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

时间:2019-05-15 03: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

第一篇: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

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设置

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

(1)按照要求急诊科设置应为独立的医疗区域,有急诊“绿色通道”,标志醒目,无障碍,通道衔接通畅,设置了急诊导医。

(2)急诊医疗专业设内、外科两大系列,护理工作由急诊科护士担任。(3)专业队伍相对固定,确保急诊观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监护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员按核定床位的1%设置,副高以上人员大于1/3的标准。(4)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检查标准2:急救技能掌握(附件1:急诊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及操作技能)(1)急诊医务人员经过医院和科室的培训和考核,能够熟练掌握急诊医生必须 掌握的急症的诊治及相关技能(考核办法见附件2急诊急救培训与考核制度、考核内容见附件3)

(2)熟悉院前急救程序(见附件4:院外急、往诊接待流程);(3)熟练使用抢救设备。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

(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抽查附件1、2内容);

(2)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抢救工作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3)每月进行急诊业务学习,及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4)及时组织新员工进行院前、院内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喉罩管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检查标准3:急救设备、药品的配备及完好率 考核方法:

(1)设备设施:实地查看急救设备设施是否定位放置,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完好率能否达到100%,对于临时故障设备是否加以标识及有无应急措施。查看急救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交接班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2)急救药品及急救物品:查看药品、急救物品的准备是否齐全足量,有无过期药品和消毒物品。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查看药品、物品的交接班记录;

(3)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 改进措施:

(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对于发生故障的急诊抢救设备,应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及医院设备管理员,并进行设备故障报告登记,同时启动应急调配预案。

(2)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每天进行急救药品、物品交接班清点登记,所消耗药品、物品应及时补充,过期药品及物品应及时淘汰。

(3)医用救护车满足需要,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齐全(车内必备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药品等,完好率100%)检查标准4:急诊管理

(1)查看急诊制度(见附件5急诊工作制度)、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度和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2)急诊环节管理(见附件6危急重症抢救制度、附件7危急重症患者管理制度、附件8急诊绿色通道的有关规定):急诊辨识及分诊处理能力;急诊“绿色通道”(高效、安全、便捷)情况;科间紧密协作情况,患者转归处理等;(3)建立重点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创伤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考核方法:

(1)模拟现场检查急诊制度及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2)模拟现场检查急诊抢救,查看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情况;

(3)查看重点病种(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创伤等)急诊抢救记录;

(4)查看质控小组检查情况记录、查看质量管理会议记录情况。改进措施:

(1)加强急诊工作制度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和会诊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科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2)对急诊科留观病人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留观时间达8小时以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作出进一步处置意见。

(4)建立创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症、休克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及时有效,确保完成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急诊留观时间≤12小时、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等各项质量指标。

(5)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时接诊,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职责明确,落实规范。检查标准5: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考核方法:

(1)质控小组定期抽查留观病历,检查留观病历病程记录情况,首次记录由首诊医师完成。病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记录每8小时不应少于2次,急、危、重症随时记录;8小时内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交接班、转科、转院等应有病程记录、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和急诊留观医师执行记录;留观72小时应有病情小结;病人离开时应记录去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对留观登记本定期进行抽查、统计,达到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12小时的标准,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2)检查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情况:急诊抢救记录应按格式要求记载全面完整,接诊时间、病情经过、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印象诊断、抢救经过、转归等均应加以记录。

(3)急诊门诊处方药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姓名,性别,时间,科室,诊断要写清晰,无漏项;每张处方不能多于5种药品(包括液体);处方上不能写化学符号和代码;诊断处严禁写“取药”。

(4)检查医患沟通制度落实情况,做好医患沟通记录。改进措施:

(1)经常性开展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的重要性的教育。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入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

(2)及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要告知患者病情情况、诊疗计划、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潜在的好处)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3)对于患者不配合诊疗的情况应及时详细告知可能导致的后果,将告知内容及时记录在“告知登记本”上,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

(4)对需要进行的有一定风险或特殊的诊疗项目,医生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诊疗项目的必要性和风险点及针对风险点采取的防范措施,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字的情况下,方可实施诊疗行为。

第二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相关小组、质量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等。

