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赵惠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其种类包括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输液反应的原因
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热原、微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质量、输液器质量、输液速度、环境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等。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发热反应):热原型输液反应是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热原物质主要是内毒素、游离菌体蛋白、死菌等。多数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当输液进入人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阈值耐受量时,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
预防:多由于输液器清洁灭菌不彻底或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保存不良、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所致。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开始后20min左右,也有发生在2~4h内,一般持续约0.5~1h。
热原样反应
热原样反应:由输液中存在过量的不溶性微粒、微晶所引起的类似热原反应表现的反应称为热原样反应。不溶性微粒、微晶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过敏反应等。
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是由被细菌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更为严重的反应。其临床症状轻者与热原反应类似,重者伴有败血症。
细菌污染反应
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等。
处理要点:
发现输液患者发冷、寒证,应立即停止输液,观察生命体征、吸氧。酌情给予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同时注意保暖,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
做好记录,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以备检测,以便查找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
发生输液反应后,需要继续输液时,应重新更换液体、输液器,必要时应静脉穿刺。
根据病情轻重和发热程度,可给予解热药如复方氨基比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应以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8
以下。
对症处理:包括适当使用镇静剂、血管活性药抗休克、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等。
出现输液反应时,一般应留观或住院观察、处理。
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以解除其紧张情绪。
药物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突然发冷,寒战、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发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意识障碍、休克等。轻者仅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常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内。
预防:
应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之间的禁忌。
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年老、体弱、严重感染或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严格观察。必要时预防给药,如输液前可酌情给予异丙嗪25-50mg肌注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 处置:见过敏性休克
急性肺水肿: 原因
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所致。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听诊两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除引起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征象。低血压和喉头水肿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不紧急处理,常导致死亡。
过敏性休克的病因或诱因变化多端,以药物与生物制品常见。 常见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诊断性制剂(碘性X线造影剂)、职业性接触的化学制剂(乙烯氧化物)等。其中最常见者为青霉素过敏。青霉素不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划痕试验、滴眼(耳、鼻)、阴道子宫颈上药、牙龈黏膜注射以及婴幼儿注射青霉素后的眼泪或尿液污染母体皮肤等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病人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病。按症状出现距过敏原进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型:
急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之内,约占80-90%,多见于药物注射、昆虫蛰伤或抗原吸入等途径。此型往往病情紧急,来势凶猛,预后较差。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常呈闪电样发作,出现在给药后即刻或5分钟内。
临床表现
缓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以上,长者可达24小时以上,约占10-20%。多见于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此型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亦较好。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85/50mmHg以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症状。主要表现有:
喉头或支气管水肿与痉挛引起的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死因。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循环衰竭症状:如心悸、苍白、出汗、脉速而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有冠心病背景者在发生本症时由于血浆的浓缩和血压的下降,常易伴发心肌梗死。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管梗阻感、腹胀、肠鸣、腹绞痛或腹泻等;
皮肤黏膜症状: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一过性的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等。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诊断: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就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但在诊断时应注意除外以下情况: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
一般处置:
立即脱离或停止进入可疑的过敏物质。如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药物注射之中,应立即停止注射。如属其它过敏原所致,应将病人撤离致敏环境或移去可疑过敏原。
即可使病人取平卧位,松解领裤等扣带。如病人有呼吸困难,上半身可适当抬高;如意识丧失,应将头部置于侧位,抬起下颌,以防止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清除口、鼻、咽、气管分泌物,畅通气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高流量)。严重喉头水肿有时需性气管切开术;严重而又未能缓解的气管痉挛,有时需气管插管扶助呼吸。对进行性声音嘶哑、舌水肿、喘鸣、口咽肿胀的患者推荐早期选择性插管。
对神志、血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立即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如需要,可每隔15-20分钟重复1次。皮下注射的吸收和到达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均很长,并且因休克的存在而明显延缓,故抢救过敏性休克时,主张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立即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最好两条),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300-500毫克或甲泼尼龙120-2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或先用地塞米松5-10毫克静注后,继以静滴。糖皮质激素对速发相反应无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可以阻止迟发相过敏反应的发生。因严重支气管痉挛致呼吸困难者,可用氨茶碱0.25克稀释入25%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缓慢静注。
补充血容量:过敏性休克中的低血压常是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液体渗漏所致。对此,除使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外,必须补充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宜选用平衡盐液,一般先输入500-1000毫升,以后酌情补液。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多过快,以免诱发肺水肿。
