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器人传感器论文
机器人技术基础论文
学校: 班级: 学生:
机器人传感器
摘要: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类大脑,执行机构相当于人类四肢,传感器相当于人类的五官。因此,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机器人传感器技术是机器人智能化的重要体现。Abstract:
Robot control system is equivalent to the human brain, actuators equivalent to human limbs, sensor is equivalent to the human facial features.Therefore, to make robots like people receive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from outside, robot sensor technology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intelligent robots.关键词:机器人 传感器 内部 外部
正文:
传感器是机器人完成感觉的必要手段,通过传感器的感觉作用,将机器人自身的相关特性或相关物体的特性转化为机器人执行某项功能时所需要的信息。根据传感器在机器人上应用的目的和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
内部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自身状态(如手臂间角度、机器人运动工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外部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对象状况等,如抓取对象的形状、空间位置、有没有障碍、物体是否滑落等。
机器人用内、外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 位置 速度 加速度 检测内容 位置、角度 速度 加速度 接触 把握力 荷重
触觉 分布压力 多元力 力矩 滑动 接近
接近觉 间隔 倾斜平面位置
视觉 距离 形状 缺陷
听觉 嗅觉 味觉 声音 超声波 气体成分 味道
检测器件
电位器、直线感应同步器 角度式电位器、光电编码器 测速发电机、增量式码盘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限制开关
应变计、半导体感压元件 弹簧变位测量器
导电橡胶、感压高分子材料 应变计、半导体感压元件 压阻元件、马达电流计 光学旋转检测器、光纤
应用
位置移动检测 角度变化检测 速度检测 加速度检测 动作顺序控制 把握力控制
张力控制、指压控制 姿势、形状判别 装配力控制 协调控制 滑动判定、力控制
光电开关、LED、红外、激光 动作顺序控制 光电晶体管、光电二极管 电磁线圈、超声波传感器 摄像机、位置传感器 测距仪 线图像传感器 画图像传感器 麦克风 超声波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射线传感器 离子敏感器、PH计
障碍物躲避
轨迹移动控制、探索 位置决定、控制 移动控制 物体识别、判别 检查,异常检测 语言控制(人机接口)导航 化学成分探测
机器人传感器的要求和选择
机器人传感器的选择取决于机器人工作需要和应用特点,对机器人感觉系统的要求时选择传感器的基本依据。机器人传感器的选择的一般要求:
精度高、重复性好; 稳定性和可靠性好; 抗干扰能力强;
重量轻、体积小、安装方便。
内部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按照位移的特征,可分为线位移和角位移。
线位移是指机构沿着某一条直线运动的距离,角位移是指机构沿某一定点转动的角度。(1)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由一个线绕电阻(或薄膜电阻)和一个滑动触点组成。其中滑动触点通过机械装置受被检测量的控制。当被检测的位置量发生变化时,滑动触点也发生位移,从而改变了滑动触点与电位器各端之间的电阻值和输出电压值,根据这种输出电压值的变化,可以检测出机器人各关节的位置和位移量。(2)直线型感应同步器
直线感应同步器的组成是由定尺和滑尺组成。定尺和滑尺间保证与一定的间隙,一般为0.25mm左右。在定尺上用铜箔制成单项均匀分布的平面连续绕组,滑尺上用铜箔制成平面分段绕组。绕组和基板之间有一厚度为0.1mm的绝缘层,在绕组的外面也有一层绝缘层,为了防止静电感应,在滑尺的外边还粘贴一层铝箔。定尺固定在设备上不动,滑尺则可以再定尺表面来回移动。(3)圆形感应同步器
圆形感应同步器主要用于测量角位移。它由钉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在转子上分布着连续绕组,绕组的导片是沿圆周的径向分布的。在定子上分布着两相扇形分段绕组。定子和转子的截面构造与直线型同步器是一样的,为了防止静电感应,在转子绕组的表面粘贴一层铝箔 绝对速度传感器
绝对速度传感器,图4-11为国产CD-1型绝对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图。途中磁钢6借铝架5固定在壳体4内,并通过壳体形成磁回路。线圈2和阻尼环3安装在芯杆2上,芯杆用弹簧1和8支承在壳体内,构成传感器的活动部分。当传感器的壳体与振动物体一起振动时,如振动的频率较高,由于芯杆组件的质量很大,故产生的惯性力也大,可以阻止芯杆随壳体一起运动。当振动频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认为芯杆组件基本不动,只是壳体随被测物体振动。这时,线圈以物体的振动速度切割磁力线而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压。并且线圈输出的电压与线圈相对可替代运动速度成正比。当振动速度高到一定程度时,线圈与壳体的相对速度就是被测振动物体的绝对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电动式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它由轭铁。永久磁铁、线圈及支承弹簧所组成。由电磁感应定律可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时,在线圈两端将产生与磁通量中减少速率成正比的电压U,可表示为:
