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校园导游词
(引众人至食堂)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进入新的校园学习。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你们可以叫我学长(姐)。很荣幸当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参观我们的奉贤校区。
我们从食堂开始,奉贤校区目前只有一个食堂,但分为两部分,一边是三层楼的综合食堂,另一边从下到上分别是教工食堂,清真餐厅,海华餐厅。综合食堂一楼有学校经营,因为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菜价要便宜一些。二三楼由上海的一家餐饮公司负责经营的。一二楼是普通的学校食堂,三楼为小吃广场,里面有全国各地的小吃,同学们在这里都能尝到家乡菜的味道。那边的教工餐厅是专门为教师服务的,清真餐厅只对回族等少数民族开放,汉族学生一般是不让进去吃的。海华餐厅大家都可以进去,里面可以点菜,是聚餐,举办生日宴会的好地方。左边这栋是咱们的大浴室,虽然每栋宿舍楼下都有一个小浴室,但在高峰时比较拥挤,大家可以选择到这里来。(引至17楼楼底)
这些灰白相间有很多阳台的建筑就是我们住的地方了,它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共有20栋,每四栋化归为一个书院,统一管理。这里告诉大家充电费是在9-12楼下的门岗,给洗衣卡充值是在1-4号楼下的门岗。宿舍楼的下面一层有着各色各样的店铺构成了咱们华理最为繁华的地段——商业一条街。这里共有21家商业网点,有三家超市,各类文具店 水果店 蛋糕店 体育用品店 美容美发等。值得一提的是17号楼下的几家单位都是属于勤办的,有文印社 书香苑 礼品屋 学
生自助超市 它们全部都是由我们的学生经营管理,他们按照每小时9元的标准领取工资,学校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使这些同学充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大家要尽量支持勤办的生意。那边的比较高的建筑是教师公寓,教师公寓旁边的一块空地是停车场,平时同学们乘校车时都在那里上下车。(引至信息楼楼底)
面前的这栋楼是实验一楼,又叫信息楼,它共8层,分属与信息学院、机械机械学院及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先说楼梯左边。左边的下面两层是图书馆,一楼主要是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二楼主要是理工科技类的书籍,靠近们旁边还有一个小书店,大家可以从里面买到教辅书。一楼二楼还各有一个机房,可以在里面上网冲浪,自助打印复印。二楼还有几间自习室,里面装了空调,在里面自习还是很舒服的。图书馆上面是机械学院的实验室,物理实验,电路实验都在这里进行。右边一楼有很多我们经常要打交道的地方,比如班级信箱,广播台,还有给校园网账户充值都在这里。二楼开始有很多机房,全校学生平时的计算机上机课都在这里。顶楼属于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有他们的专用画室。中间的大厅通常没有什么人,大家如果有文艺表演可以到这里排练。
大家看到后面在建的正方形高楼了吗?那就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文信息中心,他的外形是抽象的长城烽火台,寓意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却外敌扰边的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好民族的精神文
化传统。
(介绍校园文化)这里的路名都很特殊,这与我们的学校文化历史有关。大家可以看到在河道两岸有几条南北走向的路,如大同路 江南路 震旦路 南洋路等,这些路名来源于学校历史的传承。我们学校是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所以这里就用了这几所大学的校名作为路名。学校刚组建的时候叫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现已发展为以化工为特色,拥有15个专业学院的研究型大学。
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路叫励志路,路名来源于我们的校训——“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校训中的每一个词都对应一条路名,从南门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勤奋路 求实路 励志路 明德路,这四条路构成环状,将我们的图文信息中心环绕在中间。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我们校训的来源。“勤奋、求实”是公认的我们学校的校风的集中表现,“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这座校门是正北门,右侧的两层楼的建筑就是校医院了。
(行至富勒路或实验2楼附近)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四幢崭新的砖红色
大楼就是我接下去要介绍的实验2-5楼,即化学实验楼。我们学校是我国创立最早、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齐全的以化工为特色的教育部重点院校,多年来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输送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化学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是我校学科发展的重点,其“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1997年成立,作为国家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基地的主要部门,教学成果突出,成绩斐然。这片化学实验新大楼占地面积达22亩、,拥有61间学生基础化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投资达2400万元,年承担实验人时数达40万,成为目前国内实验室使用面积最大、设施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最多的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之一。
实验2-5楼,即基础化学实验楼,大一大二的化学实验都在这里进行。其中实验二楼为有机实验楼,化学相关专业二年级的有机实验基本上在这里完成;实验三楼为无机实验楼,化学相关专业一年级的无机实验基本上在这里完成;实验四楼为物理化学实验楼;实验五楼为生物实验楼。四栋实验楼均有走廊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实验楼体系,与实验六楼、实验一楼遥相呼应。四栋化学实验楼均为5层 均有电梯,总面积约为37300平方米。当年在设计时考虑到为了能够减少实验室产物对校区的污染,特意将其安排在下风向。我们所用的实验设备都是最新的,而且大多数是国外进口的,都非常昂贵,而且实验室卫生环境也是相当好,能够很好的满足我们做实验时对仪器和药品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还有专门为我们安全考虑的手套、防护眼镜等,都让同学们觉得非常富有人性化。同学们能有机会在这
样设施齐全的实验楼做实验,感到很荣幸,也很珍惜每次做实验的机会。在实验二楼的一层有一个隐秘的入口,那就是华理的健身房了,健身房里有跑步机及各式健身器材,还有乒乓球台,可供体育爱好者来这里健身交流。(关于C60的介绍)
这个足球造型的分子模型就是C60 球形立体雕塑、2007年10月22日上午,诺贝尔获奖者•C60发现者罗伯特•科尔,学校领导亲临我们学校,在奉贤校区师生400多人的共同参与下为C60 球形立体雕塑揭幕。并给我们做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学术报告。(行至理学院)
