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文件母婴阻断方案
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xx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根据卫生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卫生局制定了《xx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0一一年一月十日
Xx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根据卫生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全县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意识,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有效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病例,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提高妇女儿童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人员的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2、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
4、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80%。
5、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服用率达到90%以上。
6、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的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100%。
7、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12个月-18个月儿童艾滋病病 毒抗体检测率达到90%以上。
8、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80%。
二、工作原则
(一)所有承担孕产期保健及提供助产机构的医疗保健机构,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服务。
(二)为孕产妇及婚前保健人员提供免费咨询。为孕产妇及婚前检查人员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
(三)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追踪和检测服务。
(四)对孕期未知感染状况的产妇,在产时提供快速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满足预防措施的需要。
(五)所有预防及干预措施要坚持自愿原则,提供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有责任为服务对象保密。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Xx县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纳入县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成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协调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明确各部门职责及任务、加大对政策和资金的投入,确保该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增强部门协作
由县妇幼保健院牵头,县疾控中心、设产科的医疗机构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各自职责与分工,加强各部门协作,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县委宣传部、妇联、工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委 员会、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团县委、文广新局、公安局等成员单位积极配合,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减少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及综合关怀与支持,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编写适宜本县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在妇女人群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结合县直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的孕产妇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对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和宣传。
2、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要关注妇女感染艾滋病的可能途径和感染途径,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保健医疗服务密切结合。
一是县各医疗保健机构要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在生殖保健服务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普查、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保健服务,增强防护意识,避免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对有高危行为者,动员其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减少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和传播。
二是要提供避孕咨询和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为艾滋病 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信息、避孕咨询、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等,帮助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为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3、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中,以县妇幼保健院为平台,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以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体系。
一是要切实提供咨询与检测服务。县妇幼保健院应为婚前保健人群主动提供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建议并动员婚前保健人群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各医疗保健机构应在提供孕产期保健的同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建议并动员孕产妇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提供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相关信息,进行危险评估。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应用ELISA或快速检测试剂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对检测结果阴性孕产妇进行常规保健;结果阳性者换另外一种检测试剂或检测方法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或不确定者,进行确认试验以确定感染状况。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使其及时 得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服务,同时建议其配偶接受相关咨询和检测。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者,也要进行检测后咨询,特别是本人或配偶具有危险行为者,要提供有关艾滋病感染“窗口期”的信息。
二是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保健。县妇幼保健院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加强孕期保健,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支持、艾滋病相关症状体征监测、住院分娩、喂养指导、产后避孕、心理支持、家庭防护指导等服务。对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提供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纳入县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三是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根据感染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安全、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家人坚持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密切关注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加强抗病毒药物应用后的随访,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提供转介服务。
