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梯噪声污染相关案例
案例一:
电梯噪音超标让人无法入眠 法院判决开发商立即治理直至达标
张先生夫妇是某商品房5层住户,其毗邻的电梯噪音排放超标,严重影响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多次向房地产开发商反映情况,却得不到解决,张先生夫妇遂以噪声污染侵权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日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此案,判决开发商立即采取隔音治理措施,直至噪音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赔偿张先生夫妇检测费3500元。
张先生夫妇在起诉中称,自己购买的商品房包括主卧、客卧和儿童房三间卧室,2005年9月刚入住时,夫妇俩居主卧,孩子住儿童房。不久孩子就抱怨被电梯噪音吵得睡不着,张先生夫妇向开发商和物业反映要求治理电梯噪音。物业工程部检查后答复说电梯运行必然产生噪音,无法人为调整。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好安排孩子住主卧,自己和妻子住客卧。此后一年多时间里,由于客卧可以明显感觉电梯噪音,夫妻二人经常在深夜和凌晨被电梯噪音干扰无法入眠。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张先生妻子患严重的神经衰弱,经常感觉眩晕,去医院就诊也无良方,为此妻子被迫转移到主卧与孩子同居。张先生自己因电梯噪音干扰也常感困乏疲惫,工作效率低下,体检时查明处于亚健康状态。
2009年2月,张先生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对电梯运行对室内噪音影响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在夜间(22点后)电梯运行时,儿童房和客卧的室内噪音分别为35.4dB(A)和31.8dB(A),均超过了国家关于夜间1类环境功能区(民用住宅属于1类)因结构传播固定设备的室内噪音限值30dB(A),并且在倍频带250Hz和500Hz声压级范围内也超过了国家排放限值标准。因此,张先生夫妇所在单元电梯运行产生的噪音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GB12348-2008)。于是,张先生夫妇向法院起诉,要求开发商对电梯采取隔音治理措施,直至其噪音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赔偿由于噪音导致房屋减值损失15万元,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2万元,承担张先生支出的检测费3500元。
法院审理认为,开发商对小区内住宅设计、电梯采购和配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先生夫妇提交的检测报告数据准确、真实有效,证明电梯现阶段的确存在噪音排放超标的问题,并严重影响了张先生夫妇的正常生活。电梯噪音污染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造成损害,现张先生夫妇请求开发商采取隔音治理措施,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但电梯噪音污染并未对张先生夫妇造成严重损害,其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要求,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张先生夫妇居住房屋并未降价,15万元的贬值费于法无据。对于开发商提交的《关于电梯噪声问题的报告》,因其测量时间是在本案受理之后,故其对张先生夫妇提交的检测报告的证明效力没有影响,且开发商据此亦不能证明电梯噪音排放满足夜间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故对该抗辩理由,法院不予采信。
据此,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当事人说
张先生认为,造成目前电梯噪音侵害的责任完全在于该商品房开发商。按照国家有关住宅设计规范,电梯不应与卧室紧邻设置,而开发商却将电梯设置在紧邻儿童房的位置,并且没有采取必要的降噪、减震措施。同时,开发商所安装的电梯控制柜没有设置在封闭空间内,而是直接裸露在外,加剧了噪音污染状况。张先生认为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偷工减料及对电梯噪音治理的不作为是电梯噪音超标的主要原因,其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存在明显过错。
开发商辩称,我公司不是电梯的所有者,也不是电梯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因此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该电梯通过竣工验收,说明电梯在交付时质量是合格的,同时,根据北京金房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出具的《关于电梯噪声问题的报告》,该电梯噪音排放经过检测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至于张先生夫妇单方委托进行检测所得数据,我公司认为其单方委托不具备公正性、合法性,况且由于该检测仅为2009年2月21日当日的噪音情况,不能证明噪音污染的起始点及连续性。同时,张先生夫妇室内噪音的来源具有多向性,其将噪音污染都归责于电梯噪音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另外,张先生夫妇诉求的房屋贬值损失15万元并没有实际发生,该房屋与购买时相比反而已大大升值。
电梯噪音从哪里来
我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使得电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梯噪音问题在目前的房地产纠纷中也非常普遍。在房屋已经成为家庭最重要经济支出的今天,如果不幸买了一套存在电梯噪音的房子,个人生活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业主认为,电梯噪音与电梯品牌有关。一位业主告诉记者,他通过乘坐不同的电梯,发现电梯运行时的声音差别很大。如果开发商能选择质量好一点的电梯,也许就不会有噪音了。
中国电梯协会副秘书长张乐祥说,对于电梯而言,由于本身的结构特征,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声音。但电梯运行时的声音到底有多大,不仅与电梯的质量和品牌有关,而且与电梯运行的速度也有关系。对于电梯运行时轿厢、机房的声音指标,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
除电梯质量和品牌之外,房屋的建筑设计和电梯安装,则是另外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依照常规,房屋或者大厦的建设是先有设计图纸后才破土动工。因此,电梯在整栋大楼的位置,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必须予以考虑,否则如果位置设计不当,就有可能产生噪音,影响入住后人们的生活。
