岗位、条件、程序、规则、结果等都要公开,主要包括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等;平等是指所有具备竞聘资格条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有着平等的机会、平等的环境、平等的条件,能够平等地享有参与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民主既是指对竞聘方案的研定要民主,同时指最终确定人员过程要民主,通过民主的方式研究确定所适岗的人选。在竞聘上岗过程中,只有坚持公开、平等、民主原则,实现事事公开、人人平等、决策民主,才能为事业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创造同样的起点标准和条件,才能确保竞聘结果的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必须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是指通过规范的形式,使用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使参与者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和优势,实现高低优劣的比较鉴别,变“伯乐相马”为“赛场竞马”。择优是指对竞争结果进行综合比较,权衡优劣,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目标。在竞聘上岗过程中,通过贯彻竞争、择优原则,能够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视野,建立一种能上能下的人才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可把最合适的人选选聘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真正实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必须坚持人岗匹配原则。人岗匹配原则是指按照“岗得其人”、“人适其岗”要求,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素质将不同的人安排到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做到“人尽其才,岗尽其用”。事业单位竞聘上岗,要以岗位设置为起点,也要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事业单位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满足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要求,才能通过一系列双向选择等方式方法,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能力、兴趣、爱好、理想与岗位相适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竞聘上岗要落实人岗匹配原则,必须要做好了解岗位、评价人才、合理配置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岗位就是要通过岗位分析,对单位的职能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科学界定岗位的职责任务、任职条件等内容。评价人才,就是通过规范的竞聘程序和有效的竞聘方式,综合评价工作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把个人的优点、缺点、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科学地衡量出来。合理配置,就是根据对岗位和人才的了解,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配置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完成岗位的职责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用编制的机关工勤人员考核,可以参照事业单位竞聘上岗的有关做法推行竞聘上岗。
二、竞聘上岗的程序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为有效开展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竞聘上岗工作方案,作为竞聘上岗工作组织实施的具体依据和操作指南。方案包括组织领导、竞聘岗位、竞聘条件、竞聘方式、工作程序、时间安排纪律要求、监督途径等内容。在研究制定竞聘上岗工作方案要注意广泛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并经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竞聘工作领导小组由事业单位领导、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有关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代表以及必要时所聘请的专家等组成。在制定竞聘上岗方案时,应特别注意对所确定的竞聘岗位必须在经核准、备案的岗位数额之内,对拟要选的人员应以思想品德优秀和具备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重要要件,采取适应本单位以及岗位特点的办法,确保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方案经竞聘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的途径向全体工作人员公布,特别是要将进行竞聘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竞聘者的资格条件、聘期、目标任务、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等予以公布。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针对所确定的竞聘岗位的任职条件,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好报名工作,报名方式可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或者组织推荐等方式进行。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报名方式,当事人均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竞聘上岗所需的各种材料。事业单位竞聘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所确定的竞聘岗位的竞聘条件,对所有报名人员的资格和条件进行严格查审。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在竞聘开始一周前通知其本人,动员其改报其他适当岗位,拒不改报的,取消其竞聘资格。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应能清楚反映参加竞聘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事业单位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应该注意的是,对竞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应贯穿竞聘上岗的全过程。
(四)考评
以考试方式组织竞聘的,可采取笔试、面试、演讲、答辩、实际能力操作、模拟情景测试等具体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竞聘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及适应岗位要求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以考核方式组织竞聘的,可采取专家评审、群众评议、组织考核等具体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以民主测评方式组织竞聘的,要保证投票过程的公平公正。在工作组织的指导下,按单位内部管理层次逐级实行双向的自由选择。上述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从而确保竞聘工作方案实施的科学合理性。
事业单位竞聘领导小组经对参加竞聘的人员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评议、岗位评价、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以及结合、聘期考核结果作出全面考核后,提出是否适合和胜任所竞聘岗位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提出聘用建议。这一环节是竞聘上岗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为竞聘领导小组的最终综合性意见是岗位拟聘人选的主要依据。为此要充分发挥岗位竞聘领导小组成员及所邀请的面试考官的作用。在这一环节的整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有关事项的保密安全工作,如考试试题、面试内容及考官等等。整个竞聘过程结束后,由竞聘领导小组根据各竞聘人员竞聘的综合情况提出推荐意见。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根据竞聘工作领导小组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确定岗位拟聘人员并进行公示,公示的范围应与竞聘方案公示范围一致,公示时间少于7个工作日。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应对公示期内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意见反馈。
(六)办理聘用手续
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向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公布竞聘结果,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对于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需要报批或者备案的,应按照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
【释义】本条是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的权利和义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是指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愿望,通过挂职锻炼、调任、、转岗等形式,在事业单位内部、事业单位之间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或者将其调入党政机关担任一定层次公务员职务,或者将其调入国家企业、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管理活动。
