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测绘发展现状
浅述我国测绘发展趋势
长春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2010级
李 强
内容提要: 1998 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后,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测绘手段、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测绘成果的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地促进了测绘科技的发展。我国继“数字地球”这一理念提出后不久,北京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和“数字地球”有关的国际会议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强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作用,实行 “ 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共建共享 ” 的方针,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 数字地球”的概念逐渐演变成“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省”和“数字城市”。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我国测绘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1)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
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基础 , 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国家投巨资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调查 , 积累了专业齐全、系统性和标准化程度较高、覆盖全国、多期、不同比例尺的地理信息 , 绝大部分地理空间信息由国家生产和管理。
初步测算经数字化可以进入网络进行共享的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约 1250 GB。同时已积累了丰富的对地观测数据,包括 50 年代以来覆盖全国的多期航空相片约 500 万张以上,70 年代以来多期覆盖全国的国内外卫星影像 50 多万景,约 140TB。全国共建设 500 多个大中型数据库,涉及主要应用领域为:基础及综合应用;土地、房产;市政、规划、道路;林业;土壤、农业;水利、水土保持;地质;遥感;生态、环境;铁路;勘界;灾害和其它。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为:全国 1: 400、1 : 100 万、1 : 50 万、1 : 25 万及部分地区 1 : 5 万和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汛区 1 : 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经建成的土地基础数据库有 1 : 50 万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重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正在建设的土地基础数据库有: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全国开发区数据库、全国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1 : 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1 : 1 万-1 : 5 万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包括乡规划数据)。
此外,1 : 500-1 : 1000 城镇地籍数据库、1 : 2000-1 : 1 万城市基准地价数 2 据库、建设项目用地与补充耕地数据库等也正在部分省、市、县建设中。
急需要建设的土地基础数据库主要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建设项目预审数据库、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国家级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等。同样还需要建设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相应的数据库。
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建设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依照 1 : 10 万比例尺专题地图的成图标准要求)、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专题图形数据库、野外考察数字相片库(用于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和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多重采样框架数据库、动态监测数据库(1 : 10 万比例尺)、全国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综合数据库、城市空间数据库(主要有 1 : 500、1 : 1000、1 : 2000、1 : 5000 和 1 : 10000 等 5 种)。
(2)空间信息技术标准建设
①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国家标准)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研究,该标准定义了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影像数据等三种数据的交换格式。在此基础上开发数据交换软件,实现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交换空间和非空间数据。该标准已于 1999 年 8 月 2 日作为国家标准予以颁布,2000 年 10 月 1 日实施。
②空间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对地理空间信息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模式,其内容包括地理空间信息的标识信息、质量信息、表示信息、空间参照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发行信息和元数据参考信息等部分。
③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体系
已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体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3)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管理技术能力
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管理技术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基础的平台和工具,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软件、以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软件等。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国外软件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国产软件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种局面已经大为改观,特别是在 “ 九五 ” 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的该领域的软件许多都已经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①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
在 “ 九五 ” 期间结合实际应用先后开发了大数据量遥感信息快速处理系统,高光谱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系统、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SAR 图像处理程序包、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
在 “ 九五 ” 科技攻关和 863 项目中开发的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HIPAS),采用国际通用的开发环境,按照模块化、开放式的特点进行开发。该系统对推动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许多项目和国际合作中成功地应用。
1999 年、2000 年连续两年参加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国产 GIS 软件测评中获优秀奖的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PhotoMapper),已占领国内数字影像地图的国内市场,并被国家测绘局指定数字正射影像地图生产软件,已在国土、测绘、城建、地质、林业、农业、水利和军事等部门得到大规模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C DPS)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销售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拥有业内最多用户、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平台之一。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已经作为商品化软件在国内外市场销售,有广大的用户群。
