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范文模版)
石家庄二中秦皇岛群:86295311 河北省实验中学班主任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hbssyzxbzr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就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
各位北大同仁、校友:
近日,其凤收到高松、文东茅等11位老师的来信,建议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进一步加大我校本科招生改革力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来信非常认真,对现行招生方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改革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做了很好的阐述。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因此决定将该建议周知各位,听取意见,以求完善。请将您的意见发送招生办公室或我本人。
多谢您的支持!
周其凤 2010年11月8日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周校长:
我们是一群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怀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向您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写这封信。我们都十分清楚,生源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曾经在招生工作中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包括率先进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导致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被动的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求生”活动,并由此埋下种种影响未来中学甚至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患。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多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队伍为选拔合适生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面对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招生局面,他们的工作正变得越来困难,并且越来越受到唯一的分数线标准牵制而难以有所作为。石家庄二中秦皇岛群:86295311 河北省实验中学班主任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hbssyzxbzr
我们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长期实施、较成功和成熟的大规模考试,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同区段的高考成绩确实可以作为不同高校招生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显然“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是不符合我校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凡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也都会在招生方面突出其办学特色要求,而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自然难以突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结果不仅会在招生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社会风气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十分忧虑。
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引领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学术科研、社会治理、实业经贸等不同行业对引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作为一所拥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石家庄二中秦皇岛群:86295311 河北省实验中学班主任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hbssyzxbzr
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这一成功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之后,逐渐推广。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也应该努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北大的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尊敬的周校长,我们深知您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盼望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推动这一或许具有突破性意义招生改革。
此致
敬礼!致信人:
高 松(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士)陈十一(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饶 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叶沿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康 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010年11月5日
石家庄二中秦皇岛群:86295311 河北省实验中学班主任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hbssyzxbzr
百度二中贴吧关于石家庄二中 与衡水中学高考成绩比较
现在我们看看这两个学校的应届生一本上线率和600以上人数占考生比例有多大差距。衡中的复读生很强大,去年喜报公布的釜阳中学复读生一本上线率88.2%,应届40%,今年没有分开只给了一个90%的总上线率,按照以往的经验和对衡中的复读生了解,他今年复读生一本上线率应该在95%以上,1200*95%=1140,2442-1140=1302,也就是说应届生也就1300左右的一本上线。再看二中情况二中总的一本上线1285人,当然这里面包括复读生一本上线的人数,二中复读生的水准远远低于衡中,人数少水平低有一百多人上线就不错了。就是说,如果两个学校考生人数相当,音体美考生外地考生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应届生一本上线人数衡中比二中只多了一百多人,众所周知这次二中是北校考发挥不好,今年一本少考了100多个,假如北校正常发辉,只要是和去年成绩持平,衡中和石二在应届生一本成绩来看,水平相当。
再看,600以上成绩:假如衡中的复读生有一半的考到600以上,对生源如此好抓高考如此有效果的学校来说,这个数字可能偏低,那他复读生600以上应该有600人,1101-600=501,二中复读生假如有三分之一过600,应该是100人,605-100=505,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600以上高分段人数两校相当。
大家可能注意到,为了防止别人说我偏袒二中,二中的人数我尽量用不利二中的高限,实际的数字可能二中会更好点,但是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第二篇:北大11位教授就2011年本科招生致校长的一封信
北大11位教授就2011年本科招生致校长的一封信
就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
各位北大同仁、校友:
近日,其凤收到高松、文东茅等11位老师的来信,建议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进一步加大我校本科招生改革力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来信非常认真,对现行招生方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改革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做了很好的阐述。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因此决定将该建议周知各位,听取意见,以求完善。请将您的意见发送招生办公室或我本人。
多谢您的支持!周其凤2010年11月8日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周校长:
我们是一群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怀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向您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写这封信。
我们都十分清楚,生源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曾经在招生工作中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包括率先进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导致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被动的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求生”活动,并由此埋下种种影响未来中学甚至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患。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多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队伍为选拔合适生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面对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招生局面,他们的工作正变得越来困难,并且越来越受到唯一的分数线标准牵制而难以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长期实施、较成功和成熟的大规模考试,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同区段的高考成绩确实可以作为不同高校招生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显然“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是不符合我校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凡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也都会在招生方面突出其办学特色要求,而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自然难以突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结果不仅会在招生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社会风气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十分忧虑。
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引领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学术科研、社会治理、实业经贸等不同行业对引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作为一所拥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这一成功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之后,逐渐推广。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也应该努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北大的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尊敬的周校长,我们深知您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盼望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推动这一或许具有突破性意义招生改革。此致敬礼!
