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选秀论问报告
一、各种选秀比赛层出不穷
如今,“选秀”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打开电视,“选秀”节目五花八门;翻开报纸,关于“选秀”的议论连篇累牍;打开互联网,各个选手的“粉丝”们为喜爱的选手争得面红耳赤„„
铺天盖地的“选秀”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热门现象,也引起了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跟风,跟出了一窝蜂。
选秀类节目类似真人秀,却又不尽相同。其起源为英国的《流行偶像》,但最让我们熟知的却是美国的《美国偶像》。它连续举行了五年,参加者必须是16到24岁之间,从第四季开始,上限扩大到28岁,在美国风靡一时。
央视《梦想中国》总导演周稚舜无奈地表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比赛喜欢拷贝别人的东西,尤其抄袭欧美和港台的风格,哪种形式吃香,大家就蜂拥而上,结果却大量雷同。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为了争夺观众,许多比赛开始不择手段,这就给了电视节目低俗化生存的空间。” .
要抄,但不能照抄。
周导认为,学习先进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并无不妥,但必须学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我觉得娱乐节目制作人应该学学鲁迅的‘拿来主义’,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品质和独创性。即使学习别人,也要消化别人的优点,同时有自己的原创,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样节目才有生命力。”
二、选秀比赛火爆的原因
从06年开始,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综艺选秀节目,从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台的《我型我秀》还有《好男儿》,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到今天的《快乐男生》......种类繁多,令人有种应接不暇之感,看多了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现在选秀节目这么吃香?而又为什么有这么多选秀节目在同一时段在不同的电视台中播放?
(一)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造就年轻人张扬自我的个性,通过这样的选秀比赛能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明星梦。
“80后”出生的孩子,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从出生开始就集众人宠爱于一身,很多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家长的本意就是为了让孩子增长更多的艺术潜质,也为了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能有一技之长。时至今日,“80后”的孩子早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张扬的个性抑制不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迫切的希望能有个舞台让他们尽情的去展现自己,锻炼自己。比赛最终的结果不是他们最关注的,而感受这个过程、锻炼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们最想得到的。
久而久之,社会中比赛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的竞争氛围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规模。于是,这些综艺选秀活动的产生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给予了一个广大的舞台,任由他们去发挥。
(二)如今的比赛搞的声势浩大,虽然丰富了广大观众收看节目的内容,提高了收视率,巨额的利益驱动也是选秀比赛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根据经济规则,如果新型经济中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那么它就可以被定为货币。” .这里的货币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某些途径才能把注意力的价值兑现。以我们所熟悉的“超级女声”为例,兑现的直接方式有两种:广告、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超级女声”凝聚的注意力资源引爆了广告经济和短信经济。
吸引和聚集注意力对媒体来说是注意力生产的一种形式,他人的注意力是一个有需求且紧缺的商品。收集注意力并为他人的注意力付钱,是一个注意力的社会生态学问题,它展示信息社会中注意力的经济属性。广告把吸引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售,所以注意力收入对媒体来说比金钱更为重要。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统计,“超级女声”白天时段收视份额最高值突破10%,居CSM31城市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份额第一,仅次于央视一套,排名全国第二,也是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最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与注意力成正比,高收视率意味着高注意力,将这么高的注意力出售,自然价值不菲。“超级女声”到底为湖南卫视获得多少广告费,猜测不一。但是,仅节目冠名权一项,赞助商蒙牛乳业投入了1400万元,再加上每场几百万的广告,可以想象其广告收入之巨。
此外,作为观众参与的主要方法——短信收益也是高得惊人。平时发送一条短信,通常只需0.1元,然而当一回“超级女声”的场外评委,短信的收费标准翻了5倍-20倍。在节目播出时,屏幕上的小字写着:移动用户每条1元;联通用户和小灵通用户每条0.5元;声讯电话每分钟1元!为了让心中的偶像继续留在电视屏幕上,几条短信的代价不算什么。不少狂热的“超迷”们自己发满15条,再用老爸老妈手机接着发。对主办方而言,正中下怀。在“超级女声”2006年长沙赛区决赛的当晚,观众累计奉上了超过27万张短信选票。如果以发送一条短信1元计,湖南卫视需要向移动与联通付15%到20%的费用,另付0.8%的频道占用费。而湖南卫视已与某网站合作拥有SP资格,不需要另外向SP运营商付费,余下的收入归自己。如果以进入10强的选手按平均每人20万张短信选票计,仅10强赛第一场的短信收入,湖南卫视的进账就将超过1500万。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选秀节目看法的调查报告 06瓯广本 0630115334 钱杨杨
摘要: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热中于收看选秀节目。女性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更倾向于无所谓,虽然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热度不及女性,但是对选秀节目的支持力度高于女性。在狂热程度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选择支持选手的标准上,男性考虑的因素要比女性多,女性更容易”以貌取人”。大家普遍认为选秀节目应该适当控制,要少而精。关键词:选秀男女差别革命 前言:
