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3:3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

第一篇: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

发布人:刘超 信息来源:校长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4.12.31 阅读次数:5460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发表新年献词

新年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刘炯天

2014年12月31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职工家属、海内外校友和各界朋友,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愿!

岁月流金,盛世年华。即将过去的2014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年。全校上下围绕“以‘一省一校’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我们深化改革,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郑州大学第一部大学章程(审核稿)制定,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增设发展规划处、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学科与重点建设处、产业开发与科技合作院等机构和6个校级科研平台,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制定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开始工作并主持了今年的学校职称评聘;召开二届二次教代会,充分听取办学民意,凝聚共识;教育发展基金会投入运行,全年接收社会捐赠1880万元,第一个省外校友会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正式成立;二级单位试点改革启动,物理工程学院已完成所、系改革并投入运行;提出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为目标的二级单位绩效考核改革方案;启动以评价体系牵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校院两级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涵盖四大建设体系和两大支撑工程的郑州大学综合改革框架,郑州大学综合改革列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4年,我们坚持内涵建设,学科与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召开“一省一校”工作推进会,提出并推动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中原历史文化三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启动首批11个基础与新兴学科建设,形成以特色学科为高峰、重点学科为高地、基础与新兴学科为高原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围绕航空港建设,自主设立全国第一个航空器结构安全工程博士点。全年增加师资133人,首次直聘教授15人、副教授68人,评聘教授44人、副教授93人。韩一帆教授获准受聘我校首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长江学者”邓红文教授、973首席专家秦志海教授、“杰青”单崇新教授加盟我校,赵振业院士的抗疲劳制造学科团队、何季麟院士的绿色冶金团队投入建设、杨胜利院士加盟一附院;3人入选第7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南振中先生、张海先生、二月河先生担任博导并招收博士生,青年教师梁静教授荣获IEEE计算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成为本年度该奖项全球唯一获得者。16个首批校级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完成遴选并投入建设。

2014年,我们协同创新,科研与学术产出实现新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00项,其中重点社科项目5项,列全国高校第十位。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顺利推进,军工科研基地与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董子钢教授任院长的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投入运行,王复明教授主持申报的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论证评审;省政府批准设立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第一轮认定;我校参与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获国家认定;新增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并使我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达到6个,遴选建设首批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形成郑州大学协同创新三级建设体系。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7246篇,引用次数41045次,论文平均引用次数5.66,居国内第46位,化学、材料、医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校成为全国38个联合国“学术影响力”项目成员之一。

2014年,我们坚持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提出郑州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观,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建。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额资助博士生改革基础上,学校实施博士生招生指标动态调控与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荣获国家优博提名奖1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62人,居地方“211工程”高校第一名,推免研究生1393人,博士研究生考取人数居全国第15位;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实现我省新突破,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一等奖,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学校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4432人、本科生13630人,生源质量显著提高。全年毕业本科生11045人、研究生4303人,年底就业率达93%。

2014年,我们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与服务呈现新局面。全年累计有43批1200余人次来校访问交流,有75批207名师生因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科研合作与研究培训,有910余名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外国留学生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达到1603人。与新华通讯社签订协议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与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郑州高新区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超过2万张,年门诊量突破1300万人次,综合设计研究院年产值达到2.3亿元,郑州大学大学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服务社会、服务河南的载体与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2014年,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展现新风貌。坚持依规办学,依法治校,全年制定、修订38项规章制度;坚持“三学四照五抓”,出台《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若干规定》;坚持职称评审与学术评价的公平公开,出台优化职称推荐和评审操作的相关举措;坚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六条意见》,开设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派出首批12位青年骨干教师赴美培训;首次在中心体育场召开全体毕业生参加的万人毕业典礼,让每位学生参加典礼,为每位学生颁授学位;选聘了351名班主任上岗,实施班主任制度。实施三个老校区煤改气工程,结束郑大部分学生宿舍冬季无供暖的历史。学校群众路线教育获得广大师生与社会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老师们,同学们,成绩来之不易!这里既有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更有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与海内外校友的奋发作为。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与广大校友表示崇高敬意与衷心感谢!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2015年,学校将迎来合校15周年,又是学校综合改革的起步之年。回顾过去,我们已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布局,面向未来,我们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内涵建设任重而道远。“一省一校”的纵深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稳步实施,大学科技园这个服务发展载体的驱动建设,人才支撑、管理与服务支持两大工程全面启动等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俱在。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思路,坚持综合改革确立的阶段目标与路线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执著的努力,深化改革,夯实内涵,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事业有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第二篇: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在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开阔胸怀,放眼世界

