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总复习作文讲座——临阵磨枪
高考总复习作文讲座——临阵磨枪
【 高考话题作文模拟训练示例一】(附考场作文四篇)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教师,正在为学生改作业本,他的六岁男孩,却吵着要爸爸讲故事,教师不胜其烦,信手拿起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旧报纸,把这张报纸 撕成了十多张碎片,然后 对孩子说:你要能把世界地图拼出来,我就讲故事。
过了十多分钟,孩子高兴地说:我拼好了。教师起身查看,孩子果然拼出了地图,而且没有差错,教师奇怪,问儿子怎么拼。孩子说: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拼人像,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句话引起了教师一阵沉思,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讲起故事来。
请以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
材料中的那个孩子,是足够聪明的,他能发现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且能采用拼人像的巧妙的方法,还原撕成了十多张碎片的报纸上的地图,还能总结出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样的道理。我们怎么理解孩子的那句话呢?
就6岁的孩子而言,他尚不能懂得人的深层次的含义,也不懂得世界的深层次的含义,在他的心目中,对人可能有两种理解:其一,他自己就是人,照片上也是一个人,他这个人能把照片上的人拼好;而世界地图就是世界,他把地图拼好了,则是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作了上述分析,也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殊不知,孩子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为话题的作文,当然是要挖掘出其中的哲理来。
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个话题,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困难。作文时,首先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次之在自己平时的积累中,迅速提取出新颖而精当的材料,然后再考虑如何将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在全文的构思上,力求角度要新,结构要奇。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材料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文体,结构全文。
其实,孩子能拼出地图,这本身就是我们深层次地理解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考场作文及点评(1)这世界充满了爱 四川省金堂中学 肖址敏
记得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越狱的杀人犯,越狱之后的几天里,感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上餐厅吃饭由于无钱付账而被老板恶骂了一顿,看到某个非常美丽的小姐想和她说几句话而被那位小姐的男朋友打了一顿„„终于,这位男子狠下了心,提起一把菜刀冲向了某幢高楼的某号房间。他按了门铃,一位小姐走了出来,看着这个恶狠狠的杀人犯,那位小姐立刻微笑起来:先生,是卖菜刀的吧?这一席温情的话立刻打动了这个杀人犯,在离开那位小姐时,这个杀人犯对她说:您的关切将会改变我的一生。第二天,他就到公安部门去自首了。
关切之情的力量是多么大啊!它能改变人的一生,甚至使杀人犯重新做人--那么,其他事情呢?
一对夫妻开着车去春游,没想到在半路上车翻到了悬崖下,男的就是那位小姐的丈夫--他当场死了。救护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小姐渐渐苏醒过来。当她伸手去摸旁边的丈夫时,一个救护人员立刻伸出了手小声地说道:我在,你要挺住!就这几个字,这位小姐最后活了下来。后来经专家鉴定,能在这样伤势重的情况下活下来的实属少见。
在危难时给人以安慰之情救活一个人的命,情已成了她生命的支柱。
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茫茫人海我要寻找的人在哪里?„„一天,一个输血的人给我留下一句话:一天也有一个人输血给我,我只是做同样一件事。
给人以情已成为了社会的一种风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国外又如何呢?
在美国的某一条街上,曾经 有这样一个乞丐--他每天就在街上乞讨,他除了乞讨什么都不做,街头上的人都很讨厌他。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富豪,随手就拿出100美元给这位乞丐,同时给了他一个拥抱,这个乞丐顿时感激万分,他那天没把钱拿去买吃的,而是把它投到了股票市场--那时正是20世纪初,股票狂涨,几年后,这名乞丐成了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就这么一个同情就能让人产生出这么大的力量。问世间情为何物?子在天下曰:当今世人最能体会。
【简评】
此文最大的优点在于,在材料的选取上,一是典型,二是更注重以之来突出人改变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主题。不足之处在于,三则材料之间,虽有粘合剂,但尚不够充足。(2)人·世界
四川省金堂中学 刘 薇 人
据说,人是书法中极其难写的一个字。一撇一捺,怎样才能端端正正,怎样才能匀匀称称,怎样才能刚劲有力而不太过于锋芒毕露,循规蹈矩而不点头哈腰。这一撇一捺甚是神奇,只要你毅力十足不吝笔墨,他们可以无限延伸包围世界。于是一撇撇相交,一捺捺相会,世界在人中,包围得严严实实。无数人成了世界。自行车
普通的邮递员骑着一辆军绿色的自行车送信,但崎岖的路、小小的巷、凹陷的沟迫使他下车走路。平均两个月,他要换一双新鞋。换下的鞋若是堆在家也该像个垃圾场了。因为他看透了每一封信,知道每个字寄托一份思念,每张邮票承载一份情感,每个信封装满了倾诉的话语,他让自己安步当车,送去一封封信,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心灵的疑惑、猜忌。他想象着母亲不知儿子安危时的那种泪流满面,妻子没有丈夫信息时的彻夜难眠。他骄傲,人们的世界会因他而改变。邮递员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邮递员换上新鞋,大步流星朝前走去。汽车
虽说,坐地日行八万里,但老把人与地球的相对距离不计,一个公共汽车司机和他的售票员一年会绕地球运行一圈。体力的疲劳由此可见一斑。人们会赞颂那个北体学生划艇过了大西洋,称道张健英勇劈浪过了英吉利海峡,却难得把他们高贵的目光投向普通的环绕地球者。日日重复那条路,喊着同样的站名,喊着同样的请自觉买票请出示月票。他们之所以没有厌倦,全是因为您。为您舒缓赶上早班的怨气,送您回家安享一顿晚餐,祝您 一路顺风。车厢是他和你们的世界,你们都是他的上帝。他不厌其烦,因为人们的世界因他而有了期待与暂时的舒缓。你信吗?世上不止一个李素丽。飞机
