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物联网现状和发展趋势
物联网现状:
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
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综上所述,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物联网有形成巨大市场的潜力,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关键点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规模,而真正可能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第二篇: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工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物联网”观念的问世,冲破了以前传统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成为了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枢纽,本文将对物联网的发展进行系列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特性;用途;物联网发展趋向;中国物联网
(一)物联网发展起源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2005年 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首次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一词便从此诞生。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发表“感知中国”讲话,也将物联网的发展首次提升到国家层面。从此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达到了高潮,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开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二)物联网特征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通的,具有全面感知,稳定传输,智能处理的特性。
1-全面感知
因为物联网连接对象的是物,物通过物联网的平台与其它物体相?B。因此,物联网需要有能够感知物的性质,方可授予物智能,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这性质也是物联网的最大特性之一。
2-可靠传输
物联网通过前端感知层收集各种信息,还要通过传输网络将感知的各类信息进行及时传输。
3-智能处理
通过物联网中各种传感器设备可以对信息实现远程获取,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在流通中的物体内安装内置芯片,系统就能够实现实时监控物体运行的状态,且在智能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
物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每个物体都能“说话”,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交流。此外,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对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能够更精细、更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三)物联网用途
①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
(1)单中心,多终端。此类模式分布范围的较小,各物联网终端(传感器、摄像头或3G手机等)把云中心或部分云中心作为数据/处理中心,终端所获得信息、数据统一由云中心处理及存储,云中心提供统一界面、分级管理等功能,对日常生活提供较好的帮助。主要应用在小区及家庭的监控、某些公共设施的保护等方面。
(2)多中心,大量终端。多中心、大量终端的模式较适合区域跨度加大的企业、单位。有些数据或者信息需要及时甚至实时共享给各个终端的使用者也可采取这种方式。这个模式的前提是我们的云中心必须包括公共云和私有云,并且他们之间的互联没有障碍。这样,对于保密性要求很高的事情,就可以较好地达到保密要求而又不影响信息的传播。
②物联网制造业
物联网制造业以传感终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可细分为传感产业、RFID产业和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传感设备的高智能性与嵌入式系统密切相关。设备的高精度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支撑。一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一部分,目前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中国物联网
物联网的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应用系统,是现实需要。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84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 %,IP v4地址达到2.32亿个。面对中国信息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在抓住机遇,为在国际物联网发展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做准备。
目前物联网在概念上成为讨论的热点,但是公众缺乏对物联网本质上的认识。我国由于在物联网方面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同时在多种因素的鼓动下,公众容易盲从,对物联网可能产生系列的错误理解。我国物联网刚刚起步,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以便进行顶层设计和明确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发展目标。
(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的趋势。未来物联网是开放和共享的,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物联网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平台,也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是国与国之间连接枢纽,在物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各国物联网很难独立于世界物联网之外。我国物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与其它国家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徐东英,中国电子标准化所.物联网标准制定最新进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长宁街中北大学)
第三篇:物联网发展趋势(模版)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行业内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物联网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正在逐渐的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智能蓝牙手环、家里的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等这些都是物联网应用。但这些只是物联网中的冰山一角以后我们的城市,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几乎人类可以涉及到的地方都将应用到物联网,所以说物联网是以后发展的趋势,同时物联网即将促使人类进入下一个智能时代。
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物联网正经历从硬件、传感等基础设备向软件平台和垂直行业应用升级,迈入发展第二阶段,万物互联的产业生态才刚起步。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连接,是当前连接数的6-7倍,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是当前电信运营规模的2倍。驱动物联网生态发展的因素逐渐成熟,硬件成本下降、云计算与大数据与行业结合、5G和NB-IOT等技术推进。生态所处阶段,正值爆发前夜。
随着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成长和行业标准的推进,对物联网行业的需求也随之升级,从基础的物品识别、网络信息传输,开始向平台管理、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升级,如此一来,物联网的云、管、端的信息闭环将会打通。
而中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工业优势和互联网+的战略概念,很快实现国内云计算机服务器的部署,平均增速达到70%以上,加速了传统的电子企业的转型,进行跨界融合。紧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中心向中国倾斜,周边的相关服务产业也发生了相关的变化,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是国内市场重要的部署方向,这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的新机遇。中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物联网的渗透率不足5%。未来10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达到8万亿美元。此外,物联网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硬件未来将不再是获利的主要来源。到2020年,来自应用和服务的产值将占物联网总产值的70%,远超半导体、通讯技术和云端平台的产值;预计到时全球会有240亿台物联网设备联网,而思科、华为、爱立信则估计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量在500亿至1000亿个之间,远超现在70多亿部手机数量。其中,用于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的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主要应用。
中国物联网在下列方向,具有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
1、中国物联网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从行业应用的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领域,到私有的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无疑将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
2、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工业汽车、家电等,可以说各种配套产业链最为齐全,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制造研发经验,可将其提炼为数据模型后快速复制并与应用结合,从而可让我国制造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3、中国有将近8亿的互联网用户量,移动网络覆盖率98%,截止目前为止4G用户数量超过2.5亿,为物联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随时随地联网。我国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专注发展,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利益链,促使我国成为全球物联网大国。中国物联网行业区域结构预测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a.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涌现
b.产业分布“星火燎原”,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 c.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显现 据预测未来60%的连接将通过广域低功耗蜂窝技术来实现,NB-IOT将重点瞄准这60%的市场。另外,30%市场需要中等保障,比如智能家居等,需要通过传感器、WiFi、低功耗蓝牙、Zigbee等技术实现,剩下还有10%的高保障业务,比如智能驾驶、智慧医疗、虚拟现实等,需要大容量、实时传输、智能处理等,还将依赖于5G/LTE等高速移动蜂窝技术
相比那些基础设施早已完备的老城市,基础设施欠缺的新兴城市也许更适合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因为新兴城市中每一个新的组件在投入使用前都可以基于物联网来设计,无论是公共汽车、红绿灯、路灯、广告牌等等,直接嵌入总比后来新添要高效的多。南非初创公司WhereIsMyTransport正试图改变非洲的公共交通,它试图收集新兴城市一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通方式和路线,为用户提供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最佳出行方案。