致信人:
高 松(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士)
陈十一(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饶 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沿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 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010年11月5日彭山论坛:www.xiexiebang.com 瑾
第三篇:北大校长周其凤毕业致辞
胸怀祖国 心系苍生——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即将跨入人生的新阶段。在这个充满喜悦之情与美好憧憬,却又带着一点点离愁别绪的日子,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关心和帮助过你们成长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典礼结束后,你们会依次跨过学位门。在那一瞬间,我想你们也许会下意识地回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的过去时光:
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9楼下那铺满银杏叶的小径、未名湖的塔影、静园的草坪、还有那电教、理教里悠然的“学术”小猫;你们不会忘记在图书馆抢占座位的身影,在医学部和燕园之间选课的奔波;你们不会忘记在三角地卖力地派发传单的场景,自己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参加十佳歌手大赛的瞬间„„
你们不会忘记相伴走过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在宿舍楼前一笔一画写下各种通知的楼长;你们不会忘记在北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立世的原则;你们不会忘记,奥运志愿服务中被汗水浸湿的衣背、汶川和玉树地震引发的同学们的关切,以及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服务的经历;同时,你们也不会忘记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品格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气魄„„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
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一定会深深地融入你们的血脉与灵魂,成为你们身上永远不会磨灭的“北大印记”。
同学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征程,我看到你们已经跃跃欲试,只待振翅高飞!如同当初父母送别你们到北大前夜的叮嘱,今天,我仍如他们一样。
我知道,过去几年,你们不仅刻苦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其他领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实现了“专”与“博”的均衡发展。这是北大赋予你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善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质。我想,作为一个北大人,如果能时时寻找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发展出一些不限于工作的兴趣思考,那一定会为人生的成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过去几年,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北大是一个开放的大学,也是一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大学,这是一个包容、和谐、多元的校园。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北大的学生,要保持这种胸怀。在多
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舞台上,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同时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以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
同学们,除了这两点我最想叮嘱大家的,还是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胸怀祖国、心系苍生的抱负。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刚刚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北大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两个月之前,我们的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对北大学子志愿服务西部给予了高度肯定,寄托了殷切期望,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我们北大支教团的同学,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带到西部边远地区,为改变西部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作出了贡献。支教团的同学,以及这些年来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北大校友,他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待。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今后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岗位,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融,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你们的人生才会无限精彩。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本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四篇: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逻辑和水平
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逻辑和水平
老年闰土
一、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高论
对于现在很多人否定中国的教育,周其凤持不同态度,“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二、北大校长的逻辑
1、校长喜欢全称。上来就是一个大概念“美国的教育”。美国州与州、校与校之间的教育都各有特色,美国的教育还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别。概念外延越大,其内涵越含混,越少实质,越空洞,越难以下断语。
2、“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
每一位总统的言行周其凤都认真研究了吗?都怎么不尊重人了?周其凤有实证吗?
他们的总统是动用权力、教育和官办媒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自己的国民呢,还是强加于其他国家政府?我怎么就没有感觉美国总统把他的意愿强加于我呢?美国总统把他的意愿强加于周其凤了吗?