无论是亲和力、持久度上,空姐的微笑应是世界第一。一个空姐一天至少要笑600次以上。据说,当空姐的要诀就在于:您坐着,我站着;你吃着,我饿着;您闹着,我笑着。笑并不是简单牵动面部几十块肌肉,而是把心里的感情化着软化剂,让笑变得充实无比。冷的时候,真诚地为乘客盖上毛毯;渴的时候,递上舒心的果汁。空姐不管您是否无理取闹,总是笑容满面地迎接您。因为她们知道,这时她们的笑,定可化解一些怨气,让蓝天上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因一笑而生出几许美丽。世界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烂熟于心的歌,经久不衰的真谛。
【简评】
此文妙在构思上。以人打头,然后选取三种交通工具构成文章的主体--三种交通工具关联的人组成了 爱的世界,在此基础上,以世界结尾则是水到渠成。如果稍加留心不难发现,不仅由人到世界是一种层进关系,三种交通工具也是由相对的低级向高级递增的。这种构思,让人品读起来有一种余味不尽的美感。
值得商榷的是,结尾引用的歌词,虽有点睛之效,不过,也难免让人感到太眼熟耳熟了。
(3)有话就说
----BBS论坛手记 四川省金堂中学 唐 波 主持人:
本网站自开通以来,深受广大网民垂爱,又以本论坛为最。因此能荟萃四方之英豪,集成海内之大才智者来此一吐为快,妙语联珠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以至家喻户晓,黄发垂髫也能耳熟能详。足见论坛之深入人心。闲话休提,正题即此:人与世界。请众网友有话就说,只求一吐为快。姓名:自然
人与世界息息相关,既对立又统一。人是鱼,世界便是水;人是云,世界就是苍穹。世界创造人,人影响世界。姓名:李逵
别说了,别说了,人是儿子,世界就是他老妈。儿子现在对老妈下毒手,空气污染,砍伐森林,他这样做,老妈就要报复,俺就这理儿。姓名:老夫子
仁兄稍安勿躁。你看,人创造了多么浩瀚的文明。他改造了世界,世界不再满目疮痍,汽车、飞机、电脑,让这世界多美好,也让你我能千里传音,要乐之乐之。姓名:一把刀
人间有真情。是人赋予了花的眼泪,也是人给山河增了豪气。人之于世界,更直接地说,人之于自然,是一个以神赋形的关系,人类应该高于世界,独立于自然之外才对。姓名:李逵
乱弹,人怎么可能„„独立于世界,我建议把他赶出论坛!
论坛从来就是兼容并包,言论自由。不过我对刚才那位网友的论点表示深切惋惜。人的确对世界是一个创作的源泉。可是人不仅不能独立于外,而且应全部融入自然,世界才会更真,才会具备真正的人文气息。否则人类的自高自大会助长自己骄傲的气焰,会使人类从精神上又回到愚昧无知的时代。其实,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姓名:天才
我很同意流先生的观点。我想补充的就是:人若不制止住自己在地球上的恶行--战争、屠戮、核武器,对自然的破坏,等等,将会毁灭这个世界;如若人人都维护好这个世界,人类必将幸福、繁荣到永远。„„
后记:人怎么样样,世界就怎么样,让我们共同来珍爱这个世界吧!这是今天取得众网民一致赞同的结语。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妙语,请访问:wnw.tbwi.con.cn。
【简评】
论坛的形式颇有一些新意,又便于网民畅所欲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这篇文章增色不少。(4)世界如人
四川省金堂中学 杨 宇
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个世界充斥着众多所谓经典的语句,然而真正能发人深省的却不多。一个男孩无意之间的一句话,则属后者。世界地图是一样,把它摆在了不同的人面前,而有了不同的意义。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林则徐的忠臣把中国的第一个地球仪送给道光帝时,道光帝还在疑惑:英吉利和伊犁是否陆道相通?在他的眼里,中国就是世界,大清就是天下。他的世界和他统治的世界也就继续做着千秋家国梦,直至被炮声惊醒。
不久后却是在西方,一个尚未懂事的德国小孩对其他玩具不屑一顾,而对地球仪情有独钟,当他抱着自己心爱的地球仪时,骄傲地宣称:世界是我的!当时的大人都对此一笑置之,认为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幻想吧。多年以后,当年的小男孩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诺言:吞并捷克,闪击波兰,灭亡法兰西,入侵苏联„„他的世界就同他一样,要用德意志的剑为德意志的犁寻求土地。这个偏执的世界属于那个让半个地球感到恐怖的恶魔阿道夫·希特勒。
面对同一张世界地图,马克思正在沉思。他正在想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世界上如此多的穷人,他们的世界却如此的小,而如此少的富翁,却拥有多数的世界。他的世界就是这个问题的世界。他可以过贫困的生活,可以被迫迁徙,甚至付出了自己心爱的小女儿被活活饿死的惨重代价。虽然他知道,他自己如果投身商界,一定会解决上述的难题。然而他更知道,他的世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他终于坚守了自己的世界,为人类解放战斗了一生。
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不过有愚昧者,如道光皇帝;邪恶者,如希特勒;高尚者,如马克思。
把握好自己的世界,打造一片美好的天地。人是美好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简评】
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讲述地图的故事,《世界如人》的作者顺手接过地图这件道具,将人类历史上不同国度,不同价值取向,且在一定的背景下改变了世界的三个大人物组合起来,形象地证明了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的观点。涉及三个人物的三则材料,且述且评,褒贬分明;倒数第二段对三个人物的总评,精当而准确。结尾一段进一步突出了论证的中心。
透视这篇小小的作文,作者的阅读面和想象力,以及构思的功夫,可略见一斑。
【 高考话题作文模拟训练示例二】
作文题:以“互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幸福与存在
高三文科(1)班 刘佳雪
“那是很深很黑很纯粹的夜,”他的眼神很缥缈,似乎还停留在那片古老而至美的土地上。“那是一种沁入骨髓的寂静,可以让你用一颗最真实的心去思索存在的意义。可是我更愿意用整个灵魂去感受星空,每一颗星都是一个孩子期盼的眼睛,每每这时,我便会感到一种无比的满足与幸福——他们需要我,每一个人。”
他,是边远山区的青年志愿任教者,任期为两年。
“我努力地用目光搜寻,希望搜寻到一双不那么空洞的眼睛,一个不那么畸形的笑容,可是,我找不到,我曾经失落过,犹豫过,迷茫过,可是,当我在那样一双双最纯净的眼睛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从那样一声声混沌的发音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那是怎样一种幸福。最真实的幸福。”
她。是智障收容所的志愿者,已经不间断的去了三年。
“我只是,想让他们快乐。当手指滑过他们粗糙松懈的皮肤,我可以触碰到一种沧桑,一种消逝,一种另类的真实。我会想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他们曾经的梦。他们需要我,现在。是的,有恐惧,有退缩,那种污浊的空气,混沌的景象,你无法想象。可是,当我明白,自己在给一种生命的沧桑画上最完美的句号,在给一种无奈的消逝附上最愉悦的颜色,我便那样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污浊中还存在着一种不悔,我的不悔。”
她,是临终关怀医院的护理员,已经工作了五年。
我总是以为,幸福,是需要通过意义的呈现来沉淀的。我们总是在努力地找寻,找寻那似乎缥缈不知于何处的意义,而帮助,便可替我们省却这份找寻。
源自内心的幸福,是看到一种最真实的快乐,别人的快乐,别人因我而有的快乐,会衍生自己的幸福.