随着“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提出,物联网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2016瑞萨电子全球开发者大会(DevCon)”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陈贤副理事长等人的演讲介绍了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物联网是指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征,即规模性和实时性。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实时性,通过嵌入或附着在物品上的感知器件或外部信息获取技术,每隔极短的时间都可以反映物品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安全或危险、良好或腐烂,都可以实时反映出来,如机场周界、文物监护、桥梁监控、环境监测、食品溯源等。物联网发展阶段及架构 按市场发展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概念、研发、实验和应用四个阶段。按应用发展划分,物联网发展则可以划分为孤岛、封闭、有限物联和无限物联。
在孤岛阶段,物联网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部小范围应用,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封闭阶段,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的物联网应用,已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有限物联阶段,跨有限几个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跨行业的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无限物联阶段,囊括大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物联网在架构上分为三层,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为后续信息处理和相应决策行为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
传输层是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全方位覆盖的重要保障性网络集群,担负着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应用层的艰巨使命,同时能够良好地抗击外部干扰和非法入侵。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结合,最终形成涉及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应用集合。发展物联网成为各国重要发展战略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联网设备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联网设备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以上(如图1和图2)。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
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发全球物联网关注热潮,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先进的硬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均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环境监测、建筑、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积累。
欧盟委员会发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芯片、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4项框架内容。欧盟在技术研发、指标制定、应用领域、管理监控、未来目标等方面陆续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报告文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尤其在智能交通应用方面,欧盟依托其车企的传统优势,通过联盟协作在车联网的研究应用中遥遥领先。
韩国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大其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芯片、宽带传感设备的研发。目前,韩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首尔、京畿道和大田地区,其中首尔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物联网企业。韩国物联网的优势在于其消费类智能终端、RFID、NFC 产品与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国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近期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并指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长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长速度(如图3),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500亿元(如图4)。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如图5),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如图6)。
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现状
在感知层上,感知企业众多且较为分散,自主传感器核心技术不足,高端传感器芯片以进口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应用有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
感知层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微型化。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要求传感器能捕捉处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日益加强。
(2)智能化。要求不但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
(3)多功能化。将多种敏感元件组装在材料或单独—块芯片上的。
(4)无线网络化。要求传感器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在传输层上,传输主要以移动通信网和局域网为网络载体,仍较少使用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企业以传统通信企业为主。传输层的主要设备有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等光传输设备以及3G/4G/5G、NFC、ZigBee、蓝牙、Wifi/WAPI等通讯和网络设备。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平台层。当前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较成熟,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LPWA大规模部署后将促进物联网连接数迅猛增长,以NB-IoT为代表的技术解决了移动物联网普及障碍。未来5G将满足物联网高级应用多样化需求,实现终极万物互联。
应用层以软件和现代服务企业为主,基础软件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传统IT企业逐渐介入物联网业务,随着各地物联网示范性应用陆续增多,企业数量将明显增加。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目前主要集中在9个领域。
物联网应用覆盖范围遍布个人、家庭和企业,增长空间巨大。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较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的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其中,车联网悄然成为物联网发展先锋。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我国目前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工业、医疗、交通、金融以及安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智能交通为例,虽然智能交通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TS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交通系统建设的必然选择,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1.3亿元,同比增长30.5%。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提出,2017年6月底前,将会完成37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极大地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
就物联网的发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陈贤副理事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积极构建物联网及传感器发展生态环境;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应用落地;加大研发力度,完善协同创新体制;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加快进军高端传感器市场;推广成熟应用模式,培育新兴商业模式;加快建立并落实信息安全保障体制。
第四篇: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发展趋势
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发展趋势
1.物联网的概念 1.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由MIT的KevinAshton在1998年首次提及,他指出将RFID技术和其他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日常物品中构造一个物联网。紧接着的第二年由KevinAshton带头建立的Auto-IDcenter对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描述:依靠全球RFID标签无线接入互联网,使得从剃须刀到欧元纸币再到汽车轮胎等数百万计的物品能够被持续地跟踪和审计。
电力行业对“物联网”的理解应该是:物联网是一个实现电网基础设施、人员及所在环境识别、感知、互联与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实质是实现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信息资源的(互联网、电信网甚至电力通信专网)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处理的物理实体。实体之间的协同和互动,使得有关物体相互感知和反馈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电力生产、生活体系。
1.2.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作为通信、信息、传感、自动化等技术的融合,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征。全面感知就是让物品会说话,将物品信息进行识别,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能够随时随地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后台,进行信息共享和管理。可靠传递指信息通过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实时可靠传输。智能处理就是通过后台的庞大系统来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真正达到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
2.物联网的体系构架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大致可以分为技术体系、标准体 系、产业链体系和应用体系。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公共技术贯穿体系中的全部技术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分为基础平台标准和应用子集(轮廓)标准,具体如图2所示。
物联网的产业链体系分为设计研究、生产和市场3个环节,如图3所示。物联网的应用体系更加丰富多彩,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农业、军事、石油等很多行业,具体如图4所示。
3.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3.1.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关系
