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

时间:2019-05-15 03:1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

第一篇: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

广播电视文艺,顾名思义,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欣赏的文艺。它是文艺与先进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以电子技术作为传播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反映或直接组织社会艺术创作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最终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态播出。

广播电视文艺学的研究任务:1,较系统地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广播电视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2,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及其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探索当代中国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轨迹及其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

1,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①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②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

2,文革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①在文艺节目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②,在批评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为首要、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①和声的魅力—调频立体声广播。②倾国倾城的魅力—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③品牌的魅力—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

4,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①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补充。②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级交流嬗递。③审美心态: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④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结实现。)

5,发展期: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即广播剧的直播时期(1949—1952)。2,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3,广播剧的繁荣兴旺阶段(1976年至今。①多侧面、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②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美。③风格上多姿多彩。④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出。⑤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⑥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有显著提高。⑦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节目的理论研究勾勒: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文革时期停滞。2,第二阶段:文革结束至今。

当代中国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大致脉络: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即直播时期(1949—1952)。2,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即现代技术录制期(1952—1966)。3,广播剧兴旺发展期(1976年至今)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艺术实践: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起步阶段(1958—1965):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今):1983年开始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竞赛活动;国际交往增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出现新的电视文艺形式;电视译制片繁荣起来;电视剧飞速发展;大型评奖活动;文艺节目栏目化;电视艺术片制作水平提高;长篇电视剧取得巨大成就;中央电视台专业频道开办;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繁荣;传统节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形态分析:

1,电视综艺节目:有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栏目(栏目介绍、好奇-观众持续观赏的动力、求知-人类的天性、娱乐-闲暇时间的需求、审美-节目的高层追求、舆论导向-媒介的控制、周期性-固定播出时间)。庆典性节目-春节联欢晚会等(世俗性-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仪式的庆典-信仰价值体系的程式)

电视艺术片:按编创人员的主观审美理念,用丰富的情感性和文学性塑造的,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专题片种。其特征是:①表现题材的专题型;②表现手法的主观性;③表现风格的艺术性;表现主题的情感性;表现语言的文学性。其分类包括:①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②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③电视文献艺术片;④电视文化艺术片。

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戏曲栏目节目;电视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1,初创阶段(1958-1966);2,复苏阶段(1978-1980);3,飞跃发展阶段(1981-1986);4,稳定发展阶段(1987-今)

对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经验的理论梳理:1,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关系;2,促进生产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精神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3,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

重视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1,电视艺术理论、美学建设应与时代对应;2,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3,我国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需具备着意久远的战略眼光;4,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应顾及观赏性。

视听元素:1,画面系统(被摄体、光线、色彩、影调、色调、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2,声音系统(音乐、音响、语言)。3,声画关系(对应、对位、分离)。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功能划分:纪实性、表现性、纪实性与表现性结合三大类。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1,电视文艺信息报道;2,电视文艺实况转播;3,电视文艺纪录片;4,电视文艺专题片;5,电视艺术片;6,电视文艺晚会;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符号特性:1,直观性;2,运动性;3,立体性;4,技术性。

广播电视音乐是指由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创作,并通过这些媒体进行传播的音乐。可分为:1,再现的音乐节目类型;2,参与的音乐节目类型。

广播电视音乐的特质:1,音乐与其他表现元素的相互依存性;2,音乐的拼贴式结构;3,音乐的纪实性质;

电视音乐的功能:1,满足人类多感官综合感知的惯性认知心理;2.,帮助信息的接收与记忆;3,营造或增强画面的心理氛围;4,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认识;5,协助画面的时空定位

广播电视音乐的类别:1,标志音乐;2,广告音乐;3,综艺节目中的音乐;4,电视专题音乐;5,电视散文中的音乐;6,电视剧音乐;7,广播音乐。

广播电视有五种传播符号:影像、文字、声音、音乐、音响效果。

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1,个性化;2,人格化;3,人际化;4,参与性。

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1,思想素质;2,专业素质;3,语言素养;4,心理素质

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1,节目的编辑构思;2,主持人的串联词;3,声韵传情的语言表达。