2、《医疗质量与安全和持续改进方案》,确定全院与各科室/部门的质量与安全目标。

3、科室管理:①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②工作计划、制度的落实及管理措施,工作记录,对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③定期检查工作,召开会议,持续改进。

4、质量管理组织: ①医疗质量管理、药费与药物治疗、护理、院感、病案、输血。②院方统一领导,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协调相关组织,人员组成合理,一人不能超过三项。③各组织明确职责,履行职责,发挥功能。④用案例表明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发挥统领作用。

5、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①相关质量与安全组织会议,每年>1次(记录)。②相关组织向院长汇报,为目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本领域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方案。③各组织会议,每年>2次(记录)。

④各组织协作,推进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效果明显。

6、质量管理部门 ①根据总体目标,制定计划与考核方案。②履行指导、检查、考核与评价医疗质量管理职能(记录)。③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检查评估(每季一次)。④分析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⑤有关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⑥运用质量与安全指标、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资料,对工作监控(有相应措施),成效明显。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医疗质量和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①有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②有考核体系及流程、有考核记录。③落实方案、制度,对考核内容结果有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④用监管结果或数据表达改进成效。

2、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监管 ①关键环节:危急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②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透室、内窥镜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以上均制定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相关人员知晓、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

3、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①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核心制度。②制度的管理规范,对制定、审核、批准、发布、作废等有统一流程。(定期修订及更新)③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④有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⑤对制度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⑥用监管结果或数据表达改进成效。

4、“三基”培训与考核(每二年一次)①在岗人员覆盖率≥95%

合格率≥95%

5、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缺陷 ①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等)。②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③建立不以处罚为原则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和工作流程。④对员工做医疗风险事件的预警通告。⑤医院及科室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推动患者安全管理。⑥对员工培训,员工对安全目标的知晓率≥90%,(患者安全典型案例分析)。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培训率大于70%。⑦对安全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院领导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①掌握一种及以上管理常用技术工具,用1-2种临床近期事实说明,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价、体现成效。②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人员,接受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培训。

7、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提供依据)①有指定部门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信息数据集中归口管理,方便调阅。②统计数据项目:A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品;B血液和血制品;C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D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E麻醉;F医院感染管理;G病历质量;H 急危重症管理;I 医疗护理缺陷与纠纷;J 患者满意度等。③职能部门运用数据库开展质量管理活动。

三、医疗技术管理—医务科负责

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1、组织体系: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2、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有临床路径实施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明示),不少于7种。

3、有多部门及科室间协调机制,指定部门负责上述工作。

4、建立实施监测平台(信息系统中),监控实施与变异。

5、职能部门、临床、医技、药剂科负责人履行管理职能时,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分析、总结,改进意见和措施。

6、有对病历进行监测的相关规定与程序(按监测指标要求)。

7、统计:临床路径病例: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天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入组率≥80%,入组完成率≥70%)

8、评估:①执行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

②对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的分析评估。③对实施病种“临床-单病种管理”的依从性监控。④每季度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

9、建立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

10、评审前一年内的住院病历(单病种),无“选报”现象(上报信息正确、及时、可靠)。

五、住院诊疗管理(科室)

第三篇: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民生医院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为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小组由科主任、科护长及科内医护人员组成。职责:主要是负责制定全科医疗质量控制目标、任务,审议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方案,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2)质量管理职能:

职责:对科室质控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的检查评比并提出奖惩意见,并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及整改意见。

(3)科室质控小组:由医疗、护理各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护士等人组成。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质控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质量管理目标、任务、措施及评价方法,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督促落实各项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完善科室质量管理的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质控小组每月至少开展活动一次,每季总结一次;结合本专业特点、技术水平以及《临床诊疗指南》、单病种临床路径,制定本专业疾病诊疗、操作规范、急救预案。

科室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科内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并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

二、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十三个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落实,并根据质量管理要求完善其他相关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完善各种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工作流程,实施按上级要求的各专业单病种、临床路径,按照具体规范进行诊疗活动,保证环节质量、终末质量。

