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
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
同许多新兴的产业、系统性的产业一样,标准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标准化,对讲机时代不会过渡到手机时代;如果没有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永远处在局域网不会出现互联网。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就像宪法之于法律的意义。
我国在2014年1月提交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立项申请,至3月投票结束,第一轮没有通过,2014年5月再次提交,9月正式通过。这是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盟没有预料到的。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的,因为中国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物联网架构是中国人的。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开心、激动、兴奋,标准通过以后我们曾觉得高枕无忧了。
但是,2014年11月,美国人表示,物联网太重要了,提出要单独成立一个标准工作组,并把中国人提的物联网架构,从WG7标准工作组转到WG10工作组。当时我们想不通美国怎么这么好,我们的架构标准项目通过以后,他们开始支持我们了,重视架构设计了? 到2015年1月,首次WG10工作组大会召开,我们才意识到美国的目的。他们提出来按照ISO国际标准组织的规则,架构项目组从WG7转移到WG10,但主编辑可以重选。美国国标委组织了美国国际知名的IT企业,组成了联合团队,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起想把中国“运作掉”。
我国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给国际标准组织发去了郑重声明,对此事表示坚决抗议。但我们是否参加这个主编辑竞选?参加了表示承认它的规则是合法的,但不参加机会可能就没有了。国标委适时作出重要决定——参加竞选,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和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派出了10多个团队,到多个国家进行沟通交流。今年5月20日,在WG10的大会上,感知中国终于再次当选全球物联网架构主编辑,从架构主导到操盘手都是中国人。
这个时候好像能够稍微喘口气,其实不然,美国等国的反攻力度非常大,虽然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引领全球物联网架构领先的地位。物联网起源于多个领域
多个领域都在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很多条线都在做物联网。
电信领域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是较早的领域之一,叫M2M(机器到机器的通讯),目前的发展不像想象得那么快。
互联网领域,则是大家所熟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的互联网),1999年MIT提出,是强调把互联网延伸到物体上的连接,最初IOT的声音并不是很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IOT的声音大过了M2M,但是,这一领域真正的大的典型应用还没有出现。
传感器领域,则称之为网络化的传感器,较为知名的如Smart Dust(智能尘埃)于1997年被提出,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是很小,大约2000年过后的几年,这一条线的热度非常高。
传感器网络领域,早年也是物联网的强大的生力军,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军用开始应用到民用,最著名的是ZigBee联盟,但更注重于短距离互联。
溯源、标识领域,就是大家熟悉的激光码、条码、二维码、RFID等,RFID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敌我识别系统。但是市场总空间还是很小,功能很弱,主要是标识。智能化也是在物联网领域声音比较大的另一个分支,强调物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化,以IBM为代表,比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美国2006年提出了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有一些声音,在应用层面声音不是很大。
还有众多的行业,比如安防、消防、环保等等,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物联网的需求,并实践探索。
在中国,我们感知中国则把物联网作为物理在研究,从1999年开始,从实体世界的角度研究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哪个领域探索物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实体世界,解决我们现实实体世界中的问题。
物联网与互联网真的不一样,是超越互联网的
互联网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但是虚拟世界解决不了雾霾、交通、安全、能源、健康等实体世界的问题。
物联网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使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实体世界、到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到现在以互联网为主的虚拟世界,但现在的实体世界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虚拟世界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实体世界的物联网,从这个角度来说,物联网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再次回归,但这次回归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它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科研、技术、市场、生活的方式的根本变革。
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25年物联网终端将达到250亿,他们是按照计算机数亿、手机数十亿、物联网数百亿来计算,但我认为,物联网的数量级不是十倍于手机的,至少是百倍以上。即便如此,250亿也是了不起的数字,届时,市场规模达到6万亿美金,带动关联经济36万亿美金。谷歌曾预计在物联网时代互联网将消失,当然不是消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将变成物联网。
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解决的是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说互联网带来的地球村是信息的地球村,那么,物联网则是实体世界的地球村。一早起来,奥巴马在美国接见了谁,大家上网一查就知道。但这就叫地球村吗?你在邻居家喝茶,一墙之隔,家里被盗了,你知道吗?不知道。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地球村,只是信息的地球村,而非实体世界的地球村。
实体世界要靠什么?要靠物联网。
互联网与物联网真的不一样。互联网的信息都是人工输进去的,都是事后的、主观的,有真的,也有假的。物联网是把实体世界的每一个脉动以人为不可操纵的方式联到物联网体系,它是客观的,内容是真实的、实时的,可预警或可预测的。物联网上的信息是实体世界的镜像反映。
从这个角度来讲,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
你半夜开车时,遇到红灯,即使没人没车你也不能通过,这不合理,这是浪费资源,这是智能化带来的智能交通的红绿灯控制车流。物联网来了,把它变革成了车流量控制红绿灯,并已经有现实的应用。通过智能安防的摄像机系统抓捕逃犯,这是智能化做到的事后追踪,而物联网却能做到事先预警,防范于未然。从这些角度看,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物联网不仅仅是物物互联,万物互联不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
用RFID做仓库管理,瞬间就能知道仓库里有什么货。但是用RFID做溯源可能就有问题了,比如“标识猪肉”,用POS机或手机扫一下,就知道这个猪肉是哪个养猪场养的,你觉得这样就安全吗?中途调包怎么办?仓储物流中变质了谁负责?因此RFID做不到全程监管。物联网能,物联网对动产的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也投入应用了。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不是物和物的互联,物联网是超越RFID的、超越物物互联的。物联网的四大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