主持人的功能:1,情感把握;2,主持人的即兴发挥;3,应急控场。

游戏娱乐节目的主持艺术:1,驾驭节目的主持功能;2,主持人的语言功力。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基本条件和素养:1,教育背景和基本技巧;2,锻炼思想、勇于创新;3,驾驭本体、个性魅力;4,精品意识、恪尽职守;5,商业化、全球化对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新要求。

广播电视文艺受众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1,理解与对话: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自觉;2,日常化审美:视听传播与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机制。3,意象的世界: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想象的特质;

广播电视受众审美感受方式的演变:1,倾听与参与;2,众声喧哗与大众狂欢;3,明星崇拜与大众自我。

广播电视文艺的功能:1,从技术功能层面衡量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功能(①远距离传送功能;②现场实况转播功能;③日常伴随功能;④包罗万象的杂糅功能)。2,从艺术功能层衡量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功能(①娱乐功能;②教化功能;③认识功能;

广播电视文艺要是想自身价值需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保证:1,正确的政策指导;2,开放的思想体系;3,高素质的作者队伍;4,灵活多样的节目形态;5,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1,价值取向的立场和途径;2,价值取向受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3,当代文化精神的要求。

价值实现的多层性与多样性:1,个体价值;2,群体价值;3,社会价值;4,审美价值;5,历史价值;6,文化价值。

第二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考研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新闻专业考研资料

1.理论传播学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2.应用传播学方向

(1)媒介经营管理是一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二级学科“传播学”之下的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主要研究大众传媒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学科研究,研究范围主要体现了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国外传媒集团先进的媒介运营模式;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研究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经营管理案例;运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对媒介市场的描述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应通晓传媒经济和传媒经营管理的实务,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胜任传媒产业领域专业性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承担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高层次的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2)媒体创意是媒介竞争的产物,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基本内含,是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其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其范畴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可概括为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目前,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定位在创意传播领域。

创意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关注大众传媒发展动态、把握创意实务前沿、解析有关创意案例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互动、多维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全面

总结、探讨各类大众传媒的创意传播规律。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学术视域涉及到传播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大众文化、系统科学、市场营销、创新思维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其研究特色,一是综合性、交叉性,二是较强的实践指向。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对该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本方向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具有较为扎实的传媒理论功底,相对开阔的知识视野,掌握创新思维原理,并能够成功地应用到现代传媒领域;从人才规格上说,是一种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集人文素养与传播智慧于一体的高层次的现代复合型人才。毕业后,既可以做“创意人”、“策划人”,从事专职的媒体创意与策划工作,也可以从事传媒领域的相关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3)传媒策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是从传播媒介入手,既分析了传媒对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策划,又分析了企业以及其他实体对传播媒介的策划。

本学科的基础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其分支学科传媒经济学。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传媒活动的规律及其运营技巧。学生就业可去媒介和政府机构从事高层次的媒介策划与管理工作,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4)受众研究方向介绍受众是传播的起点和归宿,受众研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传播学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领域。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天的受众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受众日益增强的主动性和影响力,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研究,凸显出更加鲜明的学术价值,更加丰富的应用内涵。

