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度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共4篇)
第一篇
一、工作目标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以上;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新认定20家民营科技企业,完成2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建设科技园区,在创新载体建设上有新突破。依托现代中药产业园、亳芜现代产业园、蒙城汽车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大力实施科技园区提升工程。着力将亳芜现代产业园打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市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做好市科技创新园建设管理工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争取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入孵企业达到40家。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4个,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突出创新主体,在推动转型升级上有新成效。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进程,加强培训指导,加大《市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试行)》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创新基础;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努力创新创造;帮助企业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科技攻关;组织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4家、民营科技企业20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个,完成2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以上。
3.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促进协同创新上有新作为。继续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着力做好济人、安欣、亚珠院士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为高端创新团队扎根企业、融入市场、攻坚克难、创新创造提供优质服务,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推动古井集团和浩翔农牧院士工作站挂牌筹备工作。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筹建现代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牵手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建立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加大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力度,争取再建设2-3家大学或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协同创新上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科技路路通” 分中心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定期举办技术难题诊断、科技项目推介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4.抓好专利工作,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有新提升。继续推进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试点、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消零”工程和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实施工作。组织专利代理机构深入企业开展代理服务,指导企业围绕生产经营技术难题开展发明、创造、创新活动,提高专利申报质量,增强专利支撑经济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加强专利联络员培训,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落实专利资助政策,确保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消零企业数达到50家。积极探索专利金融结合路径,进一步拓展专利权质押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5.加速成果转化,在农业科技示范上有新进展。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壮大县域经济为宗旨,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申创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4家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进一步发挥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星火培训计划。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建设,帮助蒙城县申报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信息化示范县项目。
6.聚焦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业绩。进一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推进工作,着力实施“223”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分解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落实责任,科学设立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标杆的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立足两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谋划项目,锁定目标、精准招商。组团参加赛迪顾问公司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世界it年会”。筹备迎接5月份赛迪公司组织“中关村青年企业家联盟”率团来亳考察活动。
7.探索管理方式,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有新举措。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方向,积极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建立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依托科创中心,着力打造我市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依托院士工作站,着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依托技术转移中心,着力培育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推动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成果按市场规则加速转化;依托各类园区,着力引进高端技术、研发团队和创新创业实体,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集中度,争创国家、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同时,按照省科技厅要求,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调整科技投入方向,集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搭建公共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创新激励机制,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第二篇
(一)工作思路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立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紧扣“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数比重、研究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三项指标,进一步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继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创新园区”三大载体,助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以上;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新认定20家民营科技企业,完成2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三)工作措施
1.建设科技园区,在创新载体建设上有新突破。依托现代中药产业园、亳芜现代产业园、蒙城汽车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大力实施科技园区提升工程。着力将亳芜现代产业园打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市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做好市科技创新园建设管理工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争取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入孵企业达到40家。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4个,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突出创新主体,在推动转型升级上有新成效。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进程,加强培训指导,加大《市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试行)》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创新基础;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努力创新创造;帮助企业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科技攻关;组织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4家、民营科技企业20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个,完成2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以上。
