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3: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

第一篇: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

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

今年4月以来,西安被一股浓浓的戏剧味包裹着。在今年的第七届“西安戏剧节”,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20部剧目、50多场演出以及70多场戏剧公演活动,西安人以及来西安的游客有福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梨园”发源于西安,西安市政府将建设戏剧名城作为展现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戏剧环境并不景气的前提之下,打造梨园之都该如何有所突破呢?来西安不能不看一场《三滴血》,能否成为一个可以变成现实的梦想呢?

2016年夏去英国旅游。或许是受旅游广告词的蛊惑,在伦敦停留期间专门去西区看了音乐剧《歌剧魅影》。

其实,这个剧名叫《歌剧院魅影》更恰当。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剧院魅影》,一本介于侦探小说与荒诞小说之间的惊悚爱情故事,发生地为巴黎歌剧院。小说法文版出版于1910年,一年后英文版出版。这部小说被多次拍成电影,还诞生过一个中国版的电影――《夜半歌声》。

据说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看了这个小说后,就决定要将之改编为一部音乐剧,后来这部剧就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人这一生只看一部歌剧,那么绝对该是《歌剧魅影》――BBC曾?@样评价这部音乐剧。

“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这部肯定是毕生之选”――这是伦敦《每日镜报》对《歌剧魅影》的评价。

1986年10月9日,《歌剧魅影》音乐剧在女王剧院上演,到演出三十周年之际共演出了12000场。至今,除周日外每天依然上演1-2场,且场场爆满。女王剧院是西区的顶级剧院,该剧院建于1897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属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该剧院还是英国二级遗产。迄今这个剧院三十二年只演这一部戏。

因为不懂英语,笔者演出前临时上网脑补故事情节,查到一串令我吃惊的数字:《歌剧魅影》上演二十九年(截至2015年)在27个国家上演了74000场,观众1.3亿,全球票房56亿;2015年到中国演出,在北京、广州演出两个多月,票房收入过亿;在北京演出一个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一个1600座的剧场,每日上座率高达95%。这部剧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艺术产业的聚集效应

伦敦西区位于伦敦市中心,曾因位于伦敦旧城的“西端”而得此名。伦敦共计有100多个剧院,其中有40多个聚集在夏夫茨伯里(Shaftesbury Ave)和黑马克(Haymarket)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地方,形成一个高度聚集的剧院区,简称为西区(West End)。该区也是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代名词。

因为莎士比亚,伦敦成为了戏剧之都。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泰晤士河的南岸出现了一些专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剧场,这也是商业剧场的雏形。目前,仅剩下莎士比亚环球大剧院这个露天剧院还在演出使用,常年不断地上演莎翁剧目以满足喜好莎士比亚观众的口味。

西区剧院大多建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区剧院曾迎来了一次大发展,后虽经历过二战炮火,但剧院外观上依然保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

西区上演的剧种有话剧、音乐剧、歌舞剧和喜剧等,还有一些剧目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从内容看,绝大部分是娱乐剧,即使是严肃题材,经过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加工与再创造,也变成了幽默诙谐的轻喜剧。这或许是其商业化成功的原因之一。

伦敦西区每天公开售票的演出达100多场,其中,大多为音乐剧和话剧。伦敦本地人以及将观看演出作为经常性消费项目的人群偏好严肃话剧、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剧最受游客追捧,他们将看音乐剧列为“人生必做的100件事之一”。

西区是音乐剧的故乡,产生了诸如《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和《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吸引游客前来观看,传播了西区戏剧文化,更是通过全球性的巡演向世界各地传输其戏剧魅力。百老汇上演的热门音乐剧最初大都源于英国,音乐剧最高奖项“托尼奖”也常常花落英国作品,这体现了英国戏剧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年龄是选择剧目的一项主要影响因子。3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偏爱喜剧、悬念剧;35岁至55岁的观众喜爱经典话剧和音乐剧;55岁以上的观众则更喜欢话剧、歌剧和芭蕾。年长的观众比年轻人更经常到西区观看演出,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平均到西区观看演出6次以上的观众中55岁以上的人占到了47%;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34%。

西区密集的剧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项,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找到其中意剧目。西区也有木偶剧、儿童剧演出,暑期,一些剧院还会加增下午场,专为小朋友演儿童剧,有时还会有儿童免费入场的优惠活动。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对舞台艺术魅力的感知力,从小培养对戏剧的热爱。

有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将看戏剧演出列为到伦敦的重要因素;有四分之三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戏剧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在伦敦剧院区看戏的观众里,外国游客约占四成,其中,美国游客占了近一半。

西区表演艺术产业运作经验

在全球表演艺术整体式微的环境下,与美国纽约百老汇比肩的伦敦西区仍然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与其现代化的商业管理以及运作方式密切相关。

用适当的票价吸引观众进剧场消费。西区剧院平均票价是40英镑,最便宜的只要10英镑,按现在的汇率算也就8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在中国看两场电影的价钱。我们提前在网上购买的《歌剧魅影》一张票64英镑,位置很不错,离舞台近(6排或8排)且是中间位置。十年前,曾在西安看过一场《猫》,一张票480元(人民币),二楼的位置,离舞台很远。如此比较,伦敦票价其实比国内还要便宜些。

伦敦西区采取多样化的票务营销方式。常规可到剧场直接购买,也可以到售票亭购买,最方便的是网络购买。剧院常常还推出优惠票价吸引和培养消费群体,如伦敦剧院协会专门设立半价票面向青少年。

