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鉴赏基本汇总

时间:2019-05-15 03: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鉴赏基本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鉴赏基本汇总》。

第一篇:诗经鉴赏基本汇总

《硕鼠》赏析: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同时发誓要离开这些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去寻找没有剥削的理想“乐土”。正如当今之人遇有不得志时也要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样。《关雎》赏析: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赏析: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汉广》赏析:

本诗描写一位男子爱上一位江上往来的姑娘,但是追求失望,诗中充满了深深地叹息和徘徊瞻望。诗中反复以乔木不可休与江汉不可渡,比喻游女不可求,第二、三节又写他的幻想,寄托着内心热烈的向往,而面对不可得的现实,更增强了失望的无可奈何,尤其感人。《燕燕》赏析: 本诗描写国君送别远嫁他国的妹妹,表现了留恋不舍的深厚 感情。诗以燕子在空中高飞起兴,而引起送别之情,送别的人早已看不见了,而送行人的心却早已追随着去了,我们看诗人泪眼汪汪地久久伫立的情形,可以知道他们的难舍难分。但是,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场面描写中来表达内心感情,最后一节,更感念这位远嫁的妹妹的优秀品德,交待了情感的基础,又充实,又深长,所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正是惜别之情既深,送别之时难舍,“语意沉痛,令人不忍卒读”。《新台》赏析:

本诗讽刺卫宣以强占儿媳的丑陋。诗中反复以虾作比喻,突现其陋的形象,而且一再与“新台”的鲜明、河水的盛大作对照,反衬卫宣公的丑态。美丽鲜明的亭台上,踞着一个丑陋的瘌虾蟆,拥抱着一个天仙似的女人,漫画的笔法真是入木三分。《氓》赏析: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取,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取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认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达了现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伯兮》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黍离》赏析:

本诗选自《王风》,写的是一个王室后裔面对旧都废墟的哀思。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立国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君子于役》赏析: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愁肠,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归的温存了。《溱洧》赏析:

《溱洧》描写三月三日民巳节溱洧河上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祓除不祥的风俗已让位于青年男女的游春。诗中有景色,有人物,有场面,有特写。而特别突出人物的对话,欢声笑语,香兰扑鼻,而勺药动人。相赠相结,不仅在于此情此景,更给人无限想象,将来的景,将来的情。《伐檀》赏析:

《伐檀》描写一群在水边的劳动者砍伐树木,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发表议论。揭露和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君子”,表达了他们的愤怒与憎恶。诗用对比,揭露“君子”不参加生产劳动,却囤积着大量的粮食和大量的猎物。但是,伐木人已经不是一般的描述,而是用质问表示强烈的抗议。末尾三节都重复用反语,表示嘲讽,又显示了伐木人的幽默。《无衣》赏析:

《无衣》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七月》赏析:

《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东山》赏析:

《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鹿鸣》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采薇》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巷伯》赏析:

《巷伯》描写遭受谗人的诬蔑陷害,表达了无比的愤恨。诗在表达愤慨时,强烈明快,而在描写谗人的特点,又尤其细致生动,以“贝锦”描绘,“南箕”比喻,刻划其形态,所谓花言巧语,多嘴多舌,而用象声词“缉缉翩翩”,“捷捷幡幡”,形容私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状态,真切鲜明,准确而极富特征。《大东》赏析:

《大东》控诉西周王朝对东方各诸侯国的掠夺,东方人劳苦倦极,却空无一物只好仰天长叹,表达他们在沉重的压榨下不堪重负的哀怨。诗选取掠夺衣食进行倾诉,已见出赋役之重,所谓“杼柚其空”。在对比中,见出周人的奢华,东人的劳苦,道出掠夺的实质。诗人更是联想丰富,想象奇珍异宝特,以天上的星象写人间的现实,突出掠夺一空的残酷事实,把一切神话的美丽都变得惨淡无光,增强了人们对东方人遭受掠夺的同情,也对掠夺者增强了愤怒。清人沈德潜解释说:“《大东》之诗,历数天汉牛斗堵星,无可归咎,无可告诉,不得不怅望于天”。《北山》赏析:

《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生民》赏析:

《生民》描述后稷神的出生传说和从事农业生产,获取五谷丰收,在有邰建邦立业,祭神求福,一直造福后世的故事,歌颂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伟大和创造,也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社会人类生活和生产状况,因此,《生民》不仅是周民族的史诗,也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史诗。《生民》内容丰富,善于将神奇的神话,传说同真实的生活描绘结合起来,使得诗歌既充满神奇的色彩,又展现生活的真貌,后两章的宗教祭祀,对未来生活的祈福与展望,更增加了庄严的气氛,展示了现实与未来,人间与天界的联系。诗中的农业生产具体描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劳动的伟大创造,而这源于是“履帝武敏”而生的人,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原始人类社会的母题:始祖的诞生,生产的发明,英雄的崇拜。《振鹭》赏析:

《振鹭》这是一首描写周公遭“欲篡位”的诬陷,逃往楚地的叙事诗。属于“诗经、颂、周颂”的第十三篇。构成一幅周公遭诬陷逃往楚地的画面。

请看周公遭诬陷逃往楚地的画面:“振(1)鹭(2)于飞,于彼西雍(3)。我客戾(4)止(5),亦有斯(6)容。在彼无恶(7),在此无斁(8)。庶几(9)夙夜,以(10)永终(11)誉。”群飞的白鹭振翅翔,飞到西边的水泽上。我的贵客到此住,品德高洁鹭一样。在那西周没有一人说不好,在这楚地没人厌弃却敬仰。几乎日夜来操劳,他的美誉永流芳。

《振鹭》这首诗,勾画了一夫周公遭诬陷逃亡楚地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再好的人品,也不可能人人拥护,那些奸佞小人对超过他的好人,总怀有嫉妒心理,千方百计图谋陷害。周公虽然对年幼的成王摄政七年,仍遭到“欲篡位”的诬陷,周公不得不逃到楚地避难。周公像白鹭一样的纯洁品德,在楚地依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后来,成王知周公无罪,才召他回朝。这就是《振鹭》的写作背景。可见,好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平坦,后人如此的遭遇也不鲜见,值得今人研究一番!

《丰年》赏析:

《丰年》这是一首描写丰年不忘祭祀祖先的叙事诗。属于“诗经、颂、周颂”的第十四篇。构成一幅丰年不祭祀祖先的画面。

《丰年》这首诗,勾画了一幅丰年祭祀祖先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财富的高度集中,那些不劳而食的贵族们跃入眼帘。贵族们在丰年里所掠取的粮食“万亿及秭“上万上亿数不清,那“亦有高廪”高大的粮仓一座座,而那些农奴,平民,普通劳动者,能有这些粮食吗?他们除了两只手以外,恐怕没有更多的收获物,因为他们只有劳动的权利,没有收获谷物的权利,还声称“降福孔皆”普遍降下大福,这个普遍也许只在贵族阶层,不包括普通百姓,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而这些贵们把这些不劳而获得的粮食,又“为酒为醴”酿成清酒酿成甜酒,除了祭祀就是饮酒作乐。这就是统治着给人间制造的差别,而制造人间差别的人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给社会涂上不同色彩,让人们在不同的层次上享受不同的的生活,这就是西周时期的社会。等待着后人去打破!

第二篇:诗经关雎鉴赏

诗经关雎鉴赏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原文及注释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 m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第三篇: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女性心理 性格 形象

反映社会现实 女性意识 爱情中妇女地位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诗经》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 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 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

