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辽宁特岗教师考试申论热点时评:“最美”精神
铁岭人事考试网
【背景链接】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标准表述】
“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以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世间的那种至真至纯理念——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一种朴实善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其实,在这种最美精神的映照下,还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为救孩子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接从10楼坠落的女孩而左臂尺桡骨断成了3截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些平凡善良的中国百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最美精神,帮助人们寻找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主流精神,他们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靠精神层面的元素打动人心,就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仰慕。
“最美”现象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好态势,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契机;平凡英雄的善行义举维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同时也支撑着老百姓对于正义、良知、道义的信念; 发现“最美”英雄,体现了当今时代和社会对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的内在呼唤。
传递真善美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也指出: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更好地形成以点带面效应,在整个社会营造正能量,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将“美”的品质根植于内心,外化为行动。靠制度来保障,用自觉来互相感动。首先,尽快建立一种“发现英雄、宣传英雄、关爱英雄”、确保“最美”精神常态化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其次,完善教育培养机制,以孩子为主体,重视从小培育“真善美”品性内核;再次,构建社会信任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诚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相应的严密性。最后,实行合理的奖惩机制,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一项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在实行中让百姓、让社会得实效。这就要求制度的辽宁人事考试网 铁岭人事考试网
执行应有必要的刚性,对不执行者要有相应的惩戒,使其得不偿失,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最终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孟子曾在《公孙丑上》中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孔子也指出,道德的力量是不可预估的,当下,只有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各种制度,才能更加有效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这些“草根正能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辽宁人事考试网
第二篇:辽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三个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问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含义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实现途径与条件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2.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四)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实质和核心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含义及其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关系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4.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2.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定义及其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纸币和信用货币
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7.剩余价值的定义
8.剩余价值率
9.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lO.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股份资本和股息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雇佣劳动制度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
2.工人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地位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生产集中与私人垄断的形成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资本循环
1.资本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的定义
3.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4.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的含义
2.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三)社会总资本运行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2.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理论前提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内容
2.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4.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2.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估计和应对准备
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暴力革命是基本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3.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二、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6.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冢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5.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6.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体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思想、政治组织方面的领导作用
2.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
5.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五)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3.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4.独立自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要求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只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才能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要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4.要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5.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3.关于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沦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的理论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沦
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9(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5.“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理解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法治国的内涵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社会主义秉辱观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五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
一、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一)大会的主题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2.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1.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这个理论体系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它要在发展中发挥作用,于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关于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五)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经济中央与地方关系
7.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8.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正党的建设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3.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2.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7.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加发展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深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6.切实改正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六部分 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学基础理论的基本范畴
(一)法律及其特征
1.法律的定义
2.法律的显著特征
(二)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含义
2.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三)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特点
2.法律原则可以被划分的不同类型
(四)法律效力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
2.法律效力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3.法律效力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
(五)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
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有机统一
(七)法治和法制
1.法治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2.法制的含义及分类
3.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八)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
1.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和及时
2.在法律适用中应贯彻的原则
3.法律解释必须遵循的原则
(九)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
1.法律监督的内涵和应遵循的原则
2.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
二、宪法的基本知识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宪法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等方面的特征