Ud dt如果线圈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运动,在线圈中便可产生与线圈速度成正比的感应电压,通过测量电路测得其电压的大小,便可得出速度的大小。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它也称为压电式加速度计,他是利用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加速度传感器。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基于压电元件厚度变形的压缩式加速度传感器、基于压电元件剪切变形的剪切式和复合型加速度传感器。
机器人外部传感器
力或力矩传感器
机器人在工作时,需要有合理的握力,握力太小或太大都不合适。力或力矩传感器的种类很多,有电阻应变片式、压电式、电容式、电感式以及各种外力传感器。力或力矩传感器通过弹性敏感元件将被测力或力矩转换成某种位移量或变形量,然后通过各自的敏感介质把位移量或变形量转换成能够输出的电量。机器人常用的力传感器分以下三类。i.装在关节驱动器上的力传感器,称为关节传感器。它测量驱动器本身的输出力和力矩。用于控制中力的反馈。ii.装在末端执行器和机器人最有一个关节之间的力传感器,称为腕力传感器。它直接测出作用在末端执行器上的力和力矩。
装在机器人手爪指(关节)上的力传感器,称为指力传感器,它用来测量夹持物体时的受力情况。触觉传感器 人的触觉包括接触觉、压觉、力觉、冷热觉、滑动觉、痛觉等。在机器人中,使用触觉传感器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i.使操作动作使用,如感知手指同对象物之间的作用力,便可判定动作是否适当,还可以用这种力作为反馈信号,通过调整,使给定的作业程序实现灵活的动作控制。这一作用是视觉无法代替的。ii.识别操作对象的属性,如规格、质量、硬度等,有时可以代替视觉进行一定程度的形状识别,在视觉无法使用的场合尤为重要。iii.用以躲避危险、障碍物等以防事故,相当于人的痛觉。
接近觉传感器
接近觉是指机器人能感觉到距离几毫米到十几厘米远的对象物或障碍物,能检测出物体的距离、相对倾角或对象物表面的性质。这就是非接触式感觉。滑觉传感器
机器人要抓住属性未知的物体时,必须确定自己最适当的握力目标值,因此需检测出握力不够时所产生的物体滑动。利用这一信号,在不损坏物体的情况下,牢牢抓住物体。为此目地设计的滑动检测器,叫做滑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眼睛对人来说多么重要。有研究表明,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人对外界感知信息的80%。人类视觉细胞数量的数量级大约为106,时听觉细胞的300多倍,时皮肤感觉细胞的100多倍。人工视觉系统可以分为图像输入(获取)、图像处理、图像理解、图像存储和图像输出几个部分,实际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若干部件。听觉传感器
智能机器人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需要能听懂主人的吩咐,需要给机器人安装耳朵,首先分析人耳的构造。
声音是由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波组成,外界声音使外耳鼓产生振动,中耳将这种振动放大、压缩和限幅、并抑制噪声。经过处理的声音传送到中耳的听小骨,再通过卵圆窗传到内耳耳蜗,由柯蒂氏器、神经纤维进入大脑。内耳耳蜗充满液体,其中有30000各长度不同的纤维组成的基底膜,它是一个共鸣器。长度不同的纤维能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因此内耳相当于一个声音分析器。智能机器人的耳朵首先要具有接受声音信号的器官,其次还需要语音识别系统。
在机器人中常用的声音传感器主要有动圈式传感器和光纤声传感器。味觉传感器
味觉是指酸、咸、甜、苦、鲜等人类味觉器官的感觉。酸味是由氢离子引起的。比如盐酸、氨基酸、柠檬酸;咸味主要是由NaCl引起的;甜味主要由蔗糖、葡萄糖等引起的,苦味是由奎宁、咖啡因等引起的;鲜味是由海藻中的谷氨酸钠、鱼和肉中的肌酐酸二钠、蘑菇中的鸟苷酸二钠等引起的。在人类的味觉系统中,舌头表面味蕾上的味觉细胞的生物膜可以感受味觉。味觉物质被转换为电信号,经神经纤维传至大脑。味觉传感器与传统的、只检测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化学传感器不同。目前某些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味觉的敏感,如PH计可以用于酸度检测、导电计可用于碱度检测、比重计或屈光度计可用于甜度检测等。但这些传感器智能检测味觉溶液的某些物理、化学特性,并不能模拟实际的生物味觉敏感功能,测量的物理值要受到非味觉物质的影响。此外,这些物理特性还不能反应各味觉之间的关系,如抑制效应等。
实现味觉传感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使用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材料做传感器的敏感膜,电子舌是用类脂膜作为味觉传感器,能够以类似人的味觉感受方式检测味觉物质。从不同的机理看,味觉传感器大致分为多通道类脂膜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表面光伏电压技术等,味觉模式识别是由最初神经网络模式发展到混沌识别。混沌是一种遵循一定非线性规律的随机运动,它对初始条件敏感,混沌识别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因此应用越来越广。目前较典型的电子舌系统有新型味觉传感器芯片和SH—SAW味觉传感器。
总结:
传感器对于机器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种机器人传感器的学习和了解,我对机器人各种传感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使我获益匪浅,为我以后这方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1)《机器人技术基础》,刘极峰
(2)《机器人传感器及其应用》,高国富,谢少荣(3)《传感器及其应用》,谢文和
第二篇:传感器设计论文
传感器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学 院:系 别:专 业: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 期: 传感器技术 温度的传感器设计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 机电1301 11130156 张印
邢老师 2015 年 1 月 4日
第 一 页