每个领域都在从各自的领域理解、探索着物联网,路径不同,殊途能够同归吗?可以说,每一个领域的物联网都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单一都有很大的局限,我们用什么来把这些集大成,解决纷繁复杂的实体世界的问题? 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延伸到物联网”,其实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共享,信息内容的服务就是信息共享,互联网核心不是网,是信息共享系统,网络是它的手段。物联网也不是网,“网”是物联网的手段,“信息内容、信息共享”是物联网的手段,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的感知和感知的服务。
如果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那物联网的架构就是互联网的。实际上,物联网的架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体系。RFID、IOT、M2M等等都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它们需要有一个集大成的东西组成物联网的整体。
那么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肯定不能简单的想象成是互联网的延伸,我们来看看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的四大本质特征。
首先,关注外部。互联网关注的是内部,物联网关注的是外部。
其次,不确定性。物联网关注的外部事件是不确定性的,互联网关注的网络内的信息内容是确定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全球人民去看,都是一样的,是确定的,除非人为把内容改了。但对于物联网来说,假如我在这个屋子里布了很多物联网的终端,目的是防止有人破门而入,那么,你总不能规定,必须在雨天一个1米82的男人,破门而入的时候先迈左脚吧,你们看,物联网关心的外部事件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确定的,但互联网关注网络内的信息内容是确定的。
第三,不可重复。物联网关心的事件不能复制,比如今天某个时刻有人把我手机偷走了,这个时间、地点、小偷的行为,不可复制。互联网关心的内容复制太容易了。
第四,事件驱动。物联网面向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物理实体世界,互联网关注网络内部的信息内容是人为输入的,用互联网的架构去满足物理实体世界的事件肯定是不行的。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环境,要求物联网的架构组织、任务分工、协同体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偷是从窗子跳进来,还是破门而入,感知他行为的终端分布、系统是不一样的,小偷的事件驱动了此次事件的物联网架构组成。
这四大本质,用什么样的架构体系才能满足?要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那就是最灵活的“团队”架构。“团队”不是“单个人”,物联网终端是打着引号的人——智能终端,它们形成团队,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不同任务、目标、环境,它们的组织分工协同是不一样的,这叫团队协作,是社会属性,是物联网的核心。
团队的社会属性以其高度自适应能力的多变架构,向下兼容RFID、M2M、互联网等等,它是超越互联网并兼容互联网的协同分工的团队属性的全新的体系,而社会属性让体系架构变得越来越简单。
比如说,今天下午来听我演讲的嘉宾,此刻你们都不是主角,我是主角,就算领导吧,讲完之后,我就不是主角了,不是领导了,这就是事件驱动下的分工协同。社会属性是物联网的核心,团队的意义在于团队总比一个人牛吧,这就是为什么智能化是红绿灯控制车流量,而物联网能做到车流量控制红绿灯,RFID做不到对动产的全程监管,物联网能做到有组织动态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这就是物联网比智能化牛、比互联网牛的原因,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全新系统。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面向实体物理世界,以感知互动为目的,以团队化的社会属性架构为核心,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是物理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统,关注的是实体世界的事件。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就不要智能化了,物联网超过互联网就不要互联网了,行吗?那不行。物联网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的社会属性的体系,社会属性向下兼容互联网和智能化的。
大数据是信息共享,是互联网的产物,是网络结合计算来实现数据挖掘和服务。物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吗?不是,大数据是根据历史情况进行趋势判断,不能判断某个具体事件。物联网关注的是外部物理世界的事件,提供事件的服务,是大事件,事件是数据的物理属性的封装,不是大数据。
它是超越互联网,让IT从虚拟世界走向实体世界,让整个IT体系从智能化的架构走向社会化属性的架构,社会化架构就是自我组织的架构,是一种高度自适应、自我完善的架构。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方式解决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在互联网、在大数据、在计算机上超越美国,好难,几乎不可能。在这一次物联网带来的信息产业浪潮里,我们要干什么?要补短腿、走捷径,发展物联网!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无法超越。
发展物联网产业,关键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物联网公司,一个又一个都是小微企业,没有长大? 物联网庞大的市场被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块块,每一块都不足够大,你怎么规模产业化?这也是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物联网企业都很小,不是能力不够,因为细分市场就这么大。有一个行业也是这样,就是软件产业,游戏软件、动漫软件、3D软件、管理软件等等,我们要做软件,该做什么?你们看看,软件业,谁是老大?是微软,是比尔·盖茨,他们主要就做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就是五花八门应用软件的共性部分、共性平台。五花八门的物联网应用,虽然都不一样,但它总归是物联网,总归有70%—80%是一样的,这就是共性。我们把共性部分凝练出来,把不是共性的部分甩出去,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就可以解决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瓶颈问题了。
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包括软件、硬件、模块、协同、网络应用、服务等等,是一个大的架构,比软件操作系统复杂多了,形成平台没那么简单。那么,可以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方式,来解决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那么,健康监测的物联网、平安家居的物联网、太湖蓝藻检测的物联网等等,共性在什么地方?靠什么来凝练?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看似完全不同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哪有共性,靠什么来凝练共性?就要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什么是那个不变的架构?不变的核心就是变,就是社会属性的变,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属性,才能凝练出共性,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解决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你们看,这个思维特别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哪搞得懂? 我们是全球唯一攻克了物联网共性的团队,找不到共性就做不了标准,共性是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基础,没有共性,你可以制定安防物联网标准、交通物联网标准,但制定不了物联网的标准!这也是我们能主导国际标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共性的凝练、共性平台的建设是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基础。
这么多的领域都从自己本领域出发,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产业发展遇到瓶颈,而我们用社会属性找到了共性架构体系,形成了集大成的全新架构,并加以实现,形成标准,对国际标准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物联网的体系会给我们的行业,我们的金融,我们的电商,我们的商务,我们的工业,我们的经济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变革?将会是非常了不起的变革,根本性的变革,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之路