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 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 哀怨心理。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 《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歌末 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 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的 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 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 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 少女形象。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 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周民族是一个 讲究礼仪的社会。西周初期,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礼乐文化 的制定。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齐风·南山》中即 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表明娶妻子必须依靠 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全婚事,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桧风·羔裘》中的“岂不尔思?劳心切切”、“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及“岂不尔思?中心是悼”等 句也表现了女子“欲爱不能”的矛盾痛苦心理,程俊英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女子欲奔男子,又有所顾 忌而不敢,所以内心很优伤”。我们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子无法与男子相爱,但却能真 实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和忧思。(三)青春易逝,渴望婚姻 《诗经》中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女子求偶盼嫁的焦急心理,最典型的是《召南·摽有梅》: 摽有 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项筐壁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充分写出了女子迟婚、惧嫁不及时的心理。一位女子望见梅子落地, 引起了青春易逝的伤感。从一章到二章,越来越多的落梅仿佛告诉已经失去了一些机会的女子, 她失去的机会越来越多。从首章的从容相待到次章的刻不容缓,再到末章的急不暇择,一层紧似一 层,短促的节奏和连续变换的场景把女子待嫁的迫切心情推向了高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 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我庶士,迫其谓之”,读这些诗句,仿佛感觉一女子在心中默默祈祷机缘 的到来,全诗充分体现了这一女子急切盼嫁的心理,如怨如慕,徘恻缠绵。与这首诗相对比,《周南·桃夭》则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由此也可见当时人们 的婚嫁观念。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 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 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四)婚姻不幸,痛苦哀怨 美好的婚姻生活并非毫无矛盾,从 《诗经》 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品行不端是矛盾发生的主要原 因。但由于受男尊女卑制度的限制,一般都只能由妻子含蓄的规劝、提醒,促其觉悟。《陈风·墓 门》便是一支由怨愤的妻子唱出的“相警之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 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诗中的“夫”行 为不端正,远近族人对他的行为都“知之”,但他仍不加以节制。妻子无奈,只有一再告诫他,希望他 能够醒悟。《邶风·谷风》写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辛勤的劳作,家庭生活有所改善,但富裕之 后的丈夫却嫌妻子年老色衰,转而喜新厌旧。妻子虽然悲苦地诉说了丈夫的薄情寡义,但还是对丈 夫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以浑浊的泾水喻己,用清澈的渭水来喻新人,发出 了泾河停流也会清的悲叹。可丈夫丝毫不为所动。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气生动的叙述了女主人公和氓恋爱、结婚、受 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痛苦哀怨和悔恨决绝心理。女主人公回想自己婚前对“氓”一片痴 情,“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 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她的青春在辛苦劳作中像桑树那样“其黄而陨”之后,她的丈夫却无情的 把她抛弃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独自暗暗伤心。“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本想与“氓”白头 偕老,没想到老而被弃,徒增怨恨。最后,她发出了无奈的决绝的心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战争、徭役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 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与征人的作品互相辉映,表达同一个主题的 两个方面。这类思妇的诗篇,凸显了凄婉哀怨的女性心理。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王风·君子于役》刻画妻子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丈夫离家已久,杳无音讯,既不 知何往,又未谙归妻了居家生活艰苦,终日操劳,长年独守。白日忙忙碌碌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每 到夕渐落,鸡入窝羊牛归圈时,她仲仲疲惫的腰肢,眺望暮野崎岖的大路直通向远方,这时百千思, 自然涌上心头,因而唱出:“如之何勿思',来。在大**的春秋时代,人民长期担负沉重的兵役,夫妻 离散,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因此,此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周代社会一个遍性的问题。《卫风·伯兮》表达征妇对其英武的丈夫的无法释怀的思念。在《卫风·伯兮》中,征妇首先 表达对其英勇无比丈夫的赞美,并将其夫出征时的场景定格,完全沉浸在丈夫就在眼前时的情景 之中。这是双方相见时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成为征妇心上永远的挂念。战争的来临使双方分离, 虽然此时征妇依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因为其丈夫”为王执受“,而执受之人则周人军队中的勇力 之士,车战中为车上之先锋,其执受在阵前面驰驱开道。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会因为分离而产生思念 之情,当这种思念的心情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时,这种思念就转化成为忧伤。诗人将因思念而产生心 情变化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思妇与日俱增的是无尽担心和忧伤。这种复杂 的心理在诗歌中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女为悦己者容先是无心妆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 沐?谁适为容“,接着痛心疾首:”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疼"。这种一步深似一步的 忧伤都是因为征妇对其丈夫的思念所致,是思念在折磨着征妇。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本是人之常 情,并不涉及王道政治,而是人间真情,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歌本意。参考文献: [1]聂永华.《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5,(6).[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2).[4]李鹏.《诗经》中的媒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2).[5]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6]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J].扬州大学学 报,2005,(6).[7]姚小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与周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J].北方论丛,2006,(1).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

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

诗经中的女性性格

关键词:诗经 女性 婚姻 两性关系

摘要:通过品读《诗经》中形形色色的女性以及她们对爱情,对男子的态度和对婚姻的理解,选择不同的视角看待女性,体现她们的可贵品质和性格特征,以及一些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正文]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各式各样女性的形象都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过,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歌大约101首,约占《诗经》总篇目的三分之一。

同 样在 “诗三百”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中不乏一些弃妇,思妇,怨妇的形象,同样也有敢于反抗权势,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形象。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歌大约101首,约占《诗经》总篇目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称《诗经》是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描写女性形象的百科全书,《诗经》中有天真烂漫,大胆坦率的少女和矜持深沉、羞怯痴情的恋女等。也有思念远方的征人的思妇形象。其中有《摽有梅》中那样的大胆追求爱情,渴望婚姻的女性,其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表现了女子期待有爱人来提亲的迫切心情,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体现了女子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渴望。也有被抛弃的无限哀愁的怨妇形象,如《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诗经》中女子对与爱情的直接表白与泼辣甚至更甚于男子。?《褰裳》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胆地表达了对男子的态度,说出了难道你不想我,就没有人想我这样的话,甚至还有些理直气壮,简单的言语便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敢于追求爱情,性情豪爽的辣妹子的形象,不扭捏做作,不低级庸俗,让人看了觉得可亲可爱。而在《行露》中的女子,面对暴力权势的不卑不亢,决不屈服的美好品质。“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表现女子不畏强暴,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中很长时间对于婚姻和封建礼教是非常看中的,对于女子的约束也是很多,女子要做贞洁烈女,要从一而终,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没有可能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婚姻大事也要听命与父母、媒人,很多女性都是在新婚之夜才底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新郎。可为《诗经》中很多篇幅描写的女子追求爱情的表达是如此直白而炽烈,如此毫不避讳。这要从当时婚姻礼教的大背景开始说起。首先人类婚姻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原始群婚、按辈分划分的族内血缘婚、同一氏族部落的男女不得通婚的族外伙婚(恩格斯称之为普那路亚家庭)、一个男子或女子在众多的妻子或丈夫中往往有一个主妻或主夫的对偶婚及一夫一妻的专偶婚。《诗经》时代大致是由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阶段,对偶婚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婚姻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妻多夫,发展为男女双方各自有一主妻或主夫的同时,还可以有若干临时的异性朋友,也就是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由于主夫、主妻的婚姻相对稳定,所生子女已经能够确认自己的父亲,再加上频繁的战争使男女失衡,且男性具有生理优势,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对偶婚也由最初的一妻多夫逐渐演变为一夫多妻而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婚姻形态。专偶婚则是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婚姻形态,是财产私有制的产物,生育合法的子女以继承财产成为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而在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这期间开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其中包括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而在周礼中的“男女有别”主要指性别分工与社会地位而言,但贞节观念已有出现。而在西周时期是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萌芽期。然而,这种原则在当时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讲都只是一种道德理想。理论上,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情欲的合理性,实践上,礼对于不同地域和社会阶层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原始群婚的遗风尚存,而《周礼·地官·媒氏》所载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官方为适龄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对两性关系的限制可以说是极为宽松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女孩子敢于大胆地向心仪的男孩子表达爱慕之情会有“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的诗句。而在一些诗中,从生情到谈情,从情到性的过程自然而直接,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而贵族阶级的许多行为有甚于此,《鄘风》《齐风》《陈风》中就分别反映了卫宣公强占儿媳、齐襄公与其妹私通、陈灵公淫于夏姬的事件,这类荒唐乱伦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实质上的追究,而对此类“失节”行为的指责也多与政治或伦理相联系,较少从婚姻规范而言。可见,在“礼教”要求相对严格的上层社会,其中女子的贞节观念也十分淡薄。其中像《褰裳》这样女子对男子直接炽烈的邀请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礼教的束缚和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痕迹。同样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才培养出了那样豪爽,泼辣,敢说敢做,敢与邀请男孩子的女性形象。所以才有了《野有死麇》中的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和“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对此顾颉刚对此发表看法为“这分明是一个女子为要得到性的满足,对于一向说出的恳挚的叮嘱。”1而胡适则说“‘性的满足’一个名词在此地尽可不用,只说那女子接受了那男子的爱情,约他来相会,就够了。”“《野有死麇》一诗最有社会学上的意味。初民社会中,男子求婚与女子,往往猎取野兽,献于女子。女子若收其所献,即是允许的表示,次俗至尽犹存于亚洲、美洲的一部分民族之中,此诗第一第章说那白茅包着的死鹿,正式吉士诱佳人的贽礼也。”这种露骨地描写男女欢会的篇章在文人艳情诗中是少见的。从儒家正统的诗学思想来看,这些诗歌连同文人艳情诗往往被斥为“郑卫之音”“亡国之音”,是风俗浇薄,人心不古的征兆。但比较公允地评价中国古典艳情诗,我们可以借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玉台新咏》的话语:“岁皆取绮罗脂粉之词,而去古未远,犹有讲于敦厚温柔之道,未可概以淫艳斥之。”2

《诗经》中女性的形象不仅被应用于表现爱情,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现实,表现了思念出征丈夫的如《卷耳》中“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和《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通过女子之口,流露出对远方征人的牵挂与对战争的不满。《诗经》对女性又是怎样的评价呢?《诗经·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徒降自天,生自妇人。”和《十月之交》中“艳妻煽方处”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就有了“女人祸水论”这样的思想。可见将王国之灾推卸到女人头上在《诗经》时期便已出现。在《孔子·阳货》中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见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已经存在了。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我们为她们动容之余同时品读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解读出中国的女性形象。1顾颉刚《史迹俗辨》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 2《四库全书总目概要》集部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01页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诗经》时代,已是个女权失落的时代,女性从权利的巅峰上一步步跌落下来,从此逐渐陷入虚弱的泥潭,艰难地扯着男性的衣襟,历经一个个或属奴隶、或归封建的朝代,一路哭泣、沉默而来,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并不需要男性的排挤,就自觉地将自己的一生归位于狭小的家庭,直至明清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学压制,终使女性的价值等同于私人物品,地位甚至犹低于“宠物”。