(二)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制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
2.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民法的基本知识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2.民法的调整对象
3.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权利的种类
4.民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
5.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三)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合同订立的程序
3.合同效力
4.合同的履行原则
5.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四、刑法的基本知识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狭义的刑法概念
2.刑法的基本任务
3.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一般特征
3.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4.犯罪的种类
(三)刑罚的概念、种类
1.刑罚的特征和目的
2.刑罚的种类和具体运用
第七部分 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和社会组织
(一)社会的含义及其构成
1.社会的含义是指相互依存的人们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的本质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1
3.社会的一般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4.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机构
3.个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4.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和类型
1.社会组织的定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区、城乡关系和城市化
(一)社区的构成和类型
1.社区的含义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的类型
(二)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2.城市社区的特征
(三)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2.城市化的动力
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社会问题及其理解
1.社会问题的内涵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3.人口问题的实质
4.失业及其成因
5.贫困的界定和认识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
1.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科学认识
2.有关现代化的标准的确定
3.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八部分 管理学基础
一、管理和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及其理解
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
4.管理的重点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效率和效果来评判
(二)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的发展职能有决策和创新
(三)管理者的类别、角色和基本技能
1.管理者的含义
2.管理者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类
3.管理者扮演着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制定决策三种角色
4.管理者应当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三种基本技能
二、管理和环境
(一)环境的界定和分类
1.环境是指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
2.一般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的构成
(二)管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外部环境对管理的双重作用
2.管理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三、计划和决策
(一)计划和计划工作
1.计划的任务是预测、决策和部署
2.计划工作的程序
(二)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
1.目标管理的实质和特点
2.战略的层次和战略管理的特点
(三)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1.决策的含义和原则
2.决策的一般程序
3.定性决策法和定量决策法
四、组织和组织工作
(一)组织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的本质特征
2.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4.集权、分权和授权
(二)组织结构
1.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
2.事业部制的特点
3.团队结构的特点
4.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其运用
(三)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容
2.组织文化的功能
五、领导和领导工作
(一)领导及其本质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功能的主要表现
3.领导的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
(二)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要点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要点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要点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
5.精神激励的类型
(三)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沟通的类型
2.沟通的重要性
3.沟通的方式
六、控制的作用和过程
(一)控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控制的含义
2.管理控制的特点
3.控制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控制的类型和过程
1.控制按时问分有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2.控制的过程分析
第九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修养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规律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1.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3.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
4.是宣传思想领域的基础性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教育作用
2.导向作用
3.协调作用
4.凝聚作用
5.稳定作用
6.保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1.思想和行为相互转化的规律2-思想行为和利益相关的规律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
4.教育和管理相统一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针原则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培育“四有”新人2.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构建精神家园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形势政策教育
5.民主法制教育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
l.坚持高举旗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6.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7.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和载体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2.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3.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4.重视通过人际交流开展个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典型示范
2.自我教育
3.理论教育
4.情感激励
5.社会实践
6.心理咨询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1.活动载体
2.文化载体
3.管理载体
4.网络载体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五、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信念
5.道德行为
(二)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谦虚谨慎,勤劳敬业
3.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4.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5.朴素大方,廉洁奉公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批判继承,善于思考
2.严于“内省”,重于“慎独”
3.乐于“见贤思齐”
4.知行统一,注重践履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9.aspx 第十部分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教法研究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任务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对学生进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3.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
4.培养“五爱”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6.树立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评价
1.识记能力的评价
2.理解能力的评价
3.运用能力的评价
二、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一)初一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1.正确对待社会和看待自己
2.心理品质、道德情操修养
3.性格情趣的培养
4.自律能力的培养
(二)初二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1.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3.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
4.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5.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初三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基本国策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教育目标
2.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3.要做到“少而精”,“讲练结合”
4.要调动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5.要讲究课堂艺术
(二)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活动课的重要性
2.组织活动课的基本要求
3.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三)课件的制作及其运用
(四)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后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10.aspx
第三篇: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调任带走
车,留下了什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只带走一辆公车。诗里描述的是湖北广水,该市的官员上调,将单位的车也一起顺走了。迄今为止,已有28辆公车离广水而去。这令当地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强烈不满。
说顺,这词似乎不太准确,官员带车走,不是小偷小摸般的顺,而是光明正大、理所当然之事,至少在广水已经成了惯例。君不见广水有部分官员在知道自己要调走后,专门在临走前买好新车,以备他们带走。事前有准备,事后不理会,看来广水的官员早已对此驾轻就熟。
带走一辆公车就像带走一篮水果般轻松、随便,这车到底姓公还是姓私?给官员配车说起来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可是现在看起来却成了工作的阻碍,你要没车,人家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官大官小,人手一车,用得多了,用得久了,官员们看来是对车子产生了私人感情,人走了,也想把车带上。可惜你的私人感情再浓厚,这车还是姓公啊。官员的另一种称呼叫公仆,供你使用的车叫公车,是用纳税人的钱买的,是为了你服务民众用的。这道理我们的官员不是不懂,只不过在缺乏监督与制约的公车制度下,装傻充愣成了他们的一致选择。你看,广水的官员在临走前这么短的时间内,尚能说买新车就买新车,这纳税人的钱花起来跟他家的有啥两样?