我们的存在,会给他们带来希冀,而从他们的希冀中,我们便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他们,需要帮助的人:一点点温暖便可以慰藉心灵,一点点火种便可以照亮世界。我们可以的,我们,每一个人,用我们的执着,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爱,点亮别人的心灵,便找到了自已的存在。
第二篇:2012年高考复习诗歌讲座
2012年高考复习诗歌讲座
第一章 考纲与核心知识体系构建
第一节 新课标考纲与高考命题对应关系
一、新课标考纲:
古代诗文阅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二、《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第二节 高考考情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命题有以下特点:
一、取材多样化。
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有录用。
二、题材丰富多彩。
遍及田园、山水、咏怀、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
三、考查方式多样。
除传统的单诗鉴赏外,单以2007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比较鉴赏的比重明显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较鉴赏,其中浙江卷将三篇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一首唐诗,一首金词,一首元曲。鉴于2010年黑龙江省第一次施行新课标高考标准,考查方式应沿用宁夏、海南卷的考查方式,变化不会很大,即诗歌鉴赏题出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不大。
四、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除上海卷有1题采用客观题外,其余各卷均为主观题。
五、考查综合程度高。往往有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六、分值一般设定在11分,题量基本为2个。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2007年—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分值均为11分,题量均为2个。
第二章
核心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 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 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小斋即事》)。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十、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一、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二、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就是我们熟悉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人借“记梦”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李白把神仙世界描写得广阔自由,光明美好,反衬出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该诗是以游仙为题材的典型作品。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二节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例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又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中的最后一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明确地交代了诗人内心情感是“愁”。再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点出了诗人不被统治者所重用,报国无门的愁苦。
第三节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 人生的坎坷 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象征离散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三)、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孤寂 愁苦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鸟:象征自由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 悲伤 凄凉
燕:温情 惜春 爱的思念 沧桑 漂泊 信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 惨淡前途的迷惘 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环境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五)、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丝竹:音乐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船”是表现“漂泊”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六)、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七)、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 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山林”和“宫阙”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八)、地点类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 厌俗世俗生活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 洁净 忘尘 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隐居的人
南山:隐居的地方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九)、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 怀旧 雪:琼玉 碎玉 冰花 六出 信:鸿雁 尺牍 尺素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月亮:人生的圆满 缺憾 思乡 思亲 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二、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一)、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二)、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三、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 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落寞(冷落寂寞)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第四节 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
一、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
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再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即诗歌主旨。
(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又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这就大体上确定了诗歌的意境,为考生把握诗人情感,诗歌主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三)、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四)、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五)、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诗作,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
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例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目为“送友人”,从题目我们即可推知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里第三联中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雍陶《题君山》的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赵师秀《约客》的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在未读诗句时,就已明白了诗的情感主旨——思念。
再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从题目都可推知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必看作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曾经的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
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释,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注释的出现势必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考生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个有效的信息。
如,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从诗下的注释①“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是一个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诗人形象。“被免职”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注释②对“张罗地”的解释——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十分冷落——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如,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此诗为其晚年之作,诗中寂寥的天地写照何尝不是作者亡国后的寂寥心境,而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心志
此诗的注释部分交代了诗人的生平际遇,我们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中体味:诗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两句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五、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后面详细介绍)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五节 第五步,回头审视析手法
当我们初步分析完诗句本身内容,注意了几个必看点之后,往往要回头审视一下诗人创作时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以下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三、写作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言志
如: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例如: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三章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第一节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第二节 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5.术语链接
①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②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步骤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示例三](2007年陕西卷)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第三节 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示例二]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答:(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示例三](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步骤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②)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第四节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 勃 劲健婉畅 韩 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高 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 岑 参 雄奇瑰丽 元 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 李 贺 奇诡璀灿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 牧 俊爽明丽 王 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 李 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 甫 沉郁顿挫 李 煜 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陈师道 雄劲幽邃 苏舜卿 轩昂奔放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 殊 闲雅婉丽 柳 永 伤感缠绵 苏 轼 豪放旷达 秦 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妩媚 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 陆 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 夔 峭拔雅丽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 清丽俊爽 王 冕 纯朴自然 马致远 清隽流畅 关汉卿 泼辣清新 张养浩 警辟深远 睢景臣 新奇辛辣 于 谦 朴直浅近顾炎武 苍劲沉郁 王士祯 含蓄清远 袁 枚 空灵浮坦 朱彝尊 清新疏淡 黄遵宪 浅俗新颖 龚自珍 清奇瑰丽 郑 燮 刚劲清新 纳兰性德 抑郁婉约
7.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步骤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
(步骤②)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
(步骤③)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示例二](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步骤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步骤②)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步骤③)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三](辽宁省沈阳市二十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玉鞭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问: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步骤一)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
(步骤②)诗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所见的乡土气息的景物(如桑麻、荞花)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第五节 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 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示例二](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步骤①)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步骤②)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示例三](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步骤①)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步骤②)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
第六节 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②间接抒情