有专家认为,引起电梯噪音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建筑设计因素;二是电梯本身所发出的噪音;三是电梯安装节点的降噪处理工艺及后期养护。因此,降低电梯噪音需要建筑设计、电梯制造、投资主体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目前,我国的电梯安装既有由电梯企业自身负责,也有找安装公司甚至是安装队来解决的。如果不能完全按照安装要求来安装电梯,势必会影响电梯运行时声音的大小。据了解,我国对于建筑物的电梯安装与验收都有相应的标准,但由于电梯本身比较专业,目前并没有进入建筑物监理和验收的日常指标之列。
低频噪音穿透力更强
据了解,电梯噪音与日常生活接触的噪音并不相同,它属于低频噪音,即频率在500赫兹以下的声音。低频噪音与高频噪音不同,高频噪音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低频噪音却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
专家表示,低频噪音对人体是一种慢性损伤,容易使人烦躁、易怒,甚至失去理智,长期受袭扰的话,还可能造成神经衰弱、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甚至影响到孕妇腹中胎儿的发育。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窦燕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低频噪音对生理的影响虽然没有高频噪音那么明显,但可直达人的耳骨,使人的交感神经紧张,导致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
“低频噪音是通过结构传声的,所以很容易引起人的感觉共鸣。一般而言,人对低频噪音的忍耐程度相对也较低。正常情况下,30至35分贝一般人还能接受,35分贝以上就会有人感觉到不舒服。”清华环境监测中心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噪音标准该改改了
据悉,目前与电梯噪音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三类:一是电梯本身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电梯技术条件》、《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二是建筑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住宅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隔声规范》;三是环保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等。这三类标准对于电梯运行分贝的限值也有不同的规定:产品标准规定主机房的声音不得高于80分贝、轿厢的声音不得高于55分贝;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白天不得高于5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40分贝;环保标准则规定白天不得高于4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30分贝。
有专家认为,建设部门的电梯噪音标准到了该修改的时候了,建设标准是对稳定噪声的A声级标准,而且还是21年前的规定。环保标准首次针对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产生的低频噪音问题,规定了详细评定指标,弥补了我国低频噪音标准的缺失,更符合现在社会的现实。建筑设计标准里有关“电梯井道不能安装在卧室旁边,但如果确实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应当采取降噪措施”的规定,为电梯噪音从建筑设计开始埋下隐患提供了负面支持,考虑到现实情况,相关标准应当作出修改。
案例二:
电梯运行噪声扰民 开发商赔偿业主精神损害3000元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2005年6月2日原告段某与被告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购买了被告开发的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云龙家园的一套房屋,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入住。入住后,段某随即发现房屋的卧室及客厅与该楼电梯仅一墙之隔,被告未对墙壁进行任何隔音处理。段某在卧室内能够清楚的听到电梯启动和运行的声音,尤其在夜间,睡梦中经常被嘈杂的电梯声惊醒,由此导致神经衰弱。
由于被告交付的房屋不符合相关标准,段某起诉要求被告对段某所居住楼房的电梯进行降噪处理,以达到国家及北京市规定的标准,并向段某支付自入住之日起至电梯噪声达到国家及北京市规定之日止的精神损失费20000元。
庭审中,北京美居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对涉案房屋进行环境噪声检测,检测结论为:“所测室内环境噪声测量值超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限量值,不符合标准”。
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生活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权利。原告段某与被告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所购买的住宅属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的1类区域,即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该区域白天噪声标准为55dB,夜间噪声标准为45dB,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测量方法》(GB/T14623-93)第5.4条规定“不得不在室内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制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dB”,该住房经北京美居室内环境测试中心噪声检测,检测结果为47.9dB,该检测结果已超过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测量办法》规定的标准值,因此对于原告段某主张的要求被告对电梯进行降噪处理,以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该电梯运行声音传到原告段某室内已超出标准值,造成噪声污染,故对原告段某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诊断证明显示,原告段某患有神经衰弱,这与其长期居住的房屋噪声过大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故对要求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酌定。最后,法院判决被告某房地产公司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对原告居住楼房的电梯进行产生的噪声进行治理,并保证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一类标;并赔偿原告段某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
