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

时间:2019-05-15 03: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

第一篇: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

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

2009-08-30 11:03:10 来源: 《闽南》2008年第4期

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损害、破坏和不断消失的严重威胁,其中尤其以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而最根本、长远的有效保护方式就是依法保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沟通及信息共享是保证这项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为了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免遭工业化建设和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是延续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武器。本文通过对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沿革作简单回顾,结合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现状,着重从法律维度分析泉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定义和保护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定义

定义的确立是保护机制的前提,只有保护对象得以明确,相关制度才能随之建立。根据《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由于有了国际法上最高等级的法律———公约———对之进行法定的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概念。按照该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主要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公约》第2条第2段)。所谓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上讲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应当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第二,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这是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和条件。“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 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 , “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 就好像人类的基因, 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 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 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 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2]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那些弱小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标准化、全球化的强势商业文化蚕食和冲击下迅速衰落, 如不加以保护, 最终会走向毁灭。

二、从法律维度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经济、文化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严重威胁,而与物质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单在泉州就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北管、提线木偶戏、拍胸舞、梨园戏等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我国人文历史的瑰宝,但是,它们大多正在悄无声息地走向衰落,有些甚至濒临绝迹。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国际法方面

1、我国于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提供立法依据。该公约第2条将“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的作品”, 即口述作品列为保护对象, 但又规定各成员国得通过国内立法规定文学艺术作品或其中之一类或数类作品如果未以某种物质形式固定下来即不受保护。[3]也就是说,该公约对口述作品的规定对其成员国来说是选择性的,是否保护由各国自行决定。此处所说的“口述作品”应该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我国也有许多人称为民族民间文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之为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作权法》将前述公约的内容部分转化于国内法中,确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著作权并受法律保护。[4]这是国家法律第一次从保障民事权利的角度来具体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

2、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观念和法制上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也显示了我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 同时也将国际法和我国国内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国内法方面

1、宪法依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5]此处规定的“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应理解为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为我国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2、现行法律法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行政保护最先是从地方立法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 宁夏、江苏先后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也先后颁布了省级的文化保护条例, 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

2002年8月, 文化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报送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 后于2003 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后将该草案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成立了专门小组,加快立法进程,可以预见该部法律即将出台。

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和方针, 建立保护制度、工作机制等。

三、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践、存在问题和对策(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践

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闽南文化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涵盖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是维系两岸同胞、海外侨胞血脉亲情精神支柱和纽带。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按《立法法》的规定,泉州市尚没有地方立法权,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大多采用的是行政指导的手段。例如自2004年泉州市被确定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以来,先后出台了《泉州市南音保护与振兴十年规划》、《泉州市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这种行政指导,通常是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劝告、建议、协商、政策指导、提供经费帮助、提供知识及技术帮助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和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有效指导之下, 泉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泉州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例如:有11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福建省第1位;入选首批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0项,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9大类68项[6];正式在全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普查工作培训班, 对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开始编纂《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出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泉州极具代表性的9类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一大批媒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泉州市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

1、虽然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应该承担《公约》所列举的各种义务,但《公约》缺少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条款。由于这些义务还需要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切实的履行, 而相关立法又尚未出台,致使公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缺乏足够约束力, 这也不利于泉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2、不论是全国其他省、市,还是泉州, 均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情况,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浓厚的政策性, 反而没有形成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和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福建省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体系,难以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大多集中在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历史文化保护执法思路。因此,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有法可依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3、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较为陌生,对身边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传统民间技艺、文化、习俗等(其实质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通俗易懂,常常加以漠视,当其面临被破坏危险时,缺乏运用法律对其予以保护的意识。(三)完善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建议

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加快立法步伐, 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先行, 这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要的成功经验。我们面对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现实, 日、韩也曾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其应对前述冲击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积累的立法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日本传统文化在遭到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剧烈冲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破坏后,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1950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 规定不仅由国家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 还着重强调由国家保护无形的文化艺术遗产。这部法律在突出保护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的同时, 还强调优先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财产。上世纪60年代, 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来势迅猛, 严重冲击了韩国本土的民俗文化, 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濒临消亡。韩国于1960年颁布了《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经过40多年施行, 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振兴, 很大一批民俗艺术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 并使他们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传承。而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制定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法, 以及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立法原则以及法律机制框架方面,民事保护与行政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双支撑,将二者同时写在同一部法律中,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当然,这将有较大的难度,但笔者相信,只要文化界与法学界紧密配合,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成功。

2、应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法律(广义意义上)资源, 把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纳入到法律框架内。通过前文论述,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既有宪法依据, 又有行政保护和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泉州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有《南音保护与振兴十年规划》、《泉州市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工作方案》等这样相对长效的政策可以依据。因此, 泉州市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除了通过积极提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快立法外(事实上,如果国家将泉州市列为较大城市,使泉州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就可以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依法保护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应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 做好具体的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泉州市政府应制定出一项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政策,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在具体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即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保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行政措施得以落实,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基金;防止开发性破坏;加强资源保护;建立传统技艺保密制度;建立珍贵、稀有实物资料出境的限制制度等等。