剧目演出周期由票房销售成绩决定,这样不仅降低了风险成本,还能保证赢利。

剧院被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家级的非商业性剧院,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家宫廷剧院,这些剧院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受政府资金扶持和赞助;另一类则为商业性剧院,这类剧院数量较多,没有政府资助,主要靠商业化运作来发展。商业剧院多常常出演热门的音乐剧、话剧,有时还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演出以吸引观众。

获得政府资助的剧院有能力上演一些具有探索性、艺术价值更高的作品,市场获得成功后便可转入商业剧院演出。音乐剧《悲惨世界》便是一例。《悲惨世界》首先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推出,取得市场成功后先在宫廷剧院演出,上演7602场后,于2004年转到女王剧院演出,至今已演了三十二年,是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这种演出形式便是伦敦西区的“驻演”,即一个剧院长年只演一部戏。

一部剧演出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版本,这也成为不断吸引观众的原因。《悲惨世界》就推出过伦敦皇后剧院原版,二十五周年巡回版,三十周年特别纪念版以及1985年首演场地巴比肯中心版。

即使像《悲惨世界》这样史诗性的正剧,也会加入轻松搞笑的人物――旅馆夫妇虽然是丑角,为蝇头小利可出卖一切,剧作者在他们的对白和唱词上用明显的喜剧淡化处理了他们的可憎之处,依然受到观众的喜欢。旅馆老板的一首《Master of the House》唱词内容刻薄,甚至黑暗,但用欢快合唱的形式一展现,就会让观众捧腹大笑。

内容,即经典剧目成就了西区的持续辉煌,即使在资本面前。

韦伯是音乐剧大,也许人们不知道他还涉足剧院管理领域。1977年,韦伯就成立了“真正好”公司(Really Useful Group)。最鼎盛时期,他与一家私募股权基金NatWest Equity Partners(后变身为私募基金Bridgepoint)合作,以8500万英镑收购了Stoll Moss Group,该公司曾是英国最大的音乐厅及剧院管理公司,拥有50家剧院及音乐厅,其中10家剧院位于伦敦西区。

作为剧院的所有者,韦伯成为旗下剧院盈利的核心。1972年,宫廷剧院开始上演韦伯的《万世巨星》(Jesrus Christ Superstar),连演八年,1982-1984年又上演了韦伯与麦金托什合作的《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在此期间(1983年)韦伯完成了对这家剧院的收购,它也是韦伯拥有的第一家剧院。新伦敦剧院自1981年开始上演《猫》,连演二十一年,直到2002年才暂别舞台。女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从1986年开始上演《歌剧魅影》至今没有中断。2000年,该剧院被韦伯联合的私募基金收购,2005年成为“真正好”公司全资持有的剧院。

“真正好”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曾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后因担心失去控制权,四年后韦伯又将公司私有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将30%的股权以1.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娱乐巨头宝丽金(Polygram)。在宝丽金的支持下,公司于1993年开始全球化拓展,到1996年时,韦伯的31部作品已经在12个国家上演,90%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地区,约50%来自于北美地区。1997年宝丽金被Seagram收购后,又引发韦伯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心,两年后以7500万美元回购了股权。

韦伯宁可牺牲速度,也不愿意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西区剧院的聚集并没引发过度竞争,每家剧院都能保持70%以上的上座率。剧院高度聚集向演员、导演和制作人提供了充足的晋升通道,也给观众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西区不仅剧院高聚集,还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梯级体系。除商业剧院外,西区外众多边缘剧院――以政府补贴、票房收入、企业赞助、公益捐赠等来维持日常运营的剧院不断创新尝试,加上5个非商业剧院,使西区在保持经典剧目长久不衰的同时,还能不断推陈出新。新世纪以来,每年有200部以上的新剧被推出。

英国艺术委员会推动多项艺术的普及计划,以激发民众消费艺术。例如,实行“青年走进剧场”计划(A Night LESS)。该计划将向15岁至25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200个场地的50万张免费演出票,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进一步培养戏剧市场的观众需求和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在伦敦长期驻演的剧目,会为残疾人准备相应的演出场次,分别提供手语、语音或字幕解说。伦敦剧院协会每年为残疾观众印刷“伦敦西区剧院指南”,免费派发。

来西安不能不看一场《三滴血》

今年4月份,许多媒体都报道一条消息:央视主持人白燕升来西安,与西安广播电视台签约,在未来三年,白燕升及其团队将推出两档戏曲类季播节目《擂响中华》、《醉梨园?最中国》,这两档节目旨在从弘扬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角度和建设丝路文化高地的高度出发,挖掘西安的梨园渊源,展现灿烂的丝路文明。

河南卫视的一档“梨园春”的热播,不仅让很多热爱豫剧的人有了展示的舞台,也掀起了电视观众对豫剧的热爱。从某种角度讲,电视媒体培养了一批豫剧爱好者。

如果《擂响中华》《醉梨园?最中国》能够火,至少可以培养一批戏曲爱好者。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初级爱好者升级走进剧场?