受众研究是横贯传播学与应用传播学诸学科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发展前景广阔。受众研究广泛融合多学科理论和知识,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采用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等多种研究路径,对受众规律进行探讨,同时关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动态与生态。受众研究对于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传媒生态学、广告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媒体经营和管理、媒体策划、节目评估与编排、广告媒体计划等应用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与传媒业实践对接的一个重要途径,受众研究既为传播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也为衡量传播效果提供尺度标准,它的量化形态(如收视率等)还是媒介与广告市场的通用货币。以受众理论为指导,采用传播学研究方法所进行的受众调研,如收视率调研、收听率调研、阅读率调研、点击率调研等,本身已经成为媒介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方向以三个并重为特征: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并重,文理并重。注重培养三种高级专门人才,即从事受众理论研究的人才,从事受众调研分析的人才,基于受众调研进行媒体策划、媒体经营、节目评估、节目编排、广告媒体计划、购买和效果评估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需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受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各种与受众相关的理论、方法、应用领域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从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本专业方向的职业选择包括,高校教师,相关国家机构公务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媒体总编室、广告部、节目中心管理者和数据分析评估人员,新闻出版、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体和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调研和分析咨询人员,相关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公关人员。

3.传播学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研究方法方向则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有效、客观地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学科。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研究内容: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研究课题的实践,掌握传播学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重点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

研究特色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的研究方法同步,又要适应我国本土的研究实际。研究优势在于本方向拥有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人才。目前6位教师中有1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有3位博士和3位兼职在读博士;有1位35岁以下、4位35-50岁、1位50岁以上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研究实践和经验。

传播学研究方法方向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既掌握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又了解相关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该熟练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地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目标是能够从事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媒体、市场研究公司和企业从事调查、数据分析和咨询的研究人员或实际工作者。(参考数据:2006年毕业的19名硕士生中,就职在高校1名、媒体/媒体研究机构或公司6名、市场研究公司6名、各类企业6名。2006年毕业的3名博士生中,就职在高校1名、广电总局1名、研究公司1名)。

4.电视文化传播方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电视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电视文化传播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中处主导地位,影像文化现正取代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成为主导文化。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中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研究中,它处于学术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往我们对电视文化研究不够,常陷入各分支学科之中,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电视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让各个分支学科从整体上观照电视媒体文化。由于电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巨大,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开放,影视文化在国际竞争的加剧,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广阔的前景。如:对世界各个文化差异性和体制的研究;各国家、各地域的观众文化心理研究;电视的策划;数字互动电视:电视功能和DV影像文化的研究,将推动电视理论各学科的发展,并能产生众多的边缘学科。它应成为媒介文化的主导学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的学生,能更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作用,视野更开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在电视台和理论研究上更具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媒体业将更需要此专业方向培养的智能策型划和多视野观念的电视人。

5.媒介与女性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的关系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尤其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进行媒介研究,以及对媒介在女性文化与现实发展中的诗学研究,更是学界前沿学术的发展需要。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媒介与女性学术成果和业界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走向(特征、属性、视角、横向及纵向理论支点),女性媒介工作者和女性受众的调查研究(性别观念对媒介影响、媒介女性文化再现等),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该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媒介与女性研究正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新兴领域。与欧美国家研究水平相比,我国的媒介与女性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推动教学科研

整体实力的提高,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形成持续稳定的学术力量,已成为推进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新阶段的战略要务。中国传媒大学招收“媒介与女性”硕士生、开设研究课程,将对我国的媒介与女性研究产生深远的奠基作用,也将积极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学科体系的整合、创新。

媒介与女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的参考价值。通过开展研究、教学工作,可以提高媒介工作者、特别是女性媒介工作者和媒介决策者确立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媒介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使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媒体业界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监督和促进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承担起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

6.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方向属于传播学专业(二级学科)下面的一个研究方向(三级学科)。研究内容是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学科内涵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学习重点是依据国际传播发生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实践内涵,从技术、机构、表现、规则等内容的分析入手,全面考察国际传播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把历史考察和现实应用相结合,在掌握现当代以来国际传播发展历程的主要线索的同时,充分认识国际传播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的战略意义和功能延伸,从国际传播覆盖的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传播国际化的演变特征以及对全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产生的传播效果。重点掌握国际传播如何成为塑造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不断发展中国的外向型信息传播,积极扮演国际传播中的主体角色。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在传播学的基础上,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国际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以发展国家信息传播事业为教学和科研宗旨的高校,在国际传播的教学和科研领域已取得丰富的成果,有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师资队伍有着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正在积极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平台。

