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

时间:2019-05-15 04: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

第一篇: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588期

2010年7月10日

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

7月8日,由科技部联合卫生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暨新特药博览会在京拉开帷幕。科技部长万钢在开幕式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健康科技发展的10个重点方向:一是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力;二是加强新药创制与大药技术改造,把大药做得更大,培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三是加强药品安全科技工作,建立健全从实验室到病人的全过程药品安全技术体系;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工作,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五是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使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培育可持续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六是加强人口安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为控制人口数量,降低出生缺陷发生,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七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大幅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水平;八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保持并加强中医药科技世界领先地位;九是研究并推广全民健身的相关技术;十是开展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行动,针对全民健康科技需求,筛选并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医疗卫生保健知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提高公众预防疾病的能力。

万钢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涉及健康科技领域的有“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专项。其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涉及健康科技的投入已超过30亿元,973计划中涉及生命科学方面的投入约占973计划总经费的30%。

万钢部长出席TWOWS第四届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TWOWS)第四届大会暨国际学术会议6月27日在北京开幕。会议由中科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联合主办。万钢部长代表科技部在开幕式上致辞。万部长简要介绍了历年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女性科技人员的情况。他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大致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各项事业搭建了平台,使女性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和科学研究工程的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针对妇女发展的需求,中国政府通过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门制定了一批科学研究项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中国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在科学和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10年“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拉开帷幕

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科技交流中心承办的2010年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于6月14日在京拉开帷幕。中美双方共同选拔的40名美方优秀研究生在第一周适应性培训期间,学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了解了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体系、对外政策、历史、社会习俗等,参观访问了清华大学及其高科技园区等。适应性培训后,美方学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相关研究所、实验室开展为期七周的合作研究。

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主要是安排美国优秀研究生暑期赴中国大学和研究所、实验室与中国的科技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为期八周。该计划旨在促进中美两国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科研合作,为中美科技合作培养新生力量,开辟新的合作领域,为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开拓新的合作渠道。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自2004年已连续六年在华成功执行,共有199名美方学生来华与我国科技人员开展合作研究,效果显著。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深海热液冷泉观测仪器

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用于测量深海热液或冷泉喷口区温度、盐度和压力等参数的观测潜标,并于近日海试成功。该潜标能够根据预定程序或外部指令下潜到热液或冷泉区,利用其携带的传感器对热液或冷泉喷口区的温度、盐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现场测量,及时将测量数据传送回控制中心。

近日,科研人员在三亚海域对其自行研制的深海热液冷泉观测潜标进行了海试,实验海域位于西沙海槽水深1548米处,潜标下潜至1300米深度,对潜标的平衡、下潜定深、定位、数据传输以及上浮5个部分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这一潜标系统声通讯效果好、定位精度高、测量数据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成功首台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

国内首台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妙手A”(McroHand A)系统于7月4日通过成果鉴定。“妙手A”系统是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联合研制,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该系统主要用于腹腔微创手术,拥有多项技术创新和发明。如首次设计完成四自由度小型手术工具,可适应微创手术需求,并可完成复杂的缝合打结运动操作;采用多自由度丝传动技术,实现主、从操作手本体轻量化设计;基于异构空间映射模型,实现主、从遥操作控制;设计机器人系统与人体软组织变形仿真环境,实现主、从操作虚拟力反馈与手术规划;采用双路平面正交偏振影像分光法,研制成功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三维立体视觉系统。该系统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已授权专利4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我国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问世

7月6日,由武汉大学卓越科技公司与武汉龙安集团合作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在武汉诞生。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运用多层弹性体理论、激光测量技术、空间定位技术、惯性测量技术及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经过1年多潜心研究与攻关,成功攻克了道路快速弯沉检测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由安装在载荷车辆上的多个激光多普勒传感器同步测出不同测点的弯沉变形速度,再通过弹性力学的数学模型,反演出相应测点的动态弯沉值。在满足正常交通状态下,测试速度达到了15—80km/h。与传统的弯沉测量设备相比,效率提高30多倍,而且测量时不影响正常交通。

我国首次大规模获取三峡库区高精度地理空间数据

由国家测绘局、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共同建设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7月2日在重庆通过专家验收并正式开通运行。该集成平台范围覆盖整个三峡库区的30个区县(重庆22个,湖北8个),整合了库区5.67万平方千米的基础地理信息及生态、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专题信息,集成的数据多达2TB。目前,项目获取了库区7.47万平方千米卫星影像和1.3万平方千米航空影像,建立了覆盖三峡库区5.67万平方千米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集成了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灾害与灾难、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各种数据的专题信息数据库。

平台实现了库区各区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平台提供了三峡库区经济运行、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综合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功能,基于平台已建成重庆市政府宏观决策信息系统、重庆市万州区地质灾害监测管理系统、重庆市长寿区城镇搬迁和企业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湖北宜昌市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湖北宜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6个应用示范系统,为库区城乡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环保监测、旧城改造、防灾救灾、应急救援、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工作提供了可靠翔实的基础信息保障。

我国最大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 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场全部机组7月6日并网发电。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东侧海域,34台3兆瓦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兆瓦,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据介绍,东海大桥风电场二期工程(10万千瓦级)前期工作已获批,将为单机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风机提供示范平台。此外,上海还在规划建设另外4座海上风电场:奉贤10万千瓦、浦东40万千瓦的两个风电场,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奉贤30万千瓦、横沙20万千瓦的两个风电场还在作中远期规划。这4座风电场建成后,上海的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10万千瓦。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首批清洁电力将优先供应世博园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后,上海每年可节约燃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我国将建健康管理知识库

7月2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整合各自在健康管理领域的资源优势,联手启动中国健康管理知识库和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以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造福人民。