(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二)描写手法: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②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 事物鲜明突出.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⑤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⑥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⑦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⑧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②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④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⑥反问 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 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①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②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③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④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⑤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⑥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四)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③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④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⑤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④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5.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1、绿绮:古代名琴。
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步骤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③)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示例二](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步骤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步骤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示例三](2007年山东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步骤①)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步骤②)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步骤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第七节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③)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
[示例二](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
(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示例三]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步骤①)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第八节 鉴赏景物(意象)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3.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5.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8年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步骤①)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步骤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示例二](20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步骤①)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步骤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步骤①)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第九节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3.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4.答题步骤:
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步骤①)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步骤②)写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步骤②)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2009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步骤①)“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步骤②)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步骤③)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十节 分析情感形象型
1.提问方式: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作者表现的情感
2.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题先应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遍,抓住具体体现情感之句,体现情感之词结合作者生平、诗作背景分析情感。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赏析,公式为: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五种主要情感:(1)忧国忧时
①揭露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④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泊秦淮》 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人生感受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恋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古典诗歌中常塑造的五种艺术形象
(1)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临留别》(2)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饮酒》(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5)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
5.答题示例
[示例题](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问: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步骤①)诗人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
(步骤②)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抵触。
第十一节 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3.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示例二](2007年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问: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找要点、分条述)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找要点、分条述)
[示例三](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下句点明缘由—— “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可见,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找要点、分条述)“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找要点、分条述)
第十二节 综合解答型
1.提问方式: 简要分析该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2.解答分析: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
3.答题步骤:
①指出思想内容和观点。(即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政治观点);②举出诗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诗句来作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③指出艺术特色及观点。(即诗歌所采用的何种表现手法)④举出诗中所用表现手法的诗句来证明你的观点。另外这种答题模式在解答诗词鉴赏题也可采用: 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4.答题示例: [示例一]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阅读这首词,简要分析该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答:这首词通过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描写,表现诗人誓与世上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志向与追求(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点,第一步)。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屡遭罢免,但志向不改,如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虽遭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据,第二步)。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点,第三步)。诗人塑造了一个敢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梅花形象,实际以梅自喻,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据,第四步)。
[示例二](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步骤①)内容:1.漂泊的旅思;2.谪官的愁思;3.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4.年华易逝的伤感;5.宦海浮沉的厌倦。
(步骤②)特点:1.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2.以“羁绪”领起全篇。
以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题的制高点。考生除了要加强陈述性知识(如作家、作品及鉴赏术语等)的识记外,更要掌握明晰的程序性知识(如解题思路、答题模式等)。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并严格按照答题模式规范作答,一方面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另一方面不会遗漏答案要点。
第十三节 诗歌鉴赏术语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沉积而养成的。高考把诗歌鉴赏作为热点的试题来设定,也就在情理之中。鉴赏诗歌,当然就要了解一系列的鉴赏术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准确把握。
一、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三、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语言风格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五、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六、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七、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八、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第四章 突击实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 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湖南卷)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辽宁卷)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8年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十三、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2008年湖北卷)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福建卷)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二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9年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二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二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
二十九、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三
十、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三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北师大附中2006—2007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
答:(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答:(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三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北育才、天津耀华、大连育明、哈三中2008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邃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诗歌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的?
答:
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辽宁省鞍山一中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①过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 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1)请结合诗句谈一谈首句中的“自”和最后一句中的“空’’的艺术效果。
答:
(2)有人评价“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立意相仿,但在角度和写法上又有不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
三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上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第三篇:2014年高考总复习方案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方案(数学篇)轮次 任务 复习方式习题量 一轮复习:1.按章节进行单元按章节进行单元复习,主要目标是巩固章节基本概2013年7月
2月底 复习.关 念、定义、定理、公式、方法、技巧、题型,注重讲1.同步课时练;知识. 初至2014年2.每周一次同步过练结合,以单元训练为主,突出重点难点,夯实基础2.单元过关训练主要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强化重点
知识,提升解题能力.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对重点专题要重点训练.将专题可分为:
(1)函数与导数、不等式;
(2)数列、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二轮复习:
2014年3月
初至2014年
4月底(3)向量与三角函数; 1.以专题为主线进行复习. 2.专项配套训练(4)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5)直线、圆与圆锥曲线;(6)直线、平面与简单几何体;
(7)概率与统计;
(8)数学思想方法:函数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运动变
化思想、客观题解法研究等.
(9)热点问题:应用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创新型
问题. .2.每周滚动综合训练
1.精做历年高考真题.历年的高考真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考生可以购买历年各个省市的高考真题进行
1.前半段以综合训强化训练.
练、模拟训练为主,2.整理错题本.整理错题,建立错题库.一般的错
三轮复习:
2014年5月
初至高考 以提高综合解题能误类型有:①粗心导致错误,②思维与方法性错误,力. ③知识性错误等. 2.后半段进行查缺3.精选各地的最新模拟试题,进行模拟实战训练.之
补漏,回归课本,进所以选择各地试题,其一是为了熟悉各类题型,其二
行实战演练和心理是历年高考都有各地考点“轮回考”的特点.此外,最
调节. 后还是以本省市的模拟题为主.