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政治和学术素养,掌握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及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涉外工作能力、熟练应用一至两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去向广泛,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华外资企业、国际组织、驻外机构等。

7.新媒体方向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新媒体产业经营和理论建构,旨在培养新媒体领域的相关人才,引领新媒体业界实践的发展。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包括移动媒体、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形态以及数字内容产业。同时,也将针对新媒体产业发展、新媒体经营以及新旧媒体融合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新媒体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因此,本研究方向将采取学术理论研究与业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本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创性,可借鉴的成果不多,因此,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吸收、创新能力,方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科研、实践压力,在业界实践中丰富学术理论。当前,社会媒介机构亟需大量新媒体经营和研究人才,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学习,毕业生将形成较完备的新媒体理论体系,掌握一定的新媒体经营技能,从而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同时,毕业生也可以在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任教,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综合2009年考研试题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综合考研试题

语言传播综合:

名词解释:

1.单元音

2.语素

3.韵母

4.新闻舆论

5.新闻敏感

6.音位

7.辅音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简答:

1.舆论引导的方法

2.元音的音色由哪些因素决定,普通话中有哪7个舌面元音,及各自的发音特点。

3.普通话韵母表的特点

4.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

论述

1.什么是语流音变?“一”和“不”的变调规律是什么?

2.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3.谈谈你对新闻自由本质的看法

第四篇: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点总结

中国哲学史

新祥旭内部重点总结

红字为复习重点 先秦百家哲学

一、老子

1、道之为物

2、道法自然

3、辩证法

二、庄子

1、自然之性

2、死生为昼夜

3、齐物论

三、孔子

1、仁学思想

2、天命论

3、中庸思想

四、孟子

1、孟子辨“生之谓性”与性本善

2、孟子性善说的思维秘密

3、性与命

五、荀子

1、天道观

2、人性论

六、儒墨对待与分歧

七、墨子:三表法

八、法家(韩非子)的政治哲学

汉唐三教哲学

九、王弼

1、名教本于自然

2、贵无

十、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十一、郭象

1、名教与自然相名

2、独化

十二、裴頠:崇有

十三、葛洪:成仙体系

十四、陶弘景

十五、韩愈:道统说

宋明理学

十六、程颐程颢

1、天理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

十七、朱熹

1、理气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

十八、陆九渊、王阳明

1、心即理

2、心无外物

3、简易工夫

4、知行合一——致良知

十九、张载的气学

二十、王夫之的气学

近代哲学

二十一、近代哲学的转向二

十二、严复

1、天演论

2、经验论

二十三、孙中山

1、“突驾”进化论

2、知难行易说

3、国民说

第五篇:爱他教育:中国传媒大学815综合艺术学2012真题考研资料 真题答案及参考书目

一、填空(10分)

1、刘勰的文学理论名著

2、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指

3、小说《镜花缘》的作者

4、《情感与形式》作者

5、《战争与和平》作者

6、《玩偶之家》

7、《日出》

8、《魔笛》作曲者

9、《日出印象》

10、《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的导演

二、名解(20分)

1、艺术传播

2、交响乐

3、审美体验

4、类型片

5、富春山居图

三、简答(60分)

1、古人论画云:“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对这段话进行简要评析(举例可不限美术)

2、一方面“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一方面“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简析二者关系

3、雪莱说:“凡是他人独创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模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这样做是否意味着不继承传统艺术?

四、论述(60分)

1、简论“实用艺术”中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艺术门类不限)

2、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艺术批评出现了社会化、多样化的态势,但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批评依然“量少质低”,为此有关方面多次强调加强与繁荣艺术批评。请你结合实例,就如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展开深入阐述。

下载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资料—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重点总结—张凤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