3.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促进协同创新上有新作为。继续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着力做好济人、安欣、亚珠院士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为高端创新团队扎根企业、融入市场、攻坚克难、创新创造提供优质服务,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推动古井集团和浩翔农牧院士工作站挂牌筹备工作。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筹建现代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白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牵手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建立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加大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力度,争取再建设2-3家大学或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协同创新上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科技路路通”分中心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定期举办技术难题诊断、科技项目推介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4.抓好专利工作,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有新提升。继续推进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试点、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消零”工程和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实施工作。组织专利代理机构深入企业开展代理服务,指导企业围绕生产经营技术难题开展发明、创造、创新活动,提高专利申报质量,增强专利支撑经济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加强专利联络员培训,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落实专利资助政策,确保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消零企业数达到50家。积极探索专利金融结合路径,进一步拓展专利权质押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5.加速成果转化,在农业科技示范上有新进展。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壮大县域经济为宗旨,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申创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4家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进一步发挥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星火培训计划。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建设,帮助蒙城县申报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信息化示范县项目。
6.聚焦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业绩。进一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推进工作,着力实施“223”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分解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落实责任,科学设立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标杆的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立足两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谋划项目,锁定目标、精准招商。组团参加赛迪顾问公司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世界it年会”。筹备迎接5月份赛迪公司组织“中关村青年企业家联盟”率团来亳考察活动。
7.探索管理方式,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有新举措。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方向,积极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建立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依托科创中心,着力打造我市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依托院士工作站,着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依托技术转移中心,着力培育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推动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成果按市场规则加速转化;依托各类园区,着力引进高端技术、研发团队和创新创业实体,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集中度,争创国家、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同时,按照省科技厅要求,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调整科技投入方向,集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搭建公共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创新激励机制,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第三篇
一、目标任务
局机关各业务科室、下属事业单位都要实行政务公开,是政务公开的主体。重点是具有行政执法、审批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门。只要是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宜于公开的政务都要公开,内容上要突出对人权、事权、财权的公开和监督,要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普遍关心、迫切需要了解的事项。
(一)对社会和群众公开的内容
1、科技管理活动的事项。主要包括:科技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过程及完成情况;财政预决算及执行情况;向社会承诺为群众办实事的进展情况等。
2、社会服务公开的事项。主要包括:办事职责,包括部门职责、内设机构职责、部门领导分工和办事人员职责;办事依据,即所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决议、决定、指标和需要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等;办事条件,即办事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必备的文字资料;办事程序,即办事的过程、顺序等;办事纪律,即在办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纪律规定和违章、违纪处罚办法等;办事时限,即办理某一事项所需的最长时间承诺;办事结果,即办理某一事项的最后结果,应达到的标准和对违章、违规行为的处置结果;监督投诉,包括监督机构、监督制度、监督渠道等。
(二)定向公开的内容。上级政府或上级政府部门下拨的各种专项经费及分配使用情况;政府批准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有关情况;工程项目招投标情况;政府采购情况。
(三)对机关内部公开的内容。机关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干部人事管理有关情况和机关干部职工福利待遇及其他应当公开的重要事项。
二、公开的形式和途径
根据不同政务的内容、性质、要求、对象等,采取多种形式和层次予以公开。
(一)需要向全社会公开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局域网、政务公开栏、办事指南、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
(二)需要向部分单位和个人或本部门、本系统公开的。通过召开会议、内部通报、信息简报、下发文件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三、年度工作计划
2014年我局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政务公开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大局,着力提升科技部门形象,持之以恒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优质服务,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打造“五型机关”。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一季度召开一次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落实工作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违规违纪有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
(三)加大宣传力度。围绕政务公开工作,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宣传政务公开工作部署、取得的成效,营造政务公开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政务公开的载体建设,拓宽政务公开的宣传渠道。除了在网络上公开科技法律法规、政策、行政审批事项外,还要想方设法做好时事政务的公开工作,大力宣传我局的科技管理工作,营造政务公开和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五)根据行政效能监督的要求,完成办事承诺的重新核定,并及时更新政务公开公告栏的内容。第四篇
一、项目概述
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国家和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以及《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通过“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扩大市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战略产业,加快形成市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亳实际,制定《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二、现代中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概况及发展意义
是神医华佗的故乡,有中药资源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中药材有23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达60多万多亩。截止到2006年5月,全市共有7家制药企业(其中6家通过gmp认证),28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有26家通过gmp认证,占全国的44%),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4467人,中药饮片生产熟练工人3422人,中药材种植熟练药农10万余人。