这栋是实验6楼,也叫理学院,那里有一尊墨子像,是由我校的校友,山东枣庄市的市长赠送的。(行至惜时广场至轻水平台)
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学校最美丽的地方——通海湖。寓意我们创造的点点滴滴都会通向知识的海洋。湖里面的鱼儿也多的不可计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鱼儿腾跃的身影,而我们面前的这个大型亲水平台就是平时举行龙舟赛的地方,我们学校有十几艘龙舟,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龙舟赛。湖心的小岛上还圈养了几只孔雀,黑天鹅,使这片湖水更有生机。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校门就是我们学校的南门,也是正门。门外的一条路叫海思路,大家可以从南门出去乘坐沪海专线去市区,沪海专线的终点站是卢湾区兴安路,离1号线的黄陂南路地铁站很近。
(休息)
走了这么多路,大家应该也累了,我们就在这里休息一下,这里风景不错,大家可以在这里拍拍照。(行至教学楼)
这四栋红色的建筑就是咱们的教学楼了,分别标记为ABCD教,其中A教全为大教室,每个教室一般都能容纳250人左右,CD教都是中等教室,B教比较多样化,既有大教室供上课 也有小教室供自习或给各个社团提供开会的场所 其中5楼为画室。AB教和CD教之间都有走廊连通,方便同学们在各个教室间走动。
A教的对面E教就是外国语学院 我们的英语课全部都是在那栋教学楼里面上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虽然是理工类的院校,但是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E教还有练功房,瑜伽课,舞蹈课都在练功房里上。(行至体育场)
这里是我们的田径场和其他的露天场地,这里面是我们的乒乓球馆。如果说化学化工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大特色的话,那么乒乓球运动就是我们学校的第二大特色。我校体育系乒乓球俱乐部每年组织运动员参加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大型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曾在超级联赛的比赛中取得了第六名。并且培养了一批著名运动员,在2001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同学帖亚娜一举夺得女单、混双和团体三枚金牌。其他的大家可以看看乒乓球馆室内墙壁上的人物介绍。再说一说咱们学校的晨跑制度,晨跑是每周周一至周五早晨绕田径场
外跑一圈,刷校园卡纪录次数。每学期晨跑必须跑够20次,不够的话体育成绩就不及格了,必须重修,跑的多会加分。(行至大活)
大学生活动中心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建筑面积1.5万m2,由学校投入数百万元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现集会议、娱乐、展览、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勤办的很多部门,如办公室 爱心屋 勤工助学网络中心都设在这里 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办公室及心理咨询中心也设在这里,还有桌球室 茶室 展示厅 乒乓球室 舞厅 演讲厅 舞蹈排练厅及800人剧场,这些设施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楼名由我校的杰出校友王基铭院士于去年6月题写。大家还可以看到那边由钱旭红校长题写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在1994年成立。目前,每年创造校外岗位1万多个,校内岗位近2000个,学生每年勤工助学收入1500多万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由事务办公室和实业集团两部分组成,其中事务办公室下设校内工作部 市场部 家教部 信息部 秘书组。家教部负责为同学提供家教培训的工作资源;市场部主要负责岗前培训;校内工作部负责校内的工作,完成上岗新生的岗前培;信息部负责补充完善招聘以及培训信息;秘书组相当于一个老师,安排老师的日程,工资汇总,以及人员考核。第二部分是实业集团 主要是校内的经营实体,刚才看到的自助超市 文印舍 礼品屋 报亭都属于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大学生活动中心里还有网络中心 爱心屋等。(北侧门)
这座门是北侧门,门外是海泉路,出门之后右转沿着海泉路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就可以乘坐莘海专线去莘庄。那里还有一条被我们称作黑街的小吃街,可以去那里聚餐。(可略)(穿插黄陂岭精神)
我们学校在四川曾有过一所分校。1965年,为了备战需要,国务院在内地三线建设4所重要大学分校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华东化工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被选为建设分院的4所大学。清华大学为“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为“652工程”,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别为“653工程”和“654工程”。华东化工学院选址四川自贡黄岭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出于保密,对外简称为“652工程”。
1979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停办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
今天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希望大家能在奉贤这方净土上度过你们充实愉快的的大学生活。谢谢大家!
第二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2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99.8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5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541人(其中博士生14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425人。现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93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于2014年4月18日更新)
第三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6.7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84万余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A类、6个B类)。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450人(其中博士生141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55人。教职员工3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50多项,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15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第四篇:华东理工大学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英文名: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理、ECUST),创建于1952年,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半个多世纪来,华东理工大学围绕办怎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