然《诗经》中究竟还残留着许多母系氏族时期女性自由、独立、甚至霸气的上古遗风,与后世自敛、被动的女性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这也是《诗经》女性多为历代学者赞赏、揣摩之处,而她们更是后世女性自叹弗如的既往楷模。

关键词:权利;自由;爱情;含蓄;野性

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说:“女人一辈子讲得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随着男权的巩固和加强,女性因先天特质等多种原因,社会生活上方方面面都已经让位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期望非常低,不要求她们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们柔媚、顺从。《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周易》就开启了中国古人对人体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审美认识。“以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男性之阳刚,女性之阴柔美,是为人类社会所共认的审美要求,女性从此便渐渐与柔、弱、巧、病等词汇绑定了,柔顺、病弱、驯服等几乎类似于宠物的特征成为女性审美的重要标准。(剩余5062字)《诗经》里的女子

小引

环佩叮当,清音激越。诗经,一部流淌了千年的河流,灵动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蜿蜒盘旋,传承滋衍。在诗经的河畔,历史在变迁,气象在幻化,梦回影转间,划出一道道令人心碎也心动的弧线。最美的,却是诗经里朴素的女子,不经意间留在河岸衣袂的余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一侧头的温柔,皓齿流转,笑靥荡漾;“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城隅幽会的甜蜜里,笑语如彩,眉目含情;“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浅吟低唱间,哀怨如酒,心伤如痴„„这些美丽的故事,这些忧伤的心曲,打动了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平凡庶民。淘过时光的细沙,涕尽尘埃,穿过蒹葭,今天,就让我们更走近一步,去回味这些女子满蕴在心中的古典情怀。

一,简介《诗经》

《诗经》三百篇,反映了周人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徭役战争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状况,诗中活动着从天子贵族到农奴贱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地表现了周人的七情六欲、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等各种观念,是窥视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这些活脱脱的人物中,最纤巧灵动、令人过目难忘、心动情怡的,莫过于《诗经》里的百态女子。

二、《诗经》里的百态女子

我用这样一个排比来形容《诗经》中的女子: 诗经,是一首婉约的歌,你是歌里灵动跳跃的音符;

诗经,是一条蜿蜒的河,你是河岸灿烂的惠兰花;

诗经,是一个充满玄奇的秘密,你用飘渺的七弦琴悠悠诉说„„

《诗经》里的女子,永远是一曲绝唱,无法企及,更加无法超越。一蹙眉,忧愁顿生,日月黯然;一展颜,笑靥如花,倾国倾城。一切源于自然,一切源于真情,没有矫柔,没有造作,那么朴素。

《诗经》中与女子有关的的诗篇主要集中在《风》中,《雅》中也有一小部分,数目超过了《诗经》总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女子”在《诗经》中地位的重要性。

《诗经》里的女子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朦胧在诗意深处的女子 诗经的开篇《周南》即描写女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周南•关雎》

这首诗是大家很熟悉的,它被称为我国爱情诗之祖。大家看,雎鸠鸟儿关关地唱,在河心小小的岛渚上,好姑娘多么美丽又漂亮,真是我的好对象。这是一幅多么清晰和丽的画面。春风微微的吹拂,男子信步走在河堤上,突然,一位采荇菜的女子映入他的眼帘。姑娘采荇的美妙姿态,印入“君子”的脑中,真是难以磨灭了。荇菜油啊油,女子采啊采;荇菜摇啊摇,女子摘啊摘。荇菜柔美地飘荡就好像女子轻盈的姿态。荇菜流在水里,女子的身影摇在君子的心里。竟让他“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会怎样呢?“寤寐思服”。相思之苦,真是反侧辗转,寝食难安啊!

我们在中学就学过这首诗,这么优美的情诗,这么优美的画面,大家应该都很喜欢吧?尤其是那些正沉浸在爱情的河流中和正要蹦入爱河中的男生特别有感情吧?可是这么美的一首诗在孔子及后代经学家那漫长的岁月里,一直都被灌以“后妃之德”之名。他们凭什么就说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在歌颂“后妃之德”呢?

他们认为,“窈窕”乃幽闲之意;淑,善也。这些词不是形容女子的外表美的,而是形容她的德行美,是说她能深居而自重,风度娴雅,慎守贞操,并将会对自己未来的丈夫感情真挚而专一。具有如此德行的少女,在经学家看来,自然是够理想的了,这样的女子是标准的后妃人选。

当然,我们认为经学家从为政治服务的角度来解释难免牵强附会,被他们这样一解释,这首诗的韵味便减折了很多。但是,他们所提倡的择偶观,首先强调对方的德行美,而不是外表美,这对我们今天人来说,都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高中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一首《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曲《周南•关雎》,一曲《秦风•蒹葭》,写尽了女子的美,写尽了君子对于“淑女”、“伊人”的爱慕与相思。诗中都弥漫着一种对于幸福的憧憬与期待,一种飘渺迷人的气氛,一种缠绵而略带伤感的情调,一种执着而不免失落的情绪。这样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亲近,也许它表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具体的人生故事,而是一种期盼的心境,一种不带杂念、不带世俗的心境。

(二)天真活泼的纯真少女

《诗经》中,有一些天真活泼、单纯顽皮的少女,她们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

我们在中学期间学过《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可爱的女孩子,与男朋友约会,却偷偷地藏了起来。女孩顽皮与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子的恬静、典雅、活泼、羞涩在这首诗中表露无疑。相比《邶风•静女》中透出的那份淡淡的羞赧与青涩,《卫风•木瓜》里的女孩则更加活泼开放了。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很浅显,大家多看两眼就懂,但就是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古诗,古往今来析其主旨的说法竟有七种之多,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其中最受重视的有四种。

一,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春秋时卫国人受狄族人的侵略,以致国破家亡,后来幸亏得到齐桓公的救助,才得以生存下来。卫国人为了表示对齐桓公感激之情,想要报答他,就做了这首诗。现在学者对这种说法的看法是附会历史,是在宣扬一种国与国相处,大国强国应该帮助小国,小国应当感恩图报的思想。

二,第二种说法是“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这种说法,是把这首诗运用到了君臣关系上,宣扬一种君臣之间的报施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本诗那种忠厚、纯朴的味道,带有一种功利性质了。

三,宋代时,又有“男女相互赠答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为男女相赠答之词”。可能谁也想不到,提出男女之说的竟是一直被人说成是迂腐老夫子的代言人的朱熹。这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得少。

四,清代还有另一种批判朱熹的说法,“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

现代学者一般遵从朱熹之说,明确指出这是一首爱情诗。

其实,他们的说法,都是说要以厚报回赠他人的恩情。《诗经•大雅•抑》里也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句。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投桃报李”就是出自《诗经》。我们读《诗经》,要学会体味其中的韵味。我觉得,朱熹对这首诗的解释最得其韵味。

诗首就是动作性很强的一个“投”字,给人以突如其来之感。是谁这样大胆地投出木瓜、木桃、木李?诗中虽未言明,但是据学者考证,木瓜、木李、木桃在那个时代全是乡间很寻常的水果,也是女子身边所有之物,想来是当地所产,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用以报答的是琼琚、琼瑶、琼玖的等佩玉,这些装饰品是女子们用得着的,也是她们所喜爱的。

《诗经》中,写女子赠送男子礼物,常用动词“贻”,《邶风•静女》中女主人公“贻我彤管”,《陈风•东门之枌》中,有“贻我握椒”。还有用“归”和“赠”的,如《静女》中“自牧归荑”,《郑风•女曰鸡鸣》中“杂配以赠之”,这样的字给人以一种温情脉脉的静感,而这首诗却用动词“投”。“投”就是“扔”或者“掷”的意思。姑娘不是把木瓜、木桃、木李温情脉脉地或悄悄地送到她所心爱的人的手里,而是公开地、大胆地扔了过去。一个“投”字,姑娘的热情活泼、纯真泼辣、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活灵活现。但是姑娘虽然热情泼辣,但是又不失东方女子的古典与端庄。她不像现代人开口闭口就是“我爱你,爱着你,爱你爱到骨子里”,她仅仅是向小伙子投过去一个瓜、一个桃、一个李而已,把内心热烈的情感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种对女孩子在爱情面前十分细腻的心理描写——既大胆,又含蓄。