今年6月,笔者去陕西大剧院看牟森导演、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话剧《一句顶一万句》,这也是西安戏剧节展演的剧目之一。春节前在网络定的早鸟票,在原价480元的基础上打了折,也在400元以上,座位在地面一层。第一次进这个剧场看戏,进去后才知道地面一层其实离舞台很远,相当于一般剧院的二楼。除此之外,剧院还有二楼、三楼。那场演出地下那层大约有七八成的上座率,地面这一层观众多买的是480元票价的座位,都在两旁,中间最好的位子绝大多数都空着,直到演出结束。这种现象说明票价还是偏高。

购票时,系统显示可以使用优惠卡。办卡要到西一路省文化厅大门附近一个窗口办,持身份证,个人充100元,可以得到400元的补贴,用优惠卡个人相当付了票价的五分之一,对戏迷而言,的确是件好事情,但办卡时间只限定在周内工作日,这显然并不利于上班族。为鼓励观众进剧场,有关部门其实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远程办理。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有优惠卡这项政策,说明有关部门宣传力度还是不够。

中国戏剧市场固然有不景气的客观因素,戏剧教育不普及是诸多深层原因的一个。在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完全可以借助戏剧这种手段,既寓教于乐,又普及了戏剧,一石二鸟。秦腔《三滴血》有电影版,用数字化方式使其在大屏幕上清晰播放,在学校一些与当地文化有关的课程上播放,这也是一种便捷的戏剧教育。在暑期,也可以办学生专场,免费观看,以培养对秦腔的热爱。

西安有百年历史的剧院――易俗社,也有百年的经典剧本――《三滴血》,如果这两个双百叠加,将产生更大效应。陕西人几乎都能哼《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一句,在外地的陕西人听到这句也足以得到莫大的心灵慰藉。这说明这部经典有很大的观众群。能不能采取政府资助(资助量与演出场次或卖出票数相关)、企业赞助(冠名、票面打广告等给予适当回馈)等多种筹款方式,不奢求每天演,一周演一场亦可。让想看戏的观众能看到戏,演员在舞台上不断地磨练也能提高演技。

同一个《三滴血》,不同团体定会有不同演绎,易俗剧场也可以邀请不同的剧团来演同一剧目,以提高观众的复看率,让观众在比较中得到观赏的无限乐趣。

同时,与旅游行业合作的同时,加大宣传,让“来西安不看《三滴血》等于没来西安”也像“来西安不看兵马俑等于没来西安”一样,成为西安打造戏剧之都的突破口,在这一方面,从政府推动到旅行社带动,把看《三滴血》列入游客旅游必选的一个文化体验,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

第二篇: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各大媒体将“民工荒”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巴中市以作为以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对此次“民工荒”现象必须深入研究,思考有何影响和如何应对。

一、“民工荒”的主要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点

综合各方面观点,此次“民工荒”准确名称应为“局部地区农民工的相对短缺”,其主要特点为:①局部性。发展在局部地方,主要集中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大约缺工10,仅珠三角就缺工约200万。发生在部分行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制品加工等行业。②相对性。目前全国城务工的农民为8000万,仍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农民工供给远超过城市用工需求,没有达到“绝对不足”。“民工荒”只是相对于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相对不足”。比如,珠三角200万用工缺口中,技术工人缺口达70以上.③特殊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悉工。

(二)形成原因

引发此次“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①工资待遇长期不变,珠三角地区几年来工资只提高了68元,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工资持续下降;②劳动环境差,许多工厂缺乏起码的通风、散热和安全防护设施,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上每天从事10—16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另外,在工种分配、工资发放、劳动管理、技术培训、职务迁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非农民工不能享受同等待遇;③生活环境差,许多城市对农民工居住、子女入学等都有歧视政策,城市人对农民工缺乏应有的尊重;④外出务工的比较效益下降,一个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年只能挣回纯收入3000—4000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在家从事种养业全年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还少担旅途和工作的安全风险,过得舒心、自由和有尊严;⑤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使企业迅速扩张,用工大幅增长。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①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来看:长期以来,一些沿海地区主要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高增长,投资者主要靠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劳动条件投入赚钱。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减弱,盈利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靠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和减少劳动条件投入来实现利润,这就造成了长期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得不到改善,致使农民工转投其他地区和行业。②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利用“看不见的手”将资源配置到能更好、更多获取利益的地区和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时期,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各种市场信号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致使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这一主要资源的流动很盲目和被动。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信号能较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行情,人流、物流、信息更加畅通,农民工流动就趋于理性和主动,会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流向更好、更优越的地域和行业,包括选择比较效益不断提高的在家从事种养业。③从发展观念转变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让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人先富起来和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非均衡、非协调发展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长期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而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农民工只能靠到东部沿海务工增加收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确定,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使中西部和东北得到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对农民工更加尊重,从而使农民从情感到利益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三)发展趋势

农民工相对短缺将引发以下连锁反应:

——部分缺工企业在成本许可的情况,将增加工人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有所增加,将吸引少部分农民工回流。但短缺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已稳定下来,不会再流动,只有少数近期外出的和尚未有稳定工作的人回流。

——几个集中缺工地区会在农民工的居住、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方面做相关调整,但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了寻求更加稳定、持久的劳动力,劳务输入地的政府和企业将与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但这也需要一段时间。

——部分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将向条件相对较好的劳务输出地转移,通过降低农民工的输出成本以增加吸引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部分有实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将转向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减少对普通工人的需求。

——劳务输出地的政府、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和劳务人员将根据农民工短缺的市场信息,在近段时间内主动在缺工地区和企业寻求条件较好的用工机会,为春节后的劳务输出做准备。