“互联网+”加的是传统各行各业,解决的是传统行业流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则是面向实体世界,是对传统行业的核心、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虚实交融的实体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远超过互联网,因此,我们称之为“物联网×”。物联网将推动 “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有人说海涛你从科学家转型企业家成功了,我说我的转型的成功在于我没有转型,我发挥长板理论。我们在基础理论、体系架构、共性平台、标准制定、关键技术上很牛,但行业应用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就通过“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物联网×”的核心是共性平台,我们和行业应用类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发展,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太多了,现在已经有数十家公司改造成功,好的公司市场估值一年左右的时间翻好几十倍。物联网改造几乎不挑行业,基本没有行业是不需要物联网的,它是传统行业改造转型的全新之路。
物联网金融——金融模式新革命
物联网×金融会是什么?是物联网金融,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们和平安银行全球首创的新领域。互联网金融现在很火很火,互联网上信息是人输进去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二流合一,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一样是主观信用体系。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的,物联网上的信息是通过物联网终端和系统形成的物理世界的镜像反映,是客观的,物联网金融是客观信用体系。物联网金融才是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全面降低虚拟经济的风险,将深刻而深远地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
物联网金融太大,我们先关注物联网银行,聚焦物联网银行中的动产金融。动产贷款风险很大,但用物联网对动产实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对银行来说抵押的动产具备了不动产的属性,风险降低了,从而避免钢贸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样,物联网金融将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们和平安银行的动产金融产品已经正式发布,并全面推广。
还有物联网保险、物联网投行、物联网典当等等,物联网可以渗透到金融的各个领域,是金融模式的新革命。
物联网电商——客观诚信商业体系的建立
物联网×电商,会让电商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我们最担心互联网电商上的假货,物联网电商依托物联网技术,对商品实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物联网电商上卖家无假货,商家无需额外抵押物可在线贷款。也可同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也是咱们全球首创的新领域,也已经全面落地。物联网推动工业4.0,超越智能制造
物联网×工业将使工业发生新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与IT、电子的结合,它带来了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制造。工业4.0——是信息物理系统(就是物联网)支撑下的工业第四次革命。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物联网体系,带给工业4.0到底是什么?物联网推动工业制造是智能制造吗?肯定不是,至少应该是超越智能制造的。物联网以其社会属性的架构,关注的是制造环节间的协同,产业链间的融合,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边际效应,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和运营商,这才是工业4.0要做的事情。
谈到“工业4.0”、“制造2025”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只是追求智能制造,那我们就赶不上德国和日本,就始终是跟在人家后面跑,更别提超车了。我们用物联网推动的工业4.0来超越他们的工业3.0,用制造服务和运营来超越智能制造,这才是中国要做的事情。感知中国梦,用物联网助推我中华复兴之梦 打造“物联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新模式。对于创业企业、传统产业用“物联网×”进行技术改造、模式再造,物联网金融提供融资,物联网电商提供市场订单的服务,与中国科技网合作打造众创空间的虚拟载体,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物理载体,形成全新的众创空间新模式,我们也已经拥有数十个成功案例了。物联网推动全新的经济运行新模式,助推大国崛起 物联网×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模式再造,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对产业链的资金支持,物联网×电商——物联网电商提供大宗原材料到商品的订单,三者的融合,让智能制造的运营商——产业链的运营产生交叉融合,将诞生市场计划经济体系,克服产能过剩。物联网将带来全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助推“一带一路”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整合者,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机遇。物联网思维助推中华思维主导世界
互联网思维现在被提得非常多。今天我说物联网思维,如何从互联网思维推到物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去中心化的扁平思维,是以人为本的人人生而平等思维,是确定性思维,是逻辑推理思维,非常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物联网思维不再是扁平思维,是有组织、有分工、有协同的社会化体系思维,不再是以人为本,而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天地人的合一,物联网思维是不确定性思维,是中国人的中华思维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是西方思维,物联网是中华思维,物联网思维也将推动全球从西方思维为主演变到中华思维为主,物联网一定是中国人在主导,因为它符合我们中华思维,中国的世纪到来了。
物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式回归,是信息产业第三次产业浪潮、工业第四次革命的核心支撑,它将带来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物联网将推动以西方思维为主的世界到以中华思维主导的地球,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理论依据。【编辑推荐】
同一性是解锁物联网真正潜力的关键 振兴半导体市场,物联网没有戏 标准缺乏,物联网普及受阻碍
做物联网,智能家居其实最没搞头 物联网架构场景技术分析
第二篇: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
物联网与感知中国梦
同许多新兴的产业、系统性的产业一样,标准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标准化,对讲机时代不会过渡到手机时代;如果没有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永远处在局域网不会出现互联网。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国家在该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架构标准则是标准化的核心,就像宪法之于法律的意义。
我国在2014年1月提交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立项申请,至3月投票结束,第一轮没有通过,2014年5月再次提交,9月正式通过。这是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同盟没有预料到的。
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的,因为中国拿到了国际物联网架构的设计权、主导权,物联网架构是中国人的。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自豪、开心、激动、兴奋,标准通过以后我们曾觉得高枕无忧了。
但是,2014年11月,美国人表示,物联网太重要了,提出要单独成立一个标准工作组,并把中国人提的物联网架构,从WG7标准工作组转到WG10工作组。当时我们想不通美国怎么这么好,我们的架构标准项目通过以后,他们开始支持我们了,重视架构设计了?