3、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确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法思路。从广义上说,行政过程亦是执法过程,政府工作人员在不同的执法理念指引下必将产生不同的行政行为。政府应对现代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趋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引领泉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泉州地域特有的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就长远而言,为了保存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冲突时,经济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让步,不论国家的还是地方的利益,都应该为保护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做出必要牺牲。当然,由于经济利益的存在,这种让步很难自觉形成,因此,就需要依靠立法和法律的威慑力来维护文化遗产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政府应有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执法思路,强调保护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多元的,将保护与宣传、普查、建名录、申报、建立基金、开发、传承等活动及政府职能、资金保障、社会监督、公众参与联系起来,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重要基础保障。

4、加强全民法律保护的意识。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纸上规定是不够的,民众的头脑中也要有法律保护的意识。就目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民众的配合, 再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是办不好事情的。因此,要积极、广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树立全民的保护意识。在大力宣传经过科学论证和研究而得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常识的同时, 更要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只有全民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它才有真正的生存与延续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其走向持久繁荣的未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全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我们才不会让“遗产”变成“遗恨”。

(作者:张文俊)

注释:

[1]张磊:《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2月。

[2]梁治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 为什么 谁来保护》,《文汇报》,2005年7月31日。

[3]《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http: //? wipo_content_frame=/cn/ treaties/。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条、第6条,《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第47条。[6] 笔者所收集的数据统计至2007年3月份

第二篇: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时间:2014年12月 地点:泉州地区 调查人:

一.概况简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调查,截至2014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

为客观分析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选取了个别访问和查阅网络资料结合的调查方法。但因精力有限,不能顾及全部,只能选取其中一两个例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做佐证。

(一)个别访问

(1)江碧峰师傅制作木偶头已经有37年,其儿子江东林也有10个年头。在与江师傅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他对于这项艺术的钟爱,其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学习这项技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于世,“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来学习,虽然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名,可是到了我,来看的人不少,却没人愿意学。真怕什么时候这门手艺断了。”对于正在学习的小儿子,江碧峰赞赏有加,但并不要求他以这个为主业。“人总是要谋生,一旦市场对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还是应该以养家糊口为主。”不过,江碧峰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废了。”

(2)“泉州南音乐团”是全国有名的南音表演专业团体,在问及政府对于南音的保护重视程度时,团长告诉我,从南音艺苑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视。在问及南音艺苑的经营情况时,我了解到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而当地的观众较少。但另外一方面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措施也已经启动,现在中小学生都开设了南音课,泉州师范学院在早几年就已经开设了南音专业,目的是培养一批南音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到各中小学校去授课,阻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泉州市政府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也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文献资料搜集--龚万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分析》

1、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当家的宝贵财富,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民族民间文化。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郑道溪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建议,认为设立保护区有助于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社会参与,艺术家和传承艺人的倾心投入。泉州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文艺社团,对其加强管理指导,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全市现有民间南音社团232个,民间职业剧团168个,以及数目众多的各类十音队、北管乐队、民间舞蹈队、家庭文艺队等。它们由社会力量兴办,依靠社会各界赞助和城乡演出市场生存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间剧团年上演场次达4万场,演出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

3、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的精品生产,拓展了这两个剧种生存的空间,促进了对它们的保护。德化瓷工艺、惠安石雕在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下,目前均已漂洋过海,独闯天下,真正实现了“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惠安崇武,全省最大、最具有专业性的汉白玉雕塑企业——惠安振华雕塑,融传统与现代雕塑意念于一体,颇具中外合璧之鲜明特色,备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客商、收藏家的青睐。

4、注重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针对这种情况,适时予以引导,让其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生存。政府出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元宵灯展,采取政府资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向艺人订购花灯,基本上保证每个艺人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5、加强人才培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1956年以来,特别是1977年以后,市政府坚持办好泉州艺校,根据泉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南音、戏曲、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为各国办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共1000多名。1990年以来,市政府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连续15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涌现出数百名南音演唱新秀。去年,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招收本科生,进一步提高南音人才培养的档次。

6、开展珍贵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全面开展综合性试点工作。泉州市在长期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决定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大力抓好重点项目的全面普查、声像留录等工作。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编辑出版了“泉州地方戏曲丛书”16卷,“泉州民俗文化丛书”4卷,《中国民间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南音指谱大全》、《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等,并建立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泉州南音戏曲陈列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抢救和初步保护工作,是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7、开展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契机,积极组织民间文化展示,市政府连续主办了8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5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暨闽南文化节和国际风情节、28届戏剧会演、5届旅游文化节,承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7届年会等。泉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深深融入群众之中,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泉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虽然有各界人士的全心投入,工作进行得很不错,但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的非物质文化流失严重,甚至于销声匿迹,这里面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把时间花在欣赏欧美电影、欧洲足球、卡拉OK等等,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正越来越失去地位,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濒临灭绝,例如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李宝尧的刻纸艺术,惠安女服饰等,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二)传统艺术失去市场

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

(三)传统艺术后继乏人

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如十音铜锣制作、妆糕人等技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五、保护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1.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

3.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4.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

但是在我的调查查阅中,却发现传统文化的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我相信这也是这份调查作业的初衷及目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第三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言佳句: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

下载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法律维度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从端午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从端午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 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丁甲村龙灯) 黄州区文化局: 我灯是黄州府、禹王城、成家高山社庙灯,俗称(企龙灯),实则宝龙灯,现名龙灯。此灯在方圆三十余里晓有名气,历史悠久,据考究,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

    2008申论范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论标准范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迫在眉睫》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