四是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 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适宜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如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减少在分娩过程中的儿童感染机率。
五是做好婴儿喂养。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应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适应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环节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母婴传播,并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六是做好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保健。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在未完成免疫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随访服务,使其于12月龄和18月龄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状态。并可以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
七是提供关怀和支持。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及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内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职责与分工
(一)具体分工
县卫生局: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成立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和部分医疗机构的保健、临床、流行病和检测等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进展进行督导检查,负责制定本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含艾滋病检测试剂和母婴传播阻断药品数量);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医疗保健机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责任考核制度,逐级报告工作情况;组织对全县医疗保健机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员的培训;协调全县各疾控机构对本地医疗保健机构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问题进行处理。
县妇幼保健院:负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辖区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人员培训、指导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负责收集整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信息资料,及时掌握阳性病例情况,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和扩大婚检、孕产妇产前检查,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住院分娩、产后及婴儿保健;做好阳性孕产妇保密工作,负责艾滋病病毒感染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婴儿的随访工作,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传播的服务模式;负责计划、管理和领发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试剂、药品;协助县疾控中心做好艾滋病初筛阳性孕产妇的确认工作,及时运送标本及反馈信息;负责将婚检中发现的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终止妊娠和分娩后的艾滋病病毒阳性产妇,以及满 18个月经确认的艾滋病病毒阳性儿童移交县疾控中心,纳入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进行管理。并将具有治疗指针的感染者转介至指定的抗病毒治疗点,并负责全县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艾滋病初筛阳性孕产妇的确认工作,及时运送标本及反馈信息;及时处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中发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及民政部门做好目标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初筛结果应于1周内告知医疗保健机构;配合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婚登记人员及阳性孕产妇的告知工作;配合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2岁以下儿童的随访及日常管理;做好终止妊娠和分娩18个月后的HIV抗体阳性妇女的随访和日常管理;负责接受本地妇幼保健机构婚检中发现的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实施终止妊娠和分娩后的艾滋病病毒阳性产妇,以及满18个月经确认的艾滋病病毒阳性儿童,并纳人艾滋病本地综合防治体系进行管理。
县直设有产科的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在县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下,按照县卫生局的规定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向县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信息资料;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将本单位艾滋病病毒初筛阳性的孕产妇血清标本由专人送到当地确定的检测机构进行确认,不得交由孕妇本人送检。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管理、技术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对此项工作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加强人员培训
根据上级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及开展扩展培训。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要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艾滋病病毒快速筛查检测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取得快速检测培训合格证书。
(四)规范实验室检测
县卫生局应整合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资源,分工协作,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要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初筛实验室和艾滋病快速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常规和制度,根据孕产妇和婴儿的具体情况及机构的实验能力,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或快速检测筛查,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同完成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乡镇卫生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向孕产妇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
(五)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遍性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为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提供符 合隔离、无菌操作与消毒要求的医疗环境,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提供必要的隔离设施和助产服务,防止院内感染或交叉感染。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时要及时上报单位主管领导,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县疾控中心,根据暴露程度进行评估,以便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五、信息管理
县直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确保上报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随访登记卡等系列个案登记卡;各类登记:包括婚前保健登记、孕产妇产前检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艾滋病检测结果登记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随访记录。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婚检妇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填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