传感器的应用、发展前景及其目前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温度传感器研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温度传感器正从结构复杂、功能简单向集成化、智能化、多参数检测的方向迅速发展,为开发新一代温湿度测控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将温度测量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国内数字温度仪测量温湿度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温—阻”法,即采用电阻型的温度传感器,利用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测量空气的温度。受传感器灵敏度的限制,这类温湿度仪的精度不是很高,一般条件下还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在环境实验设备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就难以满足要求了。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化的进步,温度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基本生活条件, 还表现在对工生物制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情况,研制可靠且实用的温度控制器显得非常重要。常用温度传感器的非线性输出及一致性较差,使温度的测量方法和手段相对较复杂,且给电路的调试带来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温度测量多采用模拟小信号传感器,不仅信号调理电路复杂,且温度值的标定过程也极其复杂,并需要使用昂贵的标定仪器设备。因此对于温湿度控制器的设计有着很大的现实生产意义。
随着光学技术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出现了开关式温度测量器、辐射式温度测量器等温度测量器,使得温度测量精度和范围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应用激光技术测温打破了传统的近距测温,可以针对远程温度测量[4-5]。
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的发展,研究开发出数字式集成温度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将温度和数字电路集成在一起,内部包含了温度传感器、A/D转换器、信号处理器、接口电路等,有的还有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随即存取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集成在一起,成功的实现了温度传感器的数字化结构。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采集精度高、测试的可靠性高、又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这些都是模拟式温度传感器不能达到的,由于引入了数字式的温度反馈,有效地改善了比较器的失调和零点漂移对温度精度的影响。目前,数字温度传感器已经结合了总线技术、等接口和主机进行通信,这种数字化、集成化的传感器是将温度传感器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热敏电阻温度测量传感器所采用的材料为铂金,该传感器应用了激光调阻和溅射成膜等技术制作形成的。选用铂电阻的原因是因为其电阻值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近似线性的变化,且具有良好的温度重现性和良好的测试稳定性。
本文设计所使用的是铂膜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零度时的阻值为1000Ω,该电阻的变化率为0.3851Ω/℃,在测量中薄膜铂电阻具有体积小,响应快,寿命长,测温范围宽,在氧化介质中性能稳定,线性度及精确度高等优点,很适合在便携式测量仪中使用。
由于热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引起电阻的变化值较小,如铂电阻 Pt1000 在零温度时的阻值
R0=1000,因此,在传感器与测量仪器之间的引线过长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在实际应用时,通常是热电阻与仪器或放大器采用两线或四线制的接线方式。两线制的引线电阻:铂电阻不超过 R0的 0.1%,铜电阻不超过 R0的 0.2%。采用四线制可消除连线过长而引起的误差。
第 二 页
电桥输出电压 V0为
V0=I /2×2R(Rt-Rr)/(2R+Rt+Rr)当 R>>Rt、Rr时,V0=I /(Rt-Rr)其中
Rr为温漂很小的铂电阻 Rt为可变电阻 R 为固定电阻
I 为恒流源提供的电流 V0为输出电压。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根据本文的设计,图1-1为所测得在0℃~ 100℃温度范围内铂电阻的阻值和温度的关系曲线。并且该图为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图1-1铂电阻与温度关系曲线
由图1-1可以看出,随着温度升高铂电阻的的组织也随之升高,曲线呈近似线性变化。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温度传感器探头采用的材料为铂金,应用激光调阻和溅射成膜等工艺技术制成。铂电阻的阻值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近似线性变化,具有良好的温度重现性和测试稳定性。本文采用的是温度传感器探头如图1-2所示。
第 三 页
图1-2温度传感器探头图
常用的铂膜温度传感器
图1-3 温度传感器探头图
第 四 页
铂膜温度传感器技术指标
铂膜温度传感器的技术指标见下表 1.铂电阻的技术指标
2.热响应时间
在温度出现阶跃变化时,铂电阻的输出变化至量程变化50%所需要的时间成为热响应时间,用T0.5表示。
3.铂电阻绝缘电阻
常温绝缘电阻的试验电压可取直流 10~100V 任意值,环境温度在15~35℃范围内,相对湿度应不大于 80%,常温绝缘电阻值应大于 100M。
4.铂电阻允许通过电流
通过铂电阻的测量电流最大不应超过 1mA。5.公称压力
一般是指在长温下,保护管所能承受的不至于破裂的静态外压,承压数值的大小同保护管的材料,直径,壁厚,焊接强度等密切相关。