到2015年1月,首次WG10工作组大会召开,我们才意识到美国的目的。他们提出来按照ISO国际标准组织的规则,架构项目组从WG7转移到WG10,但主编辑可以重选。美国国标委组织了美国国际知名的IT企业,组成了联合团队,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起想把中国“运作掉”。
我国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给国际标准组织发去了郑重声明,对此事表示坚决抗议。但我们是否参加这个主编辑竞选?参加了表示承认它的规则是合法的,但不参加机会可能就没有了。国标委适时作出重要决定——参加竞选,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和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派出了10多个团队,到多个国家进行沟通交流。今年5月20日,在WG10的大会上,感知中国终于再次当选全球物联网架构主编辑,从架构主导到操盘手都是中国人。
这个时候好像能够稍微喘口气,其实不然,美国等国的反攻力度非常大,虽然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引领全球物联网架构领先的地位。物联网起源于多个领域
多个领域都在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很多条线都在做物联网。
电信领域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应用是较早的领域之一,叫M2M(机器到机器的通讯),目前的发展不像想象得那么快。
互联网领域,则是大家所熟知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的互联网),1999年MIT提出,是强调把互联网延伸到物体上的连接,最初IOT的声音并不是很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IOT的声音大过了M2M,但是,这一领域真正的大的典型应用还没有出现。
传感器领域,则称之为网络化的传感器,较为知名的如Smart Dust(智能尘埃)于1997年被提出,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是很小,大约2000年过后的几年,这一条线的热度非常高。
传感器网络领域,早年也是物联网的强大的生力军,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军用开始应用到民用,最著名的是ZigBee联盟,但更注重于短距离互联。
溯源、标识领域,就是大家熟悉的激光码、条码、二维码、RFID等,RFID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敌我识别系统。但是市场总空间还是很小,功能很弱,主要是标识。
智能化也是在物联网领域声音比较大的另一个分支,强调物联网的核心是智能化,以IBM为代表,比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美国2006年提出了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有一些声音,在应用层面声音不是很大。
还有众多的行业,比如安防、消防、环保等等,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物联网的需求,并实践探索。
在中国,我们感知中国则把物联网作为物理在研究,从1999年开始,从实体世界的角度研究推动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管哪个领域探索物联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向实体世界,解决我们现实实体世界中的问题。
物联网与互联网真的不一样,是超越互联网的
互联网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但是虚拟世界解决不了雾霾、交通、安全、能源、健康等实体世界的问题。
物联网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使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实体世界、到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到现在以互联网为主的虚拟世界,但现在的实体世界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虚拟世界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实体世界的物联网,从这个角度来说,物联网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再次回归,但这次回归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它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科研、技术、市场、生活的方式的根本变革。
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25年物联网终端将达到250亿,他们是按照计算机数亿、手机数十亿、物联网数百亿来计算,但我认为,物联网的数量级不是十倍于手机的,至少是百倍以上。即便如此,250亿也是了不起的数字,届时,市场规模达到6万亿美金,带动关联经济36万亿美金。谷歌曾预计在物联网时代互联网将消失,当然不是消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将变成物联网。
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解决的是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说互联网带来的地球村是信息的地球村,那么,物联网则是实体世界的地球村。一早起来,奥巴马在美国接见了谁,大家上网一查就知道。但这就叫地球村吗?你在邻居家喝茶,一墙之隔,家里被盗了,你知道吗?不知道。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地球村,只是信息的地球村,而非实体世界的地球村。
实体世界要靠什么?要靠物联网。
互联网与物联网真的不一样。互联网的信息都是人工输进去的,都是事后的、主观的,有真的,也有假的。物联网是把实体世界的每一个脉动以人为不可操纵的方式联到物联网体系,它是客观的,内容是真实的、实时的,可预警或可预测的。物联网上的信息是实体世界的镜像反映。
从这个角度来讲,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
你半夜开车时,遇到红灯,即使没人没车你也不能通过,这不合理,这是浪费资源,这是智能化带来的智能交通的红绿灯控制车流。物联网来了,把它变革成了车流量控制红绿灯,并已经有现实的应用。通过智能安防的摄像机系统抓捕逃犯,这是智能化做到的事后追踪,而物联网却能做到事先预警,防范于未然。从这些角度看,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
物联网不仅仅是物物互联,万物互联不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
用RFID做仓库管理,瞬间就能知道仓库里有什么货。但是用RFID做溯源可能就有问题了,比如“标识猪肉”,用POS机或手机扫一下,就知道这个猪肉是哪个养猪场养的,你觉得这样就安全吗?中途调包怎么办?仓储物流中变质了谁负责?因此RFID做不到全程监管。物联网能,物联网对动产的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也投入应用了。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不是物和物的互联,物联网是超越RFID的、超越物物互联的。物联网的四大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
每个领域都在从各自的领域理解、探索着物联网,路径不同,殊途能够同归吗?可以说,每一个领域的物联网都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单一都有很大的局限,我们用什么来把这些集大成,解决纷繁复杂的实体世界的问题?
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延伸到物联网”,其实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共享,信息内容的服务就是信息共享,互联网核心不是网,是信息共享系统,网络是它的手段。物联网也不是网,“网”是物联网的手段,“信息内容、信息共享”是物联网的手段,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的感知和感知的服务。
如果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那物联网的架构就是互联网的。实际上,物联网的架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体系。RFID、IOT、M2M等等都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它们需要有一个集大成的东西组成物联网的整体。
那么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肯定不能简单的想象成是互联网的延伸,我们来看看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的四大本质特征。
首先,关注外部。互联网关注的是内部,物联网关注的是外部。
其次,不确定性。物联网关注的外部事件是不确定性的,互联网关注的网络内的信息内容是确定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全球人民去看,都是一样的,是确定的,除非人为把内容改了。但对于物联网来说,假如我在这个屋子里布了很多物联网的终端,目的是防止有人破门而入,那么,你总不能规定,必须在雨天一个1米82的男人,破门而入的时候先迈左脚吧,你们看,物联网关心的外部事件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确定的,但互联网关注网络内的信息内容是确定的。
第三,不可重复。物联网关心的事件不能复制,比如今天某个时刻有人把我手机偷走了,这个时间、地点、小偷的行为,不可复制。互联网关心的内容复制太容易了。
第四,事件驱动。物联网面向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物理实体世界,互联网关注网络内部的信息内容是人为输入的,用互联网的架构去满足物理实体世界的事件肯定是不行的。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环境,要求物联网的架构组织、任务分工、协同体系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偷是从窗子跳进来,还是破门而入,感知他行为的终端分布、系统是不一样的,小偷的事件驱动了此次事件的物联网架构组成。
这四大本质,用什么样的架构体系才能满足?要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那就是最灵活的“团队”架构。“团队”不是“单个人”,物联网终端是打着引号的人——智能终端,它们形成团队,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不同任务、目标、环境,它们的组织分工协同是不一样的,这叫团队协作,是社会属性,是物联网的核心。
团队的社会属性以其高度自适应能力的多变架构,向下兼容RFID、M2M、互联网等等,它是超越互联网并兼容互联网的协同分工的团队属性的全新的体系,而社会属性让体系架构变得越来越简单。
比如说,今天下午来听我演讲的嘉宾,此刻你们都不是主角,我是主角,就算领导吧,讲完之后,我就不是主角了,不是领导了,这就是事件驱动下的分工协同。社会属性是物联网的核心,团队的意义在于团队总比一个人牛吧,这就是为什么智能化是红绿灯控制车流量,而物联网能做到车流量控制红绿灯,RFID做不到对动产的全程监管,物联网能做到有组织动态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这就是物联网比智能化牛、比互联网牛的原因,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全新系统。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面向实体物理世界,以感知互动为目的,以团队化的社会属性架构为核心,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是物理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统,关注的是实体世界的事件。
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就不要智能化了,物联网超过互联网就不要互联网了,行吗?那不行。物联网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的社会属性的体系,社会属性向下兼容互联网和智能化的。
大数据是信息共享,是互联网的产物,是网络结合计算来实现数据挖掘和服务。物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吗?不是,大数据是根据历史情况进行趋势判断,不能判断某个具体事件。物联网关注的是外部物理世界的事件,提供事件的服务,是大事件,事件是数据的物理属性的封装,不是大数据。
它是超越互联网,让IT从虚拟世界走向实体世界,让整个IT体系从智能化的架构走向社会化属性的架构,社会化架构就是自我组织的架构,是一种高度自适应、自我完善的架构。
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方式解决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在互联网、在大数据、在计算机上超越美国,好难,几乎不可能。在这一次物联网带来的信息产业浪潮里,我们要干什么?要补短腿、走捷径,发展物联网!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无法超越。
发展物联网产业,关键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物联网公司,一个又一个都是小微企业,没有长大?