根据协议,三方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研发建设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库,建立基于各级各类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的标准化健康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化服务平台,以满足国人不断增长的行业和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三方还将通过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健康管理(体检)适宜技术,探索基于社区慢病管理的实施模式和路径。此外,他们还将组织开展面对专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新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健康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出征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7月1日乘“雪龙号”科考船启航,前往北冰洋区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学考察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进行。考察队由来自国内20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同时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韩国的7名科学家参加,共计122人。此次科考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是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二篇:万钢: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万钢: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万钢: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公告日期 2011-09-30

作者--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昨日在京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键,当前高度活跃的科技创新,将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9月29日至30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1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召开。万钢是在出席该论坛时做出上述表示的。

万钢介绍,近5年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总规模达到2046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达到7062亿元,占当年GDP的1.75%;我国去年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达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万钢表示,创新驱动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科技已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键,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目前,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驱动还存在三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他说,一是科技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三是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完善。

他指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2010年,83个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收入达到105917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6.8%;工业总产值8431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5%;国家高新区共有5.5万余家企业,其中各类上市企业921家;目前超过40%的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来自国家高新区。

“未来国家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的重点工作包括建设创新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汇聚人才创造价值、积极推进开放合作等几个方面。”万钢表示。中关村论坛年会至今连续举办了五届,是增进我国科技界、产业界对外沟通交流,加强国际创新区域之间合作,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在“创新与发展”基本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创新驱动”的主题,并围绕“科技改变生活”、“科技金融与新兴产业发展”、“创意让生活更精彩”、“人才·创新·发展”、“品牌与创新”、“知识产权产业与创新”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模式”等议题进行研讨。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2010年总收入1.5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占国家高新区的七分之一,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7.2%。2010年,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总收入增长超过100%的规模以上企业近600家。今年以来,示范区总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1至7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9654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2845亿元,同比增长12.3%。

与此同时,中关村园区还积极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上半年新增代办系统挂牌企业17家,累计已挂牌及通过备案企业96家。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0家,其中境内114家,境外76家。境内上市公司中,主板公司50家,中小板公司26家,创业板公司38家。

第三篇: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1年0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回顾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昨天,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这既是对科技支撑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刘延东国务委员对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非常重视,专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科技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科技部做工作报告。

一、2009年科技工作回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和全国科技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共克时艰,为保增长、保稳定,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做出了切实贡献,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科技部多次召开党组会和部务会,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组织科技界,会同经济界、产业界,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科技支撑措施,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使科技支撑措施成为中央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方、各部门和科技界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积极将《意见》的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部署中,使科技创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科技部牵头召开了科字口部门(单位)联席会议,研究提出了科技界落实《意见》的共同行动方案。教育部制定了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的意见。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面向企业开放研发资源、组织服务团队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工程院拓展了“院士行”等活动。自然基金会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了支持技术创新的联合基金。中国科协在企业深入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

国务院各部门按照《意见》的分工,积极行动部署。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加快了重大专项实施的调整工作,组织对重点任务的专题调研,并积极协调、加强督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局等重大专项牵头单位,以及《意见》确定的45项任务的牵头单位,积极落实配套支撑条件,加快推动各项任务的启动实施。

各地方也高度重视,把落实《意见》精神和各项措施,作为本省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和重点任务,结合本地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一些省市专门制定了本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目前,《意见》的各项支撑措施顺利推进,成效明显。1.加快了重大专项实施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重大专项是培育和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意见》要求,对重大专项实施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已有较好基础、对扩内需能够产生直接作用、近两三年内能够形成进入市场任务的实施进度。2009年民口9个专项共启动2597个项目/课题,安排中央财政经费518亿元,已拨付139.43亿元。专项实施已初显成效,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完成TD-SCDMA增强型试验芯片和设备研发并启动业务应用示范;成功开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已进入用户现场装配;90/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a样机已交用户进行考核验证;新型流感药物“磷酸奥斯他韦”被作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国家储备药物。2009年11月,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组织实施推进会,对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督促、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各方面努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和技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第一行政责任人和专职技术责任人制度。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组织参与机制正在积极推进,企业在实施重大专项中的牵头作用更加突出。凝聚了一批活跃在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和生产一线、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为专项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快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各部门积极落实《意见》任务,加大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863计划、支撑计划和政策引导类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也及时做出调整,对已有工作基础、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一批科技项目加大了支持力度。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进展。加快了高速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开发,350km/h动车组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京津、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开通运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取得突破,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洁净钢生产平台,实现了转炉功能的优化组合,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年节约50万吨标煤。TD手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已有550多万个用户。现代农机装备、粮食丰产工程、食品加工、动植物育种等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口推广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面积达1.6亿亩,创造了双季稻平均亩产1355.2公斤、黄淮区小麦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的高产纪录。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为“调结构”做贡献。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座谈会,听取了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重要指示。科技部积极落实温总理指示精神,按照标本兼治、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在积极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科技支撑措施同时,着眼于结构调整和长远发展,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一是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新能源领域,解决了风电机组整机自主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问题;攻克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技术。在电动汽车方面,攻克了大容量铿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档变速器”等一批成果。在生物医药领域,组织工程皮肤已获得我国第一个产品证书,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成功研制了新型疫苗及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在节能环保领域,成功研发燃煤电厂双相整流烟气脱硫成套技术与装备。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水稻已完成相关安全性审批,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启动实施了“十城千辆”、“金太阳”、“十城万盏”等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对用户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化进程。电动汽车已在1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用车领域进行推广应用示范,20个不同类型的纯电动轿车取得产品公告,财政补贴约10亿元。国务院已决定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范围,将示范城市扩大到20个,并选择5个城市开展对个人购买电动汽车进行财政补贴的试点。21个城市开展了半导体照明试点,100多个太阳能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约20亿元。