温度传感器是指检测外界温度的传感器,它将所测环境中的温度信号转换为便于处理,显示,记录的电(频率)信号等,在很多领域都有普遍的应用。
温度传感器从使用角度大致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前者是让温度传感器直接与待测物体接触,来检测被测物体温度的变化,而后者是使温度传感器与待测物体离开一定的距离。检测从待测物体放射出的红外线,从而达到测温的目的。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温度传感器中,相比之下运用较多的是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一般在比较特殊的场合才使用。它是利用转换元件电磁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对温度和与温度有关的参量进行检测的装置,其中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的称热电阻传感器,金属热电阻式传感器简称热电阻,半导体热电阻式传感器简称热敏电阻,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动势变化的称为热电偶传感器。
温度检测采用的最基本的是热电偶式和热敏电阻式。热电偶式应用广泛,价格便宜而且耐用,种类多,能够覆盖非常宽的温度范围,最高温度可达到2000℃。所以本文设计选择热敏电阻,该传感器主要随温度的变化阻值发生变化,主要测量范围为-200℃~ 500℃温度范围内测量。其温度系数大而且稳定,反应速度快,工艺价格低,测温环境稳定。
第 五 页
传感器的内部结构
在传感器中间沉积了过渡层氧化镍,同时为了提高铂薄膜的焊接连接特性,在镍薄膜上面又沉积了铜薄膜作为导线层,最后在最外层沉积了三氧化二铝薄膜作为保护膜,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其膜系结构设计如图所示:
由于三氧化二铝的绝缘特性和高硬度、高稳定性等特点,可以避免传感器层和铜导线层的氧化,同时也可以保证传感器的耐腐蚀和耐冲击,从而保证传感器长期稳定地工作。
设计小结
利用铂薄膜的温度电阻特性以及磁控溅射镀膜技术设计并制备了薄膜热阻型温度传感器,得到的薄膜传感器在-200到600摄氏度之间有极高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并且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的分析得到了最佳的制备铂薄膜的工艺参数:工作压强0.6 Pa,靶基距60 mm,电源功率120 W。通过对退火温度的对比分析得到了铂薄膜最佳的退火温度为400℃,退火时间为2 h,这些都为制备更为稳定精度更高的铂薄膜温度传感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 六 页
第三篇:热电式传感器论文
热电式传感器论文
12自动化
李伟强
1241202038
摘要: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量变化的装置。在各种热电式传感器中,以将温度量转为电势和电阻的方法最为普遍。其中最常用于测量温度的是热电偶和热电阻。这两种热电式传感器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有与其相配套的显示仪表与记录仪表。关键字:热电式热电偶、工作原理、应用
热电式传感器定义
热电式传感器是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它是利用某些材料或元件的性能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进行测量的。例如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热电动势、热膨胀、导磁率等的变化,再通过适当的测量电路达到检测温度的目的。把温度变化转换为电势的热电式传感器称为热电偶;把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值的热电式传感器称为热电阻。工作原理
热电偶是利用热电效应制成的温度传感器。所谓热电效应,就是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两接点温度T和T0不同时,则在该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由热点效应产生的电动势包括接触电动势和温差电动势。接触电动势是由于两种不同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不同而在接触处形成的电动势。其数值取决于两种不同导体的材料特性和接触点的温度。温差电动势是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电动势。其产生的机理为:高温端的电子能量要比低温端的电子能量大,从高到低温端的电子数比从低温端跑到高温端的要多,结果高温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低温端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在导体两端便形成温差电动势。热电阻传感器是利用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进行测温的。热电阻广泛用来测量-200~850℃范围内的温度,少数情况下,低温可测量至1K,高温达1000℃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精确度高,作为复现国际温标的标准仪器。
热电传感器的应用 1.无触点恒温控制器
无触点自动温控电路如下图所示。其控温范围从室温到150℃,精度为±0.1℃。测温用的热敏电阻RT作为偏置电阻接在T1、T2组成的差分放大器电路内,当温度变化时,热敏电阻阻值变化,引起T1集电极电流变化,影响二极管D支路电流,从而使电容C充电电流发生变化,则电容电压达到单结晶体管BT峰点电压的时刻发生变化,即单结晶体管的输出脉冲产生相移,改变了可控硅SCR的导通角,改变了加热丝的电源电压,从而达到自动控温的目的。图中电位器Rp用以调节不同的设定温度。
2.室内空气加热
室内空气加热器PTC热敏元件由于具有升温快、能自控、安全节能、组成电路简单等特点,因而在各种取暖器上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图是空气加热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PTC元件上有许多小孔,后面装有散热用的鼓风机。当接通电源后,PTC元件由于阻值小会有大电流通过而开始加热,鼓风机同时工作,它吹出的空气把PTC元件产生的热量带向室内空间。由于空气流速和PTC热量的自动平衡,出风口的温度达50~60℃。当鼓风机由于故障原因停止转动时,PTC元件的阻值会急剧增大,从而限制了电流的通过,温度便下降到很低,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PTC元件的形状常用的有方形板状和圆盘状两种。方形板状的尺寸为70mm×70mm×10mm,在厚度方向上约1800个小孔。圆盘状的尺寸为¢50×(3.5~7.0)mm。PTC元件的功率为300~1000W
