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护理制度
一、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内容是什么?
答: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应认真制定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案,预防其发生;并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值班医师、病区护士长和科主任,由病区护士长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报护理部,并呈交书面报表。
5、各临床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当事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士长负责组织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调查定性,分析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并将讨论结果、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
6、科护士长针对临床科室处理意见或方案组织大科二级质控人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周内报送护理部。
7、护理部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事件进 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8、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护士长在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认真分析及制订改进措施的同时,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9、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有意隐瞒不报者,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附件1: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规定
1、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指在护理工作中,未预计到、不可预测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地对待护理缺陷,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2、护理不良事件包括给药错误、识别患者错误、输血错误、输液反应、病情观察汇报不及时丧失抢救时机、院内压疮、跌倒、坠床、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烫伤∕烧伤、走失、自杀、猝死、咽入异物、意外伤害、患者约束事件、体腔遗留异物、咬破体温计、护患沟通不良、火灾、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等。
3、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为三类。Ⅰ类(意外事件):指护理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不良结果,但不是出于护理人员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处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Ⅱ类(护理差错):指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技术原因导致。根据有无不良后果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差错为一般差错;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但未构成护理事故的差错为严重差错。
Ⅲ类(护理事故):护理人员工作失职或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的人身损害者。
4、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分为七级。
0级:接近失误,错误虽发生了,但在到达患者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1级:错误已发生在患者身上,但未造成不良伤害。
2级:给患者造成轻微痛苦,没有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级: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痛苦,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4级:给患者造成了严重伤害,需要提升护理级别,和(或)采取紧急抢救措施。5级:给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6级:造成患者死亡。
5、护理不良事故定性标准: Ⅰ类(意外事件)
Ⅱ类(护理一般差错:0级-2级;护理严重差错:3级)Ⅲ类(护理事故):4级-6级
6、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范围:
①所有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均要按时间、按要求进行上报。
②可疑即报:凡值班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即报。
③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件虽然当时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要上报。
7、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及时限:
①0-2级:发现人需在12h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病区护士长需在5个工作日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至科护士长,经科护士长核实后每月25日之前上报护理部。
②3级:发现人需立即上报病区护士长,病区护士长需在2h内口头上报科护士长。在24h内予以核实并协助调查处理,每月25日之前上报护理部。③4-6级:发现人需立即上报病区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必要时组织人员进行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维权部等相关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小时。当事科室应在6小时内填报《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根据事件处理和发展情况,及时补充修正相关内容。
8、结果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后,由护理部组织由多科室、多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给予警示,防范于未然。
9、免罚及奖励
①发生护理事故由维权部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条款进行处理。②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责任人,根据给病人造成的后果,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视情节轻重给予减轻或免于处罚。③对护理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④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非责任护士给予奖励。
10、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激励机制:
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制度》上报程序上报,未及时上报扣科室绩效考核分1分,无分析、处理意见、防范改进措施各扣0.5分,如隐瞒不报扣科室绩效考核分2分。
②护理不良事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原因分析、有处理意见及防范改进措施不扣分。
③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非责任护士给予奖励考核分1分。
④对护理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考核分1分。
11、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途径
①书面报告。发生不良事件后,病区护士长根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送至护理部。
②院内OA网络报告,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OA网络发至护理部OA网络中。
③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附件2: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1、护理人员必须熟知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2、在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不得玩忽职守。
3、各级护理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遵守岗位责任制,随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4、做好安全护理,杜绝坠床、烫伤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5、对重症病人和新生儿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并及时准确记录。
6、护士长要及时检查护理防范措施执行情况,狠抓事故苗头,每周进行一次安全质量检查。
7、加强对抢救器械、药品的管理,专人负责,每日清点交接,保证器械和药品数量准确,完好无误。
8、科室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安全分析会,对本月存在的质量缺陷及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护理分级制度
1、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根据患者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
2、依据患者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者护理分级,护理级别共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四个级别。