——在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2014年6月19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全体2014届毕业生同学:大家好!

今天,迎着夏日的朝阳,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4届毕业典礼,为11260位本科毕业生、3688位专科毕业生、3711位硕士毕业生、134位博士毕业生,以及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32位留学生壮行!我们的口号是,让每位同学参加典礼,为每位获得学位的同学颁授学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这份庄重与祝福!

在这喜庆时刻,我代表学校党委与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19025名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向各位师长和亲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今天,参加典礼的毕业生有一万多人。我们走出学院楼,走出体育馆,走向开放的中心体育场!去年,我送给2013届毕业生的赠言是自信,自信面向未来。今年,在这开阔的田径场上,我送给2014届毕业生的赠言和礼物是开放,开阔胸怀,放眼世界!不管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我们都打上了河南和中原的烙印。从时间维度上,河南历史悠久;从空间维度上,河南地处中原。我们不但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训,更形成了居中原而临天下的气势,黄河哺育的中华文明,带来了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生生不息和繁荣。从古都洛阳连接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到现在四通八达的郑州空港经济区;从近代客家人的沿海大迁移,到现如今走向全国的务工潮,都不乏中原文化“开放”的基因和要素。

翻开郑大历史,也不难寻觅开放发展的轨迹。从1928年阎仲彝教授海外归来创立的河南医学高等教育,以及解放前医学教育七移之地、绵延不绝,到改革开放后超过3000人的北美和欧洲校友;从2000年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强强合并,到14年来的快速发展与综合性大学布局,到今天郑大50万校友遍天下,被誉为“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从最初办学的数十人,到今天的超过7万人,我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我们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海之内皆同学!郑大的开放接纳了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成就了郑大的开放。

这种开放以及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郑大的一道风景线。如几十年如一日深入食管癌高发区,研究发明了著名的“沈氏拉网法”的老一代科学家沈琼教授;如行医70年、98岁仍在社区坐诊、“感动中国”的我校五附院“医生奶奶”胡佩兰;如以超前眼光、做一等事业的杰出校友、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聂建国教授;如勇于引领国际绿色化学的杰出校友、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朝军等等。他们的精神与追求,无不诠释着一种“开放”的博大与担当。

我把“开放”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的第一层意思是,你们受到了开放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同学们,当大家相互道别友情、难舍难分之时,在掂量这份仅次于亲情的同学之情时,你们可否会想到每个人“包容性”的成长。你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自不同的省份与家庭,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个性不同、喜好也有差异,曾经是家里的“一把手”、曾经是高考的优胜者,太多太多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自豪与优势,是郑大使我们相处一室,是郑大使我们成为同窗,是郑大使我们一万余人成为同级的同学;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难免磕磕碰碰,难免有诸多的不适应、看不惯,有同学相处迸发出的激情,也难免有同学之间的争执与争吵。对同学之道,今天你们已经有了发言权!包容、尊重,你们学会了宽容大度,学会了与人相处,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学院到郑州大学的跨越。为了这个团队、为了这个集体、为了郑州大学,这种意念成为我们每位同学的坚守!你们当中,有水利与环境学院的郝艳萍同学带领创新团队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有法学院的郭兴森同学带动志愿者一起五赴艾滋病村、多方筹集善款的义举,还有土木工程学院的“筑梦基金”志愿服务队,软件技术学院的“燎原服务队”,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小白鸽义工队”等等。你们在包容性的成长中,成就了集体,赢得了尊重!