应用升压药 经过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低者,应给予升压药。常用多巴胺20-40毫克静注或肌注,或用较大剂量加入液体中静滴;或用去甲肾上腺素1-2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加用抗组胺药物 如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或静滴。
吸入 β 肾上腺素能药
如有明显支气管痉挛,可以喷雾吸入0.5% 沙丁胺醇溶液0.5 毫升,以缓解喘息症状。吸入沙丁胺醇对由于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所致的支气管痉挛特别有效,注意:一些发生濒死哮喘的过敏反应患者,应该接受重复剂量的支气管扩张剂而不是肾上腺素。
防治并发症:过敏性休克可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心跳骤停或代谢性酸中毒等,应予以积极治疗。
第二篇:输液反应预防处理
输液反应预防及处理护理规范
一、输液反应的预防: 1. 加强液体管理:一是减少药物贮存(一般备2-3天的量)。二是在使用上做到先领先用。三是护士长要每周检查科室液体、药品情况,确保无过期、变质的药品及液体。
2. 加强治疗室规范管理:按治疗室管理规定执行。要求做到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每日的清洁、消毒工作落实;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各类医疗垃圾处理规范。
3.(1)加强护士的规范化操作管理:
护士在执行输液医嘱时认真把好药品查对关。严格查对药品的有效期及质量,发现药品过期或质量有问题、液体过期、微粒、絮状物、混浊、输液瓶(袋)有裂缝、漏液等不合格液体不得使用。
(2)把好加药关。
① 环境合要求:加药前要注意开窗通风、清洁台面、整理好治疗车。② 严肃认真:不可一边加药一边谈笑、打闹等。
③ 规范操作:加药前洗手、戴口罩,认真检查药品质量、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加药时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按规范操作。操作中禁忌:使用过粗针头加药、多次穿刺瓶塞、一根棉签连续消毒瓶口(超过3个)、锯安瓿前不消毒、持注射器不规范污染注射器活塞、注射器反复使用长时间不更换。一次拔安瓿的量超过一个注射器的容量。
④ 输液液体要现用现配:最多可配制500ml的一袋备用或100ml的两袋备用。(3)严格把好输液器材关。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输液针头(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三通管、肝素帽(正压接头)、棉签、敷贴有无过期及质量问题。
(4)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范。加药、打针、接瓶前均应戴口罩、洗手。输液瓶口、病人的皮肤按规范严格消毒。
(5)(6)按医嘱、病情、输注药物的要求控制好输液速度。
严密观察病情:输液前观察深静脉、PICC、留置针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等感染征象,如有感染征象应及时处理及报告,必要性拔管。输液过程中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严密观察。(7)严格带教。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护士、实习护士须有带教老师从旁带教方可加药、输液、接瓶。
4. 加强临床输液管理: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凡发现医生所开医嘱与药物说明书要求的溶媒不符,或一袋液体加入多种药物、有药物配伍禁忌等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二、输液反应的处理:
1. 一旦病人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输液反应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进行处理,必要时抽血做血培养。
2. 立即报告护士长,将残余液体送细菌培养及药剂科检验。及时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单,通过电子证务发至医疗科、护理部、感染控制科、药剂科、总护士长。
3. 4. 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跟踪病人的病情变化。
注意证据的保留。护理记录要记录出现输液反应组液体滴注的时间、速度、余液量;护士在输注过程中巡视的时间和病人的状况;出现输液反应的时间、症状、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护士长检查输液执行单的执行时间、护士签名是否按规范,妥善保管好输液执行单。护士长要及时查看液体、血培养等检验结果,并及时打印化验结果保存。
5. 科室护士长应对输液反应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护理责任:若存在护理责任,应明确责任后按绩效管理规定处理,制定改进措施,认真抓好整改。
第三篇:输液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输液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一)输液反应预防制度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处方质量,保证输液用具和输液过程的安全。
2.掌握静脉输注原则,有效减少静脉输注给药,原则上口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则不用注射或静滴。
3.正确选择输液,小容量输液渴缩短输液时间,减少药物水解,保持比较高的血药浓度。
4.输液前要认真检查药品质量,检查封口是否松动,是否有裂缝、长菌、异物、浑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输液器是否破袋漏气。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则。仔细查对药物和输液用具的质量和有效期,保证输注穿刺过程无菌,确保输液安全。
6.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并注意加药的顺序。严禁随意配伍,任何药物要做到即配即用。
7.严格掌握输液速度。输注含K、Ca、Mg2+等药物时,滴速过快可引起患者不适甚至病情恶化,也可引发内毒素阈值低的敏感患者发生输液反应。输液速度过快会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肺水肿,或机体一时适应不了而产生寒战。
8.控制增加输液反应的途径:内毒素、微粒、溶液pH值改变等。净化配药空间,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配药环境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9.科学安排输液顺序,有效控制输液速度,合理调理输液量。
(二)输液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当输液患者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做到:
1.应立即停药、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输液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3.留取标本即抽血培养。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源检查。如不能及时送检,残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滴管、针头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或检验科联系,药品待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实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科,并做好护理记录集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第四篇:输液反应的预防、处理措施(2016)
彭州市人民医院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
根据《2010年患者安全目标》管理要求,提高患者用药安全,现将规范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如下:
一、常见的临床输液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二、预防临床输液反应的措施
1、药品及输液装臵:把好药品生产和输液器具购进关,购进应选用生产规模大,生产条件好,质量可靠,信誉好的厂家。
2、配臵药物的要求:
①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多种药物联用会使药液中内毒素累加,药物相互配伍的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药物的沉淀、结晶等现象。加药后的药液应做澄明度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弃去。
②配药环境的要求:配臵药物环境,应按规定进行定期环境细菌指数的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配臵药液时,应提前结束打扫,保持环境清洁,无尘埃污染。在有条件医院应可以在符合GMP要求的配液中心进行。
3、严格按照我院的《安全静脉输液操作规范》进行输液操作。
三、发生输液反应的处理措施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撤下输液器注明“输液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疑为细菌污染时应做培养鉴定。
2、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3、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发生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液,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30-50%的酒精或1%硅酮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4、静脉炎
根据《静脉治疗规范》的要求,输注浓度过高的液体时,应使用相应的输注部位。静脉导管留臵时间,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时更换。若发生静脉炎,应停止输液,拔除留臵针,更换穿刺部位,并患肢抬高,局部热敷或理疗。
彭州市人民医院 2016年6月7日
第五篇:预防输液反应措施
预防输液反应措施
1、为了减少输液反应,治疗室护士接收大输液时,应进行仔细检查,清洗处理后将液体放置在治疗柜内,执行输液者应严密检查液体,瓶盖有无松动、裂口、混浊、异物、标签不清等现象,把好液体关。
2、凡是静脉液体,不得提前配置,原则上现用现配。
3、执行输液者必须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护士长监督检查。
4、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严格掌握注入药物的浓度、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注射局部及病情变化。
5、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后再换上输入的药物。
6、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