案例三:
购买了限价房之后,北京市两名业主发现电梯运行时发出严重的低频噪音,于是将开发商告到法院,日前朝阳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记者经采访发现,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居民楼电梯低频噪音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但目前既没有相关部门负责监管,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检测标准。
彭先生和卢先生是此次起诉的两名业主,他们购买的是位于朝阳区常营的限价房小区--保利嘉园,4年前购买价格为每平方米6000多元。但二人入住仅几个月,乔迁之喜就被烦恼冲得一干二净。
彭先生购买的房子位于一座塔楼的21层,每层有两部电梯,他家距离最近的一部电梯间仅有1米多远。记者站在彭先生家的客厅清晰地听到,只要两部电梯一运行,房间内就会产生呜呜的声响,如同大风穿山洞的声音。彭先生告诉记者,到冬天这种情况更严重,因为天冷对共振能产生促进作用,这几乎让他发疯。本来他想把自己的老母亲接到家里住,结果因为电梯噪音太大,老太太无法忍受只好回老家。
卢先生的家位于小区一座板楼的顶层,最上层的电梯机房就在他家隔壁。记者在他家里听到,每次电梯一启动,就会发出“嗞溜”一声怪响,然后是轰隆隆的运行声。卢先生说,尤其是清晨和夜间外界较安静的情况下,电梯启动发出的声音,就像头顶有一列火车开过,格外刺激人的神经。他现在每天睡觉都戴着专用的隔音耳塞,由于长时间堵塞耳朵,以至于耳朵都发炎了。全家人苦不堪言,2岁孩子只好送回老家暂住。
除二位原告外,其他邻居也有类似反映。卢先生说,该楼和他户型相似的有3户,每家都反映电梯噪音吵得睡不着觉,有的甚至想在外面租房住。彭先生曾在本楼挨家挨户走访,发现受噪音影响的达20余户,这些业主都在一份要求治理噪声的联合声明上签了字,但很多人认为打官司费事,并没参与起诉。
业主们也曾向物业部门投诉,但物业仅派电梯厂家人员过来检修,并未解决噪音的根本问题。无奈之下,两名业主只好到法院打官司,要求开发商治理噪音污染,同时赔偿相应损失。
庭审现场开发商否认存在噪音污染
在法庭上,原告方诉称,电梯噪音属于电梯设备通过固定结构传播的低频噪音,虽然分贝值并不高,但可以穿透墙壁,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不过电梯低频噪声可以治理,如果请专业降噪公司,治理一部电梯仅花费4万元。原告律师曾代理朝阳电子城小区业主噪音污染案,后来经过治理,该小区噪音问题已经解决。
原告方出示了某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该报告依据的是环保部和质监局发布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按照该标准检测,两名业主家的客厅和大卧室在夜间均存在噪音超标现象。
被告保利地产代理人则认为,不存在造成噪音污染的行为后果。原告检测噪音依据的是《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不适用于居民楼内为本楼居民使用的设备,检测结果不科学、不准确,因此原告提出的存在噪音污染没有事实依据。此外,涉案电梯井的设计布局并不违反建设部的设计规范。
在庭审中,法官询问被告,如不认可原告检测数据,是否需要聘请检测机构对原告重新检测。被告代理人表示不需要检测,同时也不同意调解。
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中。据悉,除此案外,朝阳法院还受理了数起电梯噪音案。
据了解,被告方拒绝调解的强硬态度,与居民楼内电梯噪声缺乏相关监管部门以及专门检测标准有关系。
记者向环保局咨询得知,对于居民楼内的电梯、水泵和变压器等设备的环境噪声污染,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均没有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对此无法实施监督管理。质监局也告知,室内噪声问题不在其管理职责之内。
目前检测机构针对电梯等设备噪声检测,主要依据的是环保部门发布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后来环保部门又发出通知,称上述两项标准都不适用于居民楼内为本楼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设置的设备(如电梯、水泵、变压器等设备)产生噪声的评价。
而与电梯噪音相关的规范还有建设部出台的《民用建筑设计隔声规范》,其主要属于建筑方面的噪音标准。但真正影响业主家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噪音,而是电梯运行时产生的低频振动。
原告方的卿律师曾代理过数起电梯噪音案,他解释说,电梯噪音与日常生活接触的噪音并不相同,属于低频噪音。低频噪音与高频噪音不同,高频噪音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低频噪音却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卿律师认为,环保部的标准针对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室内噪声产生的低频噪音问题,规定了详细评定指标,弥补了我国低频噪音标准的缺失,更适合电梯噪音的检测。
居民楼电梯低频噪音由何而来
业主们认为,电梯噪音与电梯本身质量、楼房设计密切相关。卢先生说,搞建筑的朋友告诉他,一些开发商在招投标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选用报价最低的电梯。
业主还认为,房屋设计以及建筑材料质量问题,也是产生噪音污染的原因之一。“楼板和墙壁太薄了,”卢先生反映,起先只是电梯噪音大,结果隔壁邻居入住后,每天都能清晰地听到邻居家的电视声。
据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解释说,低频噪音主要通过结构即墙体传播,而不是通过空气,因此更容易引起人的感觉共鸣。正常情况下,30至35分贝一般人还能接受,35分贝以上就会有人感觉到不舒服,容易使人烦躁、易怒,长期受袭扰的话,还可能造成神经衰弱、失眠等神经官能症。而本案两名原告家的检测数值都超过了上述标准。
案例四:
低频噪音致孕妇流产打官司胜诉
朝阳区北苑家园王姓夫妇因受楼房内水泵、供暖设备产生的低频噪音污染影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2009年,夫妇俩把开发商、物业公司等告上法庭。自2009年7月起,该案历经10次庭审。2010年底,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束,王姓夫妇赢得了这场官司。
法院在最终裁决中明确指出:相关设备产生了低频噪声,环保部2008年出台的噪声标准是目前唯一可以参照的包含低频噪声测量方法和相关限值的国家标准,在判断低频噪声是否对公民健康权产生影响时,法院按照2008年环保部标准衡量并无不当。
案例五:
深圳首例电梯噪声侵权案宣判 开发商被判降噪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审结全市首例电梯噪声侵权案,依法判决被告某房地产公司限期对原告购入单位的3台电梯采取隔声降噪措施,使涉案单位的噪声环境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于2007年购买涉案某楼盘单位。购得房产后,原告发现其小区三台电梯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影响居住环境,故其至今未入住该房产。原告委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涉案电梯所产生的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为:电梯开机时扣除本底影响后的噪声值为40.2dB(A),关机时Leg值为34.8dB(A),超过了相关国家标准0.2dB(A)。在审理过程中,被告房地产公司向法院申请对涉案房产电梯噪声是否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鉴定。南山法院委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涉案房产电梯噪声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显示:涉案房产客厅的电梯噪声在倍频带声压级的测量条件下,在125Hz、250Hz、500Hz这三个声压级下的夜间噪声测量值分别为54.2dB、47.9dB、37.4dB,分别超过国家标准即48dB、39dB、34dB.法院认为,公民享有生活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被告作为涉案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商,其在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义务对相关设施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确保其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符合国家有关噪声限值的要求。被告怠于履行该法定义务,导致涉案楼盘三台电梯运行时传到原告室内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限值,造成噪声污染,违反了国家关于噪声的相关规定,影响原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无法入住涉案房屋,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案例六:
花钱换房换来电梯噪音 小区电梯井设置不合理
龚先生在购买房子的时候,根据图纸特地选择了避开电梯井的房子,可交房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房子紧挨着电梯井。经过近一年的交涉,海峡国际社区的开发商依然没有解决问题。昨日,再也受不了电梯噪音污染的他,拨打热线反映开发商的欺骗行为。
昨日,海峡国际社区售楼处给记者回复:无法换房。
反映:错误户型图误导业主
海峡国际社区二期17号楼1302的业主龚先生拨打热线反映,2010年3月,他在售楼处买单身公寓时选的是1303号房,并交钱签了购房意向书。可后来他认真看了户型图发现1303是挨着电梯井的,他了解电梯噪音骚扰的情况,于是向售楼处要求换成1302的,因为户型图显示1302是靠消防楼梯的。但当时售楼处不同意换房,要换房的话得交3000元。后来他交了2000元,把1303换成了1302。
2011年5月交房时,龚先生却发现房子跟户型图恰恰相反:1302挨着电梯井,1303挨着楼梯。于是他向交房的人反映,但对方只承认是图纸错了,也没给具体的解决方法。而龚先生当时抱着也许电梯不会那么吵的侥幸心理,拿了钥匙买了家具住了进去。
龚先生说,开发商的这种行为涉嫌故意欺骗。
龚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造成他困扰的,就是电梯噪音。他的爱人已经怀孕6个月了,还得忍受噪音污染。每天晚上,电梯运行靠近时,就有类似地铁的沉闷声音,随着电梯时停时走,声音也时有时无,导致他经常睡不着,即使有时入睡了,也会被吵醒。
他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电梯噪音属于低频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低频噪音递减得很慢,能够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人被迫接受这种噪声,容易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如果长期受到低频噪音袭扰,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甚至影响到孕妇腹中的胎儿。龚先生向物业反映后,物业请厦门嘉达声学公司来检测噪音,结果显示噪音超标。
一年来,龚先生多次向售楼处反映情况,要求处理,但至今都没得到解决。而当时卖房给他的售楼人员小魏则一直表示没办法,最后才说不行就退房。龚先生则认为,当时购房的时候价格每平方米15000多元,现在涨价了几千元,退房的处理办法不是很无赖吗?龚先生说,他到处寻找海峡国际社区的开发商办公地,结果却无法找到。只知道投资商是厦门滕王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商是建明(厦门)房地产有限公司。
记者联系了售楼处的小魏,小魏告诉记者,如果是交房以前发现问题,还可以换房,可是交房后,房子都卖光了,想换房也没办法。图纸出错的原因,是把17号楼和18号楼的图纸合在一起使用,18号楼的现状跟图纸是一致的。至于解决方案小魏表示,龚先生反映的情况他有向上级反映,如果龚先生提出具体要求,他会负责向公司申请。
第二篇: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
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
关于环境污染的案例和判罚情况
经查明,该工程是由某建筑公司承建的。该建筑公司在开工前,未向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环保部门到工地查处时,发现工地正在夜间施工,对此该建筑公司负责人申辩:他们并未在夜间大规模施工,只是混凝土浇铸因工艺的特殊需要,开始之后就无法中止,即便是夜间也不能停工。但是该建筑公司并没有办理相关的夜间开工手续。经环保部门监测,该工地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于是环保部门进行了调解,并对该建筑公司未依法进行申报和办理夜间开工手续作出处罚。但是,建筑工地的噪声污染并没有得到改善,广大居民依然处于噪声污染之中。在向律师事务所咨询以后,天通花园小区27户居民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噪音污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受理后,经过法庭调查认定,某建筑公司排放的噪声尽管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但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区域标准限值,在事实上构成环境噪声污染,侵害了原告的相邻权。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判决被告采取措施,消除噪声污染,赔偿原告精神损失200元。
[法律问题]
(1)事先申报制度。
(2)禁止夜间施工制度。
(3)环境噪声污染判断标准。
[法律依据]
(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29、30条。
(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法理和法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关于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案。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为了防治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了两种法律措施:
(1)事先申报制度。这是根据建筑施工有一定期限的特点提出的。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县级以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申报的内容包括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9条对此作了规定。
(2)禁止夜间施工制度。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抢修、抢险作业;因生产工艺上的要求;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且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在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的居民。本案被告某建筑公司在开工前未依法向该市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在夜间施工时,也未向附近的居民进行公告,违反了上述规定,环保部门对其作出处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对此作了规定。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争议的焦点是:被告某建筑公司是否构成环境噪声污染。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该法所称的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该条规定了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也指明了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噪声。二是排放的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对噪声源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所作的最高限值。目前我国的环境噪声标准排放标准主要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噪声限值)、<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等。依据上述规定,本案被告施工时未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所以,环境保护部门不能对其进行罚款,也不能征收排污费,发生纠纷只能进行调解。
但是,我国目前的声环境标准除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外,还有声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各类不同的功能区域内环境噪声最高限值所作出的规定。它是制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存在环境噪声污染的尺度。目前我国的主要规定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原告所在的天通花园小区属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被告施工现场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显然违反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因此,从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判定被告没有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显然不符合事实,也难以说服饱受噪声干扰之苦的居民。
由于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不太准确,给该案的解决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保护这些居民的合法利益,法院依据<民法通则》中关于“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规定来处理该纠纷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规定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噪音对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影响,但其中的“等”字应理解为包括了噪音、辐射及其他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影响相邻各方的行为。
[学者建议]
排污单位排放的噪声符合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确实又干扰了他人正常生活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由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在给“环境噪声污染’’下定义时考虑不够周全,使得在具体执法中遇到不少困难。实际上,环境是否被污染,并不能以排污者的排污是否超过排放标准为根据,而应以污染物的排放是否使当地的环境质量劣于适用于该地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实践中,以<民法通则)中有关相邻权的规定来处理此种情形的环境噪声污染案件,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法通则)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适用于建筑施工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准确。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完善有关噪声污染的规定。
第三篇:电梯检验案例
案例一:电梯层门导向装置失效的风险专题
一、安全隐患情况
电梯的一些层站层门导向装置失效,由此带来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电梯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伤亡事故。
2017年茂名检测院在抽查检验时,发现一些电梯层站层门导向装置失效,如图
1、图2所示:
图1
图二
二、问题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原因
经现场查验,该现象主要原因为层门导向装置磨损坏脱落使用单位没有及时发现并通知维保单位更换。
(二)风险分析
电梯层门导向装置失效,电梯就会存在以下风险:
1.当该层站有人乘梯时层门没有正常开关门而电梯继续运行易发生伤亡事故; 2 当该层站有小孩玩耍易冲撞层门发生意外坠落; 3 层门导向装置失效关门留下大空隙时好奇的人靠近观看易发生意外事故; 4 在等待电梯时很多低头族喜欢倚靠层门,由此易引发坠落意外; 因此,电梯层门导向装置的失效是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防范设施
(一)维保单位在维保时应认真检查层门导向装置的磨损程度做到及时更换;
