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时间:2019-05-15 03: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第一篇: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说说新闻由头

黄冈日报社 刘富中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就是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一,什么是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其它的新闻报道体裁如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请看2009年9月15日《鄂东晚报》头版头条消息:艺苑奇葩争芳斗艳 犁园妙笔推陈出新(眉题)黄梅戏娘家唱响二十载声名播九州(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说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即将开幕,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昨日欢聚一起,你一笔,他一字,书写了一幅楹联:响震东山,南北西咸同敲金戛玉;音溶秋月,春冬夏常睹甘雨和风。

这幅楹联的意思是:黄梅戏的锣鼓音响和唱腔如敲金戛玉一样的好听,演员的声音溶进了秋夜的月色,春冬夏都能看到他们的演出,每看一场戏,都像沐浴了甘雨和风。这则消息的的新闻由头就是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书写楹联称赞黄梅戏。用“昨天”写的对联作新闻由头,时间近,事情新,而且对联颇有特色,形象概述了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和演出效果。用此作新闻由头,可谓新颖别致。

“由头”是什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可作为借口的事。新闻由头的概念,并不是“新闻”与“由头”的释义的简单相加,它是指重要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引子。这里的关键是,“引子”必须是当天的(至少是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如果运用的“引子”与原来的新闻事实,在时间差距上不大,那么,不仅“引子”体现不出多大价值,而且报道出来的新闻还是读者、观众、听众所不喜欢的旧闻。

请看2012年3月7日《黄冈日报》的一则新闻:盖环境友好型大厦 建资源节约型工程(引题)湖北本格公司“高频焊接”和谐生态(主题)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临海矗立于深圳大铲岛的前湾LNG电厂,与海滩、海浪、海鸥等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来此观光者无不为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由衷赞叹。

这个电厂的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是由中南钢结构集团湖北本格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制造并安装的。

3月5日,目送来自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远去,公司总经理戴国华走进计财科,看了看台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是偶然巧合吗?

这则新闻采用的是复合式导语,新闻六要素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通过描写、叙述和设置悬念来逐渐交待。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用一个特写镜头,“放大”电厂,吊起读者的味口;第二自然段交待电厂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的来历;第三自然用“最新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来说明: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对于本格公司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导语在使用“由头”时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其“引子”是:3月5日,公司总经理戴国华目送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走了后,到计财科看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个“引子”与公司引进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生产设备和技术,突破高频焊接薄壁的瓶颈的新闻事实相距半年,而这“半年”所发生的事情无疑是读者想要知道的。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如果把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即把新闻由头比作“藤”,而把新闻比作“瓜”,的确,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的联系。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很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请看1994年6月8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黄梅戏乡添新曲 两代秀才弄金梭(标题)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黄梅戏的故乡黄梅县,过去“男耕女织配成双”,如今有父子三个作搭档,开办家庭织布厂,带出了一个纺织村。

6月2日,这黄家父子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他们黄家织布厂产品的门店。

这是一则人物新闻,“两代秀才弄金梭”,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时间跨度30多年,要把他们的事儿报道出来,就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6月2日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服们产品的门店”,记者眼前一亮,这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由头。

在事件性报道中,它的导语具有新闻由头,但这种由头不具备审美的直观性,如会议新闻、一般的动态新闻等。非事件性题材的新闻,就需要记者用主观审美的创造力来找到具有张力的新闻由头。

有一条《花椰菜贮藏保鲜技术已过关》的新闻,猛一看题目,也就是某一项技术通过了鉴定的一条很一般的消息,但导语却语出不凡:“元旦前后,黄州某些蔬菜商店的货架上出现了用塑料袋套装的花椰菜(俗称花菜),一棵棵新鲜洁白,招人喜爱。谁会想到,这是已经贮存了二、三个月的菜。这些菜花是北京市蔬菜贮藏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采用一项新技术贮存下来的。1月中旬,商业部在大同市召开了鉴定会,这项花椰菜保鲜技术正式通过鉴定。”记者在这里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写出了花椰菜的新鲜感觉,让一条“硬”消息,生成了一条“软”导语,把新闻写活了,其实,这种写法并不难,只要记者抓住新闻由头这根新鲜的“藤”,那么摘下来的新闻之“瓜”就会有新意。

二,新闻由头的依据

新闻由头,即新闻的报道依据,是新闻报道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价值依据与时间依据。它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

新闻由头要回答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中各有不同的侧重:事件性新闻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

1,价值依据 报道首先应当努力表明事实的新闻价值。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定要在导语中表明。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不够明显,导语中如不表明,读者就难以理解报道的必要性。请看这一导语:黄冈市劳动模范、三泰棉纺织公司青年工人吴琼芳昨日结婚了。