已建立有全省首家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全省中药材检测中心。通过gmp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7家,其中:中药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7个;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重点新产品2项;有一个新药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四个新药获国家三、四类新药证书;承担了国家科技部38个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研究品种。已经形成了从中药材种苗研发、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成药制造到中药贸易、中药教育、中药文化研究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主要企业有: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古井集团九方制药有限公司,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华佗国药厂,沪谯中药饮片厂,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为加快中药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中药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分别制订了《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加快振兴的决定》、《关于加快全市中药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决定》、《市鼓励外来投资暂行规定》、《市外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保护企业投资人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对现代中药还专门制订了一系列优先扶持政策。
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旨,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基地的科技水平和研发实力。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兴业、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农业,全面壮大中药工业,继续提升中药商业,培养中药大企业集团,打造亳药知名品牌,引导中药产业向宽领域、深层次、多行业、全方位拓展,推动药业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总体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2、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4、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30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超过10家,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5个,中药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税收超过1.4亿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8亿元以上。建成5000平方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发展战略
以涡河两岸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区域为基础,以谯城区为中心,规划中药材生态种植带。中药工业体系利用现有基础,以提高中药工业的科技水平为重点,建立有利于现代中药工业发展的新机制,确立饮片生产的优势地位,建立提取物生产体系,壮大中成药生产能力,发展药械、药用包装材料的生产规模,培育中药龙头企业,提高中药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有特色的中药工业体系。树立创新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国际品牌,走出一条“以品牌抢占市场,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求效益”的品牌之路。
四、产业基地建设重点
1、重点领域
(1)中药材种植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示范推广”的总体要求,突出区域特色,抓好地道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发展“绿色中药材”生产。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采用现代育种技术优选优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实现优良种子、种苗的产业化,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及良种繁育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推进gap进程。
(2)中药工业
依托地域、资源、传统和政策优势,吸纳中药高技术人才,通过引进、嫁接、孵化、委托研发、自主研发等形式,进行中药现代化炮制技术、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中药提取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进行已有批号的中药品种的改造;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临床功效与西医药比较具有一定优势、能进入国内外主流市场、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品种;开发有知识产权的二类以上新药3-5个。成立中药高新技术研究机构,重点做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提取生产技术、中成药新药研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中药贸易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中药材交易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增添现代化的市场设施,创新交易模式,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树立新的市场观念,积极探讨新的贸易方式。逐步完善中药商贸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立网上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平台,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重点项目
(1)井泉企业集团药用植物园建设项目
以中药材资源为基础,与科研院所合作,在目前井泉企业集团谯东镇中药材高科技植物园的基础上提高和扩大药用植物园的档次、规模和功能,该项目占地规模300亩左右,总投入约500万元左右,常年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到800-1000个左右。
(2)沪谯中药饮片炮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建设综合研发试验楼、专家公寓,购买中药饮片炮制中试生产线及设备、中药提取物中试生产线及设备,质检及研发仪器,从事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研究。
(3)古井集团九方制药有限公司新药研发项目
投资改造现有胶囊生产线,生产国家中药二类新药葛酮通络胶囊;申报原料药材葛根的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销售市场建设投入,推广应用新产品。完成中药注册五类新药螺旋藻多糖胶囊(原中药注册二类)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报批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生产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改剂型或规格的产品。选取销售量排在前列的中药品种,进行普药类品种的仿制开发。
(4)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病毒清胶囊产业化项目
建设生产厂房2000平方米,完成配套设施建设,购置生产设备50台套。项目建成达产后,达到年产2亿粒病毒清胶囊的生产能力。
(5)千草药业饮片厂膜分离技术提取醒脑再造胶囊浸膏粉产业化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利用无机陶瓷膜微滤、中空纤维超滤膜精滤和纳滤膜脱水浓缩技术相结合,计划建设利用膜分离技术提取醒脑再造胶囊浸膏粉产业化项目。
(6)市亚强天然产物制品厂扩建辣椒碱生产线项目采用高科技生物萃取工艺技术对红辣椒进行深加工而生产的辣椒碱,具有消炎阵痛的生理活性,国外目前辣椒碱制成的上市品十分畅销,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7)华佗国药厂动力源保健食品项目
项目计划三年内建成,于2007年通过验收投产。生产规模预计建成后头三年1千-2千吨/年,以后逐步形成3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华佗国药厂技术中心现有硬件和软件设施已初具规模,技术力量雄厚。
(8)世纪国药公司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由江苏省天地龙集团控股的世纪国药公司,依托我市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提出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项目。中国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和枢纽。项目主要建设五大系统:综合接入系统、统一支付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安全认证系统
(ca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
第二篇:科技创新大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期盼已久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如期隆重开幕了,今天,也是我们学校创建泸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好日子。在此,我谨代表后山中心校全校教师,对我们学校科技创新大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和最诚挚地谢意!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你们不辞辛劳,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亲临我们学校指导!
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了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次科技创新大赛,就是对我们科技教育工作的检验。创建泸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也是我们全校教师共同奋斗的目标。
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孩子。探索没有终点,创新永无止尽。我们将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实在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寻找和探究身边的科学,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将来建设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创新能力,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路人,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最后,预祝这次科技创新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也预祝我们学校创建泸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顺利通过!
谢谢大家!