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是目前全球的两个研究热点。包括 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这两个热点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两个研究热点的提出均是当今世界高速发展的必 然结果。两者在内涵、特征、实现手段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上述两网的提出具有相同的背景和驱动力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们都是随着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各界也开始将发展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作为解决社会、经济、能源等问题的良药。可以说: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用需求驱动和技术发展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方面:“两网”都面临着“高效低碳”、“节能减排”等环境问题;“两网”都有提高网络可观、可感、可控的要求。需要提高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同时,“两网”都要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需要不断促进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鼓励行业创新和发展。
技术方面: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理论原理已经非常成熟,相关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社会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融合”已经成为今后技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可以说智能电网与物联网的提出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两网”的建设更是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
(2)两网具有类似的内涵和特征
对比智能电网与物联网,可以发现两网在定义、内涵和特征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专家称:本质上,智能电网与物联网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我国智能电网是要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等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6个环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电网的要求,中国智能电网应具备以下5方面的基本内涵: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其特征是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物联网应分为3个层面,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信息搜集,对物质世界感知;网络层负责信息传输、信息初步处理、分类、聚合等;应用层为各行各业提供应用的基础。
相应的物联网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全面感知就是让物品会说话,将物品信息进行识别,并通过网络传输后台,进行信息共享和管理。可靠传递就是通过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可靠地传输信息。智能处理就是通过后台的庞大系统来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
可见,智能电网与物联网在内涵和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两网本质是相通的。(3)智能电网与物联网在实现手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互借鉴性
公司明确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要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覆盖所有电压等级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即通过通信、信息、传感、控制等技术的融合,实现在电网上的应用。具体说就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在客户之间、客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效果,从而整体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的前提,在于信息的无损采集、流畅传输、有序应用。各个层级的通信支撑体系是坚强智能电网信息运转的有效载体。通过充分利用坚强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可服务于坚强智能电网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提高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和科学决策水平,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物联网的建设同样是以大量丰富的传感终端作为神经末梢,以强大可靠的通信网络作为健壮的身体,以智能处理、控制技术作为发达的大脑。以此构建完善的物联网。可见智能电网都要将通信、信息、传感、控制等技术进行融合,并实现合理应用。所以,两者在实现手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互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本质相通、特征相似、手段相关。可以认为,物联网技术是电网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物联网技术能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服务于电力系统运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改善现有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智能电网建设将成为拉动物联网产业,甚至整个信息通信产业(ICT)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有力影响和推动其他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和部署进度,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生产、行业运作和公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4.电力物联网的特点
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要求,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的物联网(简称电力物联网)也有自己的特点。
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开放的系统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相应的,电力物联网的本质就是电力信息的可靠、高效的控制手段。对应物联网的3层体系架构,电力物联网其实有3大要素,即电力信息的采集、电力信息的传递和电力信息的处理。
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必须在满足智能电网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总体要求下,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这就决定了电力物联网的如下特点。
首先,电力物联网实际上是专用网。电力物联网可用的基层网络可以有很多种。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是电力行业通信专网,也可以是新建的专用于电力物联网的通信网,在应急情况下就可以部分采用公众通信网。原则上,电力物联网只有电力系统才能连进去,电力物联网的绝大多数信息流只能在电力系统内部流动。
其次,电力物联网往往是受限网络。物联网在电力系统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应用,电力系统不同的应用对信息提出不同的需求。所以,电力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性与承载平台的通用性之间需要有应用中间件来适配,进行数据过滤、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撑等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信息对于各种应用是受限的。同时,电力物联网具有严格的用户身份识别、验证、鉴权制度,不同用户享受不同等级的物联网服务。所以电力物联网也是用户受限的。
最后,电力物联网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电力物联网直接支撑电网业务,所以电力物联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必须要求电力物联网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针对电力物联网的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信息汇聚阶段,协同感知阶段,泛在聚合阶段。
信息汇聚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将分布于多区域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汇聚,通过电力通信网络资源将感知信息汇聚到业务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与共享,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关键技术包括电力传感器设计与实现、短距离传输技术、低功耗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以实现相关信息采集、汇聚设备的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国产化和绿色环保。
协同感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事件、任务和目标为驱动进行感知、网络和应用各个层面的协同工作,系统具备分布式、跨层次、自学习的协同处理能力,提供智能、精确的多元化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包括任务驱动的大规模自治组网技术、上下文感知技术、电力通信网络与多传感器网络无缝融合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等。
泛在聚合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泛在的感知服务将海量信息进行聚合,产生出新的有应用价值的信息,即电力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引发新的应用和服务模式。关键技术包括信息聚合理论、模糊控制技术、泛在异构网络、人工智能、仿生学传感器、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等。
5.电力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电力物联网技术将在智能电网的诸多环节广泛应 用。有些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有些还需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电力物联网整体构架的推广应用可以有力地促进电力物联网行业标准的编写,物联网安全体系的完善,电力物联网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和电力传感器的研制。
(1)发电环节
在智能电网的发电环节中,目前存在电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电网的调节手段和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发电机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储能技术应用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研究水库智能在线调度和风险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开发集实时监视、趋势预测、在线调度、风险分析为一体的水库智能调度系统。根据水库来水和蓄水情况及水电厂的运行状态,对水库未来的运行进行趋势预测,对水库异常情况下水库调度决策进行实时调整,并提供决策风险指标,规避水库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水能利用率。
依托国家风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太阳能发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的建设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加快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技术研究,规范新能源的并网接入和运行,实现新能源和电网的和谐发展。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研究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其对电网电压稳定性、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风电场接入电网的可靠性分析评估方法,建立可靠性模型,开发相应的分析软件。开发风能实时监测和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建立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测试体系;研究风电场继电保护技术及保护配置方案、定值整定;研究变流器、变桨控制、主控及风电场综合监控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运行、控制、保护等系统,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研究大规模核电、风电和特高压输电对系统内抽水蓄能容量规模的要求;研究“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中抽水蓄能电站的联网效益,主要分析错峰、调峰、水火互济、跨流域补偿、互为备用和调剂余缺的能力;研究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在智能电网功能定位,逐步实现调峰填谷、核蓄互助、风蓄互补,开展大容量蓄能机组直接接入特高压电网的研究、实现蓄能机组事故备用、潮流调整等功能扩展;研究抽水蓄能电站的智能调度运行控制技术,依靠自主创新,开发研制抽水蓄能电站关键设备,包括计算机监控、调速、励磁、变频器等,并投入示范应用;初步研究蓄能机组跟踪风电功率变化的功率调节技术,在风蓄互补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制定满足电力系统需求的蓄能机组机网协调和辅助服务等技术标准。深化抽水蓄能黑启动功能研究,200MW及以上蓄能机组带地区小负荷孤网运行可靠保证。