选秀节目是近几年来非常火爆的电视节目形式,它让很多人一夜成名,变成“平民偶像”。比如,超女李宇春继两年前登上美国《时代》(《TIME》)杂志亚洲版封面之后,于近日再次登上该杂志美国版的版面,并受到了充分的肯定。随着05年超女的热播,超女作为选秀节目的代表被不断复制和拓展。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央视的“梦想中国”,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在06选秀年的“选美”、“选唱”、“选舞”、“选角”等多元化形式过后,07选秀节目似乎降了一点温。但是它对社会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被看成是一次革命。
这份调查报告主要是分析当代大学生中男女对选秀节目看法的异同。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比较男女对选秀节目的看法,一方面可以帮助电视媒体了解观众,有助于他们改进节目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观众的特征,有助于更精准的进行市场定位。
此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瓯江学院B区的学生,总共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30份,有效问卷为30份,其中男性问卷13份,女性问卷17份。
男女对选秀节目的不同看法
调查显示会看选秀节目的人达到了76.7%,有60%的人选择偶尔观看选秀节目,其中,男性比例为46.2%,而女性比例为70.6%。男性中几乎不看选秀节目的人达38.5%,而女性仅为11.8%。选择会经常性观看的人当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为15.4%,女性为17.6%。从此项调查数据来看,女性比男性更热中于收看选秀节目。
在是否支持选秀节目这个问题上,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为53.3%,较支持的为36.7%,而非常支持和不支持的分别为3.3%和6.7%。其中,女性中觉得无所谓的占64.7%,而男性中为38.5%,男性中较支持的占46.1%,女性占29.4%。很明显,女性对待选秀节目的态度更倾向于无所谓,虽然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热度不及女性,但是对选秀节目的支持力度高于女性。
占76.3%的人表示从没有想过去参加选秀节目,其中男性的比例竟高达92.3%,也就是在被调查的13位男性中,有12位从来没有想过去参加,仅有1位有过参加的想法。相比较而言,女性中虽然从没有想过参加的人达到70.6%,但是有想过参加想法的人占29.4%,其中有1位女性去参加过。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想过参加选秀节目,但是女性的参与程度要比男性高。选秀节目的观众以女性为主,而在狂热程度上,女性也明显高于男性。调查中选择“身边有很多人去参加选秀节目”的人没有一个,选择“有,但是不多”的人占60.0%,选择“没有“的人占40.0%。女性中有76.5%的人身边有人去参加,有23.5%的人身边没有去参加。男性中有30.8%的人身边有不多的人去参加过,身边没有人去参加的比例占69.2%。从整体来看,调查对象中的参与程度有些偏低。原因可能和今年选秀节目的降温有关,大家的热情不及以前。有资料显示,男性的意见领袖程度高于女性。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男性的参与程度低于女性。这说明,男性虽然较少参与选秀节目的互动,但一旦发言,更容易得到认同和引发共鸣。这可能与男性自身更倾向于征服别人的特质有关。调查中,选择有支持的选手和没有支持的选手的比例分别为60.0%和40.0%,男性中选择有与没有的人大致相当,分别为46.1%和53.9%,女性中70.6%的人有支持的选手,只有29.4%的人表示自己没有支持的选手。数据表明,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支持的选手,女性与男性相比,比例更高,这可能与女性的参与程度高于男性有关。男性中选择更喜欢品牌节目的人占46.1%,仅有11.8%的女性更喜欢品牌节目,女性选择更喜欢选秀节目的占41.2%。女性中选择都喜欢的人有35.3%,男性仅有15.4%。男性更青睐品牌节目,选秀节目更受女性欢迎。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与生理性动机相对应,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与社会性动机相对应。有资料分析,男性和女性在收看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收看动机显著高于男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超女”的主要观众是女性,而“快男”的主要观众还是女性。女性在“表达爱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比男性要强烈,选秀节目恰好给了女性表达其情感的大好机会。她们会在观看节目时被深度卷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付出金钱和情感,并感到快乐。调查发现,“我型我秀”是最受欢迎的选秀节目,有46.7%的人选择它,排名第二的是“加油,好男儿”,占30.0%,选择“超级女生”和“其他”的人分别占到了10%和13.3%。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选择湖南卫视“快乐男生”的比例竟然为0%!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呢,可能喜欢“快乐男生”的人不少,但是相比较而言,不是最喜欢的一档选秀节目。女性中最喜欢“我型我秀”的人占52.9%,“加油,好男儿”占35.3%。男性的比例为46.1%和15.4%,男性中选择其他选秀节目的人达到了30.8%,而女性则为0%。根据相关调查资料,选秀节目的观众中男性占41.3%,女性占58.7%。男性收看选秀节目的人虽然不及女性,但收看选秀节目的类型似乎比女性要广泛。今年“快乐男声”和“加油好男儿”的节目档期非常接近,每周末的比赛直播也经常撞车,可以说两档节目在观众的争夺上非常激烈。根据百度调查的数据显示,“加油,好男儿”的女性观众比例占63.7%,比“快乐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快乐男生”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83岁,“加油,好男儿”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31岁;“加油,好男儿”观众中在校学生的比例比“快乐男生”高出10.5个百分点。“加油,好男儿”观众中女性的比例更高、年龄更小、在校学生更多。由于两档节目的定位不同,也导致了两档节目对选手评判标准的不同。对于两档节目的观众来说,他们认为选手应该具备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存在一些差异。相对来说,“加油,好男儿”的观众认为选手外貌和性格方面的重要性更高,而“快乐男生”的观众认为选手在实力方面的重要性更高。
男女支持选手的标准都倾向与外貌和实力这两项,但是男性考虑的其他标准更多,达到了38.5%,与他们选择外貌标准的人比例相同,其中以实力为标准的人有61.5%。女性的标准则相对集中在外貌与实力,虽然以实力为选择标准的人有88.2%,但是外貌也达到了76.5%。在选择支持选手的标准上,男性考虑的因素要比女性多,女性更容易”以貌取人”。
中性风格会不会愈演愈烈,对于这个问题,女性有58.8%的人觉得会,男性中仅有23.0%选择会。男性中更多的人选择不会和没考虑过。显然,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更多的看法与主见,男性中很大一部分的人没有考虑过。这可能与女性比较关注选手的外貌有关。