(二)使用单位应做好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业主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管理单位处理;
案例二:电梯额外装修的风险专题
一、安全隐患情况
2017年8月,茂名检测院在抽查中山某大型住宅小区时发现该小区全部电梯的轿厢都额外装修木板、玻璃镜和空调等。
二、问题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电梯乘坐品质和舒适性也要求越来越高,电梯内部装潢成了最容易吸引购买者眼球的第一感觉,一个电梯装潢的豪华与否也慢慢成为了衡量一个楼盘或者酒店档次的标准之一。由于大部分使用者缺乏对电梯的了解,往往不知道电梯装修跟电梯有何关系,在订购电梯的同时基本都被电梯销售员口中的豪华电梯所迷惑,根本不知道向制造单位说明需要预留的装修重量,在电梯验收合格后自己随意的进行轿厢装修设计。随之而来的装修不当,使电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风险分析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技术规范》》(GB 7588-2003),对电梯的装修要求,电梯过度装潢对电梯的影响有:
影响电梯平衡系数
平衡系数是对重侧重量平衡轿厢载荷变化的比例。由于固定的对重不能平衡载荷由空载到满载的变化,所以在电梯设计初始只能取其中间值,K 值在设计时已固定的。不考虑补偿装置情况下,由W=G+KQ(式中,W 为对重装置的总重量;G 为轿厢自重;K 为平衡系数;Q 为额定载重量)可知,当 W、Q 不变的情况下,装修使 G(轿厢自 重)改变,将引起 K 值在设计理论上的改变,改变设计者对电梯平衡系数的设计。
电梯过渡装潢使钢丝绳过载
安全系数是指装有额定载荷的轿厢停靠在最 低层站时,一根钢丝绳的最小破断负荷与这根钢丝绳所受的最大力之间的比值。轿厢实际总重量的增加会降低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GB 7588-2003 9.2.2 项规定悬挂绳在任何情况下,其安全系数均不应小于如下数值:对于用 三根或三根以上钢丝绳的曳引驱动电梯为 12;对 于用两根钢丝绳的曳引驱动电梯为 16;对于卷筒驱动电梯为 12。因为使用单位在装修电梯时没有严格遵守制造厂家预留的装修重量往往超过设计值,所以电梯过度装潢使钢丝绳过载直接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电梯的制动器、安全钳、缓冲器等安全 部件的型式试验均有适用的质量范围,过渡装潢易造成电梯安全部件的磨损甚至超过电梯安全部件的承受范围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
因此,电梯额外装修是破坏电梯安全性能使设备存在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防范设施
加大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对于有装修需求的,应该在订制电梯时及时告知制造单位。作为电梯使用的主体,只有使之具备了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才能在根本上杜绝电梯的安全事故。
作为检验方应为使用者提供足够的安全警示。在出具的报告上告知使用单位电梯允许装修的重量,并提醒他们严格执行。
作为维保单位,在日常维保当中应及时对电梯状况做出记录。对出现异常装修的应及时制止,并告知使用单位和监察单位,做好相关记录,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案例三:自动扶梯出入口防护的尺寸的风险专题
一、安全隐患情况
2017年8月,茂名检测院在抽查中山某轻轨站自动扶梯时发现该场所的自动扶梯出入口处的固定护栏与扶手带间的距离小于80mm。TSG T7001-2012要求在危险区域内,由建筑结构形成的固定护栏至少增加到高出扶手带100mm,并且位于扶手带外缘的80mm至120mm之间。当距离过小易引发拖曳拉伤。如图一:
图一
二、问题的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原因
对出入口不符合要求的自动扶梯进行观察和跟现场管理人员交流得知,大部分自动扶梯出入口不符合,是因为在安装自动扶梯中安装单位没有跟使用单位沟通好,安装单位没有详细告知使用单位关于自动扶梯周边防护装置的准确安装位置及要求,因此使用单位在安装防护装置时只做到安装美观。
(二)风险分析
自动扶梯出入口危险区域过小,而人民在乘坐扶梯易造成手部撞击事故,在生活中很多小孩和老人乘坐电梯时都需要手扶扶手带,因此,自动扶梯出入口危险区域过小是破坏电梯安全性能使设备存在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防范设施 加大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对于自动扶梯应该在危险区域贴好警示标志,作为电梯使用的主体,只有使之具备了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才能在根本上杜绝电梯的安全事故。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应在安装自动扶梯的过程中协商好严格按标准安装防护装置。
案例四:自动扶梯围裙版间隙夹人的风险专题
一、安全隐患情况 2017年10月,茂名检测院在抽查湛江某大型商场自动扶梯时发现该场所的自动扶梯的梯级、踏板与围裙板单边间隙普遍大于4mm不符合要求,给电梯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TSG T7001-2012要求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围裙版设置在梯级、踏板或胶带的两侧,任何一侧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4mm,并且两侧对称位置处的间隙总和不应大于7mm。
图一
二、问题的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的原因
自动扶梯之所以夹人,是由扶梯的机械结构组合系统的缺陷造成的,即梯级与围裙版之间的间隙。当乘客搭乘扶梯时,由于疏忽将脚放在这个间隙时,极易被夹伤。现假设乘客的脚一直放在间隙处,而且鞋与围裙版相摩擦,将该间隙夹伤人的机理分析如下: 当乘客处于自动扶梯的上升运行区域时,鞋与围裙板相摩擦,鞋的外缘受到一个垂直向下的摩擦力,被拖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内,会对乘客的脚造成伤害。当乘客处于自动扶梯的下行运行区域时,鞋与围裙板相摩擦,鞋的外缘受到一个垂直向上的摩擦力,不会被拖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内,不会对乘客的脚造成伤害。
(二)风险分析
围裙板间隙间隙是自动扶梯最易发生伤人事故的部位,其间隙大小关系到自动扶梯的安全使用状况。如果自动扶梯运行一定时间围裙板间隙会越来越大超出安全范围,不及时调整消除隐患,很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
三、防范设施 加大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对于自动扶梯应该在危险区域贴好警示标志,作为电梯使用的主体,只有使之具备了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才能在根本上杜绝电梯的安全事故。安装单位在安装扶梯时要严格认真装好调好扶梯的围裙板间隙; 3 维保单位保养时根据标准发现有间隙过大的要及时调整; 人民要文明乘梯脚要放在黄色警戒线内,要注意不要把鞋、裤子、裙子靠近毛刷。
