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03: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

第一篇: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

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

1、基督教:相信宇宙间有上帝,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其它皆是邪魔鬼神。但世人只可敬拜耶和华上帝,绝不可拜其它.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 神.。­

佛教:相信缘起论,故原始佛教不信有神,但后来却相信三界中的无数鬼神。­

更正: 1.众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 狱道”。天道还在轮回之内

2、基督教:相信上帝创造万物。­

佛教:相信诸法〔现象〕因缘生。但不能解释第一因。­

更正: 2.相信诸法﹝现象﹞因缘生。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基督教:相信圣经是真理,世人都有罪,由始祖亚当传来。­

佛 教:相信人有无明,故有老死等结果。但无明从何因缘生? ­

更正: 3.是还没有智慧去认识”。无明是因缘而生,不是为因缘而生

4,基督教:相信只有天堂与地狱。人的灵魂在这两地,不会再有变动。­

佛 教:相信六道轮回,众生〔包括虫蚁等〕与鬼神还要变来变去,但由谁负责此变化? ­

更正:

4.佛教:相信六道轮回,由业力六道轮回

5,基督教:相信上帝自有永有。­

佛 教:相信天道中的鬼神仍要堕落。­

更正:

5.佛教:六道都因业力而转。

6,基督教:相信信徒肉身死后灵魂仍有知觉,过天上属灵佳美生活。­ 佛教:相信涅盘是信徒最终理想之处,静寂、无相、无觉、是空是无。

更正: 6.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7,基督教:救主耶稣是道成肉身,由神成人,是大卫的后裔。­

佛教:释迦牟尼生为人,是印度〔今尼泊尔〕一小国的王子。­

更正: 7.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报身:是现在寺庙中所现的圆满之相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报身佛是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法相,为佛在极乐净土之身,诸佛菩萨和得道之士可见的。化身:是和我们一样的肉身。释迦牟尼生为人,是印度﹝今尼泊尔﹞一小国的王子。

8,基督教:耶稣本身即是道。­

佛教:释迦本身不是道,只是求道者之一,是一名修道的苦行僧。­

更正: 8.(Buddha),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智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开导众生觉悟)、觉行圆满(彻底的觉悟,究竟圆满)。我佛慈悲,救度众生

9,基督教:耶稣未婚,约三十岁左右出来传道救人。­

佛 教:释迦曾婚,约二十九岁时突然弃家出走,赴森林苦修。­

更正: 9.老、病、死等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深深体会到,这人 的一生,纵使衣食无忧,爱侣相依,但却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时给人带来的痛苦,并且通常都是痛苦和烦恼多于快乐。但人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无法以平常心来面对,却要贪求短暂快活不实的人生。既然苦多乐少是普遍的现实,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 里,难道这些痛苦真的不能去除吗,于是王子为了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出家修道。

10,基督教:圣经要人从心底悔改,接受耶稣十架救恩。­

佛 教:佛教要人抑制身心苦修以求解脱轮回进入涅盘〔空、无〕。

更正: 10.11,基督教:耶稣曾以言教及神迹奇事救人。­

佛 教:释迦无能力行神迹奇事,只以言教劝人努力自修。­

更正: 11.尽通”一般说神通指前五种神通,佛家禁止弟子一味追 求五种神通。而追求“漏尽通”,因为只有漏尽通能破除执著烦恼,脱离轮回

12.­基督教:耶稣被钉十架而死,但三天后复活升天,证明他是神。­

佛 教:释迦老死,成为地上的教主。­

更正: 12.叹佛的功德尽心供养佛

13,基督教:圣经是在耶稣升天后即由圣灵感孕启示先知与使徒写成。­ 佛 教:佛经在释迦死后经四五百年口传才正式成文。­

更正: 13.第一次,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Maha Kassapa(大迦叶尊

者),Ananda(阿难尊者),和 Upali(优波离尊者)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阿难尊者)重述经藏(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Vinaya)。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 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 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14,基督教:圣经把神与人分别清楚,神是神,人是人;人悔改后能以纯洁的心灵敬拜神,为神所喜悦。­

佛 教:佛教说众生皆能成佛,但佛是「觉者」,即悟道者之意;佛性(Buddhatva)只是指人的心,所谓成佛不是具有神性。­

更正: 14.(Buddhatva)不是指人的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常人所理解的心是指第六识的意识。而佛性是第八识阿赖耶。

15,基督教:圣经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因上帝是灵,人眼不能见,所以禁止人为他雕刻偶像。­

佛 教:佛教一面竭力否定有神、自称无神论。但另一面却又大拜各种佛、菩萨及鬼神等偶像。­

更正: 15 道。佛经预言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正法时代禁止人为祂雕刻偶像。拜佛是通常有礼佛

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16,基督教:圣经体谅那些从未曾听过耶稣之名的人,他们必不按律法灭亡;他们的是非之心同作见证〔罗 2:12-15〕。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孟 子虽未曾信耶稣,但上帝会公平审判,我们不必为他们的灵魂担忧。

佛 教:佛教坚持必须信佛教才可能入涅盘,永远超脱轮回之苦。故孔子孟子即使在「天道」之中,等福报满后仍会堕落到其它牲畜,地狱等处去。­

更正:

故孔子孟子即使在「天道」之中,等福报满后仍可能在人道,天道,或者脱离六道。如果作孽,也可能堕落到其它牲畜,地狱等处去。

17,基督教:圣经把人与牲畜分别清楚,人不会变牲畜,牲畜不会变人。人是根据上帝形像样式而造的。因此人高过万物,是世界的主人翁。­

佛 教:佛教把人与牲畜混为一体,院中猪狗可能是前生父母所变,家中亲人又可能是前生动物或鬼魂变成,前来索债或还债。­

更正: 17.轮回只是第八识阿赖耶在转,第七识末那识也会随着肉体消亡,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就是感知“我”的存在。所以一般人 只会认为现在的“我”是“我”,不知过去世的经历。而第八识会带有一切业力的种子

18,基督教:人得救是本乎相信、接纳耶稣的救恩,而非凭自己的修行。在上帝绝对的公义圣洁面前,任何人也不配自称为义,惟有白白领受救恩。­ 佛 教:佛教一面强调要自修悟道〔自力解救〕,另一面却又须大声讼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希望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他力解救」。到底「自力」还是「他力」? 「涅盘」〔无〕还是「净土」〔有〕? 僧伽也意见分歧。

更正:

18.佛教:有自力也有他力。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宏愿力往生西方世界。净土没有三恶道,净土也只是一个阶段,只是去了个好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学习。往生净土不等于涅槃。

分歧在于追求不同,有的追求脱离个人生死,有的追求普度六界众生,有的求心灵的安慰,还有的求名色财利。我佛慈悲对待众生没有分别心,因材施教,随缘教化。

第二篇:试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区别

当代我国为何还有群众信仰宗教

——从人生观浅谈群众的宗教信仰

每一个人从会思考起,对自己活着、存在着的生命,其目的、意义等人生观,或多或少都做过思考与评估。这个思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加深而有所改变或趋于丰富。而宗教信仰更把人生观延长至未来,乃至企盼永恒的生命。例如佛教,以其救主释迦摩尼教义为中心思想,佛为最高目的。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耶稣基督、圣灵三一真神,是要人从新建立人与神的关系。即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万物;唯有相信圣灵来到我们当中,我们才能与神和好,保守在神的爱中;唯有相信主——耶稣的救赎,人才能重生,且有永生。

一、佛教的人生观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乃是说世人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人生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点。吃喝、玩乐、追求智慧知识、为名、为财、为健康长寿。当人遇到患难或生死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是人生虚空、苦难、无常?佛教人生观可包括在无常、苦、空、允我、不净几个字里面。佛教看人生是苦,苦是从业来,业足由无明来。无明是因,业与苦是果。无明是无始以来,即在人心中,由罪才生出多样痛苦与死亡。

1.虚空的看法

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是“空”的。他们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于中,妻也空,儿也空„„。”佛教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们是厌世的,因而他们要上出修道,看破红尘脱离凡间,他们认为人生就是痛苦——生、老、病、死。富贵的、做了王的、也要经受生、老、病、死。他们承认世界上一切皆空,但他们没有一个办法来弥补这个“空”。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呢?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谓“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指为天地间一切物质的因素,天地万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经》上有云: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1。

2.苦难的看法

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2。他们认为人死了就要投胎,按我们今生的善恶决定做人的等级或做王、或做乞丐,甚或做禽兽,这就是轮回。来世做贫贱者固然痛苦,就算投了王胎,当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一个字,就是“苦”。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可言。生命满了苦难,重要的有四:生、老、病、死;受苦是人生一个无了期的循环,而轮回就是一个咒诅3。以人生为苦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厌世思想,从消极方面反映了佛教“苦”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所以遭遇人生痛苦的悲观者,都易走向皈依佛门,看空世界,以求解脱生死,进入涅盘,所以佛门不能解决人生苦难。

3.得救的看法

佛教因性善论的丰张,而以为人虽然被无明遮蔽、牵引,而流转于虚妄幻灭的不觉之中,迷失在污浊不实的大千世界里面,但囚本性清明,佛性本具,佛性本身具有去幺呈真,破迷除妄的觉知能力,因此在悟与修的不断进程中,可以靠着内在力量使白己超脱蔽障。虽然佛教徒也礼佛拜菩萨,但佛、菩萨的护持只是助缘,人解脱之所以可能,乃因内具自我救拔的佛性,因此,佛教是一个自力宗教,主张人不需要外力的救赎。佛教从佛性论主张人性本善,可以靠自己得救。但在古今中外的实证中,人根本不可能靠己达到完全、完美的地步。承认 1 王景庆:《佛耶和参》 杜继文:《佛教史》 南京人民出版礼,2008 赵建明:《佛教与基督教比较》 人自我本质的不完美性,并不会损及人的价值和尊严,真止的勇者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接受自己。信仰不必是虚假的完美理论,信仰必须是可以体证的生命之道。

佛教并没有专文讨论人性的问题,但“佛性”论,却是佛教理论的中心议题。佛教以为,一切众生佛性本具,而佛性是清净无染、光明无垢。虽然无始之初,佛性为无明客尘所覆,而起惑造业,但这无损于本性之圆善,人内具的本性仍是全善光明的,且其自主能力并不会因无明的缘故,而折损、缺陷或死亡。意思是说,人性不只是纯善的,且有去恶还善的自救能力。