(三)急于成婚、大胆直白的大龄女子

《诗经》中有大量的情诗,而这些情诗多是以女子的口吻来表达。奔放的感情、直白的表述,有时候令我们这些在琼瑶的爱情剧里浸泡得身坚体硬的现代人也面红耳赤。

请看这首: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

“摽”是落的意思。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树上的梅子落得只剩七分啦,追求我的小伙子,莫把好时机错过呀!树上的梅子落得只剩下三分啦,追求我的小伙子,莫把今天来错过呀!树上的梅子落尽啦,追求我的小伙子,快来聚会呀!”首章“迨其吉兮”,似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这位“老姑娘”到底多大了呀?怎么这么不害臊急着成婚?我们开放的现代女孩也不会对着一大群男人直接说要人家娶你吧。

这就要从古代的法定婚龄说起了。

经学家解释这首诗是写当时的人民由于受到了周文王的教化,而“男女得以及时”,就是说男女青年到了婚龄,就能及时婚配而不耽搁。古时候的人感情质朴,所以姑娘到了婚龄,就直抒其意,急切地盼望有小伙子来求婚。

那么,所谓“及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呢?东汉的郑玄言,“梅子的果实还剩七成没有掉落,比喻女子的最佳婚龄即将过去。女子二十还没嫁,就晚了,就好象春天快完,将进入夏天了。”汉代的毛公解释这首诗说,“男子年龄到了三十,女子年龄到了二十,还没有婚配就可以不受婚礼的约束,自由结合成婚。”看来,男三十,女二十,可能是古代按礼进行婚嫁的最高年限。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勾践灭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西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而不嫁,就要罚交五倍的人头税。还有更早的,大家猜猜是多少岁?北周建德三年和唐玄宗时规定,男子十五以上女子十三以上就可依法婚配。

在座的同学们,想想我们十三四岁的时候在干吗?还在跳皮筋、玩弹珠吧,可我们的祖先却已经要准备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了。这也难怪诗中的女子急于成婚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无奈。古代的法定婚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涩。古代一直实行的都是早婚制,统治者不是不知道,但是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人口稀少,他们不得不采取鼓励早婚的政策。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诗中那优美的画面、淳朴的感情,可是在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后,我们思考的也许会更多。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不能公开自由恋爱。如《齐风•南山》里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我们学过的《卫风•氓》里也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礼教”文化已经在当时社会上逐步形成、发生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力。

(五)贤妻良母、琴瑟和谐型的女子

《诗经》中主旨在写夫妻和睦,琴瑟和谐的并不多,只有几篇,下面这篇诗歌的表达方式在诗三百中独具一格——通篇都是对话,而且它所描写的情景也与我们现代生活很相似,很有生活情趣,可能大家都经历过。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齐风•鸡鸣》

这种画面大家都很熟悉,寒冷的冬天早晨,妈妈叫你起床,可是你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妈妈叫“儿子啊,起床,八点了。”你回答,“等一下,眼睛都没睁开呢”。过一会,你妈又叫你“还不起床!八点半了!”你揉揉眼睛敷衍一下“哎!知道了,马上就起来了”然后倒头又睡着了。这诗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天要放亮了,鸡叫起来了,妻子催促丈夫,“快点起来,要去参加朝会了”,丈夫怎么说的?“那不是鸡叫,那是苍蝇在叫呢!”我真想不出来,鸡叫和苍蝇叫后什么相同之处。你说,这丈夫要耍赖也找个好点的借口啊,可是,丈夫以这么违反常识的话回答,妻子似乎默认了,因为后面还有——大概过了一会,妻子又催促,“快点起床啦!天都大亮了,朝里人都满了。”丈夫怎么回答的?“那不是东方天明,那是月亮的光呢!虫子叫得我好困,真想和你再躺会”。妻子最后哭笑不得得说,“会都要散啦,别人骂你懒汉啦!”

简单的几句对话,便把丈夫睡意还浓,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而妻子的语气,则温柔和顺、隐含怜爱。妻子两次催促丈夫参加朝会,丈夫都以明显违反生活常识的话回答,但是妻子似乎都默认了。这一催一推的过程中,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温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妻子似乎有些着急了,第三次催促丈夫参加朝会,怕他因为留恋床笫而遭到别人议论。表面上看,丈夫留恋床笫,妻子催促上朝,态度有别,实际上,丈夫是半真半假地寻找借口,妻子是半嗔半爱地迁就默许。在这种矛盾的对话中,妻子的温柔贤淑、对丈夫缱绻的爱表露无疑。

(六)当爱已无望,不得不做出人生选择的女子

有人从《诗经》涉及女性的数量出发,说《诗经》是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我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诗经》可以反映女子一生的写照。从天真活泼的纯真少女、经过热恋结婚,到婚后生活,一部《诗经》,写尽了女子的一生。人生百味,酸甜苦辣交替着浸染。爱情灿烂的时候,笑若桃夭;爱情不再,就不得不做出人生选择。面对这个选择,有的女子选择了奋起反抗,有的女子则选择了默默忍受。《卫风•氓》和《郑风•遵大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首弃妇诗。下面我们就女主人公在面对被丈夫抛弃时的做法来进行比较。《氓》,我们在高中课本学过,在此不做赘述。下面看《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郑风•遵大路》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副画面,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紧紧拉住丈夫的衣裳,拉住丈夫的手,声泪惧下,苦苦哀求他不要遗弃自己,不要厌弃故人。她和《氓》中的女子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在面对无望的爱情时态度完全相反,《卫风•氓》中的女子,对爱情执着,冷静,对家庭辛勤操劳,但是在男尊女卑开始盛行的风气中,她还是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并且受到社会的非议,甚至家人的不理解。这样一个女子,当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后,发出强烈的感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最后,她毅然与丈夫决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在受到夫权社会的压迫,女子被任意遗弃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憎恶。这位女子难能可贵,她虽是弃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而这首诗中的女子在被丈夫遗弃后,却依然希望丈夫回心转意,她不断地重复“不要厌弃我,不要忘了我们曾经的恩爱”。这反映了她的优柔软弱,被抛弃后仍然藕断丝连,割不断旧情。然而,这才是当时社会妇女的真实写照,妇女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赖丈夫。如果被丈夫抛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生活上也失去保障。

《诗经》中女子众多,少妇、思妇、怨妇、情妇不一而足——当然,我说的情妇不是大家想的那个意思,而是指“多情之妇”。

三、诗经中女子与后朝女子的比较

从天真可爱的纯情少女,到欢欣快乐的恋爱,到成为美丽的新嫁娘,再到婚后的生活,象征着女子的一生,也隐含了封建礼教制度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官方为适龄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对两性关系的限制可以说是极为宽松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女孩子敢于大胆地向心仪的男孩子表达爱慕之情,为什么会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诗经》一些诗中,从生情到谈情,从情到性的过程自然而直接,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如《召南•野有死麕》描写的“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如《郑风•野有蔓草》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都表明当时的男女结合是非常偶然直率的,女子的地位也比较高。

但是,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父系社会的逐渐确立、国家机制的逐步完善,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期,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开始形成了,女子在追求爱情自由的时候也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诗经》中《鄘风•柏舟》有“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刚才我们看的《郑风•将仲子》里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些诗都反映了女主人公心中都有了心仪的对象,但是在父母包办婚姻的社会习俗中,她们的爱情受到了家长的反对,和来自礼教的干扰,从而不能自主。随着历史的继续向前发展,女子的地位开始越来越低。我们都听说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它们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周代贵族阶级的礼教比较严格,要求妇女“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但平民阶级对礼教还是漠然视之。但是,同期间,尊男轻女、多娶多生的观念开始产生。西汉初期提倡、宣传、扩散贞节观念,有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而到了东汉班昭作《女诫》,则系统地把压抑女性的思想编撰起来,为妇女生活立了一个总则,就是常说的“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如果说汉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观念是束缚中国人精神的枷锁,那么《女诫》则是专门为中国妇女铸造的一副镣铐——并且,令人痛心的是设计这副镣铐的是个女人,一个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女人!如果她生在现代的话,我相信肯定会有人说她心里变态,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说她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到了清代,妇女的非人生活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清朝法律面前,男女是绝对不平等的。在经济财产方面,妇女只能分得一点点嫁资。在夫妻关系方面,清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即使被打伤了,也需妻子自己去告发,妻子虽然可以据此提出离异,但丈夫仍有权力否定。

四、诗经中女性地位的变迁,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今天,当我们高喊着“男女平等”的口号时,想想女性在人类历史中地位的变迁,总让人在唏嘘嗟叹之余带着几分侥幸。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天地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要确保自己的“人性”是完全自由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只有在地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享受到对方的尊重。就像《卫风•木瓜》里描绘的,“投桃”,才能“报李”。

因此,《诗经》中女性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她们的结局,让我们为她们动容之余同时品读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解读出中国的女性形象,显示出一个个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悲喜命运,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摘要 :《诗经》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通过这三种女性意识的分析,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 :《诗经》、婚姻制度、女性意识、封建礼教、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 商 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 《 诗经 》 作品丰富的女性 意识 形态变迁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1970年,米利特曾在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理论清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气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区别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后天的文化形成的。① 这种现代化的观点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各种各样女子意识形态变迁的因由,以及社会形态对古代女性意识的影响。