3.自动门控制电路
下图是自动门控制电路原理图。人体移动探测采用新型热释电红外线探测模块HN911。场效应管T1用作延时控制,通过调节电位器RP1便可改变延时控制的时间。光耦合器件MOC3020起交直隔离作用。当无人通过自动门时,HN911输出端为低电平,T1无控制信号输出,双向晶闸管T2关闭,负载机不工作,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有人行走接近自动门时,HN911模块检知到人体红外能量,输出端1为高电平输出,双向晶闸管导通,负载电机工作,打开自动门。当自动门运行到位时,由限位开关S切断电源。由于HN911模块的输出端2输出的电平正和1端输出的电平相反,故可用2端端的输出信号控制自动门关闭。
4.客房火灾报警器
下图是客房火灾报警器原理电路图。在每个客房中安装有由TT201温控晶闸管组成的火灾传感器,在每一路中又都串有发光二极管LED,其总线串接报警电路再与电。为及时了解灾情,发光二极管及报警电路均设置在总监控台。若某一房间发生火灾时,房内的环境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温控晶闸管的开启电压温度时,该路的温控晶闸管导通,相应发光二极管发光显示,同时,由于温控晶闸管导通会使总线电流增大,产生报警信号,再经报警电路检
测处理后,立即发出火灾警笛声响。
5.液位报警器
用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液位报警器的原理电路。它由两个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运算放大器及报警电路等组成,其中传感器B2设置在警式液面的位置,传感器B1设置在外部。正常情况下,两个传感器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调节电位器RP1,使运算放大器输出为零。当液面升高时,传感器B2将会被液体淹没,由于液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使运算放大 器工作输出不为零的控制信号,驱动报警电路报警。
小结:
热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装置。在各种热电式传感器中,以将温度量转换为电势值和电阻值的方法最为普遍。如:热电偶就是将温度转换为电势值的传感器;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敏电阻将温度转换为电阻值。它们在工业生产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半导体PN结的伏安特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温敏二极管、温敏三极管、温敏晶闸管以及集成温度传感器,它们在窄温场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及其应用。学完本章之后,初步掌握热电偶、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四篇:工业机器人论文
走进科技论文
0903030409
颜卫勤
工业机器人论文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在此,我仅根据自己的所学及课本给出的定义概述一下有关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Robot)是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的剧本中,塑造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愿意为人服务的机器奴仆“Robota”一词衍生出来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机器人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多自由度的,并能实现诸多拟人动作和功能的机器;而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则是在工业生产上应用的机器人。
而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U.S.RIA)提出的工业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manipulator)或者通过不同程序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日本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则是: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end effector)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可见美国机器人协会和日本机器人协会给出了相类似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而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我国,在工业领域内应用的机器人我们称为工业机器人。通常人们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是: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 按照预定的程序、轨迹及其它要求, 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
工业机器人的最显著的特点简单概述为可编程、拟人化、通用性、机电一体化。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工业机器人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点位型只控制执行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涂装等作业。工业机器人按程序输入方式区分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类。编程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序文件,通过RS232串口或者以太网等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