吴琼芳虽然是一个市级劳模,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按西方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零”,这是构不成新闻的。所以读者会提出疑问,她结婚也是新闻?我看了这条消息后,对导语进行了修改,同样也是报道这一事实,就能让人感到其价值所在:

三泰纺织公司挡车工吴琼芳,曾表示不达到连续50万米无次布不结婚。昨天,她在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后,高高兴兴办了喜事。

后一条导语,与其说是报道“结婚”,不如说是报道这位普通女工做了不平凡的事,即“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这样就把“结婚”背后的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显示出来了,以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体现报道的价值依据,回答的是为何要报道的问题。事件性新闻在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时,着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它的报道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效性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回答好“为何要在现在报道”这一问题。但是,新近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实,你为何独独挑这一件来报道?你的回答当然是这一事实有报道价值。所以,如何表明你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依据,成了事件性新闻写作的重要问题。

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表明新闻事实的价值依据。

(1),突出法。突出法的意义在于将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某些内容在导语中特别加以醒目处理,让人开门见山一下子就能把握到报道的价值依据。

在某些事实中,其不同的新闻要素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按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根据前者,“不平常人”不管做的是多么平常的事,也可能构成新闻,报道时只要表明其“不平常”的身份,即解决了新闻由头。根据后者,“平常人”所做的事,必须具有“不平常”性才能构成新闻,所以,报道时一定要将其事实的不平常性突出出来。其他的新闻要素,只要具有显著性特点,也可以作价值依据突出以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如:“早上八点钟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这里突出的是“何地”这一要素。中央国家机关迟到现象显然比一般单位更引人注目。又如,工人们每天都要上班,但过年过节还坚持在岗位上就是新闻。这时,时间要素就是报道的新闻由头。

对某些要素在导语中作突出处理,是消息写作中的一个进步。是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过去的消息写作很重视第一段的“撮要”功能。如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把新闻的格式分为撮要与详记两部分,“新闻之第一段,曰撮要。”它所包括的,“不出下列之六种,即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为何及如何?是也。”可见,所谓“撮要”并不是对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作突出处理。之所以要在导语中包罗诸要素,是因为电讯事业刚刚诞生,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记者担心发了第一段后机器出故障,后面的内容发不出去。等到后来技术发达了,记者可以一次把一条消息完整地发出,在消息一开头仅将其报道价值凸显也就成了可能。

突出的另一面即是隐去法,对不重要的内容作隐约处理。突出与隐去是相辅相成的,有突出必有隐去。隐去一些,另一些内容就变得突出了。消息导语从“全型”的、“晒衣绳式”的第一代导语,发展到“部分要素式”的第二代导语,就是将另一部分要素作了隐约处理。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在事先没有发出警告的情况下,住在15号街433号的30岁的铸铜工布拉迪,星期五早晨8点钟过后不久,走进他的兄弟威廉在拉涅西街45号开设的店铺,并且向他的兄弟的身上开了3枪。

这是早已停刊的美国《底特律日报》在1911年曾经刊登过的一条“全型导语”,六要素俱全。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不够鲜明。如作突出法处理,就要将一些不要紧的信息作隐去处理:

一个铸铜工星期五早晨8点多钟在拉涅西街45号的店铺,向他的兄弟开了3枪。

可见,隐去与突出有着必然的联系,惟有“隐去”,方有“突出”。

(2),渲染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可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请看2006年4月21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机杼声穿越历史 木兰景独秀荆楚(眉题)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见机杼声,便会想起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想起花木兰,便会滋生去这位古代巾帼俊杰的故里走走看看的欲望。

昨日下午,女英雄故里的武汉市黄陂区旅游部门在来我市举行的木兰山旅游推介会上说,机杼声穿越了历史时空,木兰山景区已独秀于荆楚名胜,成为集访古、探险、漂流、疗养、观光、娱乐、集会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热线。景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目前报名于今年“五一黄金周”组团前往旅游的旅行社络绎不绝。

这篇报道的主信息也在标题中表明。导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说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读者可能感受不到其新闻价值。导语对景区的“神奇”稍作渲染,即令读者大开眼界,叹为奇观,欲知愿望顿生。

以渲染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防止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消息写作必须是:以最短的文字,以最朴素的表述,将最重要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而渲染之法如果不加适当控制,首先就有可能造成篇幅过长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如《陕北有煤海》的导语:

记者本月上旬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

这条报道的新闻价值就在于煤成了“海”,以其数量之多而构成报道依据。所以,对“煤海”作点渲染是必要的。这条导语仅用了一二十个字,就把“海”之貌勾画出来了,十分传神。