二、基督教的人生观

基督教则不同,认为人生是有价值的,在世上做上帝的儿女,赋有上帝的形像,高过万物,上帝儿女受命管理世界万物,为世界主人翁,有权利用万物,创作生产,与上帝同工。虽然人类妄用自由,离开上帝,生出种种罪恶痛苦,然而上帝仍是管理世界,差遣救主,使人胜过罪恶,胜过痛苦。

1.虚空的看法

基督徒看世界也是虚空、痛苦。但我们不是厌世派。我们的人生观是乐观的,因为我们找到了至宝——基督,一个人没有神,离开神,是何等的空!正如初生的婴儿没有父母是何等的痛苦一样。在日光之下,一切只是捉影捕风,“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虚空”和“空虚”是一样的意思。捕者捉也,我们一切所作的,有如“捉风”,风怎能捉住呢?捉来捉去,还是一个空。一个得永生的人就不悲观了。他的人生观是欢乐的。他虽然看万事如粪土,但他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表现良好,既殷勤又忠诚,不贪利也不迟到早退。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已经得着永生的盼望。他清楚知道人生的意义,做人不单要为别人得今生的好处,主要还是要叫人得永远的生命,他能有好的袁现,是要荣耀神!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并不枉然。盼望你也能做这样的人!由悲观失望转向基督,成为一个满有喜乐平安,为要叫人同得福音好处的人,这才是人生在世上最大的目的意义。

2.苦难的看法

人世问有许多苦难,大致可分为两类:天灾和人祸。天灾: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给人带米许多苦难。当面对这些天灾时,人不能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人的力量可以避免、预防天灾,但不能抗拒天灾。人祸:则出自人为,人对事情处理不当就有灾祸。现代战争,车祸、死亡等等都构成人祸。当苦难临头的时候,我们要不是想躲避它,就是想找人帮助,靠人力来解决,而对人生到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但对基督徒来讲,就不这样。基督徒面对苦难,要依靠耶稣基督,把苦难当作福份。当应对信仰所遇的困难时,会有圣灵帮助你去应对。在经受苦难之后,就有祝福来自上帝。在罗马书中有一个十分奇妙的应许,说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这节经文没有应许我们生活从此没有痛苦和困难,而是告诉我们,上帝将在我们生活中允许所有的事情发生,包括不幸的事,泛难和试炼,并使我们从中得到益处。基督徒对世界、生活、苦难„„等所有属世事物观察的视角应当是俯瞰式而不是平行式。是在基督里以属天的眼光透视这一切。因为他的生命既不属这世界,就应当不被苦难所侵扰,而是因苦难变得更坚强,因苦难更加认识他的主、他的神。苦难只能使基督徒越来越爱主,越来越小爱世界;苦难越来越造就我们,使我们的心归向他;苦难也试验我们的心,发现在神面前的不足。

没有苦难,能认谀我们神的崇高和荣耀吗?大卫说:“神阿,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为什么?无限崇高、无限荣耀的神,难道还要让人来祝愿?可是,若不经历苦难,我们能深切认识他的崇高与荣耀吗?没有苦难,能知道我们的神的全能吗?没有:苦难,能体验我们的神的无限大爱吗?没有苦难,我们能了解白己向着神的心是多么少,又是何等亏缺他的荣耀吗?苦难使我们学习顺服。耶稣基督“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可见苦难是学列顺服的唯一途径。除了我们更认识神以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心里有力量、有平安。我们越多认识神,从圣灵和真道里赐下的能力就越多;我们与神相交越深,他的爱对我们的吸引就越大。当苦难迫近时,就会一直扑到我主的怀里。主啊,救我!主啊,我在这里。

3.得救的看法

佛教认为他们的得救,是凭着他们的行为和行善就都可以得救。却往往忽略他们的得救不是靠他们的行为或行善,这一切都是神免费送给人的礼物。圣经告诉我们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由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所以我们得救不是靠行为或行善,换的救恩,这样人的自夸、骄傲、自高的心。就此应验了圣经所说:“神为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福音的第一声,就是“你们得救是本乎恩”。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得救的根据是恩典,得救的心是相信。神经指示了我们得救的途径。人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揣摩。因为神极爱世人,爱到一个程度,甚至把他的独生爱子也赐给了我们。无论是婴孩,或是成人,若无基督的恩典都不能得蒙拯救。那赐给我们的恩典,不是因我们有任何功德,乃是白白的因此可称为白白的恩典4。神的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神的恩典预备了救恩,人的相信体验了救恩,人不能自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谁都盼望早日得救!得救的信心是什么!

第一、信心不是迷信。常人往往把信心和迷信混作一谈。第二、信心不是眼见。就是“先给我看,我就相信。第三、信心不是行为,信心也不是感觉。那正确的信心: 第一、信是实化,“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第二、信是接受,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第二、所以我们是凭着信心接受神所预备的救恩,得救的信是得生命的信,是有权柄作 神儿女的信,是得重生、受圣灵的信,是借圣父的洗而成为基督身体一部分的信,是一次入门而永远成为神家人的信。5也就是人得救的确据。