示教输入型的示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操作者用手动控制器(示教操纵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另一种是由操作者直接领动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在示教过程的同时,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动存入程序存储器中在机器人自动工作时,控制系统从程序存储器中检出相应信息,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机构,使执行机构再现示教的各种动作。示教输入程序的工业机器人称为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的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它能按照人给的“宏指令”自选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清洁机器人的涵盖范围广泛,依照IFR World Robotic的分类,可分为产业型与家用型两大类,在产业型方面例如地板清洁(吸尘与洗地)、风管空调系统清洁、除草、大楼窗户清洗、水箱清洁等。目前为止应用最成功的仍属地板清洁型机器人,包括机场、大卖场、工厂、饭店大厅等大范围面积的场所,原因在于地板属于2-D几何平面,技术相对较为单纯。而家用型的地板清洁机器人(吸尘器)在近年来则快速窜起,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根据IFR World Robotics 2005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型机器人中,清洁机器人仍是主要应用。其中家用清洁机器人更占整体服务型机器人的95%以上,其中2005-2008年更可高达447万台。
家用型清洁机器人受到热烈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已开发与开发中国家多以双薪家庭为主,并逐渐走向少子化与高龄化的趋势,在家庭人口结构变少的情况下,清洁工作的替代便成为新兴市场发展的重要需求,遂使的清洁机器人成为各国争相投入的技术研发重点。
随着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人类的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脚色。传统上机器人的应用层面多集中于工业化的生产系统与制造流程上,专门应付长时间作业、大量重复性动作、系统复杂且需要精密控制、高危险性等工作上。而近年来的演进则渐渐朝向服务型机器人的方向快速蓬勃发展。那么在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生活中常见的工业机器人有如下几种:
点焊机器人,这主要是针对汽车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汽车焊接的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一种机器人。它的特点是通过机器人对两个钢板进行点焊的时候,需要承载一个很大的焊钳,一般在几十公斤以上,那么它的速度要求在每秒钟一米五到两米这样的高速运动,所以它一般来说有五到六个自由度,负载三十到一百二十公斤,工作的空间很大,大概有两米,这样一个球形的工作空间,运动速度也很高,那么自由度的概念,就是说,是相对独立运动的部件的个数,就相当于我们人体,腰是一个回转的自由度,我们大臂可以抬起来,小臂可以弯曲,那么这就三个自由度,同时腕部还有一个调整姿态来使用的三个自由度,所以一般的机器人有六个自由度,就能把空间的三个位置,三个姿态,机器人完全实现,当然也有小于六个自由度的,也有多于六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只是在不同的需要场合来配置。
弧焊机器人也是工业机器人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像我们汽车的后桥,进行焊接的时候,它连续焊接,所以它的特点是连续轨迹控制,所以它要求的轨迹精度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也是五到六个自由度,由于它焊枪比较小,所以在五到十公斤就可以了,这个方面是在国际和国内应用非常大的一类机器人,在另一方面像搬运和铆接,这些工作场合下,像搬运,主要是要求机器人有很高的速度,承载能力很多、很强,像日本的大库机器人,它可以承载三百公斤,抓取、来进行搬运和码垛。
医疗机器人,是近五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那么这个也可以看到几个方面,包括人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生物,那么包括人的眼球、神经、血管都很精细,那么如果人手术的时候,医生来手术,一个是疲劳,另一个人手操作的精度还是有限的,那么这是在德国,一些大学里面,面向人的脊椎,如腰间盘突出这种病,进行识别以后,能够自动地用机器人来辅助进行定位,进行操作和手术。还有一类叫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像比方说,现在发病量比较大的是偏瘫和半身不遂这种病患,当他恢复治疗完以后,需要对他的肢体进行锻炼和恢复,那么如果医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个医生,天天给一个病人进行按摩或牵引这样的工作,那么家庭的人员都上班,没有时间照顾,那么用一个机器人,可以对他的手进行牵动,天天强迫他进行锻炼,使人的肌肉的恢复达到最好,更为精细的工作像很多大学和一些医院在开发像人的脑手术,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例证,包括北航开发出了对人脑的定位和钻孔这样的工作,还包括像美国已经有一千多例机器人对人眼球进行手术,这样的机器人,还包括通过遥控操作的办法,实现对人的胃肠这种手术,大家在电视里边看到,一个机械手,大概有手指这样粗细的一个机械手,通过插入腹脏以后,人在屏幕上操作这个机器手,同时对它用激光的方法对病灶进行激光的治疗,这样的话,人就不用很大幅度地破坏人的身体,这实际对人的一种解放,是非常好一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它也很复杂,一方面它完全自动去完成各种工作,是有困难的,一般来说都是人来参与,这是美国开发的一个林白手术这样一个例子,人通过在屏幕上,通过一个遥控操作手来控制另一个机械手,实现通过对人的腹腔进行手术,前几年我们国家展览会上,美国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对人的心脏瓣膜的手术和搭桥手术,这已经在机器人领域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还包括,AESOP的这种外科手术机器人,它实际上通过一些仪器能够对人的一些病变进行检查,通过一个机械手就能够实现对人的某些部位进行手术,还包括遥操作机械手,以及多个医生可以在机器人共同参与下进行手术,包括机器人给大夫医生拿钳子、镊子或刀子来代替护士的工作,同时把照明能够自动的给医生的动作联系起来,医生的手到哪儿,照明就去哪儿,这样非常好的,一个医生的助手。