同学们,当大家互道珍重、共话未来之时,你们可否会想到,你们今天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除了靠文凭、靠能力与努力,还靠什么?请不要低估你们的视野与眼界。当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的视野是大学,大学的学科地位与排名、大学的师资队伍与大师。不容否认我们每个人对知识的汲取与能力的提高,也不否认知识大门打开所展现的崭新世界,更要看到一个开放的大学文化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成长过程带来的震撼与冲击。成长与成熟,不仅表现于身体的强壮与眼界的开阔,更表现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担当。你们当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志鹏同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信息工程学院的曾宪超、杨康等同学在2013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你们当中,有3087名同学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免试推荐1402人,被港澳台及国外高校录取225人;公派到国外攻读博士和联合培养博士63人,居全国“211高校”之首;海外留学生232人,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这是你们的努力与荣耀,更是郑大的自豪与骄傲!

从个体的包容到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从视野开阔到社会担当,你们长大了,你们正走向成熟!开放的文化内化为你们的素质,开放的基因在你们身上传承与发扬!在欣喜你们成长的同时,也要感谢你们的努力与贡献!

我把“开放”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的第二层意思是,伴随着成长,你们学会了包容,开阔了视野。“开放”已内化为每个郑大毕业生的素质!

今天,为了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在一起共同来分享这份毕业的喜悦与幸福,我们的典礼第一次选择了开阔的露天体育场。我们起了个大早、我们要经受风吹与日晒,甚至也准备了迎接暴风雨。我想说的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社会与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面对未来,我希望你们更加自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和事业追求持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份自信来自于几年来同学们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来自于同学们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来自于同学们奋斗的经历和意志的磨练。这是郑大的文化,更是郑大人的特质!

面向未来,我希望你们更加开放。开放,就是要有开放的心胸和宽阔的眼界;就是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就是要做事大气、做人大度;就是要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请你们更加开放,踏上新征程。今年浙江语文高考的作文题目是《门与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同学们的毕业,既是以往学习的终点,也是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起点,跨出大学这道门,你们将面对许多未知,未知的知识、工作、前途等等。希望你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即使身体走不出去,也要让心飞出去,要不断地开阔眼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努力在社会这个广阔舞台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请你们更加开放,迎接新挑战。在同学们新的人生征途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深造,迎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会遇到许多新的人、新的事、新的文化和考验。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和动摇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冲击我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以“王侯腹里堪走马,宰相肚里能行船”的开阔胸怀,学会与人共事,学会与人合作,也学会与人分享!请你们更加开放,书写新篇章。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坚守责任,勇于担当。既要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大胸怀、大志向,也要甘于做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螺丝钉、小红帽。希望你们能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奉献社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努力,书写出无悔于人生的新篇章!

同学们,大学时光犹如一列呼啸而去的火车,就在转身之间,到了挥手说“再见”的时候。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不管你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你们都是郑大人。不管你们将来处于什么环境,都请你们把包容和开放的郑大文化带在身边,不断提炼与升华,成为一种良好的性格特征与行为自觉,以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走向社会,赢得世界!

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幸福美满!

谢谢大家!

第三篇:刘炯朗如何做大学校长(2013)

我如何做大学校长——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刘炯朗访谈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戴志勇

2013-06-14 09:56:18 来源:南方周末

刘炯朗满头银发,身材高大,谈起教育来,滔滔不绝。在南方周末的电视镜头前,他非常在意自己表述的精确性:“我在台湾做电台节目也是这样,要把每个字都说准确”。2005年起,他在台湾主持电台节目,将科学与人文融一炉而谈之,追捧者众。

刘先生是广东人,幼年时在澳门读书,后来考入当时的台南工学院电机系(成功大学),大学毕业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奖学金,赴美获得计算机硕士、博士。他有超过四十年的从教经历,曾执教麻省理工学院,担任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助理副校长。1998年,经台湾清华大学及教育机构甄选,出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刘先生文理皆精,所著科普书《一次读懂自然科学》、《一次读懂社会科学》,曾被马英九推荐为2011年台湾暑期青年阅读好书。

本期,我们请刘炯朗先生分享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及做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一些具体经验。

培养“大美玉”,而非“小钻石”

企业能体会到,从我这里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块钻石,而是很大的一块已准备好但没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提倡大学通识教育,不知道有没有意愿在大陆办一所高校,从体制上让这个理念落地?

