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

时间:2019-05-15 03: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

第一篇:【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

必修三、四综合训练

1.“浙学”主要指浙江历史上儒家学派的集合,它们的学术观点有较强的共性,历史上前后衔接,较为连贯,都较强调“经世致用”。它深深扎根于浙江,又对当地社会生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上述事实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解析

“浙学”深深扎根于浙江土壤,又对当地社会生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说明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同时人们又享用着文化,D项说法正确。A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排除。B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思想运动,故排除。C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但没有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故排除。答案

D 2.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而这种攀比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这说明

()A.人们接受文化影响的方式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解析

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等,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科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故B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

C 3.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项目和产品呈现了交易额爆发式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届文博会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交易功能,多管齐下推动参展商、采购商达成实质性交易。举办文博会这一活动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④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③观点错误,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④与材料无关;①和②是举办文博会的意义。答案

A 4.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中提出: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

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此观点的文化依据是

()A.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永恒不变的 B.中华各族人民拥有对世界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

D.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其文化依据是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A项说法错误,错在“永恒不变的”;本题未涉及对世界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错在“物质力量”。答案

D 5.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通过一双双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了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这则公益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由此可见,公益广告

()①集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②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能够引领文明风尚,激发正能量

④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既表明了公益广告能够引领文明风尚,也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潜移默化的特征。由此可见,③④符合题意;①中“娱乐功能”的表述与公益广告不相符合;②中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答案

D 6.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河北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河北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人们的共同心声。这启示政府

()①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③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

设问的主体是政府,③是公民的行为,排除;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建设,④错误,排除。答案

D 7.李克强总理强调,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认真研究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提供支撑。这是因为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发展的实质是量的积累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④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从“全局”出发研究“重大工程”,体现了④;搞好“重大工程”建设,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③正确;①不能说明重视重大工程的原因;②说法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答案

D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促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是因为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

④人民群众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体现了用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①②正确;③④说法错误。答案

A

专家指出:“一路一带”是世界级水平的长线系统工程,需要世界级水平的长久战略规划和长期外交推动,有必要创新“丝路外交”。据此回答9-10题。

9.“一路一带”是世界级水平的长线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条公路、任何一个乡村、任何一个人,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告诉我们

()A.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的变化推动着整体的发展 C.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D.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

解析

“牵一发而动全局”体现了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功能,C项正确;只有当部分以合理的方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项错误;对整体的发展而言,部分的变化并不总是有利的,B项错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项错误。答案

C 10.“一路一带”需要创新“丝路外交”,这是因为

()①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创新的过程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①错误,②正确;创新“丝路外交”,也要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力,并不是要改变相关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③错误;通过创新“丝路外交”,促进“一路一带”建设与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和人类思维的发展,④正确。答案

D 11.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这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 ③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的各项措施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①正确;中央政治局采取的各项措施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体现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③正确;②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不符合设问要求;④错误,应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

A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是政治生活道理,不是哲理,不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D 13.材料一

在告别“铅与火”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很多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令汉字的传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

材料二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习、办公等方面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在衰退,提笔忘字,书写白字、错字等情况时有发生。传承书法,弘扬书法教育刻不容缓。

材料三

有关专家指出,信息化是汉字文化传承的一对“翅膀”,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就必须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为汉字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2)根据材料三,请你运用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分析信息化与汉字传承的辩证关系。

解析

回答第(1)问应结合材料,从大众传媒、教育、信息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等角度分析。第(2)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考生可据此展开思考。

答案

(1)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承汉字,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通过举办汉字传承方面的相关节目,加强宣传,倡导全社会重视汉字传承。②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运用信息化工具,丰富汉字传承的手段和方式,为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提供科技支撑。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要加强书法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书法教育,以促进汉字的传承。④我们人人都应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汉字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信息化与汉字传承是对立统一的。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了“汉字危机”的出现。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信息化为汉字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利用信息化推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

14.材料一

阎肃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创作了1 000多部(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大爱,写出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如《长城长》《雾里看花》;他在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期间创作了《我爱祖国的蓝天》。他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一个大海,游泳多了,写歌词比较得心应手。

材料二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请回答:

(1)结合文化创新知识,说明阎肃的成功对文艺工作者的启发。

(2)结合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知识,谈谈材料二中观点的哲学依据。

解析

第(1)问的实质是考查文化创新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展开分析。第(2)问,注意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观点、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等角度分析。

答案

(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阎肃正是在实践中创作了数量多、质量高的作品。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阎肃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在实践中写出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阎肃继承并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使作品脍炙人口。

(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⑤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第二篇:201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提升

单元综合提升

1.《政治生活》内综合

本单元中的三种政治制度和一项政策与第一单元中的我国的国体、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内容有其内在的联系;与第二单元中的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等有密切的联系: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了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拥有决定权、监督权、立法权、任免权,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政府要接受人大的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政治权利。

(4)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有制度保障。本单元中的三种政治制度和一项政策为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2.与《文化生活》的综合

(1)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由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

(2)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现阶段就是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3.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