男女对选秀节目的相似看法 在这个偶像平民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粉丝,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他们年龄主要在15-30岁之间。爱好广泛、时尚、喜爱新事物、喜爱娱乐、喜爱自我表现、愿意与他人分享爱好并愿意为爱好付费。”这是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评价粉丝的特点时所说的。(摘自新浪网)调查对象中没有人支持fans花很多钱去追捧选手这种现象,反对的人占33.3%,无所谓的人占66.7%。男性中反对的比例为30.8%,无所谓的为69.2%,女性中反对的占35.3%,无所谓的占64.7%。对于这种现象,男女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别。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选秀节目还是保持着相当高的理性。
选秀节目风靡全国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超级女生”引发收视狂潮之后,各种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很多地方电视台也趁机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但是,选秀节目的市场节目同质化、质量下降等原因消减了观众的信心,男性中有69.2%,女性中有64.7%的人认为选秀节目应该适当控制,要少而精。大家普遍觉得现在的选秀节目跟风现象严重,没有创新,越来越无聊。今年“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的收视率都无法与之前的“超级女生”相比。选秀比赛已经在内地泛滥,选手的命运多半靠短信决定,大多数选秀节目已经演变成以敛财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大违背了替平民圆梦的初衷,越来越趋向于以单纯盈利为目的。而且,选秀活动在全国泛滥并渐渐陷入了误区。暗箱操作,评委造作,中性化炒作等诸多现象已成为其中的突出问题,近期评委素质遭到质疑,观众疑心他们并非真心选拔选手,更多的只是借机炒作而已。
男性中有53.8%的人认为参加选秀节目是成名的捷径,女性中有70.1%的人抱有同样的想法。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成名以后,随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并与伦敦市市长共同点亮了“2006伦敦中国年”活动的灯笼。这使很多人更加坚信选秀是一夜成名的捷径。于是,大批渴望成名的年轻人投身于选秀活动的大潮,浪费青春,摒弃了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人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自我展现的空间与机会,认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可能永远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是如果再深一层的思考,就会发现,这种娱乐方式背后,都是我们文化中那根深蒂固的投机欲望,赌博心态的展现,我们不信任那些长远的东西,也不信任自身努力的价值,我们喜欢的是迅速见效和别人眼中给予的肯定。
选秀节目兴起的意义是巨大的,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令人惊叹。它已经不是一个个别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广电总局已经下达过相关条例,但疏导泛滥的选秀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只有各方面通利合作,对症下药,各司其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无论如何我们希望,选秀持续到最后不会酿成一场悲剧,让选秀真正成为人们圆梦的舞台吧!
参考文献:《2007年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后记:刚开始觉得我们组的问卷设计的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当我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那就是重新设计一份问卷,重新再做一次调查。我觉得这份问卷的题目太浅显了,不能反映一些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不过,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只能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做的就是在下次调查时,反复斟酌,设计出一份好的问卷来。
第二篇:论电视选秀的利与弊
论电视选秀节目的利弊
概述:
选秀作为名词的意思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的一种活动,作为动词来讲,指的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的行为。电视选秀中的选秀指的是动词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电视作为一个媒介,一个平台,为选秀提供了场所。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出现电视选秀这样的节目。而2004年的第二届“超级女声”比赛更是把电视选秀推到了一个高潮。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一、电视选秀节目的利:
1、从观众角度: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一档新的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节目。观众被这样以电视传播为主导,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手段共同组成的电视节目所吸引的原因在于其创新性与互动性。以往的电视节目里出现的明星大多都是由星探发掘,经过包装而推到电视荧幕上,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而电视选秀则不同,电视选秀节目虽然请了评委,但仍将一部分投票的权利交给观众,调动了观众的主动性。传统的电视节目没有给观众表达机会,观众的参与度较低得不到满足,但电视选秀则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更具有贴近性,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节目中来。电视选秀大多采用短信投票的方式,老百姓可以自己选出明星。电视选秀是市场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带给大众快乐的舞台,因为其具有“草根式”的亲和力
2、从选手角度:传统的选拔明星方式是通过公司甄选,星探发掘等手段,推到台前的艺人都已经经过包装培训,观众接受其的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的宣传。而选秀选手则不同,他们往往没有非常雄厚的家底,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也没有很完美的外表,属于“草根”。而往往是这样的人容易跟观众亲近,没有距离感,容易接受,也可以理解他们。选秀选手都是怀抱有梦想,比较有感染力。而传统的明星在成名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中,难免会沾染一些圈子里不好的习气,为了成名费尽心思,讨好能够给他们机会的人。而选秀选手经历的则是一个快速成名的过程,即使是黑幕和不公平的对待也比较少,也较容易曝光。传统明星是在舞台后进行包装的,观众看不到,而选秀选手则大多暴露在舞台上公众视野中,相对来讲观众能够更明显地见证他们的成长对他们更加充满感情。选秀选手比一般传统明星更加具有竞争意识与勇气,因为选秀选手具备勇气才会登上舞台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残酷比拼,费尽心力表现自己留在舞台上,在这过程中他们学会礼让、谦和、团结、竞争。无论最后的成败与否,他们都在这样的场合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见识,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做做。最后选出来的明星也更具市场的考验,更有价值。
