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的国际化和我国人才国际化素质提升(下) 课程的考试
大学的国际化和我国人才国际化素质提升(下)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以下哪项不属于对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检测指标? A.在国外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数量 B.在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数量 C.境外深造的毕业生数量 D.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数量
2.以下哪项不属于西部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挑战?()A.国际化办学能力亟待建设 B.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难度较大 C.大学的自主权授予尚未落实 D.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参与地区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有利于()。A.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动向 B.增加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的机会 C.宣传中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D.向其他国家灌输本国价值观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本讲认为,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是无法检测的。正确 错误
2.为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要建立较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财政拨款。正确 错误
第二篇:跨文化培养,打造国际化素质人才
跨文化培养,打造国际化素质人才
积极推进三观教育,奠定跨文化培养基础
为了实现打造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我院将扎实的三观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跨文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我院每学期都会积极的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每年组织相关的报告会均达到2次以上。结合“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孙巍副院长为学生做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报告,请自控系李美旭教授做了当前国际形势之非传统安全讲座。请辽宁大学新华商学院刘力钢教授做了两岸三通与两岸关系的新进展报告。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爱校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学会做人做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自身的成长,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爱校教育的深入进行。
2.重视抓好毕业教育,每年国际教育学院毕业典礼,精心筹划,认真对待,周密安排,仪式隆重、热烈。在典礼上由合作双方的校领导共同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毕业生们都穿着学士服在镜头前露出了最开心的笑脸。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让同学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母校。通过活动的开展和教育,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许多拾金不昧的学生,如:学生拾到的手机和钱包通过辅导员老师及时还给失主等.3.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中西文化冲突中,坚持传统文化美德兼收并蓄。结合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特色,将教育内容科学化、系统化和层次化。以丰富多彩的课堂讲授和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经典 品味生活”舞台剧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大型活动。
4.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重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通过不懈的努力,夜以继日 的付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三观”进行教育,奠定跨文化培养目标基础。
(1)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工作环境多元化、工作头绪多,但是3名学生辅导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执行“十个一”工作制度,辅导员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年平均谈心人次214.6/人、谈心比例95.4%/人)、每天深入学生宿舍一次(年平均136次/人)、每周记一篇工作笔记(年平均40篇/人)、向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一次工作、每周随堂听课一次、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会议(年平均40次)、每四周召开一次年级大会、每学期阅读一本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书籍、每学年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年发表一篇学生工作论文。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员”学生梦想。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始终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学生工作中扮演多重角色:学生的情感挚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指导者,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学生学业有成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在09-10,只有2名专职辅导员的情况下,在涉日维稳工作中他们奋战在工作第一线,连续3天3夜未回家。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无事故,尽快的掌握学生的第一动向和思想问题,高强度、高密度的深入学生班级、深入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手机24小时开机,每日电话频繁不断。为了保证每天都有一名辅导员晚上值班在学生宿舍,他们每人每年平均值班80余次,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计较过。在新生入学报到、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中,他们奋斗在工作一线,半夜打着车灯,顶风冒雨精心的布置会场,第二天一早四点多又来到会场和学生们一起把迎新、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好。
(2)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在做好常项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同时,每年7月、8月做好国际教育学院招生咨询、宣传工作;8月、9月协助完成本科合作项目127名学生的报名、考试和录取工作,3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咨询、准备工作,10余次的外事接待工作,做好学费催缴、学生体检、学籍处理、学生评教、消防、征兵、医保等工作。
(3)辅导员把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从内心深处关心学
生的成长,为他们分忧解困,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连续三年学生测评优秀率达98%以上。
(4)辅导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并执行“沈阳工程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中对辅导员“德、能、勤、绩”指标要求,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连续三年的辅导考核中全部为“称职”,且优秀率达100%。
(5)辅导员工作认真负责,三年来无重大学生事故发生。
扎实进行国际交流,实践跨文化培养理念
国际教育学院是沈阳工程学院沟通世界的桥梁,是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拓宽办学空间的新平台。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沈阳工程学院的二级学院,在沈阳工程学院现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和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通过系统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模式,与国外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将通过国际教育学院这个国际化窗口,逐步带动和提高沈阳工程学院的整体教育国际化水平,最终实现跨文化培养的目标。