3、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随时调整患者护理级别。
4、特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①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②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③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特级护理时要求:①实施床旁交接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②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准确测量出入量。③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④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5、一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特级护理:①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②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③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④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2)一级护理要求:①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6、二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①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②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③病情稳定或处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2)二级护理要求:①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7、三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
(2)三级护理要求:①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8、护理级别需在护士站一览表的诊断卡和患者床头卡上进行标注。护士站一览表上采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特级护理(病危患者)使用黑色,一级护理使用红色,二级护理使用黄色、三级护理使用绿色。
附件:自理能力分级评定量表
附件:自理能力分级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第二篇:护理不良事件分级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本文作者(申茂玲,朱广云,申智慧),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在分级、种类、发生高危人群、高危科室分布的特点,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设计好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病区护士长对本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上报,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一般差错最高,占总不良事件的55.56%;责任事故占2.52%。医嘱处理错误、给药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占16.45%、13.92%、10.13%、10.13%、8.86%。五种护理不良事件占护理不良事件总数的59.49%。护士工作年限以6年以下发生率高,占总发生人次的70.17%,尤以2年以下护士发生率高,占总人次的39.47%,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多发病区是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数占全院总数的68.36%。结论: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静脉穿刺技术为重点,同时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高危环节;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这种命名给护士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命名。安全生产是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的,医院安全问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容忽视。医疗不良事件不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导致医院社会信誉下降,患者群体的安全感丧失。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加之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如何保证安全,一直是被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为了能够在最早时间、以最快速度掌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早将不良事件可能诱发的医患纠纷消除,于2009年7月特制订了我院管理体制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得以及时上报、及时分析,制订改进措施,杜绝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现将2010年1~11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护理缺陷评定标准,根据我院2010年1~11月上报的79起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114人次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缺点19起,占24.05%。一般差错45起,占55.56%,严重差错6起,占7.59%,其中包括1起骨科输血患者,提血单与供血者、受血者实际血型不符,由于血库工作人员粗心打错输血单,而护理人员在取血及输血时均未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另一起胸外科血糖高患者错将0.9%生理盐水粘贴到5%葡萄糖250 ml液体给患者静脉滴注,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性质严重故列入严重差错。输液反应8起,其中3起由于儿科年轻护士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引起,另有5起输液反应占6.33%,其中4起发生在儿科,护理人员经过以上3起教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查明5起输液反应非护理因素引起,经医院分析可能与塑装液体有关,及时更换了液体;1起心血管内科医生由于超剂量使用红花30 ml(用药原则20 ml),引起药物反应,护士长均如实上报,杜绝了以后可能再次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
一般差错是指在护理工作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差错,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不良后果严重的为严重差错。缺点是指未按时执行治疗但在2 h内及时纠正,且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1]。责任事故是指护理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及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2]。
1.2 方法
护理部制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求科室及时上报,并制订整改措施。
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上报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共同讨论,分析发生的因素,在全院引起重视,杜绝此类事件重复发生。结果
根据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现将79起事件按分级构成、方式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的工作年限构成、科室分布构成见表1~3。
2.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见表1。
2.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见表2。
2.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见表3。讨论
3.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方式分类及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中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1例为难免压力伤Ⅱ度,其余均为Ⅰ度)、输液穿刺失败发生率高,占所有护理不良事件的59.49%,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环节。控制好这些高危环节就能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得以控制。主要原因:处理医嘱错误主要发生在内科系统,与患者较多,工作较繁杂,执行医嘱后查对和操作前、中、后三查七对不认真有关;对皮肤压力伤患者预见性差及缺乏责任心;对执行导管治疗、护理者看护不到位;输液技术不熟练主要出现在儿科,头皮静脉输液要求技术含量高,个别患儿过度肥胖加之患病更不易穿刺,且孩子娇生惯养,多次穿刺引起患儿哭闹,陪伴者由于心疼孩子免不了多说几句,年轻护理人员认为“我尽力了”,免不了嘟囔几句,由此引发陪伴者不满而争吵。违反劳动纪律和缺乏责任心构成的责任事故是全院血的教训,要求全院必须严格劳动纪律,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2)
责任事故发生是全院血的教训,其中ICU责任事故由于值班医护人员睡觉,叫不开门,导致新入院垂危患者不能在ICU抢救,引发医疗事故。为此,医院进行严肃处理,给予严重处罚、停职检查、分摊赔赏患者家属的要求,护理占重要份额。血液透析室责任事故是因为透析患者视力差,在无护理人员在场情况下自行入室,被隔离台绊倒致硬膜外血肿。原因是透析室为新成立科室,尚未建立患者入室透析制度,科主任及护士长均是新聘任人员尚无管理经验,所以医院未对科室处理,医院承担患者在ICU住院治疗。