物联网技术同样有助于开展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模块成组、智能充放电、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智能电网中储能电源规划设计和运行调度技术的研究;逐步开展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削峰填谷、间歇性能源柔性接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燃料电池以及家庭分散式储能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加强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蓄能技术的研发,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应用。(2)输电环节
输电环节是智能电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工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电网结构仍然薄弱,设备装备水平和健康水平仍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线路设备检修方式较为落后;系统化的线路设备状态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因此,在输电可靠性、设备检修模式以及设备状态自动诊断技术上和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智能电网的输电环节中有许多应用需求亟待得到满足,需要结合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提高智能电网中输电环节各方面的技术水平。
包括线路、杆塔和电容器等重要一次设备,保护、安稳和通信等二次设备以及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可以结合物联网技术,提高一次设备的感知能力,并很好地结合二次设备,实现联合处理、数据传输、综合判断等功能,提高电网的技术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输电线路状态检测是输电环节的重要应用,主要包括雷电定位和预警、输电线路气象环境监测与预警、输电线路覆冰监测与预警、输电线路在线增容、导地线微风振动监测、导线温度与弧垂监测、输电线路风偏在线监测与预警、输电线路图像与视频监控、输电线路运行故障定位及性质判断、绝缘子污秽监测与预警、杆塔倾斜在线监测与预警等方面。这些方面都需要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包括这种传感器技术、分析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些高级应用,提高输电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程度。物联网在输电环节中可以实现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3)变电环节
变电环节是智能电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全面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建设。
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设备装备水平和健康水平仍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尚不成熟;智能化变电站技术、运行和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设备检修方式较为落后;系统化的设备状态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建立智能变电站信息监控与采集系统,实现对智能变电站设备、资源、运行状况的全面监控与管理。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变电站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变电站信息通信的统一接口。建立完善智能变电站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建立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故障预警与自动恢复系统、自动决策分析系统。建立智能变电站与输电系统、调度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物联网接口,将智能变电站纳入整个智能电网的物联网体系。(4)配电环节
配电网是我国电网的重要环节,同时目前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在配网自动化、配网状态监测检修、现场作业、智能巡检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配电自动化系统,又称配电管理系统(DMS),通过对配电的集中监测、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达到高可靠性、高质量供电,降低损耗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物联网在配电网自动化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快速故障诊断、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无功/电压控制、配网潮流检测分析计算等。
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是工业化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科学的设备检修管理策略。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大多采用传统的计划检修模式,耗费巨大,工效不佳。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降低检修成本及工作量,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是国内全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物联网在配电网设备状态监测、预警与检修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对配电网关键设备的环境状态信息、机械状态信息、运行状态信息的感知与监测;配电网设备安全防护预警;对配电网设备故障的诊断评估和配电网设备定位检修等方面。
由于我国配电网的复杂性和薄弱性,配电网作业难度很大,常出现误操作和安全隐患。切实保障配电网现场作业安全高效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在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电子标签与电子工作票、环境信息监测、远程监控等。搭建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系统,实现确认对象状态,匹配工作程序和记录操作过程的功能,减少误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真正实现调度指挥中心与现场作业人员的实时互动。
我国配电网环境多样、复杂,自然环境、人为活动都会对配电网线路产生影响。物联网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巡检人员的定位、设备运行环境和状态信息的感知、辅助状态检修和标准化作业指导等。(5)用电环节
智能用电环节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环节,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客户,是社会各界感知和体验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持续深化,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化、供电可靠率与用电效率要求的逐步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用户用能模式发生巨大转变,大量分布式电源、微网、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大范围应用储能设备及大耗电量系统接入电网,需要发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物联网关键支撑技术,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用电需求。
用电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重点在于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建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智能用电、智能家居的物联网接入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用电系统,建立完善电动汽车与充电系统的物联网信息采集与处理工作,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系统的统一标识和管理。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能效监测与管理系统等。(6)电网资产管理环节
电网企业提出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的成本管理,实现资产的物资流、信息流、价值流有效合一的集约化管理,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输、变、配电设备数量及异动量迅速增多且运行情况更加复杂,对巡检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巡检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或电子设备进行巡视,面对更艰巨的巡检任务,针对巡检人员的监督机制成为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需要更加完善的方案监督巡检人员确实到达巡检现场并按预定路线进行巡检。同时,由于电网规划、管理、分析、维护系统的高度集成,迫切需要一种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辅助手段进一步提升巡检工作的效率。
资产管理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数据的现场采集,将资产清查和巡检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提升电网资产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ERP、生产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RFID和移动数据采集技术,实现帐、卡、物数据更新的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设备账、物、卡的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传感器网络、RFID射频识别、通用无线业务分组等技术实现电网资产管理的标识、感知和信息传送,利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电网资产管理的信息处理,从而借助物联网技术提升电网资产管理水平。
将电力设备、物资等编码标准推广应用,形成行业和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电网资产标签编码标准,实现资产的身份管理。
第五篇:中国物联网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目 录
一、概述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
二、国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4(一)物联网的相关定义 4(二)物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5(三)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7(四)主要电信运营商物联网业务应用现状 10(五)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15
三、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17(一)主要设备提供商 17(二)主要系统集成商 19(三)电信运营商 23(四)我国物联网发展需要应对的问题 28
四、黑龙江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29(一)黑龙江移动物联网应用现状 29(二)黑龙江物联网应用前景 31(三)黑龙江物联网发展战略路径 32