② GIS 技术能力建设和软件开发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一支重要的力量,国产地理信息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从 1995 年的几乎为零发展到 1999 年的 28.9%,到 2001 年的调查表明,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之比已跃为 58 : 42,特别是在数据采集,图形处理等方面,已占明显优势。经过 “ 九五 ” 科技攻关,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和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础软件 MapGIS 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GPS 定位数据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整体水平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特别是它的空间分析性能,较国外优秀软件有明显的优势。在电信、地下管网、数字国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图出版、民政事务等领域使用,每年销售 1000 余套,成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基础软件 GeoStar 具有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处理、查询、分析、制图等功能。它的 DEM 处理能力,在精度方面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优秀软件,在我国 1 : 1 万七大江河流域 DEM 数据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基础软件以外,AM/FM 应用开发平台 Grow 具有大数据量管理和高效的实时三维显示、具备动态拓扑实时重构、面向对象建模、支持网络浮动用户管理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时通信底层紧密耦合等 AM/FM 领域特殊要求的功能,可以在广域环境中组织多级分布式多用户协同工作,整体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次与国外软件竟标中获胜。
在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生产方面,数据加工软件 GeoWay、EPS2000 系列和数字正射影像处理软件 PhotoMapper 等支持地图扫描数字化、野外直接采集数字化地理数据、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图像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形成了完整的空间数据采集、加工生产平台,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空间数据生产方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
在地图出版领域,国产地图出版软件 “ 方正智绘 ” 和 MapCAD 在功能和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软件,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工程地图出版市场。此外,在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应用方面,国产软件已经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地理信息发布、交通旅游、房地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在奥运申办、数字北京、昆明世博会等工作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GeoBeens、Geosurf、AF InternetGIS 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国产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一批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国家 “ 九五 ” 科技攻关支持的范围,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年总收入已经超过 1 亿元人民币,五年中平均年增长率超过 75%,带动国民经济产值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国家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也带动了全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关注,近两年来,国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大量涌现,发展形势十分喜人。由于国产软件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普遍大幅度降价,这也有利于国内消费者。
③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导航技术能力建设 建立了我国点位分布较均匀、并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 相一致的高精度地心坐标框架基准。由于受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国家 GPSA、B 级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大规模高精度 GPS 网,但其数据处理精度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一些 GPS 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并完成了服务实时和非实时的差分定位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公安、银行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指挥,调度及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等领域。
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处理的全国 GPS2000 网,其点数可达 2000 余个,其中 GPS 永久性追踪站为 25 个,该网点的相对精度预计可达 10-7 以上。这个网在 2002 年启用后,使我国大地坐标框架在三维和高精度方面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另一方面,该网点的平均密度 4 仅为 1 : 70km × 70km。也就是平均 9 幅 1 : 5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中才能找到一个 GPS2000 网点。
为了推动我国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我国除了利用美国的 GPS 卫星外,还在探索与欧洲的合作,如 GALILEO 系统合作计划。、存在问题 ① 数据库建设 l 数据共享问题
数据库建设中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存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和相关数据库标准,数据共享实际上很难实施。另外,数据多为各单位自行加工,数据产业尚未形成。
l 测绘经费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对测绘的投入不足,测绘体制一直沿袭传统的体制,市场不规范,测绘队伍不稳定,政策环境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 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l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l 基础性信息资源不足,信息标准化进程缓慢;
l 高分辨率航天遥感数据源 90% 以上卫星信息资源来自国外; l 现有公用网络还不能满足海量空间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等。② 空间信息技术标准 l 空间标准规范滞后 在基础类标准规范中,目前只有 “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 成为国家标准,但缺乏相应的软件工具,国内使用还不普遍;一些重要的数据标准,如空间元数据标准、空间元数据系统运行规范、空间数据共享模型等还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与真正成为国家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例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标准、空间数据传送协议、空间互操作协议、空间信息查询语言标准等尚未开始工作。在应用类标准规范中,尚未建立一个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或标准。在行业和工程标准规范类中,也没有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质量标准、地理信息应用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承担单位资质论证标准、建立标准等。标准是规范技术和产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进入 WTO 以后,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门槛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l 空间数据共享困难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空间数据的获取和生产正在大规模开展,国家、部门、地方和单位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空间数据和专题应用数据。全国已经建成 100 多个大型空间数据库。由于没有空间数据的共享机制和政策,目前大量的是各自为战,许多数据库只是限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利用效率极低。一方面是大量数据闲置,另一方面继续使用的单位又找不到数据,结果是出现严重的数据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仅北京市的电子地图,就有不下 10 个单位在生产。一些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就因为缺乏现势数据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普及和产业发展。
空间数据共享的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例如各类标准规范和共享工具,又有机制、观念和政策问题,需要区别对待,认真解决。
③GIS、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与软件 l 商品化和产业化
在 “ 九五 ” 期间开发的大数据量遥感信息快速处理系统,高光谱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系统、数字正射影像制图软件系统、SAR 图像处理程序包、数 5 字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这些软件虽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总的来说,其商品化和产业化还不够。
l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系列不完整