3.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表2所示,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次80人,占70.17%。提示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尤其2年以下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所以控制这些人群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高与护理经验缺乏有关,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患者不负责任、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如ICU值班低年资护士睡觉引发责任事故1起、儿科新上岗护士值班睡觉引起患儿陪伴者不满1起。另外与业务技术掌握不熟练有关。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础[3]。所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加强责任心,对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
3.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的原因分析
表3所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发生率占全院临床科室的68.36%,与这些科室病员多,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有关,其中3个内科床护比为1∶0.30~0.35;儿科床护比为1∶0.25~0.30,秋冬季则更不能达标;妇产科床护比为1∶0.300~0.375;ICU床护比为1∶1.6;尤其夜间2名护士要护理5位或以上重症患者。在内科系统患者多为老年人,脏器功能差,体弱多病,用药繁杂,护理人员承担着繁杂劳动甚至干着非护理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如登帐等;ICU患者多昏迷,病情危重,建立管道多,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妇产科、儿科要求服务质量高且儿科要求技术高等。所以满足这些科室的人员编制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 对策
4.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问题、皮肤压力伤问题、输液技术问题为重点。此5类护理不良事件占总事件数的59.49%。另外,加强劳动纪律更不容忽视,它是导致2起事故的导火线。将上述事件作为护理风险防范的重点,护理不良事件将得到有效控制。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药物中毒洗胃胃管、留置尿管)、输液技术问题均属于护理差错,其后果给患者造成直接经济负担,这些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有关,所以避免这些不良事件的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皮肤压力伤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而且与患者自身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我院为防范皮肤压力伤制定以下措施:全院护士学习使用皮肤压力伤发生可能性评估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的患者;同时成立皮肤压力伤评估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皮肤压力伤评估风险高的患者进行单项护理检查,并对各科室责任护士给予技术支持,使已发生皮肤压力伤的患者得到及时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4]。
4.2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高风险护士的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6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护士,以2年以下发生率最高,提高低年资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对预警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随时可以减少或避免[5-6]。对这些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4.3 加强风险事件高发科室的管理
表3结果显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高风险科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这些科室的护理工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包括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而且在护理专业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以满足这些科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血液透析科立即制订患者入室制度,由护理人员陪伴入室,患者不得自行入室。4.4 建立医院护理安全管理机构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临床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效果。因为在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中,有些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只是护士自身,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来源: www.xiexiebang.com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订相应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o08护理系统上报的335起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护患比例进行研究。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管路滑脱、压疮、跌倒。②主要原因分别是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④资历较低的护士在评估及沟通方面存在显著不足。⑤一周之内以周三、周四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而在一天之内,以8:00、15:00和22:00为不良事件发生的三大高峰。结论 医院要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并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科室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按照惠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护理管理研究; 安全管理; 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护理系统非惩罚性自愿呈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人员通过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系统呈报的不良事件335起。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内容如下。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不良事件涉及335名护士资料如下。职称:护士176名(52.54%),护师148名(44.18%),主管护师I1名(3.28%)。护士工作年限:1-5年155名(46.27%),6-10年71名(21.19%),1l一15年61名(18,21%),l6-20年41名(12.24%),2O年以上7名(2.09%)。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8年l一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系统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描述一般资料;运用 方法分析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护士的关系。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分类和患者损伤结局 护理系统上报不良事件分类详见表1。
患者损伤结局参照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患者损伤等级为I级234例(69.85%),Ⅱ级91例(27.16%),Ⅲ级9例(2.69%),IV级1例(O.30%)。2.2 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2)2.3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不同职称护士的关系(表3)2.4 不同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
1周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依次是:表1 335起不良事件分类情况l5.52%,15.22%,17.02%,17.02%,10.15%,11.94%,13.13%。
24h内不良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患护比”趋势变化见图1。不良事件发生的三大高峰是8:00、15:00和22:00,这与24h的“患护比”图形趋势基本吻合。3 讨论
3.1 护理系统呈报不良事件的基本情况
对于医疗系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过去强调对个人进行批评和惩罚,现在认为不良事件多是机构上的问题,个人只是复杂系统中与其他人员相互作用的个体[4,5]。建立非惩罚性自愿内部呈报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其目的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另方面集中分析揭示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该系统特点为:① 采取相关责任人匿名、非