《诗经》中的“她”极具个性化,既有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赘婚之女,也有哀怨凄婉的弃妇形象;既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愁肠百转的待嫁女;既有不畏世俗流言,为爱义无返顾的女孩,也有顾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于天命舍弃爱情的女子。无论是何种形象,其意识形态都颇受当时社会范畴中婚姻制度与父权思想的制约,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性。

分析 《 诗经 》 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

1、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②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彩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达到了48152人。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反映女性依附意识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间或有作品体现出挣扎意识,而女性独立意识则基本消失。因此,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注释:

① 米利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 1970年 ②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美]贝尔·胡克斯著 晓征、平林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0月

参考书目:

《诗经译注》 程俊英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2年2月第一版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诗经远古婚俗透视》 易思平《北方论丛》 2002年第6期 《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唐文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美]贝尔·胡克斯著 晓征、平林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0月

《诗经散论》 启坤著 商务印书馆 2002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萧华荣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二版 从《诗经》看女子在爱情中地位的转变

 摘要:爱情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便是这源远流长的男女情爱诗的一部分,其中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诗经》用其淳朴、优美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女子命运的缩影。

关键词:《诗经》爱情 妇女地位

人类在两性关系中产生爱情,是性意识的觉醒、人的个性及自我意识有了一定发展之后的事情,这个过程的完成,大约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即人类从群婚的混沌迷蒙中走出来的时候。随着爱情的产生,便出现了男女情爱诗。①《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便是这源远流长的男女情爱诗的一部分,其中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诗经》用其淳朴、优美的文风和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女子命运的缩影。

一、恋爱是美好、幸福的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爱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女性在恋爱时,大胆主动并被男性热烈追求、称颂。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热情地表达了男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我们看到了小伙子从最初爱上这位姑娘求之不得时的焦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到求而得之后的喜悦(窈宨淑女,钟鼓乐之)过程,把年轻人的爱情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窈窕淑女在男子心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看来,恋爱时的男性便显得被动,在追求爱慕女子的过程中他们诚恳付出、痴情煎熬,只有讨取女子欢心才能终成眷属。

《邶风·静女》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美丽而又文静的姑娘约自己的心上人在城角处见面,当小伙子来赴约时,姑娘又故意躲起来,小伙子十分焦急,又是挠头又是徘徊不安。看到小伙子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姑娘忍住笑,轻轻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将一支红色的管箫送给了小伙子。诗中对女子的顽皮、大胆和小伙子的憨厚、老实,描写得淋漓尽致,小伙子收到姑娘送的爱情信物后欣喜难耐,虽然这礼物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但是这是他爱慕的姑娘送的,姑娘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心上人送的信物也便是珍异。这首诗文风活泼,对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表现细节描写独到,耐人寻味。

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在《郑风·蹇裳》中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爽快的话语,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在恋爱中的价值,表面上显示出自己的直率和对爱情的不在乎,实际上心底却热烈地期盼着心上人的到来,由此展示出女性大胆而主动的恋爱观,以及那几分娇嗔、几分催促、几分期待。

《诗经》中描写男女恋爱的诗简短而活泼,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淳朴、简单的民风,看到女性的自主、大胆而主动,她们思念、爱慕着男友,等待相见时也会焦急、忧虑,却流露出娇嗔、顽皮的一面,她们对爱情的坦率、不矫揉造作或许与先秦时期古朴的民风有关,若有爱从心生,并不刻意掩饰隐瞒,而是努力追求。小伙子为了所爱的姑娘更是耗尽心力,苦苦追求,甚至不知所措,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所以恋爱时的情景常是美好而幸福的。

二、婚姻是痛苦、绝望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诗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步时期,至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森严的等级

制度,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礼教。正如恩格斯曾说过:“女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② 在《诗经》所反映的婚姻悲剧中,妇女成为受害者,处于弱势地位。不少的诗歌就反映了饱受情感折磨的女子的痛苦。

在爱情之初,女性在男性心中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男人可以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子辗转反侧,甚至放弃尊严,只为抱得美人归,而在结婚之后,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了。“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最初有着恋爱时的美好、浪漫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但是婚后却要一心从夫,料理家务,那时的已婚妇女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母亲,嗷嗷待哺的孩子等着她的照顾;作为妻子,她要与丈夫分担家事,下地劳作,赡养公婆。《卫风·氓》中的女性尽着妇女的本份却仍然失去了丈夫的爱,在其变心后,她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助的感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在男子的背叛之后女性的痛苦与无助,而自由结合的婚姻却使得女性在被遗弃后得不到应有的同情。文中女性鲜有地敢于直面现实,伤感沉痛中显示出的刚毅,却使我们对该女子更为惋惜,对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属关系更为悲痛而无可奈何。