渲染法要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显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消息不能仅靠文字的生动来引人注目。1995年我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市开幕,一条消息是这样来渲染的:

红脸蛋红肚兜红抓髻,以东北之宝人参作拟人形象设计的吉祥物人参娃展现了吉林人敦厚、诚挚的热情。大型文体表演《冰雪颂歌》中,身披白、粉、宝石蓝各色轻纱,头戴晶莹冰花头饰的60名“雾淞少女”飘浮冰上,尽展人间仙境,体现了吉林人的智慧和洒脱。吉林省又一次争得了在这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冬运会的机会。

过多描写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了,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冬运会开幕则被淹没了。

(3)反常法。着意揭示事物包含的矛盾现象,通过矛盾来表现事物的反常性,以此来凸现新闻价值。如“中国最小的狩猎民族有了第一名大学生”,抓住“最小”与“第一名大学生”的矛盾,突出新闻价值。又如《“武化”门前观春潮》的导语:

正月十四,雪后的大别山区寒气袭人。天还没亮,鄂东最大的化肥厂——武穴化肥厂的大门口,就熙熙攘攘聚集起四五百人。汽车、拖拉机、摩托、板车、自行车排成几条龙,车主们都伸长脖子,望着大门口那一长溜开票交款的队伍,只盼同伴一吆喝,能早点进厂装化肥。

对这景象,武穴化肥厂厂长姚春也十分惊讶:“往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是化肥销售淡季,都是我们去给农民兄弟送肥上门,今年却是农民兄弟主动给咱“拜年”来喽„„

这段文字着意强调的是“冷”与“热”、“淡季”与“旺季”的矛盾,从今年与往年的巨大反差中见出事物的变化。西方关于新闻的定义,就特别突出事物的反常性。如我们熟悉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即是。反常性通常表现为一种角色反串。事物的运行,既有正常的情况,也有反常的情况。西方的新闻价值取向更看重反常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多动脑筋,也可以把握到这一点,如郭玲春报道关于表彰新闻工作者的大会,就注意到了“常年”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与“今天”他们扮演的角色的反差:“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了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4),评价法。有些新闻事实的价值不易被人感知,需要有简短的评论来揭示其意义,这样才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如2010年4月30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麻城发现世界最大映山红群落(标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出席昨天第二届中国麻城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麻城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这个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将造福人类、惠及子孙后代。”

这样的事实,如果要想让一般读者判断出其价值,介绍会议内容本身虽然也是可以的,但会把篇幅拉得很长,而用评价法,寥寥数字就点出其价值。

评价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自评法,一是他评法。

自评法,由记者直接作出评价,在叙述事实的同时附带道出事实的意义。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一个并无实权的关工委,一群两鬓苍苍不辞辛苦的老同志,却乐于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办实事,善于帮助弱势群体解难题,形成读书活动、法制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告别网吧四个特色品牌,为加强和改进黄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全区的和谐平安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月23日,在东湖街道召开的黄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双先”表彰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来自基层的32个关工委组织、40名先进工作者和11名优秀法制教育报告员,受到区关工委、区文明办的表彰。

他评法,通常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表明其价值。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巴河文苑》创刊号昨天与读者见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新华说:“这本杂志聚集了大别山脉、巴河两岸文学艺术人才的佳作精品,把鄂东厚重的文人历史、秀美的山川景色尽展人前。”

对于一般的消息来说,应当是尽量少用议论,因为较多的评价可能会给人主观色彩较浓之感。他评法因为是引用了他人的见解,所以比较而言,要比自评法显得客观些。这大概是西方记者乐于使用的原因。福克斯将这种手法称为是当代新闻报道的一个“必需的特征”。“它们可使读者感到与报上所登的新闻当事人发生最密切的接触。假如说对大多数报道而言记者的角色就是在读者和新闻事件之间担任中介人,那么使用直接引语他们至少可以退居一旁而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为自己说话。”

(5),细节、现场描写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能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最能体现新闻发生时间的环境特征、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引出新闻报道主题。写细节、写现场,起始的关键在于记者采访中的工作:在采访中如何捕捉到最有诱惑力、感染力的一个横截面。有了它们,可以使稿子富有一些生动的笔触、有更强的表现力。问题在于,它们怎样与概括性的语言融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如1994年5月21日《湖北农民报》的一则消息:“迷魂阵”迷倒东洋女(标题)

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八张张开的渔网弯弯曲曲,布成一个八卦阵势。在船蒿的驱赶下,鱼儿成群结对地往渔网里钻,以为找到了躲避捕捞的安全场所。渔民收网了。受骗上当的鱼儿左冲右突,跳下跳下,拼死拼活也没寻到一条生还之路,不得不流着悔恨的眼泪滑进渔舱„„这是一幅黄州农民画的内容。