4.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为“惠民生”做出切实贡献。

改善民生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内生增长的内在要求。在人口健康、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等民生领域,重点部署了一批重大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如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甲流疫苗,对有效防控甲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接种人数已超过4400万。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约11.6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围绕7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开展创新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增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信心,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5.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是国务院《意见》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方启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了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技术创新和研发组织模式。通过试点,引导联盟规范发展,围绕振兴重点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推进联盟构建。目前,国家已认定了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半导体照明等20个联盟,各地方构建的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超过100个。二是建设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已达469家,各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0多家,这些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四是实施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各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广东实施了“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甘肃启动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团千人”行动。国家科技计划已安排经费6.4亿元,天津、上海、江苏等14个省市也安排财政专项经费7.67亿元,用于支持科技人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的研发项目。据统计,全国将有10万以上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服务。

按照《意见》“今明两年财政科技投入1000亿元,用于各项科技支撑措施的实施”的要求,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在去年科技总预算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既保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又积极调整投入结构,一是重大专项调整出500多亿元,用于支持加快实施的任务;二是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的预算安排,将2009年和2010年两年预算的80%(约260亿元),用于落实《意见》的相关任务,2009年已落实140亿元左右;三是积极引导各地方加大对《意见》各项任务的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上述调整,保证了《意见》各项任务落实的经费投入。(二)科技工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新进展 2009年,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的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2009年,我国内地发表国际科技论文预计突破10万篇,占世界份额接近10%;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望达到3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2万件,较上年增长13%;专利的大幅增加活跃了技术市场,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预计达到2800亿元,较上年增长5%。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量子通讯技术取得突破,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基于量子加密技术的电话网;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Nature》杂志评论称,“中国科学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前沿技术研究方面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国际地位;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技术开发成功,实现了煤制烯烃技术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海底,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实现1000米级载人深潜的国家。

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63个,总数达到320个,其中依托企业的94个;6个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加紧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36个,总数达到232家;有26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已验收或正在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达到105个。开通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140TB的科学数据、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刊以及1.2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的信息实现共享;建成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一批重要实物平台,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预计达到51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达到2200万人。全国R&D人力投入预计达到225万人年,其中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21万人年。通过“千人计划”,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依托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高新区等平台,已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6名。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达到57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3%。财政科技投入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461亿元,较上年增长25.6%。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极大地带动了地方财政、企业、社会的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接近1:1,科技投入的结构正在发生可喜变化。2.自主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加大《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贯彻落实力度。研究起草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等,细化和落实《科技进步法》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各地方开展了科技进步条例和配套法规制定或修订工作。如厦门市、沈阳市修订通过了科技进步条例,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在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税费减免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制定任务基本完成。截止到目前,国家已制定出台了78项细则,各省市共出台了57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科普等各个方面,科技政策逐步向创新政策转变,政策着力点从研发链向创新链拓展。一批政策已经发挥明显成效,如全国已有近一半的省市执行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科技金融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重点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联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设立种子、天使、创新、创投等基金,引导通过贷款担保、信用质押、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方式的支持。目前,金融资本在科技领域的放大效应逐步显现,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超过1400亿元。特别是创业板的推出,拓展了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渠道。此外,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北京、天津等12个试点城市(区)已经推出了14个险种,全国实现科技保险风险保额1077亿元,同比增长57%,约有1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了科技保险。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进展顺利,湘潭和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已被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56个。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正式启动。绵阳科技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国家高新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万亿元,2009年预计增长巧%以上,占全国比重将超过10%。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认定了8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批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5家,总数达到108家,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2009年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了综合验收和认定,园区核心区面积达68万亩,入驻企业3960个,实现总产值1427.8亿元,培训人员超过100万人次,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国际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政府间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美国签署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中美两国政府首次共同制定联合研究计划和任务,二是中美两国首次共同出资支持双方产学研合作。启动实施“中欧科技伙伴计划”,标志着中欧科技合作新机制的形成。推出“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拓展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内地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2009年香港4所高校的4个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伙伴实验室达9个;内地与澳门在中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福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厦门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科技奖励改革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全面落实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改革推荐评审机制,完善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成果,对在基层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加大了奖励力度。在营造创新环境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科技奖励的导向性得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获奖的项目占今年进步奖的36%,4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工人、农民获奖,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已达14名。

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方法工作成效显著。科技部联合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成功举办2009年科技活动周。全国共举办各类科技活动3万余项,向基层赠送各类科技资料近3000万份,举办各类科技报告会、讲座、研讨会17000余场(次),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普场馆、基地近2000所,参与公众突破1亿人次。科技列车行、青少年科普创作室等,已经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品牌。先后批复12个省市开展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开展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和推广工作,累计培训4万余人。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取得较大进展。3.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明显加强。

科字口部门会商机制在国家科技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科字口部门召开6次会商会议,就《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评估、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科技评价体系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加强了工作的衔接。

部省会商机制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集成和优化配置。科技部与部分省(区、市)建立了部省会商机制,通过部省领导共商共议,准确把握地方发展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部署的结合点,统筹配置中央和地方资源,实现上下联动,推动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部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就科技工作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会商,共同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行动,与铁道部联合组织实施京沪高速铁路科技专项行动,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专项行动,与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这些专项行动进展顺利。部际合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催生了一批面向行业的重大创新成果。4.地方和部门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地方科技工作各具特色。一是打造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江苏以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辽宁举全省之力,建设装备制造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江西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力争做大做强10个产业;山西整合科技资源,支撑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连启动生态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高端产业基地。二是加大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据统计,目前60%的省市设立了科技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庆“检测超市”,海南“农业科技110”等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平台服务品牌。三是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天津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北京多家金融服务机构联动,以知识产权质押形式,累计向29家企业发放3.1亿元贷款;湖北率先建立了科技计划企业保荐制度。四是县市科技工作扎实推进。840个县(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62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很多省市重视并加强基层科技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海市杨浦区、湖北省武汉市、江苏无锡市等在机构调整中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作用。