“勤奋求实”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治学方略,也是学校一脉相承的办学传统。学校从上海东北隅江湾镇的简陋校舍中起步,后迁至市区西南梅陇路现址,1960年成为高教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6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四所重要大学的分校,我校名列其中,在四川分校建设历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黄陂岭精神”。学校从简陋校舍办学起步,到“652工程”建设,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创新、90年代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的内涵充实和外延拓展,学校形成了“注重过程、勤奋求实”的办学思想和作风,以及“传承拓展、励志图新”的办学思路,实现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完成了由化工单一学科向过程工程学科群的拓展,以及向人文社会学科群的延伸。
“勤奋求实”主要体现我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0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范。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中德工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等非专业学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管、哲、经、法、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4个一级学科。有54个本科专业,121个硕士授权点、43个博士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校教师专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学工程学科、化学与制药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工科化学建有国家级课程建设基地。
第五篇:华东理工大学--29
第二十九届学生代表大会学联工作报告
[ 录入者:qcp | 时间:2008-11-23 11:32:49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3694
次 ]
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
团结引领广大同学成长为
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工作报告
报告人:孙涤非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在这激情似火的七月,我们迎来了让全体华理学子感到激动和兴奋的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九次学生代表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全体同仁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学联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广大的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受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主席团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 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我校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于2005年3月由第二十八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届内共召开了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学联主席团经历了两次增补,至今,本届学生联合会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
三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联合会在校党委和市学联正确领导下,在校团委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深化组织理念,创新工作手段,强化组织建设,努力开创我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转眼间,本届学生干部就任已有一年的时间。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年,是上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前进的一年,是我校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加快学校发展的一年。校学联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工作目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管理模式,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成熟,积极引领校园文化,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同学的政治素养
三年来,校学联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拥护校党委的领导,接受校团委的指导,始终以“学联带头组织,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学生自身意识觉醒”的理念引导广大同学,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广大同学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重要力量。
07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面对这样的号召,校学联通过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各大方针政策,引领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十七大召开期间,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同学的政治素养,为他们将来迈出校园、投入社会时能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打下了理论基础。
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
