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工会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中国教育工会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华工字[2008]第4号
关于部门工会“教工小家”创建、申报、评比的实施办法
根据上级工会关于深入开展建设教工之家活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开展“教工小家”创建活动以来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开展创建“教工小家”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提高基层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活力,密切同教工群众的联系,把工会建设成为教职工信赖的和谐温馨之家。
二、部门工会活力的主要标志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围绕本部门的中心任务,依照法规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善于吸引、团结和教育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赢得教工群众的信赖。
三、创建“教工小家”的基本要求:
1、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以育人为宗旨,团结全体教职工,努力完成教学、科研、管理、校办产业和生活服务等各项任务,在构建和谐单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现本单位改革和发展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2、在维护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表达和反映教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善于维护教职工的权益,主动为教工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把民主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本部门改革,健全、完善二级民主管理体系,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推进校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工作。
4、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等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开展各类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气氛。
5、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工会小组的建设,按照群众化、民主化的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会的建设和改革。
6、坚持干部四化标准,建设一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形成一支适应基层工会工作需要、热心为教职工服务的工会积极分子队伍。
开展创建“教工小家”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部门工会应在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将创建活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中,常抓不懈,常建常新。
四、创建“教工小家”的级别:
1、校合格“教工小家”;
2、校先进“教工小家”;
3、校模范“教工小家”
五、申报办法:
1、申报工作必须获得部门教工的支持,经过党组织同意方能进行。申报级别必须明确。
2、申报时撰写建家工作材料(2000字左右),总结建家工作的思路、举措、特色、工会获得的奖励、取得的成绩等;同时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工会建设‘教工小家’年度考核指标”(附件一)要求进行自查自评。总结报告及自查自评情况应向教代会代表或工会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报告,并获得认可。在此基础上,填写“华东理工大学部门工会‘教工小家’考核申报表”(附件二)。
3、申报级别必须逐级上进,即: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的单位必须是上年度校合格“教工小家”的单位;申报校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必须是连续二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工小家”的单位。
4、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须另附特色材料一份。
5、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模范教工小家”称号或连续三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工小家”的部门工会可获一次先进单位免检。先进单位免检不能连续申请。申请先进单位免检的部门工会需填写“华东理工大学先进‘教工小家’免检申报表”(附件三)。
六、考核评比内容:
1、全面履行工会的维护、参与、教育、建设四大职能的情况。主要围绕民主管理、素质教育、维权服务、自身建设四大块内容进行。
2、完成校工会布置的各类活动情况。
3、申报校先进“教工小家”、模范“教工小家”的单位可要求附加分,其最高值为10分,填写附加分时须附说明及特色材料。
七、考核评比办法:
1、各部门工会创建“教工小家”活动考核评比每两年进行一次,由校工会负责组织实施。
2、考核评比将通过自评、群众测评、互评,听取汇报交流、座谈、查阅材料等形式进行,全面考评部门工会“教工小家”建设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满意度。
3、考核评比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过程管理和平时建设。部门工会开展的每次活动或各项工作均应有书面材料和记录,以备检查。
4、校工会考评小组对附加分进行认定,对“教工小家”级别予以投票表决。
八、表彰奖励办法:
凡被评为校合格“教工小家”、校先进“教工小家”、校模范“教工小家”的部门均由校工会发给奖牌和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本办法自校工会全体委员会议通过之日起实行。本办法解释权属校工会。
校工会
2008年5月 18 日
第二篇: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件
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件
皖教工[2009]1号
关于开展县级教育工会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
各市、县(区)教育工会:
为落实王兆国同志关于加强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各地加强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县级教育工会的作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拟于近期对全国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为筹备即将召开的全国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作准备。根据全委通知精神,现将调研方案通知如下:
一、调研参考提纲
(一)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的基本情况。填写《县级教育工会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后)。
(二)贯彻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总工发[1999]17号)以及全国产业工会工作会议精神以来,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工会以及教育系统各级党政部门在加强县级教育工会建设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解决的实际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三)当前影响县级教育工会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四)进一步加强县级教育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县级教育工会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五)县级教育工会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县级教育工会在党和
1国家工作大局及工会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近年来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和创新工作的完成情况、效果。
1、宏观维护、源头参与情况。县级教育工会参与了哪些涉及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以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会所提意见被采纳情况。
2、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教职工津补贴、绩效工资以及医疗保险福利待遇,协助党政维权维稳,参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开展工会劳动人事法律监督、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的情况。
3、指导基层开展以教代会、校务公开等为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情况。