&nb

sp;综合以上分析,加上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民工荒”的总体发展趋势为:近几个月内,随着用工企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将有少部分农民工回流;根据市场信号春节后“民工荒”有所缓解,但由于造成此次“民工荒”的主要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明年“民工荒”不可能根本解决;1—3年或更长时间内,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后、农民工进城务工歧视政策改变后、劳务输出和输入地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后、沿海地区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民工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供需才能达到相对均衡。

二、从“民工荒”看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问题

此次“民工荒”在近期内可能将增加巴中劳务输出量,对巴中劳务产业有利,但从较长时期分析,是弊大于利。在“民工荒”引发劳务形势变化后,巴中劳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1.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亟需提高。一直以来,巴中乃至全部劳务输出地,将农民工组织起来成规模、成建制输出的很少,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农民工一直以分散的个体面对用工企业,从客观条件到心理都处于绝对劣势、弱势,找工作不存在“双向选择”,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等待用工企业录用,不可能在工资、劳动条件等方面提出要求;其二,组织不力,造成对劳务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准,导致部分农民工盲目流动,他们主要靠亲戚、朋友、乡亲等获得不太肯定的用工信息,来到目的地找份工作就心满意足,在工资、劳动条件方面没有更高的要求。这两个问题是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劳动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原因之一。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在准确掌握用工市场信息,对市场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的同时,组织者通过与用工方对等的谈判,可以为农民工争得更加优越的条件。此次“民工荒”后,各劳务输出地必将更加重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巴中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应该逐步实现全部农民工组织起来再输出。

2.输出组织的难度加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外出务工的锤炼,农民工在选择工作上更加理性,在工资、劳动条件、福利、社会保障、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巴中是以农为主的山区,随着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会逐步提高,部分农民,特别是年龄稍大、没有技术或者有家有室的人将选择在家务农。

3.培训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训与使用脱节,各培训基地盲目设置培训内容,未能达到按需定训;其二,由于各培训基地实习设施投入不足,和培训老师本身没有丰富的经验,培训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学徒,而不是熟练工,缺乏竞争力;其三,培训的主要是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人,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4.本地转移仍然很难。原因是:一方面,巴中的区位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交通相对而言越来越落后,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向劳务输出地转移的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很难落户巴中;另一方面,巴中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靠农民工外出务工挣钱支撑的,在本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很少,根据目前全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本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几千个,六十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到外地务工。

5.劳务产业将逐步萎缩。“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生活、居住政策和环境逐步改善会使现在的部分巴中农民变成其他地方的市民,再加上在家务农的比较效益增加使一部分农民不愿外出,六、七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外出务工,1975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使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等原因,可供输出的、能为巴中创造收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

三、巴中劳务产业应对“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及其已反应和将要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每年输出六、七十万民工的劳务输出大市,巴中要沉着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借助这次机会,彻底改造巴中的劳务产业,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1.正确理性对待,避免盲目回流。此次“民工荒”出现后,一些劳务输出地方、机构和部分劳务人员可能认为这是少有的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机会,将组织大量劳务人员回流到几个主要缺工地区,引发新一轮“民工慌”,“民工慌”又使工资、劳动条件、生活环境等得不到根本改善,又引发“民工荒”,造成恶性循环。全市的劳务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不能盲目组织民工回流,而要与用工企业直接商定用工数量、条件后再组织输出。特别在2005年春节后,要引导农民工不要盲目回流,而要组织他们有序流动。

2.构建输出网络,提高组织程度。全市各级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和市、县(区)政府各驻劳务输入地办事处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多渠道、多层次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动主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重点构建巴中劳务中介机构、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对劳务供需双方在工资、劳动条件、供需数量、供需劳动力水平的信息及时交流,实现全市劳务输出实现有组织、成规模、稳定有序地输出。

3.改革教育培训,实现“三个面向”。在合理利用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完成三年培训100万名农民工数量指标的同时,要改革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实现“三个面向”:一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特别是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必须要强。各培训机构在与用工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后,短期培训应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为主。短期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抓好本地老师授课、本地学习、本地实习的同时,条件允许情况下要采取用工企业技术工人授课、用工企业学习、用工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受训人员培

训结束时就是熟练工。二要面向未来。目前,在继续抓好建筑、服装制造、制鞋、玩具制造等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同时,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后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在中长期培训中要重点抓好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三要面向世界。巴中的劳务迟早要走出国门,也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各教育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有世界眼光,随时为国际劳务合作做好准备,并力求有大的突破。

4.改变区位条件,拓展本地就业。截止目前,巴中相对较差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状况,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许多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民工荒”后,劳务输入地务工条件逐步改善,巴中的区位条件却位能根本改变,巴中的部分农民将成为劳务输入地的市民,所以,越来越差的区位条件是遏制劳务产业萎缩、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至五年内,巴中的区位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必须有实质性的改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外来投资者、回乡创业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在本地就业,或到外地务工而居住在巴中。

第三篇: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摘 要:众所周知,日本对动漫文化的重视与开发由来已久,在发展动漫产业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世界推广。提出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实现国际化的思考。

关键词:日本对动漫;本土文化;动画形象日本动漫在国内外的影响

本世纪初,日本文化商人就曾如此放言:“美国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一半,我们应该占据另一半。”面对日本动漫这股冲击波,美国媒体惊呼自己的文化产业遭遇了第二次“偷袭珍珠港”事件了。