调,我们青年一代要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自身成为高素质人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校学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者的作用,与各学院学生会一起,通过热情洋溢的演讲,异彩纷呈的辩论,震撼了广大同学的心灵,进一步坚定了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国家栋梁而努力学习、自我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二、打造精品活动,培养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
校学联作为全校同学的群众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一年来,我们以服务同学为目的,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努力打造“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配合迎评工作,促进学校建设
07年5月,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准备阶段,校学联积极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同学以“迎评”为己任,人人关注迎评,了解迎评,参与迎评。在迎评期间,校学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维持校园秩序,倡导校园文明,创造迎评氛围,提升迎评意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使广大同学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来。
(二)确保校区联动,丰富同学生活
随着奉贤新校区建成使用和校区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奉贤校区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将不断完善,学生组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时刻秉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努力在繁荣新校区校园文化方面做出学联的一份贡献。
校学联在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同学的活动的同时,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名师讲坛、新生书画大赛丰富了同学们的头脑;足球篮球排球三大体育赛事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新生卡拉ok大赛、新生文艺汇演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展现了大一同学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55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在奉贤校区举办的“庆校庆校友讲坛”系列活动,通过聆听老校友的成功经历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提升了他们的信心。伴随着五大社区书院的成立,校学联协助各相关部门开展了许多精彩的讲座、丰富的活动,全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努力建设“家庭式、自治式、身心式、书院式”的和谐校园。
(三)打造精品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园氛围的形成过程中,精品活动一直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它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引领校园风尚,丰富校园生活。
校学联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我校精品活动的精髓及特色,“华理制造”歌手大赛以其鲜活的表现形式,广泛的参与范围和良好的组织运作获得了全校同学的一致好评。配合校团委开展的“春华秋实”五十五周年校庆大型文艺晚会不仅为在校同学奉献了一场文艺大餐,更吸引了许多在职教师和老校友的注目,在极大的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07届毕业生晚会的举办使不少即将告别母校的大四同学潸然泪下,心中涌起了深深的华理恋情。校学联还配合“四团一会”组织专场演出,培养同学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同学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方便同学们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各大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最新动态,校学联借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构建校园媒体平台,引导学生舆论。信息掌中宝,一周活动早知道,方便了同学们在不经意间亦不会错过自己喜爱的活动。BBS梅陇客栈通过召开版主大会明确并规范
了版规和版主管理细则,促进了论坛的健康发展,开通了华理银行、宠物中心,即时聊天等功能,开通论坛外网加速镜像,进一步强化网络作为及时便捷的交流方式的作用,也拓展了团委和学联的工作空间。
(四)紧抓学术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校学联在为同学们创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们在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长上积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贯彻校团委“学风建设重引导、专业知识促深化、学术研究搭平台”的指导思想,校学联成功协助校团委举办了以“挑战杯”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引导同学们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我校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联开展了“前沿讲坛”,“学术导航”等系列活动,遍请名师名家,为同学们奉献上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个优秀的讲堂,使同学们有机会接受多方面各领域的文化熏陶。同时在我校今年喜获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优胜杯的契机下,在奉贤校区举办了“挑战杯获奖者与同学面对面”交流会,给广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平台。
(五)拓展实践空间,倡导志愿服务
理论武装头脑,实践培养栋梁。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校学联充分发挥“自我服务”的职能,为广大同学不断创造和拓展接触社会的机会。模拟生存实践大赛的举办,就是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运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并将这段生存实践经历进行总结交流,这绝非易事。在新校区承办“喜迎十七大,欢庆校庆,2007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以及“模拟生存实践大赛回顾展”等相关活动中,我们的品牌活动----模拟生存实践大赛在新生中备受关注,一时间成为了热点话题。