4.回归教材.再次对教材的例、习题、复习参考题
重做一遍,要知道,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第四篇:2014年高考总复习方案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方案
首先,关注基础知识。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基础知识,即“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因此,在高考的一轮复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建立知识体系。同学们应在建立起本章节知识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跨越章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科内某些板块知识的网络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贯穿全部内容的规律、技巧和方法上的联系。最后,或预?或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写道:“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也就是一个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所用的一切方法,以达到成功。”只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可衡量,而只有可衡量的目标才可能达到。
时间不由分说地把我们带到了求学路上的分水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将填满我们今后一年中的每个日夜,当课桌上的书本、习题越摞越高,大大小小的考试已成为家常便饭时,高三,已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我们唯有向着目标扬帆起航。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1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2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3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4
智能暑期辅导班内部资料5
第五篇:高考英语从句总复习
从句
一. 定义
1.句子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是只有一个主谓宾结构。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2.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的句子。主句是全句的主体,从句是主句的一个成分,它不能单独做句子,它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就叫什么成分的从句,如作主语的就叫主语从句,作宾语的就叫宾语从句,作表语的就叫表语从句,作定语的叫定语从句,作状语的就叫状语从句。3.复合句主要有三大从句,即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即定语从句)、副词性从句(即状语从句,包括时间、条件、结果、目的、原因、让步、地点、方式等)。
二. 名词性从句
(一)主语从句
1.主语从句是指从句充当主语的句子。2.引导词;关系代词:(1)从句成分什么都不缺:thatwhetherif(whether一般跟or not 搭配使用,if不能)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true Whether she comes or not makes no difference(2)从句成分缺人:whowhomwhosewhoeverwhomever(3)从句成分缺物:whatwhatererwhichwhichever Who will be our monitor hasn't been decided yet.Whom we must study for is 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Whose watch was lost is unknown.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remains unknown.Whatever you did is right.关系副词:where:(什么地方),从句中缺地点状语 when:(什么时候),从句中缺时间状语 why:(什么原因),从句中缺原因状语 how:(如何,怎样),从句中缺方式状语
Where he is from is the question nobody can answer She don’t know how she can get to the hospital Why he is late is he was ill yesterday 3.主语从句的特殊形式:it做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结构(1)It is +名词+从句
It is a fact an honor that(2)it is +形容词+从句
It is natural obviouspossible that…(3)it is +不及物动词+从句
It seems happened that…(4)it +过去分词+从句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证实…
4.主语从句不可位于句首的五种情况
(1)if 引导的主语从句不可居于复合句句首。
(2)It is said ,(reported)…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is said that President Jingo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right)That President Jiang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is said.(wrong)(3)It happens…, It occurs…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right)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occurred to him.(wrong)
(4)It doesn’t matter how/whether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right)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 doesn’t matter.(wrong)
(5)含主语从句的复合句是疑问句时,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s it likely that i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right)Is tha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 likely?(wrong)5.注意:
(1)主语从句的时态:不受主句的时态影响和限制。
Whether we will go for an outing tomorrow remains unknown.Who will be our monitor hasn't been decided yet.(2)主语从句中的引导词放在句首不能省略
(二).宾语从句
1.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宾语的句子是宾语从句 2.引导词
3.宾语从句的几种形式(1)做及物动词的宾语 I heard that he joined the army.I wonder whether you can change this note for me.She told me that she would accept my invitation.(2)作介词的宾语
Our success depends upon how hard we work(3).作形容词的宾语
I am afraid(that)I’ve made a mistake.I am glad that you have made such progress(4)动词+it+that结构
It做形式宾语,代替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He has made it clear that he won’t give up the opportunity We consider it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open out(5)宾语从句否定的转移
若主句谓语动词为think, consider, suppose, believe, expect, guess, imagine等,其后的宾语从句若含有否定意义,一般要把否定词转移到主句谓语上,从句谓语用肯定式。例如:
I don’t think this dress fits you well.4.注意:(1)宾语从句的语序是陈述句语序
(2)如果主句谓语是现在时或将来时,宾语从句的谓语时态不受限制,如果主句时态是过去时,宾语从句一般要随着改为相应的过去时(即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He thought he wa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I heard she had been to the Great W all.
John hoped that he would find a job soon.
但宾语从句如果表示定理法则、永恒真理等,则不变化:
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三)表语从句
从句在主句中充当表语成分的句子是表语从句。一般结构是“主语+连系动词+表语从句”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can make good preparation in such a short time.This is why we can’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we are behind the other classes.(四)同位语从句
1.同位语从句是修饰前面名词的从句。
The king’s decision that the prisoner would be set free surprised all the people.The order that all the soldiers should stay still is given by the general 2.同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同位语从句有时可以不紧跟在它所说明的名词后面,而是被别的词隔开。例如:
He got the news from Mary that the sports meeting was put off.3.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1)定语从句中的that既代替先行词,同时以在从句中作某个成分(主语或宾语),而同位语从句中的that是连词,只起连接主句与从句的作用,不充当句中任何成分。
(2)定语从句是形容词性的,其功能是修饰先行词,对先行词加以限定,描述定的性质或特征;同位语从句是名词性的,其功能是对名词进行补充说明。例如: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next year.(他告诉我的消息是汤姆明年将出国。)(第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是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The new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is told by him.(汤姆将出国的消息是他讲的。)(同位语从句,that在句中不作任何成分)
三.形容性从句(定语从句)
(一)含义:从句充当定语成分的句子叫做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被定语从句修饰的成份。先行词可以为一个词,短语,或整个主句。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叫关系词,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二)限制性定语从句
1.限制性定语是指定语从句紧跟它所修饰的中心名词或代词之后,没有逗号分开。2.引导词: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1)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that:指代人、事物,作主语、宾语,做宾语时可以省略 who:指代人,做主语
whom:指代人,做宾语,可以省略。它在口语和非正式用语中常用who代替,可以省略 The man whowhom you met just now is my brother.which:指代事物,做主语、宾语。做宾语可以省略 whose:指代人、物,做定语,其后直接加名词 He has a friend whose father is a doctor.The classroom whose door is broken will soon be repaired.指物时常用以下结构代替:
The classroom whose door is broken will soon be repaired.——The classroom the door of which is broken will soon be repaired(2)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where: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做地点状语 Shai hai is the city where I was born
The house where I live ten years ago has been pulled down when: 指时间,在定语从句中做时间状语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I first came to the school why: 指原因,在定语从句中做原因状语
Please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missed the plane 注意: 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都可以用“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来代替 Shai hai is the city wherein which I was born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on which I first came to the school Please tell me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you missed the plane 练习:
A letter------is written in pencil is difficult to read.(主语)Do you know the gentleman-----spoke just now? You can take anything----you like.(宾语)What is the question-----they are talking about? Here is the man-----you want to see.3.注意
(1)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只能用that的几种情况:
A 当先行词是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something 除外), few, all, none, little, some等代词时,或者是由every, any, all, some, no, little, few, much等代词修饰时,要用that Have you taken down everything that Mr.Li has said? There seems to be nothing that seems impossible for him in the world.All that can be done has been done.B 当先行词是序数词或被序数词修饰,如:firstlastnext等
The first place that they visited in London was the Big Ben.C 当先行词是形容词最高级或被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
This is the best film that I have seen.D 当形容词被the very, the only 修饰时
This is the very dictionary that I want to buy,After the fire in his house, the old car is the only thing that he owned.当先行词指人时,偶尔也可以用who
Wang Hua is the only person in our school who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E 当先行词前面有who, which等疑问代词时
Who is the man that is standing there? Which is the T-shirt that fits me most? F 当先行词既有人,也有动物或者物体时
Can you remember the scientist and his theory that we have learned? G 如有两个从句,其中一个关系代词已用which,另一个关系代词宜用that。He built a factory which produced things that had never been seen before.(2)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只能用who的情况:
A 当定语从句对指人的先行词进行隔位修饰时,只能用who(whom)。如:
Do you know the girl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who is speaking to the students? 你认识黑板前面正在给学生们讲话的那位女孩子吗?