日本动漫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确不可小觑。首先,动漫文化给日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俨然成为日本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了。其次,日本动漫扮演着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侵略”角色。毫无疑问,在进行日本动漫制作时,制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将日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杂糅其中。于是,当他国消费者在消费日本动漫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影响。最后,日本动漫可以给日本形象加分。日本动漫世界里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忠奸美丑,都具有形象美特质。而这正好使世人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国民形象有一个善意的感知。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上说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看到好莱坞的电影比美国产品能更多更广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日本也开始追求他们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动漫备受日本政府青睐俨然已经把发展动漫产业带动日本经济发展定为国策。中国本土动画受到动画强国的冲击

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明天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民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诺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

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发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这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3 中国的动漫产业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奋起直追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事实上,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人文现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比如,美国的迪士尼、芭比娃娃、荷里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多年来,这些文化产品为美国赚取的外汇收入,几乎无一国能匹敌。再比如英国,一位难称重量级的女作家罗琳,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刮起了席卷全球的“哈利波特”狂风。显然,这不仅仅是罗琳个人的“金手扫天下”使然,更是体现了西方文化体制的相对健全。凡此种种,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人文现象是可以创造经济奇迹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还相当滞后。就在今年4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透露说,中外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是严重逆差,这个差距比前几年估算的10:1更大。丁伟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观念滞后,国际品牌性的产品缺失,没有建立起国际文化贸易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不完善等4方面原因。这里,不管怎么说,尽快发展文化产业才是硬道理。在此事上,文化市场的决策者,首先应该正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活血生肌。总而言之,看着邻国日本动漫文化的勃勃升起,我门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充当文化产业的旁观者了。

第四篇: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2012·第4期

CHINESE FILM MARKET 中国电影市场

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董云志

世界上动画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其次是日本。虽然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通过动画电影大师手冢治虫、动画电影奇人宫崎骏等人的努力,使得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论是在动画电影产业的运作机制方面还是政策导向方面,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世界各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将中日两国动画电影产业进行比较,研究中日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差异,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以便国产动画电影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发展现状比较

日本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重视和开发由来已久,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首先,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有着成熟的漫画市场。目前,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规模已经超乎寻常,漫画作品几乎占了整个日本出版物的40%,读者不局限于儿童,而是有着一个很庞大的读者群体。

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势头迅速,特别是在动画电影产业总产值和拍摄动画片的时间上都突飞猛进的增长。据悉,到2010年底,我国动画电影企业已约有7000余家,动画产业基地40多个,动画片产量翻了几番,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喜欢的高质量动画片,如《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内许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校学生约50多万人。从上述情况看,我国俨然已迈进了

动画电影大国的门槛。但比较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作品缺乏创意、整体质量不高、动画电影人才断层严重、产品营销薄弱、知识产权意

识不强等,这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业发展趋势相比还不够成熟。

据查,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电影产品,日韩占69%,欧美占29%,内地和港台只占区区11%。《名侦探柯南》是日本的一部动画片,它在搜索引擎上可搜到600余万条的相关条目,中国经典动画片《西游记》的搜索结果却仅有

200多万条目。历时三年打造的2011 年上映的3D 动画电影《兔侠传奇》,由范伟、闫妮、濮存昕等阵容强大的明星团配音,其搜索结果也仅过百万条目大关。在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已位居日本国家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在世界上,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也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画电影帝国。与日本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的时长就显得较少,这与日本政府对于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明显,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日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并不缺乏绘画人才,每年为日、美加工动画,也出了不少名作。综合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状况和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适于动画电影发展的文化体系。当然,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的政府既要鼓励发展本土的动画电影产业,又要从邻国吸收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静心反思,潜心发展,才能逐步缩短差距,健康、快速地向动画电影大国迈进。

产业政策比较

2004年4月20日颁布的《关于发

展我国影视动画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国产动画片比例不能低于60%。随后,国家还启动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国产动画电影产业,政府的支持也带动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极大扩展了动画市场,创作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政策相对单一相比,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其动画电影产业的发达不仅有动画电影产品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政府的政策杠杆调节和完善的法规布局。

日本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其一,利用援助资金方式进行动画电影文化的扩展宣传。日本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文化无偿援助”资金对动画电影产品进行播放版权的购买,然后在海外实施免费播放行为,在一些国家熟悉和依赖这些动画电影产品后,将免费版权渐次提升为低价版权。其二,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战之后,日本尚处于动画电影模仿创新阶段,就已重视动画电影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今政府不仅规定动画电影产业中要有专门的知识产权财团法人,更重视动画片及衍生品的授权行为,从法规到具体实施对动画电影知识产权进行严密的保护。其三,成立专门部门,加强产业管理与支援。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厅下属的文化审议会,主要负责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国际交流与政策;另一个是动画电影产业研究会和传媒与内容产业局,给日本国内发展初期的动画电影企业提供发展交流平台,进行帮扶、引导、交流和增长。这样以来,政府职责分工明确的专门部门就形成了对动画电影产业的分类细化管理,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政策性的调控,使政策实施更加高效。其四,重视软实力战略。日本动画电影产业软实力的核心是对优质人才的重视,如将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师与大学动画电影教育相结合,形成名师名教的活跃局面;再如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别的动画电影节,著名的有“东京国际动画节”等,与动画电影商业行为紧密联合,在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综合培养动画电影产业的后继人才。无论在教