国际教育学院主要负责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项目运行、协调和管理,以及与中外合作办学有关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事务。目前,国际教育学院有三项运行机构:红河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学生交流项目。
红河学院(中加合作):红河国际学院是2009年7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由沈阳工程学院与加拿大红河学院联合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高等职业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开设“发电成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与动力装置”“旅游英语”三个专业。联合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具有跨国文化教育背景及双语优势,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英语水平,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是辽宁省首个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红河国际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也是辽宁省首个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风建设等方面需要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改革,以适应国际
化进程的需要。合作办学不断发展,招收本科、专科学生,国际交流学我院生。这一新生事物给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我们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
澳大利亚莫道克校际交流项目(中澳合作2+2项目):2010年6月,沈阳工程学院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签署了《沈阳工程学院与莫道克大学学生学分互认协议》。根据协议规定,沈阳工程学院的四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工程方向)与莫道克大学四个相应专业学分互认,使参加此项目的学生在国内就可获得莫道克大学的学分,2年后,可自主选择赴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完成后2年课程。节约了学生留学的时间和费用,也为我院学生赴莫道克大学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校际交流项目(中西合作):本项目由沈阳工程学院(SIE)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为了增进两校之间的教育与交流文化,双方于2012年5月签署合作协议,同意建立互换学生项目。并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在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和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等工程专门人才。
通过扎实的国际交流,进而实践跨文化培养理念,在国际化舞台上,不断进取,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广泛开展多彩活动,构建跨文化培养平台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在青春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进而实现跨文化培养目标是国教人不懈的追求。
(1)积极为学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一手抓硬环境建设,楼内文化、楼层文化和班级文化、教室文化、寝室自习室文化;一手抓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莫道克大学、红河学院、BCIT教师和学生到我院集中授课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如:社团节团支部节、科技文化节、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跨文化4C工程学风建设(包括:特色晚自习、晨读、英语沙龙、英语书吧、英语角等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月(包括:国际风情展、“雅思学习技巧”、“我眼中的地球村”英语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等。(2)班导师、任课教师“结对子”,并实施“双导师”制,成立《国际教育
学院班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国际教育学院任课教师“结对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国际教育学院班导师工作管理条例》、《国际教育学院任课教师“结对子”工作实施办法》,每学期定期召开班导师任课教师“结对子”工作会议,就班导师、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教育作用,学生班级建设、学生成才、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组织“师生一家人”班导师、任课教师进班级进宿舍等活动,从专业学习、大学生活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组织已参加出国培训的班导师为学生做报告,组织负责我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的班导师为学生介绍出国留学相关事宜。
(3)重视潜课程的育人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活动,聘请校内外籍专家、名师给学生做科技和专业前沿方面的报告等。每年以科技文化节为契机多次组织召开雅思讲座、出国留学等学术报告达到5次,全院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与此同时,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制定了一系列专业知识的学术报告,注重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4)国际教育学院打造五个社团,其中有两个社团是重点社团,“CEC英语社团”、“ETDRT电子科技联盟(协会)”。CEC英语社团设中外教专职指导教师承担总体指导工作,社团活动完全体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由英语听、说、读、写单项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讲师团,开展系列英语活动如:英语原声电影放映、英语晨读、词汇记忆、每日英语、学生汉教、双语寝室、英语风采月刊、英语演讲、英文歌曲大赛等特色英语活动。ETDRT电子科技联盟(协会)着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承担总体指导工作,以学习交流科普知识、服务同学、知识紧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课程的主旨,开展电子科技开发、计算机应用比赛、工程制图大赛等活动,着力让这里成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和热能动力专业同学的第二课堂。
(5)加强社团融资能力,每年累积融资2000余元,用于大型活动中。2011年CEC英语社团被评为沈阳工程学院优秀社团。
(6)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以来我院社会实践团队不断拓展实践领域,实现了社会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把暑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区援助等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长期与短期、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结合,真正做到了“实践无界限”,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聚焦三农——青年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走进辽宁——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10、11年获得沈阳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活动案例奖,多人被评为省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7)“国际交流活动月”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高了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的意识。学院连续三年开展了国际交流活动月系列活动,包括国际交流活动月之外教进我班; 国际交流活动月之中西方礼仪;国际交流活动月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月之图片展;国际交流活动月之主题英语角; 国际交流活动月之旅行日记等活动。
(8)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组织校际间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活动20多次,外籍专家专题报告10余场;学习方法讨论会,中英文歌曲大赛,留学模拟体验。此外,社团还开展英语电影放映、英语晨读、词汇记忆、每日英语、学生汉教、双语寝室、英语风采月刊、英语演讲、英文歌曲大赛、等特色英语活动。