一位东洋女士的目光,被这幅名为《迷魂阵》的农民画给紧紧地拴住了。她打开钱包,掏出1000元人民币„„

这位东洋女子名叫门胁京子,是日本境港市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5月15日,她偕同10会员来华参观访问,作客“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黄州市,对黄州农民画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则消息的新闻由头描写生动,文字简洁,现场感强,让人爱读。现场景象常常表现为一种凝结的画面。在具体的写作上,寻找细节、观察现场有必要借鉴新闻照片展示出的形象。经验性报道是我们报纸上常见的品种,光用数字结果与公报式文字讲成就,容易让人倒胃口。实际上,每一件宏观的大事都是由一个个小场面、小细节、小景观累积而成的,有时只不过需要人略一点染,一个活生生的画图就跃然纸上了。

再看2006年1月5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丹心贯日月 风范昭后人(眉题)黄州各界人士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主题)

本报讯 记者张辉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身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的西服,手持一本《新青年》杂志,眺望远方„„这巍然矗立于“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前的陈潭秋铜像,昨日在蒙蒙细雨之中,接受黄州各界人士三鞠躬——为着陈潭秋烈士诞辰110周年。

以细节、现场描写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二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有哗众取宠之嫌,让人觉得不够实事求是。过多描写会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也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往往就被淹没了。

总而言之,在我们平时的采访中,只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身边的新闻,然后,在采访中多问、多记、多观察,就不难给这个新闻找个发布的由头。2,时间依据

导语中应当努力表明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以必须要有能表明“新近”的时间标识,否则读者就难以感觉到所报道的事实是新闻的而不是历史的。请看下面这条报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晚报专电 1935年6月2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劳工组织第19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与会各国缔结了《关于每周工时减少到40小时公约》(即第47 号公约)。公约规定,凡批准该公约的会员国,应在不降低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每周40小时工时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5天工作制。不仅所有发达国家,而且大多数发展,甚至多数公认的最不发达国家也实行5天工作制。在已了解到的世界上175个国家中,有144个实行5天工作制。在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也有37个实行5天工作制。

这是我国实行“双休日”后新华社发的一个背景性的资料。有的媒体将它当成一条消息发了。但这条报道一开始就是写几十年前的事情,这既不是“新近发生的”、也不是“新近发现的”的事实,为何此时当成新闻来报道?读者定会不知其解。

由此可见,解决好报道的新闻由头,是满足新闻报道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强调了报道的时间依据,但对报道的价值依据未作限定,这正是人们试图对其定义作出修改的原因。但一篇报道中,时间依据是绝对的,而价值依据是相对的,其价值大小是要受到一些相对的参数来决定的,只能在报道中具体处理。

一般而言,非事件性新闻比事件性新闻更需要考虑时间依据。因为它的时间性不如事件性新闻强,时间跨度大。所以,它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事实早就存在,为何现在要报道?

对于事件性新闻,因为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的报道,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它的时间依据是很明显的,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但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报道时间错过的情况下,如何将已成为“旧闻”的事实再作报道,也得考虑报道的时间依据。

消息如何寻找时间依据?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途径。

(1),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非事件性新闻的。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故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如2011年2月23日《黄冈日报》头版偏头条的消息《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综合报道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家乡创业,所选报道的由头就是回乡创业的一位农民新近发生的事情。

如:日丽风和花引蝶 枝繁叶茂凤还巢(眉题)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傅艳雯报道:2月20日,坐落在黄冈市新港路特1号的湖北石盛钰石业有限公司一开门,就有3个客户找上门来,签下总价值320万元的3份订单。公司总经理廖洪涛一脸掩饰不住的自豪与兴奋:“回乡创业的感觉真好!”

今年34岁的廖洪涛,家住黄州区东湖办事处六福湾村,1995年高中毕业后到山东打工,后在威海、日照办起2家企业,生产金钢石合金系列产品。在家乡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他于2008年回乡创办洪涛金钢石刀具厂,2009年建立天时船舶修造有限公司,2010年又创建湖北石盛钰石业有限公司。这3家企业的总投资达到3600万元,去年实现产值3000元、销售收入8000万元,安排210个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民就业。

像廖洪涛一样,仅去年以来,黄州区就有20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乡创业,其中67人办起的企业或实体已经启动,总投资5亿多元,转移本地劳动力5000多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找同类事实中的最近发生者入手,在非事件性新闻中,是以点带面式的写作。一些报道不顾非事件性报道也要满足“新近发生和发现”的这一要求,往往直接从面写起,或者干脆从这类事实的起点写起,结果报道只显示了价值依据,没有表明时间依据,其新闻由头就显得不足。