案例五:短接电梯断错相保护继电器的风险专题
一、安全隐患情况
2017年,茂名检测院在抽查中山某大型住宅小区时发现该场所的大部分直梯的电箱内断错相继电器被人为短接如图一,断错相继电器坏了被人为短接虽然不直接对人产生伤害但是没有断错相继电器保护的电梯会影响电梯电动机的正常运行,给乘坐电梯带来不便。
图一
二、问题的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的原因
由于电梯运行有时需要功率大,因此电流也会增大当断错相继电器的接触电阻过大时,易使触点发热而温度升高,从而使触点产生熔焊。有时电压过高(高于额定电压的1.3倍)、继电器损坏、电源损坏、电磁干扰等
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造成缺相运行的现象 原来停着的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时,一旦通电不但启动不起来,而且还会发出“唔唔”作响的声音,用手拨一下电动机转子的轴,也许电动机能慢慢的转动起来; 正在正常运转的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造成缺相运行时,电动机转子的电流突然增大,电动机温升会由此加剧,严重时甚至烧毁电动机
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变成缺相运行的危害分析 原来是停着的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造成缺相时,电动机的正向力矩等于反向力矩,合成力矩为零,说明电动机没有起动力矩,这就是当电动机一相断电后启动不起来的原因。这时因为电动机部分定于绕组有电流流过,因此电动机的铁芯中仍有磁通产生,所以电动机发出“唔唔”作响的声音。正常运行的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造成缺调运行时,它的转子上作用着两个电磁力矩:一个正向力矩扭动着电动机的转子要使其继续转动,另外出现一个反向力矩,起制动作用,使电动机总的合成为短减少。但只要电动机的电磁合成力矩尚大于电动机转轴上的阻力力矩时,电动机还是可以转动的,只是电动机的转动速度陡然变慢罢
由此可知短接断错相继电器会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
三、防范设施 使用单位须加强对运行中的设备的监视,发现三相电动机发生断相变成缺相运行时,应尽快启动备用设备运行,及时对发生故障的电动机进行检查处理。采用热继电器兼作电动机的过载或断相保护。
第四篇:电梯维修案例
电梯频出故障的20号楼。
正定县晨光花苑小区20号楼是小区里唯一的一座高层住宅楼,有27层高。可入住后,两部电梯频出故障。小区物业向当地房管部门申请启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却未通过。理由是,开发商未交纳全部维修基金。然而,开发商却认为电梯维修费不该从公共维修基金出,而该由物业公司负担。那么这笔费用到底该由谁出?
文/图 本报记者 杜慧 实习生 邓卫超
读者反映
电梯频出状况,物业没钱维修要撤离
昨日,家住正定县晨光花苑小区20号楼的王先生反映说,他们这栋楼是小区里的唯一高层,有27层高,入住时,因为这栋楼被称为“正定县第一高楼”,令不少业主兴奋不已。然而,承担运营任务的两部电梯却状况百出。
“不是突然下坠,就是突然停止不动了,不少业主都遭遇过„电梯惊魂‟!这不,半个多月前,其中一部电梯是彻底不能用了!”王先生说,不少业主要求物业对两部电梯进行大修,可物业却无法从当地房管部门申请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维修基金)。因为开发商没交全款。
如今物业与开发商协商未果,小区物业已经贴出通知,准备撤离该小区。小区马上面临停水、停电的难题,20号楼的业主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记者调查
业主:电梯走走停停,险象环生
昨日10时许,闻听记者打听高层电梯的事情,晨光花苑20号楼的业主纷纷聚拢过来,向记者大吐苦水。
“你快看看吧,27层的大高楼,就有两部电梯,一部坏了,另一部还经常出故障,这让我们怎么办?”家住23楼的张先生说,他是2009年正式入住该高层的,该高层每层楼7户,共用两部电梯。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大家就得排队乘电梯,有时一等就是五六分钟。如今,电梯运营三年多了,故障频出,他们都害怕乘电梯了。
家住24层的住户王女士说,她的母亲和孩子被困在电梯里好几次了,“电梯走着走着,突然不走了,吓得我家宝宝直哭,嚷着不乘电梯。可不乘电梯,每天爬楼也不是个事儿呀!”王女士无奈地说,因为担心上班遇到电梯故障,她每天都要提前十几分钟出家门。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那部正在使用的电梯又出现了故障,停在一楼突然不走了,可过了两三分钟,它又能正常使用了。
物业:维修电梯无法启用维修基金
“这没什么奇怪的,电梯出故障,常有的事儿!”小区保安王先生说,他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经常从电梯里救人,因为有时电梯会走走停停,只要人被困在电梯里,就会按电梯里的报警器,他就会拿着开启电梯门的钥匙,第一时间冲过去救人,晚上睡觉睡得也不踏实,“谁知道电梯啥时会出问题呢?”
在20号楼入口处,记者看到小区物业张贴的一张通知,大致内容是“关于电梯维修问题,物业公司正在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如在8月1日之前,开发商仍未给出正式答复或解决,物业公司将撤离,不再服务广大业主,敬请谅解。”
对此,该小区物业公司一王姓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他们的无奈之举,因为他们收取的电梯费(含在物业费中)远远不够支付两部电梯的维修费。他们是2010年8月从开发商手中接管的20号楼,当时,就发现这两部电梯频出故障。由于这两部电梯已经过了保修期,他们只能自费维修。可如今,一部电梯已经彻底不能使用了,他们想要对两部电梯进行整体大修,所需费用达到五六万元,遂向正定县房管所申请维修基金,却因开发商的缘故没能申请下来。
开发商:公共设施维修由物业公司负责
该小区开发商负责人则认为,该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只有物业公司。既然高层业主向物业交纳了物业费,物业费中包含了电梯费,那么,电梯出现了故障,维修费就该由物业公司承担。
说着,该负责人还拿出了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协议,认为公共设施的维修维护由物业公司负责。
对于向有关部门缴纳维修基金事宜,该负责人表示“这不是物业该管的事儿”。
县房管所:开发商只交了一半维修基金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正定县房管所,该所物业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确实已经收到了该小区物业递交的撤离报告,原因就是电梯损坏后,维修基金无法启用。
“开发商只缴纳了45万的维修基金,只占应缴款的50%左右,缴款不足无法申请使用这笔钱。”这位工作人员说,目前,他们正在与开发商协商,希望开发商尽快补交剩余款项。
各方说法
石市物业协会:电梯大修可启用维修基金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石市的高层住宅楼越来越多,电梯与高层居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那么,当电梯在保质期后出现故障,需要进行保养、维修、维护时,是物业出钱维修,还是该启用维修基金?