物联网庞大的市场被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块块,每一块都不足够大,你怎么规模产业化?这也是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物联网企业都很小,不是能力不够,因为细分市场就这么大。有一个行业也是这样,就是软件产业,游戏软件、动漫软件、3D软件、管理软件等等,我们要做软件,该做什么?你们看看,软件业,谁是老大?是微软,是比尔·盖茨,他们主要就做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就是五花八门应用软件的共性部分、共性平台。五花八门的物联网应用,虽然都不一样,但它总归是物联网,总归有70%—80%是一样的,这就是共性。我们把共性部分凝练出来,把不是共性的部分甩出去,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就可以解决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瓶颈问题了。
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包括软件、硬件、模块、协同、网络应用、服务等等,是一个大的架构,比软件操作系统复杂多了,形成平台没那么简单。那么,可以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方式,来解决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那么,健康监测的物联网、平安家居的物联网、太湖蓝藻检测的物联网等等,共性在什么地方?靠什么来凝练?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看似完全不同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哪有共性,靠什么来凝练共性?就要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什么是那个不变的架构?不变的核心就是变,就是社会属性的变,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属性,才能凝练出共性,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解决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你们看,这个思维特别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哪搞得懂?
我们是全球唯一攻克了物联网共性的团队,找不到共性就做不了标准,共性是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基础,没有共性,你可以制定安防物联网标准、交通物联网标准,但制定不了物联网的标准!这也是我们能主导国际标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共性的凝练、共性平台的建设是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基础。
这么多的领域都从自己本领域出发,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产业发展遇到瓶颈,而我们用社会属性找到了共性架构体系,形成了集大成的全新架构,并加以实现,形成标准,对国际标准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物联网的体系会给我们的行业,我们的金融,我们的电商,我们的商务,我们的工业,我们的经济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变革?将会是非常了不起的变革,根本性的变革,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之路
“互联网+”加的是传统各行各业,解决的是传统行业流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则是面向实体世界,是对传统行业的核心、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虚实交融的实体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远超过互联网,因此,我们称之为“物联网×”。物联网将推动 “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有人说海涛你从科学家转型企业家成功了,我说我的转型的成功在于我没有转型,我发挥长板理论。我们在基础理论、体系架构、共性平台、标准制定、关键技术上很牛,但行业应用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就通过“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物联网×”的核心是共性平台,我们和行业应用类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发展,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太多了,现在已经有数十家公司改造成功,好的公司市场估值一年左右的时间翻好几十倍。
物联网改造几乎不挑行业,基本没有行业是不需要物联网的,它是传统行业改造转型的全新之路。
物联网金融——金融模式新革命
物联网×金融会是什么?是物联网金融,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们和平安银行全球首创的新领域。互联网金融现在很火很火,互联网上信息是人输进去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二流合一,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一样是主观信用体系。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的,物联网上的信息是通过物联网终端和系统形成的物理世界的镜像反映,是客观的,物联网金融是客观信用体系。物联网金融才是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全面降低虚拟经济的风险,将深刻而深远地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
物联网金融太大,我们先关注物联网银行,聚焦物联网银行中的动产金融。动产贷款风险很大,但用物联网对动产实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对银行来说抵押的动产具备了不动产的属性,风险降低了,从而避免钢贸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样,物联网金融将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们和平安银行的动产金融产品已经正式发布,并全面推广。
还有物联网保险、物联网投行、物联网典当等等,物联网可以渗透到金融的各个领域,是金融模式的新革命。物联网电商——客观诚信商业体系的建立
物联网×电商,会让电商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我们最担心互联网电商上的假货,物联网电商依托物联网技术,对商品实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物联网电商上卖家无假货,商家无需额外抵押物可在线贷款。也可同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也是咱们全球首创的新领域,也已经全面落地。物联网推动工业4.0,超越智能制造
物联网×工业将使工业发生新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与IT、电子的结合,它带来了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制造。工业4.0——是信息物理系统(就是物联网)支撑下的工业第四次革命。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物联网体系,带给工业4.0到底是什么?物联网推动工业制造是智能制造吗?肯定不是,至少应该是超越智能制造的。物联网以其社会属性的架构,关注的是制造环节间的协同,产业链间的融合,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边际效应,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和运营商,这才是工业4.0要做的事情。
谈到“工业4.0”、“制造2025”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只是追求智能制造,那我们就赶不上德国和日本,就始终是跟在人家后面跑,更别提超车了。我们用物联网推动的工业4.0来超越他们的工业3.0,用制造服务和运营来超越智能制造,这才是中国要做的事情。
感知中国梦,用物联网助推我中华复兴之梦
打造“物联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新模式。对于创业企业、传统产业用“物联网×”进行技术改造、模式再造,物联网金融提供融资,物联网电商提供市场订单的服务,与中国科技网合作打造众创空间的虚拟载体,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物理载体,形成全新的众创空间新模式,我们也已经拥有数十个成功案例了。
物联网推动全新的经济运行新模式,助推大国崛起
物联网×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模式再造,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对产业链的资金支持,物联网×电商——物联网电商提供大宗原材料到商品的订单,三者的融合,让智能制造的运营商——产业链的运营产生交叉融合,将诞生市场计划经济体系,克服产能过剩。物联网将带来全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助推“一带一路”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整合者,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机遇。物联网思维助推中华思维主导世界
互联网思维现在被提得非常多。今天我说物联网思维,如何从互联网思维推到物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去中心化的扁平思维,是以人为本的人人生而平等思维,是确定性思维,是逻辑推理思维,非常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物联网思维不再是扁平思维,是有组织、有分工、有协同的社会化体系思维,不再是以人为本,而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天地人的合一,物联网思维是不确定性思维,是中国人的中华思维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是西方思维,物联网是中华思维,物联网思维也将推动全球从西方思维为主演变到中华思维为主,物联网一定是中国人在主导,因为它符合我们中华思维,中国的世纪到来了。
物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螺旋式回归,是信息产业第三次产业浪潮、工业第四次革命的核心支撑,它将带来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物联网将推动以西方思维为主的世界到以中华思维主导的地球,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理论依据。
[根据刘海涛博士于2015年9月11日下午于科技部召开的科技创新大讲堂演讲编辑整理] 刘海涛博士简介
刘海涛博士是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组长;国际物联网标准化主编辑。同时也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感知科技总裁。