惩罚、自愿原则,呈报真实发生情况;②呈报项目依据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护理系统规定内容,并参照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细化标准化定义、分级标准和呈报流程;③ 上报形式以个人或病区为上报单位,可网上、电话或书面报告。④上报时限:严重度为0一I级常规每月初报告;严重度为Ⅱ一Ⅲ级,24h内报告,严重度为Ⅳ一Ⅵ级重大紧急事件;立即上报护理部。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⑥设专人管理进行随访和数据统计,采用根源分析法分享相关信息。本次结果显示,发生前5起不良事件分别是管路滑脱、压疮、跌倒、输液相关事件及给药错误。在国内类似研究中,跌倒、输液事件和给药错误被列为最常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3,6],可能由于护理系统上报不良事件的分类不一致所致。
3.2 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分析及对策
本项研究结果提示,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不良事件相关的护士46-27%的护龄在5年以内,且资历也比较低(52.54%职称为护士)。护士的评估和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患者整体护理质量。有研究显示,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护理资料,形成护理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存在护士患者配比不足的问题,护士平均工作量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与沟通。沟通不良已经成为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2,8-10]。如果医护人员树立沟通的意识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许多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如何加强年轻护士的专业培训及患者评估技能值得护理管理者探讨。张翠霞[1]”和赖兰萍[10]的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人院评估的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培训以及沟通技巧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对评估和沟通重要性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护士评估和沟通工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与沟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可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即根据护士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端正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评估与沟通技巧,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一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以往的研究[11]医院一周护理工作量趋势基本一致,即周三、周四护理工作量大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图1显示一天内24h不良事件发生的趋势与24h的护患比图形趋势基本吻合,即护患比高时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研究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从组织上应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医院行政部门加大对护理人力支持,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而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下改变现状,则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12]。已有研究证明弹性排班法在危重患者多、工作量不稳定的急诊室、手术室等已得到运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同时,聘用专职人员负责接电话、患者的转运、房间、用物、仪器等的清洁消毒等,将护士从非护理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护士还给患者,亦可以提高服务质量[11]。
结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的客观反映数据之一。
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而护理人员缺乏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要改善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行政管理者应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并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ICU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安全管理方法
不良事件分析:
一、人员因素 ICU收治的大多为危重 昏迷 无自主活动力 重大手术后以及严重多发伤等患者 身上携带多种管道,进行各项操作时 使用传统的核对制度 有时无法确认患者身份 而延误患者的诊疗与护理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ICU护士编制要求床护比为12.5~3,目前我国很多医院ICU都存在护士缺编现象 而且有一部分护士在从事非护理工作 且ICU护士工作压力大 任务重 年轻 轮转护士多 加上护士缺编 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客观因素之一,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风险人群 且5年内的合同制护理人员占相当比例,二、未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如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不仔细 护理措施不到位 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 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降温毯使用不当造成皮肤冻伤,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而导致的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
三、未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 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 错抄或漏抄医嘱 有时凭借主观印象 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 抢救时执行医嘱
不及时等。
四、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 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人力资源的短缺 惯性思维往往使护士自行省略一些必要的查对环节 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 只喊床号 不喊姓名 致使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只看药品包装 不看药名 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 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 对用法查对不严 对浓度查对不严 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五、管理因素 ICU管理制度不健全 业务培训不到位 设备物资管理不善 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因素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干预措施及方法
一、加强对患者身份的识别
1、身份腕带的使用 2003年 美国JCAHO(全美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中的第一项就是 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中国医院协会提出2007患者安全目标 要求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规避医疗风险
我院从2010年1月起在ICU中推行使用身份腕带 对要求所有入住ICU的患者均佩戴身份腕带 患者全部使用蓝色腕带 佩带在左手腕 佩带时注意避开伤口或有各类皮疹等病症及皮肤破损处 松紧以一横指为宜 入室时由当班护士核对确认患者后,认真填写患者的床号 姓名 病区 住院号 血型 过敏史 做到字迹工整 清晰 使用不易擦拭的圆珠笔或记号笔书写 身份,腕带选择医用PVC作为材料 表面光滑 质地柔软 防水 防污,污垢滞留 书写方便清晰 其一次成形不重复使用 腕带两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 每班尚需认真检查腕带松紧是否适宜 部位是否合适 字迹是否清晰可辨,通过腕带的使用 可以有效保证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各项诊疗护理 提高了患者获得诊疗护理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3、应用双重核对法 在进行输液等各项操作时 先核对床尾卡上的床号 姓名 再核对腕带上床号 姓名 如患者神志清楚 还可以询问患者 让患者回答自己的名字 确认无误方可进行操作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对腕带进行核对 可以有效保证,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执行 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 保证了护理行为的准确和安全提高用药安全
二、根据病种对科室自备药进行定品种 定数量 定期检查
1、药品有效期 做到远期先用近期后用 避免药品混放 每月检查摆放情况 每周检查近日使用频率高的药品 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清理混放的药品。
2、严禁不同途经的药物经同一注射泵输入 如气道湿化用,药及静脉泵入药物必须分别经两个注射泵输入。所有经微量注射泵使用的药物均需在注射器合适的位
3、置粘贴治疗单 注明患者床号 姓名 药物名称 日期 配置时间,及配药护士的姓名 在延长管上粘贴管道标识 注明日期 时间 如24小时未用完的药液及延长管部分均应弃之 重新更换。
4、建立高浓度电解质标识 对科室内的10%氯化钾及10%氯化钠分别在药盒上贴以醒目的高危药物标签 并严禁将这两种药物放在同一抽屉内 10%氯化钾 10%氯化钠与0.9%氯化钠分开放置 避免护理人员取错。