4、协助行政、指导基层开展师德建设和各种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情况。
5、深入开展“送温暖工程”、农村教师家属扶贫和各种互助互济活动,为教职工办好事、实事情况。
6、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
7、上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二、调研工作要求
(一)请各地接到本通知后,根据调研参考提纲的内容,及时组织力量对所属县区教育工会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文字材料。
(二)省教育工会将到有关县(区)进行调研。
(三)省教育工会将在近期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请各市自行确定1-2个县(区)参加座谈,座谈会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请各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完成调研任务。
请各地于2009年元月22日前将调研文字材料、填写好的《县级教育工会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及电子版报省教育工会。(省教育工会电子信箱:ahjygh@163.com)联系人:王玮
附表:《县(区)级教育工会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
安徽省教育工会
2009年1月8日
抄送: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省总工会、省教育厅
附表
县(区)级教育工会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2009年月日
第三篇: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件
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件
皖教工[2009]67号
关于评选表彰安徽省教育系统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 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女教职工的通知
各市教育工会,各高校、附院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近年来,我省各级女教职工委员会在各级党委、行政和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围绕教育、卫生改革与发展,加强女教职工的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团结带领广大女教职工在深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建功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省教育工会、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决定在201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表彰一批成绩突出的“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女教职工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女教职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1、在全省各级女教职工委员会中,评选“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
2、在全省各级女教职工委员会专(兼)职干部中评选“女教职工工作先进个人”。
3、在全省教育系统女教职工中评选“先进女教职工”。
二、评选条件
(一)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
1符合《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标准》要求的各项达标内容。(见皖教工[2009]37号文件)
(二)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出色完成本单位党政、工会和上级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的各项任务。
2、女教职工委员会组织健全,(如上报市级女教职工委员会,基层女教职工委员会的组建率要达到90%以上),女教职工委员会有专职(或兼职)主任,一班人团结协作,有健全的工作、活动制度。
3、积极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女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三)女教职工工作先进个人
1、热爱女教职工工作,探索新时期女教职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组织开展本系统、本单位女教职工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密切联系女教职工群众,在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方面做出成绩,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
(四)先进女教职工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立足本职岗位,发扬“四自”精神,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在教育、卫生、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者。
三、评选要求:
以上评选的各类先进,要求所在单位是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和工会女教职工组织,并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工会工作、工会女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规定。请各单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具体要求:
1、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推荐办法。(1)省教育工会直属单位的申报,不分配名额,对照《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标准》,自查符合标准的单位,上报《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标准》中各项考核项目及相关确认资料的复印件,由省教育工会审定。
(2)市级以下基层单位的申报,见名额分配表,由申报单位对照
《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标准》,将《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标准》中各项考核项目及相关确认资料的复印件报市教育工会或市女教职工委员会,由市教育工会或市女教职工委员会上报省教育工会最终审定。
2、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推荐办法。
市级、高校、附院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的申报,不分配名额,由各单位按评选条件,认为符合申报条件,填写推荐表和事迹材料,上报省教育工会由省教育工会审定。市县以下基层单位的女教职工先进集体由市教育工会或女教职工委员会按名额分配审定上报省教育工会。
3、女职工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女教职工按名额分配表推荐。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请于2010年元月15日之前将推荐表(一式两份)、有关资料和事迹材料(300字左右)报省教育工会。
2、市级各类先进名额分配含所属各县。
附:1.名额分配表
2.“女教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女教职工工作先进个人”、“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女教职工”申报表
安徽省教育工会安徽省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2009年12月4日
附件:名 额 分 配 表
第四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6.7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84万余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A类、6个B类)。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450人(其中博士生141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55人。教职员工3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50多项,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15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第五篇: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2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99.8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5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541人(其中博士生14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425人。现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93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于2014年4月18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