结论

基督徒的人生,不是出家逃避痛苦,耶稣不躲避十字架而迎接它,使痛苦变为人的喜乐。他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又向父说:我不求您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您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基督徒以爱在人类中服务,愈做愈有味。虽然人生短暂,在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世途行完毕时,就毫无畏惧的,返回天家,与父上帝同在。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消极的,乃是积极的,不是逃避的,乃是向前的。人若认为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应当努力向前奋斗,创造,与上帝同工,就必赞成耶稣式的人生;人若以为人生是苦空、无常、虚幻,就必跟随释迦。这两种人生观分别是很大的。接受佛道者,看人生不过泡影,瞬息幻灭,他的人生观是否定的,势必逃避现实,进入虚空寂灭之境。接受耶稣的人,看人生是有使命的,充满着生机活力,我们的人生观是肯定,虽遇苦难,有耶稣同行,能努力奋斗,追求上帝指示的目标,做有益身心,服社会的事业。这是主耶稣的应许:我来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奥古斯丁:《恩典与自由》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陈终道:《万世救恩》吉林新闻出版局,1992

第三篇:佛教与基督教差别

试比较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别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宗教学系

200900011037

张燕红

内容提要: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世界范围影响力很大的宗教,作为宗教,它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而作为不同的信仰模式,它们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教义、经典等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差别,在与中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发展模态。关键词:佛教 基督教 差别 中国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世界性宗教,那么它们是如何从产生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我们从比较中来探寻。

一 产生背景及发展传播的比较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是释迦牟尼考察当时印度的各个宗教而创立的。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其主要的教义是“梵我一如”、“业报轮回”,当时,随着印度政治、经济大发展,非婆罗门教的各种思潮兴起,统称“沙门思潮”,佛教也属于当时沙门思潮的一种。释迦牟尼寻求解脱苦难的道路按照苦行的方式修行了多年,不断折磨自己的肉体,结果并没有达到解脱。释迦牟尼通过反思,放弃了苦行,到尼连河沐浴,受牧女供养,调养身体恢复健康,到菩提树下静坐冥想七日,顿然了悟,成就了无上正觉,得到解脱的真谛,于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当时在古罗马的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勒斯坦战争不断,灾难深重,压抑、绝望、萎靡、对统治者的仇恨,使犹太人指望“救世主”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基督教主张弥赛亚和世界末日论,对现存秩序不接受,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信仰他就可以得救,进而进天堂解脱苦难。基督教最先是继承犹太教的基本模式,以旧约为经典,后来又发展出了新约。

在各自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二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突破了自身的局限而为更广大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

佛教有很强的融合性,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其他的思想形态相结合。例如在印度,与印度教相结合,在中国,吸收儒家道家思想,在日本,与传统的神道教相结合。另外,佛教的教义有很强的渗透人心的力量,其教义指出了人生的痛苦,并分析成因即来自人的欲望,寻求解脱的途径,这一点有普遍的人性依据,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并对宇宙人生有很多的困惑。

基督教跨越了犹太教的民族主义,在新约的歌罗西书,第三章11节这样说“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基督教逐渐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了罗马国教,从而成为了世界性宗教。在教义方面,基督教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罪面前人人平等;耶稣以自己的牺牲赎了所有人的原罪,大家都获得了拯救;末日审判也是审判全世界的人,信仰耶稣的人得救。

二 教义、仪式、宗派等横向差别

总体来说,佛教更多的是智慧,这种智慧洞悉宇宙命运祸福无常的根由,不是“无法理解,所以相信”的信仰,是一种有哲学倾向的合理性思考,主张发挥人的内在本性来解除多种烦恼。基督教更多的是信仰,通过尊重、信仰、敬拜上帝,获得拯救,是对上帝的外在的信赖和依靠寻求解脱和得救,比佛教有更多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具体的方面,它们的差别有: 1

神的信仰

神的信仰是宗教的基本点。

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为最高神的多神论,基督教是一神论,摩西十诫之一就是“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在神灵系统方面,佛教比基督教要复杂。在一神教看来,信仰只能是信一个神,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的多神信仰又可以看做是无神的,佛教徒也自称“学佛”而非“信佛”。

释迦牟尼称为佛陀,简称佛,他是觉悟了的人,自觉觉他,不仅了悟人生烦恼,洞彻人生究竟,而且帮助他人解脱世间烦恼,是觉行圆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创造并主宰着世界,他是圣洁、公义、慈爱,是真理、道路、生命。释迦牟尼是佛教神的谱系中最高的,但是佛教认为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上帝是绝对的至高者,高于人类和一切生灵,人类不能僭越和亵渎神,不过人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

经典

经典是宗教的载体。

佛教经典众多,是人为的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种。经典有印度传入的原典,也有译梵文为中文,也有中国人伪托佛陀而编纂的,同时各个宗派有不同的主导经典,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主题。主要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净土经》、《法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等,体系庞大,传入中国后更是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更重要的是“佛无定法”,讲究“不立文字”,佛法对每个人受用程度不同,不执著于文字定理。

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是神启的经典,分为旧约27章和新约39章,各种宗派都以唯一的《圣经》作为经典,对《圣经》的态度比较严谨拘束。3

戒律

佛一般有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有菩萨八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严格来讲,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佛教大乘讲持戒作为修行的方法,坚定持戒可以解除烦恼,渐渐解脱。

基督教基本的是摩西十诫:一,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二,不可雕刻偶像崇拜;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四,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见证;十,不可贪恋他人财产。基督教的戒律是基督徒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通过戒律让人知罪,虔心信主耶稣。4