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还集中在中小型产品,缺乏大型软件,致使国家大型空间信息应用工程还完全依赖国外软件,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在 “ 嵌入式 ” 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我国还比较落后,产品不够成熟,这对数量极大的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化应用和军事应用极为不利。此外,我国十分缺乏应用领域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特别是缺乏可以支持行业应用的开发平台软件。
l 技术储备不足
国内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跟踪、追赶的状态。经过艰苦的努力,差距大幅度缩短,但技术储备显得不足。理论研究、技术进步和产品发展三个层次中,放在第一、第二层次的注意力显得不够。
l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我国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开发方面在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够,国外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一直占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目前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商品化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与国外商用卫星图像处理软件相当的产品。
④GPS 技术能力和应用软件 l GPS2000 的点数过少
GPS2000 网要真正成为实用的国家大地坐标框架,要服务于全国广大(静态)定位用户(不论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GPS2000 的点数过少,分布密度太低;而要服务于全国动态或高精度定位用户,则要在中国建立远比 25 个更多的 GPS 永久性追踪站和相应的数据传输、处理和分发的网络系统。
l 缺乏自主生产的 GPS 接收机 我国 GPS 接收机 97% 为外国产品,年销售量约 3 亿人民币,其中测量型约 1 亿左右;导航接收机约 3 万台,近1 亿万元;应用系统开发产值约 1 亿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的 GPS 市场规模只占国际市场的 0.3% 左右。目前国内从业公司约 200-300 家,其中 60% 为外国产品的代理销售商。而依靠自身技术队伍,选择 OEM 板级产品进行系统集成、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的公司约有七、八十家。其中除航天部 704 所有少量自主品牌产品提供市场外,几乎没有一个公司投资生产国产 GPS 接收机。至于专门从事车载 GPS 自主导航系统开发的国内公司数量很少,更未见到商品化程度较高的软硬件系统。
l 缺乏统一的大地定位参考框架
虽然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 GPS 定位网,但没有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
l 沿海各部门 100 多个验潮站没有统一组织 GPS 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仍为空白。
l 陆地 GPS 定位框架未能向我国领海扩展,需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 GPS 定位系统。
l 我国重力基本网需重建,需要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 GPS 水准。
二、我国测绘发展战略目标及分析、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努力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2、完善测绘法律法规体系、基础测绘保障体系和现代化测绘技术体系,加快标准化建设。要对现有标准进行清理,制定和修订一批有利于建立共享平台的地理信息新标准,保证国家、省、市、县地理空间信息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更新周期、政府投入、技术标准、成果共享、分级管理等方面,依法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稳定的基础测绘更新机制,为社会各界提供新颖可靠的测绘数据资料。、要建立健全以 3S 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化测绘体系,加快建设 “ 数字中国 ” 地理空间框架的五个重点数据库工程,包括国家空间定位基准数据库工程,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城市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和专用数据库工程。同时要着力开展数据整合、集成和再加工,形成系列产品,积极为政府其他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础平台。、以应用为主导大力开展测绘技术应用,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环境,支持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空间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进一步加强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空间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对外开放,培育国内外应用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与作用。、积极推进空间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充分发挥空间技术应用的商业效益,注意培植具有产业化和商业化前景的领域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宏观规划指导与协调,促进各类相关机构的协同与健康发展。、落实人才培养和吸引高技术人才参与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事业的政策。同时,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大力研制、开发国产测绘设备、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并推广鼓励应用国产品牌软硬件,以促进基础测绘工程的低投入、高收益。
三、重大测绘项目建议 大地测量方面:、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 GPS 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将沿海各部门 100 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 GPS 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研究将陆地 GPS 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 GPS 定位系统。、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 GPS 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 30 ″× 30 ″数字高程模型。、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 NSDI 的大地测量数据库。、开展多角度测量、测高和成像技术并逐步走向实用,目标探测由二维向三维拓展。遥感遥测方面: 1、获取全球对地观测信息的遥感和定位卫星系统迅速发展,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技术和能力全面提高,加强国际竞争和合作。
2、充分已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随着美国 SA 政策的终止和这些国家空间定位系统的投入运行这一大好时机,提高我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定位精度、运行的可靠性。、在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取得突破,提高卫星遥感传感器的分辨率。4、在全球观测的背景下,提高目标重复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卫星的光谱分辨率。5、发展民用遥感卫星的研制,以多源、多分辨率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和网络在线应用为特点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加速空间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步伐,促进卫星定位和遥感设备的研制发射以及遥感数据产品加工服务的商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以地球系统为目标的对地观测计划,以形成多平台,多系列,多种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
四、促进测绘发展的重大措施建议、针对我国国情,制定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政策,应当首先考虑四个原则:鼓励公开,提供数据共享程度的原则;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利益驱动的原则;运用国家宏观手段的原则以及实行数据分类动作的原则。、制定空间信息共享政策,包括:数据投资政策、数据报偿定价政策、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政策、数据分类运作政策、数据公开和保密政策、数据安全和防护政策、数据产权保护政策、数据质量监督政策和数据标准化政策等。、解决 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主要有: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数据格式;地理信息的标准化;空间数据质量;数据的互操作;网络建设;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部门和地区之间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地理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国际上有关组织研制的地理信息标准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性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真正发挥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委员会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研究、制定、修订和颁布地理信息标准的速度,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地理信息产业化的需要;努力提高标准的质量并与国际地理信息标准接轨,但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地理信息标准的宣贯力度和推广应用;成立地理信息标准认证机构,开展标准一致性测试工作。