《邶风·谷风》中的主人公最初也是贫贱夫妻,女子靠与丈夫同甘共苦、辛勤劳作,才使得家庭富裕起来。在这之后,她本该安享幸福安康的生活了,然而现实往往并不遂人愿:丈夫开始变得暴戾无情,终至喜新厌旧另娶新人。她的辛劳使家庭走出困境,却同时使她的婚姻走向危机。本想以旧情打动丈夫的她,却在其铁石心肠的形容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家,而此时她却还在担心留在夫家的子女。全诗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述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柔又略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禁对其产生了无尽的怜惜之情,也看到了即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也可能是如此痛苦而绝望的。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古朴的情感生活,文风淳朴而简洁,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这是女性在爱情命运上的缩影,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①《先秦大文学史》赵明 吉林大学出版社 ②《诗经选》余冠英 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诗经解析》许志刚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1 翻开《诗经》,便进入一个久远的时代。《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周代的,最早的是西周初年,最晚的也在孔子之前,上下跨越五六百年,其写作年代还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初期。但那三百多篇绝唱却是极富魅力,在千载流传中长盛不衰,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光彩夺目。《诗》的作品虽有文人模拟女子口吻写成,但大多为女性诗人所作,她们是民间歌谣的作者,虽绝大多数无姓名可考,但作为女性参与创作的文本,其女性意识却是非常浓郁的,甚至可轻易将之与男性诗人的作品区分出来。从数量上看,《诗经》中描写女性及其情感世界的篇章超过半数。从立意上看,谈及女性的作品呈现出细腻真挚的情感之美,或含蓄婉曲,或真情直露,或嬉笑怒骂,或旁敲侧击,可谓女性内心情感的全方位外化。从表达上看,其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总体上似乎更胜男性诗人一筹。女性话语者又远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直率的性格使她们牢牢掌握了话语主动权。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下文将从女性的情爱意识、自我价值、叛逆精神、勇气和智慧等美好品行这些方面去透视《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自诗经始,以女性情爱为表述对象或话语中心的文本在所皆有,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讲述关于女性的性爱意向。可以说,《诗经》开启了女性情爱的第一章,是楚辞、唐宋诗坛中女性性爱的开源发流处。在之前的母系社会中,女性是生命、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当时的情爱意识以女性为中心而形成,女性不仅被崇拜、爱慕和尊敬,还有着主宰自己感情世界的自由。诗经时代,女权的失落是不争的事 2 实,因此,在情爱关系中,女性虽还不曾受到壁垒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吃人礼教的迫害,但却不再占据着绝对主动的地位,有的甚至还备受凌辱和抛弃。虽则如此,在诗经中,女性的情爱意识已初步形成,这从大量的爱情诗章中可窥见一斑。《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百般滋味 :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6�1静女》,有写情侣游春的《郑风�6�1溱洧》,有写野合欢娱的《召南�6�1野有死麇》,有写挥之不去的情愁的《周南�6�1卷耳》,有写痴盼情郎的《郑风�6�1子衿》,有写情侣斗气的《郑风�6�1狡童》,有写距离带来的绮思和惆怅的《周南�6�1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秦风�6�1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6�1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6�1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6�1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这些爱情诗歌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的情爱意识热烈张扬,如同行将落山的夕阳晚霞最后那色彩绚丽无比灿烂的光芒,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扬的情爱意识构成了《诗经》时代女性情爱意识的主旋律。首先表现在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或许与当时古朴的民风有关。先秦时期人心淳朴,若有爱从心生,并不刻意加以掩饰,更不如封建卫道士般压抑与否定,而是大胆地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直露,却又不让人觉得俗气。如《郑风�6�1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的这个女子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爱情中的价值,在爱与不爱之间,她去留从容。当然,她是爱这个男子的,所以她的说话语气中便多了几分期许,几分催促,几分娇嗔。这也是身处美好爱情中的女性宣言,告诉我们,在爱情面前,女性不必过分矜持,不要患得患失,不应回避猜测,而要争取主动,大胆表达内心感受,有追求的自由与被爱的甜蜜,适当的时候可稍加放纵,以退为进。这是何等的趣味盎然,这是何等的自然率真,这是何等的自信满怀。这是情感奔放的民间女子在以自由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去迎 3 接爱情的到来。其次,《诗经》中的情爱意识还表现在它的目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生育的责任。享受爱情与生育责任相比,前者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过程,后者却是一种生为女子必须完成的使命。在宗法时代,子嗣代表生命的延续,多子多孙成了众人的期待,而女性便被付予了生育的责任。从《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大雅· 文王之什·思齐》以及《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诸篇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期望。《周南·螽斯》也借着繁殖力惊人的螽斯,作为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周南·桃夭》全诗更藉由结实累累的桃实,暗示女性的生殖能力,和乐美满的婚姻是与生儿育女的神圣职责紧蜜联系在一起的,试想桃夭一般的女子,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她的婚姻的前景堪虞,出嫁时的祝福会变成诅咒的利箭。子嗣的观念,成为女性的责任与压力,也成为她是否受到肯定的评定标准。关于这一点,《诗经》时代的女性也是认同的。祝福出嫁女子多子多孙的话语应是由陪同的女人说出,她们因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思想观念。而在古人的意识中,也早就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小雅·斯干》中有诗句:“维雄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分别叙述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和期望,其中「寝床」、「衣裳」、「弄璋」和「寝地」、「衣裼」、「弄瓦」相比,一是尊贵盛饰,一是普通平凡。对女性,只要求她学会持家,不连累父母就行了。女性被杜绝了参政议事的意识,于是,一门美好姻缘对她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嫁个好男子,终身有靠,生下男嗣,可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再加上贞洁操守,这辈子便可以安稳无忧地过来了。这是当时大多数女子所祈求的平实的幸福生活。古代女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不高,但在《诗经》的情爱知识性章中女性可谓处于中心地位。以《诗经》首篇《关睢》为例。该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窈窕淑女”的一往情深。在他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被追求者的美 4 貌盛德和不轻许予。正由于此,才使得诗中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甚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她以自尊自爱赢得对方的爱慕与尊重。舒芜曾准确地评价了诗经中的男慕女现象:“这都是些什么声音,不是轻薄调笑的声音,而是真挚严肃的声音,不是施以爱宠的声音,而是祈求允诺的声音。不是任由我去爱她的声音,而是惟恐她不理睬我的声音。”(《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光明日报》83·l·11)正因为女性的自尊自爱,集娇美与灵性于一身,不可亵玩,才使她有了让谦谦君子魂牵梦萦的魅力,时时活在爱人的心中,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关雎》透露了古代男子择偶的条件,君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当男女相遇,一见钟情,多重在强调女子的美,如《郑风·野有蔓草》、《卫风·硕人》,尤以后者的描写,更为细致。然而,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貌也都是罔然,如《邶风·燕燕》中的诗句“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由此可知,古代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是美与德兼备的淑女,而以品德为尤重。女性对自身的修养和自持,可使她赢得优秀男子的爱慕。《召南·野有死麇》中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位女性的形象。这首诗将镜头直接对准男女肌肤相亲,在《诗经》中类似的篇章并不多见。故事发生在野外,“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开头借写獐、鹿的皮毛光滑柔顺,描绘人的肌肤与躯体美好、微妙的感觉,这一对少男少女在亲密偷情,相偎相依,有些羞涩,有些害怕,却又兴奋无比。但情至浓时,少女依然守住了底线。“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少女的三句话,一是要那男子动作慢一些,二是要小伙子不要动她的衣裙,三是要小伙子不要惊动了狗。这些委婉的话语,既传神地写出了少男少女初涉爱河的好奇与饥渴,也让我们看到了姑娘的害羞与自重。这样的直接描写让人会意,而不会让人产生亵渎之感,而其他篇章描写情爱更是含蓄婉曲了,难怪孔子会如此感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少女怀春,无可厚非,而她此刻的矜持自爱,获得了他人的理解和尊敬。即使是身处逆境,也不否定自己,要重新开始,在《诗经》中大量的怨妇、弃妇诗中,也不乏昂扬进取的乐章。古代女子的命运,是建立在男性的沙文主义之下的。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女性只能扮演被动者的角色,没有自主权,没有参政 5 权,一生以家庭为主要的活动范围。而女性与生俱来只能任劳任怨,吃苦受罪,若无端见弃,也只能乖乖地回娘家,几乎没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终而见弃,这是古代社会常见的悲剧。失去经济主导权的女性深陷男尊女卑的苦难之中,强暴残酷的夫权制对妇女经济独立的剥削,成为弃妇诗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不幸的婚姻产生了怨妇和弃妇,她们在诗中诉说着自身的悲惨处境,控诉着薄情男子的寡情薄义,真是字字血,声声泪。《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这些被遗弃的妇女有的是平民女子,有的是贵族公主,甚至还有被废黜的王后。这些诗或言遭弃之苦,或诉丈夫无情,凄凄楚楚哀婉动人。她们在幻想中渴望着,在不幸中思索着。她们大多沉溺在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未能深切地领悟到爱应该是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通过发展他的理性而对一种自由、和谐的生存状态的渴求。然而《诗经》中的某些女主人公却在爱情的世界里始终拥有着自我的尊严。《诗经》中有不少的怨妇诗。这些遇人不淑的女子,在《诗经》中比比皆是,她们虽则心中怨恨难平,但大多含悲忍泪,默默承受对方施加给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和旁观者的冷嘲热讽,屈辱地生活。却也一些清醒着的妇女,她们奋起控诉负心人的恶行,捍卫自已的尊严,要辨明是非,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例如《氓》中的女主人。《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6�7�6�7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而有时 6 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6�7�6�7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6�7�6�7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而在 婚姻制度尚不成熟的西周,女子的婚姻是没有任何保障的,男子却因掌握了家庭的主宰权而肆无忌惮,朝三暮