第三篇: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看一个企业能不能长远和健康发展,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不能坚持科技创新,即使有一时的效益,有较大的规模,甚至是高速的增长,企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和生存。因此,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搞好科技创新,加强体系建设是基础
企业主要领导要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抓紧抓好。要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并有得力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技机构,并把科技管理与科技开发区分开来。我们既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科技开发力量。没有科技管理,就不能整合有效资源,搞好科技开发。没有科技开发,也使一切科技管理成为空中楼阁。现在多数企业有技术研发部,但确切地讲,大多数是技术部而不是战略研发部。因此,企业在搞好生产性技术研发的同时,应成立战略研发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为企业永续发展做好战略储备。要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科技人才搞好研发提供平台。要实施工程师再造工程,组织技术工人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培养和建设一支过硬的工程师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同时,还要分期分批组织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和进修培训,以开阔眼界,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要求。
二、搞好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是保障
科技创新的过程,是从企业决策开始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进式研发、投资管理、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作为决策者,起到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所有企业负责人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集团式管理的企业,对所属企业负责人的奖励,除看利润、回款等经营指标外,要高度重视对投资回报率、新产品产值等技术指标的考核。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创新考核奖励办法,逐年提高科技创新奖励份额,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要修订科技人才薪酬,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使科技人员的收入高于集团平均水平。在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工资待遇的同时,还要积极为科
技人才争成果、争荣誉、争地位,提供广阔的个人成长空间。要建立科技干部选拔机制,在人事管理部门审定本科以上学历等资质后,一定要笔试、民主测评和演讲答辩的方式,产生一批科技管理干部,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搞好科技创新,制订发展战略是关键
企业走国际化的路子,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就必须放眼国际市场,洞察科技趋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制订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我们到国外大的公司考察,他们多数先问我们发展战略是什么,然后才确定如何与我们打交道和谈合作。事实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干什么和想什么的企业,是无法找到朋友,找到合作伙伴,找到竞争对手,开展有效竞争的。那种干一天算一天,走一步看一步的经营行为,是短视的、盲目的,肯定是没有任何发展前景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情况、科技发展趋势与产品技术水平,以及各国各地产业政策等方面信息,利用SWOT分析等现代工具,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修订和完善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愿景和战略措施,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方向、产品、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才能在科技创新中找到方向,在企业发展中找到向导,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搞好科技创新,加强产学联合是手段
产学研联合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为整合资源提供纽带,为借力发展提供通道,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要找到合作对象和学习标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333工程”,即每个公司至少与三家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至少与三家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至少与三家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开展交流活动。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联合办学,培训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可以联合成立开发机构,共同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科技新产品;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可以共同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近年新兴的产学研联盟是产学研活动的新突破。所谓产学研联盟,即通过高校技术创新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结合,实现高校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群、产业群对接互动,改变过去高校与产业合作“单对单”、“点对点”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五、搞好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是根本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着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的现象。除了资金紧张的因素外,主要还是一个认识问题。有的企业有钱盖高楼大厦,有钱扩大规模在低水平上延伸,就是没钱搞科技投入,致使企业技术过时,设备老化,产品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将研发费用列入全面预算,并通过企业积累、上市融资、引进风投、合资合作和争取政策扶持等多条渠道筹资金。原则上,企业科技投入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3%,大的企业特别是条件好的企业不应低于7%。列入预算的科技投入资金可以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改进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水平,也可以用于开展产学研活动,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等。企业选择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项目,要严格筛选,谨慎决策,争取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我们可以花100万元否定一个项目,不可以花100万元上一个不可行的项目,因为明为不可行而非行之,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深刻的教训。
六、搞好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是目的我们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千方百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根本的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某一项或多项技术上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竞争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引进一流人才,掌握一流技术,开发一流产品,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怕市场变化,不怕金融危机,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要充分利用创新成果,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根据“专业化、高科技、国际化”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收拢拳头,集中发展效益好、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对那些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带动作用弱、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产品、产能和微利企业,要逐步退出。要转变观念,使企业已经形成的规模优势转化为盈利优势,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机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逐步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做强,做成在国际竞争中独具优势的高科技企业。
现代企业发展一靠科技进步,二靠科学管理,而科技进步又为科学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与手段。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我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创一流企业工作中的作用,加大了科技工作的力度,夯实安全基础,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构建企业科技发展的新格局。
一、回顾200#年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在管理方面:
l、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抓科技,分管科技工作副经理负责组织科技发展规划、重大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
2、组织制定了支公司科技发展规划。
3、以科技进步为指导,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4、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结合自身的特点搞好基础管理。
(二)、在科技活动开展方面:
支公司制定并完善了科技工作管理的有关制度,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电力市场的形成,电力技术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不能够优质、高效地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就难以在市场上求得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科技工作作为考核主要的技术岗位的主要业绩之一,同时,制定出了科技任务的完成标准,这样使科技工作有落实,有考核。
支公司始终把促进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首先把加强对现有设备的技术投入作为重点,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考核管理办法;其次,解决好影响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如安全运行、节能降耗、自动化控制等项目,使科技工作更加有的放失。
(三)、在科研项目完成方面:
我公司把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上。坚持“安全第一”这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推广了“微机防误闭锁装置”,进行了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网通信与自动装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并且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发了用电营销管理自动系统、并为实现办公自动化作了前期准备工作。支公司2003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110KV变电站11台35KV开关的无油化改造。