刘炯朗:也许你期待我的回答是愿意或不愿意,并不是那么单纯。大学的教育跟高中的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连贯性,我有意办一所高校,但办一所高中也同样有挑战性,同样有意义。办一所高校,有很多项目要做,目前讨论最多的是通识教育。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大学教育跟职业教育、专才教育绑在一起。现在发现,当社会、经济环境、全球化的动力把我们往前推时,大学教育就必须跳出狭窄的视野,培养的学生可以做领导人,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贡献。我们希望学生有创新能力,有领导能力,有口才,有聆听的习惯,有幽默感。怎样做?就是三个字,多读书,读很多有用、有趣的书。这就跳出了专业范畴,通识教育扮演这个角色。通识教育不是跟专业教育背道而驰,不是互相争夺资源、地盘,而是相辅相成。千万不要把通识教育看成点缀的功课。

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有两个层次,一是除了专业,还要学很多不同的东西,二是对自己的专业有非常广的背景和基础,深入的专业研究可以在硕士班、博士班里继续往前走。

南方周末:具体落地要体制保证。比如,北大有元培计划,中大有博雅学院,武大也有实验班。有的不尽如人意,如北大元培,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有很大张力。低年级选很多课,三四年级分流,融入其他专业,会出现不衔接。这要整个学校的力量重新设计课程,需要校长的主动性,一个院系的力量往往不够。你会怎样设计?

刘炯朗:专业跟通识齐头并进,也许目前碰到最大的问题是通识教育拿去了专业教育若干时间,学生专业训练不够,将来不能马上帮企业做他们期待的事。

其实,在本科,专业训练也应是通才训练,是基础训练。我学资讯科学,里面有很多专业领域,但最重要的是在本科时段,给他们打好非常广的基础,这样他们毕业后到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要求。有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跟一个企业老板讲,假如您要的是今天报到明天就能帮您从事生产设计的人,这肯定是一个十年后你不要的人。

我也希望企业能体会到这个理论,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块钻石,而是很大的一块已准备好但没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在台湾治理大学的经验

大学就像是一个热水瓶,作为校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非常好的环境。

南方周末:这种可以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突破的人,这要教育家、企业家一起朝这个方向走。你在台湾清华大学做过四年校长,在美国有四十多年从教经验,你认为做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炯朗:在一个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三个观众:您觉得什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一个说是电视,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第二个说是飞机,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第三个说是热水瓶。主持人讶异地问为什么。他说:当我们把热东西放进去,它保温,把冷东西放进去,它保冷,你要告诉它,它自然就会做对。这不是很了不起吗? 有人问一个大学校长,你们学校了不起,把有文学才华的人培养成文学家、艺术家,把有科学才华的人变成诺贝尔奖得主,把有体育才华的学生变成杰出的体育运动员,请问您的秘密是什么?大学校长说,大学就像是一个热水瓶,作为校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非常好的环境,让学生跟学生、学生跟教授、教授跟教授互相激荡,让他们彼此学习、一起进步,自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

南方周末:对教授和学生,大陆有很多考核,同时高校有副部级、省厅级等行政级别。这种情况下,怎么去从纯学术的角度进行评价?