五、黑龙江物联网发展策略分析 34(一)对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34(二)黑龙江移动物联网发展规划 35 结束语 40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2008年底,IBM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战略,2009年6月,欧盟提出了“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计划”。在中国,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的工作,北京成立了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无锡建立了“感知中国”中心园区,着重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T时代的相关技术研究,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在2010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栗战书强调,大力发展物联网这一新型产业,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并对黑龙江物联网发展研究做了重要指示。
未来10几年内,物联网将会像现在互联网一样高度普及,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和市场空间。
本文将从国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黑龙江物联网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意义
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物联网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
物联网是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物体的连结,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等同于物理世界与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等同于传感网、通信网和应用系统的有机组合;物联网整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从而能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
2、物联网将有效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1)政务信息化方面
提供了便捷透明的政府服务。政府服务在网络上无处不在,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政府效率,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公正;提供高效的市政管理,物联网带来智能化高效的水、电、燃、供热等公共事业管理;提供了智能高效、无处不在的安全、交通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的城市规划和决策分析。
(2)产业信息化方面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渔业/林业/牧业智能应用和信息专家服务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渔/林/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各类行业物联网应用促进新产业发展,企业应用和信息服务、人才服务帮助新产业落地和集群。
(3)社会信息化方面
提供智能化的便民服务。智能小区,随处随时的生活信息和多种支付方式带来安全便捷生活方式;文教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各类智能应用提升百姓教育和医疗质量;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享受信息时代硕果,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寻找就业机会,加快从农民到市民转变。
3、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费不断下降,运营商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以人为基础的通信市场正在趋于饱和,物联网对运营商来说是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市场的优势将完全体现,将有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以各种商业模式进入物联网市场,未来几年将在物联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2亿移动电话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超过了3.38亿,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由于具有无线覆盖的广域性、移动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推动互联网快速渗透、广泛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固定互联网,成为具有成熟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商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说,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的重要基础。
二、国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物联网的相关定义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也称为传感网技术(Sensor Networks),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高新技术,它综合了现代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等,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种被测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三元世界连通。
物联网主要通过无线传感、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传感器等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M2M是实现泛在网络、物联网的第一步,是信息化的手段之一,而信息化是M2M实现的结果。
2、物联网的结构特征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上对应三个层次:
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各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图1 物联网技术的构成
与此对应的,物联网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传感网络,即以传感器、RFID以及各种机器终端为主;
二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 三是应用和业务,即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实现所感知信息的应用服务。(二)物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1、M2M企业分布集中在欧美地区
目前欧美地区M2M技术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而且拥有众多专门提供M2M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由M2M产业界权威杂志M2M Magzine评出的2009年M2M产业100强企业北美地区占了81个,欧洲地区占了18个,而亚太地区只有1个。
2、南北美洲以汽车通信信息业务为主
目前,M2M在北美地区最主要的应用是汽车信息通信。通用汽车提供OnStar技术,为所制造的汽车提供跟踪和应急响应服务;而ATX和CalAmp公司也专门为汽车生产厂商提供汽车信息通信技术支持。
一些大的企业也纷纷采用M2M技术改善经营效率:通用电气采用了物品跟踪和安全系统;泰科国际采用了安全防护系统;卡特彼勒使用了设备监测的卫星系统;太平洋燃气电力公司则采用了自动抄表技术。除了业务应用外,北美目前也是大型M2M企业的集中地。
在南美地区,巴西已经应用汽车信息终端和安全跟踪系统;智利的电力公司采用了自动抄表技术。但南美地区总体发展程度比北美地区差很多。
3、欧洲地区市场成熟,发展均衡
欧洲M2M市场比较成熟,尤其是西欧市场,已经实现了安全监测、机械服务、汽车信息通信终端、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与西欧市场相比,东欧市场虽然用GSM及GPRS方式的产品带来了利润,但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在车辆信息通信领域,欧盟制定并推广了eCall计划,旨在降低车辆事故数目和加快事故反应时间。
4、亚洲地区日韩发展较快
虽然亚洲地区一些主要的运营商很早就开始关注M2M,但推出的M2M业务少,只是在小范围内实现应用。总体来说,亚洲地区M2M市场只是刚起步。日本和韩国的M2M市场发展较快,日本实行U-Japan和I-Japan的泛在网络战略,重点发展汽车信息通信系统以及智能家居,除此之外还有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韩国政府实行U-Korea的泛在网络计划,其中也包括很多M2M的内容,如智能交通、自动监测、智能家居等,韩国的SK电讯也推出了较全面的行业解决方案。虽然日韩M2M业务应用市场情况较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M2M产业链。(三)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传感器网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最早用于战场信息的收集。从21世纪开始,传感网引起学术界、军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许多关于无线传感网的研究计划,特别是美国通过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防部等多种渠道投入巨资支持传感网络的研究。
2002年8月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DARPA、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等12个重要研究机构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召开了“未来传感系统”国家研讨会,旨在探讨未来传感器系统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前沿发展方向。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多个实验室开始了关于无线传感网络及其相关的工作,从不同角度对无线传感网络进行大量开创性的研究。
国外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IRIS, MicaZ, Imote2, TelosB, Cricket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网络设备制造巨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德州仪器、微处理器制造商Atmel等也都在传感器网络领域投入极大的资金和科研力量。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发展以及最终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4月韩国提出了“U-Korea”战略,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2006年6月新加坡公布了“智慧国2015”大蓝图等,都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突破互联网的物理限制,以实现无处不在的物联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就是这些所谓智慧型基础设施中间的一个概念,这一新技术也被赋予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使命。2009年6月,欧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行动计划。因此,机器对机器间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
2、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
(1)一些公司和组织正在制定M2M国际数据标准,但目前影响力不大
M2M数据标准,是指M2M行业应用设备和应用平台的数据标准。目前比较多的公司和标准组织都是基于XML来制定,比如OASIS的oBIX标准、BITX的BITXml标准,国内有同方的oMIX标准。其中BITXml标准比较受到国际认可,有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的趋势。BITX由意大利M2M厂商Your Voice 发起,并有一些西门子、爱立信等M2M领域知名厂商参与,专门针对M2M应用开发数据标准,并对其代码开源,以便于标准的共同完善。虽然数据标准目前已经有国际标准出现,但目前解决方案和应用软件设备商还是更愿意使用自行开发的数据标准,或者面向不同的应用及用户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数据标准,因此兼容性不强,并且增加了开发的成本。
(2)其他标准以各企业自行设计为主
不同企业提供的M2M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设备也会不同,因此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也无法统一。目前M2M应用缺少专门的安全标准,主要还是使用通信技术中原有的安全标准,也有企业自行设计一些用于M2M的安全技术,但远没有到行业标准的程度。