部门科技工作进展显著。公益行业专项的稳定支持,推动了水利、卫生、农业、气象、环保、质检等11个行业的科技工作,2009年安排487个项目,拨款近10亿元,已累计安排经费5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国土资源部在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新增了一批资源靶区。国家广电总局加快下一代电视广播系统的应用示范,已为200万个家庭提供了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同志们: 回顾2009年科技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各地方、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国科技界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科技部,向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科技事业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各级科技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回顾2009年科技工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下,部省会商推向深入,部际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科技能量极大释放;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步伐加快,产业基地和科技金融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一线,青年科技人员得到成长,企业科技人员担当重任,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科技人员成为经济建设生力军。科技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科技事业跨入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体会是: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进步要更加受到经济界的关注,科技必须更加贴近经济、贴近市场,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支撑经济发展。——融入主战场,意味着科技要更多的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要掌握发展规律,超前部署,把握发展环节,创新商业模式,造就人才团队,引领经济发展。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人民大众对科技的高度期望,必须更加贴近民生,关注民生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把发挥人的创造性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科技发展的合力。

——融入主战场,意味着需要更多面向未来的战略技术储备,必须进行前瞻性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知识和技术的供给能力。

二、关于当前形势与2010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

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研究国内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确定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一)关于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2010年经济科技发展的环境将好于去年,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1.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金融危机导致主要经济体需求与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围绕气候变化等焦点问题的博弈更加激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既反映出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又凸显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较量。一方面过去发达国家那种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发展国家的发展空间,削除贫困,实现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都着眼未来和长远发展,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谁把握了发展趋势,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科技革命中有所作为,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2.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已经明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投资率偏高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高度依赖扩大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格局难以持续;国内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意味着传统的外延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动力不足;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已刻不容缓。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必须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赋予了我国科技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也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加快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3.当前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科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自主创新战略深入人心,国家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工作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开局良好,同时专项组织的责任体系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项实施的举国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规划纲要》中做出全面部署,一批核心技术得到攻克,同时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主攻方向需进一步凝练,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还存在壁垒和障碍。企业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产学研结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民生科技工作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取得新进展,同时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有差距,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科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缺乏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基础条件和持续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地方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同时基层科技工作存在削弱趋势。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自主创新政策措施需进一步落实,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总之,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增强必胜信念,找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明确主攻方向,努力做好科技发展和改革的各项工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关于2010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部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2010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生科技,着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做好2010年科技工作,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科技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企稳向好势头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进一步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支撑措施。同时,着眼长远,全面推进《科技规划纲要》实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后劲。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研发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加强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强化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增强长远发展的积累和后劲。

三是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提高研发能力,努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和系统配套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通关键环节的壁垒和障碍,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四是把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科技工作既要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优先任务,又要运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动力。破解科技发展难题,体制机制是关键。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抓住科技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消除制约技术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改革促发展。

三、关于2010年科技工作重点

根据以上思路,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2010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实施,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重大专项(民口)组织实施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全力推进重大专项的实施。

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继续把扩内需、保增长的任务作为实施的重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同时,重大专项涵盖了新能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众多领域,一方面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超前部署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加强各关键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和产品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四大板块,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加强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抓好统筹协调工作,加强专项之间的协调衔接,提高决策和办事效率。充分发挥第一行政责任人和专职技术责任人的作用,保证每个层次都有专人负责。探索地方进一步参与专项实施的机制与模式,做好专项实施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工作。加强专项实施的全过程监督评估,逐步实现监督评估工作的制度化。

三是进一步创新实施机制。鼓励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专项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任务,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通过专项实施,培育一批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一批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平台。四是做好“十二五”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制定工作。各专项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当前的形势要求,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研究制定各专项的“十二五”实施计划,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建议。

(二)强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方向,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一是确定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系统配套。在推进风能、太阳能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关注并网输配、智能控制等后续环节;在发展煤基/生物质天然气的同时,关注生物脱硫、生物制藻、合成气沼气提纯,以及成套系统;在核能发展的同时,加强安全技术标准和人力资源建设。在强化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型乘用车和大中型客车应用示范及市场推广。在突破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的智能感知网、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同时,推进成套装备开发和标准体系研发应用。数控机床、深海装备、大型飞机、高速列车等要形成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强化支持。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需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打通制约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壁垒和障碍。要关注和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制订与之适应配套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取得市场成效至关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重要载体作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任务,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国家高新区要主动转型,聚焦1一2个产业,促进产业聚集、构建公共平台、推进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探索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联盟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支撑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二是增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强与部门和地方的联动,重点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行试点示范。支持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三是扩大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创新型企业,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要在行业、区域发展中发挥技术创新的先锋作用和先进技术的辐射作用。四是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江苏、浙江、安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市完善试点方案,鼓励试点省市结合优势特色,创造性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积极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在农村一线集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新品种选育,培育现代种业。加强粮食丰产、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快食品加工、生物质综合利用等重点涉农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继续推进星火计划、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的实施,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农村饮水、农民健康等技术的集成开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模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三是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专项工作,加强对农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引导,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创业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加快构建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科技创业,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水平。

今年的重点任务是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培育壮大种业企业。要通过加强生物育种新技术研发和新品种推广应用,推进种业企业成长壮大。同时要关注产业模式创新,通过技术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向龙头种业企业聚集。通过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推广应用新品种,支持种业企业开展新产品筛选和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既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能有效拉动消费,促进内生增长。