六、监督指导与评估
卫生局成立以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中层以上的业务骨干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领导小组,卫生局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每年至少2次)组织自查和开展督导评估工作。督导评估组要及时总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经验,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撰写总结报告,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向当地政府进行报告。
(一)监督指导与评估内容
监督指导评估内容包括组织管理、部门协调、各类预防措施落实、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咨询及实验室建设、人员培训、信息收集、经费及物品管理、工作进展等各个领域。
相关工作指标包括:医疗保健人员培训覆盖率和培训合格率;孕产妇咨询(包括检测前、后咨询,产前产后咨询)的人数及比例;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检测人数及比例;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检测中阳性人数及阳性率;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药物治疗人数和治疗率;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产时干预人数及处理率;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中婴儿人工喂养率;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12-18个月龄婴儿艾滋病病毒检测率;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18个月龄婴儿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等。
(二)督导评估方法
依据方案提出的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不同人群、开展问卷调查等,深人了解各项措施、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
此方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2018乙肝、艾滋、梅毒母婴阻断试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考试题
姓名
科室
妇产科
考试时间:
****年**月**日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2.在项目工作目标中,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
% 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
%以上。
3.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首先进行艾滋病
筛查试验。检测呈有反应者,进行复检。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
试验。
4.HIV窗口期是指: 从
到产生
这段时期。一般为。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指乙肝表面抗原持续
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
;如果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
6.梅毒感染的临床分期有:、、、。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最好的喂养方法是()
A 人工喂养
B 母乳喂养
C 混合喂养
D 以上都是
2、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
A.1月2日
B.12月1日
C.2月1日
D.12月12日
3、关于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以下哪项不正确:()A.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 B.所有艾滋病感染孕妇应行抗病毒治疗
C.HIV抗体阳性必须剖宫产
D.HIV感染孕妇生产的新生儿应杜绝混合喂养
4、梅毒病原体:()
A.梅毒螺旋体
B.梅毒病毒
C.支原体/衣原体
D生殖道疱疹病毒
5、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保持数年,甚至终生。
A.假阳性
B.阳性
C.假阴性
D.阴性
6、TRUST(-),TPPA(+)结果的临床意义:()
A.排除梅毒感染,极早期梅毒,极晚期梅毒
B.部分晚期梅毒,现症梅毒 C.生物学假阳性
D.早期梅毒治疗后,极早期梅毒,以往感染过梅毒 E.生物学假阴性
7、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
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
小时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A.48,24
B.24,12
C.24,6
D.12,6
8、乙肝疫苗接种时间()月。
A.0,1,2
B.0,2,4
C.0,1,6
D.0,3,6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艾滋项目报告对象()A.所有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人群
B.所有经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C.所有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D.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的新生儿
2、梅毒螺旋体的特性:()
A.属致密螺旋体
B.不易着色,肉眼看不见 C.能看见折光性,活动较强 D.抵抗力很弱,体外不易生存
E.一般消毒剂均可在短期内将其杀死
3、HIV感染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主要副反应有:()A.骨髓抑制 B.消化系统副作用 C.皮疹
D.脂肪代谢异常 E、肝毒性
4、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A.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B.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 C.流产、早产、死胎 D.胎儿生长受限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2分)
1.只有早期、晚期梅毒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隐性梅毒无传染性。()2.妊娠梅毒孕晚期治疗时可选用红霉素。()
3.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不需给予治疗,待生产后治疗。()
4.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接受非青霉
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均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5.妊娠可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
6.HBV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
7.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在疫苗接种完成后6个月检测HBV标志物,如果HBsAg阳性通常提示存在感染。()
8.如母亲为艾滋病人,其新生儿血中HIV抗体阳性,即可确诊是感染了HIV。()9.HIV感染的产妇及新生儿如果要选择母乳喂养,则产妇或新生儿需要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停止母乳喂养后一周。()
10.孕期未行产检,产时HIV快速检测阳性者,应待确诊后再预防性用药。()11.HIV感染者无论采取何种喂养方式,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用药。()
12.联合产前、产时和婴儿用药在PMTCT中至关重要。()
答案:
一、填空题
1.性接触传播
血液及体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2.90% 95%
3.抗体筛查试验
补充试验
4.HIV感染到产生HIV抗体
3个月 5.6 乙肝携带 乙肝型肝炎
6.早期梅毒、晚期梅毒、潜伏梅毒、先天梅毒
二、单选题:1.A 2.B 3.C 4.A 5.B 6.D 7.B 8.C
三、多选:1.ABC
2.ABCDE 3.ABCDE 4.ABC
四、判断题:1.X 2.X 3.X 4.√
5.X 6.√ 7.√
8.X 9.√
X
11.√
12.√ 10.
第三篇: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嵊州市职技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卫生计生委关于下发绍兴市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我校学生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身体健康,要求各学区、班级积极作好具体部署,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联络员:
三、活动过程与内容,责任人及责任处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制定活动方案,提出总要求(校长室)。2.成立组织机构(校长室)。
3.做好全校范围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安全管理处、学区)。
(二)组织实施阶段(具体活动内容)