B 当先行词为people和those时,只能用who(whom)。如:
Those who want to go there come here please.那些想去那儿的人请来这边。
C 当先行词为one, ones, anyone, everyone, none, all(指人)时,只能用who(whom)。如: Anyone who is against us is our enemy.任何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D 在there be句型中名词的定语从句多用who(whom)。如:
There are students in our class who / whom you have met.我们班有些学生你见过。
E 当句子中有两个指人的现行词分别带有两个定语从句时,若一个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为that, 那么,另一个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必定为who。如:
The boy that you met just now is Li Ming’s brother who just graduated from a university.刚才你会到的那个男孩是李明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弟弟。
(3)以the way为先行词的定语从句通常由in which, that引导,而且通常可以省略。
The way in which/ that/./ he answered the question was surprising
(三).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含义:先行词和从句用逗号隔开,对所修饰你名词或代词等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如果去掉从句,并不影响它所修饰的先行词的意义。
2.引导词(1)关系代词:
指人:who :做主语,不可省略 ;whom:做宾语,不可省略 指物:which:做主语或宾语,不可省略(2)关系副词:
when where why as等
Alic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her boss, ___came as a surprise.A.it
B.that
C.which
D.he 答案C.此为非限定性从句,不能用 that修饰,而用which.,it 和he 都使后句成为句子,两个独立的句子不能单以逗号连接。况且选he句意不通。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___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A.what B.which C.that D.it 答案B。which可代替句子,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而what不可。That 不能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it不为连词,使由逗号连接的两个句子并在一起在英语语法上行不通。
3.as和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as和which都可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它们指代的是整个句子 He married her,aswhich is natural He is honest,aswhich we can see(2)as引导的定语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放在主句之尾,还可分割整个主句,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只能放在主句之后;as有“正如,正想”之意 As is known to us,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He is from south,which we can see from his accent
John ,as you know,is famous writer(3)作主语时,which既可以作系动词be的主语,也可以作实义动词的主语;而这时as 只可以做系动词be的主语。例如:
A)He married her, which was natural.(可用as代替which)他和她结婚,这是很自然的事。
B)He won a/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hich made him illustrious.(不可用as 代替which)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使他名扬天下。
It rained hard yesterday, ____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o the park..A.that B.which C.as D.it(4).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若是am, is, are则这些系动词不能省略;而as后面若是这种情况,则可以省略。例如:
A)He is a teacher, as(is)clear from his manner.(is可以省略)B)He said he had never seen her before, which was not true.(was不可省略)(5)当先行词有such,the same修饰时,常用as I have never heard such a story as he tells This is the same book as I lost last week 注意:当先行次由the same修饰时,偶尔也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但是和由as所引导的定语从句意思不同
She wore the same dress that she wore at Mary’s wedding.她穿着她在MARY婚礼上穿过的一条裙子。
She wore the same dress as her young sister wore.她穿着和她妹妹所穿的一样的裙子。
(四)引导词+介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做介词的宾语时,从句常用介词+关系代词引: The school whichthat he once studied is vert famous ——the school in which he once studied is very famous Tomorrow I will bring a book whichthat you ask for Tomorrow I will bring a book for which you ask 注意:
A:含有介词的动词短语一般不拆开使用。如:look at, look for, look after, take care of等 This is watch whichthat I looking for B:当介词放在关系代词之前时,关系代词指人是只能用whom,,关系代词指代物时,只能用which,关系代词是所有格时,用whose The man with whom you talked is my friend C:介词+定语从句,前面可有some any both each none neither 等代词或数词修饰 He love his parents deeply,both of whom are very kind to him There are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most of whom are from cities 四.状语从句
一:时间状语从句
(一)when, while和as。
1.when引导从句的动作可以与主句的动作同时发生,也可以先于主句的动作。引导的从句的谓语动词可以是延续性的动词(一段时间),又可以是瞬时动词(一点时间)。when还含有“at that moment”的意思,引起的句子不能放在句首
When he heard the news,they were much surprised(从句的动作先于主句的动作)When she came in, I stopped eating.她进来时,我在吃饭。(瞬时动词)
When I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I used to carry some water for him.当的住在农村时,我常常为他担水。(延续性的动词)
We were watching TV when suddenly the lights went out.我们正在看电视,这时灯突然灭了。They had just arrived home when it began to rain.他们刚到家,这时天就开始下雨了。
2.while 从句的动作和主句同时发生,从句的谓语动作必须是延续性的。并且while有时还可以表示对比 While my wife was reading the newspaper, I was watching TV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while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3.as 从句的动作和主句同时发生。从句的谓语动词可是瞬时性的,也可是延续性的。从句和主句要表示一个人的两个动作交替进行或同时完成时,则多用as,可译为“一边......,一边......” She came up as I was cooking.(延续性)The runners started as the gun went off.(瞬时性)He looked behind from to time as he went.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地往后看。
As time goes on, it’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变得越来越暖了。练习:
1.He was about halfway through his meal ____ a familiar voice came to his ears.(2006辽宁)
A.why B.where C.when D.while 2.— I’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____ you’re there, can you get me some stamps?(1999)
A.As B.While C.Because D.If 3.____ the days went on, the weather got worse.(1990)
A.With B.Since C.While D.As 4.Tom ____ into the house when no one ____.(1992)
A.slipped;was looking B.had slipped;looked
C.slipped;had looked D.was slipping;looked 如果主句的动作发生于表示“当……时”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动作的进行过程中,从句常用进行时。如: The landlady suspected that someone must have broken into the house when/while/as she was watching TV show.女房东怀疑在她看电视时曾有人闯入屋
5.I ____ along the street looking for a place to park when the accident ____.(2006安徽)
A.went;was occurring B.went;occurred C.was going;occurred D.was going;had occurred 6.It was some time ____ we realized the truth.(2005山东)
A.when B.until C.since D.before 7.— Why didn’t you tell him about the meeting?