这样带车走不是没有意见。相反,意见大得很。2007年,时任广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的肖诗兵调往随州任职。临走前,他透出风说,会把乘坐的小车带走。一些民警拦在车前,要求司机将车开回公安局大院,不得离开。随后,为防止这辆车逃离,几个人专门将车胎气当众放掉。不过,这辆车最后还是被带走了。一位原广水市检察院检察长准备带车走时,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检察院职工将大门锁住,不让车走。最后经过调解,车还是被开走了。带车走容易,拦下车何其难哪!广水人大的5位常委愤怒了,2009年11月,五名人大官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要求清理并追回调出领导干部所带小轿车的议案》。几经周折之下,追车议案被列入议事日程,形成决议后成立了专门的追车小组。可是追车也难!追了数月,28辆车只追回8辆,剩下的20辆没法追了。因为这些“车主”高升了,找上级领导追车,“会得罪很多人”。到底难在何处?难在上面的压力,难在政府官员的说情。被调到随州的前广水纪委书记邓凯对记者表示,从没有人找他要车,“如果找我要我不还,那是我耍无赖,关键是根本没人找我要过车。”纪委书记都是这种觉悟,其他人可想而知,向这些上级领导追车的难度也就不难想象了。
离开时带走车,到了新单位又配一辆车,于是带走的车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成了私车。广水市人大财经委主任马国庆说,据他所了解,有部分将车带走的官员,将车给了亲戚用。广水市政府称,一开始是为照顾被抽调官员的情绪,才允许他们带车走的。官员的情绪要照顾,那谁来照顾民众的情绪呢?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们带走了车,却留下了浑浊的“官声”。
第四篇:国考申论热点:最美精神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国考申论热点:最美精神
【背景链接】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标准表述】 [现象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分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以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世间的那种至真至纯理念——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一种朴实善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其实,在这种最美精神的映照下,还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为救孩子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接从10楼坠落的女孩而左臂尺桡骨断成了3截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些平凡善良的中国百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最美精神,帮助人们寻找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主流精神,他们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靠精神层面的元素打动人心,就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仰慕。
“最美”现象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好态势,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契机;平凡英雄的善行义举维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同时也支撑着老百姓对于正义、良知、道义的信念; 发现“最美”英雄,体现了当今时代和社会对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的内在呼唤。
[对策]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传递真善美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了更好地形成点带面效应,当务之急是将“美”的品质根植于内心,外化为行动。用制度来保障,用自觉来互相感动。一是尽快建立一种“发现英雄、宣传英雄、关爱英雄”、确保“最美”精神常态化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二是完善教育培养机制,以孩子为主体,重视从小培育“真善美”品性内核;三是社会信任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诚信管理制度的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操作性及相应的严密性。同时,制度的执行要有必要的刚性,对不执行者要有相应的惩戒,使其得不偿失,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最终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可用妙语】
1、孟子曾在《公孙丑上》中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第五篇:【热点时评】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八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热点时评】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八
公考小编寄语:2018年公务员考试时间预计在2017年11月,考生要好好备考!公考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备考的伙伴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学习学习!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公考论坛,祝愿考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背景链接*
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央媒体对家风家教的宣传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和好评。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了要“三注重”: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家庭?家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家训、家教、家风对立德树人又能发挥哪些作用?这是我们欲加以探讨的问题。
综合分析*
[家庭及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旨在强调家庭对于国家治理、天下兴亡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家是人的出生之地,是人的生活依托和物质家园。我们需要父母亲人的供养,才能完成生理成长、学业发展,才能成家立业。不仅如此,家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缺乏一种家园感,我们的灵魂就无处栖息安顿,而难以安身立命。有父母才有家,这就是无数中国人过年时都要不远万里回家省亲的原因。
德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都是母教的光辉典范。
良好家风还是人生吉祥幸福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德教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
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有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的嘱托和诫勉。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但都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精粹、实践针对性强、文字浅显易记、易于教化实践等特点。
家训是家教、家风的文本规范体现和经验积累。家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实际教育活动。家训家教的基本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家教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培育出品德高尚、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家训与家教培育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良好家风则构成了立德树人育才的良好家庭环境与风气。
[家教家风的现实意义]