(2),找过去事实的新动向。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事情发生时,记者没有及时得到报道线索,错过了报道机会,但这一事实仍然有报道价值,只是报道的时间依据已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意这一过去了的事实是否有新的动向或新的发展。抓住新的动向或发展,就有了新的报道由头。

如:实时监测预警 提供决策依据(眉题)智能水位监测标尺应用前景广阔(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不须到现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查看到水位高程或现场视频等水体实情——这种现代高科技水位智能终端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水位观测标尺,在我市问世后,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科技推广企业的极力推崇。

6月1日,市内又有一家高新电子科技公司与其发明者洽谈合作推广应用事宜,并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这种集水情监测、灾害预警、无线网络通信及数据传输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叫做“智能水位监测灾害预警观测标尺”,是黄州区堵城镇土管所干部刘军胜历时3年发明的,已于今年4月20日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这是2011年6月5日《黄冈日报》在头版偏头条位置刊登的消息,其报道对象智能水位观测标尺的面世和获得专利,因记者不知道,没有报道,已是过去的事情,但这件过去的事情有了新的动向:市内又有一家高新电子科技公司与其发明者洽谈合作推广应用事宜,并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这就为记者对智能水位监测标尺提供了报道契机。

在寻找事实的新动向时,如果有几个动向,新闻由头一定要注意抓住最新的动向,以满足“新近发生或发现”这一要求。请看2008年12月19日《鄂东晚报》头版头条消息:我市第一个挖掘东坡传统文化的产品成功注册(眉题)东坡蜜酒瓮生香香飘鄂东(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我市第一个挖掘东坡文化而开发的产品——东坡蜜酒·瓮生香,昨天被国家商标局注册。注册人周金平高兴地说:“商标是企业的脸面,它直接指明了商品生产者或经营厂家。”

坡蜜酒·瓮生香既是周金平开发的,也是他妻子童菁创办的民营企业——黄冈市瓮生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史。清闲时,他得西蜀道人杨士昌酿酒的秘方,酿出了“开瓮香满城”的蜂蜜酒,并写下了《蜜酒歌》:“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周金平受此启发,滋生开发东坡蜜酒的念头,遗憾的是苏东坡酿酒的秘方早已失传。

2002年,周金平到华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学习,在掌握了黄酒的发酵、生产工艺后,开始自己试制,将酒名定为“东坡蜜酒·瓮生香”。经多次比对,反复试验,2003年9月,他终于生产出第一壶东坡蜜酒,填补了黄州东坡传统文化产品的空白。

继2006年12月22日在第15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后,在2007年3月在全国糖酒会上,东坡蜜酒·瓮生香荣获“中国酒业十大创新品牌”称号,周金平跻身2006年度“中国酒业十大创新人物”行列。

今年8月,东坡蜜酒·瓮生香正式投放黄州、团风市场,众多消费者“既闻香而畅饮,又陶醉于东坡文化”。

东坡蜜酒·瓮生香有很多可以报道的时机,在“最近的时间”也有两次,一次是投放市场,一次是注册了商标。究竟选哪一个更好?从时间的先后来看,后者离报道的时间更近,应当作为报道的契机写入导语。

(3),找事实延伸出的场景。还有一种情况,事实已经发生,当时没有及时报道,但这个事实还以某种方式存在着,记者可以从事实延伸出的场景入手,从现场写起。请看1998年9月3日《特区青年报》一则消息:黄梅县一少先队员舍己救人壮烈牺牲(眉题)9岁王敏被追认为共和国最年轻烈士(主题)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9月1日,是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麻墩村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全校师生的心情却格外沉重,三年级王敏同学的座位还空着。班主任王金堂流着泪说:“王敏同学牺牲已经25天了,可是我们天天盼望他回来上课呵!”