专题研究 26 CHINESE FILM MARKET 2012·第4期

中国电影市场育、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动画电影人才,重视动画电影产业中的软实力。其五,采用分级制度,加强市场规范。日本动画电影不仅仅是指向儿童的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更是全民总动员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在日本每个年龄层都有与之相适合的动画电影作品欣赏,都有相关的衍生品可进行消费,并细化动画电影类别的分级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动画电影市场。

由上述情况可知,我国在动画电影产业政策上的不完善还体现在“专门部门”、“分级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改善。

运营机制比较

动画电影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在发展动画电影产业时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运营机制方面,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在于其资本运营的环节都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原则,这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一生产方式不同。日本的动画电影运营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协作,这种方式提高了漫画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日本的漫画家一般都以工作室方式进行创作,每一个工作室里的工作人员在漫画家的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剧本文本和角色绘制,甚至形象的勾线、上色都是分工完成的。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致使其动画电影教育也是分类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在我国,动画电影产业整体落后,在教育方式中还是针对工作环节的教育培养,没有完善系统的分类专业,主要侧重于制作技术的培养,忽视动画电影产业在创作故事剧本、衍生品营销等其他环节的培养,这些原因也导致我国动画电影人才的结构单一,形成的动画电影产品缺乏创意,集中在模仿创作的程度。分工协作生产方式是提高动画电影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

(二分级制度不同。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有着庞大细致的分级市场体制,规范的分级制度。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受众,进行了类别和级别的细致划分。例如日本很多漫画杂志是面向18-25岁的青年,也包括从少年时代一直看漫画到30-40岁的读者,目前日本动漫产品受众的平均年龄为32岁,这极大的扩大了受众市场。反观我国,对

于动漫的认知还停留在认为动漫是低年龄层的消费艺术种类的层面,不仅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思路受限,而且相关部门在审批动画电影项目时,也往往出于这种保护低龄消费者成长健康的考虑,进行各种题材和创作的限制,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无法扩展和壮大。正如某动漫资深人士所言:“如果说宣传力度不够是外伤的话,观众定位不准则是致命的内伤。”2011年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漫节的中日联合出品的电影《藏獒多吉》,由于坚持“根据两国国情,达到双方认可”的折中原则,致使影片定位不准,从而重蹈国内票房失利的覆辙。此外,日本动画电影产业中与动画电影作品等同重要的是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国家也在各种政策举措上大力支持和保护作品和衍生品的出口,开拓国际营销市场。

对此,我国在动画电影运营机制的相关环节做得不够完善,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发展滞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使动画电影产业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应该在动画产品体系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合理,还需要增设动漫分级制度,立足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从各方面加强学习和调整。

结语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动画电影的生产大国,不论是题材、内容、受众、艺术性还是外在的机制方面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与之相比,国产动画电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成功,为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应当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国情,清醒认识,找到不

足,更好的发展我国动画电影艺术。

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会很好地利用中国丰富庞大的传统文化素材。如在选用中国传统题材时,可以加入再创作的成分,以原来的故事为基础,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对其进行改编,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注重动画电影艺术教化功用的同时,还要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紧跟时代步伐,尊重观众需求,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艺术。

其次,逐步引入动漫作品的分级制度。重视成年人的动画电影需求,克服低幼化倾向,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动画电影作品的取材范围,拓展动画电影市场,使动画电影产品和动画电影衍生品的附加值增大,并逐步完善动画电影产业链,创造我国的动画电影形象品牌,增强动画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此外,重视动画电影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不但要改变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当中注重理论和技法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实践性和多元化,避免“统一化”和“笼统化”,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

与动画电影帝国日本相比,我国动画电影大国的道路还任重道远。除了上述种种原因,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还需在题材选择、剧本编排、人物塑造、场景刻画、声优挑选、音乐制作、商业价值取向、动画电影品牌创造、动画电影产业链完善、受众定位,以及政府扶持和新媒体力量支持等诸方面付诸实际行动。只有把人力、物力全力投入到打造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品质中,立足本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民族动画的优点,突破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局限,提高品质,增强审美性和娱乐性,才能制作出更多内容高尚、品格优良、受众广泛的动画电影精品,从而实现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发展。

(责编:程 龙 专题研究 27

第五篇:从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发展指数看古城产业增长极

从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发展指数看古城产业增长极

前言: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引进和留住人才,人才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在苏州尤为明显,通过集聚大量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随后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优者更优,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今年5月,石泰峰书记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进大会上强调,古城保护要做好产业转型、整体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三篇文章”。而要做好这“三篇文章”,人才是前提,对姑苏区而言,如何营造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的环境,是需要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从人才投入产出比考虑,需要先确定一批具有带动性和先导性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加以投入,发挥人才和产业的集成效益,迅速形成古城产业发展增长极。

一、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指数评价体系和模型

(一)重点服务业企业的确定和信息收集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了“座谈+走访+问卷”的调查方法,根据走访调研,按照产业成长空间及和人才的相关性,剔除了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按照税收情况,共抽取重点服务业企业样本数313家,发放问卷调查180份,企业以行业内大中型为主,兼顾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各领域企业数量保持基本均衡,约在10-20个。

传统优势行业

战略新兴行业

法律服务

会计服务

金融服务

技术检测

互联网信息

勘测设计

工程管理

软件开发

教育辅助

工艺美术

职业培训

货物运输

运输代理

家装设计

广告会展

旅游中介

表1:2014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人才发展指数调研行业

(二)评价体系的结构

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的规律显示,人才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其对人才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使用及转换能力,基于姑苏区的产业和人才现状,将影响人才发展的外在要素(产业要素)和内在要素(人才要素)相结合,形成了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评价体系结构图