一是加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工作。重点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医疗器械国产化等工作,继续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面向农村、社区基层推广适用诊疗技术和产品,面向公众推广适宜健康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工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害的检测监测,研究开发保障公共安全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装备,建立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技术平台。

三是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重点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的实验载体和基地作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加强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开发。

(六)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支持新兴学科和弱势学科,推动学科交叉,完善学科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纳米、干细胞、蛋白质、量子调控等领域,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要特别关注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强对提高产品可靠性、耐久性、精度保证性起深层次作用的结构、疲劳、振动、噪声、摩擦、系统失效机制等规律性、理论性,基础研究。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加强科研仪器设备自我装备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推进科技资源调查工作,加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向社会开放服务。(七)加强基层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科技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根据资源享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创新环境等不同区域特点,结合城镇化建设,大力支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合肥等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不同区域选择若干城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不同模式。支持重庆等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试验区建设。继续开展科技支疆和科技援藏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科技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县(区)市科技管理机构是基层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夯实基础。

保障县市科技管理机构、人员到位,不断改善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对县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重要桥梁作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加大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充分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积聚,特别是要为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舞台。二是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继续通过“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用好人才。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加强科技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以提升实效为重点,继续开展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拓宽干部实践锻炼和交流渠道,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政策落实、机制创新和环境营造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一是抓好重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测评估,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加强与经济、财税、行业管理等部门的政策协调,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等新的政策措施。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在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重点政策上先行取得突破,形成示范试点效应。三是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公益科研机构绩效考评,加快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加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行业技术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继续深化与金融部门和机构的合作,继续推动扩大信用质押、贷款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加强引导,使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使国际科技合作更紧密地融入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更紧密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一是构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网络体系。依托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或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发中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平台与项目的结合,充分发挥平台在对外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拓展对外科技合作渠道和方式。继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合作研发,鼓励在互利共赢、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织和支持一批与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将“对俄科技合作专项”模式适时推广到其它国别。

三是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科技计划等的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有效衔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实际需要和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和深化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形成领域集中、重点突出、成果明确、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

四是充分利用世博机遇,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技术。今年5月,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上海举行。在国务院世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科技部、上海市等共同制定和实施了世博科技专项行动,通过长达5年的努力,世博会上将展示和应用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建筑、环境保护、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讯、安全保障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科技的创新成果。各参与单位要倍加努力,做好运行保障工作。

另外,世博会也是世界各国科技大比拼的舞台,要组织科技战线,特别是企业的参与,了解各国科技发展的理念和创新成果,做好交流、沟通、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工作。

(十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科技管理的理念、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宏观管理水平和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统筹部署,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科技工作新格局。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科技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持续推进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积极推广技术路线图等方法,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专家库建设,形成科技计划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信息的共享共用。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今年是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的实施年,要将R&D资源清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严把数据质量,确保清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科技评估机构、评估队伍及能力建设,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丰富评估方法,使科技评估工作制度化。各省市、各部门要在科技统计、科技评估经费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切实给予保障。

进一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科技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同志们: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为“十二五”开局奠定基础的一年。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是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地方、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本地方、本部门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部署启动和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是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重要时期。目前,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指示,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第一,关于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工作思路的考虑。制订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重点考虑“五个坚持”: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科技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科技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坚持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将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国家外交,实施科技发展国际战略;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将努力体现“四方面根本要求”: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用;体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把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放在突出位置,让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把惠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体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更加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第二,关于制订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部署安排。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制订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专题研究、规划纲要起草等三个阶段安排。其中,《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从去年7月启动,将于今年3月完成总体评估报告;“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专题研究去年8月启动,目前已经形成战略研究报告初稿,预计将于今年3月份完成;规划起草工作将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起草过程中,将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争取在年底前完成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

第三,关于制订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工作机制。

将借鉴《科技规划纲要》编制的成功经验。一是请高层次专家为科技发展思路研究咨询把关,提升规划研究的战略层次;二是面向国务院主要产业、经济、行业部门和各地方,征集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三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努力把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变成统一思想、集思广益、凝练共识、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过程。

总之,“十二五”科技规划应是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环境新变化的五年规划;应是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五年规划;应是全面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五年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规划时,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针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必须在发展上有新思路,在编制方法上有新突破。同志们: 2010年是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最为复杂的一年。对科技工作来说,是充满挑战、充满机遇的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我国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第四篇: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一、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三峡等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关键技术

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分析,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涉河工程群对河势、防洪综合影响,梯级水库泥沙调度与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技术,河道崩岸预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布局及风险管理研究与示范,干支流水库群防洪调度研究与示范。

2.调水工程与汉江水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 汉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统一调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系统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学研究。

3.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管理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技术指标体系及实施保障措施.洞庭湖、鄱阳湖及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上游人类活动对梯级水能利用的重大影响研究,流域综合管理及数字流域整体模型、河流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与示范以及流域水工程信息平台建设。4.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水域水质安全保障措施(体系),水电开发水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及其预警研究,河流再自然化及重要栖息地修复研究与示范,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大坝降等、拆除风险分析与决策方法,水电工程生态调度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示范,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水沙变异及生态响应。5.复杂条件下工程技术

高寒地区筑坝材料耐久性研究;复杂条件下施工导截流及围堰安全、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关键技术研究;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技术研究;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研究;小型水库健康诊断与安全管理;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检测及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黄河防洪防凌减灾关键技术 黄河宁蒙河段防凌关键技术,黄河中下游河道洪水演进及主槽调整规律,多目标洪水泥沙调控,黄河防洪水中进占堵口新技术,水利枢纽泄流结构损伤检测及安全预警技术。2.黄河水沙调控关键技术