3、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的角度物联网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之前单体互联,主要是RFID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第二阶段是物体互联,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会大规模应用,主要是恶劣环境、环保和农业的大规模应用。第三个阶段是半智能化,物体和物体之间实现初步互联,物体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手机或互联网等终端设备上,实现信息共享。第四个阶段是,2020年之后,物件进入全智能化,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物联网”。
表1:物联网发展阶段和趋势
2010年之前 2010-2015年 2015-2020年 2020年后
发展趋势 单个物体间互联;低功耗、低成本 物与物之间联网和传感器联网 半智能化无线传感网 全智能化传感网
标准化 RFID安全及隐私标准;无线频带;分布式控制处理协议 针对待定产业的标准;交互式协议和交互频率;容错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标准;智能化集成传感器和系统 智能响应行为标准
产业化应用 RFID在物流、零售、医药产业的应用;建立不同系统间交互的框架 增强互操作性,分布式控制及分布式数据库,待定融合网络;在恶劣环境和环保、农业中的应用,分布式代码执行;全球化应用;自适应系统;分布式系统;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处理,物体与移动手机、互联网等网络连接。人和物服务网络的融合;产业整合;异质系统间的应用
器件 更小,更廉价的传感器、标签、主动系统;智能多波段射频天线;高频标签、嵌入式读取终端。提高信息容量、感知能力;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输速率和数据吞吐量,片上集成射频;与其他材料整合。超高速传输;自主智能标签、低功耗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芯片。更廉价材料;新物理效应。可生物降解器件;纳米 处理组件。
功耗 低功耗芯片组
降低能源消耗 改善能量管理;提高电池性能 可再生能源;多种能量来源。能量捕获,生物降解电池;
(四)主要电信运营商物联网业务应用现状
1、Orange(1)Orange的M2M业务
Orange公司是法国电信子公司,2004年,Orange开始进入M2M市场,是最早开始关注M2M的运营商之一,并推出了M2M Connect、Cell ID 等多项M2M业务。目前,Orange在29个国家拥有移动网络,在2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无缝的固定网络,而M2M业务方面在欧洲已经拥有超过100万的M2M SIM卡,是欧洲M2M业务的领导者。Orange与索爱、Wavecom、eDevice、西门子、阿尔卡特等设备厂商合作,建立了M2M业务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Orange推出了多项业务,并且基于Orange的通信网络可以实现跨国的M2M管理。Orange在M2M业务上的策略是自行开发,虽然在也会和企业合作,比如argyll和Sorin,但在业务推广和运作方面就几乎与其他企业无关了。
(2)Mobistar是Orange的M2M业务推广主力
比利时子公司Mobistar从2002年开始运营M2M业务,业务涉及领域包括:信息通信,遥测和移动支付。其解决方案覆盖车队管理,遥测和远程维护,业务部门和企业。目前,许多客户已经选择了Mobistar的M2M解决方案。截至2009年3月底,Mobistar销售的M2M SIM卡已经超过11万张,占当地市场份额的50%以上。Mobistar的成功在于拥有丰富的市场知识,以及正确的判断能力,以满足使用技术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在比利时和国外,Mobistar对M2M产业链已经有了透彻的研究,为其决策作为参考。
(3)建立国际M2M中心
Orange认识到目前M2M全球应用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生产通信模块的地区往往和使用地区不一样,二是一些业务中(比如车队管理)会经常跨国,尤其对于跨国公司。2009年5月,Orange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在其子公司Mobistar范围内开放国际M2M中心(IMC)。IMC集咨询、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和系统集成为一身,将提供全球M2M连接服务和实时解决方案。其中连接服务会根据业务、企业的不同而改变,但将与地点无关,重点服务跨国企业和拥有M2M技术的原始制造商。另外IMC还将为客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时解决方案,这对于Orange的实时解决方案战略来说,是一个里程碑。Orange 此举除了希望成为M2M业务国际化的先锋和行业领导者外,还将为Orange带来就业和额外的收入。目前IMC已经迎来了瑞士IT服务商I-Axes。
(4)与大学合作,建立M2M实验室
Orange与DeMontfort大学合作,在计算机学院建立了M2M实验室,实验室的工作任务是进行M2M技术研究并建立M2M相关的网站,然后在学校内开设M2M信息通信相关课程。Orange此举旨在加强M2M研发能力,并且加大对Orange的M2M业务和策略的宣传力度。
2、Vodafone Vodafone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其网络直接覆盖26个国家,并在另外31个国家与其合作伙伴一起提供网络服务,全球用户超过3亿。Vodafone拥有完备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在增加客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上拥有较强的优势,沃达丰的全球策略是涵盖语音、数据、互联网接入服务,并且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Vodafone进入M2M领域很早,从2002年就开始推出M2M业务,目前是提供M2M业务最全面的传统运营商。
(1)完善的技术支持平台
Vodafone的M2M技术支持包括移动定位系统、GPRS网络、网关服务、数据安全保障技术和短信平台。其中移动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基站实现定位,同时可以告知周围的银行、酒店等信息,将来还会兼容APGS(Assisted GPS),为更精确的定位提供保障。网关服务可以提供企业级的接入网关,是M2M业务的应用保障。Vodafone还推出了安全保障技术网络Paknet,基于X28技术,而运行于Vodafone的X25数据通信网络上,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加密和实时通信,适用于安全监测以及移动POS等业务。基于这些技术再加上覆盖广阔的GPRS数据通信网和短信,Vodafone能够推出几乎覆盖全行业的M2M业务。
(2)全面的M2M业务 表2 Vodafone的M2M业务
Vodafone目前业务面向金融、零售、工业、农业、交通、建设、娱乐等行业领域,拥有的M2M业务包括车队管理、安全监测、自动抄表、零售和设备跟踪,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业务针对具体应用会有所不同。
(3)创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和其他运营商一样,Vodafone也和企业合作开发M2M业务,比如Spectre和Movactive。Spectre和Movactive分别是比利时和卢森堡的M2M系统集成商,都是专门为Vodafone开发M2M业务的公司,他们的任务是集成各种设备和软件为一个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兼容Vodafone 的技术和协议。除此之外,Vodafone还使用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移动虚拟运营商推动者(MVNE)。Vodafone支持MVNO(虚拟移动运营商)和MMO(移动M2M运营商)使用它的网络来运营M2M业务,同时还与MVNE签订协议支持MVNO和MMO的业务方案制定和运营。当MVNO和MMO有新业务需求时,MVNE可以为他们提供系统、计费和维护、客户管理、SIM卡管理、用户界面等支持,甚至有的MVNE还拥有自己的通信网络,直接就可以为MVNO和MMO提供服务。
图2 Vodafone与MVNO和MMO的合作模式 来源:通信信息研究所
Vodafone爱尔兰与荷兰的MVNE ASPIDER签订了协议,为当地的MVNO和MMO提供系统、技术、网络、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ASPIDER拥有众多国家运营商的网络使用权,可以帮助MNVO和MMO建立覆盖宽广的M2M业务,并且能够就MVNO和MMO提出的新业务需求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保证MVNO和MMO在Vodafone网络上运行的业务的质量和推广,也为Vodafone的网络流量和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3、其他电信运营商
来源:通信信息研究所(五)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M2M市场的服务提供有以下5种商业模式:
模式1: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收取流量费用,M2M服务商在其网络上运行业务。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不管对M2M是否感兴趣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模式2:电信运营商直接提供给已经使用了M2M业务的企业所需的数据流量,而不通过M2M服务商。例如Verizon直接为通用的OnStar业务提供数据流量,然后收取费用。这种模式适合一些有实力自行定制M2M业务的大企业。
模式3:电信运营商在一些应用领域挑选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伙伴,由系统集成商开发业务和售后服务,而电信运营商负责检验业务在网络上的运行情况,并且代表系统集成商进行业务推广,以及计费收费。这种模式电信运营商占主导地位,而合作的系统集成商多为小型企业。目前这种模式是运营商进入M2M市场的主流方式。
模式4: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发业务,直接提供给客户。电信运营商制定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直接提供给客户,不与其他企业合作。目前实行这种模式的电信运营商包括Orange、NTT DoCoMo、Telefonica等。
模式5:电信运营商为客户量身制定业务。M2M业务范围非常广,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往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就需要电信运营商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特殊制定M2M业务。Orange将M2M系统分成了很多的应用模块,以此为基础提供定制化的业务。
图3 M2M商业模式
从电信运营商的M2M业务拓展角度来考虑,模式5是最好的,从M2M服务商的角度考虑,模式1是必须的。从M2M市场的发展阶段来看,模式1、3、4、5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模式2会比较少。随着M2M产业的发展,M2M将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技术,届时模式1将成为主流,而电信运营商与M2M服务商之间将出现一系列的产业整合,M2M服务商将成为M2M产业的主导。
三、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一)主要设备提供商
我国在通信芯片领域实力不强,国内较大的芯片厂商比如展讯、联发科在国际上影响力都不大,相对来说,在M2M通信模块领域影响力较大,有芯讯通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一些参与此领域的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比如华为。
1、芯讯通
芯讯通拥有多年的无线模组设计和制造经验,主要产品包括SIM300、SIM548C、SIM700、SIM5210等系列,产品通过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的审核,符合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强制认证要求。SIM Com的研发和运作总部位于上海,通过其分布亚洲,欧洲,美洲的办事处和代理商网络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
(1)与应用平台提供商合作,拓展全球M2M市场
2008年芯讯通和Sensorlogic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双方的产品解决方案。Sensorlogic和SIM Com将为M2M行业应用客户提供整套行业解决方案,包含了移动设备终端和M2M支撑平台,这样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客户行业应用开发的难度和时间。目前,M2M行业应用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开发、测试和试运行。而这个优化解决方案将在SIM Com的M2M移动设备终端内匹配Sensorlogic提供的M2M托管服务,客户可以在几天内轻松拥有一个高品质、值得信赖的网络版M2M行业应用系统,无需经年累月的研发测试。通过此举,芯讯通扩大了业务领域,提高了在M2M市场的地位。
(2)与软件提供商合作,增强无线通信模块产品竞争力
2009年2月,芯讯通批准移动软件管理(MSM)领域的市场领导者Red Bend Software的vCurrent(R)Mobile固件无线更新(FOTA)软件应用于其M2M产品组合。FOTA更新已经成为了先进模块应用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d Bend的vCurrent Mobile用于支持M2M设备,使模块及时更新,与不断变化的标准和客户需求保持同步,以及通过安全的方式进行更新。FOTA技术使得制造商能够对软件进行无线升级,而无需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现场支持,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这项新技术的引进,芯讯通进一步增强了其产品的竞争力。