刘炯朗:考核问题,也可以有很好的答案。在一个庞大的机构里,必须有公平的眼光去做判断,学生考试、教授们升等,大家必须觉得公平客观。

不光大陆,在很多地方,公平客观往往被简化成一个数字。学生要进大学就看高考分数,教授升等就看SCI的论文数。这可以参考,但不能全靠数字。

学生进大学,教授升等,善用可以有的数据,但必须加上客观的判断力。不是说今天完全不用考试分数,完全不看论文数目。论文数目已有很多改进,要看论文影响力、专家判断。这需要彼此的互信。假如被考核的人觉得考核的人的确客观、公正,而且也有充分的经验去做无私的决定,大家会觉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决定。

南方周末:怎么把这种公正无私的考核变成一种制度?建立学术共同体?

刘炯朗:就是靠风气。我非常运气,在我受教育的过程里,有四个我心目中一流大学,台湾的成功大学、清华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在这些环境里,有一种学术共同体的风气。当做判断、考核时,假如以前的做法客观公正,我们就会跟着客观公正。

校长、比较资深的教授们,有责任扮演一个榜样角色。办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风气可以建立起来。

南方周末:风气可能是某种共同的学术传统,教育家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学校不是完全自主办学,外部有一些跟学术关系不大甚至相反的考核标准,可能就需要更广范围的改变。刘炯朗:当然,除了内在环境的影响外,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一个不很容易改变的大环境里,要适应这个环境,也要改变这个环境。但有些基本原则、基本的观念必须坚持。

南方周末:政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炯朗:政府包括很多不同的部门,很多面向,可以扮演支持鼓励的角色,建立互信的互动。大学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一定有理由。有时,学校也应理解,政府提供的意见、规范也是深思熟虑的。若大家都是为了把一个学校办好,那就不会冲突,而是互相帮助,互相提升。

南方周末:学校申请项目、申请博士点,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怎么样保证它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没有从实际政治或人情的角度去做决定?

刘炯朗:的确大环境有过去的历史和经验的影响,但我们也有理念和目标,一定要慢慢调整,走到最想要走到的地方。

南方周末:在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育部门跟你是一种什么关系?

刘炯朗:我在清华大学当四年校长,每年教育部门给我一笔预算,在这笔预算下,我尽量做到最好,同时我也争取别的资源。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一个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没有达到结果。

南方周末:这笔预算需要你去争取吗,还是每年都是法定的?

刘炯朗:说起来有一点惭愧,这笔预算在过去很多年都相当稳定,也不会删减,去争取,可能增加一点点,增加很多是不可能的。其实这是最好的例子,一方面在已有的资源里我尽量做到最好,一方面我要说服政府、社会大众,高校需要你们支持的,想办法给我们多一点资源。

南方周末:校长运用资源有充分自主权?

刘炯朗:编预算时,我不可能把付电费的钱拿来请客,或把建筑的钱来付教授的薪资。我的预算相当紧,也没有很多可以动的空间。省一点用在文具上的钱,也不能给教授们增加很多薪水。当我有很多钱,电费、买文具、付薪水都用不完,才有空间可以调动。但没有非常大的空间。当然这也是预算的用意和精神。

南方周末:这笔预算还要提交给比如理事会或政府最后做决定吗?

刘炯朗:在台湾是学校编预算,要送到“教育部”,经过“立法院”做最后决定。的确变动空间不大,我从来没遇到很大的失望,也许有一两次小小的惊喜。

南方周末:你觉得哪位学者非常优秀,希望引进来,程序怎么走? 刘炯朗:要到清华大学当教授,有三级三审过程,系、院、校,这位候选人必须通过这三个教师评审会,才能被聘任为教授。

首先三个评审会都会搜集客观资料,在学术界、一流的大学,这种资料可以搜集到,相当可靠。某系要邀请一位教授来,不同领域的教授或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作为系主任、院长、校长,就可以协调。系主任、院长、校长在学术上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尊敬,发表的意见,只要公平、客观,大家一定可以接受。

当然校长最后有下决定的权力。但假如整个机制非常顺,校长很少把同意改成不同意,把不同意改成同意。

南方周末:你怎么知道院长的决定正确,有没有得到大家认可呢?