(9)为了更好的营造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的场所。我院采购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和影像资料,开设我院首个英语书吧。选择有中英文对照的简易读物,用地道的英语对照地道的汉语,在比较中形成英语的语感。英语书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英语书吧也为外籍教师提供了一个休息与阅读的舒适场所。
广泛的活动开展,展示了我们国教人跨文化培养的决心,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我院的跨文化培养的平台搭建。
全面强化自身素质,突出跨文化培养优势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高等教育正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发展。国际教育学院以具体多样的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面对学生“入口”较宽,其综合素质有“低配置”特点,学生工作主
动适应国际化进程,不断以国际化的视野角度,全面而系统地审视与把握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脉络,积极推进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打造跨文化育人环境,推动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4C”工程的学风建设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展现跨文化培养优势,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不畏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层面的引导,消除跨文化冲突,掌握前沿性知识,注重跨文化能力,构建跨文化平台,形成跨文化意识,通过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强调宽领域、厚基础的教学,培养具有突出专业技能,较高英语水平,具有跨文化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一)以学生为指导核心,创新了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的一个理念
基于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4C”工程学风建设是指以学生为核心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主体特性和品质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不断提升的进取品质。
通过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创新培养了学生具有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不断提升的进取意识,承担全球责任意识与全球参与能力,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际视野下的综合手段的运用,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4C”工程的学风建设,强调宽领域、厚基础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突出专业技能,较高英语水平,跨文化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并紧紧围绕这一理念。
(二)以社团活动为主体,创新了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学风建设的网络新载体
1.“四网合一”,创新国际教育学院中英文双语网站。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占领网络阵地为指针,坚持双语新闻网、时政网、艺文网、资讯网四网合一。在辅导员指导下,双语新闻网汇集国内外时事要闻,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时俱进;时政网收集国内外出台的重大政策,解读当今热点,引导学生关
心国家发展变化,关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艺文网汇聚艺术文艺类众多内容,吸引学生寓乐于学,不只“一心只读圣贤书。”资讯网呈现各类功能性信息,荟萃知识精华,并且在辅导员指导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创建大学生自我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大学生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计算机系统具体包括七大模块:学生个人信息模块、学生会及学生干部模块、学生日常奖惩记录模块、百分评比每周动态考核模块、期末操行评定模块、信息发布模块、就业创业信息模块。
大学生自我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六大功能:一是,搭建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二是,学生会各部门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每周各项评比的加扣分及网上确认,开展各部的工作互评互动。三是,学生可以利用学号查询自己的综合表现,适时关注在班级的排名,及时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主动性。四是,在信息平台上发布近期学生活动安排,书吧、英语角、科技文化节、国际交流活动月、就业信息等。五是,广泛征集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避免孩子回家报喜不报忧,并与教务处学生学习成绩查询相链接,对于连续两个月百分评比的班级后五名同学,及时与家长联系反馈,学校老师、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引导好学生。六是,就业、创业工作进入信息化建设。国际教育学院将就业、创业工作进入信息化建设,在就业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就业与创业服务网”、“国际教育学院毕业生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和 “国际教育学院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即实现管理、服务、查询、互动、评比、就业六大特色功能。
大学生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旨在贯彻“引导高于领导,服务优于管理”的学生工作理念,并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给与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管理权限,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让学生真正形成自主管理、自觉发展的良好态势。本系统已经被学院学生处采纳,并向全院推广。
(三)在对比与实践中,锻炼了一支优秀的跨文化“4C”工程学风建设队伍
通过中西方文化交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学生班导师、学生干部队伍,比较顺利和创造性的完成学院和部门相关工作任务,并实现了三个转变——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在比较和理解中实现了授课模式的创新,在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了管理创新,学生干部由裁判型向导演型转变,即管理不能是简单地裁定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引导教育学生怎样去正确塑造自己。以学生为指导,学生自我服务活动实现了四个结合——学生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而不是被管束的对象;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真切领会知识学习的内涵;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坚持自律为主,他律为辅;指导与表率相结合,既注重自己表率作用,又以人格魅力影响其他同学。
(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形成了学生出国留学与交流的良好局面 一是主动参加英语学习活动的学生与外籍教师不断增加。二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三是各类活动分类别、分层次,针对性逐渐加强,活动的效果也不断提高。四是随着晨读活动的开展,学生第一节课的迟到、旷课现象得到了杜绝。五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能力。六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明显提高。通过中外合作的大学生跨文化“4C”工程学风建设,我院部分学生雅思成绩达到了6.5分。此外,我院EPM102班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为82.75%,HVAC081,EET081两个班级一次性英语A级过级率为100%,同比位于我院本专科层次前列。形成了出国留学的良好局面。
深入培养学生能力,实现跨文化培养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是我们跨文化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能力,进而使学生全面提高,适应用人单位,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对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国际教育学院做了如下工作:
(1)积极进行德育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志向、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