这条消息,如果是在事情发生后很快报道,当然就不存在找新的时间依据的问题;如果知道在她被追认为烈士的那一天报道,也不存在找新的时间依据的问题。可这两个报道契机都有没抓住,于是我从开学的第一天王敏的座位还空着这一场景入手,把这发生于25天前的事件报道出来了。“空着的座位”是王敏舍己救人这一事实的延伸场景,从这里写起就弥补了时间上的陈旧。

第二篇: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

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定义。

a.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b.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c.新闻必实)须是对事件(事的“报道”。

2.新闻六要素=5W 1H。

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 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a(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如:比如3月份发生在车间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

b(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重真实、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

C(新闻不是公文

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3.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a.客观。

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b.确切。

比如,“近300人”比“几百人”,“300多米”比“几百厘米”要精确。c.简练。

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尽量避免。本来就是一个简讯不要写成消息,本来是一个消息不要写成通讯。

d.朴实通俗。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稿件中有设备、工艺的特殊专用词,即使你写错了,我们编辑也看不出来,所以要求通讯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

同时,新闻写作必须用第三者身份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通讯员经常用“我院、我校、我专业”等进行表述,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通讯员,应该改为“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学院某某专业”。只有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第三方,才能更客观、更真实。

二、新闻的分类 1.新闻的分类。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

从写作规律和格式上: 新闻体裁主要分为三大类: a.消息:迅速及时和简要报道社会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电报传递的称“电讯”,特别简短的称“简讯”、“简明新闻”。比如阳光之窗的头版文章。

b.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并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动态的新闻体裁。常见于报纸、刊物驻外地记者发回的专题采访。多用于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情等。

c.特写:以文艺手法写所报道的人物,真实再现场景和气氛,使之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求完全符合事实,不容许虚构。亦为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的形式之一,写真人真事,可以在细节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

消息、通讯和特写是新闻写作最常见、最多用的主要体裁,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评论(言论、述评)、图片新闻、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等等。

2.消息与通讯的特点与区别 a.消息的特点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b.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三、如何写好消息 1.消息的结构。

结构分为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6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比如阳光报的要闻简讯栏目),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a.标题: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

b.消息头(通讯员可以不写,单必须有新闻来源,您的名字其实就是您的消息头)c.导语写作来自于电报。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如:“校歌比赛”[叙述式]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

还有描写式导语、摘要式导语等等。„„

四、如何提高通讯员新闻采写能力

1.大家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单说,它就是我们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我们要建造一栋房子,必须先备料,写作也是一样,采访了解的新闻素材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我们视野并被我们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进行新闻写作的问题。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其实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3.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院宣新闻稿模板

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讯(通讯员 xxx)x年x月x日,xxx(主办单位)于某地举办了(主题为xxxxxx的)xxxx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名称+姓名......以及(参加活动的主体单位)......活动现场描述,要突出主体,抓住新闻点,描述简介明了,行文流畅,用词严谨恰当。......可适当加入采访内容,如有嘉宾讲话也应当写进去

活动意义.......

第三篇:新闻写作及摄影培训班主持词

疾控中心新闻写作暨摄影培训班

主持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为提高大家的新闻写作水平,增强宣传意识,建立健全宣传网络,形成人人都是疾控中心宣传员的大宣传格局,进一步提升**疾控中心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疾控中心新闻写作及摄影培训班。

参加今天培训的有中心领导班子全体、中心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各科室新闻宣传通讯员。特别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是,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县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和县人民医院党办主任、宣传科科长***两位老师亲自为我们授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专家老师的到来!

两位专家老师平时工作繁忙,今天能够亲自为我们授课,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务必专心听讲。

下面,首先请县人民医院党办主任、宣传科科长***老师给大家授课,大家欢迎!

……

感谢***老师精彩的授课。

下面请*主任给我们授课,大家欢迎!……

两位老师的授课针对性很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宝贵经验,他们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做好新闻写作、拍好新闻图片和做好 网络宣传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精彩生动的讲授,相信在座各位一定会在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受益匪浅。

今天的培训内容到此已经全部结束,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对两位老师的感谢!

第四篇:心得: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有感

心得: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有感

任远征

9月5日到8号,《中国石化报》的编辑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精心准备了一场关于新闻写作的学习盛宴。

这次培训邀请到了许多学术界的权威老师和学业界的大咖作为培训讲师,从纸媒到新媒体,从行业外到行业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写新闻、如何适应新媒体、如何做人物报道、如何做好新闻策划等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

内容兼顾深度与广度,起到了开阔视野、强化技能、指明方向、解惑释疑的作用,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第一,新闻写作要写什么?

新闻本身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中石化本身是央企、国企,故行业内的新闻宣传应结合国企使命,多围绕企业、集团公司大主题和阶段性中心任务做宣传,同时应弘扬正气,积极宣传典型,又要接好地气,利用好基层这一鲜活的“新闻产地”,多挖掘一线员工的故事,做出我们石化人自己的好新闻。

第二,新闻写作要怎么写?