刘炯朗:校长不但没有超人的智慧,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有深入了解。首先校长对整个机制要有信心,校长也希望影响这个机制的成熟和进步。当然校长要看到每个决定的过程,可以看出是不是都同意,是不是客观公正。没有一个人能够做绝对正确的决定,没关系,在一个好的大环境里面,错误的决定,不管是小小的,还是大大的,是可以改正过来的。

南方周末:前提是所有工作你都有记录可查,程序和标准非常详细。那么,谁来评价你的工作?

刘炯朗:我的学生,我的教授,然后我在学术界所有的朋友,最后是我自己。

南方周末:需要向一个具体的机构述职吗?

刘炯朗:在台湾的高校里,目前的机制是校长一任四年,四年之后可以续任一任,在较少的情形下可以续任两任。续任有固定的机制,由教授们组成校务委员会来决定。不同的学校,委员会运作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学校也可以成立一个评估校长的委员会,有外面来的委员。我在清华大学任满四年后,年龄已超过65岁,所以不能参与续任这个过程。

高校招生:陈寅恪如何出考试题

清华大学有一年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由陈寅恪先生出,其中有一题是对联,上联是“孙行者”,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出来,那时以为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后来发现”祖冲之”也是一个好的答案。

南方周末:你谈到有兴趣办中学。大学教育和中学有个衔接问题,大陆就是高考指挥棒,很多孩子小学、中学十二年都在为高考读书。理想的招生模式是怎样? 刘炯朗:高中教育跟大学教育是连贯的。在较古老的欧洲教育制度下,“通识教育”是在高中完成的,到了大学就是专业教育,好好准备怎么去做一个工程师、医生了。

我高中毕业时,也看到过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的考题,吓死了,一题都做不出来。首先我同意高考制度的存在,为了公平,必须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范围和纲领,题目不能出在这个纲领以外。第二题目不能太难,最好的学生要拿满分,不错的学生起码能够拿到80分、90分。

但假如要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考试应该没有范围。在台湾,高考要么是一纲多本,一个纲领,很多本书,或者一纲一本,一个纲领,一本教科书。但大学、研究所是多纲多本,到了社会是无纲无本。的确,今天的考试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受了一纲一本、一纲多本的影响,视野变得非常狭窄。很多年前,清华大学有一年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由陈寅恪先生出,其中有一题是对联,上联是“孙行者”,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出来,那时以为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后来发现”祖冲之”也是一个好的答案。

后来有人问陈寅恪先生为什么要考学生对对联,陈先生写了一封信解释他的四个理由。第一,学生对对联可以看出他懂不懂得动词、名词、虚字、实字的分别,第二,可以看出他对声韵平仄的掌握,第三,可以看出来他联想思考的能力是有多丰富,第四,可以看出他对历史、对人文、对社会、对世界有什么了解。

从那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考试本身不是坏事,考试是教育过程里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们把学过的东西分析一下,不懂的把它弄清楚,把头绪整理出来,检讨过去学习的方式和态度有什么错误,让老师知道教书的方法和态度有什么要改进。以前,我们考试常常考一些完全没学过的东西!

但现在我们把考试变成一个制造数字的机器,然后用这个机器做各种决定。不要说机器不好,只能说我们没有善用这个机器。

南方周末:你赞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吗?比如陈寅恪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可以出一套题目考全国所有学生,但清华的考题可以跟北大的不一样。

刘炯朗:自主招生和一起招生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现在清华和北大已经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是不是?

假如每个学校单独招生,以目前的高校规模来讲,恐怕是非常庞大的工程,很多学生都希望参加五六个学校的考试!我觉得也没这个必要,可以有一个共同的考试,只要把这个考试的空间放得非常大,自然可以看出哪些学生可以去哪个学校,我并不觉得共同考试是一个缺点。目前在大陆、台湾看到的,是为了种种理由把共同考试变得非常狭窄。南方周末:选ABCD等各种标准化的答案,是现在较常用的办法;太过主观的题目,可能遇到另外的问题。高校不完全是教育家办学,内部的治理机构也不完善,判分和录取可能会造成不公平。

刘炯朗:对。这有它的理由,为了公平、容易改卷子。

中小学教育

你给我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到了高中、大学,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出来,成为一个人才。

南方周末:相比大学,中小学学生似乎更应全面发展?