3、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根据我科实际,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对全科医疗质量负责,质控小组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将采取每月、每季集中检查、考核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对考核结果进行奖罚(祥见医疗质量控制考核评价方案细则)。

三、急诊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检查全科医疗质量、目标实现情况,随时协调科室各有关部门、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每年2次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议,发布半年质控工作报告,提出存在问题与持续改进的建议和工作计划;如发现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的,则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制订整改方案,付诸实施。

2、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科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经常做临床指导、督促、检查医疗质量工作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做到:

(1)、要求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整改措施,进行改进运作之后再检查落实整改情况,评价整改效果,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2)、如发现存在有共性意义的问题,则认真进行调研,制订有指导性的管理规定文件下发给科室,要求按规定执行,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的管理。

3、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1)定期、不定期检查、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难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规范病历书写行为。每月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运行病历进行检查,见检查结果认真记录,发现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整改,保证不合格病历不出科;每月质控科对运行病历进行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终末病历统一集中检查、评分记录,确保不 合格的病历不上架,并将科室评分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为了加强病历内涵建设,组织开展专题检查,定期开展病案的点评与优秀病案的评比,使病案的内涵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每季由质控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急诊处方进行检查,对急诊处方的规范书写、合理用药等进行点评,统计处方合格率,并将结果给予公示。

(4)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严格控制药物比例,制订全科室用药比例标准,对科室每月的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对药品比例超标的科室个人实行扣罚奖金。

(5)贯彻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工作。

4、加强基础质量教育、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室定期、不定期组织全员进行“三基”知识教育,组织学习各项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实行强化教育。特别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岗前教育,树立良好的法律法规、质量意识。

5、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按卫生部推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患者基本医疗费用。

四、评价与反馈

1、效果评价:定期对医疗质量运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基础质量考核结果评价“三基”教育和科室基础专业知识的培训效果;通过环节质量的检查,对各种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的知晓率、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对医疗质量中的指标进行统计,根据完成情况对控制方案、方法、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达到质量的动态控制,持续改进。

2、信息反馈:质量管理控制小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相关科室(部门)及时通报、沟通,帮助其整改。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反馈。每季度组织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会议,对全科医疗质量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进行点评,拿出改进意见,经会议讨论后进行整改,不断完善,提高医疗质量。科室每月完成当月科室医疗技术指标、病历质量、处方合格率等统计工作,及时将具体完成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并上报院领导。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 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济南市中心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工作。要求质量控制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检查处理适宜,用药合理安全,急重症处理及时、有效。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必须实行单病种质量监控的病种。

检查标准8:实行介入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制定心内科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并对临床医师的手术实行分级管理,按手术权限实施手术。按规定实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原始资料记录。由科室、职能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反馈、改进。

检查标准9: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1

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应建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的工作规范,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控制力度,建立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医患沟通(谈话)、重大手术术前医疗技术损害预警告知等制度,要求全面、细致,病历中详细记载,准确记录。

(三)心内科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 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考核方法:

(1)检查首诊负责制度和科间会诊制度,检查落实情况以抽查门诊病历为主。

(2)检查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

(3)查看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排班表。

(4)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改进措施:

(1)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

(2)确保副高以上医生就诊率,正(副)主任医师占门诊医师率≥60%。

(3)依据工作量及就医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坐诊,提高门诊确诊能力。

检查标准2: 建立门诊质控组织,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考核方法:

(1)查看门诊质控组织。

(2)查看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3)门诊质控组织的活动记录。

改进措施:

(1)建立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质控组织。

(2)完善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和记录。

(3)设立门诊管理关键性指标:①门诊量;②病人投诉情况;③门诊患者满意度统计表;④各专业医生日工作量一览表;⑤副主任医师以上承担普通门诊工作一览表;⑥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一览表。建立门诊行政查房制度,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检查标准3: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考核方法:查看《门诊就诊病人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调度备案。

改进措施:

定期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检查标准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考核方法:

(1)开设老年病、高血压等专病特色门诊,提供人性化服务。

(2)患者对医师、护士、药房、检验、放射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90%。

改进措施:

(1)新开设老年病、高血压专病门诊。

(2)拓宽门诊服务功能,以疾病为主导转移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病人转移到群体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移到防治并举,以医院为基础转移到医院和社区并重,从医学转移到众多学科和全社会参与。