有一种声音,渺小却清晰,有一种行动,细微却真挚。这就是志愿者的声音,这就是志愿者的行动,这就是华东理工大学校志愿服务总队给社会的承诺。华理学子在校学联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上海市传播志愿文化和展示志愿风采的排头兵,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07年,志愿服务总队在校内全面推进校园文明建设,做好常规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志愿者宣传、招募、培训、上岗机制,时刻用实际行动维护校园环境,传播文明的行为,履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校外主要进行常规志愿活动,使志愿服务广泛化长效化。从上海市科技馆志愿者到“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家教志愿者,再到“青春红丝带”社区志愿者„„无论在哪,无论为谁,志愿者总是以蓬勃昂扬的精神姿态、热情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关怀,向社会展示着我校志愿者的风采。同时我校志愿者积极参加校外大型志愿服务,“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F1赛场,上海南站广场,处处洋溢着我校志愿者青春的笑脸。07年,我校1155名同学成为光荣的特奥会志愿者,为沪上高校之冠,我校志愿者凭借优异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承担高负荷工作压力的出色体力和心理素质、处理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出色的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优化自身结构,完善巩固学联的组织建设
作为全校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组织,作为全校同学思想和行动上的楷模,校学联在充当校园文化引领者的同时也注重优化自身结构,加强内部建设。
(一)注重思想建设,加强学生干部的理论学习
思想决定高度,理论引导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学生干部自身的思想建设。借助于我校“时代青年理论实践营”,我们精心组织学生干部了解国内外大
事,集体交流讨论,认真观看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与区人大代表共话两会,进言献策;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联系自身实际,促进自我成长,以切实行动加强学生干部的理论学习。
(二)着力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干部技能培训
一年来,校学联注重加强内部建设,在借鉴以往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提高学生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实行了分级管理培训制度,统一策划执行。通过合理渠道了解学生干部的不足和需求,针对此策划实施系列培训课程,如有关“日常文件编辑处理”、“外联工作”以及“团队合作”等主题的培训。培训采取讲座、小组讨论、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进行,利用成员之间资源共用、经验共享、方法互补、观念互动的特点,实现每一位成员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让大家在互动的方式中树立学习意识、交流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我们传承了学生干部考评制度和部长竞争上岗制度,通过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讨论,加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树立学生干部良好形象,全面培养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工作作风扎实的精英学生干部队伍。
(三)优化结构建设,完善学联组织的架构职能
优化自身结构,完善组织建设也是本工作重心之一。目前,校学联由主席团和8个职能中心组成,在过去的一年里,学联发挥各中心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扩展部门职能,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各中心工作职能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为重点加强内部建设,事务性、专项性的工作尽量由职能中心独立承担,通过增加主席团与各中心主任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对工作开展加以指导和帮助。同时,还修缮了《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联合会章程》,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学联办公室统一协调与资料管理的职能。对调整后各中心的工作职能进行了整合、列举、细分和详细说明。
四、加强沟通交流,拓展开发学联的活动空间
校学联在充分发挥自身工作职能,服务广大同学,引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与各方的沟通交流和学习。
作为全国“211”工程高校的学生组织,本学年校学联主席孙涤非同学代表我校学联分别参加了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的首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和团市委、上海市学联组织的上海市大学生骨干研习营。去年11月,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印度进行为期十天的友好访问。作为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代表,我校学联主席孙涤非同学有幸随团远赴印度。通过与来自上海市乃至全国众多高校的学生干部共同学习理论、实践考察、交流探讨,我们与各高校学联、学生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也为以后的互访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校学联十分重视与上海各大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与兄弟院校沟通互访的形式,拓展了我校学生组织的对外交流平台,将校外资源引入校内,丰富了广大同学的文化生活,在出访沟通交流中,积极学习吸取优秀经验,以谋求学联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内,校学联与各学院学生会展开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召开各学院主席联谊会,密切关注各院学生会的活动,相互交流借鉴,积累宝贵经验,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校学联对各院系学生会的指导作用。通过主席联谊会促成校院合作、院院合作,使得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把活动举办的更加丰富多彩。
忆往昔,峥嵘岁月,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眼望高山,脚踏实地,胸怀祖国,心系校园。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当成功降临,我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当困难袭来,我们相互支持,迎面而上。
