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商业资本论坛 首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商业资本论坛 首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7月28日下午,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商业资本论坛举行。在第一场论坛中,华谊集团董事长刘训峰、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核数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崔世昌、长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蒙草抗旱集团董事长王召明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共话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
论坛以“秉承以商业力量、新商业文明、金融资本手段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注重金融手段在共建丝绸之路中的核心价值和纽带作用”为话题,引发了企业家的深入探讨。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坛中,华谊集团董事长刘训峰发表主题演讲并与大家分享了怎样发展绿色化工,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体会。刘训峰表示,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过去化学工业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今后还要做很多工作,未来要持续地向社会传递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每一位的行业参与者、相关人员都要参与到这场传播正能量的行动中,为推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中,大家都为亿利集团27年来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谈到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坦言,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造福社会。环境保护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责任感。他认为,环境保护,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力度,把环境保护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最基本的战略来进行推动。不仅要加大投入,而且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科学的、正确的路径。
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绿色化工将能够取代以后的化工,这不仅对中国也是对人类都是一个新的贡献。长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了解了亿利集团27年的奋斗史,看了改造后的大漠风光后直言漂亮,他建议政府要“有一个很大的奖励给文彪先生。”同时他也要和王文彪先生深入探讨一下绿色旅游怎么做大做强。
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蒙草抗旱集团董事长王召明对沙漠的感受最深,从小时候的恨沙怕沙,到今天目睹在亿利集团将沙漠变绿洲,他直言不容易。王召明说,王文彪董事长树立了一个榜样,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中国这么大,加之世界沙漠的治理,光靠榜样、奇迹远远不够。王召明建议,沙漠土地的使用权能否区别于草原、农田的另一种土地权。在去年的全国政协会上,王文彪董事长也建议沙漠土地的使用权能否延伸到70到100年,包括跟银行的合作,治理沙漠的企业能否低息或无息,因为只有这种政策、机制的激励,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沙漠的治理中,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在论坛会上表示,绿色化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朱也带来挑战,企业应该成为绿色化的主力军,而向自然资产投入正是实现绿色化的有效途径。朱春全表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研究,目前在鄂尔多斯市进行试点。
第二篇: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聚焦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聚焦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以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深处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政商和学者代表分别就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新机制等议题展开研讨。
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论坛上介绍,中国已初步遏制住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中方愿与各国一道,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面积173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80%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
在当天举行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并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我们不仅初步遏制住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持续多年的双坚守,还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防沙、治沙新的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在今年4月,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汪洋表示,未来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将更加注重科学治理、调动社会参与,以及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确保2016-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建立和巩固以粮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中国政府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中国将来不仅像兔子一样不吃窝边草,中国将把窝边的草,养得更加丰盛。”
论坛期间,中国荒漠化治理实践的“库布其模式”被多次提及。这一模式由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拉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1.86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有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沙漠沙尘天气减少了95%。而沙漠中药、生物肥料、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等产业的壮大,也极大改善了10万沙区民众的生活,年均人收入从不足两千增长到近万元。
库布其只是中国推动荒漠化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之一。据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对荒漠化防治与环境保护的科技投入,推动了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发展,“加强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与示范。形成了沙生植物筛选培育、沙区植被修复、经济型防沙体系构建等一批防沙治沙技术新模式,累计示范转化面积已达2000余万亩。此外,推动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我们建设了库布其沙漠化防治、毕节石漠化防治、三江源生态治理、门头沟矿区修复等国家级生态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了生态医药、生态光伏、生态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将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由‘两难’变为‘双赢’。”
出席论坛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表示,中国的防沙治沙给当地生态带来了巨大转变,数百万人口从中获益,希望中国的治沙模式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在库布其、亿利集团以成千上万的投资来改造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太阳能工业正在起飞,每年也吸引了将近20万旅客到这里来开展生态旅游。我们如何将这种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复制,需要一定的愿景,也需要类似于绿色丝绸之路这样的一个项目作为我们的旗舰。”
当前,因为荒漠化问题,全球每年大约要失去1200万公顷土地。西班牙前首相何塞·萨帕特罗建议,应当像关注气候变化一样关注荒漠化问题,设立专门的跨政府科学委员会,并且给予荒漠化防治更多的融资支持,“目前,有80%的暴力冲突是在干旱区域发生的,这一事实也急需国际社会的注意,良好的土地管理的影响,对于气侯变化方面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强调。在森林退化以及农业方面的排放占到了全球排放的25%,森林覆盖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帮助我们提供清洁和安全的水资源。如果重建我们的自然资源,便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像关注气侯变化一样的去关注荒漠化问题以及森林退化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两部分的项目。”
据了解,今年,联合国大会将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拟议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15项与土地问题有关。到2030年,每公顷退化土地将通过复垦同一生态系统中另外一公顷或更多公顷的土地这一方式予以补偿,以遏制当前荒漠化的趋势。
第三篇: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汪洋作主旨演讲
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汪洋作主旨演讲
7月28日上午,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主持论坛,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君致辞。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尼卡·巴布等出席开幕式。