3、从社会影响角度:电视选秀不仅娱乐了人们的生活,使娱乐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电视选秀还带动了经济效应,影响了电视消费文化,如电视选秀节目的广告冠名,短信投票都给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电视选秀向人们传递了现代化的观念,个性化时尚化的追求。让人们明白了时尚与个性,自我展示并不是明星的专属,只要有勇气,谁都可以站到舞台上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选秀是社会文化活动,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不同的选手带来不同的才艺,给我们带来了风格不同的文化大餐,引领了人们新的文化时尚理念。
二、电视选秀的弊端
1、从观众角度:因为“超级女声”带来了电视选秀的空前繁荣,电视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到达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给观众带来轰炸式的掘墓,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给人看到了演艺界名利场上的你生我夺,再加上各式各样的赞助广告,以及用或走毒舌或走温情路线但看来看去总是这两个的评委,难免让观众转台。电视选秀的不规范化,粗俗化,刻意炒作等现象给观众带来了浓浓的厌恶感。
2、从选手角度:在选秀的过程中,选手往往是被捧在最中心的一批人。然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极强极大影响力以及现场情绪渲染等因素,让他们迷失自我,盲目以为自己已经成名,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而陷入不真实认不清楚自己定位的状态。等待选秀高潮过去,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红而是逐渐被人们遗忘,于是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成名的选秀选手大多在赛事过程中就与经济公司签订合约,经济公司也急于求成趁着赛后的热潮为选秀选手出唱片,接代言。这些事情往往都比较急躁而降低了其质量,也增加了选秀选秀的易消耗性。电视选秀也催生了一批选秀专业户,这个比赛不行再去那个比赛,靠选秀混饭吃,到处混个脸熟。而他们原本对于演艺的热爱也渐渐变成了只是技巧的卖弄和出出风头,丧失了当初的赤子之心,身上早已有了江湖味,唱歌和表演都缺乏动人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只是加速地耗尽自己。
3、从社会影响角度:电视节目已被娱乐节目和选秀节目包围,一些人文的,文化类节目往往因为不足噱头,收视率不高而被叫停。尽管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要求一再严苛起来,但各地电视台总能沉着应对,想着法子钻空子。选秀节目矫情而漫长,尽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率的奇迹,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团体,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这并不能成为电视选秀长期霸占电视黄金时段的理由。人们对电视娱乐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雷同的节目已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电视选秀选手的一夜爆红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只注意到选秀选手成名后的辉煌,并对此向往不已。从而荒废学业,不估计自己本身的能力与才华,一心只想成名,完全的功利化,盲目追求,不顾一切,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浪费时间与金钱。电视选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总结:
电视选秀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却也带来了不少弊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肯定或否定它。电视选秀也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社会现象,我们应理智对待,不盲目追星,理性收看。
参考文献:
《第七期金鹰争鸣——中国需不需要电视选秀》 《我国电视选秀兴起的积极意义》 《电视选秀中的平衡与博弈》 《猫扑娱乐——电视选秀》
第三篇:选秀自我介绍
热点关注:艺考自我介绍 范文
时间:2010-02-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
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
(一):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
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动不动就是豪言壮语,看上去牛气冲天,实际上千篇一律。常见的套话有:
1、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
2、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3、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6、我的未来不是梦!
好不容易讲到性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1、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2、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
3、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如:
1、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
2、请大家支持我!
3、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
4、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
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哕嗦、俗气了。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
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艺术,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所以,关于报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不宜多讲,有一句就够了,还是腾出时间来摆事实吧!