回顾我校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三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校学联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党委、上级学联的正确领导和校团委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和兄弟院校学生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联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全校同学的拥戴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校学联工作的领导、老师、兄弟院校学生会以及我校广大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校学联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学生干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二部分 工作的思考与展望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两会的胜利召开,关注民生情怀愈益浓烈;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盛会,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新面貌;西南地区百年不遇重大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抵抗灾害,奉献爱心。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更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心系人民。
在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校学联第一时间协助校红十字会、校团委开展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捐款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在第一天的募捐中,共筹集了价值近17万元的财物。有些同学默默的捐出了上千元现金,不留姓名;有些同学更将自己献血刚刚获得的补助全数捐出,令人动容。如此的义举,与我们平时的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校学联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引领广大同学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放眼当前,我们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支持奥运、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
二、定位新老校区联动,全力构建民主活力学联
校学联要充分的认识和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建设,在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不断地完善组织架构,加强民主建设,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以主席分管制度,带动学生工作活力,激发学生干部工作激情。明确两校区分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思路。对于奉贤校区,学联工作重点以引导为主,帮助创造一个具有华理特色气息的校园以及校园文化,对于徐汇校区,以服务为主,满足同学们在学术、科创、实践、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充分发挥学联办公室的职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位,完善选拔机制,加强培训锻炼,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来进行学生干部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的又一重点,突出校级学生组织的优势。
三、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尽情放飞激昂热血青春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年轻是奋斗的时光,是展现自我价值的阶段,燃烧激情为社会贡献力量,不断奉献以体现价值,为国家添彩争光。校学联作为校级学生组织,将引领、指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无私的志愿服务中去。志愿者的足迹不仅应该出现在上海南站,社区,F1赛场,特奥会现场,更应该出现在祖
国和人民最需要的西部和农村。并且把我们报效社会、热爱祖国的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志愿者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互助、友爱、奉献、进取,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培养大学生积极投身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中,树立理想信念,为服务奥运、服务世博做好充分准备。
四、继续打造精品活动,不断创新、引领校园文化
打造华理品牌,朝更加贴近广大学生的方向不懈努力,使我们的品牌活动能够成为大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并且能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高质量学生活动。
在传承一些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精品活动时,要积极创新,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大学生,真正了解到大学生所知,所想,所求,丰富大学生健康积极的课余生活。
面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我们要敢于拼搏,拓宽思路,迎难而上。面对广大新生,要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目标,传承优秀华理人踏实勤奋的优良品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开展一系列以“励志”、“明德”为主题的活动,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各位代表、同学们,伴随着本次大会的召开,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也将完成她的历史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过去的历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总结、思考、改革,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校学联才能够逐渐趋向成熟。在这里请允许我再一次向所有参与过学联工作、付出过辛勤汗水的学生干部们道一声:谢谢你们!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服务于广大同学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心系祖国,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章!
谢谢大家!
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八届学生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