2、华为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超过100个国家,以及28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终端等领域。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包括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研究所,已连续成为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华为目前在通信设备领域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爱立信。
华为在移动宽带的领先优势,已经延伸至模块产品领域。华为2008年正式进军模块市场,凭借主打产品EM770的出色性能,华为迅速与多家著名电脑厂商达成合作,携手开拓了全球“上网本”的蓝海市场;此外,华为M2M模块产品也已在车载、电力、安防监控等行业实现了广泛应用;另一款支持4频的产品EM770W,则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支持全球漫游的模块产品之一。而其最新研制的“三防”模块MU103,该产品具有防潮、防尘、防静电的功能,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工业级3G模块产品,其可支持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广达零下30°C至75°C,为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华为在通信模块领域入行较晚,但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迅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主要系统集成商
由于缺少专门开发M2M应用软件和设备的厂商,国内的系统集成商或者自己开发M2M应用平台和设备,或者购买国外的产品。同方和宏霸数码是国内最早提供M2M解决方案的厂商,在M2M概念还没有传入中国前,它们就已经在提供监控系统类的解决方案了。
1、同方软件
作为国内从事M2M业务的知名企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包括:软件股份、eCity数字城市、能源环境、水务、照明、RFID、人环等在内的多家子公司和部门,其业务均涉及M2M领域。在同方多家子公司中,软件股份作为M2M的突出代表,其主营业务就是M2M——包括M2M中间件,M2M垂直行业应用,政务业务平台及OA。
(1)看好M2M市场,确定横向市场目标
同方软件很早就看好M2M市场,在实现M2M使命方面提出了DCM(Device,Connect,and Manage)核心理念,即通过一些现场总线,把包括3G的、GPRS、CDMA的设备连接起来,做远程监控、智能报警、联动、诊断、维护。而同方软件的工作内容集中在上层,做新技术应用和整合,同方软件希望通过横向相通技术来做这种软件销售和运营模式,其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 M2M 行业产品提供商和服务商。可以看出,同方软件已经对M2M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预判,不止在纵向市场,同时也希望在横向市场有所发展,这是其推出综合应用平台的基础。
(2)利用软件优势,开发应用软件平台及组件产品
同方软件开发的ezONE业务基础平台是一个高度模块化,构件化和标准化的业务基础平台,其核心构件包括:ezPortal企业门户、ezFramework企业框架、ezCMS内容管理系统、ezWorkflow工作流系统、ezStudio开发工具、ezBI商业智能构件、ezESB企业服务总线、ezGIS地理信息系统、ezGateM2M网关、ezDI数据集成等模块,功能覆盖整个应用集成领域。十个系统模块可独立和组合使用。ezONE平台是国内目前功能最完备、覆盖面最广的业务基础平台之一。
图4 同方软件的M2M平台 来源:www.xiexiebang.com
(3)目前应用以集团客户为主
目前中国移动的M2M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其中大部分是集团客户。表4 中国移动主要应用案例
M2M的优势首先表现在企业运营的效率提升上,因此对企业客户吸引力要明显大于大众客户。在业务推广中,中国移动开展各种交流会,为企业介绍和展示M2M技术和业务,以招揽企业客户。
(4)推出了wmmp平台及认证测试服务
WMMP(Wireless M2M Protocol)是中国移动开发的基于GPRS的应用平台协议,规定了终端与M2M平台、M2M平台与M2M应用之间的交互接口。基于这个协议,中国移动开发了WMMP控制平台,这是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了提高自身数据业务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稳定的数据服务所推出的一个通信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对远端通讯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控制。目前已在多个行业推广应用,并获得良好反馈和经济效益。中国移动要求在WMMP平台上使用的终端设备必须通过WMMP测试,才能够入网使用。
2、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充分利用综合资源,提供端到端的综合服务,提供高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行业解决方案专家。2006年在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和山东五个地区开发M2M业务,Moto、SK、深圳宏电公司为其合作开发商。2007年后,中国联通基于CDMA 1X先后开发了海洋新时空、警务新时空、国防新时空、能源新时空、金融新时空、物流新时空六大行业应用产品,应用领域涉及电力、水利、交通、金融、气象等行业。2009年中国联通将CDMA业务给中国电信以后,是以针对企业的M2M应用业务为主。随着中国联通WCDMA的部署,中国联通会利用3G宽带网络发展M2M业务和应用。
表5 中国联通主要应用案例
来源:通信信息研究所
3、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2005年受中国电信集团委托开始立项研究M2M产业,并在2005年底对中国电信进入M2M产业运营模式提出建议。中国电信2007年底开始M2M运营平台的建设,于2008年底除计费系统外基本建设完成。基于这个平台,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开始推广全球眼监控、智能家居、水电抄表、远程无人彩票销售系统等业务。但是只有全球眼是大规模的推广,并提供网上管理界面和专门的网站,其他的都属于集团客户信息化的小范围应用,而智能家居目前还只在通信展上展出过,没有推出相应业务。
(1)大力推广全球眼业务
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业务是典型的面向视频监控的宽带M2M应用。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是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一项完全基于宽带网的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新型增值业务,该业务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将分散、独立的图象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各行业的管理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观的,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通过二次应用开发,为各行业的资源再利用提供新的手段。随着2008年移动全球眼以及2009年3G全球眼的推出,全球眼的业务将覆盖到更广阔的区域。全球眼是中国电信在M2M领域唯一大力推广的业务,目前已经在各地得到了应用。
表6 中国电信全球眼主要应用案例
来源:通信信息研究所
(2)制定M2M市场发展规划
中国电信将大致分三个阶段拓展M2M市场: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切入市场,第二阶段将重点提高M2M业务的附加值并建立起M2M业务管理平台,第三阶段,中国电信则将致力于为政企客户提供真正的泛在网络。简单说来,即快速切入、提升价值统一推进和泛在网融合这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国电信提出,要注重差异化和有效益的规模化。因此,提出了首批关注的“3+2”领域,即在公用事业、交通、无线商圈三大成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同时重点拓展若干第二梯队行业应用方案。目前,中国电信正积极筹备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等省市的M2M业务试点,近期将启动相关工作。
(3)优势与劣势并存
作为后进入者,中国电信在M2M市场优劣势并存。CDMA M2M终端普遍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CDMA M2M终端价格往往明显高出同种类的GSM终端,这使得中国电信在竞争中面临压力,而GSM前期的巨大规模也使其形成了一定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另一个劣势是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有全球眼一项,难以在M2M市场上取得优势。
中国电信的优势也同样明显。就技术而言,CDMA数据传输质量更稳定,数据安全性更高、基站覆盖范围广,因此在需要保障数据稳定、安全传输的领域具备优势。在客户资源方面,中国电信此前在政企客户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客户资源,中国电信可以将M2M纳入为他们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去。在服务支撑能力上,中国电信具有国内最庞大的大客户经理队伍,并具有丰富的政企客户服务支撑经验。
(四)我国物联网发展需要应对的问题
从以上对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分析来看,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仍有众多问题需得到解决:
1、资金和成本问题,实现物联网,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种嵌入电子标签等存储体,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设备和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物品附属存储体也将导致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2、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而各类层次通信协议标准如何统一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国RFID标准已提及多年,但至今仍未有统一说法,这正是限制RFI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中国、日本、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共同协商,其发展之路仍很漫长。
3、产业化问题,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4、提升中央处理能力。物联网智能化处理需要通过不同功能的M2M系统间的信息链路共享,由中央处理单元协同各系统共同运作,将智能感应融入到整个社会的运转之中。中央处理单元应建立在分布式的云计算基础上,以提供高速计算能力和容灾备份功能,保障整个物联网络的正常运转。
四、黑龙江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一)黑龙江移动物联网应用现状
1、深化“平安龙江、节约龙江、效率龙江、品牌龙江”工程
全面助力政府、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以“无线城市”为推进核心,在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民生三方面积极推动,以移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为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贡献力量。
无线政务方面:满足政府在日常办公、行政管理、城市运转等方面对无线通信的需求,实现“监督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如:移动OA、政府手机网站、移动办公等。
无线民生方面:依托TD和WLAN高速网络,将无线应用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等需求,享受无线城市带来的精彩生活。如:无线旅游门户、移动商旅、数字图书馆等。
无线产业方面:全面推进我省工业、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加强监测控制手段,促进安全生产;注重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和消耗;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多渠道、低成本营销和客户服务。如:油井监控、森林防火监控、移动车辆定位等。
无线城市方面:将无线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市行政区域,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利用无线终端/电脑终端获取信息的服务。
2、积极探索无线传感网应用
黑龙江移动在电力、交通、环保、水文、市政公用、金融等行业广泛提供各类无线传感应用,发展10多万用户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远程抄表、车辆定位、人员定位、路灯监控等项目已有成熟案例,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油井监控、瓦斯监控、煤矿风扇监控等项目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难题;
动物溯源实现家禽从出生、饲养、运输、屠宰的追溯。为了进一步保障肉内等食品安全;截止目前,纳入管理的牲畜超过15亿头,全国动物溯源终端已经超过7万台。
黑龙江移动2010年将以建设美好龙江为主题,在农业、林业、石油、煤炭等四大行业开展精品工程项目,力争打造全移动系统内的行业示范基地。(二)黑龙江物联网应用前景