刘海涛博士于1999年与国际同步独立开始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所带领的“感知中国”团队的中国专家,主导国际标准组织物联网标准制定,在物联网标准化中,主编辑和联合主编辑席位数居全球首位,牵头制定国际物联网架构标准,为中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体系中赢得最高话语权,使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国际竞争中站到了历史高点。同时,作为感知科技总裁,刘海涛博士在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上成绩斐然。
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年获CCTV中国经济人物,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出处:科技日报
第三篇:参考资料2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10-4-8 梅方权来源:万方数据 关键字:智慧地球物联网农业信息化感知中国
信息化应用调查在线投稿加入收藏发表评论好文推荐打印文本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2009年中国的经济加快了复苏的进程,同年,美国提出了构建“智慧地球”,中国提出了构建“感知中国”。随后,构建“物联网”的思想热潮正在逐渐变成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对未来全球的发展将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战略性发展趋势的简要表述,期望对大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类和地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地球环境恶化日益加深。同时,人们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2009年,人类知识的进步将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影响。1“智慧地球”战略的提出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删基础设施。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智慧地球”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1)智慧地球——新的世界运行模式
在这次金融危机暴发之前,IBM已经看到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即一个新的全球化的世界与落后的世界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智慧地球则从一个总体产业或社会生态系统出发,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力,以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世界运行模式。
(2)新的信息产业革命推进世界智慧化进程
全球面临着各种危机,但幸运的是,有一股新的力量的兴起,正在赋予人们能力去越来越智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
(3)IBM真正的意图是推出各种“智慧”解决方案
概念的提出只是第一步,内容包括智慧能源系统、智慧金融和保险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零售系统、智慧食品系统、智慧医疗保健系统等。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及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以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从而打造一个“智慧的地球”。
(4)智慧的整体技术
它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各种感应技术嵌入各种物体并不断数字化:
②人和数据与各种事物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
③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5)“云计算”技术的运用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使得物联网中数以亿计的各类感应物体的数字化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云”,实质上就是计算机群,“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
2“感知中国”的提出
(1)温家宝总理的期望
温总理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提出尽快建立中围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
(2)早一点谋划未来
温总理同时指出,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特别是与我困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相融合。
(3)列为国家战略性新产业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了“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其中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建设“感知中国”中心
江苏省和无锡市正在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产值500亿元。
无锡建设的“感知中国”中心,将使无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传感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从而带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传感产业的发展、应用和技术上的创新,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个传感网示范城市。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2009年中国的经济加快了复苏的进程,同年,美国提出了构建“智慧地球”,中国提出了构建“感知中国”。随后,构建“物联网”的思想热潮正在逐渐变成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对未来全球的发展将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战略性发展趋势的简要表述,期望对大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3 物联网的兴起
物联网最早于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体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同时也推进了物联网讨论的进一步深入,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实现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利用各种传感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和智慧的世界,实现物物相连。
物联网把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拟人化,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所有物体能够彼此进行智能化自动“交流”。
(2)物联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中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探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3)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
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定制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冈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
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移动推出物联网应用的案例:机器仆人明年或走进普通家庭。
图1 图1是工作人员演示手机在家庭中的应用,能够随时监控照顾婴儿。
传感网的应用实例:“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知的”
图2 图2显示的是当人们刚刚接近浦东国际机场的围栏时,栏杆上的高音喇叭就提醒记者迅速离开。
(4)广东已具备发展物联网的条件
广东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物流大省;同时广东信息化也走在全国前列,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化应用技术。因此,广东要首先推出RFID的应用,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5)物联网使中国拥有围际话语权
中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覆盖城乡,各种物体上的感应数字信号可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而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英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这就可能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现在中国有多年信息科学技术的积累及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可能与世界同步。物联网——农业信息化初期应用
物物互联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一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
(1)全国首批“电子猪”上市
2009年9月30日,四川省成都长顺农贸市场内。全国首家实施RFID电子标签的猪肉专卖店一邛崃·春源金卡猪专卖店顺利开业。
金卡猪的上市,使成都市民有幸成为全国第一批吃到通过RFID电子标签对猪的养殖、宰杀全过程实施溯源的“电子猪肉”的首批市民。
(2)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
图3是鱼病远程诊断系统总体设计和应用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和电子工程学院。
图3(3)食物安全溯源系统建设
图4 条码生成与打印:以国际通用的EAN/UCC系统为编码基础。用户只需填人相关产品、地块等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条码并按标准化条码格式打印出来,系统支持不同打印机和不同的码制,如图4所示。5 结束语