总之,“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星”,不要表演作秀,不要发表“参赛宣言”,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二):要讲究表达技巧,不要摘成填表式
与以上情况相反,有人走上另一极端,类似填写考生登记表一样。如:“我叫xx,今年xx岁,来自xx市。”虽然有要素,却又太简单、太直白,虽有骨架,却缺乏血
肉,这也是不成功的。要增强表达效果,就有必要对重点要素作些说明、渲染、强调,要抓住各种巧合做文章,既可展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可加深别人的记忆。第一,姓名介绍不能少,一般都要重复说明一下。如:
1、我叫章祥,立早章,吉祥的祥。
2、我叫张弛,弓长张,松弛的弛,它出自古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我叫王纯,妹妹叫王洁,合在一起就是“纯洁”。
4、我叫周志成,父母亲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有志者,事竞成”。
5、我叫刘维,与著名歌星刘维维只差一个字。我也喜欢唱歌,不过比起刘维维来就不只差一个字了。
6、我叫郭城,当歌星郭富城不再“富”的时候,就变成我了。
这些介绍,都对姓名作了重复或说明。有的是防止同音误听,有的介绍了取名的由采或含义,有的与名人比照,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尤其在面试中,只讲一遍是肯定记不住的,有必要强调一下,不妨“罗嗦”一点。有的在结尾处还照应一下:“这就是我,一个叫某某某的长沙伢子。”在每天几十上首位考生中,如果评委能够记住你的名字,至少记得某个特征,这个自我介绍就是成功的了。第二,家乡也应该稍作介绍。如:
1、我来自著名的瓷城湖南醴陵。
2、我来自湖南宁乡,跟刘少奇主席是老乡。
3、“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这首著名的歌,使我的家乡浏阳名扬四海。
4、一千多年前,诗人陶渊明描写过号称“世外挑源”的理想乐土,那就是我的家乡,湖南桃源。
5、“永州之野产异蛇”,读过柳宗元《捕蛇者说》的人,一定知道我的家乡永州。不过,它今天不再荒凉、偏僻。
一般来说,家乡应介绍到县市一级,并要举出一件它最出名的东西,或是名人,或是名产等以唤醒别人的联想记忆。有人介绍家乡太泛,如“我来自江南”,“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家在洞庭湖畔”,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信息不很确切,要素没出来。当然,如果你来自大城市,知名度很高,就没有必要再说明了。第三、年龄和出生年月如有必要,也可以发挥一下。如:
1、我出生在19xx年建军节,所以取名“建军”。2、1984年国庆节,邓小平阅兵时,我出生在长沙市湘雅医院。我和祖国同一天生日,我和祖国同命运。
3、再过几天,就是我十八岁的生日。在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公民的时候,但愿生日能给我带来好运。
4、我属牛,有着牛一样的实干精神,有时也发一点牛脾气。
诸如此类,原来单调的东西立刻变得形象化、立体化了,评委就可以通过这些了解你、记住你,这就成功了。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每个信息点都要渲染一番,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巧合点,或虽有巧合点但扯得太远,要转弯抹角解释很多,那也没必要渲染。总之,各人只能量体裁衣,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设计,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三):要抓住特色,不要流于一般
有些人作介绍时,基本要素并不缺,也做了必要的渲染,但总体印象仍很一般化。这里有客观事实的限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考生多半是十几岁的中学生,经历简单,没有太多的东西可讲;另一方面,则是不善于“推销”自己。
那么,该如何抓住自己的特色进行包装和“推销”呢?最重要的,应该有一定的策划意识,把自己摆在宏观的背景下,经过综合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合适的定位,进行“形象设计”。正如商品广告,它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对产品作了全方位的介绍,而只是突出了其中一点,但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但这一点一定要引人关注。
具体说来,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 a.要抓住属于“少数”的东西。比方说,你是少数民族,是华侨,是港澳台学生,是宗教界人士子弟,是党员,是在职职工,是往届生,是外地考生等,都应该抓住做文章。这些都属“少数”,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很容易被考官记住特征标签。如:
1、我是一位土家族姑娘,有着土家人淳朴勤劳的品德,有着土家人能歌善舞的本领。篇二:自我介绍套话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自我介绍所要注意的问题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
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
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
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
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动不动就是豪言壮语,看上去牛气冲天,实际上千篇一律。
常见的套话有:
1、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
2、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3、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6、我的未来不是梦!
好不容易讲到性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1、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2、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
3、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
如: 1、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
2、请大家支持我!
3、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
4、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哕嗦、俗气了。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艺术,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所以,关于报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不宜多讲,有一句就够了,还是腾出时间来摆事实吧!
总之,“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星”,不要表演作秀,不要发表“参赛宣言”,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第二节:自我介绍的表达技巧
与上一节讲到情况相反,有人走上另一极端,类似填写考生登记表一样。如:“我叫xx,今年xx岁,来自xx市。”虽然有要素,却又太简单、太直白,虽有骨架,却缺乏血肉,这也是不成功的。要增强表达效果,就有必要对重点要素作些说明、渲染、强调,要抓住各种巧合做文章,既可展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可加深别人的记忆。因此,要讲究表达技巧,不要摘成填表式篇三:艺考自我介绍详解及范文
热点关注:艺考自我介绍 范文
时间:2010-02-2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
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
(一):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动不动就是豪言壮语,看上去牛气冲天,实际上千篇一律。常见的套话有:
1、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
2、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3、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6、我的未来不是梦!
好不容易讲到性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1、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2、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
3、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如:
1、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
2、请大家支持我!
3、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
4、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
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哕嗦、俗气了。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
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艺术,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所以,关于报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不宜多讲,有一句就够了,还是腾出时间来摆事实吧!