四、喜新厌旧遂成社会恶习。“吁嗟鸠兮�6�7�6�7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和幻想寄托在山盟海誓的情人身上,那些花言巧语都是不牢靠的,这是这个女子受到欺骗与伤害后对同性姐妹的痛彻心肺的警示;“士之耽兮�6�7�6�7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以及从爱的迷途中清醒后的悔悟,令人同情。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婚后生活勤苦,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丈夫却已变心,甚至对自己施暴,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女子抱定了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清醒在于她看透了负心男子的本质,认识到这样的婚姻是一个骗局;坚强在于她没有哭泣着四处求告,没有拉扯在氓的身后承受着他的残暴和对自己感情的再三玩弄,而是决绝地离开,绝不委屈自己,低三下四,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所以也没有任何愧疚之意。转身,走一条新的路,何等的洒脱与理智。她后来会有什么际遇,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男权文化中,女性是作为“风景文化”、“娱乐文化”或生育繁殖的工具而存在。女性意识的觉醒,势必与主流的男权意识构成一种紧张、尖锐而无法解决的矛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是这样认为的:“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氓》中的女子爱的时候不盲目,爱过以后不糊涂,她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价值的人,也是一个有尊严的女性典范。因为身处被人离弃的境地不妄自菲薄,这些可敬的女性才能在孤独落泊的时候超越了俗世,守住了自我,没有堕落。几千年来,正因了这种自尊自爱的精神之光在激励 7 鼓舞着逆境中的女性们奋勇前进,所以到了今天,女性才取得了与男子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日益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巨大的贡献。女性是爱情、婚姻、家庭的主角,在古代社会她们的生活核心是围绕着这三点而铺开的。《诗经》中谈及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她们直面无奈现实的坚忍的勇气,拼出勇气和撑起坚强也是女人成熟与成功的重要标志。《诗经》时代的女性是勤劳的,尽管她们在社会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远远不如男子,但她们却在辛勤劳动着并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关于古代女性的工作,《小雅·斯干》一篇已明白指出「唯酒食是议」,女性的生活,以家庭为主,其工作自然与家庭息息相关。《豳风·东山》写妇人洒扫屋室,等待丈夫归来,《小雅·楚茨》吟咏妇女准备祭品,及彻馔的快速,《召南·采蘩》及《召南·采苹》更详细描写了妇女在祭祀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除此之外,田里的工作,妇女虽不是主力,但也是少不了的,《豳风·七月》、《小雅·甫田之什·甫田》、《小雅·甫田之什·大田》以及《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载殳》》《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诸篇,都可看出妇女在田里的重要性。还有蚕织,也是妇女的工作,从《豳风·七月》、《魏风·葛屦》、《陈风·东门方枌》等篇,都可以了解,纺织是古代女子的正务。劳动着的妇女是快乐的。她们虽然从事着艰辛劳累却不被人看重的工作,但她们却视之为己任,敬业乐业,力图把它做得更好,并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我们从《诗经》中的很多篇章中都可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如《周南·关雎》一篇,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相思与爱慕,却忽略了对被追求的女子劳动情景的描写。“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是一个手脚勤快麻利姑娘,她正在忙采着摘水中的荇菜。她的身影苗条健美,她的动作轻快敏捷。这样的一个女子,看来贤良淑德,如果娶过家门来,一定能撑起家庭的重担,给全家人带来和美幸福的生活。这或许正是君子思慕不已的原因之一吧。8 《诗经》中有不少的思妇诗。所有的思妇的内心深处都是凄苦、哀怨的。这是战乱、动荡的时代给她们灵魂蒙上的阴影,这是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为她们酿成的悲剧。正如《王风·君子于役》中有言:“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丈夫行役在外,全家糊口的重担,全落在妇女身上。男子的服役远征,造成了家庭物质生活的缺陷。男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而丈夫的服役则割断了家庭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以妇女的微薄之力,养家糊口成了天大的难题。同时,家庭精神生活出现缺陷,男子的服役造成了母亲、妻子、儿女在情感和天伦之乐方面的短缺,绵绵无绝期的相思之苦,从此笼罩在女性的心头。又如《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所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面对着种种的苦难,妻子担负着生养子女、赡养父母老人、采集食物、砍柴伐木、放养牲畜、田间劳作的义务,女性的肉体与精神承受着双重的苦难,无边的思念,无人理解的悲哀,没有丈夫关爱的苦痛如针般刺痛着那脆弱而又多情的心。此时此刻,带给女性的唯有苦难唯有不幸,但她们却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默默地等待着丈夫或情郎的归来,所有的勇气与反抗只源于对远行人的一片痴情。这亦是一种对困难与不幸的反抗。这样的抗争不激烈,不壮美,但它们却向今人展示着女性所有的生命价值和其抗击灾难的顽强与不屈,亦能让我们体味到悲剧的情感,因而长久地感动着。这样的故事,这般的唯美,它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爱情的魅力和悲剧的凄美。所有的爱与恨在时代的舞台上经受严峻的考验,那绵绵的长相思诉说着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经典。悲剧是面临困境时的坚强、勇敢,诗经中的这些女性让我们体验到了悲剧的美丽。这些坚忍顽强、自立自强的女性让我们肃然起敬。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 9 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诗经》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步时期,至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有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吃人礼教。《郑风·将仲子》便写了一个女子因畏“父母之言”“诸史之言”“人之多言”,怕被别人斥为“淫奔者”,而不敢让他的情人前来相会。可见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这幽会的自主权都没有,涤荡着苦痛与思念,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怨与不平。这是父母之权,兄长之权及众人的习惯势力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婚配。与之相对应,便有了反叛者的呐喊和抗争。《诗经》中的反叛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的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抗婚姻不自由,二是抨击吃人的礼教。反映青年婚姻不由已的诗篇在《诗经》中还是不少的。如《鄘风·柏舟》,其诗云: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要求婚姻自主的女子,断然拒绝母命,至死不愿意改变她的初衷。在漂荡着柏木船的河上,她爱上了一位梳着刘海的小伙子,她单纯无邪,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却遭到了母亲的断然拒绝,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没有“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的爱面临着强大的舆论压力。然而似乎爱情具有激发抗争意识的超常潜能,为了捍卫爱情的尊严,温顺的弱女子发出“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强烈呼号。这是她爱坚情贞的自我呼唤,也是她对阻碍婚姻自由者们的控诉。不管多么严酷的礼教束缚,多么强悍无情的外界压力,这个少女依然坚毅刚强,对少年男子的追求和爱慕是一往情深、宁死不易其志。其中饱含的由爱情波折而引起的无限辛酸以及对婚姻不自由的深沉怨恨,是对“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的蔑视和反叛,使我们不难体察到旧礼教的桎梏是怎样摧残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的,其社会意义无疑是深刻的。这一呼号有力地抨击着世俗礼仪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偏见无形中也受到了嘲讽与轻蔑。10 结婚是恋爱的深化和升华,是爱情的归宿和结晶。没有爱情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的。那么,大胆地反抗无爱情的婚姻便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国风·行露》反映的就是对仗势逼婚者的坚定反抗。其诗云: 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维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塘?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这首诗表现了女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反抗强暴的战斗精神。开始时“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只是怕遇人不淑,如同露水沾湿衣服一般。“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话语中包含着悲剧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强者,她依然坚强不屈,机智地捍卫自我的人格与爱情的尊严。她不愿意受金钱、虚名的诱惑,这就使得她不同于时代的平庸女子,她不顾权势的威逼,这更是她勇敢的表现,她用自我的行动愤怒地捍卫着作为女性的尊严。其间更多的是悠悠的怨,是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是对男权至上的怨,是对一夫多妻制的怨,是对男人的喜新厌旧的怨、重色薄情怨,是对女性地位的卑微的怨,她的怨代表着所有时代女性的心声。这是《诗经》中第一首反抗妻妾制度的诗歌,这个勇敢的女性成了后世.

第四篇:诗经 氓(原文译文附鉴赏)

诗经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1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4)。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1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20);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2)。兄弟不知,咥其笑矣(2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4)。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8)。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9)!

注释:(1)卫国大致在今河南安阳、鹤壁、濮阳一带,由封康叔建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氓(méng):《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憨厚、老实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即:就。谋:古音咪(mī)。匪:读为“非”。谋:商量。“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3)淇:水名。(今河南淇河)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4)愆(qiān):过,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5)将(qiāng):愿,请。

(6)垝(guǐ):倒塌;倒塌的。垣(yuán):墙。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7)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8)载:语助词。载笑载言:(因为高兴而)又说又笑。

(9)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0)贿:财物,指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1)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2)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3)耽(dān):沉溺,贪乐太甚。

(14)说:读为“脱”,解脱。

(15)陨(yǔn):陨落。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6)徂(cú)尔:嫁给你。徂,往。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7)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渐:浸湿。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18)爽:差错。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tè)”,和“爽”同义。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19)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0)室劳:家务劳动。靡:无。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21)夙:早。兴:起。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22)“言”字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23)咥(xì):笑貌。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24)静言思之:好好地想一想;躬自悼矣:真为自己感到悲伤。

(25)“及尔”二句言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26)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27)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快乐。晏晏(yàn):和悦貌。

(28)旦旦:诚恳的样子。反:即“返”字。不思其反:言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29)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那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2]

作品鉴赏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我和他从小在一起嬉戏玩耍,留下多少愉悦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家搬到了很远的复关,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一天,他突然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看到他憨笑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以换丝为由头来见我的。果然,他说这么些年来一直抹不去我的身影,希望我能嫁给他。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都是勤劳人家,他从小忠厚善良,正是我的意中人啊。可是,女孩子的羞涩,让我不能直白地答应他。我说:‚还早呢,过些时候再说吧。‛

送他回家,一程又一程。见他闷闷不乐的样子,真让人心疼。我也顾不得矜持了,就告诉他:‚不是我故意拖延时日,你要找个好的媒人来跟我家里说呀。‛看到他还是为难,就干脆说:‚看把你着急得!你容我做些婚嫁准备,到秋凉了来迎娶我吧。‛

他这一来,唤起了我的情思。他走后,没有一时不想念他。多少次,我登到高处眺望,期待他的到来,却总是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落泪。

那天,他终于来了。我远远地跑过去接到他,说笑着一起回家。他又是龟板又是蓍草地占卦卜算,大吉大利,一切如愿。还等什么呢?我让他赶快驾车来带上我的嫁妆举办婚事。

婚后几年,我没有哪天不是早起晚睡,辛勤操劳家务,就是再苦也没有怨言。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错,但他待我远没有从前那么好了。未嫁时信誓旦旦说要爱我一辈子,嫁过来才几年就经常对我发脾气。原想和他白头到老啊,可这个样子白头到老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处境,我跟谁说啊。娘家兄弟不了解缘由,也只是讥笑我。静下心来想想,只能暗自神伤。

既然他违背誓言不念旧情,这样的婚姻就让它终结吧!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但它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3]

全诗各章分述如下: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4]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第五篇:《诗经》二十二条经典名句鉴赏

《诗经》二十二条经典名句鉴赏

0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处】《诗经·周南·关雎》【释义】关关鸣叫的对对雎鸠,相恋在河上的小洲;美丽善良的好姑娘啊,是那英俊少年孜孜以求的好配偶。【赏析】这是《关雎》诗中的名句。作者从河中对对雎鸠相恋时的鸣叫声托物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美丽善良姑娘的爱慕之情。诗中写“淑女”与“君子”相匹配,这正是理想中的爱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处】《诗经·周南·桃夭》【释义】三月桃树美如画,枝头绽开粉红花。这个姑娘要出嫁,祝你和美又发家。【赏析】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这里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出一派欢乐热烈的气氛。在写新娘与桃花时,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有实象也有虚象,我们可以理解成诗人看见桃花从而想起了结婚的场面和新娘,也可以想象成诗人看见了新娘而想起了桃花的盛开,或者就是桃花在盛开时姑娘正出嫁。真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营造了一种虚幻迷离的意境。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释义】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追我的小伙,不要再耽误良辰。【赏析】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期遥遥,不禁以梅子起兴作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正在于建构了这样一种抒情模式,《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则显得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处】《诗经·邶风·击鼓》