、空间数据质量标准化,空间数据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和不同的度量指标以及不同的评定原则。因此,数据质量元素及其子元素的确定、数据质量的检测方法、度量指标体系、综合评定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理论研究成果的实用化和数据质量的管理需要深入研究,以提高数字产品质量水平和加强质量管理。、支持基础性、业务化运行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开发。这一类信息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将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水平,全面提升国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服务能力。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步骤完善国家和省级各类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将其纳入全国性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形成相应的信息服务能力将全面提高我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公共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为各个领域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高起点发展的信息环境。、支持各类空间信息应用示范系统的实用化、产业化运行,加大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地理空间信息系列产品。、健全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重视遥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国家基础性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基础影像数据库、地物波谱测量数据库以及应用模型库等基础数据群的建设,使其对空间技术 8 的开发和不断更新的应用形成强大的支持。加速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测绘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 , 切实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的延续性以及应用的可靠性。不断跟踪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国产化水平。在政府采购项目中,要优先考虑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装备。鼓励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产品,替代进口。、鼓励企事业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生产经营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并提供商业化服务。积极促进现有地理空间信息高技术企业重组、联合,形成规模化经营能力,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宏观规划指导与协调。目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条件和工作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够平衡,为此加强国家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成为保障各级、各行业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统一、科学、互联、互通的重要保证。、加强测绘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使之纳入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计划和规划,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地理空间信息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保障国家各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统一性和通用性。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导性,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区信息化的条件和需求,从省情出发,以应用为主导,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讲求实效,实现高起点跨越发展。特别是在地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化途径的选择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国家空间遥感的管理体制,针对新世纪全球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和制定可操作的发展战略、基本技术路线、总体规划和专项计划、政策法规,以及重大研究发展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的立项、论证、投融资渠道的落实的拨款制度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对测绘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和吸引高技术人才参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一领域的科学探索,增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应用成果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景维立,孙仁锋.GPS网络RTK技术及其应用[J].四川测绘,2005,28(4):184-187.2.晏红波,黄腾.GPS网络RTK 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探讨[J].现代空间定位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7,5(3):66-73。
3.陆贤东,顾和和,王飞.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J].矿山测量,2008(2):18-24.4.过静郡,王丽,张鹏.国内外连续运行基准站新进展和应用展望[J].全球定位系统,2008(1):1-10.5.李征航,何良华,吴北平.GPS技术的最新进展——网络RTK [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6.张琼,王建文.VRS技术原理及网络RTK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63-65.9 7.李成钢,黄丁发,周乐韬,等.GPS/VRS参考站网络的对流层误差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4):29-31.8.卫柳艳.GPS网络RTK系统的算法及定位精度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9.朱华统.常用大地坐标系及其变换.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10.李英冰,徐绍铨.利用RTK进行数字化测图的经验总结.全球定位系统,2005[5] 11.金继读,詹家民,吴庆忠.GPS-RTK配合全站仪联合进行数字化测图.全球定位系统,2003[6] 12.靳海亮,韩奎峰,周兴东.矿区地形图测绘中RTK技术的应用.测绘通报,2003[10] 13.乔月娥,詹家民.RTK联合全站仪实现官山镇1:1000地形图的测绘.现代测绘,2003[6] 14.张书华,刘绍堂.RTK技术在郑东新区测图中的应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5] 15.张晓明,高旭光.浅谈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北京: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二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 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 60 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业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1)偿付能力监管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根据国际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设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我国风险资本制度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即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符合保险业发展阶段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根据各方意见研究起草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进的总体规划,同时继续完善现有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第二,研究完善资本补充制度。一是出台了新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完善次级债的发债条件,加强次级债的监督管理。该办法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险公司补充机制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了近期和长期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在2011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和配套的《保监会分类监管工作内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将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和分支机构分类监管结合在一起,明确保监会机关、保监局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修改完善现行分类指标、分类方法和评分规则,以期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作用。2)保险集团监管全面启动
