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3: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

第一篇: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

说明: 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事物之间的距离 C.物体的体积

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14.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A.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

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15.“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18.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19.意识是“客观存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哲学是()。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5.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曹雪芹的《红楼梦》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孔子的《论语》

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E.邹容的《革命军》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7.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D.没有说明人民群众活动的作用

E.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8.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B.客观世界中存在“绝对时空” C.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变化发展的观点

E.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关系是()。

A.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B.高级运动形式是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的

C.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

D.高级运动形式可以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E.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1.人为自然界立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

4.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5.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过程。

6.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

7.“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8.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9.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10.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1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2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A.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B.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2.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D.幻想联系和真实联系 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B.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的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

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现象是共性,本质是个性

4.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做依据的哲学道理有()。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8.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9.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改良主义

D.激变论

E.冒险主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1.假象不反映本质。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3.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5.矛盾是人们思维陷入混乱的产物。

6.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7.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8.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

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10.“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

得分:9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D)。

A.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

B.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C.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

D.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2.国体指的是:(B)

A.国家的民族性质 B.国家的阶级性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政体指的是:(D)

A.国家的民族性质 B.国家的阶级性质 C.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4.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D)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5.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D)

A.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B.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思想体系中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部分方面

6.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A.属于上层建筑 B.不属于上层建筑 C.属于经济基础 D.不属于经济基础

7.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 C.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 D.消费关系决定的

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C)。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无阶级社会、过渡性社会、阶级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5.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历史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 作用不矛盾

1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D)。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7.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C)。

A.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

B.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 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在于(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9.阶级首先是一个(D)。

A.政治范畴 B.社会范畴 C.意识形态范畴 D.经济范畴

2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A B)。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ACDE)。

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 E.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3.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ABD)。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4.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ABCD)。

A.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B.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C.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D.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气 E.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ABCE)。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D.人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性范围,人的自然属性则不属于人性范围 E.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6.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一词的正确含义的有(BCD)。

A.作为一种文化,共产主义是指对人类一切文化的彻底否定 B.作为一种学说,共产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D.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指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E.作为一种理想,共产主义是指某些人精心设计的无限完美的社会 7.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ABCDE)。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可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8.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ACDE)。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E.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9.在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我们主张(ABCDE)。

A.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B.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牺牲自我价值,维护社会价值

C.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 D.人的价值是思想与行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E.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自由,具有如下特征(BD)。

A.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即冲破一切必然性的束缚,为所欲为 B.自由是具体的自由,即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自由仅仅表现为思想的自由,即人有自由意志

D.自由是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即通过改造世界而获得的自由 E.自由总是一定阶级的自由,超阶级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

1.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阶级斗争规律。×

7.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9.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0.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C)。

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B)。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3.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

A.历史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科学兴趣 D.社会实践

6.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大的飞跃是(B)。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7.感觉是(A)。

A.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对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D.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B)。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9.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D)。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11.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C)。

A.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12.认识的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13.感觉是认识的起点(D)。

A.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只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14.承认客观真理与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B)。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个意思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5.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面上学真理论

17.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

A.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重属性 B.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D.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AE)。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理论科学不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E.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2.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BD)。A.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3.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E.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AC)。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 4.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ABCDE)。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理论要指导实践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E.在实践中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

5.“公有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A.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7.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BDE)。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 D.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并从而形成人类社会 E.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BCE)。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

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BCDE A.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AE)。ABD)。)。

D.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E.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ACDE)。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

1.对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对

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3.对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4.错

认识的主体是指所有的人。5.错

概念、判断、推理是所有认识的三种形式。6.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7.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自然和社会的问题。8.错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9.对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0.错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

1.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钱。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呢”?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告官。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试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予以分析。

答: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然而宇宙中同时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有合理之处,表明“过去”不同于“现在”,“我”已发生变化,体现着运动的绝对性;但是,“我”仍然是“我”,依然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保持着质的稳定。既然“我”仍然是“我”,那就有还账的义务,毕竟,人的历史不能彻底割断,不能绝对否定。借口“我”已变化而彻底割断、绝对否定过去,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相对主义必然导致诡辩论。显然,欧布里德就是一位相对主义者,而邻人痛打欧布里德之后予以否认的理由,也是相对主义的,这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1.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答: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2.(分析题)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把它摆成两摞五十的,也可以把它摆成四摞二十五的,还可以把它摆成十摞十个的。

答: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使历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起作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改变历史的进程。人的意识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本命题用一种比喻鼓吹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唯意志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1.(分析题)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答: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2.下列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南北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紧迫性。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前进。——摘自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6月2日)请回答:(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什么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第一,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的资金;第二,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第四,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一句话,有利于我国在未来20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其次,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第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战略性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分析题)“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c、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 2 认识的客体是指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 3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 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5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 6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7 表象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 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激变论在哲学上属于 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1 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

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1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c、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d、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 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17 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b、物是感觉的组合 c、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18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 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 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 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 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真理是一元的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2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b、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 可能性是指 c、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6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8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 明 a、价值的存在要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10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c、固定资本 e、生产资本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a、价值是由人们劳动的,物不创造价值 b、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自私是人的本性”这一观点 a、把剥削阶级的本性普遍化了 d、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则 14 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阶级关系的概念有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b、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c、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 a、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d、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17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因为 a、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 c、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c、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解放而获得的自由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b、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d、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之所以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因为 c、它是直接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不系统的、自发的社会意识 d、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手中就有钱:货币(6-7)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社会再生产论(34)

矛盾危机论(38-39)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 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参考答案](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下载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范文大全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李国志10外语3班61 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这个神圣而又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哲学使人深刻。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读后感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通过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心得 矛盾的手法分析三违、辩证的观点完善自己 记得去年在5101N工作面盯班遇见了王书记,他当时问我一个问题是杜绝三违我们井下能不能生产,当时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一位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已经从大学时期的政治必修课任务当中有了更多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 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