【释义】“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紧紧握住你的手,“与你活到白头”。【赏析】《击鼓》这首战争诗共五章,前面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泣如诉。此章写征夫想起与妻子的告别,正常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但诗人重新构建了诗的叙事模式,娓娓写来,款款道出夫妻的深情,更衬托出战争的无情。士卒长期征战之苦更是不着一字,却意蕴明显。战士长期出征在外,战事迷离,思念家人已变得“忧心忡忡”。结婚多年,却不能为家中尽点责任,妻子的现状如何,很受诗人的关注,但他却不能见到她,只好以回忆来打发无聊的日子。这样透露出的厌战情绪,比直接诅咒战争来得深沉;对家人的思念,也更显得无奈而沉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出处】《诗经·邶风·静女》【释义】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躲藏起来不出现,搔首徘徊心紧张。【赏析】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一位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等小伙子赶到约会地点时,她却藏了起来。小伙子急不可耐地四处张望,可也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原地徘徊。诗歌把姑娘的调皮活泼和小伙子的恋慕至深、着急心慌都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生活气息浓郁,真实地再现了姑娘的活泼和小伙儿的痴情,深刻地刻画出了他们的神态和感情,语言质朴纯真,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处】《诗经·卫风·淇奥》【释义】那位君子文采焕然、风度高雅,如切如磋,使得他的品行端庄,如琢如磨,使得他的道德纯良。【赏析】据本诗《序》说:“美武公之德也。”是说卫武公做周平王卿士的时候,已年过90,还欢迎人们批评。此诗便是颂扬其德的。这三句是赞扬其文采才华和品德修养。而这又是由积学进修,不断自我磨砺而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世便凝缩为“切磋琢磨”这一成语,比喻人们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出处】《诗经·卫风·考》【释义】远离尘嚣隐居山涧之畔,伟岸的形象啊胸怀宽广。即使独自孤零零地度日,也誓不违背隐居的高洁理想。【赏析】《考》是一首隐士的赞歌,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感情基调愉悦欢快。意思是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的言辞行动,都显示出畅快自由。诗歌反复吟咏这些言行形象,歌行复沓,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诗歌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出处】《诗经·卫风·氓》【释义】本姑娘并没有过错呀,你的行为却已变了样。你的心思真猜不透呀,真是三心二意鬼心肠。【赏析】《氓》是一个被休弃妇女诉说她的不幸遭遇的诗,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被遗弃妇女的典型控诉。全诗较长,叙述了男子求婚时的装模作样,婚后该女子勤劳操持家务,而丈夫却变了心,对其虐待,弟兄们也讥笑她,三年后便被男子遗弃。其中细致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写得委婉动人。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处】《诗经·卫风·伯兮》【释义】自从夫君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难道说没有膏脂吗?我修饰颜容又能给谁看呢!【赏析】战争会破坏很多美好的东西,尤其是军人的家庭。军人走上战场,他们的妻子被抛置在孤独和恐惧之中。她们的思念永远充满不安和忧虑。等待丈夫的回来,几乎成了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本诗的女主人公也如此思念着自己的丈夫。丈夫不在家,连容颜也懒得修整,任由头发乱成蓬草,确实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啊!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出处】《诗经·卫风·木瓜》【释义】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赏析】《诗经·大雅·抑》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一句,它衍化为后世的成语“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木瓜》也是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情厚意的诗作。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实际上也就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处】《诗经·王风·采葛》【释义】那个采蒿的姑娘啊,要是我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隔了三个秋季一样长啊!【赏析】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采葛》这首诗共三章,却把怀念情人的越来越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从三个月过渡到九个月再到三年,他那急切的相思之情,他那激烈跳动的脉搏,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仿佛都能触得着摸得住听得到。全诗既无卿卿我我的爱之呓语,更无具体的爱之铺排,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读者却仍能被这浓缩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拨动,可见其艺术感召力多么深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处】《诗经·郑风·子衿》【释义】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过你,难道你就此断了音信?【赏析】《子衿》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写了她在等待时的心理和久等不至的哀怨。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前两章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恋人的衣饰,在这里用以指代他。恋人的服装打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以想见她的相思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待恋人过来相会,可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情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可以捎个音信来?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可以主动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走个不停,并且觉得虽然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处】《诗经·秦风·蒹葭》【释义】芦苇长又长,白露已成霜,意中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赏析】这是表现相思惆怅的著名诗句。在一个白霜遍地的芦苇岸边,我们的诗人正凝视着河的另一方,思潮起伏,想念着意中的情人,但由于“道阻且长”,可望而不可即,透露出一种彷徨失望的无奈心情。情景交融,非常动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出处】《诗经·豳风·七月》【释义】七月里大火星儿往西流,九月里妇女准备把冬衣裁。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姑娘们手执深竹筐,沿着小路往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得似水流。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哥儿把人抢了走。【赏析】《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从诗歌的内容看,本篇反映的是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诗共八章,此为第二章。这第二章情调比第一章昂扬,色调逐渐鲜明。它主要写了春天的生活:明媚的春光照耀田野,黄莺儿欢声阵阵。姑娘们执着深筐,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地去采白蒿。然而,因为自己的地位低下,没有自由,她们也怕被当时的统治者或他们的公子哥儿抢劫。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以抒情为主,叙事较少。但是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诗歌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及农夫与公家的关系,构建了一幅西周早期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歌的语言清丽朴实,叙事明快。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出处】《诗经·小雅·鹿鸣》【释义】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赏析】《鹿鸣》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都以鹿鸣起兴。在空旷辽阔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氛围里宴会朋友,可以看出宾主之间的关系多么谐调,诗歌洋溢着的欢快愉悦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此。从这一节诗歌的内容来看,宾主之间不仅作乐,还举行一些礼节,从礼节中约略可以看出周部族先民的待客之道,显示出先民善待友朋、渴望广交天下嘉宾的愿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释义】攻:磨制、制作。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赏析】《鹤鸣》主要教育君王应招纳贤士、招揽人才为国所用。诗共二章,每章九句。从诗歌的表面意义看,这里的两句诗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拿来磨制玉器。这和诗歌第一章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是一个意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处】《诗经·小雅·小旻》【释义】战战兢兢啊,好像走近深渊旁(唯恐坠下);又好像踏在河面的薄冰上(唯恐陷入河中)。【赏析】凡做事,如看准了可行的目标,当然要勇往直前,放胆而行,但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前进过程中,也需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以防不测。唯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几句诗,后世便凝成“临深履薄”的成语。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出处】《诗经·小雅·青蝇》【释义】讨厌的苍蝇,飞来飞去,嗡嗡作响,歇在屋外的篱笆上,平易近人的君子啊,不要听信它的谗言。

【赏析】这是以苍蝇嗡嗡之声兴起,写的一首讽刺诗。劝人不要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以免搅乱国政。这种奸佞小人,没有是非标准,信口雌黄,颠倒黑白,造谣生事,挑拨离间,陷害正直的人士,给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极大的混乱。戾天,鱼跃于渊。

【出处】《诗经·大雅·旱麓》

鸢飞【释义】苍鹰在蓝天飞翔,鱼儿在水中跳跃。【赏析】这两句诗是比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角逐之意。《中庸·第十二章》也曾引用这两句诗“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来阐明君子的中庸之道不论在高空或深渊、上下天地之间都能明显地体现出来,即“言其上下察也”。“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后世便凝为成语“鸢飞鱼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诗经·大雅·荡》【释义】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赏析】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开好了头要坚持更难。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面对一切困难的毅力,没有正确而得当的方法策略,即使开好了头成功的几率也将小得可怜。“创业难,守业更难”,古来圣贤君王皆有此深刻感受。《荡》一诗,《毛诗序》说是:“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看来这首诗也是讽刺最高统治者的政策失当,召穆公鉴于周厉王昏聩无道、弄得天下大乱,眼看周朝的基业就要被毁,故作这首诗讽刺劝谏。要厉王向周初的圣贤先祖们学习,把周朝的统治发扬延续下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出处】《诗经·大雅·抑》【释义】白玉上面的斑点,还可以把它磨去。话一旦出了毛病,那就不好办了。【赏析】据解,这是讽刺周厉王之诗。诗中谈到君主应做到表里如一,仪表可法,执法谨慎,说话小心。“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若出言不慎,造成坏影响,就很不好办。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处】《诗经·大雅·烝民》【释义】既明辨是非,又聪慧过人,就能保住自己身家性命。【赏析】这是赞美仲山甫的从政德才。当时周宣王能任贤使能,仲山甫执政,使周室中兴。诗中赞扬仲山甫能内奉王命,外治诸侯,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明辨,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

下载诗经鉴赏基本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鉴赏基本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视作品鉴赏》基本知识点

    《影视作品鉴赏》基本知识点 1 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地下咖啡厅里公开商业放映了他们所拍摄的数部短片。这次播映被世界公认为是电影的诞......

    〖诗词鉴赏〗古典诗词赏析:《诗经》205篇141-160

    〖诗词鉴赏〗古典诗词赏析:《诗经》205篇141-160 古典诗词赏析:《诗经》205篇 目录 141 诗经·桧风——〈羔裘〉142 诗经·桧风——《素冠》143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1......

    《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教学教案

    课文鉴赏说明 诵读提示 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

    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精选5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

    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

    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诗......

    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