仪式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

佛教仪式主要有礼佛、礼忏和课诵。礼佛即寺庙内供佛、菩萨,以香烛、花果供奉;礼忏,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课诵,即早晚课诵念经典,诵念时有各种乐器配合。佛教徒例行仪式是赞颂佛法,祈求光明智慧,在民间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中,供养敬拜佛则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七圣事:洗礼、坚振、告解、圣体、敷油、神品、婚配,基督新教主要有洗礼和圣餐两种,洗礼是新教的入教仪式,表明洗净罪恶,接受耶稣为救主;圣餐,分食饼和酒,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圣餐后就领受了耶稣的灵性和诸益处。在平日的祈祷中,基督徒是赞美上帝,感恩和祝福。5

节日

宗教节日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佛教和基督教的节日都与自身的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有关。

佛教的重要节日有:浴佛节,即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佛成道节,即腊八这一天,佛在菩提树下顿悟成道;涅槃日,佛传教45年,80岁时的12月15日中夜涅槃。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庆祝耶稣诞生,12月25日;复活节,纪念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春分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圣灵降临节,《圣经》中记载,耶稣复活后的50天,圣灵降临门徒,从此,开始向全世界传播福音。6 佛教僧侣和基督教神职人员

佛教可称长老、法师、师父、律师、禅师、上师、和尚、比丘、沙弥,女众则称和尚尼,比丘尼,沙弥尼,尼师等。佛教称僧是三宝之一,佛是真理的觉悟者,僧,是真理的弘扬者与传承者,依靠三宝才能在轮回里得到解脱,因此要拜佛、法、僧三宝。小乘的僧侣主要是起到传播佛法的作用,大乘的僧侣会有关注社会的慈善行为。

天主教神职人员是:教宗、枢机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基督新教里有牧师、长老、执事。教宗(教皇)具有较高地位,宗教改革之前,普遍认为教皇是上帝的代表,救赎要通过教皇才能领悟上帝的旨意,但基督徒单单敬拜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

佛教徒要靠自己的修持,除非明心见性、悟道成佛,否则不能出三界“轮回”,基督徒依靠认罪、悔改、信耶稣,才能得救。7

教派

宗派是宗教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现。

佛教总体来说,分大乘和小乘,按照具体教义来说,分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等等。

基督教自从宗教改革后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者分别有很多的小宗派。8 修行观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用外求,所有要努力自我修行,把压抑遮蔽的佛性开掘出来,就可以觉悟,解脱烦恼,目的是离苦得乐。佛教是智慧型的内在超越,主张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当然,修行也有外在的方法,大乘讲六度法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般若即智慧的理悟。

基督教认为,得救只能依赖信仰上帝,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即“因信称义”(基督新教),目的是赎罪获救。基督教是信仰型的外在超越,主张信靠上帝。10

苦难观

佛教四谛中有“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人性中的贪、嗔、痴,此谓三毒,只有“降伏其心”,内修开掘佛性,了悟人生究竟,克制欲望,才能消除烦恼,达到解脱。

基督教也认为人生是苦的,但其根源是人的罪,人类祖先犯的罪是“原罪”,会遗传给世世代代,人类自己所犯的罪是“本罪”,由于这双重的罪会造成生命的苦难,个人无法靠自己解脱,只能信赖上帝的解救。

来世说

佛教三世说,前世、今世、来世,前世受无明之惑而造业,今世受报,感受苦果,而今世又造业,来世又报,就这样在六道之中无尽轮回,只有涅槃才能脱离轮回。

基督教分现世和来世,没有轮回的观念,在受末日审判时,信基督的、行善的人来世能够进入天堂享受极乐,作恶和不信基督的要下地狱,遭受折磨。14

宇宙观

佛教主张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释迦牟尼不是创世神,世界的成因是依循成、住、坏、空的自然定律循环。

基督教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由上帝统治主宰,而且按照上帝的目的来运行。15 宗教性格

这里所指的宗教性格是宗教作为一个单元,其处理事情的态度。

佛教的性格比较宽容温厚,也符合东方人的性格,对其他宗教或者思想流派是静观和吸收接纳的态度。基督教的性格比较严肃,因为是一神教,所以排他性比较强。

三 与中国的关系渊源及现代发展模态

“佛教在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中国本土宗教,如儒道的冲突、融合过程,从而促使佛教在倡导‘普度众生’的教义的同时,展示出它固有的文化圆融特征。”①

佛教传入中国有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传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去请佛教人士,后来他们与摄摩腾、竺法兰返回洛阳传播佛教仪轨;魏晋时期的空观与般若义理相近,当时的“格义”把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用儒道的方法来解释比附和阐述佛教理论;南北朝时期,中国化佛教独立发展,唐朝时期达到鼎盛,虽然武宗废佛,其他的皇帝都是大力扶植。宋元明清时期,与儒道相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态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基督教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国,公元635年,景教,派罗马主教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友好接待,允许传教,后来武宗废佛,景教也消失了;16世纪60年代,明朝时期,天主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传教,康熙到嘉庆时期,对基督教采取严格的措施,禁止传教,18、19世纪,帝国主义活动将传教作为一种手段。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就以宽容和适应的态度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以重要的身份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赵朴初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提到,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在文学、文体、艺术、天文、音乐、医药等都有着很多丰富的文化成果。“综观中国佛教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即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②佛教积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潮的变化相适应,吸收其他思想流派的观念,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十分成功,不管是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上都有着深刻的印记。

注释:

①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 页

②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黄心川 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李宽淑(韩):《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篇:佛教跟基督教