(2)组织开展了诚信签名活动、大学生考试诚信协议书、围绕“诚信”开展主
题班会、班级靓化比赛活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使大学生知礼、懂礼,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3)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体系,保障学风建设顺利开展。制定了《国际教育学院学风建设实施纲要》、《国际教育学院教室自习室管理办法》、《国际教育学院寝室管理条例细则》、《国际教育学院大一学生晨读考核办法》等,从制度上保障学风建设,进而使学生做学习上的强者,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竞争不断激烈的用人需求。
(4)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做好出国留学学业规划。针对学院学生教育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确定出国留学计划,合理安排大学生活,特别是国内两年的学习,使学生能按照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进而为以后的目标不懈努力。
(5)学院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与加拿大红河学院、瑞典达拉纳大学、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马来西亚思特雅国际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在校本、专科生提供各种国际交流机会,并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出国留学奖学金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利用交流互访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6)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通过系列学生活动积极引导,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重点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BCIT理工学院来访期间,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与合作院校学生一起解决了国际交流中心楼内供热问题,即强化了专业知识,同时解决了实际问题。“ETDRT电子科技联盟(协会)”学生社团为国际教育学院制作了网站。国际教育学院“换乐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学院创业大赛一等奖。
(7)通过学生干部自我管理,实现了三个转变——学生干部由裁判型向导演型转变,即管理不能是简单地裁定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带领同学怎样去正确塑造自己;学生干部与学生关系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变,学生干部不能是“我说你听,我叫你做”的管人角色,而是双方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到双方地位的平
等;管理方式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让同学更多地结合实际去领悟教育的含义。在管理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自我监督自我严格要求的能力。(8)为提升学生适应就业,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建立系本部就业市场。结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主动适应专业招生计划调整,积极推进就业市场建设,制定了《国际教育学院就业市场开发制度》。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平均每年新开发用人单位15家,如辽宁立德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沈阳新生电气集团、沈阳全密封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凯特专用汽车等。系本部市场提供的岗位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50%左右。学生工作副院长和辅导员多次到大连、铁岭、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回访用人单位和开发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全面化、系统化。制定了国际教育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计划》,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大一职业规划”——“大二就业指导”——“大三职场适应”三位一体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编写了《国际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从就业政策及制度解读、职前准备、就业技巧、就业安全等四个层面汇总了100个问题,归纳出往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经验和错失机会教训。内容上打破了长篇大论的方式,均以问答形式出现,深受学生所喜爱。就业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就业与创业网”,作为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宣传的主窗口,同时融入了我们自主开发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用人单位信息管理系统”。为毕业生跟踪反馈、毕业生交流和系本部市场建设打下了基础。目前网站已收录用人单位100余家,收录毕业生档案信息188人。毕业生跟踪反馈及时化、规范化。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并收录《国际教育学院就业工作文件与制度汇编》,汇编分为就业服务类、就业管理类、市场建设类、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类、出国留学类等六个方面,共补充就业相关制度27项。同时,不断进行工作创新,依托“国际教育学院就业与创业网”,自主开发了“毕业生调查跟踪反馈系统”和“毕业生交流中心”。及时把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给教学部门,作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汇总学生和企业关于课程设置、能力培训的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
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13年,国际教育学院将迎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上升期。为了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初步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企业的洽谈工作正在进行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我们成立了“就业信息部”和“创业服务部”两个学生会群团组织,分别负责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就业咨询、数据统计、职业规划、创新教育等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制定了“学生创新项目奖励办法”。在今年3月举行的学院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中,创业服务部马刚兴同学主持申报的“换乐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被评为院内“一等奖”,并被推荐到辽宁省教育厅参加“辽宁省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多渠道多样式的努力,我们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做好了每年的就业工作,间接的实现了跨文化培养目标。
(9)为实现寝室文化目标,加强寝室文明建设,提升学生自理,严格的自我要求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整洁、舒适的宿舍文化氛围,国际教育学院进行“文明寝室”和“寝室之星”的评比竞赛活动。目的是提高我院学子的人文素养,积淀校园宿舍文化底蕴;激发同学们的生活热情,培养同学们的生活情趣,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现同学们的青春风采,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做到自强不息、自我调节、自我超越,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激发大家的创新意识,融洽学院气氛,并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具体要求,寝室文化活动月,汇聚温馨、才艺、自然、祥和等元素,从人性的真、善、美出发,展现在当今校园文化依存的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同时,激人奋进,为培育合格人才目标和和谐校园而不断努力奋斗。