1.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电子屏播放“艾滋病防治”为主题的标语,在校安全主题宣传栏出一期艾滋病防治专题宣传,开通校广播台专题栏目。(第12周 政教处)
2.组织发放一份关于艾滋病防治的资料,观看“艾滋病防治”警示教育专题片。(第13周政教处)
3.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预防艾滋病讲座;开展一次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和预防艾滋病主题教育墙报比赛并组织一次签名承诺活动。(第16周沈锷、政教处、学区)
4.组织实施学校“青爱工程”,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建立“青爱小屋”。(心理辅导室、李秋飞)
5.为深入开展学校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我校将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课程,高
一、高二每学年各2课时。(教务处、校医)
(三)总结评比表彰阶段
1.活动总结及先进评比。(政教处、学区办)2.召开学生表彰大会。
政教处 2015年11月4日
第四篇: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结
201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结合《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陕山西省2011年工作计划》及《晋中市201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安排》具体要求,现将我镇201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大宣教力度,提高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继续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青少年等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大众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乡镇达80%以上,农村达70%以上,校内学生达90%以上。
1.结合党校工作特点,对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进行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防治政策进行宣讲。
2.开展大众宣传教育,特别是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海报做好艾滋病防治宣传。
3.在人群活动多的地方设立广告宣传牌、宣传栏。4.将农村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每个村至少有2条,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设立宣传栏,利用各种形式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5.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各中学要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常规教学。
二、加强主动监测,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病人 1.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继续推广VCT服务工作,完善VCT服务网络。项目要求我县全年完成1125名VCT任务,其中疾控中心385名,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各370名。同时对所有的自愿咨询检测人员进行梅毒筛查,提高VCT工作质量,提高高危行为人群咨询检测比例,VCT表格填写要规范。
三、重视信息收集,提高网报质量
1.各级相关医疗机构要做好艾滋病疫情管理和上报工作,报表的数据之间应符合逻辑,检测、疫情、治疗、VCT、高危干预等数据能有机链接,提高报告及时率和报告质量。
2.AIDS/HIV网络直报报告及时率不低于95%;
3.艾滋病个案流调率,常驻人口HIV个案流调率达到100%,流动人口HIV个案流调率达到80%,(以网报为准);
4.艾滋病治疗随访、终止表、方案更换表要及时进行网报,准确率这到100%。5.及时上报HIV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表、VCT个案登记表、高危行为干预基本信息报表,各单位要在下月5日以前网报。
四、加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减少感染机会
1、艾滋病预防措施覆盖的高危人群比例2010年达到80%。
2、对娱乐场所及涉性场所底子要清,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宾馆、酒店、饭店客房中安全套放置率达到85%以上,涉性场所安全套放置率达到95%以上。
3、对娱乐场所涉性人员干预率达到95%以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暗娼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
4、其他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做好性病就诊者干预工作和男性接触者摸底和干预工作。
五、加强感染者及病人管理,完成防治工作任务
1、新发现的艾滋病人及感染者(包括外地反馈病人),在接到市疾控中心确认报告通知单24小时内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五日内完成第一次个案随访及个案表网络直报工作,并在随访时尽可能采集血样进行CD4和血常规、肝肾功、血淀粉酶、血糖等检测,以后艾滋病毒感染者每六个月随访1次,艾滋病人每3个月随访1次,并网络直报。
2、既往感染者。CD4>350个/ul,每年体检1次;CD4<350个/ul经本人同意可纳入国家抗病毒治疗每年检测四次,治疗一年后每年检测二次,并及时在网上添加。
3、病毒载量每年检测一次,并在采血时最近一次治疗随访表中上报。
4、抗病毒治疗。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达到80%。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均填写《基本情况表》、《治疗随访表》;治疗方案变更或终止治疗要填写《治疗方案变更表》、《治疗(随访)终止表》。新病人第一次随访至少7次,治疗一年以上的病人每年随访至少4次,治疗方案变更的病人按新病人对待。
六、督导与考核
2010年的工作计划内容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将实行半年工作检查和年终考核的办法进行考评。
第五篇:母婴阻断督导方案通知
关于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
豫卫艾防〔2011〕15号
各省辖市卫生局,有关扩权县(市)卫生局,省直管试点县(市)卫生局:
2011年我省按照卫生部安排部署,启动实施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预防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全面掌握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省卫生厅定于9月20-28日组织开展全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导内容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组织领导、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措施落实和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情况。
二、督导方式
本次督导采取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组将听取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查阅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档案资料(包括文件、记录、照片、各种报表等);并到现场访问感染者和病人,与各类目标人群进行访谈,了解防治工作落实情况。
三、督导地区
全省18个省辖市。每个省辖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省直管试点县(市)、扩权县、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所在县(区)为必查县(区),具体县(区)由督导组确定。
四、其他事项
各省辖市要在9月20日前组织开展一次督导自查,并将督导自查报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省卫生厅督导组督导结束后,要将情况及时反馈当地卫生局,并将督导报告于督导结束后10日内上报省卫生厅艾防办。
联系人:李东方 杜三涛 电话:0371-65897966 传真:0371-65897908 E-mail: hnafb@hncdc.com.cn
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主题词:艾滋病 督导 通知
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妇幼保健院 附件: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分组
第一组:督导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含巩义市、兰考县、永城市)
组长:刘心想
成员:杜三涛 徐晓辉
第二组:督导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含汝州市)
组长:吴玉瑞
成员:陈 卫 崔为国
第三组:督导驻马店市、漯河市、许昌市(含新蔡县)
组长:王 哲
成员:马彦民 崔世红
第四组:督导南阳市、信阳市、周口市(含邓州市、固始县、鹿邑县)
组长:姚梅玲
成员:冯红旗 梁 妍
第五组:督导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含长垣县)
组长:孙定勇
成员:聂玉刚 赵悦舒
第六组: 督导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含滑县)
组长:胡孟彩
成员:杨文杰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