佛教跟基督教

佛学答问:佛教跟基督教

问:佛教跟基督教有什么相同?请法师开示。

答:佛教,前面二次讲演大致上都介绍过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导,它是属于教育而不是属于宗教。基督教与佛教相同的地方就是上帝爱世人,佛法讲的慈悲也是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不同的,佛法不但是广泛的教学而且是非常深入的教学,它是帮助众生开启智慧。宗教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能升到天国,这是在最后这个阶段不相同的地方,虽不相同但是并不矛盾,这个我们应当要晓得。我们在经典上能够看到,佛菩萨以及佛教导他的学生,对于上帝的尊敬绝不亚于宗教徒,甚至于比宗教徒还要超越。因为佛法经典里面对于天界里面的状况,说得非常详细,比基督教的《圣经》详细很多。

第二个问题,“基督教里的„永生‟和佛教里的„往生‟,有何区别?”

答:这个区别很大。不一样,完全不相同。基督教里面,它最高的境界是升天。这个升天他们不晓得,以为天堂只有一个,上帝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其实,上帝太多了,数不清的。他们那个上帝,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忉利天主。你看看一个单位世界就有一个忉利天,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多少个忉利天?一百亿个,一百亿个忉利天,一百亿个上帝,你到哪个上帝那里去?何况忉利天寿命的确是比人间长得多、福报大得多,还是有尽的时候。佛告诉我们,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他们一天,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一千岁,也以我们这个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寿命是一千岁,他的一天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再长也有到头的时候,到头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他哪里叫永生呢?看错了,不是永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同,那真正是永生,这个一点都不假。

第三个问题:„天主教、基督教说他们一旦生天,永远不会再受苦,和我们讲得不同,请问他们是打妄语吗?‟

答:他们没有妄语,他们说的话也是正确的。实在讲,其他宗教修行功夫也有浅深不相同。生天,我们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有二十八层,他是生哪一层天,这在他们经典里面讲得不够详细。但是天人寿命长,天上福报大,正是所谓„乐多苦少‟,一般人很容易误会生天是永生,不会再受苦了。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忉利天人可能就是他们所说的天,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天人到什么时候才受苦?临命终时前七天。佛在经上讲,五衰相现前,他才感到恐怖,才感到苦。由此可知,他那么长的寿命,通常他没有觉得他有苦受,只有在临终之时,他才有苦受,这是很容易被人误会他是永生,永远离苦得乐,会产生这个误会。以忉利天来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以人间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假使天上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他的寿命是一千岁,要到最后临终前七天,他才会感觉到有痛苦。由此可知,天人容易被顺境所迷,他很少有逆境,他被顺境所迷惑了,误以为生天是究竟。寿命虽然长,但有一定的寿命,寿命到的时候苦报就现前,而且还不免要轮回六道,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了。

关于其他宗教的这些人,我们有缘分也一定要帮助他。帮助他生天也不错,无论在哪一层天上,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都有佛、都有菩萨在那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所以不全是我们人间有佛法,天上也有佛法。他在这个地方不相信佛法,他相信耶稣,要到上帝那里去,我们就帮助他去;去了之后,上帝天天请佛来讲经,他不就跟上帝一起听经了?这都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问:如何引导基督教的朋友、亲人来学佛?和探讨真正的究竟和三世因果。听说基督教耶稣有十三年的时间不见,记载在《圣经》,是否也去印度取经?也是菩萨示现,在西方国家行善?

答:度基督教徒,你这个心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完全好。我们跟所有宗教往来,不要有一个这样的心,就是想把他变成佛教徒。如果有这样一个心,宗教就免不了要有战争。为什么?争信徒,会打架,不可能和睦相处。我们如何跟他相处?我们尊重他、敬爱他、信赖他、帮助他,希望他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希望他将来真正升到天国,亲近耶稣,这样就对了。我们要想把他拉进佛教来,他想把我们佛教徒拉去信他们,这个事情不是麻烦吗!这不是朋友之道。我们跟你交朋友,我不会把你家的小孩拉来,说:„你叫我爸爸,不要承认你自己的爸爸,你要反对他,你要认我作爸爸。‟这两家不就要打架了?我们对他应怎样?„你要孝顺你的父母,要听你父母的话‟,人家很欢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千万不要有这个念头。

我们劝导他,好好的学它的经典。神爱世人,你要把神的爱落实在自己身上,自己代表神、代表上帝爱一切世人。我们要这样教他,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宗教战争,宗教与宗教之间才会和睦相处。他信哪个教,我们尊重他那个教,我们帮助他信他那个教。

我们对任何一个宗教都礼敬,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轻视。我们入基督教堂,见到十字架,我们也致敬。到天主教堂见到耶稣像、见到圣母像,我们也跪下来拜。

他们看到就很奇怪:„你们怎么会来拜?‟

我就告诉他:„那是阿弥陀佛。‟

„那怎么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你们是基督徒,应以基督身得度者,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就现基督身来度你们。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这是回教。所有宗教都是一家。‟

他们讲:„神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

我们也跟他说:„确实是一个真神,一个真神能够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相,度种种不同的根性,于是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教,还是一个神,那就不会打架了。‟

所以我见到耶稣也拜,见到玛璃亚也拜,见到大梵天也拜,见到他们的宗教我都拜。我拜给他看,„我不但拜你们的神,我还读你们的经。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你吃亏了。你要想知道我,你好好去念佛经,你就晓得了。‟