通过不同层面工作扎实不懈的开展,通过我们所有国教人不畏艰辛的付出,通过各项工作的不断创新,我们通过跨文化培养,为学院为社会打造了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第三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学校各级组织留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第52个“学习雷锋日”,志愿者们与市公安局以及茶山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开展“岗位学雷锋,服务暖人心”的“110咨询活动”;留学生们还参加了由温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籍专家送教活动,在泰顺县实验中学开展爱心支教;留学生们参加了由瓯海区治水办、共青团瓯海区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五水共治?爱水同行”泽雅健行公益活动;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为尼泊尔地震救援募捐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将爱心捐款捐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的银行账户; “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水晶宝宝”公益义卖行动,为救治早产儿和患有重大疾病新生儿集资善款,被温州商报所报道;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留学生们参加了由温州医科大学与共青团瓯海区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跳蚤市场--爱心义卖公益活动,将募得的1277元?坌目钊?部捐给瓯海区慈善总会“微公益”基金;本着“服务他人、将快乐英语进行下去”,留学生志愿者英语授课公益活动继续走进温州市第人民医院,共开展了9期公益活动:口腔医学的研究生开设“洋叔叔的爱牙课”公益课堂,走进墨池小学、瓦市小学等学校,向小学生们做爱牙护牙知识宣传。
第四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大学软环境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紧迫而实际的问题,本文拟从加强大学软环境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环境建设的价值剖析
(一)大学软环境建设是参与竞争的核心要素
软环境建设是与硬环境建设相对而言的,是决定和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质量的社会、人文气氛等因素的综合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决策者往往错误地认为,要提升国际竞争的能力,必须在学校的规模、硬件上下功夫,建大楼,扩规模,成为不少高校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导致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楼林立,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软环境建设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硬环境的建设固然重要,但软环境才是其灵魂。纵观世界的一流大学,往往并不是体现在硬环境上如何的先进,恰恰是体现其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上是一流的,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自由而充实的发展。
可以说,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软环境上,它在高校的竞争中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如当时的西南联大,并没有一流的大楼,华丽的建筑,但却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学软环境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也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参与大学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如果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是不可能缩小与它们之间的差距的,更不要说成为一流的大学。
(二)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保持自身特性的精神动力
大学参与国际竞争是无法抗拒的现实,国际化也成为各个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国际化不是模仿、复制,而是要取长补短,从内涵上提升自我。在国际化面前,不能迷失自我,国际化是保持自身特有属性前提下的国际化。考察世界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尽善尽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也从未出现过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是完全依靠模仿、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成为先进的。
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大学需要保持自身的特定,就需要不断强化软环境的建设。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处在各自特定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环境氛围下的高等教育,离开了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大学将无法生存;同时,在民族国家存在的现实下,大学也必然受到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根据。
不同的政治制度,不但会制约高等教育的体制,而且也决定了办学的方向 [1]。
公共当局既然拿了钱,那它就必然想方设法保证经费的使用同国家的政治工作重点有效地联系起来
[2]。可以说,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保持大学自身特性的精神动力,离开了软环境建设不仅无法在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胜出,而且将丧失自我。
(三)大学软环境建设是促进高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所高校的良性有序发展,都离不开软硬件两个方面的条件,硬件建设对与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来说固然重要,它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从高校的根本任务即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软环境条件恐怕才是最为根本的。它体现了大学的内在追求,不仅为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得大学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为实现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而不断前行。因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努力建设一流的大学,不能将硬件建设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不能作为主要的追求。大学的管理者以及所有的教育者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将软环境建设放在大学建设的首要位置,非如此,大学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仅无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具体的高校自身事业的发展都会首要制约。
二、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不能否定硬环境建设的价值
从高校育人的整体环境来看,可以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但是两者不仅在许多方面是难以区分的,而且两者还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关系。强调加强大学软环境的建设不是否定硬环境建设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强化大学硬环境建设的过程需要糅合进相应的人文、历史等因素,彰显软环境的要素。加强校园的育人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软硬环境两个方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把大楼盖好了,只能说像个大学了。教育界普遍认为,大学除了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所谓大爱,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大学的软环境。世界一流的大学,无不是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讲解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人才发
展战略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流业如何在继承传统、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战略,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得出了我国物流业应建立分类、分层的符合中国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与建设体制的结论。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人才;物流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105-03