智慧地球、感知中国不仅是一个概念炒作,而是一个可以立刻行动起来的思想指南,而且中国有坚实的技术和知识基础。在美国即将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以确保其竞争优势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重蹈当年建设互联网的覆辙,被甩得很远,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索,正确认识信息第三次浪潮的技术发展趋势,共同构建一个智慧的中国和感知中国。
第四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
物联网产业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在我国,政府高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报告和相关政策措施无不表明: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是中国今后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政府勾画蓝图,各地积极布局,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正逐步趋向成熟。
物联网:物物相连 传感未来
——AMT咨询中国物联网(暨传感网)发展报告
潘多拉星球上所有的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物体之间都能通过心灵的沟通来指挥其行为,而沟通的方式正是纳威人的辫梢和树木的根须。天人合一的巨大网络让所有的一切变得有生命和灵性,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依存也变得清晰可触。
——电影《阿凡达》片段。
电影《阿凡达》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外太空世界,这些细节具体到现实科技的发展,就是物联网在未来的典型应用。的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让一切自由连通”,甚至做到“沟通从心开始”。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也被称为传感网,2009年由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当年的中国国际通信展上,对这两个名称进行了界定:“传感网和物联网其实是两个名字一个概念,为方便交流宣传,传感网是官方用名,物联网可作为‘小名’使用。”
根据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传感网概念则是从技术的角度对物联网的这一实质进行了阐述: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除传感节点组成的网络外,传感网还能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实现全面融合。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传感网,其实质都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此,物联网和传感网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同一个事物的命名。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
物联网能够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而可以使物品(商品)具有“智慧”,在没有人的干预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流”。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具体到现实生活当中,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就目前来看,行业应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发现,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
电网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传感技术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投资机会巨大,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医疗卫生、家庭、个人等领域的智能传感应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技术、标准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多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短期内不会大规模应用。
中国物联网发展环境分析
物联网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相继指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国家还将传感网以及传感技术的研发计划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中。此外,工信部已经开始统筹部署宽带普及、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并将物联网发展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2010年,中国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自高层和政策的推动将加速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国内众多知名企业也开始在物联网领域摩拳擦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企业已经展开攻势,另有一些其他领域的公司也开始进入物联网领域,国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AMT咨询日前收购深圳某物联网产业相关公司,开始在该领域持续发力。
此外,我国已经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家之一。无锡市自2009年以来已经联合美国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工作,产品目前在公共
安全、民航、交通、电网、环境监测等行业得到初步应用,相关物联网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并被欧洲列入政府航空采购目录。
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尚不完善,业内专家也明确指出,物联网商业模式短期内不能大规模商用。但是,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以及电信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不断扩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正在逐步趋向成熟。
第五篇:物联网感知层及其测试技术的研究
物联网感知层及其测试技术的研究
戴超 夏骆辉 张炎
2013-2-27 14:10:05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12年第09期
摘要: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物联网感知层实现了智能信息采集与环境识别功能,是物联网技术的最基础环节。此外,感知层设备种类多样、应用环境各异、部署数量巨大,给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对物联网感知层及其测试技术的研究,可以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检测
物联网通过感知层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通过网络层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传送,并通过应用层支持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间的信息协同、共享和互通,有效的实现了物物相连。
当前物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应用场景的共性架构和个性需求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是针对物联网设备测试的研究,尤其是感知层设备测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将基于感知层设备测试技术展开研究,在讨论感知层的概况和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感知层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建议。感知层概述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识别和控制。感知层从设备功能上又可以分为感知设备子层和通信设备子层。感知设备子层通过传感器、RFID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模块实现温度、湿度、风向、标签、道路拥塞等信息的感知和获取。感知设备子层主要涉及传感器、条形码、RFID、音视频编解码、GPS等技术。通信设备子层通过IEEE802.15.4、3G、RF等无线模块或xDSL、FTTX等有线模块实现信息的采集和传输。通信设备子层主要涉及Zig,Bee、GSM/TD-SCDMA等技术。
由于通信设备子层使用的技术都基于现有成熟的通信网络,在本文中将不做进一步的介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感知设备子层的技术。
1.1 传感器
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信息感知设备,种类众多,常见的有温度、压力、湿度、光电、霍尔磁性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基于物质的各种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把温度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压力传感器在受到外部压力时会产生一定的内部结构的变形或位移,进而转化为电特性的改变,产生相应的电信号。湿度传感器主要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个类别。电阻式湿度传感器也成为湿敏电阻,利用氯化锂、碳、陶瓷等材料的电阻率的湿度敏感性来探测湿度。电容式湿度传感器也称为湿敏电容,利用材料的介电系数的湿度敏感性来探测湿度。光传感器可以分为光敏电阻以及光电传感器两个大类。光敏电阻主要利用各种材料的电阻率的光敏感性来进行光探测。光电传感器主要包括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这两种器件都是利用半导体器件对光照的敏感性。霍尔传感器是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一种磁性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结合不同的结构,能够间接测量电流、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转速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2 条形码