(三)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

1.模型的选择

根据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评价体系的结构,可以构建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发展评价模型,即

Ji=∑Bk*Qk

其中,Ji为不同层次和类型产业的人才发展,Bk为一、二层级的各项指标(指数),Qk为分别对应的指标(指数)的权重。K分别为第一、二层级的指标数。

2.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数权重加以确定。在明确指标体系层级结构后,邀请了5位专家分别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采用1-9的比例标度,将专家的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此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出各自的权重,由于计算过程繁琐,不做详述。

3.数据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由于人才发展指数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此,所有指标数据都必须进行无量纲处理。本次研究主要采取指数化方法。指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Xi=xi/X0i(Xi为指数,xi为原始值,x0i为最大值)。

4.重点服务业人才发展综合指数

本次调研共对姑苏区15个重点服务业行业和人才情况进行分析,现主要对综合指数在0.6以上的行业进行分析。综合指数具体如下:

序号

行业

总指数

产业指数

人才指数

互联网信息

0.7972

0.5084

0.2415

勘测设计

0.7376

0.4101

0.2912

技术检测

0.7088

0.3151

0.3532

金融服务

0.7016

0.3813

0.2832

法律服务

0.6946

0.3171

0.3385

教育辅助

0.6368

0.2998

0.2993

工程管理

0.6331

0.3336

0.2650

表2:2014年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发展指数数据(部分)

二、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产业指数简析

序号

行业

行业成长性指数

(B1)

行业增长率指数(B2)

行业贡献度指数(B3)

行业发展环境指数(B4)

行业发展前景指数(B5)

企业经营指数

(B6)

互联网信息

0.88

3.89

0.079

0.725

0.87

0.788

勘测设计

0.71

0.04

0.155

0.785

0.85

0.882

技术检测

0.73

0.10

0.040

0.816

0.95

0.927

金融服务

0.62

0.29

0.142

0.710

0.77

0.891

法律服务

0.85

0.37

0.021

0.840

0.88

0.724

教育辅助

0.78

0.40

0.02

0.820

0.76

0.853

工程管理

0.73

0.21

0.071

0.731

0.81

0.916

行业成长性指数:样本中税收增加企业数占比

行业贡献度指数:行业企业平均税收贡献占样本企业总平均税收比重

表3:2014年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产业指数二级指标数据

(一)互联网信息爆发式增长,是姑苏区未来的重要的增长极。

姑苏区传统服务业占比大,商贸业、餐饮住宿业皆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而“互联网+”的意义就是在于通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嫁接,实现快速增长,应该说姑苏区有丰富的“互联网+”市场基础。样本9家企业,年均增长388.51%,其中增幅50%以上的有4家。互联网信息企业容易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迅速扩大市场,呈现几何式爆发增长,如好屋中国12年成立,是全国首家全民房地产众销平台,2年时间发展已成为销售额百亿级的公司。

企业

2014年税收增幅

主要模式

好屋中国

1878.96%

全民房地产众销平台

五八同城

(分公司)

88.79%

本地生活服务

紫博蓝

(分公司)

178.08%

搜索引擎营销

互联印象

56.81%

苏州综合社区门户网站(姑苏网、姑苏美食网)

表4:增幅最快互联网信息企业情况简表

(二)勘测设计支撑明显,个税贡献较大。

姑苏区勘测设计不乏热工院、天地民防等龙头型企业,从本次调查样本企业看,平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9万元,税收贡献居首位。而从行业增长率看,仅3.51%,作为姑苏区的税源支撑产业,协税护税的压力凸显。另一方面,勘测设计的个税贡献较大,反映出人才集中度高,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热工院等企业,个税对公共财政的贡献度高达30%以上。

(三)技术检测成长性较好,优质企业偏少。

从资源禀赋看,大量的医院、质监系统监测机构在姑苏区,从改革看,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是趋势所向。作为资源占用小的集约型行业,技术检测非常适合古城区发展,近年来发展迅猛,如康达检测,土壤环境检测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年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0%以上。但从企业数来看,还相对偏少,企业业态不够丰富,主要以工程检测为主,优质企业偏少。

(四)金融服务依靠龙头企业,结构不稳定。

姑苏区的金融服务业态主要以担保、小贷为主,行业贡献度依靠农业担保、国发担保、住房置业担保等市属国资企业支撑,而区内小贷公司税收的大幅下滑是导致行业增长性偏低的重要原因(样本中5家小贷公司降幅达57.71%)。金融服务中介是区域价值的重要支撑点,随时各银行苏州分行的搬迁,姑苏区的金融服务受到较大冲击,因引起重视。

(五)法律服务基础较好,具备区域竞争力。

从企业数看,姑苏区有近百家法律服务机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百万以上的有10家,行业增长率达到37%,85%的样本企业实现了增长,有5家企业实现了100%以上的增幅。而同样作为姑苏区传统优势的会计服务业,源于业务转移等因素,在本次样本中行业增长率出现了-27%的最大降幅,也是行业贡献度最小的行业(1.9%)。比较看来,法律服务业外迁的动力相对较低。

(六)教育辅助增长较快,税源贡献有空间。

姑苏区名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但是教育产业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行业成长性和行业增长率分别达到78%和40%,但是行业贡献度仅有2%,缺乏像新东方(增幅28.89%)、朗阁(增幅56.22%)、学而思(增幅443.12%)等知名民办教育机构。