2、110KV变电站微机防误闭锁装置的实施。
3、修试班更新直流高压发生器。
4、城网配电变压器的完善。
5、县调自动化装置的安装。
6、供电服务承诺95598语音电话的开通。
7、10KV配网的改造。
8、用电营销管理自动系统的建设。
我公司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方法与措施上,但还不够完善,力度也不够大。因此,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工作到位,增强各级人员依靠科技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关键位置来抓;另一方面,要在方法完善,措施配套,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思考问题,培养超前意识,强化竞争观念,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的科技进步机制与管理体系,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参与、作用日益增强、成果不断创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应当是关于推动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组织领导、规划计划、资金投入、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的最佳组合,具有宽松的环境,浓郁的氛围和蓬勃的生机。
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科技进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不被淘汰。当今,人类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物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不断开拓思路,下大气力,继续坚持科技兴企和科技为生产、管理服务的方针,为实现更大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Article/zjbgnzzj/41713.htm
第四篇:科技创新
农业转型靠谁来“科技创新”
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了农业科技重要性,称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文件确定国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无农不稳。人类社会自农耕而来,中国自古就有着“强本节用”的传统。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从1984年开始,“一号文件”已然成了判断我国“三年”工作取向的风向标。那么,今年何以尤为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如果说,此前的“一号文件”是立足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基础增持,关注农业“外围式”发展环境的优化,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更关注农业造血能力的强化、关注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如何在新形势下负重突围。2012年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三个基本背景:一者,经过20多年的竭力扶持,中国农业已经开始渐次转型,如同工业的结构调整一样,数十年的“养蓄期”为中国农业积累了涅槃的基础条件,譬如去年“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提出10年内投资4万亿元,年均4000亿元等。
二者,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7亿多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占到22%左右,而2010年中国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农产品消费对外依存度确实也比较重,譬如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80%,玉米供不应求令未来进口成为常态,棉花和白糖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20%和15%„„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的关系在2011年成为通识:不创新则无效益,无效益则无产量。
三者,有数据显示,譬如目前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近20万平方公里,占东北土地总面积的15.9%,至少已有4.47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在流失。这些年,华北持续干旱,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流水量减少的情况不断加剧,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河流的生态用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需求——资源环境的变局,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意味着可以预期的风险。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减排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
于此而言,农业减排、低碳农业成为不二之选——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当然,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要确保201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个基本前提。
在创新的共识之后,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创新,而是谁来创新。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2年社会白皮书,首次宣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其实无须这些数据,经验逻辑早就将中国农村的“新时期农民”形象烙印在公众的记忆里:青壮年普通农业工作者已经出现断层迹象,“末代农民”、“代际断层”等事实判断早就屡见不鲜——当此背景下,能进城的都进了城,“不稼不穑”的“农二代”如何去担负起农业科技创新的责任?
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有很多,但一切的讨论,须在明确“谁来创新”之后。也许,培育“新生代农民”,更是个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人民日报社论>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农业科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农业能够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十一五”时期已经达到52%,但是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农业与科技“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科技仍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以两个“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重点要做到两个“创新”: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但从整体看,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农业科研多数是“跟踪式”、“模仿式”和“转化式”研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应该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应当是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种业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建立一支高质量科技创新队伍。
二是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世界各国大都把农业科技机构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努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培育社会化科技组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此,就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要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评价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以两个“强化”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日渐拓宽,创造了科技特派员、农家科技大院等新型推广服务模式。但是,农业科技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依然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重点要做到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同时,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还要培育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服务。鉴于我国目前农技推广服务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低,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在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带着成果下乡创业,既可以解决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多方共赢。如果能够培育一大批这样的农业科技企业,一定能够有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是技术产生的源泉,是技术传播、应用的载体。为进一步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出台政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科技培训政策,造就一支能够深入一线的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鉴于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实施主体,还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让农民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免费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国经济网曾业松)
第五篇:科技创新
三、申报条件
1、杰出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主要支持在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突出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典型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每个项目将给予30--50万元的资金扶持,申请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年龄在申报当年6月30日前在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
(2)院校所申请者具有正高职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特殊人才特殊考虑),企业申请者应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3)主持承担过省、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或国家其它部委科技项目;
(4)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5)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前5名,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前3名,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及市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前2名;
(6)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已取得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就或创造性成果,申报项目可实现就地转化,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