(1)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运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性。(3)运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4)运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说明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看待党风问题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

(6)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说明宗教的作用。

(7)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分析说明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8)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民族地区艰苦奋斗与各地支持的关系。

答题模板2 “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要分层展开、具体化;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应指出观点,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012·安徽高考)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 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答案(1)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2)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例题剖析 该题属于“××(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型。首先,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城市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人口文盲率的下降,我国农村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总体上是下降的。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选举方式、选举制度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相适应的。其次,2012年我国城乡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这种选举制度的调整,说明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是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也说明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种调整也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体现”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三点:

一是明确知识。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也可打腹稿。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失分警示 “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材料一 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是反映人民意愿、行使代表职权的重要途径。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们共提出议案489件。其中,由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484件,由代表团提出的议案5件。会议期间,近3 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在数量上,比去年增加1 147件,增长18.3%,创历次会议新高。2012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将代表提出的7 426件建议统一交由173

个国家机关和组织办理,并确定8项内容为重点处理建议。

材料二 在2012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来自各地区、各阶层的代表委员敢于成为本地区、本阶层利益的代言人,敢于通过议案提案的方式表达各自所在群体的利益诉求,也敢于在会场上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对此,有人说这是人大代表“角色意识”的真正回归。

(1)材料一如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大代表应具有怎样的“角色意识”?

答案(1)①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议案和建议,反映人民意愿,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人大常委会召开交办会,将代表们的建议交由各国家机关办理,体现了其他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同时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特点。

(2)①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②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③同时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第三篇: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单元综合提升(必修2).

单元综合提升

1.《政治生活》内综合

本单元中的我国的外交政策与第一单元中的我国的国家性质,与第二单元中的政府职能有内在的联系: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2)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是政府履行对外职能的体现。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之一,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等相联系。

(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与社会主义本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知识相联系。(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相联系。3.与《文化生活》的综合

(1)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说明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2)运用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4.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

(1)运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联合国的作用。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答题模板3 “依据”类主观题

此类题主要是分析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空间交会对接被世界航天专家公认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零误差的交会对接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大步。2012年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但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依据。

例题剖析 本题要求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依据,应结合国家利益是决定性因素,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的结合。

答案(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符合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开发国际空间上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模板一 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个)、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分解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材料描述的是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涉及抓主要矛盾。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模板二 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失分警示 对限定知识范围的和未限定知识范围的,应具体分析。

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于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本次峰会意义重大。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10年里,各成员国团结协调,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维护了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旗帜,各成员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和广泛共识。未来10年,各成员国要增进互信,加强安全、能源、交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结合材料,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能“加强合作”的政治生活依据。

答案(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其发展。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上海合作组织在各领域合作的长足发展体现了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福泉四中

孟信炎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在复习中,我有许多困惑希望与各位同仁商榷,以期得到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正,便于下一步得到高效的复习成果。

首先,单纯的复习知识点,学生感到非常的枯燥乏味。针对此情况,我及时的调整,适时的进行例题讲解,让学生进行单元训练,经过检查后,让学生分别讲解做题的思路。选择题指导学生讲清选择与不选择的原因,然后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讲解分析正确的,及时鼓励表扬,分析讲解错误的,适时给予指正。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其次,解答非选择题时,学生答非所问。针对此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设问,最好多读几遍,熟知问题所问,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用到哪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看材料里的内容,找出与知识点相关相匹配的内容并一一对应,没有对应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舍弃。最终将一一对应的内容进行语言的组织提炼,形成答题的要点。整个过程,需要请学生进行锻炼,尤其是答题语言的组织,最好一问,请两三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再次,记得住知识点,但不会进行知识迁移。针对这种情形,我是这样处理的识,讲解题目时,让学生适时参与,及时看清学生的问题所在,择时纠正。

最后,时事热点,如何设问。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收集时事热点,让学生尝试设问,并且说出来与同学共享。例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让学生试着设题,有的学生设问,抗战精神在新时期有何具体内涵?根据抗战胜利纪念日提出的裁军30万,中国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总之,一轮复习对于普通班来说,尤其是艺术班至关重要,对于以上问题,我的所思所想或许对于各位同仁来说不足为奇。但是,这些方法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期望得到同仁不吝指教。

下载【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四综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6(人教版必修1)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我国2010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了4.4%,这意味着,一年前以2.25%年息储蓄的人们,实际上手里的资产已经缩水了一大块儿。但我国居......

    2013级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三四单元练习题2教师版

    2013级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练习题2 1.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在安排班级座位之前总要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等,这样就可以将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进而促进班风......

    高考高三政治复习总结

    高考高三政治复习总结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的,今年的高考凸显对“能力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尽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但它并未脱......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最终五篇)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构建知识体系,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试题14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试题(14) 测试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整合版)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高频考点梳理 关键词:公民、政府、政治制度、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 【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 一、 公民的政治生活—......

    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10

    2011届高三音美班政治复习教案(经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

    XX届高三复习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XX届高三复习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XX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全体高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今年高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又一次实现了高考成绩的新跨越,入段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艺体生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