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你要提倡这个第一,反对那个,最后反对都是反对你的神,那个神变一个样子,你就不认识了,你就反对他。错了!他是千变万化。就好我们自己的爸爸一样,我们自己的爸爸换一个打扮,穿上另外一种衣服就不认识了,就不认他是爸爸,这成什么话!。

所以你要肯定,大家都敬神,神的神通广大,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以佛的立场来看,所有一切神都是佛菩萨化身。如果换到你们的立场来说,诸佛菩萨都是上帝的化身,不就扯平了。在回教里面,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都是阿拉的化身。统统摆平了,一家人不要再打架了,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大家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就好。

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虚云老和尚: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季羡林教授: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第五篇: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唐崇荣牧师)

问:天主教是异端,在华人教会中推动天主教的东西,是否有不妥之处?请问福音派教会应该怎样看待此事?

答:你的问题,先从第一个重点来提:天主教是异端吗?天主教里面有没有异端的教训呢?天主教有没有错异的神学思想?有!天主教对基督的独一性、基督的救法、基督的救主的位份是独一的这几方面,因为有某些胡涂的教导,产生了侵害的作用。天下人间除了耶稣基督以外,没有赐下别的名,使我们能够靠着得救的。这样,耶稣是神与人中间独一的中保,我们到上帝面前来,是透过独一的圣名。为什么天主教还加上我们到耶稣面前来,得透过向马利亚祷告呢?透过马利亚向耶稣祷告,这是全本圣经从来没有的教训。如果你说,有啊!约翰福音第二章,婚礼上酒不够的时候,是马利亚来求耶稣,说没有酒了。借着这段经文来支持“透过马利亚向耶稣祷告”的教义,是荒唐的!那是耶稣在地上的时候,人对耶稣讲话,马利亚用人的声音对耶稣讲,不等于是圣徒透过马利亚,再产生对主祷告的功劳。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到底天主教于基督教最大的分别在那里?有两大方面。天主教与基督教第一个最大的原则性的分别,就是权威的问题。到底我们的信仰是根据什么?基督教说,根据圣经。天主教说,根据圣经加上大公教会遗传下来所有的教义和那些决定。教会根据圣经和教义的遗传来持守信仰,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大必须争执之处。但是把两样东西等量齐观,相同看待的话,就不对了。我们不能否定在传统中,有它特定的地位和应当看重并持守的东西;但是不能把传统的教义和圣经等量齐观来看待。这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圣经是唯一绝对的标准。至于传统,并不是不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和圣经等量齐观的地步。

有一些福音派的人完全不注重传统,这也是很危险的。试问传统中间有没有神圣灵引导的踪迹呢?传统中间有没有圣徒被圣灵引导得到亮光光照我们呢?有!我们今天看见许多所谓只遵照圣经的新教教徒,而完全忽略传统圣灵引导的人,他们可能产生出一些很可怕的错误和异端。所以,对传统的尊重是今天福音派需要好好再思考,再重新建立的很重要的心态。换个角度看,传统中间不符合神心意的,同样可能被人拿来代替上帝的诫命,就像耶稣所说的,他们(法利赛人)把人的遗传当作上帝的诫命来教导人,那就错误了!所以问题不是传统不传统,问题是哪个传统是神的引导,合乎圣经或者不是。如果是神的引导,是合乎圣经的,不但不可丢,我们要继续追求、继续领受、继续传下去。因为这个正确的传统精神,在圣灵引导之下,在真正合乎圣经原则之下,有圣经的根据,我们不能随便丢弃。

唐崇荣接着说:

天主教里有没有伟大的传统?天主教本身不是天主教,从第一世纪到第十六世纪,那就是基督教。因为到了第十六世纪已经走了许多的错路,我们把它拉回来,结果我们就变成回到圣经基础,回到神要我们走的路线的那个纯正的福音的基督教。而天主教披了许多、许多的外衣,许多、许多的烂布,做他们的外套。这些东西不是从神而来的,所以我们不要!

第一世纪到第十五世纪中间,上帝的灵有没有引导伟大的教父、伟大的圣徒,奠定基督教的信仰?有!这些是绝对不能丢掉的。所以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阿他拿修信经、迦克墩信经,这些都是基督教历史中间最伟大、最伟大的信仰表白。奥古斯丁里面伟大的思想,在他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在他许多的教训中,都给我们看见很多对圣经真理最深入、最深入的了解。

今天许多神学生,动不动就讲奥古斯丁的错误、加尔文的错误、马丁路德的错误;好象比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更厉害,可以作那些人的老师一样。其实你一生学他们的东西,学到死,也不一定学懂多少。有一些人在Fuller神学院读了差传学,口里就根本不尊重别的神学家。他们以为传福音是他们的责任,然后神学就不重要,就把传统随便乱丢。他们的口中有许多轻蔑伟人在历史中留下伟大产业的那个口气,我非常反感。

我们今天不要以为我今天注重了这一点,另一点就不重要了。福音派的人肤浅到一个地步,传统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一个念神学毕业的人,写出五十个历代最大的神学家的名字,竟然写不出来。那念什么神学?如果你念政治学,你可以念出历代最大的政治家;你念法律学,历代最大的法学家,你都可以念出来。为什么很多福音派的神学生念完神学,叫他把基督教历史中最伟大的几十个神学家的思想讲清楚,却做不到?表示你反对传统,不注重传统,轻看圣灵对历代圣徒的引导。好象圣灵睡觉两千年,忽然醒过来,找到了你,才把全部的传统交给你?真是神经不正常!我们要回头看神的灵怎样引导。