(七)工程管理增长平稳,税收贡献较为均衡。

姑苏区工程管理以监理和咨询两类为主,从行业成长性(73%)和行业增长率(21.23%)看,总体增长较为平稳,平均税收贡献为337万元,随着房地产业趋热,该行业有望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增长。

三、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指数简析

序号

行业

人才竞争力指数

(B7)

人才紧缺指数

(B8)

人才获取指数

(B9)

人才质量指数

(B10)

互联网信息

0.79

0.65

0.65

0.267

勘测设计

0.83

0.77

0.50

0.517

技术检测

0.86

0.92

0.56

0.872

金融服务

0.63

0.79

0.51

0.733

法律服务

0.84

0.83

0.54

0.855

教育辅助

0.79

0.58

0.52

0.824

工程管理

0.80

0.72

0.48

0.378

表5:姑苏区重点服务业企业人才指数二级指标数据

(一)人才竞争力指数普遍较高,企业对人才信心较足。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样本企业普遍认为技术检测、法律服务、勘测设计相比周围城区都具有较强的人才竞争力,该指数为企业主观自评,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二)人才紧缺指数各有侧重,技术检测非常紧缺。

样本企业人才紧缺指数普遍较高,说明企业发展导致的人才紧缺与市场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领军拔尖人才、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供给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法律服务中的并购、证券等非诉业务逐渐增多,相应的复合背景人才较为紧缺;技术检测中食品(化妆品)、节能环保人才紧缺。

(三)人才获取指数过低,区域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

该项指标普遍分数不高,反映出样本企业在人才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从走访调研中发现,姑苏区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较为便捷的公共交通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大部分企业反映人才对姑苏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关注,但是由于政策限制,也存在着就学困难的情况,在服务人才方面,姑苏区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人才质量指数差异较大,学历层次各不相同。

从行业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看,技术检测人才学历最高,且专业性集中。互联网信息人才学历较低,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信息企业吸纳员工较多,基数较大,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在于熟练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人才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

四、姑苏区重点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构建具有姑苏特色的人才体系。

传统的人才工作主要以科技人才为主,更偏向于领军人才的引进。而从姑苏区的区情来看,姑苏区的科技研发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面临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重点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等发展矛盾。从人才角度看,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高层次人才外流、领军人才难引进等问题,因而建议姑苏区的人才工作围绕科技服务人才、中介服务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社会组织人才四支人才队伍,构建具有姑苏特色的人才开发体系。基于姑苏区是建成区(指土地资源较为紧缺),建议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关注现有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升现有存量人才的创新能力,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重塑中心城区价值制高点。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古城产业复兴最缺乏的是价值认同感。区域的房价是消费者对区域价值偏好的体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价值。从数据看,几个典型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无论价格还是增幅都是远远高于开发区的,而苏州市中心区和开发区的房价不仅倒挂,而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古城要形成产业增长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区域价值的回归,而人才的偏好则是价值回归的重要方面,即通过吸引优质人才,优化区域的人口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的价值认同。从姑苏区来说,就是要经营城市,把古城当做一个品牌来运营,加大宣传和配套服务,也就是怎么实现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重塑姑苏区中心城区的价值制高点。

区域

2013年

8月

2013年区域价差

2015年

8月

2015年区域价差

2年增幅

姑苏区

12071元

-1069元

13007元

-2995元

7.75%

苏州工业园区

13140元

16002元

21.78%

卢湾区

47261元

14947元

60295元

24924元

27.58%

浦东新区

32314元

35371元

9.46%

鼓楼区

22358元

9059元

24539元

10485元

9.75%

栖霞区

13299元

14054元

5.68%

表6: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区和经济开发区房价对比表

(三)加快形成产业新增长极。

形成经济增长极需要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规模效应(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高效运作的政府、公平竞争的市场、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三个基本条件。因此建议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检测、勘测设计形成新增长极。互联网信息建议充分利用姑苏区消费热点集中、市民需求丰富、人口基数较大等优势,围绕商圈、景区、医疗等鼓励企业加大“互联网+”探索。技术检测,建议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引进知名的第三方机构,培养覆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校准、纺织纤维、食品、环保等多领域的检验检测集群。勘测设计,建议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完善企业领军、重点、紧缺、高技能四类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古城保护、智慧城市、公共管廊、海绵城市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在业界具有专业优势的企业集群。

(四)推动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

从资源禀赋看,姑苏区有三大优势,旅游、文化、教育,而从本次的指数研究看,三个产业的综合得分都较低。旅游业建议从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的转变,改变目前姑苏区“一日游”的现状,加大民宿、民食、民俗等业态的开发,拓展“门票”收入以外的游客消费经济。文化产业,建议加强税源经济的研究,既要“好看”也要“实惠”,改变目前文化产业成交量大税收少的现状。以工艺美术为例,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研究税源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搭建众筹平台,从平台产生税收(针对有一定产量的手工艺者);二是开展企业合作,从合作企业销售产出税收(针对有作品但是缺乏商业渠道的);三是进行创业融资,从规范化企业产出税收(针对已有品牌想做大做强的);四是文交所上市,从股权交易产生税收(针对无法量产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教育业,建议探索区内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市场化利用途径,加强与知名民办教育机构合作,规范各类教学点管理,丰富各类课外培训、少儿艺术等业态。

下载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