黄河中游水库复杂流态与边界下水沙运移及河床调整机理研究,基于多目标的水沙调控动态指标研究,水沙调控过程模拟及动态优化耦合系统,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运行模式及效果评价,古贤和小北干流放淤联合运行模式研究,骨干水库泥沙处理技术及装备。3.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调度关键技术 黄河引黄灌区水资源调控,多沙河流污染物输移扩散水质模型及预警预报关键技术。黄河生态调度实践及功能性不断流指标体系.黄河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4.黄河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技术,黄河重点城市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风险评估,黄河重点河段水污染指示性生物筛选与评价技术。5.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关键技术

黄土高原坡面一沟道系统侵蚀产沙关系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及效益评价研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适宜条件研究:淤地坝坝系布局优化技术研究。

三、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淮河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淮河平原和里下河地区涝灾成灾机理研究,洪泽湖水位与淮干中游及洪泽湖周边排涝的关系研究,淮河骨干分洪河道分洪与本地区的排涝关系研究,流域采矿塌陷区洪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排涝研究,淮河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2.水资源保障及水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研究,流域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流域跨省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机制研究,流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补偿机制政策研究.典型地区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四、海河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关键技术

海河流域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转换机制研究,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遥感蒸腾蒸发监管技术等。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水污染成因分析、防治对策及其对环境生态影响,受污染水体自我修复技术,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办法前期研究,供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技术。3.防洪减灾和洪水风险管理关键技术

下垫面变化对暴雨洪水关系的影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河口减淤机理、措施、对策及管理研究等。

五、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河口咸潮上溯的预警预报与抑制关键技术 珠江河咸潮上溯规律研究.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动态测报技术研究,磨刀门拦门沙阻咸调控技术研究,基于珠江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抑咸技术研究。2.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岩溶石漠化小流域水土资源优化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珠江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西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及综合修复技术研究,河口城市水环境容量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

六、松辽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及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和初步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等各类型水土流失与耕地土质退化机理、有效防治技术和对策,黑土区坡耕地不同防治措施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及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模型,寒地黑土退化控制与修复示范研究等。2.东北商品粮基地大面积农业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的本底调查及时空分布特征,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形成机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及对水环境污染贡献量级研究,不同类型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能研究,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河滩地生物改善河流水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 东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冻土水文特性缓解东北黑土地耕地春旱措施.应对干旱年份粮食稳产水资源调配机制与对策,新开水源的水循环调控措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七、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关键技术 太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集成,平原河网地区水工程调度及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的技术手段,流域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河网地区农业用水监控管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考核评价技术。2.大型浅水湖泊及河网受损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水环境预警预报与应急响应,太湖与不同生态区内源污染负荷.太湖污染物自净过程与影响,太湖底泥释放吸附机制.太湖水质变化趋势与蓝藻风险,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及生态水位,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和治理,太湖水动力对营养盐循环影响,太湖物质输移、平衡与入湖通量研究,太湖蓝藻异常增殖的生物学机制与控制技术等。3.流域水文和水质实时模拟关键技术

流域降雨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网水质模型。太湖三维湖流模型,太湖三维水质模型,太湖生态模型,蓝藻预警模型,模型的整合集成。

八、内陆河及其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问题 1.黑河下游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关键技术

黑河中下游经济社会用水特点和用水关键期研究,黑河下游不同水文过程对尾间地区地下水的补给规律研究,黑河下游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2.塔里木河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目标研究;区域、流域尺度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研究;塔里木河天然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流域适宜的生态调度模式研究,建立生态调度效果后评价体系;建立水量实时调度模型。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石羊河流域区域尺度耗水特性,石羊河流域以ET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石羊河流域适宜的灌溉农业生产规模和节水灌溉规模,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洪水调蓄方式和引洪灌溉技术等。

九、行业共性技术重大问题 1.水文水资源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大面积长历时干旱监测预警技术,中国东部洪涝预测预报技术,河流功能区划与管理关键技术,需水管理理论和技术,基于总量控制的水资源调控技术,流域水文及污染物迁移过程基本规律研究,大面积陆面实际蒸发估算技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及地下储水空间利用技术,洪水资源及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先进实用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技术。

2.农村水利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建立大尺度(县域)农田水利建设技术体系,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高效农田用水管理技术,中低产田改良灌排综合技术,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多水源开发利相关链接用技术。

3.水土保持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侵蚀劣地退化植被演变规律及恢复关键技术,地面侵蚀与泥沙运移规律研究,开展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研究。4.农村水电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灾害条件下小水电应急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农村水电增效节能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水能资源管理体系及支撑技术;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应的补偿机制、政策、措施和修复关键技术。

5.工程建设与大坝安全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技术与补偿机制研究,构建堤坝风险管理模式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小型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与示范。6.信息共享与水利通用软件研发 研究构建水利信息汇交、共享服务机制和面向服务的组织管理框架体系,共享技术标准的究和编制,不同领域水利通用软件的研发,水利软件的通用性测试,水利通用软件的推广。7.水利标准化领域主要科技问题

汛限水位、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等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水文测量、水量计量和水环境监测标准及检定规程,水文、泥沙、小水电、沙棘、水土保持等标准的国际化,水文与水量计量标准装置,重要水环境标准物质,节水产品与农村饮水安全产品认证等。

第五篇:科技部万钢部长在科技金融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部万钢部长在科技金融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04-17 15:08:3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根据录音整理)

2010.04.02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科技金融座谈会,也感谢大家为推动科技金融合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刚才我仔细听了各地方和国家开发行的典型发言,真可谓精彩纷呈、经验丰盛,而且各有各的亮点。各个部门的领导同志发表了真知灼见,非常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和操作性。这些典型的经验和重要的建议是多年来各部门和各地方共同探索科技金融合作的宝贵的经验结晶,也是未来推进科技金融合作的重要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会开的很好、很及时,各位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学习价值,各位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科技金融工作提供很好的依据。