总之,“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星”,不要表演作秀,不要发表“参赛宣言”,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二):要讲究表达技巧,不要摘成填表式
与以上情况相反,有人走上另一极端,类似填写考生登记表一样。如:“我叫xx,今年xx岁,来自xx市。”虽然有要素,却又太简单、太直白,虽有骨架,却缺乏血
肉,这也是不成功的。要增强表达效果,就有必要对重点要素作些说明、渲染、强调,要抓住各种巧合做文章,既可展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可加深别人的记忆。第一,姓名介绍不能少,一般都要重复说明一下。如:
1、我叫章祥,立早章,吉祥的祥。
2、我叫张弛,弓长张,松弛的弛,它出自古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我叫王纯,妹妹叫王洁,合在一起就是“纯洁”。
4、我叫周志成,父母亲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有志者,事竞成”。
5、我叫刘维,与著名歌星刘维维只差一个字。我也喜欢唱歌,不过比起刘维维来就不只差一个字了。
6、我叫郭城,当歌星郭富城不再“富”的时候,就变成我了。
这些介绍,都对姓名作了重复或说明。有的是防止同音误听,有的介绍了取名的由采或含义,有的与名人比照,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尤其在面试中,只讲一遍是肯定记不住的,有必要强调一下,不妨“罗嗦”一点。有的在结尾处还照应一下:“这就是我,一个叫某某某的长沙伢子。”在每天几十上首位考生中,如果评委能够记住你的名字,至少记得某个特征,这个自我介绍就是成功的了。第二,家乡也应该稍作介绍。如:
1、我来自著名的瓷城湖南醴陵。
2、我来自湖南宁乡,跟刘少奇主席是老乡。
3、“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这首著名的歌,使我的家乡浏阳名扬四海。
4、一千多年前,诗人陶渊明描写过号称“世外挑源”的理想乐土,那就是我的家乡,湖南桃源。
5、“永州之野产异蛇”,读过柳宗元《捕蛇者说》的人,一定知道我的家乡永州。不过,它今天不再荒凉、偏僻。
一般来说,家乡应介绍到县市一级,并要举出一件它最出名的东西,或是名人,或是名产等以唤醒别人的联想记忆。有人介绍家乡太泛,如“我来自江南”,“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家在洞庭湖畔”,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信息不很确切,要素没出来。当然,如果你来自大城市,知名度很高,就没有必要再说明了。第三、年龄和出生年月如有必要,也可以发挥一下。如:
1、我出生在19xx年建军节,所以取名“建军”。2、1984年国庆节,邓小平阅兵时,我出生在长沙市湘雅医院。我和祖国同一天生日,我和祖国同命运。
3、再过几天,就是我十八岁的生日。在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公民的时候,但愿生日能给我带来好运。
4、我属牛,有着牛一样的实干精神,有时也发一点牛脾气。诸如此类,原来单调的东西立刻变得形象化、立体化了,评委就可以通过这些了解你、记住你,这就成功了。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每个信息点都要渲染一番,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巧合点,或虽有巧合点但扯得太远,要转弯抹角解释很多,那也没必要渲染。总之,各人只能量体裁衣,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设计,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三):要抓住特色,不要流于一般
有些人作介绍时,基本要素并不缺,也做了必要的渲染,但总体印象仍很一般化。这里有客观事实的限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考生多半是十几岁的中学生,经历简单,没有太多的东西可讲;另一方面,则是不善于“推销”自己。
那么,该如何抓住自己的特色进行包装和“推销”呢?最重要的,应该有一定的策划意识,把自己摆在宏观的背景下,经过综合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合适的定位,进行“形象设计”。正如商品广告,它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对产品作了全方位的介绍,而只是突出了其中一点,但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但这一点一定要引人关注。
具体说来,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 a.要抓住属于“少数”的东西。比方说,你是少数民族,是华侨,是港澳台学生,是宗教界人士子弟,是党员,是在职职工,是往届生,是外地考生等,都应该抓住做文章。这些都属“少数”,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很容易被考官记住特征标签。如:
1、我是一位土家族姑娘,有着土家人淳朴勤劳的品德,有着土家人能歌善舞的本领。篇四:2015关于自我介绍
作为一个播音专业的过来考生,说起经验根本也没有什么可以大谈的地方,只是一些技巧可以供以后考生借鉴,希望我的技巧也能以后考生的播音专业考试助上一臂之力。
一、上场考试的时间
这个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考取该校的关键。一定要在该校第一天测试的10点至11点进入考场考生,所以你一定要注意拿号码牌的时间最好是第40-50号即可。这个号段的考生是最有可能那到该校的合格证的。
考官在这个时候工作是最富有热情的,在这个时候精神充沛,注意力集中,只要你是稍微优秀一点一定能胜出!一过上午11点老师的精力就是心不在焉,考生实在太多了!特别是到下午老师很没有精神。另外到第二天考试的话,老师的要求是会很苛刻的,因为考官在第一天已经选到了优秀考生,第二天的考生需要特别优秀才会胜出。
所以考生一定要把握住拿号时间(不是报名时间),如果拿的号码牌靠前就重复一次到工作人员手中取号码牌。
另外说句实话,如果你不能抓住这个时间考试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希望了。
二、上场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有时被一些考生忽视,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关键之处是上场的第一句话将会给考官留下一个深刻的影响,所以对于考生来说第一句话一定要说的洪亮有气势,关键是大方,展示出气质来。
三、注意自备稿件
当时我考试的时候我对考官说:“接下来,我带来的文学作品是《朋友和其他》节选”的时候,那个老师突然叫到“好!”所以我认为考生应该选择名篇来朗诵。
四、服装其他
男生最好穿毛衣,上面是v型领的那种,下身牛仔裤。特别注意抽题目后,把题目拿在手上注意站资,展现出自己的主持风采。
另外,个人长相非常重要,最起码是五官端正,面部清洁。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给考官一个好的印象,让考官想听你的考生内容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自我介绍须知
1、语言流畅运用停连等技巧。要庄重大方、稳重,不能过于张扬
2、注重对象根据老师是哪个专业的、年纪如何,来设计
3、强调自己的目的目的要明确,要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让对方了解你。设计自己,让对方知道自己好的一方面
4、注意仪表发型、着装、言谈举止等。进入复试后要录象上镜,一个人在画面其实的好坏与发型着装十分有联系
5、语言凝练见解明了、鲜明生动
6、注重交流言语就是说话。交流要有对象,无对象无交流、语言苍白无力是错误的。与考官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7、注重分寸谦逊态度,拒绝最棒最强等限定性词语。老师在进门都看气质等方面,可以姑略人的水平怎样。显得落落大方、有内涵。分寸把握非常重要。
8、状态自如形式模仿在初期很重要,后期吐字归音等方面完善,要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进入考场注重心态的把握。在考场门外深吸口气,调整自己,松弛放松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