— He rushed out of the room ____ I could say a word.(2006四川)
A.before B.until C.when D.after
(二)before 和after
befor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表示从句的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之后,如主句是将来时,从句中现在时,从句是过去时,主句用过去完成时。after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表示从句的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之前。
It will be some time before we know the results After we had finished dinner,we went home.重点:before 的用法
1.用于It + be + 时间段 + before...句型中,意思是“在……之后才……”,如果主句中用否定式,则表示“不多久……就”。
It will be five years before I come back.我五年后才能回来。
It was not long before the enemy was driven out of their country.不久之后,敌人就被赶走了。
It won’t be long before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他们不久就会互相了解的。
2.还有“趁……(还没有)”之意。例如:
They are thinking of buying the house before the prices go up.他们正在考虑趁房价未涨时把房子买下来。
Do it before you forget it.趁早动手,以免忘了 3.短语before long与long before的区别
before long是“很快,不久”的意思, 可以用于各种时态。如:
Before long, he went to America.不久,他就去了美国。
I hope to see you before long.我希望不久后再见到你。
而 long before是“很久以前”的意思,一般用在过去时或过去完成时的句子里。如: She said she had read the novel long before.她说她很久以前就读过这部小说。
(三)till和until
①until和till都可表示“直到...为止”,与主句中持续性动词的肯定式连用。He waited until / till we finished our meal.他一直等到我们吃完饭。
②当until和till表示“直到...才....”时,通常与主句中短暂动词的否定式连用,这时,until和till也可用before代替。
I didn’t leave until / till / before she came back.直到她回来,我才离开的。③be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都可以和until或till连用。
④until引导的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或主句之后,但till从句一般不放在句首。Until he told me, I knew nothing about it.他告诉我了我才知道。当not until位于句首时,主句中的主语、谓语要使用倒装语序: Not until she came back did I leave.= I didn’t leave until she came back.在强调句型中一般用until,不用till。如: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1.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learn a lesson in life ____ we’ve actually had that lesson.(2007天津)A.until B.after C.since D.when 2.They ____ the train until it disappeared in the distance.(1998)A.saw B.watched C.noticed D.observed 题干中的主句为肯定句,until需要跟主句里肯定形式的表延续性动作的谓语动词连用,因此本题应选表示延续性动作的watched(其他选项中的saw,noticed,observed所表示的动作都不能延续,意味着结果)。3.“You can’t have this football back ____ you promise not to kick it at my cat again,” the old man said firmly.(2006 A because B.since C.when D.until
(四)since的用法 1.连词
(1)表示“自从……以来”:
A:主句+since+非延续性动词
一般主句用现在完成时,从句用过去时,翻译:“某某自从…以来已经…了 He has studied very hard since he came to our school Since he graduated from the college, he has worked in this city B:主句+since+延续性动词或表示状态的动词
主句用现在完成时,从句用过去时,翻译:“某某自从没有…以来已经…了”
He has had several jobs since he was a student at Yale.他自从从耶鲁大学毕业以来已经做了好几份工作。We all have been missing her since she lived here 自从她从这里搬走,我们就再也没见过她 He has written to me frequently since I was ill.自从我病愈以来,他屡次给我写信。He has written to me frequently since I fell ill.自从我生病以来,他就屡次给我写信。C:主句+since +延续性动词
主句是现在完成时,从句是现在完成时,翻译:“某某自从…以来…了’
Since we have owned a car, we have gone camping every year。自从我们自己有了汽车,我们每年都去野营。
He has never been to see me since I have been ill.自从我生病以来,他从未来看过我。
He has never been to see me since I was ill.自从我病愈以来,他从未来看过我。
D:It be(一般式或完成式)+表示一段时间的词汇+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It is two years since I became a postgraduate student.我成为研究生已经有2年了。It was three years since we had been there.我们在那儿已呆了三年。
应注意的是,在这种结构中,since引导的从句绝对不能用否定式的谓语动词来表示否定意义,下面两句都错了:
It is a long time since he didn’t study English.It’s two months since you didn’t come to see me.正确的说法为:
It’s a long time since he studied English 他好久没学英语了。
You haven’t come to see me for two months.你有两个月没来看我了。(2)既然;因为
He must have taken the book since it isn't here.他一定是把书拿走了,因为书已不在这里了。
Since it is so hot, let's go swimming.既然天气这么热,我们去游泳吧。
2.介词:表示“自从……以来”,其具体用法有两种情况:
(1)since+表示过去某个时间点的词汇(如具体的年、月、日期、钟点)。
They have been friends since childhood.他们从幼时起一直是好朋友。I have been there many times since the war.自那次战争以来,我曾去该地多次。(2)since+表示一段时间的词汇+ago。
I have been here since five months ago.五个月以来我一直在这里。
They ____ friends since they met in Shanghai.(1989)A.have made B.have become C.have been D.have turned
(五)表示“一…就…”:as soon as, immediately, instantly, directly, hardly /scarcely…when…, no sooner…than…;表示“当…时候”: the time, the moment;by the time(到…时候为止), next time(下次), the first time(第一次…的时候), the last time(上次…的时候),once(一旦…)
She rushed into the room immediately / the moment she heard the noise.她一听到声音就冲进房间 He had no sooner arrived there than he fell ill.他刚到达那里就生起病来。
He had hardly finished when someone rose to refute his points.他还没说完就有人起来反驳他的论点 He left me a good impression the first time I met him.我第一次见他时,他给我留下了好印象。注意:hardly /scarcely…when…, no sooner…than…
前面常用过去完成时,后面用一般过去时。同时它们还可以倒装: No sooner had he arrived there than he fell ill.他刚到达那里就生起病来。Hardly had he finished when someone rose to refute his points.(六)表示习惯性、经常性:every time(每次), each time(每次), whenever(每当)等。Whenever we met with difficulties, they came to help us.每当我们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就来帮我们 Each time he came to town he would visit our school.他每次进城,总要来看看我们的学校。Every time I went to his house, he was out.我每次去他家,他都出去了。
二.地点状语从句
地点状语从句一般由由where(在……的地方), wherever(无论哪里),everywhere(每一个地方)引导的 He is ready to help wherever he is Put you son where you can see him Everywhere they want, they were warmly received 三.原因状语从句