1、国家政策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要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表示至少有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感知中国中心。当前要着重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T时代的相关技术研究,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江苏考察中,要求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将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物联网应用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2009年10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这是李毅中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副部长奚国华用“产业革命”形容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物联网是“万亿级”产业。
2、黑龙江物联网应用前景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绵延2800多公里的水界和200多公里的陆界中俄边界线,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油田产地和农业大省,我省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技术可涉及多个应用领域。
图5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三)黑龙江物联网发展战略路径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需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产品研发和重点应用突破阶段、规模应用阶段和普遍应用阶段。
图6 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
1、技术研发和优先应用领域突破阶段 中国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从2005年的44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73.8亿元,水处理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和非常高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日趋严峻,尤其是松花江的水质污染也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将会给黑龙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我省工业的节能减排,向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和石油是我省的主要经济支柱,建议在发展环保领域的同时,同步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油田、物流管理的示范应用,通过该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加速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推广应用阶段
2015-2020年,是物联网技术在我省发展的推广应用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政府的支持下,随着技术的演进,进一步扩大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的深度、范围和规模,显著提升物联网应用的信息化份额,形成物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在先期优先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基础上,将该技术拓宽到数字化油田、智能交通和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物联网产业的应用领域。
3、广泛应用阶段
在黑龙江省城乡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普遍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布局,确立我省在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传感器实现物与手机、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形成国内具有竞争性的物联网产业,将我省的物联网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
五、黑龙江物联网发展策略分析
(一)对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但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建议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物联网发展:
1、组建物联网产业联盟: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厅局(农委、工信委、安监局、交通局等)参与,政府主导、产学研用、运营商参与的产业联盟;推进黑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产业政策支持,推动应用发展。
2、定期组织“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群策群力,推动产业发展。
3、结合黑龙江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重点应用领域,明确责任厅局,成立项目团队,打造示范性应用项目,通过政策性倾斜,分阶段推动物联网广泛应用,促进物联网的规模推广。
4、在政府主管的公共事业、控股的国有企业领域,率先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5、政府主导,在精细农业、物流、环保等领域积极加快TD与传感网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6、建议进行物联网战略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前瞻性技术研究、创新产品开发、专利池建设、实现规模化应用。
7、联合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共同打造品牌。
8、建议政府主导积极推进WMMP行业标准、M2M终端通信模块和应用模块分离,促进规模化。中国移动研究成果对实现应用规范化、降低终端成本、推动产业规模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黑龙江移动物联网发展规划
黑龙江移动将聚焦十大重点行业,推动物联网发展
通过政府推动,行业主导、移动参与、厂家支持的模式,共同打造行业内精品工程;满足节能减排、安全控制、提高企业效能,优化产业结构。
图7 黑龙江移动物联网发展规划
1、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精细农业、畜牧业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传感器置于不同的地点和深度,通过数据卡将各项数据传送到管理平台并延伸至管理员的手机上,为农民的作物选择和耕作方式提供指导。
粮情信息监测:粮食局或各级粮库合作建设粮情信息监测系统,运用第四代粮情测控系统在粮库和粮囤内设立测温点,为监管部门的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同时可利用GPRS/EDGE技术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同步取得各项监测数据,实现移动监测管理。
农业大棚温室监控、田间自动化管理:在农田内建立多点监控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土壤湿度进行连续监测,根据土壤湿度管理平台发送指令到滴灌控制器进行多点同时补水。优化水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维码动物溯源:为让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确保食品安全的信息,让监管部门、消费者通过查询食品追溯标签即可了解所购食品的产地、生产日期、检疫情况等关键信息,帮助消费者安心选购健康食品,实现”品牌龙江“。
2、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煤炭、安检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煤炭产量监控:在矿井出口安装传感器,通过SMS的方式,向监控中心实时传输煤炭产量信息,政府进行税收监控。
井下作业安全监控:在矿井作业平台,部署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监测设备,首先通过有线的方式将信息送至地面,再经由GPRS/EDGE通道送至指挥中心,做到实施监控,保证安全。
电梯卫士:确保电梯运行安全
3、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环保、水文、气象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环境监测:提取和采集污染物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信息监控中心,实现集中监控。
雨量监测: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雨量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收集与传输。 掌上云图:气象台向市民提供的手机彩信气象服务,手机定制用户可以与气象人员同步掌握天气的瞬息万变。 气象通:气象局配备短信平台,市民通过短信定制,短信平台定期发送气象预报信息。
水量监控:在江河湖畔设置监测点,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水量和水位信息。
4、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交通物流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车务通:出租车、长途客运、公交车、中小型物流、客运公司,及有位置服务需求的零散车辆。
位置服务:对有定位需求的重点行业,为其度身定制解决方案。
5、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政府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平安城市:城市视频监控。 节约城市:看天烧火,自来水监控。 数字城市:城管通,移动即时通。
6、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结合国家智能电网改造要求,重点推广设备监控类应用,包括电能量采集及运行管理系统项目和GPRS配网(变压器)设备监控系统项目。
与省电力公司合作,在全省实现规模化的推广。 吸引电力监控设备厂家,共同推动项目进程
7、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石油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油井监控:监控终端采集数据,利用GPRS网络将数据上报到监控中心,可时刻监测抽油机的工作状态,迅速准确地分辨出单相、过载、欠载、停机、停电、接触不良等故障类型。
油井变压器监控:前端设备将采集到的测量信息(变压器的各类工作参数)、故障检测与报警等数据通过GPRS无线网络+移动专线传送到电力监测服务器上,实现实时监控,对于突发现象则有声光告警。
油井管道监控:分析油井传输管道压力、温度等各项指标,防止偷油。 无线视频监控:在重要地点安装无线摄像头,利用无线视频监控技术便可实时对一些重要的设施进行视频监控,起到防盗防破坏的作用,同时视频监控录下的内容还可作为犯罪证据。
8、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林业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管护人员定位调度:采用GIS、GPS、GSM/GPRS等多种现代先进技术,建立可视化的管护经营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管护人员车辆定位、跟踪、管理和指挥。
防火车辆定位:防火车辆安装卫星定位模块,接收位置信息,经由SMS/GPRS/EDGE通道传送至信息中心,在GIS系统支持下,实现定位。
防火视频监控:在火灾多发区域及重点防范区域安装摄像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送至信息中心,做到远程监控。
防火调度指挥:以防火车辆定位和人员定位为基础,通过通讯手段实现物资和人员的调动。
9、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重点推广项目: 保单录入。 无线ATM。 无线POS。
10、黑龙江移动推动物联网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措施 拟推广项目:
中小学校:中国移动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基于手机终端,利用短信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的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高校:为打造校园信息化,推动基于RFIDSIM卡的一卡通项目落地。结束语
目前全球物联网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物联网的建设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总体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黑龙江物联网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物联网发展策略建议。
下一步将在本研究基础上,对黑龙江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物联网产业链合作、物联网数据中心和业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