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
怎样准备一篇自我介绍
个人自我介绍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众所周知的“前因效应”的影响,你这2-3分钟见面前的自我介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各位考官心里的形象。这份介绍将是你所有工作成绩与为人处世的总结,也是你接下来面试的基调,考官将基于你的材料与介绍进行提问。
个人单独面试基本上都是从开场问候开始,开场问候很重要,它有可能决定整个面试的基调。开场问候是给面试考官的第一印象,从言谈举止到穿着打扮将直接影响到你被录取的机会。进门应该面带微笑,但不要谄媚。话不要多,称呼一声“老师好”就足够,声音要足够洪亮,底气要足,语速自然,总之彬彬有礼而大方得体,不要过分殷勤,也不要拘谨或过分谦让。
接下来就是自我介绍;面试中一般都会要求考生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时间一般为2-3分钟左右。自我介绍是很好的表现机会,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特别是具有相关艺术爱好的要突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最好是通过自己获过什么奖这样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等的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最后,要符合常规,介绍的内容和层次应合理、有序地展开。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作为考官都有很强的鉴别能力,对你面试中的表现出的不严密的地方,能够很快感觉到,从而进一步提问,很多考生就乱了阵脚。漏洞更多。其实自我介绍对突出业绩的介绍要精炼,要点到为止,必要的时候要为主考官设置一些案例伏笔,引起主考官对你进行提问,然后你才将早已准备的内容娓娓道来。
自我介绍要反复模拟练习,并找不同背景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在陈述时,不能让人感觉在背纸稿,而应该是与朋友交流,语气中肯又不失激情。
把握分寸 勿自吹自擂
自吹自擂、过于夸张
在谈到自己的优点时,保持低调。可以轻描淡写、语气平静,只谈事实,少用或者别用自己的主观评论。同时要注意适可而止,重要的、关键的要谈,与面试无关的特长最好别谈。考生在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以往所获得过的奖励、荣誉时,千万不能用狂妄自大的口吻,要巧妙地包装和推销自己。
有的考生这样说道: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难道你是神仙吗?有的考生这样说道:近几年我囊括了省市各类文艺大赛的金奖,这有可能么?考生在自我介绍中,如我能歌善舞就不如说成我爱唱爱跳,我钢琴过了八级,声乐获得全市中学生会演一等奖就不如说成尽管我的钢琴演奏获得了八级证书,但离专业水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尽管我曾荣获全市中学生声乐比赛一等奖,但距专业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的信息传递,采用不一样的说法,一个显得自吹,一个显得谦虚,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自我介绍的时间把握
自我介绍要在30秒内抓住评委的心
每位批评为每天要和几百名考生见面,还要在一共四分钟的时间里对每一位的表现打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数,工作量很大。在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环节,前30秒相当重要。如果前30秒没有抓住评委的心,后面的内容评委很可能就不去注意听了,一是因为你的介绍对评委来说已经过于平庸了,而是因为评委要开始权衡给你的分数了。所以自我介绍中最精彩的内容要放到最前面。记得在2005年,我参加某校播音主持仪式艺术专业的面试,有一位男生的自我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又高又胖,长得很结实,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外表粗矿但内心温柔的人。”一句话把在场的老师们都逗笑了,一下子引起老师们的好奇。接着,这位男生讲了自己如何细心体贴、宽厚待人,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还说出爸爸教他的座右铭:“吃亏就是幸福”。还有一位女生,她的自我介绍如散文诗一般优美流畅,第一句话是:“我出生在九月,妈妈说我是那个秋天里最甜美的的一颗果实”,形容贴切,清新自然。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2003年“新苗” 杯全国中学生电视节目主持大赛总决赛上一位叫杨铱的选手的自我介绍,她一上台就用寥寥几笔在纸板上画了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子,然后介绍她的名字“铱”是爸爸从元素周期表里找来的,小时候的她学英语把“egg”、“apple”说成了“阿公”、“阿婆”,最后点出这个大眼睛的女孩子就是她自己,语言形象,生动有趣,形式新颖独特,怎么不令人耳目一新呢?篇五: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
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
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这里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 的事实。
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 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
第三、盲目模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摹仿“参赛宣言”。常见的套话有:
△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我的未来不是梦!好不容易讲到**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如:
△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请大家支持我!△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啰嗦、俗气了。电视中的“选秀”竞赛,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是做给观众看的,需要炒作,需要“作秀”,而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电视,如何想当电视人,尤其是如何想当播音员??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
第四篇:选秀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发展时代,近几十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了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及带来的恩惠。很难想象,我们社会离开了科学技术将会是什么样子!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生活 引言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研究的意义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第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人口科学、现代医学、遗传科学、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等,能够帮助人类把握人口增长的规律,协调人口与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确立人口发展 战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效而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与社会进步很好地协调起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正如一切事物一样,科学技术既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只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能使它能造福人类,而免受其害。一般说来,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白色垃圾”大量产生。