Abstract: The article researched that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how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talent strategy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and the advantages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tudy shows tha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should establis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which should be classified, laye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adapt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logistics talents;logistics talent's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中远集团、中外运输、中储等股份制物流企业和宝供、京阳、快步易捷等民营物流企业。然而,与日益做大的“物流市场蛋糕”相比,我国物流业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却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物流业的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因此,中国物流业如何在继承传统、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物流人才战略就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我国物流业人才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得到加强。尤其是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带领和推动下,中国物流业在物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物流业学科建设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召开了六次全国物流教学研讨会,举办了四次大规模的师资培训,组织制定了“十一五”国家级物流教材规划,开展了我国物流人才课题研究等。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多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9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物流类教材从无到有,目前已有不同层次的近10套教材,这为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启动中国物流人才工程,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沿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全面展开。从2003年11月开始,物流师行业培训认证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目前经联合会批准的培训中心175家,考试中心31家,受到了物流行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全国约17 000人获得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资格证书。
通过这些活动和措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流人才,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活动和措施,并未从战略高度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全球与竞争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业人才战略机制,主要体现在:缺乏战略规划,没有中国物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的规划蓝图;学校以传授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物流操作性人才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没有建立一套互动机制;缺乏全面性,过于注重对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物流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物流宏观规划管理人才、物流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2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
2.1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
2.1.1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中外物流企业同台激烈竞争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国外物流企业早已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纷纷登陆中国,如快递业巨头UPS、FedEx、DHL和TNT,运输物流公司马士基、美国总统班轮等。这些国际物流企业或与国内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或并购股权,组成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运作经验、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优秀的物流人才,成为我国物流市场尤其是高端物流客户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物流市场的摧城拔寨,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巨大冲击,市场白热化的竞争不可避免。
2.1.2知识、资本、人才要素对物流企业发展的作用凸现
在“十一五”规划中的,首次列入了物流业的规划内容,物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在21世纪知识成为经济的动力要素的情况下,物流业将逐步向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在物流技术层面上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经营方式的拓展、内部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本运作的筹谋等方面的竞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全球化竞争的意识、资本运作的有效安排等知识、资本智力要素将决定21世纪物流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人才要素在物流企业的充分应用。
2.1.3从经验化的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发展
传统的经验化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物流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化、科学化的规范管理方式成为21世纪物流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保证。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包括人、财、物和经营等方面,但中心是以人为本、抓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培训、教育、使用、开发等途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
2.2对物流业人才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2.2.1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变化快、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动态的市场形势下准确地把握物流市场的特征,建立起一套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2.2具有国际眼光与意识,擅长资本运作,具备职业操守的职业经理人才
高级人才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引擎。开放的、一体化的物流市场要求职业经理人才的推陈出新,作为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条件下的物流职业经理人才,要恪守职业道德,具备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能够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规划。能够运用证券、股票等金融工具进行资本运作,敢于冒风险又能控制风险,为物流企业在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增添更多的竞争砝码。
2.2.3既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又深谙世贸规则和行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娴熟地掌控企业,又对世贸规则和物流行业规则有深入研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营企业,科学、艺术地经营企业,具备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与外资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竞争。21世纪的物流复合型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