周其凤是不是在说,美国自认为自己站在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制高点上,对柏林墙东边的集团、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卡扎菲、金太阳„„说三道四,动手动脚,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那只是显示了美国在地球上的责任和道义。
拆除柏林墙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枪毙齐奥塞斯库夫妇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班加西举起义旗,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新思维,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
美国参加二战,把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进行到底,是不是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其他同盟国呢?
3、假如周其凤“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的结论成立,只能证明美国强大、霸道,怎么能证明美国教育的失败或成功呢?
4、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假如这个逻辑成立,那美国一百年来雄踞于地球,从经济、军事上、先不说政治体制运作和价值观,美国不仅取代了大英帝国,而且比死了貌似强国的苏联,美国的教育就更成功。
三、结论
北大校长就这水平?
周其凤的个性和北大的奴性
龙楚象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名流或精英们开始赤裸裸地侮辱、调戏乃至强暴公众智商,并以此彰显自我、取悦权贵。
我们尊敬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在12月24日就这么赤裸裸了一回。在其家乡的长沙的演讲中,除了多次赞颂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周校长也将中国教育狠狠表扬了一通,只不过技法依旧是拙劣地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周其凤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首先申明,我们绝不是一听老周反美,说美利坚坏话,就义愤填膺、暴跳如雷的人。
我们之所以不认可这个论调,主要是因为我们堂堂的北大校长在中学生面前公然撒谎。
因为众所周知,至少美国的杰斐逊和林肯总统是懂得尊重人的。
杰斐逊主张民族独立,拥护天赋人权学说,反对议员财产资格,保护小农经济。1816-1825年创建弗吉尼亚大学,并任校长。现其故居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林肯则在南北战争的最危急关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言不仅从肉体上解放了有色人种——黑人,而且从精神上解放了全体美国人,当然也包括白人。此其一。
其二是美国的教育并不是一塌糊涂的。
因为从耶鲁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和西点,人家确实是出来一批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化领域的人才的。不会谷歌搜索,大家看看人家诺贝尔奖的中奖率就明白了。
在中学生面前说人家教育一塌糊涂,不但有失风度,也有失常识和诚实。估计年轻的时候,组织若给周校长留学耶鲁的机会,我们可爱的喜欢奔跳着上讲台的周校长也是趋之若鹜和心旷神怡,至少是不会羞答答婉拒的。
如此明了,如此不用讨论的问题,到我们北大周校长嘴里就成了问题,我们只能怀疑是周校长在校友会上喝多了。因为这绝不应该是中国北京大学一把手的论调。更何况你周其凤还有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三大头衔。
当然,周校长毕竟面对的是中学生娃娃么,他说煤是白的当然就是白的甚至五彩缤纷的了。问题是,教育者如果不实事求是,不讲实话,并从娃娃抓起,我们中国的教育能够说成功吗?!