(3)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我院门诊、病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介入诊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资质。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指南》中“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求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确保介入治疗的质量与安全。

(2)在取得相关资质下开展介入治疗工作。

(3)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介入科能力建设,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制定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管理办法。每月固定一组手术人员,确定通知顺序流程、值班原则、联系电话,建立了绿色通道,具备24小时诊疗服务。

检查标准3: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医护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档案;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围手术期诊疗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

(2)加强医护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3)进一步完善介入科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组织学习,认真掌握并严格执行,从源头控制质量隐患。

(4)建立临床随访制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检查标准4: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考核方法:质控办定期抽查介入治疗病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治疗情况。

改进措施:

(1)严格遵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要求,在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讨论中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和选择,认真执行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

(2)对须做介入治疗的患者实行术前三级医师讨论制度,严格把握指证,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3)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进行术前谈话,讲明介入手术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手术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和所需费用。

第五篇: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进措施:

(1)急诊专业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专业,满足工作需要。

(2)专业队伍相对固定,确保急诊观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抢救床位

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员按核定床位的1%设置。

(3)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

(4)每半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技能操作培训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

(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

(2)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工作做到由主治医师以上(含

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下进行,加强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

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检查标准3: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考核方法:实地查看急救设备是否定位放置;查看急救设备、药品的交接班记录;查看维修保养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查看医护人员技能培训计划和记录。

改进措施:

(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

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

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

制度。

(2)医用抢救车满足需要,车内抢救药品、气管插管等,完好率100%。

(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

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

检查标准4: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度和会诊制度的落实,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危重多发伤、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考核方法:检查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文件;定期抽查急诊抢救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情况;查看重点病种(危重多发伤、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文件的建立情况。

改进措施:

(1)按照要求急诊科设置为独立的医疗区域,有专用出入通道,标志醒目,无障碍,通道衔接通畅,设置了急诊导医,不断完善急救工作流程。

(2)加强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和会诊制度的落

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

商解决,科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3)急诊科每天必须保证三级医师查房,对于新来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

时请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治,确保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4)建立(危重多发伤、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及时,确保完成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急诊留

观时间≤72小时、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的各项质量指标

(5)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时接诊,会诊、留

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职责明确,落实规范。

检查标准5: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抽查急诊留观病历,进行统计,达到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的标准,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

(1)严格按照标准做好留观病历病程记录,首次记录由首诊医师完成,病

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记录每24小时不少于2次,急、危、重症随时记录;24小时内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交接班、转科、转院等应有病程记录、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和急诊留观医师执

行记录;留观72小时应有病情小结;病人离开时应记录去向;每月

组织疑难病例讨论。

检查标准6: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对急诊抢救医疗文书的书写是否规范、及时、完整进行抽查,并记录抽查情况。

改进措施:

(1)经常性开展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的重

要性的教育。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对疑难重症

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

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

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

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人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

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

科不得拒绝;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

师负责。

(2)及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履行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必

要时签字。急诊门诊病人的转归要记录到急诊病历上。

(3)急诊门诊处方严格按照规范书写:每张处方不能多于5种药品(包

括液体)。

检查标准7:落实医患沟通制度,进行医患沟通时,应当使用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理解的语言,应当保护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制度的学习和落实,提高沟通质量。

(2)“知情同意”的决定要记入患者病历,注明日期,并要告知患者预期的效果、潜在的不适和风险等信息,有医患双方签字。

(3)在手术、麻醉、使用血制品、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材料及其他

高危治疗和操作前,应履行告知义务。

(4)要告知患者他们的情况、治疗计划、治疗效果(潜在的好处)和缺点,恢复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治疗可能的结果。

下载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急诊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进措......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进措......

    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门诊环境布局和诊疗流程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方便,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以实地查看考核为主。考查主要指标: ①......

    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门诊环境布局和诊疗流程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方便,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以实地查看考核为主。考查主要指标:......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为正确有......

    神经外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神经外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普通患者诊疗方案......

    妇产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妇产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六、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4.10.1.1 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C标准 1.查看医院传染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