从新闻写作的专业角度来看,新闻写作即是“怎样讲好故事”。在此应抓住三个关键词:细节、呈现和高度。

新闻都具有真实性,而真实性依托于细节。当报道中的所有细节都准确时,真实性也就得到了体现。同时,细节刻画得愈好,新闻也愈是鲜活生动。细节的刻画可以是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态、事情发展的经过等,但要注意详略得当,其中应拿捏的尺度只有勤于练笔才能掌握。

新闻应具有可读性,吸引到读者的新闻才是好新闻。这就要说到新闻的呈现手法了,所谓故事就是与人的感官相通,通过感受把故事再呈现出来。把自己对要报道的事的感觉告诉读者,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告诉读者。这样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作者所报道事实的真面貌,有代入感的新闻往往能吸引到读者的阅读。

新闻的高度就是“行业新闻,全局意识;国家大政,行业视角。”一是置于国家和大局的背景下思考、挖掘其深层意义,一是在全局背景下,认识行业内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举个例子,送油是件小事,如果和“三夏惠农,送油到田间地头”相结合,高度就上升了不少。当然,这需要作者对时政热点动态具有良好的敏锐性。

第三,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

新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应结合新媒体的新形式、新内容、新媒介,强化学习传统新闻的写作方法,学习新媒体新闻的制作方法和传播规律,做出石化人自己的新媒体。

以上是我参加完培训后的感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加入到新闻写作的练习中,将所学、所思、所悟在实践中运用,使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篇:新闻写作基础——大学生记者团培训讲义

新闻写作基础

一、新闻定义

同学们学写新闻报道,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了解这个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事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新闻体裁是新闻的载体,如同大家写作文,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写作文之前都要想好的。

新闻一词来源于西方。“News”是由north,east,west和south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这四个字母分别表示“北面、东面、西面、南面”。据说在西方报纸出现以前,人们将一些大家关心的事件公布在公共场所的布告牌上。布告牌上方标有四个方位词的首字母N、E、W和S,以表示信息来自哪个方向。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消息或新闻说成了“news”。

那么,是不是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呢?对于这点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其中有几种“说”,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解下: 1.“记录说”。认为新闻是一种记录,就是有闻必录。

2.“事实说”。把新闻定义为一种事实:如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就说“凡是有趣味的事情,都是新闻”。

3.“信息说”。认为新闻是某种事实信息: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就是新的事实信息”。

4.“报道说”。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如原中宣部部长、著名学者陆定一就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5“反常说”:如西方比较流行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

闻。”

目前,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著名学者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注意,是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什么是价值,哪位同学能回答?(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但你回答的是经济学的价值,我们这里说的是社会学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

二、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我们常见的新闻体裁有两类——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等的总称。

关于新闻评论我们只是简要介绍,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新闻报道。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边缘体裁。消息和通讯等下会详细讲,先简要介绍下新闻特写、新闻边缘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就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比较知名的如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调查后形成的报告。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的特点。一般记者以内参形式递交有关部门。

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

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是记者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同时的副产品,报纸上出现的采访笔记、采访日记、采访手记、采访杂感、采访随感、采访见闻等均属这一类。

记者来信,是记者将采访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发表,台头、落款与普通书信格式基本相同。特点是记者通过来信形式及时反映各种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讲明目的、讲清理由、讲清要求。

三、消息写作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新闻就是指消息,它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以“本报讯、本刊讯、新华社讯、据„社„讯”等开头的都属于消息。通讯啊、特写啊都是中国新闻界的“土特产”,在国外类似这样的报道一般称“特稿”。

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述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消息具备新闻6要素5W+1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5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和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电报的运用。在战争期间,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军事临时征用的原因,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时常中断。后来,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把战况的结果写在最前

面,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依次写下去。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这种应急措施产生了新的文体——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特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节省时间。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符合新闻“快”的特点,因此在战后,倒金字塔结构继续保留下来,并得到推广。

消息的写法:写作消息就要设想并回答读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这其实类似我们写记叙文,同学们写一篇消息就要从这6方面去写,抓住6个要素,起笔构思的时候就要一一想到,做到胸中有数。

下面请大家看一篇实例,是我们《华德报》第70期的一篇消息。

当我们弄清楚了我们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从我们大家平常经常接触到的报纸来看,消息的结构其实比较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了解消息的结构后,我们来看下消息的组成部分,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

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体;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要拿起来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拟的好可以吸引读者,拟的不好,一篇消息就失去了灵魂。

消息的标题有主题(正题)、副题(次题)、引题(眉题)三种。

主题:概括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引题:揭示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或烘托气氛;

我们看两个实例:

消息标题的特点:

必须有何人(who)、做何事(what),要求简洁准确。如《华德报》第七十二期《我院交通运输专业(who)获评黑龙江省重点专业(what)》只有标题中出现了这两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标题。同时标题还必须短小精悍,一眼就能够让读者探明主题,比如:“我院召开„„”、“„„在„„隆重举行”,也可用一些生动鲜明或者排比对称的句子。