北大一直没有确定校训。据说,这恰恰是北大的精神所在,因为师生可以充分发挥自由。这似乎也是我们亲爱的周校长可以由嘴胡说的一个理由。
不过,北大盛传的校训似乎有两个,第一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是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以周校长将人家美国教育一棍子打死的“一塌糊涂”论看,北大领导人的思想固然自由、爱国,但与兼容并包、科学、民主,似乎还有25000公里的距离。
至于进步,人家老周说了:“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似乎也是一句真话。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进步。
北大自蔡元培那一二代人后究竟培养的啥样的人才,历史自有公论。但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在校园里贴出被毛泽东曾盛赞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以及近些年盛产像孔庆东之类的大才子,也是一种成就和进步。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在龙楚象这个与北大无瓜葛,更无纠葛和杯葛的人眼里,以上当事人的一些行径和24日周校长的一番高论,却让北大的某种奴性和戾气一览无余。
因为从聂元梓到孔庆东的种种,再到周校长的言辞,你很难善意地予以理解,说他们是站在公义、道义的地基上的,而恰恰,他们是站在主子那扭曲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奴性。
当然,对这个,北大似乎也是兼容并包的。
第五篇: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卸任演说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是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大人整理。长期以来,周校为北大人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却遭到了很多莫名的攻讦。在我们为他不平的同时,他却仍然永远那么平和朴实。本人有幸在周校长的卸任演说的现场,从他的最后一篇公开演说中,深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北大人的家国情怀。谨以此文献给北大同仁和社会大众,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周校长,真诚地道一声,“校长,您辛苦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正文部分:
(致感谢辞)
(长时间90度的鞠躬,全场掌声)
我完全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不仅仅拥护,而且非常感谢,是在我应该下岗的时候,批准允许我下岗了,(笑声)我感到非常愉快。时间过得很快,四年多了,跟北京大学的各位同仁共事,很愉快。所以我要特别的感谢北京大学的全体,不管是老师们、同学们、员工、也包括我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的保安,所有的北大的同志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在北大的工作不会感到这样的顺利和愉快。当然,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而且我特别特别的感谢北京市委,也要特别感谢我们海淀区中关村。不仅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朋友们,他们为北京大学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实际上书记最清楚,他以前也负责海淀区的工作,我过去也给他带了很多麻烦,在校园的平安等等方方面面,这里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不能多说。郭书记、刘书记和王市长对北大都很关心,对我本人也很关心,在这里一并感谢各位领导和在场的同仁们,不在场的凡是支持爱护北大的朋友们,非常感谢。
我深爱着北京大学,所以我希望北京大学今后更好,我也相信恩哥同志担任起校长的职务之后,能够和党委班子,整个领导班子一起,努力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不辜负全体北大人的重托,也拜托大家支持恩哥的工作。(掌声)
最后,因为人嘛总是会有些遗憾。每个阶段总有每个阶段的事情。北大的目标神圣而高远,要靠一代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今天我还有几方面的事情,过去说是梦想,但是我觉得我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一是要把学校办的更好,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的服务能够做到更好。我们的课程应该能够成为受到不仅仅是全国青年,而且是对世界的青年都有吸引力的课程。我们的学术,希望我们的学术能够开创开辟新的领域,在世界上、在国际上能够开辟新的领域、引领新的领域。我想这是在我们学术水准方面有这样的梦想。现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排名,姑且作为参考,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是不是在全世界有吸引力,学术研究是不是能开创引领新的方向。
其次是国际化,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北大的留学生能够达到20%。现在我们不到8%。我所说的留学生是经过学校注册,在学校参与课程的正式学生。20%并没有经过理论论证,是我的一种感觉,也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状况。与此同时,我希望能够为北大的每一个中国学生在在校期间提供至少一次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是国际化的梦想。第三是最近网上在热炒的我在人大上的发言。我参加的是北京团,没有事先准备,结果第一个让我发言。我讲一点北大,我就说我有一个梦想,凡是希望成为北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北大学生,让全国人民更好地共享北大的教育资源。这件事情不容易,因此很多人说这是梦想。实际上能够做到,但是需要努力。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公共课程,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是走在前面了,国际上已经有我们心目中的国际一流大学在干这些事情,比如哈佛、MIT、斯坦福。在场的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就已经有人通过网络在学习哈佛和斯坦福的课程,有几个学生已经拿到了这门课程的证书,也就是说完成了这门课程。这些学生学有余力,而且觉得北大提供的课程还有点差距,所以他自己在网上课程就学了,也拿到了证书。网络公共课程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会十分的深远。