条形码是一种信息的图形化表示方法,可以把信息制作成条形码,然后用相应的扫描设备把其中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二维条形码是在二维空间水平和竖直方向存储信息的条形码。它的优点是信息容量大,译码可靠性高,纠错能力强,制作成本低,保密与防伪性能好。作为一种比较廉价实用的技术,条形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在物联网的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
1.3 RFID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作为物联网标志性的感知设备之一,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用来为各种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标识,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持技术。RFID的系统组成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阅读器),以及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其中,电子标签中包含RFID芯片和天线。每个RFID芯片中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编码;在为物品贴上RFID标签后,需要在系统服务器中建立该物品的相关描述信息,与RFID编码相对应。当用户使用RFID阅读器对物品上的标签进行操作时,阅读器天线向标签发出电磁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对话,标签中的RFID编码被传输回阅读器,阅读器再与系统服务器进行交互,根据编码查询该物品的描述信息。
1.4 多媒体采集器
多媒体采集器作为未来物联网感知层常用的感知设备之一,泛指音频、视频、图像等信息的采集装置,如:摄像头、话筒、微型照相机等。随着物联网多媒体业务的逐步开展,多媒体采集器的作用日益明显。各种实体的采集器以数字化信号的方式,对一种或者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获取和采集。
1.5 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等特征,被广泛的应用于物联网的位置定位之中。尤其对于网关节点和其他关键节点,使用GPS定位进行精确的地理定位是感知层的必然选择。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起着信息来源的关键作用,感知层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下文将针对感知层设备的测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感知层测试技术
测试工作贯穿设备从研发到商用的各个阶段:在研发阶段,测试结果为进一步修改设计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在试用阶段,通过测试可以定位设备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寻找设备磨合的浴缸效应曲线;在商用阶段,测试可以保障产品质量。
当前物联网的感知层设备测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从测试的能力的种类分:可以分为一致性测试和通用能力测试;从测试的外部环境不同区分:可以分为普通环境测试和极端环境测试;从测试的对象的角度:可以分为产品级测试、系统级测试和应用级测试。
(1)一致性测试负责检验设备与物联网标准、规范的匹配情况。主要包括接口一致性测试、传输协议一致性测试、感知信令一致性测试、数据一致性测试、射频一致性测试等。通过基于EPCGlobal和WGSN的相关标准的一致性测试,确保感知层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推动感知设备研制的国际化和规范化。通用性能测试负责检测设备的最基本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主要包括电磁兼容测试、能耗与寿命测试、感知管理功能测试、收发功能测试等。
(2)普通环境测试主要检测感知层设备在正常的使用场景下,感知和通信的性能和功能。普通环境的选择取决于设备的具体针对场景,如无特别说明,该测试在正常的室内和室外进行。极端环境测试负责检测设备在温度、湿度、震动、击打、高噪声、高干扰等物理世界条件极端恶化的情况下,感知设备的感知和通信功能的可靠性。参考相关标准对极端条件的最低要求和该设备场景可能发生的最恶劣环境,在测试地点进行软硬件的环境模拟。通过这项测试,检测设备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网络的环境可靠性。
(3)产品级测试主要检测物联网感知层的设备级的传感器/RFID感知功能和性能测试、通信功能和性能测试、物理特性测试和电磁特性测试。其中,感知功能和性能测试用来检验设备的感知能力,如感知信息的种类、感知信息的实时性、感知的可靠性、感知寿命、感知区域的范围等;通信功能和性能测试用来测试设备的通信能力,如传输距离、抗噪抗干能力、调制阶数、最大传输速率;物理特性测试用来测试感知设备的物理耐用性和可靠性,如震动、冲击、密封、X光照射等;电磁特性测试是用来检测设备的抗电磁能力的,如静放电、瞬时脉冲、交变电场、交变磁场等。
(4)系统级测试包括传感网的组网能力测试和系统能力测试。其中,组网能力测试主要检测多个配置感知设备的自组织网能力,如设备的入网/出网、多跳路由的实现、网关功能的实现、移动性支持等;系统能力测试负责检测多个设备构成的系统的能力,如感知信息的搜集能力、信息的转发效率、与网络层的接口性能、物理和逻辑鲁棒性、电磁兼容性。
(5)应用级测试需要模拟一定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应用场景下对感知层设备进行测试。特定的应用场景由物联网业务的需求和使用情况、物理环境的情况、通信信道情况、感知设备的能量和存储情况、设备的移动性等多个情况决定。应用级测试的难点在于掌握实际应用模型,模拟实际的应用场景。未来的感知层测试技术
伴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演进,感知层呈现出信息多样化、数据压缩化、传输无线化等趋势。
(1)信息多样化:传统的标签信息和简单的数据信息已无法满足物联网的需求,视频、音频等信息已被列为感知层理所应当的感知目标之一。此外,部分场景甚至需要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对环境变化趋势等信息的分布式感知。
(2)传输无线化: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中,许多感知节点需要分布在缺乏基础设施的环境中。各感知节点需要通过无线信道将感知信息传送给网络层。在连无线基础设施都缺乏情况下,将利用无线传感网、Ad Hoc等技术完成传输。
(3)数据压缩化:多维度感知信息的大数据量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窄带宽给物联网感知层信息的汇聚与上传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压缩技术按照特定的编码机制用比原始数据小的数据位元表示信息,缓解信道的传输压力。此外,还可以在计算能力强的网关节点或其他节点引入协同数据融合技术,在感知层对数据进行像素级的数据融合。
针对物联网的变化趋势和物联网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未来的感知层测试技术需要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1)共性测试:设计针对感知不同信息种类的物联网感知设备的共性测试场景和平台。传感器和其他感知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不可能针对每一种传感器设计独立的测试平台,需要提取各类型感知设备的共性特征,进而研究和设计共性的测试场景和平台。当然,对于部分设备的个性需求,也需要在共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个性的扩展测试。
(2)兼容新的无线协议:LTE协议和新版的Zig-Bee协议具有能耗小、带宽大、覆盖范围大等特征,感知层设备的通信接口必然会选择新的无线协议。测试平台的搭建中,不能只考虑传统的空中接口,也要积极的向后兼容新型无线协议的测试。
(3)数据处理功能测试:当前针对感知层设备的测试往往拘泥于感知功能和通信功能,而数据的融合和压缩等功能,正在逐步部署到感知层设备之中。测试平台的搭建之中,需要为数据处理功能的测试,提供可扩展接口。
(4)业务平台和统一支撑平台的配置测试:部分应用场景中,需要业务平台和统一支撑平台对感知层设备进行远程的配置。测试平台中,需要部署或模拟部分的物联网业务平台和统一支撑平台,检测对远程配置功能的支持情况。开展物联网感知层测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感知层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消除行业壁垒,构建共性测试。物联网当前阶段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从长远来看,消除行业壁垒和烟囱现象,在共性要求和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多行业的合力来发展物联网产业,才更符合我国国情。
(2)加快国内专利审理流程,加强国际专利投入力度。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感知层等各关键部分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各高校重论文而轻专利,各研究机构又受专利周期所限,当前国内国际专利数量并不符合中国的物联网发展现状。国内专利授权机构应对物联网相关专利,在相关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加快专利审理速度。此外,各高校和研究结构也应积极申请国际专利,为未来的物联网专利大战积蓄力量。
(3)完善国家测试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内的物联网行标体系正在展开,但是国家测试标准的制定不够完善,不利于感知层设备测试的跨行业进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尤其是测试标准,并为标准的持续更新保留接口。各个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工作组中,中国成分日渐浓厚,但是较少作为组织者和负责人,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热情,寻求中国在物联网产业的领导地位。
(4)规划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开展技术专利和标准制定基础上,为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我国还需要从顶层规划并建设物联网感知层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以国家级科技项目为指导,以推进行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企业的认证需求为目的。公共服务平台除提供认证服务外,还应具备检错和分析功能,为设备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小结
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感知层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感知层技术及感知层设备测试的概况,并提出了感知层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测试系统和平台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开展物联网感知层测试的建议,为感知层技术及设备测试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