四、通讯写作 1.什么是通讯

通讯就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详细的消息,展开了的新闻,形象化的新闻)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消息以报道事件为主,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写人的思想及实践活动;消息立足于让受众“早知道一点”,通讯立足于让受众“多知道一点”。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为了吸引受众,往往要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东西放在前面,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导语里;通讯则不一样,它围绕主题把材料串起来,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材料,从头到尾都一样。

从新闻时效看——消息强调的是迅速,快;通讯要求没那么严格,时效性不强。

从信息量看——消息单薄一些,通讯丰满一些。

从信息深度看——消息简单一些,通讯深一些。

一篇优秀的通讯都能缩写成一篇消息 3.通讯的种类

事件通讯,是详细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如实反映各种突发性事件具体情节和过程的报道;第二种是揭露性的,体现舆论监督的报道;第三种是客观全面的揭示事件真相和实质的报道。具有新闻性与具体性、典型性与重要性,完整性与形象性的特点。

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的政策性、指导性较强,要求写出背景、做法、成就、经验、教训,概括好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比典型的报道更详尽,比工作总结要具体生动,富

有文、情、理之长。特点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它取材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着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崭新面貌,激发人们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报纸上常见的形式有“见闻”、“巡礼”、“侧记”、“散记”等。风貌通讯的报道形式比较丰富,见闻、参观记、访问记、杂记、札记、巡礼、纪行、掠影、拾零、拾萃、拾趣、一瞥、侧记、散记、游记、印象记等。

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集体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读者。4.人物通讯的类型——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传记式人物通讯,《华德报》一般不会采用。

特写式人物通讯:像《华德报》第七十五期的人物通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记我院赴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文超同学》,描写对象是我院学生陈佰坤,着重点就在于他参加“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前后的所思所想,进而引出他整个人的作风和品格,为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群像式人物通讯:比如最新一期《华德报》的人物通讯《发扬华德八次搬迁精神 群策群力完成实验室改扩建工程》,描写的就是机电

与汽车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群策群力改扩建实验室的事,报道选取了机电学院吴柏宇院长、吴犇老师、于连志老师在改扩建过程中辛苦劳作、甘于奉献的场景,列举诸如“累了就躺地上休息一会,躺过的地面上留下了汗水的印迹”、“在实验室复位加班中牙齿被撞碎一颗,但他没有立即到医院就诊,而是带着学生继续加班”等生动事例,通过众多个体的描写来褒扬整个集体,既显得生动立体,又真实可信。5.人物通讯的写法

(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写人,不是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而人物的事迹就是实实在在的铺垫。咱们《华德报》的人物通讯几乎都是这样的形式,因为只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拥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才能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成为《华德报》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

(2)抓细节,抓特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事情的细节及人物的特点往往成为整篇人物通讯的亮点,吸引读者眼球的往往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所以,注重细节和特点在人物通讯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发扬华德八次搬迁精神 群策群力完成实验室改扩建工程》那篇报道,“在实验室复位加班中牙齿被撞碎一颗,但他没有立即到医院就诊,而是带着学生继续加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要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关系。所以在写集团先进人物的时候,要突出先进人物与单位员工的亲密关系,写员工对该人物的支持、信任

和敬佩,这样才能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

(4)写人物通讯避免出现全篇只有描写、叙述。可以适当插入一些群众对该人物的评价,从周围人的角度进行的评价往往更有说服力。

下载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讲义

    2016年9月 1 《应用写作》讲义 绪论  内容梗概 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沟通、传播、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应用文写作不断发......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医院通讯员业务学习资料 一、新闻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

    新闻评论讲义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编辑部或作者个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

    第六期新闻写作培训班策划书(全文5篇)

    第七期新闻写作培训班策划书一、主办单位:大学生记者协会 二、活动时间:2011年11月 三、活动地点:5号楼105 四、活动目的:为更好地培养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业务水平,拉近校园媒体......

    关于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的方案

    关于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的方案 一、举办培训班的原由 自去年10月全国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照部局部署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以来,我社收到各地公安交通管理宣传......

    新闻写作

    下编:通讯写作 什么是通讯? • 现代新闻写作学所说的通讯是一种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地、详细地、形象地报道现实中各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

    新闻写作

    范围: 1、新闻材料:分类 :按性质分;新闻事实材料背景事实材料言论性材料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材料(第一手材料,是记者直接从新闻现场耳闻目睹抓来的材料。直接材料报道中往往成为......

    新闻写作

    1.邵飘萍 五四运动的实际发起人 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 奠基人 《京报》创始人 ‘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 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