交流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200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中办发[2006]19号)中规定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之间进行。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制度,是贯彻中央的精神,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章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的范围
从范围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可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两种类型。内部交流,是指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内部的交流,既可以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不同岗位之间交流,也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交流者从一个事业单位到另一个事业单位,即是在事业单位属性内的交流。
外部交流’,是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党政机关、国家企业、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的交流。外部交流的范围限定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是一种特定的组织行为,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及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的从事公务的人员同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这种国家人事管理结构内的人员流动,比较容易通过沟通协商来实现。但跨越了这一范围,这种组织行为便很难进行。所谓国家企业、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法学会等群众团体机关中的工作人员等。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与公务员及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的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特色。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的方式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包括挂职锻炼、调任、转岗三种形式
(一)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指令性和计划性,在何时、派何人至地方和何单位去挂职锻炼以及让其挂什么职务、锻炼的时间多长等问题,都是由组织决定并与接受挂职人员的单位事先协商做好计划而组织实施的。挂职锻炼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时间过长会影响原单位的工作安排,时间过短则可能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挂职的去向范围可以是本地或外地机关、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满足相应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丰富工作经验和增长才干的需求,更好地达到培养锻炼的目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也就是说,挂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属于选派单位的人,占用原单位的编制、职数,锻炼期满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这也是挂职锻炼区别于调动的主要不同点。
(二)调任
调任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的交流,实际上是让原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变成公务员的一种方式,是公务员队伍的另一个“入口”。调任与录用最主要的区别是适用范围有别。录用适用于选拔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的人员,而调任则是适用于选拔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的人员,以及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中相当于副调研员以上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人员。可见,调任所适用的职务层次比录用高。
对调任人选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四条作了具体的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究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况。调任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为了保证公务员的素质和公务员队伍的整体优化,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任时必须严格把好这一关。
事业单位的调任人选首先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担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这七项基本条件,是所有公务员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不得违背。其次,调任的人选要符合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任职资格往往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人员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第三,拟调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选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即不能是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或有法律规定不得成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这是事业单位工作调任到机关成为公务员的排除性要求。而有关调任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四条也作了具体规定,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办理调任手段前,调任机关要按照上面规定的调任的范围和条件,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必要时还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增加考试程序,主要是因为,符合调入条件的人很多,为实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增加考试程序,更利于将优秀人才选进公务员队伍。此外,考试可以防止个别地方出现的利用调入之机将一些通过公开录用难以过关的人员,安排进公务员队伍的现象。这就更加严格保障了调任人选的素质,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无疑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三)转岗
转岗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范围内进行交流的方式,不涉及当事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性质的变化,这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中的转岗与调任的最大的区别。转岗在事业单位内部的范围内是没有限制的,既包括本部门、本单位不同岗位的转岗,也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之间的转岗。转岗过程中如果出现岗位等级的升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履行必要程序。对于转岗人员必须具备拟聘岗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在规定的岗位等级及岗位职数内进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按照岗位分类分级对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资格条件,转岗人员必须符合相应的条件。按照岗位分类分级的原则,每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有一个岗位。因此,即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内转岗,即将新聘的岗位也必须是空缺的。如果要转岗到一个新的单位去,那么要去的单位也必须在核定的岗位数及等级上都有空缺。也就是说单位不应因接收转岗人员而超出所核定的岗位数及岗位等级配备人员。事业单位的
第五篇:贵州省事业单位招考试题及答案
贵州省事业单位招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标准预测试卷(五)第1页(共8页)标准预测试卷(五)第2页(共8页)
1. 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A.公有制企业 B.非公有制企业C.私营企业D.外资企业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其体现在()。①我国首次和平利用原子能②我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
③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④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A.②③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刘某系甲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该公司主要经营计算机销售业务。任职期间,某代理乙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计算机并将其销售给丙公司,甲公司得知后提出异议。本案应认定()。A.刘某的行为与甲公司无关,甲公司无权提出异议