2010年,保监会印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实行)》,到2011年,对保险集团的监管全面启动。一是建立集团监管员和监管联系人制度,召开监管联系人会议,加强与集团公司的工作沟通,落实集团监管工作责任。二是逐步开展对集团公司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撰写监管报告,提出工作建议。2011年的全面调研对象包括平安集团和太平集团。三是辅导规范新集团的设立和改制。对华泰和安邦申请设立保险控股公司进行合规性、审慎性审核,指导其规范股东资质和集团架构,为后续的有效监管搭建良好平台。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保险集团经营风险。3)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制度
第一,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银行保险和销售误导问题,联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监管引导》,全面系统地规范银保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化银保业务结构调整。
第二,针对车险经营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除西藏外,涵盖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全部纳入车险平台管理。
第三,针对车险“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等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服务问题,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理赔服务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四,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2011年,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和《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内部审核程序》,严格执行准入要求,合理把握准入节奏,努力提高准入质量,广泛吸引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行业聚集,积极推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在讨论中。2011年,保监会共批复锦泰产线、众诚车险、利安人寿等7家公司开业。
(二)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寿保险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分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三、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加强对人才储备的投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向西部等地区发展。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百姓需要的保险产品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五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为促进金融稳定服务。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在新形势下,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廖建民.《中国金融》2011年3期 [2]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吴定富.《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 [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魏希霆.《中国金融》2011年13期 [4]和谐六大关系构建保险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王和.《中国金融》 [5]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与发展.吴定富.《中国金融》 [6]在创新中壮大的中国保险业.吴定富.《中国金融》
第三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年3月11日来源:省绿办 作者: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有机生产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完善。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生产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8倍、24倍、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6%、42%和57%。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企业由于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已初显成效。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广阔的出口前景。
绿色食品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奠定了中国绿色食品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心”已与90个国家、近500个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确立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地位,广泛吸引了外
资,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开发和国际贸易。1998年,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重点向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的模式。
第四篇: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第三代核电站则吸取了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充分使用几十年来的科技进步成果,按照新的安全法规设计,把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考虑了安全壳对严重事故的负载。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提高。
AP1000安全目标比现有核电厂领先约两个数量级。在经济性方面,AP1000核岛系统设计简化,厂房建筑和设备配置都大幅减少;其次,AP1000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技术,可有效控制、缩短建造工期;AP1000的核燃料采用简化设计和长周期换料(18至24个月),有利于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
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共建设四台核电机组,分别是浙江三门核电站两台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两台机组。第一台机组的设计和建造以美方为主,中方全力参与;从第二台开始,以中方为主设计建设,美方做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引进技术所建的核电站全部在沿海,而内陆核电站的设计也已启动,沿海核电站和内陆核电站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同,四台自主化依托项目的顺利建成,将证明我们完全掌握了这一技术。
我国的核能技术正沿着积极稳妥的路线推进,在核电建设方面出现了综合集成、大法地产等一批大型的电力集团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身到核电事业,形成了核电投资多元化的良好局面,有利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核电大发展推动了核能产业迅速发展,核能产应是一项具有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同时核能产业具有规模大,附加值高的特点,就投资规模而言,如果按2020年我国核电同类装机容量目标7千万千瓦,这节规模3千万千瓦,每千瓦按1.2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规模,每年的核电投资将在700亿以上,09年已经超过了。核电投资势必拉动相关产业链投入,核电的发展使核能进入了批量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核电设备制造使批量化产业化关键,也是占整个投资50%以上,核电设备要求高、技术密集,是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和水平,核电制造设备自主化是核电大发展的前提,也是核电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铀资源和核燃料的供应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铀资源勘探取得了进步,中国的铀资源是丰富的,铀资源不是制约我国的核电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加大国内业铀资源时的同,我国也积极的进行海外铀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贸易,以满足我国的需求。目前我们不仅实现了清水位和重水位电站燃料组建国产化,并且实现着高燃料、高耗能组建,能满足百万千瓦级,核燃料生产为核电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五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4.增加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民间慈善组织需挂名于中国红十字会名下,资金先由中国红十字会收取,再转给他们。这就造成了账目的混乱。而且中国红十字会官方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太强,给民间慈善机构造成了许多束缚。减少中国红十字会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干预十分必要。日前已经试点“壹基金”账目脱离红十字会账目,独立收取资金,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尝试,让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作为朋友共存,而不是上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