下面,我想结合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批示和各位同志的讲话,谈三点意见,也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我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推动经济来进入一个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持续的增长。30年中,我们的经济总量一步一步的超越发达国家,超过德国、接近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上第一大外贸出口国。支撑这种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大量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这样的发展方式和基本增长模式还是主要以传统产业为核心发展的模式,以外驱拉动和投资拉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在我们国家初期发展的一段时间当中选择和形成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发展都有它的成本,这种要素驱动、外因增长的成本,也消耗了我们国家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大家都能够体会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和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这种发展模式。我总结的时候,有三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第一,依靠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品来造成过度消费的这种经济模式是肯定难以为继的;第二,依靠资源消耗,忽视环境保护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第三,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外延增长、外需增长的方式,这种经济结构的形式必须要进行深度的调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的决定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尽快的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外延增长转向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上来。今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学习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和长远的阐述,给我们确定了很多发展的方向。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经济危机往往会引起技术的革命,这个总理去年在不同场合都再三讲。而我们体会到,事实上经济危机引发的技术革命都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市场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欧洲、日本在经历了石油危机以后,依靠技术创新,使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韩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28个支持性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经济又率先复苏。我们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关键取决于我们自主创新、科技水平的领先性。在这次全球大危机当中,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2009年的保发展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科技的支撑作用。比如说刚才有同志提到,2009年国家56个高新区实现了工业增加值1.48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5%,是我们国家平均增长率涨幅的两倍,占全国的比重去年9%,达到了10%。

从近百年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并不主要是源自于自然禀赋的差异,而是源自于技术进步对经济财富增长贡献的差距。比如说,瑞士、德国、日本,都是一些资源贫乏型国家,他们的发展就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些很典型的创新型国家,比如北欧的瑞典、芬兰、丹麦,他们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他们从来不在自己的资源上下功夫,他们主要是抓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抓的是创新能力的建设。反过来,一些依赖资源的极富有的国家,如科威特、中东的一些国家,往往由于他们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受制于百般的操纵和挤压。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起,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特别提出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要使我们离开过去依赖资源,损害环境的方式,然后使我们国家真正转型到创新型国家中去。那么,世界上衡量创新型国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以技术进步的贡献对经济总量的百分比达到多少,一般要达到60%~80%。我们国家现在差距还是很大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同样需要金融创新的推动。前些日子,有些人对金融创新有点非议,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创新造成的。但是我深深的理解到,我们国家的金融创新实际上空间相当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是不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必须稳扎稳打的走,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我们互相之间经验的交流,来找出科技与金融结合当中的亮点、难点和我们的障碍以及风险,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说,科技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引领,金融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才能推动,只有科技和金融创新这两个经济发动机都能发挥出强大的动力,而且是相互配合的,协调并展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才可能尽快的进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的道路。这是一个方面的理解。

第二,所谓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科技和金融都加快了创新的步伐,科技金融的合作更加紧密。

科技与金融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当中,双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3000多科学家历时2年半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批重大专项进行了部署,一批科技成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的力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3月,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的要求科技创新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各部门密切配合和支持下,科技创新部署进度加快,各项工作进展良好。

一是重大专项实施步伐加快。2009年民口的9个重大专项都已经启动,安排中央经费328亿元,许多重大专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设备研发和增值业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

二是大批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加快。一系列国家计划,比如说“863”、“973”支撑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生产中来。

三是技术创新工程,它以增强我们整个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系统的竞争力为核心:第一,建设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第二,建设资源共享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培养创新型的企业;第四,构建创新型的区域。从这个角度上,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不光是产学研领域的结合,它是我们沿产业链来部署、发展。我们过去有一些企业,比如说造船,我们的大企业如果是孤军奋斗的话,他有很多关键零部件就需要购买、进口。而这次组织的沿产业链的创新,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这个企业当中大中小的紧密结合。这样大企业创造产品,它的核心零部件就有保障,而小企业跟着大企业发展,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所以,2009年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已经达到460家,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0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推进了这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四是科技投入稳定的增加。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达到了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去年财政收入相当艰苦;也带动了各个地方的投入,各地加起来达到了3000多亿;也带动了全社会的投入,达到5700多亿;而且也调整了比例,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相持平。

应该说,去年我们的改革步伐迅速的加快,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计扣除等,这些投资都促进了我们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高速发展。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我们金融创新的步伐也明显的加快。

第一,在信贷市场方面,我们支持产权抵押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打包贷款、科技型三高贷款等多种贷款形式;科技小额贷款投资、科技贷款服务平台、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等金融服务形式都已经相继出现。

第二,在资本市场方面,相继推出了创业板市场、融资融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完善了中关村股权贷款系统,股指、期货也已经在4月16日推出。现在创业板上市的66家企业当中有58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委托深交所做了一个调查,深交所的中小板中间58%是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也对这些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些跟踪和统计分析,近5年来,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其它企业的两倍以上。从这个角度讲,又一次验证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在创新金融方面,我们在继续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同时,提前担保、科技保险也相继的发展起来。

第四,在技术转移方面,在去年中关村的试点当中,国家成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去年一年中的交易额达到800多亿,这个800多亿当中,据说70%以上(),大多数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我们通过技术交易推动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转型。为什么要购买新技术,就是要对它的产业进行转型。所以,去年落实9号文件的时候,一方面,推动10万科技人员下到中小企业去,下到农村的企业去,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从技术交易的手段中得到提升。所以,我想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比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不是可以好好的利用一下这种技术交易的手段,来一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一方面也验证我们科技成果真正推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中小企业、企业的成长转型得到驱动。