B.刘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其代理乙公司与丙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无效,所进口的计算机应由甲公司优先购买
C.刘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但这并不影响销售合同的效力,由这笔买卖所得的收益应当归甲公司所有
D.刘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但这并不影响销售合同的效力,也不影响他由这一买卖所得的收益,仅存在被罢免的可能性
6.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接任中央军委主席。A.江泽民,胡锦涛B.江泽民,徐才厚C.江泽民,郭伯雄 D.江泽民,曹刚川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A.如何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B.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
8. 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局面。A.维护在香港、澳门的主权 B.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C.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D.维护香港、澳门的稳定
9.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A.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并享有自治权B.都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享有特殊的政策
C.都是根据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设置的D.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10.根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乡、镇人大的任期为()。A.三年 B.四年C.五年D.八年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用()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主旋律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利用加速器可以对()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它的性质。A.原子核B.质子C.电子 D.强子
1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4.对不适当的部委规章有权予以改变和撤销的国家机关是()。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 B.江泽民,徐才厚C.江泽民,郭伯雄 D.江泽民,曹刚川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A.如何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B.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
8. 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局面。A.维护在香港、澳门的主权 B.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C.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D.维护香港、澳门的稳定
9.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A.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并享有自治权B.都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享有特殊的政策
C.都是根据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设置的D.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10.根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乡、镇人大的任期为()。A.三年 B.四年C.五年D.八年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用()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主旋律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利用加速器可以对()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它的性质。A.原子核B.质子C.电子 D.强子
1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4.对不适当的部委规章有权予以改变和撤销的国家机关是()。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5.国家通过发行国债拉动经济增长,说明()。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职能②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关遵循的重要原则③党和政府具有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④经济决定政治A.①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A.香港B.台湾和澳门 C.澳门D.台湾
1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20世纪初5%~20%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70年代则上升到60%,80年代后达到了80%。这一材料告诉我们()。A.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B.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小C.要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中心D.国力竞争归根到
底是科技竞争
18.调整和配备领导班子,关键是要()。A.搞好群体结构B.管好成员C.选好“班长”D.配好副职
19.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A.身体B.劳动时间C.劳动能力D.劳动态度
20.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间是()。A.第一审过程中B.第一审庭审结束之前C.第二审之前D.第二审庭审结束之前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1.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 B.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C.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2. 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A.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B.按照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一定要从思想上着手,从理论上突破,从制度上确立 D.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E.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A.标题B.文头 C.正文 D.主题词
4. 在党的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A.集中制是本体,民主是集中的性质 B.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
C.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D.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 E.要么是民主的集中,要么是专制的集中 5. 我国法制监督的主体是()。A.法院 B.检察院 C.人民代表大会 D.人大常委会
6. 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科学论述了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关系是()。A.前者决定党的动力源泉,后者决定党的先进性
B.前者为后者的扩大创造前提,后者为前者的增强创造条件 C.前者决定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后者决定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前者决定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后者决定了党是全民党 E.两者的扩大和增强都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7.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A.《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中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中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著作中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E.江泽民的重要讲话中
8.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是()。A.效率原则 B.程序法定原则
C.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D.程序公正原则
9. 关于公务员法律地位的论述,正确的有()。