在研讨会上,我请李晓明同志做了一个报道。他一开始就说我设想有这么一门课程,有十万个学生在这里上课,大家通过网上也能够实现互动,比如师生的互动等等,质量也很好,最后可能其中有一万个人能够坚持下来,拿到证书。如果我们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不努力,可能有一天学生坐在燕园里上的课程是哈佛的课程、MIT的课程、牛津的课程、剑桥的课程。我们自己必须看到这个发展的趋势。在看到北大的学生学习人家的课程的同时,在哈佛、在MIT、在牛津、在anywhere in the world,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也有人在学习北京大学的课程,然后他们拿到北京大学的证书。这件事情我是今天特别想要讲的,在我离任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关心这件事情,都去了解、去研究这件事情。不要落伍,北京大学不能落伍。这个事情既能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也能提高北京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事实上,如果我说的严重一点,也许关系到存亡的问题。所以在我的认识里,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非常重大的事情。我趁这个机会,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这个地方说话了,我希望全校的同志来重视,注意支持这个事情。(笑声)这个事情不容易做,首先要有水平高质量好的课程,不仅如此,还要方便学生的学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这在教学方式上必然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跟我们现在概念里头的网络课程——把自己的教学材料、PPT传上去,有个录像,有个声音是不一样的,不是一回事。
所以第一,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课程。我希望将来所有北大的课程都是很优秀的,都能达到这个水平。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培养人,教育的功能是很多的,所以要让这些课程对于百姓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所有想学习的人,不仅是年轻人都有机会学习北京大学的课程。课程重要,当然老师重要。老师不仅学术水平要高,要有满肚子的学问,而且要适应网络教学,这对我们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要求任务。我就不知道我的课程怎么在网络的条件下去教,去教好;另外我们的教育管理,我们的教育部门的学分制度、考核制度、证书制度也都要适应这个变化,按照我们老一套不行;对我们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第三方面;我们学校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网络环境,非常便捷高效,这和我提过的但是一直没有建设好的“智慧校园”密切相关,我们的校园必须是“智慧校园”。第五不是不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是经济基础,要有钱。(笑声)我曾经说要把北大的所有课程、优质课程免费提供给愿意学习的人,这是要有成本的,所以要有钱。这是我梦想的第三方面,我说的比较多,希望北京大学重视,也希望我的继任特别重视这件事情。
和这个密切相关的是我的第四个梦想,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这个梦想来自于9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去了一个州立大学见到了校长,本来校长是要和我第二天去参加同一个会。欢迎我之后,他说很遗憾他不能去了,因为州政府砍了他15%的经费,这对校长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后来这个州立大学他们很有办法慢慢恢复了,但是形成对照的是哈佛大学作为一个私立大学,经济基础要强得多,金融危机之前它是340多亿的美金,金融危机之后缩水了三分之一,但仍然有250多个亿的美金。虽然也有困难但是足够应付,不像别的大学要裁员、要降低老师的薪水,哈佛还可以趁别人裁员的时候招一批教员。这建设加强了我对建设教育基金会重要性的认识。闵维方书记很有远见,他开始着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需要更高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在2020年,教育基金会达到100个亿的规模。(掌声)这和哈佛大学比肯定有很大差距,但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也没那么多东西给你吃,这需要时间。我的设想是我这几年不找基金会要钱,先把老母鸡养肥了,等到100个亿以后,我每年找他们要5个亿,也不干别的,给老师发薪水,给学生们(长时间掌声)。这是我的梦想。
最后一个,说还是不说我犹豫了很久,我想还是说,我们北京大学伟大的沙滩红楼。我在北大校长任期间,一直希望有一天,红楼回归北大,红楼对于北大太重要太重要了。(长时间掌声)没有任何一个楼,永恒的有这样的地位。它是北大人的光荣、北大人精神的寄托,红楼只有回归北大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但是我没有做出,我拜访了很多人,奔走呼号。我这里要透露一个秘密,这个秘密要90多年之后才能揭露。但是在这里可以先说一小部分,在剑桥800年校庆的时候,要世界上800个人写一封信给100年后的5个人,我有一封信在北大图书馆,是给100年后的北大校长的。我说如果我在任期间红楼回归北大,是我最大的成就。如果不能,那是我最大的遗憾。今天,我必须带着这个巨大的遗憾离开了。
谢谢大家!
祝福大家!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