汪洋在主旨演讲中说,沙漠化是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把荒漠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汪洋说,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初步遏止了荒漠化扩展趋势,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培育出一大批防沙治沙特色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双增长”。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加重视科学治理,强化防沙治沙科技支撑,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并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推动治理措施综合配套。要更加重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完善防沙治沙法律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沙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要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万钢说,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布局“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既要总结好荒漠化防治科技成效,还要精心谋划好“十三五”期间荒漠化防治科技布局。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科技发展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一批环境领域重点专项,支持各类生态问题治理技术研发与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应对荒漠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能力。要鼓励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科技创业者行动”,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更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防沙治沙科技产业创造条件。要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丝绸之路沿途荒漠化防治科技战略合作,推进政府间、民间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沿线荒漠化防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注重实效,加强荒漠化防治技术转化应用,鼓励企业成为荒漠化防治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科技进步对于荒漠化防治的贡献力。
王君在致辞中说,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自身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我们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学习借鉴全球沙漠治理的新模式、新技术,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进一步做好沙漠治理各项工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下大气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进一步创新沙漠治理机制,提升科技治沙水平,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严厉打击破坏沙漠生态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让沙漠为人类造福;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优先”的思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着力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努力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贡献。
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政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主办。论坛以“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围绕“2015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的金融创新与合作”“新常态下的绿色投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代表还深入库布其沙漠腹地,亲身体验了库布其治沙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先后参观考察了拥有1000种耐寒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库以及库布其60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区、甘草种植基地和生态光伏项目。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非盟前主席、加纳前总统库福尔,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等中外政要发表演讲,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出席论坛。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要、国际组织代表、商界领袖、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青年志愿者300余人参加论坛。
第四篇: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式通过十四点共识
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式通过十四点共识
中国政府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论坛发来了贺辞;主办单位的领导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以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致辞。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葡萄牙前总理诺泽·巴罗佐,非洲联盟前主席、加纳前总统约翰·库福尔,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等前政要出席论坛并发表特别演讲。各方领导人一致强调荒漠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 指出荒漠化防治任务的艰巨性,号召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绿色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汪洋副总理在致辞中指出荒漠化治理关乎荒漠化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分享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中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重视调动社会力量,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以及防沙治沙的国际合作。与会者深受启迪和鼓舞。
论坛以联合国2015后发展目标实施合作以及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围绕“2015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共赢、共享”等主题,通过特邀演讲,高级别政策论坛,绿色对话,跨代对话,非正式工作组,学术报告以及青年学生论坛等形式,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与机制体制创新,市场、金融和商业机制,发展沙漠生态经济,实现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等问题。论坛取得了预期成果,形成了如下共识:
1.荒漠化是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直接影响着全球2/3的国家和1/5的人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健康、安全、和平,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
2.参会者呼吁并支持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把对抗荒漠化作为重点,列入有关国家和地区合作项目;鼓励PPP模式,动员更广泛的资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推动绿色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参会者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气候干旱,沙漠遍布、生态脆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面对生态红线,强调生态先行,制定必要的生态发展战略并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优先组织实施。
4.论坛通过了《2015后生态文明建设愿景和合作框架》、《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计划》两个成果文件并呼吁各界广泛支持实施。
5.论坛建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到联合国主流文件中,同时建议UNCCD和UNEP等联合国有关机构积极传播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果。论坛建议库布其秘书处定期向UNCCD秘书处以及UNEP有关会议(如COP-12)通报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成果,以及“生态文明合作框架”与“库布其行动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行动,分享库布其成果。
6.论坛认为,联合国2015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广泛动员民间力量。论坛号召相关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通过商业手段、运用市场机制,探索金融创新,驱动绿色资本,贡献可持续发展。
7.参会者认为科技发展和机制体制创新是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既要花力气发展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和开发创新;也要从政策入手,在土地、沙漠确权,转让和租赁等方面有长效的立法、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吸引企业投资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
8.参会人员对库布其创造的“生态、经济和民生”平衡驱动的治沙模式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世界治沙领域的一个标杆。建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UNCCD)和其他有关组织积极推广。