三、加强医护间合作性交流
1、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 护士方可执行口头医嘱 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 护士应向医生重述一遍 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抢救结束时双重核对后丢弃空安瓿。
2、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对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 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 接获者必须按要求规范” 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 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3、加强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如开展医护共同参与的查房一方面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获悉有关患者病情进展的最新资料 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向医生汇报一些医生所未查到的一些患者阳性体征 皮肤黏膜的特殊改变 痰液的形状等 对躁动患者 在不影响病情观察及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情况下 征得医生同意 遵医嘱予以适当镇静 使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下 以防止误拔管 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明显提高医护合作性,问题的解决 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四、严格执行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洗手设施进行了改进 水龙头全部改为感应式 在每张病床床尾 治疗车均放置快速手消毒液 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落实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抗生素策略 机械通气的患者只要无病情禁忌 均抬高床头30度~45度 吸痰前后予以快速手消毒液擦手防止误吸
3、我科还改变以往由科室自行浸泡消毒呼吸机管道 对患者使用过的管道,送供应室统一进行物理方法的消毒。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对每1例入室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对带入压疮,24小时内予以上报护理部 同时尽早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在院患者每天评估压疮危险因素 并根据皮肤状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皮肤护理措施。
2、规范应用约束带 对意识模糊 谵妄 躁动 情绪消极的患者 为防止其误拔管或因此造成其他的损伤 给予保护性约束 同时向患者家属充分解释 取得家属的理解 使用过程中定时检查被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 每隔2小时放松保护带并按摩,防止因约束不当造成的皮肤损伤
六、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1、经常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查对制度 值班交接班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提问和学习帮助大家不断掌握考核标准。
2、切实落实危重症患者的书面 口头 床边交接班制度 并要求在交接班过程中要加强观察 防止患者发生误拔管等意外 外出检查患者除完善告知义务外 要求有医护人员护送陪检 并携带简易呼吸器囊 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等设施 吸引器,以免途中发生意外时抢救用 确保患者安全,3、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 对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本科室或本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学习借鉴可获取的护理经验 防患于未然。
4、积极申请合理配置ICU护理人员 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及每日备班制 根据患者数及工作量合理增减在班护士 我科常年实行备班制 既保证了每日护理工作的需要 又能有效利用
现有护理人力资源 确保ICU护理工作安全 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危重症专科护理知识的提高
七、加强抢救物品的保养 确保抢救过程的安全:
1、五常法管理 对抢救药品和仪器合理摆放 定点 定位 定量 定人管理 定期消毒检查,并且要求班班清点交接 记录 随用随补 随坏随修 确保抢救过程安全。
2、加强对年轻护士的传 帮 带 定期考核年轻 轮转护士急救技能 对护士进行急救药品使用知识 心肺复苏术 抢救仪器使用及维护知识等急救技术技能考核 独立上岗前由护士长。对其进行专科理论 专科技能的考核 合格后方可独立值班 正确处理仪器报警。
3、加强管道的护理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 为实施监护和:抢救治疗 身上常需置入多种导管 一旦发生意外脱落 堵塞或其他情况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伤害 甚至死亡 故应妥善固定。各导管 正确放置 防止滑脱 并粘贴导管标识注明导管名称,置管日期以及导管置入体腔的深度 密切观察各导管连接是否正确及导管使用情况 及时做好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 对躁动患者给予适当镇静处理
第四篇:护理不良事件分级[范文模版]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及分级标准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防范措施的重要环节。
二、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用药错误、输液外渗、操作错误、标本错误、患者坠床、跌倒、管路滑脱、压疮、烫伤、分娩意外、仪器设备、患者行为、其他。
三、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
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
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第五篇: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特制定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定。
一、不良事件定义
指在护理工作中,不止计划中、为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 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提醒《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减少差错 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 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二、上报范围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件虽然当时并未造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 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需要上报。
三、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上级分管护士或护士长,并及时 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当事者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护士长签字,一式两份,一份留科室存档,一份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当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及 时采取措施,将损害降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的抢救、会诊 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等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 时限不超过6小时。当事科室应在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四、结果分析
1、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对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 节应做认真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 措施落实情况,定时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 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2、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提交处理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严格实 施,消除护理隐患及缺陷。
五、处罚及奖励
1、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 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理。
2、护理事故的管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武汉市普仁医院员工手册》 执行。
3、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责任人,根据对病人造成的后果,经护 理部讨论可酌情减轻处罚。
4、对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先兆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的科室或个人给 予奖励。
5、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负责护士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