(一)because since as for 1.because 表示的原因语气最强;通常放在主句之后,有时也放在主句之前;直接回答why 提出的问题;在强调句中只能用because;被not所否定时只能用because It because he was too careless that he failed 2.since和as表示的原因是人们事先已经知道的,是对已知事实提供理由,而不表示直接原因;since比as语气稍强,且比as略为正式,两者通常都放在主句之前 3.for是并列连词(其作三者为从属连词),它有时可表示因果关系(只能放在主句之后,且可与because换用),有时不表示因果关系,而是对前面分句的内容加以解释或推断(也只能放在主句之后,但不能与because换用)。
The ground is wet, for(或because)it rained last night.地面是湿的,因为昨晚下过雨。
It rained last night, for(不能用because)the ground is wet this morning.昨晚下过雨,今天早上地面都是湿的(二)由now that,seeing that,considering that(由于…,既然…)
Seeing that it’s raining,we’d better stay indoors.既然外边在下雨,我们最好待在室内。Now that you are here, you’d better stay.你既然来了,最好还是留下吧
Considering that she has no experience, she has done well enough.考虑到她没有经验,她已经做得不错了
四.条件状语从句
(一)if,unless
1.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时,主句是将来时的时候,从句要用一般现在时;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虚拟;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省略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we will go hiking.2.unless = if……not
You will never make rapid progress if you don’t work hard
You will never make rapid progress unless you work hard
(二)1.as(so)long as “只要……”As [So] long as you need me, I’ll stay 只要你需要我,我就留下。as(so)long as 还可表示一段时间
Stay as long as you like。你愿留多久都可以。
So long as he lived, I didn’t feel that I have the right to see you between you.在他死之前,我觉得我没有权利介入你们之间
2.only if 与 if only。only if 意为“只要”,只用于真实条件句中,是if 的强调式;if only 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只要”,此时通常与陈述语气连用,与 only if 用法相似;二是表示“但愿”“要是……就好了”,此时多用于虚拟语气和感叹句中。
I will come only if you don’t promise to invite Mary.只要你答应不请玛丽,我就来。
If only it clears up, we’ll go.只要天晴,我们就去。
If only I hadn’t told him about it.要是我没有告诉他这事就好了 If only he will listen to you!他要是听你的话多好!3.as long as 与 only if 的区别
(1)从语气上看,only if 的语气要比as long as 强
(2)当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均为短暂性动词时,通常只用 only if,而不用 as long as。如:He will come only if you ask him.(3)两者均可引导从句置于主句之后,也可置于主句之前。但是,当only if 引导的状语从句置于主句之前时,其后的主句要用倒装语序,而且 as long as 引导的从句置于主句之前不用倒装。如:
As long as it doesn’t rain we can play.只要不下雨,我们就能玩。
Only if a teacher has given permission is a student allowed to enter this room.只有得到教师的允许,学生才可以进这间屋。
(三)provided(providing)(that),on condition that,given that,in case,suppose(supposing)等都有“如果”“假如”之意。
He will do the work providing you pay him 如果你给他钱,他就干活
I send you this book on condition that you pay in cash 假如你付现金,这架相机就卖给你
Given that he wins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he will win the election.如果赢得人民的支持,他将取得竞选的胜利
Suppose you fail a second time, do not get disappointed, but try again 假如第二次失败,别灰心,再试试。
五. 让步状语从句
(一)although, though“虽然,尽管”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句中不能用but表示转折语气,但可跟yet,still表示转折
Although it's raining, they are still working in the field.虽然在下雨,但他们仍在地里干活。
(二)ever if, even though.“虽然,尽管,即使”We'll make a trip even though the weather is bad.(三)“no matter +疑问词” 或“疑问词+后缀ever” :意为“无论…”。No matter what happened, he would not mind.(1)“no matter +疑问词”不能引导名词性从句 Whatever you say is of no use now.Prisoners have to eat whatever they're given.囚犯们只能给什么吃什么(2)注意however以下两类句型结构 ① however+主语+谓语:
However you travel, it’ll take you at least three days.不管你怎么走,至少要三天。② however+形容词或副词+主语+谓语:
However much he eats, he never gets fat.无论他吃多少, 他都不发胖。③ 有时该结构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有所省略:
He was of some help, however small.他总能帮些忙,不管多小的忙。I refuse, however favorable the condition.不管条件多好,我都不接受。
(四)让步状语从句与倒装
引导倒装的让步状语从句通常用as和though,但不是能用although;as 可以在以上这样的倒装结构中引出让步状语,但若不倒装,则不能用as,而与之相反,although在不倒装的结构中可引导让步状语,但在倒装的结构中却不可以用。
(五)让步状语从句的虚拟语气
六.目的状语从句
(一)so that,in order that, so, that表示“以便;为了”,so that:如果主句是一般现在时,从句常与may,can,will连用;如果主句是一般过去时,从句常与could,should,would,might连用。
We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can read English newspapers She came in quietly in order that she couldn’t wake up the baby
(二)least,in case,for fear that 表示“以防,以免”,从句的谓语动词常用虚拟语气
七.结果状语从句
(一)so that,so...that,such...that 1.so…that与such…that的区别在于:
(1)A such+a(an)+adj.+单数可数名词+that…
He is such a clever boy that everybody likes him.他非常聪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B such+adj.+复数可数名词+that…
They are such interesting novels that I want to read them once again.这些小说非常有趣,我想再读一遍。
C such+adj.+不可数名词+that…
He has made such great progress that the teachers are pleased with him.注意:如果such后边的名词前由many、much、few、little等词所修饰的话,则不用such而用so。如:
He had so little education that he was unfit for this job.他所受教育很少,不适合做这个工作。(2)so…that也作“如此…以致”
so+adj./adv.+that…clause(so的后面跟形容词或副词)
He runs so fast that nobody can catch up with him.他跑得非常快,没人能追上他。
2.so 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时,意思是“因此;所以”;在从句前常有逗号与主句分开;结果状语从句中没有情态动词;目的状语从句可移到句首,而结果状语从句不能。
Iohn went early, so that he got a good seat.约翰去的很早,得到了一个好位置。
Iohn went early so that he could get a good seat.约翰去的很早,为的是得到一个好位置。
The little boy saved every coin_________ __________he could buy his mother a present on Mother's day 八.方式状语从句
方式状态语从句常由as, as if/as though等。例如:
She acted as if/though nothing had happened.It looks as if it'll rain.as if/as though引导方式状语从句要用虚拟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