先进的科技研制出了方便人民生活的塑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目前,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由于废塑料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严重。
现代科学技术致使人类工业和交通的无限扩展,烟尘、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界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居住人群,深受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的困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等,长期处于噪音中,会使人的大脑皮层维持亢奋状态,失去自我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异常,更严重的会使人精神错乱。第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和隐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人类在生命科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克隆技术的成功再次将生物技术推向人类生命伦理的极限,一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改变人类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将引起诸多灾难性的伦理问题。第四、科学技术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再安全。
电脑及网络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共享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四通八达的信息网很容易就可以致使我们的个人隐私泄露。
总结
总之,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充分、有效地使用能源,树立科发展观,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忌单一考虑、鼠目寸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我们应该在学好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正确认知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去完成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使命,这样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为人社会造成更深的伤害。通过掌握和科学应用技术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第五篇:选秀类节目
纵观各种选秀类节目,无论看上去多么的民主与平民,究其根本,其所传递的暗示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通过‘一夜成名’而获得名气和财富”,这种草根民主是虚伪的,其客观上会助长青少年靠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理,起到某种“精神摇头丸”作用,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十年寒窗苦,不如荧屏一朝夕”是其一,疯狂追星,耗财又耗力是其二。而选秀节目中随时可见的各种言行举止或打扮,也在一点一点的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
1.幻想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某一天突然成名,从而无心学习.2.过分崇拜他们,狂热追星,影响日常生活.选秀选秀,选出的女生剃板寸,男生扎小辫;女生言行粗犷泼辣,丝毫没有淑女风范,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一点都没男子气概……这样的选秀,不是在诱导„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记者也发现,“中性风”在杭州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学生的打扮。一位高中校长说,一些女孩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女生流行“中性风”,男生中则有太多阴柔面。记者在采访一位重点高中的优秀男生时就发现,他戴着眼镜,显得特别柔弱。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记者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他竟然伸出了一根兰花指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现在的男孩子实在太阴柔,再这样下去,所谓的„男子汉‟可能就要在这一代渐渐消失了。目前,国内明星选秀泛滥成灾,电视银屏上到处是选秀节目,鼓吹一夜成名,一日富翁,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孩子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引导不良,就会进入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为了追星成名,成天疯来疯去不愿学习,结果明星梦没做成,学业也荒废了,黄金时代耽搁了,就业成了大问题,甚至误了终生。家长把罪过归罪于学校,学校把罪过归罪于家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的功夫都不小,孩子仍听风就是雨,效果不理想,而起因就是“选秀活动者本身”和支持的传播媒体,由于隔行如隔山,有关部门不干预管理,学校和家长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
充斥银屏的选秀活动对孩子有巨大的“杀伤力”,人们还没有忘记80年代校园曾刮起追星族旋风,许多学生做痴迷于“明星梦”。今天的“银屏选秀”仍然会诱引众多的孩子入“明星梦”,“旧病”仍会“复发”。自古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正道是沧桑,明星机遇只会给极少数人,硬去拼争不是等于把大批孩子往火坑里推吗?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理智地看待选秀活动。特别是媒体,要把住媒体教育的关口,不能见钱眼开,忘了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秩序。要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害孩子就是祸国殃民,加大对选秀节目的监管刻不容缓。
“选秀”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中国儿童中心有关方面负责人黄域认为,目前,“选秀”呈现的低龄化倾向值得警惕。频繁的“选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容易滋生他们的攀比心理,将商业活动中的浮躁气氛传染到教育环境中。他说,应该严格区分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避免少儿过早参与赢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