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创造更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机器人来做这些危险环境的工作,展望21世纪工业机器人将是一个与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一样,会深入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有人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是机器人从制造业走向非制造业的发展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对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估计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机器人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机械、电工、自动控制、计算机测量、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等,它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纳米机器人论文
纳米机器人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学号:34 姓名:100821234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班级:1008212
摘要:纳米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将开创分子仿生学新领域。分子仿生学模仿细胞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原理为参照原型,设计制造各种各样的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和开发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键字:纳米技术 纳米机器人 分子马达 1前沿: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属于分子仿生学的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纳米生物学的近期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合成生物学对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重新设计,开发“在体”(in vivo)或“湿”的生物计算机或细胞机器人,从而产生了另种方式的纳米机器人技术。
2纳米生物学与纳米机器人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②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生命信息,例如,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取细胞膜和细胞表面的结构信息等。
③纳米机器人的研制。
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
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1]。
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
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
3纳米机器人不久将进入我们的生活
用不了多久,个头只有分子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们将为我们制造钻石、舰艇、鞋子、牛排和复制更多的机器人。要它们停止工作只需启动事先设定的程序。表面来看,上述想法近乎不可思议:一项单一的技术在应用初期就能治病、延缓衰老、清理有毒的废物、扩大世界的食物供应、筑路、造汽车和造楼房?这并非天方夜谭,也许在21世纪中叶前就可以实现。全世界的研究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宣布成立美国国家纳米研究机构,承诺提供50亿美元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其实,纳米技术一词由来已久。理查德·费恩曼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有争议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959年他在一次题目为《在物质底层有大量的空间》的演讲中提出:将来人类有可能建造一种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单个的原子作为建筑构件在非常细小的空间构建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最底层空间制造任何东西。从分子和原子着手改变和组织分子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意欲到达的目标。这将使生产程序变得非常简单,你只需将获取到的大量的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就可形成有用的物体。事实上,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纳米技术应用的实例:细胞不仅将燃料转化为能量,而且按照储存在DNA中的信息来建造和激活蛋白质和酶,通过对不同物种的DNA进行重组,基因工程家已经学会建造新的这类