9.论坛注意到,由民间发起,中国政府支持,国际组织认可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已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性论坛。参会者高兴地看到,作为联合国承认的实现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中国政府批准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中国国家机制性的大型涉外论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0.参会者进一步建议有关方面应就论坛未来的定位、性质、宗旨以及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切实发挥论坛PPP机制和民间组织独特的灵活性使其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中发挥更大的、可持续的贡献。
11.全体与会者高兴地注意到,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王文彪、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诺泽·巴罗佐和非洲联盟前主席约翰·库福尔与有关国家代表在论坛期间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建设“全球沙漠生态经济联盟”,并定于2015年12月在法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宣布该机构成立,同时推举王文彪担任联盟主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诺泽·巴罗佐和非洲联盟前主席约翰·库福尔出任该联盟的联合主席。即日起着手启动筹备工作,包括起草联盟章程、讨论运行机制和相关事宜。
12.论坛支持成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联盟”的倡议并鼓励“联盟”与论坛建立紧密联系。参会者赞赏其宗旨是为了支持联合国2015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推进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联合全球有志于生态修复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和青年结成广泛联盟,创造性地发挥民间的力量,以PPP模式,通过众筹推动全球尤其是沙漠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绿色经济发展,为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参会者建议第六届论坛于2017年继续在库布其召开,并要求秘书处和有关方面报告《2015后生态文明建设愿景和合作框架》及《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计划》实施进展和合作成果。
14.参会者感谢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的支持;感谢联合承办单位鄂尔多斯市政府和亿利公益基金会的辛勤、高效和富有成果的劳动,也非常感谢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七星湖国际会议中心东道主的精心安排和周到接待。
第五篇: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聚焦共生性发展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聚焦共生性发展
美国南加州克莱蒙,建立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这个只有3万多人的小城,却有2万多棵树。
4月27日,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这个世界著名生态小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召开了首届 “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缅甸、中国香港地区等地的160多位中外代表参加了研讨。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此相呼应的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共生性发展”。“共生”是中外专家学者研讨的关键词、高频词。其本意是共存共处,互惠互利。与执念于丛林法则的旧文明不同,共生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理念。专家们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内涵”、“生态文明的实践进展”、“生态文明与中国”、“青年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文化、教育与传播”等议题。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克莱蒙市政府、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美国克莱蒙培泽学院与中国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这届
论坛。
年逾93岁的世界著名生态哲学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建院长、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身着红色唐装,精神矍铄地做了题为“追求双赢 ”的大会发言。他具体分析探讨了双赢式的既造福人类又造福环境的共生性发展。他说,在生态文明中,在减少自然环境压力的同时,达到造福万物的目的,这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造福环境。人类应该学习如何建设共生的社区共同体,竭力恢复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通过设计共生的社会结构,教育后代保护和深化它们。他特别指出,中国正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战,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目前处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引领世界。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教授称,当今世界没有比“共生”更重要的话题了。他指出,共生意味着“为了共同的福祉而生活”。马克思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为了共同的福祉和 生活的要求之一。作为一对双胞胎儿子的父亲,他无法想象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而置他人挨饿而不顾。生态学阐述了一个道理:共生即共存共处,共生互动不仅惠及各物种自身,对整个生态也同样大有裨益。生态系统内一旦缺乏共生互动就会陷入全面危机甚至崩塌。为了贪图一己私利而对大自然滥用破坏,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毁于一旦。
哈佛商学院前教授大卫柯藤开门见山地强调,我们已经到达了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除非能够找到一条全人类共享的、能够与地球自然系统保持均衡关系的、满足地球人口的基本物质需求的生态文明之路,否则人类有可能成为首个故意自我灭绝的地球物种。他指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挑战。中国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人类的未来。中国可以选择通过文化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来领导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在这种生态文明中,人类放弃了过去寄生地球和削资源的角色,并且接受了地球的治愈者和看护者的新角色,为了所有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懈努力。
美国密西根伟谷大学哲学教授史蒂文?劳尔报告的题目是“与中国携手同行走向新时代”。他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技术依赖性和结构脆弱性双高,使得所有生命面临着生态链崩盘的危险。如果我们要生存到未来,就必须发展与中国、与全世界更为深远的共生关系。
克莱蒙培泽学院和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政治教授莎伦?施诺伊思是在美国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行者之一。她的演讲以《马克思“共生”理论的意义及其生态思维》为题。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理论是欧洲第一个探讨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哲学思想。人类用科学分析方法可以理解和感知这种共生关系。
与会的许多外国专家都在报告中提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共生智慧”。《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里福?柯布,英国作家、理学研究所创始人杰瑞米?兰特等学者,分别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张载的“民胞物与”等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智慧。
论坛的主要组织者、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樊美筠博士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需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每个人全身心的付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既能求知,又能行动,一种世界观级别的变革才有可能产生。生态文明是我们共同的机会。
克莱蒙市长奥潘伊?纳萨里专程参加了开幕式。他在致辞中表示,生态城克莱蒙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数十位中国专家学者在大会报告、分论坛中做了学术报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王春益,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海江教授,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中心主任、建设性后现代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等中国专家,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成就,阐述了对生态文明与共生性发展的认识。报告的题目有《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刍议》、《生态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涵》、《科学揭示两山理论内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等。
据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介绍,这个论坛是首个在美国召开的全球性有关生态文明的国际论坛。自2006年创立以来,共有数千位来自中国、北美和欧洲的生态文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非盈利机构负责人参加研讨。
论坛的主会场和分会场都设在克莱蒙培泽学院。耐旱的园艺植物不但把校园映衬得别具特色,还使用水量减少了一半。记者看到,该院的徽章十分特别,由一棵树和一句格言组成。这句格言是:关爱未来。它刻在学院的前门上。在培泽人眼里,关爱自然和关爱未来是密不可分的。
当研讨会拉上帷幕的时候,160多位中外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在倡导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共生性发展的道路上,中外专家学者愿意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