刘炯朗:既然在大学里应该文理并重,在小学和中学更应文理并重。为什么到高中会分文理?是因为学生的兴趣,还是因为目前的考试制度硬把它们分开来了?高中时每个学生都应学国文、英文、物理、化学,他们的能力绝对可以应付过来,只不过今天的考试制度说,某些学生可以不考数学、物理,他们就不读而已。你给他机会读,而且读了不影响升学,他依然能够读得出来。

小学和初中,读书的内容是不重要的,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态度、发现读书的快乐。你给我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到了高中、大学,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出来,成为一个人才。

南方周末:能和家长、孩子们分享你是怎么做到文理均衡发展的吗?

刘炯朗:我常说,我是一个不中不西、不文不武的人。在美国住了40年,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读书人。我学的是电脑科技,但我对文化,尤其是文学和社会历史有很大的兴趣。我4岁从广州搬到澳门,在澳门完成小学、中学教育,在蔡高学校。那时没有念大学的可能,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们在老师的诱导、鼓励下,都非常努力读书,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学校的确是培养我们非常广泛的兴趣,文和理是并重的。我也不知道要考物理,还是考国文,我这两个都念,这的确是我个人的经验,到今天还受用不浅。

那时,不但就读书态度跟方法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多东西,特别是中国的诗词古文我现在还记得。写文章、演讲,我讲到诗词、国文,有人很客气地恭维我为什么你中文的底子这么好,我说这都是我在小学、在澳门蔡高中学打下的底子。

南方周末:天性要自由发展,但要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出口,如果在高考环节卡住,天性就会扭曲了。刘炯朗:是,现在是不考不学,不考不教,的确要慢慢打破这个做法。

南方周末:是不是要有充分的社会自由办学空间,有各种各样办学理念出来,中小学才有足够选择空间?

刘炯朗:选择的空间不见得是一个最有效的答案。很多年前,台湾看到升学的压力,就说要广设大学,但广设大学不能解决压力问题。以前是僧多粥少,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粥多?但当僧多粥多时,有人就问僧多佛跳墙少,那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佛跳墙多呢?极其优质的教育,总是稀缺的。

光是很多选择,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心态、社会心态要改变过来,教育的环境和具体做法要改变过来,整个社会气氛,从家庭到学校、到政府、到公司,都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展,那才是最基本的改进。

第四篇:刘宗昭总经理新年献词

坚信未来

共谱新篇

公司全体员工和家属:

连日来,9万名中国海油儿女为上产5000万吨,建成“海上大庆”,欢庆无比,豪迈无比!但是以市场为生命线、以技术为主导的采技服人,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沉醉。眼下,辽东湾滴水成冰,全面注聚作业紧张施工;渤海湾寒风怒号,稠油热采调试夜以继日;在中东,市场人员为化学药剂商务马不停蹄,独在异乡迎来新年的曙光。北起渤海湾,南到南海海域,从吉林油田,到伊朗高原……元旦期间,我197名员工奋战在一线49个项目上。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公司和公司党委,向全体员工和家属,向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员工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即将过去的2010年,我们不仅全面完成了海油发展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方式转型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自主创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总公司、海油发展的正确领导,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根本保证;对标国际同行、超前部署工作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重要前提;树立全员市场意识、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必由之路;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关键所在;务实创新、真抓实干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现实需要;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内在要求;传承优良传统、发扬“铁人”精神是成就采技服事业的不竭动力。