A.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不具有一方当事人的资格 B.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C.国家公务员可以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D.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国家公务员可以成为一方当事人10.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发展卫生事业,今年重点抓好哪三件事?()A.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B.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C.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D.积极预防疫病
11.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大历史任 务”包括()。A.推进现代化建设B.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C.完成祖国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2.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A.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B.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E.法调整的主要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1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表现在()。
A.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B.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D.创造先进的生产力 E.变革落后的生产力
14.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的共同点有()。A.都是作为一种民间活动出现的 B.都是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裁断的 C.处理对象都是民事争议
D.都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的过程
15.下列哪些情况可以采用越级行文的方式?()A.情况特殊紧急
B.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
C.某市人民政府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拟在原某林场内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某市植物园,为此,决定向上级机关致文请求批准
D.林业部致文某县林业局要求调查该县某处森林发生重大火灾的起因,该县林业局调查清楚后向林业部行文报告
16.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
A.为适应经济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 B.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 C.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17.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8.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因为()。A.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E.促使人们从社会历史的“盲目必然性”向“为我的必然性”的转变 19.“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因为()。A.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B.二者具有同一性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二者互相促进,互为目的E.两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20.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E.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
三、判断题(判断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领导科学是领导艺术的基础。()
2.我国对外交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内政,完全平等,和平共处。()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完全由企业自己制定,国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干预。)4.虽然风俗习惯、组织纪律、社会道德等都蕴涵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法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实施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5.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6.我国的公有制目前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7.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8.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9.法的实施也就是法的实现,它们都是对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状态的描述。()10.依法治国的对象,是我国现存的管理体制、法律体制、国家政策等。()
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某商店售出一批皮大衣,其中几件有质量问题,属生产厂的责任,商店负责给消费者退换后,即向生产厂追偿。生产厂厂长称,在订立该批货物的购销合同中,已明确规定由生产厂多付15%的货物,生产厂不再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问:生产厂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2.受市工商局委托组成的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甲厂生产的电器严重不符合标准、足以造成人身伤害,该小组便以工商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并责令其停产停业。在处罚过程中,甲厂提起举行听证的要求,遭到拒绝。甲厂不服该行政处罚,遂以质量监督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问:(1)法院是否应受理此案?为什么?如果不受理该如何处理?(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后,该如何判决?
六、论述题(共10分)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参考答案
一、单选
BBBDC ACCAC CDABB DABBA DACBB
二、多选
ABCD BE ACD ABCDE ABCD BCE CD ABD ABCD ABC
三、判断
对:1,4,5,7,8,10
四、辨析题
1.错误。这句话实质上是只要想得到,就会做得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决定存在,脱离客观实际,再好也是难以做到的。
2.错误。邓小平提出,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目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多不相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体力与智力的千差万别,每个劳动者面临的条件和机遇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要使全国及每个劳动者在致富的路上齐步走,实现同步富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必然重刮“共产风”,回到共同贫困的老路上去。
3.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五、案例分题
1.答:生产厂的理由是正确的、合法的。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售出的商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销售者依法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后,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追偿。对于修理、更换
等问题,如果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合同中有不同约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执行。
本案中,商店给予消费者退换产品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向生产厂家追偿也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事先在购销合同中已对产品质量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因此,生产厂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答:(1)法院不能受理此案。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须有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所以甲厂不能以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告知甲厂将被告变更为市工商局再行起诉。
(2)《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所以在本案当中,甲厂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工商局及其委托的执法机构无权剥夺。据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处罚决定(在本案当中理应撤销原处罚决定),并可责令被告(市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论述
答:(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