奥古斯丁有没有毛病?有!加尔文有没有毛病?有!马丁路德有没有毛病?也有!因为他们都是人.我刚才讲的,理性是被造的、是有限、是堕落的。所以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一个人完完全全没有毛病。因为他们有毛病,你能讲出他们的毛病,就以为这显示出你是没有毛病的吗?这是夜郎自大。可能你的毛病不是“毛病”,而是“大病”他们的不过是“毛”的病。求主怜悯我们,天主教当然有许多的东西,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我不能就用一句话,说整个天主教是异端,因为我们对三位一体的了解、基督论的争辩,都是在整个历史中承继下来最重要的教义。当时的改教家看见天主教教会有毛病,就把它们丢弃,并加以指责,而后回到圣经,这就造成分裂,这个分裂就变成现在所谓的新教和天主教。新教里面重要的教义,还是在十六个世纪中在神的引导之下所承继下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忘本;但是天主教里那些错误的东西,我们不要接受,我们不要混杂。

让我讲一个很简单的比喻。福音是一粒很宝贝的珍珠。这个珍珠外面很可惜,包了许多的破布,那就是天主教的外表。所以天主教徒若一生一世摸索,寻找到最后,找到了珍珠,那些人就得救了。但那些不找,一直摸破布的人摸到死,那些人就是天主教教徒。正像你们当中有很多礼拜堂堂徒、宗派派徒、某某会会徒,糊里胡涂!所以,你说,天主教里面有没有得救的人?有!马丁路德是天主教徒里得救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在天主教里找到了福音。结果,他被天主教赶出去,但他是在天主教里找到福音的。为什么呢?因为天主教里还有一本圣经嘛,所以,他在圣经里面找到了福音。

如果,天主教徒有一天发现他们敬拜马利亚是不对的,他们敬拜其它的中保是不对的,他们认为遗传高过圣经是不对的,他们回转过来,还是会得救的。相反的,今天在我们浸信会、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里面,如果没有找到耶稣基督的福音,只以为我信了耶稣以后,墓地比较漂亮;我信了耶稣以后,每年圣诞节比较热闹。那你也不一定得救!

第二样,天主教和基督教第二个不同的地方,是中保的问题。基督教相信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与人的中间,只有一位中保,就是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The only mediator between God and man is the incarnate Christ.这是我们的信仰。而天主教相信,在神与人中间有耶稣作中保;耶稣与人中间又有马利亚作中保;还有很多圣徒可以作我们的代求者,成为向耶稣祈求的中间人。所以他们相信所谓的圣徒功德库(the treasury of the saint)。这种圣徒功德库的说法,就是以为那些伟大的圣徒,他们的生活圣洁到一个地步,他们的信仰高超到一个地步,不但为他们自己能够将功补过,甚至还留下一部份;上帝说多余的就把它放在十二个篮里,好象五饼二鱼的神迹,五千人吃饱后,还剩下十二篮。那个篮以后就变成了“圣徒功德库”。其它的天主教徒做的得不够的时候,就从那里面得着补给。这种说法都不是圣经的教训。

天主教徒敬拜马利亚到这样一个地步,用最伟大、只有神才配得着的名称来称呼马利亚。Mary,Our Queen,the Queen of Heaven.Our life.The CoRedemptrix with Christ.什么意思呢?马利亚,你是我们的天后,天上的皇后。马利亚,你是我们的生命,马利亚你是与基督一同作救赎主!Co—Redemptrix这些话无形之中在高举马利亚的同时,已经贬低了基督的独一性、绝对性、完全性。从这里来看,我们可以说天主教是含有错误教训在其中的异端。

但是把整个天主教当作是异端,我今天还不会用这个名称。里面有一些异端的教训?是!整个天主教都是异端吗?不!因为在天主教里面的人还可以找到基督是救主、三位一体、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圣经是神的话等纯正的道理。如果他们把前面提到的那些错缪丢掉的话,他们仍有可能领受真正的福音,还可以得救。所以,求主帮助我们!给我们窄的时候,不要过窄;宽的时候,不可过宽。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确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大书20-21节)

下载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驳《基督教与佛教的十八大区别》(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特点与发展 20101127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的特点与发展 2009-11-05 下载于互联网 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数量多到无法准确统计。现在多以其传播范围(国际性)分三大主要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合集五篇)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常受他所信宗教的影响。因此,基督徒与佛教徒在人生观中显得颇为不同。在本论第二、三、四篇中,已论及两教各种人生问题。在本篇中,为......

    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共5篇)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 【摘要】许多人以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没有甚么分别,甚至基督教范围内的基督徒也有同样的看法,以为两者之间非常接近,也有许多人以为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出来......

    浅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

    浅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 一直以来,对佛教感兴趣其实是起源于对西藏的向往。从中学开始接触到关于西藏的书籍之后就颇感慨于它的神秘以及神圣,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其的好......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中记录它们的“历史”“神”等资料的书分别是什么? 佛经有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别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别 伊斯兰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它的影响仅次于基督教而大于佛教。它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各国,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一带。 回教原名伊斯兰教(Islam)。相传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