站在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眺望“后5000万吨时代”和“十二五”远景,我们既看到公司在发展中积累下的一些问题,但是更看到辉煌的未来。面对石油技术服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势和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要有积极应对挑战的强烈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再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为建设国际一流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在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在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这是同学们人生中一个难忘而又值得纪念的时刻,看到眼前这么多朝气蓬勃、整装待发的学子,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的激动。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的11375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培育同学们成长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含辛茹苦供养同学们完成学业的家长和亲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几年前,同学们带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郑州大学,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几年来,你们用勤奋踏实、执着进取,践行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和“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见证并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你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作为参与者,你们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同学们在校学习这几年,正是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时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新增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位中科院院士,学校还相继成为河南惟一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惟一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河南惟一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河南省惟一的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实施自主招生的院校,学校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4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之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榜上位居第34位,被教育部领导誉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

作为受益者,你们这一届学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你们这一届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达到了14.8%。在你们当中,有2873名同学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是学校历届攻读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一届。你们当中,还有279名同学被评为河南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355名同学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毕业生;6234人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509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128名同学被评为“最佳印象毕业生”;1375名同学在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中勇创佳绩。作为校长和老师,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同学们,今天毕业典礼后,你们将告别母校踏上新的征程,绝大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建功立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将到国内外各个大学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既有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份激动与喜悦,也有与恩师、同窗将要离别时的那份眷恋与不舍,还有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期待,也会有对前途命运的忐忑不安。唐代大诗人孟郊有两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的这一刻,我想跟大家讲几句心里话,送上一份希望和嘱托。

一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迎来一个崭新的生活,这将是对你们人生的一次新的考验。面对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也许你会带着几分书生意气感叹世态的炎凉,在失望与苦闷中,饱尝世事的艰辛;也许你会带着满腔豪情感叹命运的不公,在无奈与无助中,品味人生的酸楚。刚入校时的豪言壮语,毕业时的踌躇满志,也许经不住社会大熔炉的无情炙烤,但是,不管同学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浪,我都希望你们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对待个人的境遇。一帆风顺时,切忌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要悲观绝望;遭遇不公时,更不能心灰意冷。要经得起磨难,忍得住委屈,守得住清贫,努

力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抵得住各种诱惑;要以坚定的意志,宠辱不惊的态度,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百炼成钢,矢志不渝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向母校、向老师和家人交上一份放心的答卷。

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社会是一门大学科,也是一部无字书,人生有尽,学海无涯。在你们新的征程中,竞争无时不有,挑战无处不在,特别是身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压力如何巨大,岗位和环境如何改变,都要保持在学校养成的勤奋学习的好习惯,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好理念,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前辈和同事学习,切实做到在不断的学习中求进步,在不断的进步中求发展,努力闯出一片新天地,创出一番新业绩,实现人生的新跨越,使自己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中坚。这也是母校和老师们最大的期盼。

三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永远心系母校。前几天,我们的杰出校友、原新华社总编南振中先生回到母校,为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南老在报告一开始就连用了 “四个不会忘”,就是“祖国不会忘、母亲不会忘、故乡不会忘、母校不会忘”,并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难忘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母校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感。还有我们的杰出校友、著名外交家万永祥先生,一次到郑州参加会议,晚上十点多,抑制不住地给郑州的同学打电话,让陪他回母校看一看。同学们也看到,这些年,各届校友不断地回到母校举行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聚会,去年,我参加了77级中文系校友毕业三十年返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校友们对母校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强烈。我也深知,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这几年,学校还有一些让你们不尽满意的地方,给了你们一些委屈,难免会让同学们产生抱怨。但无论如何,都请你们记着,自从你们迈入郑大校门的那一刻起,这段求学经历已经成为大家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你们的成长也已经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的融为一体,成为母校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我坚信,多少年后,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也许令你们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仍然是青春记忆里这个美丽的校园。我更期待着,再过若干年,你们当中能够涌现出一批学界新秀、政界精英、商海名流,当然,也许你们当中,更多的人会默默无闻、平凡工作。但是,无论大家将来成就高低,也无论身处何地,都请你们记着自己是郑大人,请你们能够永远心系母校,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母校也会时刻关注和支持你们的发展,关注和支持每一位同学,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我想把世界大文豪泰戈尔的一句诗送给同学们:无论你走得有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最后,祝同学们: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

下载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新年献词(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