纳米工具,例如用细菌细胞来生产医用激素。1990年 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3纳米机器人结构与特点
米机器人警察不在理论上,纳米机器可以构建所有的物体。当然从理论到真正实现应用是不能等同的,但纳米机械专家已经表明,实现纳米技术的应用是可行的。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帮助下,纳米机械专家已经能将独立的原子安排成自然界从未有的结构。此外,纳米机械专家还设计出了只由几个分子组成的微小齿轮和马达。(切勿将这些齿轮和马达与那些由数以百万计分子组成的用传统技术构建的微小齿轮和马达相混淆,这些机器同未来制造的机器相比较实在是太巨大了)。
25年内,纳米技术学家期望实现这些存在于科学陈列室中的想法,创造出真实的、可以工作的纳米机器。这些纳米机器有微小的“手指”可以精巧地处理各种分子;有微小的“电脑”来指挥“手指”如何操作。“手指”可能由碳纳米管制造,它的强度是钢的100倍,细度是头发丝的五万分之一。“电脑”可能由碳纳米管制造,这些碳纳米管既能做晶体管又能做连接它们的导线。“电脑”也可能由DNA制造,用适当的软件和足够的灵巧性进行武装的纳米机器人可以构建任何物质。
纳米机器人执行任何任务包括自身复制都必须动用大量的纳米机器。血液里可能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纳米机器人;在每一个有毒废物地点可能需要数以万亿计的纳米机器人,要制造一辆汽车可能要调动数以一百亿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同时工作。然而没有一个生产线可以生产如此巨大数量的纳米机器人。
但是纳米科学家眼中的纳米机器可以做到这点。他们设计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完成两件事情:执行它们的主要任务和制造出它们自身完美的复制体。如果第一个纳米机器人能够制造出两个复制体,这两个复制体每个又可制造出两个自己的复制体,很快就可 以获得万亿个纳米机器人。但是,假如纳米
机器人忘记停止复制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一些内建的停止信号,纳米机器人忘记停止复制这种灾难的可能后果将会是无法计算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快速复制能够比癌症扩散还要快地布满正常组织;一个发疯的制造食物机器人能够把地球的整个生物圈变成一块巨大的奶酪。纳米技术学家没有回避危险,但是他们相信他们能控制灾难的发生。其中一个办法是设计出一种软件程序使纳米机器人在复制数代后自我摧毁。另一种办法是设计出一种只在特定条件下复制的机器人,例如只有在有毒化学物质以较高浓度出现时机器人才能复制,或者在一个很窄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机器人才能复制。就像电脑病毒的传播一样,所有以上这些努力都无法阻止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有意释放某种纳米机器人作为害人武器。事实上,一些批评家指出纳米技术可能的危险要大于它的益处。然而,仅仅这些利益就已经太具诱惑力了,纳米技术必将超过电子计算机和基因制药而成为新世纪的技术发展方向。世界可能会需要一个纳米技术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中纳断地在微观世界中同那些不怀好意的机器人进行战斗[2]
。纳米机器人的动力——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在活细胞内的能源机制启发下,制造出的一种马达。这种微型马达以三磷酸腺苷酶为基础,依靠为细胞内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高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为能源。
美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新研究,让纳米仪器利用为精子长距离游动提供能量的生物能为动力,用来释放药物,或者在人体内执行机械功能。
首先,这些研究人员针对精子的特殊部位,用一个可以粘贴在特殊的金表面的标签取代了己糖激酶(糖酵解的第一个酶)。这种酶即使在受到限制的时候,仍然能产生作用。接着,他们在糖酵解途经的第二个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上作了标记。这种酶在受到限制后,还仍然具有活性。粘附在相同支撑物上的这些酶会依次产生作用,第一个反应的产物将会成为第二个反应的[2]李易 纳米技术取得进展【J】国外科技动态 1998.11
[3]李沐纯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
[4]纳米机器人——分子仿生学新领基础[3]。
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01
穆凯和特拉维斯表示,这只是在无机支撑物上复制整个糖酵解途径的最初几步,他们指出,他们的研究从原理上为精子中的糖酵解途径的组织如何在纳米设备上产生三磷酸腺甙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工程学解决方案。我国在纳米机器人研究上的进展
一台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操作的机器人系统样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863”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的验收。在一个演示中,沈阳自动化所的研究人员操纵“纳米微操作机器人”,在一块硅基片上1×2μm的区域上清晰刻出“SIA”三个英文字母(沈阳自动化所的缩写);另一个演示显示,在一个5×5μm的硅基片上,操作者将一个4μm长、100nm(纳米)粗细的碳纳米管准确移动到一个刻好的沟槽里。据介绍,由重庆科研人员开发的这种名为“OMOM胶囊内镜系统”的纳米机器人医生已经是第二次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前一次获得了该计划500万元基金支持,并于2004年获得“863计划”专家组验收,但这种机器人目前还只能钻进人的肚子里通过传输图像“瞧病”,还没有治病的本事。参考文献
[1]姜忠义 纳米生物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