对此,石市物业协会刘明秘书长表示,因为电梯属于特种设备,物业公司会雇佣专业的维保公司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这都需要支付费用。根据石市物业收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物业公司向高层业主收取的电梯费,就会包含支付这部分日常维护的费用,以及用于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和支付年检的费用。
然而,一旦电梯遇到大故障,远远超出电梯费的支付范围,那么,物业公司可申请启用维修基金。河北明杰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惠民认为,小区电梯出现重大故障,需要进行维修时,业主可委托物业公司向维修基金代管部门申请使用维修基金。
使用维修基金需2/3业主同意
那么,维修基金该如何申请?刘明表示,根据《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前,需要使用维修资金的,物业公司根据维修和更新、改造项目提出使用建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列支范围内,专有部分需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讨论通过;物业公司或者相关业主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申请列支;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维修资金的部门审核同意后,向专户管理银行发出划转维修资金的通知;专户管理银行将所需维修资金划转至维修单位。
如果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后,需要使用维修资金的,则由业主大会依法通过使用方案。
省消协:维修基金未足额缴纳属房管部门监管不力
针对维修基金管理问题,河北省消协副秘书长孙常军认为,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在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情况下,则由当地的房管部门代为管理。如果开发商没有足额缴纳,就说明房管部门在催缴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他说,按照《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挪用金额2倍以下的罚款。孙常军认为,正定县房管所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纳不足额”为由,拒绝物业申请维修基金的说法也不尽合理。
第五篇:电梯安全事故案例
电梯安全事故案例
分享人:丁超
分享日期:2014年3月10日
一、事件经过
2013年5月14日上午,湖北宜昌沃尔玛超市中正在运行的一部手扶电梯突然断裂,导致一位老太与电梯一起坠落后当场身亡。
二、原因分析
事发前一天该电梯因检修故障拆除了一块梯板,但未及时安装还原,由于这部电梯每天都由沃尔玛超市工作人员负责开启,负责开电梯的工作人员没有得到通知,酿成悲剧。
宜昌市质监局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称,经初步调查认定,该事故系检修过程中违规擅自启用故障设备所致。
三、经验启示
目前高楼大厦不断增多,电梯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现在电梯事故经常见于报端,为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减少事故带来的伤害,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电梯使用十项安全提示:
一、候(乘)梯时不要踢、撬、扒、倚层(厅)门:乘客在候(乘)梯时踢、撬、扒、倚层(厅)门,有可能发生乘客坠入井道或被轿厢剪切等危险,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二、使用单位不得将有故障或未检验合格的电梯投入使用:使用单位在电梯未消除故障或未检验合格的情况下继续将电梯投入使用,极有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三、不要在未看清电梯轿厢的情况下盲目进入:乘客在未看清电梯轿厢是否停靠在本层的情况下盲目进入,将导致人员坠落井道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单位不得将电梯钥匙交给无证人员使用:非持证作业人员在未经过培训的情况下随意使用电梯钥匙打开厅门,有可能使人在电梯轿厢不在本层的情况下跨入井道,造成人员坠落事故。
五、电梯超载报警时不要挤入轿厢或搬入物品:乘客在电梯超载报警后仍然挤入轿厢或搬运物品,将造成电梯不关门,影响运行效率,情况严重时将导致曳引绳打滑,轿厢下滑,甚至造成人员剪切等事故的发生。
六、被困电梯时不要惊慌,应立即呼救、耐心等待、平层出门:当乘客在电梯轿厢内受困时,应通过报警装置或电话求救,并在轿厢内耐心等待专业人员进行救援,如贸然通过撬、扒、踢门的方式自行脱困,可能发生事故。
七、不要乘坐明示禁止载人的电梯(或升降机):乘坐明示禁止载人的电梯(或升降机),因该类设备本身不具备乘人的基本安全条件,极易造成人员挤压、剪切等伤亡事故的发生。
八、不要在电梯内嬉戏玩耍、打闹、跳跃:乘客在运行过程中的电梯轿厢内嬉戏玩耍、打闹、跳动,特别容易导致电梯安全装置误动作,发生“困人”以及伤亡事故。
九、不要在电梯运行中或关门过程中进出轿厢:电梯在运行中或关门过程中,乘客如从电梯轿厢中跑(走)出,易发生剪切事故。
十、不要让孩童单独乘梯:儿童在无成年人监护的情况下单独乘坐电梯,因无法正确操作电梯按钮会导致其关在电梯轿厢内,特别是在电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同外界取得联系,得不到及时营救,容易发生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