一、家教家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风总体上是与社会大环境相关的,家风在受社会风气影响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那些积极向上的家教家风,渗进子孙后代的血液,渗进社会的文化,影响着社会风气。只有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才能滋养出好的品格和民风。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道德的力量和规则的信念。
二、家教家风是现代公民德育的奠基。家、家族既是文明人类自我生产和繁衍的母体,也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细胞”,还是人类生命个体与社会组织生活之间的关键“链接”。因而,家教家风与整个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联。现代社会,家教不仅依旧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一个缺乏基本家教而能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社会公民的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人们常把家教看作是养成人格美德的摇篮,将家风视为民风国风的风向标。
三、家教家风影响人的一生。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来源于社会遗传,而社会遗传来自于和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首先主要是家人,只要和孩子有接触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有能够进入孩子眼睛的行为和进入孩子耳朵的声音,事实上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孩子接触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其实也都是在对孩子上课。因此,作为家庭乃至家族整体素质反映的家风要比单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独亲职的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所以,家教家风会影响人的一生,父母长辈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生都会打上家教的烙印。
四、家教家风有助于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家教是人生第一堂教育课,良好的家教有助于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藉、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
五、家教家风造就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优良的家教家风就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精神滋养。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一个处在好的家风家教的人,会在其好风气的影响下得到好的发展。有时候与一个人接触,很快就感觉到他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举止进退、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品质多半与家庭的影响、家学的渊源、家风的承继、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
[对策措施]
一、父母长辈需谨慎自律。在人生之初,孩子自我的形成有多种可能,而父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们会直接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位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折射出优良家风对他的影响,会让人看到父母对子女成长精心抚育的印记。家教的主体是家长,传承的规律是父传子继。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更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首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
二、家庭环境需风清气正。一个处在好的家风家教的人,会在其好风气的影响下得到好的发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很清楚的表达了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古人语: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未上课堂前就要上好真善美底色。家风不正的家庭,会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而一旦形成坏习惯,再发展成不良性格,人生趋势将很难逆转。所以,净化家庭内部环境,给家庭制定必要的规矩,给孩子做出正确的表率,让家风清正尤其重要。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务必重视建立良好的家风和环境的熏陶。
三、家风建设需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一些优良的家风家训中的精华渐渐融入到了新的道德建设中。因此,新时代的家教家风的建设与培养需要与时俱进。对于传统家风资源首先要进行分析,辨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过时的部分和尚有价值的部分,对于传统家风资源中过时的部分要进行剔除和抛弃,对于有价值的部分要进行转化运用。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四、家校共建要相得益彰。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最为基础,社会教育不可忽视,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共睹。学校是文化圣殿,是教化人的专门场所,要求教师立德树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教化人,但归根结底,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学校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及长辈的家庭教育相得益彰,才能联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素材*
[标题]
好家教出好家风
重视家风家教 筑牢拒腐防线
[开头]
示例一
有时候与一个人接触,很快就感觉到他或她的文明程度、道德自律、举止进退、做人修养,乃至人格人性。这些东西多半与家庭的影响、家学的渊源、家风的承继、家教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国人在境外的不雅表现,乃至在政法节目中看到一些罪犯的愚蠢无知与无耻,也令人叹息痛心于他们家教的极端缺乏。
示例二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即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颜氏家训》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中华民族一向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留下许多著名家训、家规,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结尾]
示例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世道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风。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有一个尺度的,提倡什么,容忍什么,禁止什么,严惩什么,都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这对逐渐树立起人们能自觉接受的道德规范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核心价值的教育一定要进千家万户,进入童年人生。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示例二
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传承好家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责任,都应尽到一份责任,要让好家风的传承更有力量。
示例三
于无声处见惊雷,于“鲜活”中体味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行动吧!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全社会的温馨和谐,做“好家风”的引领者、守护者、建设者。因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