今天我也听了各个地方的先进经验,比如天津“三个率先”——率先在体制机制上突破、率先在科技金融合作上突破、率先打破融资的瓶颈;比如江苏在今后的政策上的突破,以机制的创新、重点区域和机构的一些重点工作;我们杭州在科技、财政和金融的结合,在评价机制方面,在创新的科技管理方面的一些体会;成都的高新区怎么样用政府市场结合金融服务,融资平台、贷款形式、发展创投、多层次的市场等,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开行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规划先行,支持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科技金融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我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相互吸收经验。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活跃也促进了科技今后合作的深度。目前的科技金融合作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一是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都从不同方面注重对科技金融的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我们已经涵盖了从决策层,我们和各个部委有一个共同的联系机制;从运作层,我们各省市都有牵头的单位进行联系;在执行层,都对科技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是科技金融合作手段的不断更新。科技金融手段已经从1985年单一的科技贷款拓展到银行信贷、投融资服务和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

四是各地方的科技金融创新活跃。在创新财政投入方面,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方面,做了很多很多工作,很多很长尝试和试验,成效显著。

我想谈的第三点意见是,深化科技金融的合作,要正确的理解科技和金融的关系。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成为转变方式的两个引擎,他们之间能否协调运转,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认清之间的规律,是十分有帮助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一个关系,科技创新必须要有金融创新的跟进,才能够持续,没有科技支撑的金融创新容易走向泡沫化,没有给投资者回报的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市场的成功。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最直接的着力点,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把它转化成()发展壮大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而要把这三大任务落到实处,就从科技的角度说,必须加强和金融合作。第一,金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特别是成果转化、企业增长、产业培育的规模化融资的支持。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的活动需要不同性质的资金给予匹配,进入产业化、商业化阶段的科技成果,政府的资金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规模化的融资必须依靠科技金融融资。为什么呢?你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有市场的引领,引导这些企业来进行转化。科技型的企业实际上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深刻变化的过程,就是以科研为中心的工作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开发,它内容扩展,需要金融对它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钱,是它转型本身的需要。

第二,金融介入可以促进财政投入、科技投入方式和技术创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说通过创业投资风险引导资金,可以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的杠杆功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利用()补助,利用以奖代补,利用这种财政贴息的方法来推动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效益。

第三,金融可以为财政资金提供监督、管理的效能。财政的科技投入资金分散在重多的科技项目和科技管理之中,我们虽然有申报、监督、管理的程序,但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凭着几个专家的印象去看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这种办法对一个、两个、五个、是个,说不定可以。但对成千上万个项目,这样做实际上只能从专业上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而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转型,推动其经济效益的显示,这就需要我们和金融结合。因为和金融结合的目的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市场接受大众的检验。所以,金融资金投入科技项目产业化阶段之后,对于项目承担者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诚信程度会进行全程化的监督管理。这能够大大提高和检验科技项目的成功率,增加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金融可以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一项成果能不能得到市场成功,金融资本是否参与,资本参与到某种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手段。有些完全依赖政府资金而吸引不来金融资金参与的项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无锡尚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实例,第一桶金,江苏省科技厅给了它,然后自始至终它就引来了金融资本,它整个全程化有金融资本的参与,说明它发展的价值,它对市场的认识和金融资本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认同。我们也有一些公司,多年来承担了国家多少项目,结果成为一个专门拿科研资金项目的公司,手里有了技术不敢上市场,不敢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从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科技型公司也有一个激烈的转型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运用科技金融来进行“引”和“逼”,引导他们上市场,逼着他们上市场,只有这样,经历了()市场,才能真正的形成。而且这些企业的掌门人,他们智商并不低,只是不熟悉市场,只是有了依赖性,他们的技术是有价值的,我们有责任通过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使他们产生他们的市场价值,使他们走向科技和市场结合的道路。所以,我觉得经不起市场考验的科研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我们国家有些需要长期投资,就是现在没市场,我们才要支持的东西,或者这些技术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还要支持,这些每个国家都一样,如大飞机。科技确实是十分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产品市场的支持。

从另外一个,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创新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因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产业革命,而新兴产业创造的发展机遇也是金融创新的舞台。美国硅谷等科技创新密集区的出现催生了创业风险投资硅谷银行等一系列金融形式,微软等著名企业在这个阶段当中诞生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也为中关村股权贷款交易系统,深圳的创业板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像金峰科技等也是依靠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起来。资本市场在这里也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利润和报酬。

第二,科技创新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和对象。科技创新是新成果、新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大量的高素质的成果进入产业化以后,为金融资本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机会,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机会,投资者之所以关心、关注创业板,关心、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是这些企业可以给他们的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国外一些大牌子,很硬气的一些大企业,都增加了研发投入,如贝尔公司,它的研发投入占它销售额的15%以上。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研发上进行投入的话,他今后的后劲是很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起来,科技本身,一个企业本身对科技的投入也是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科技创新为金融自身安全和效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现在的金融是以信息为依托的现代化的服务业,金融现代化的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我们科技创新当中很多信息,包括信息安全,今后进入互联网,本身对金融也是一个强大的支持。同时,我们对科技的一些发展能够更加支撑金融的稳定、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谈对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的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弄清促进科技金融合作的一些规律,要尊重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创新越靠前端越活跃,风险也就越大;越靠后端风险越小,融资需求也就越大,这是一个规律。金融创新也是如此,越靠前端的难度越大,风险越高,但是收益极高;越靠后端,风险越小,资金需求量大了,收益也就小了。科技创新早期的研发阶段主要是加强政府、企业投入,政府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辅以一定规模的权益性资助和政策性的激励;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加速的阶段,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政府作用是加大引导性的投入,为金融资本介入创造条件和环境;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政府的重点是优化政策环境,规范企业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引导企业进入金融的资本加快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个环节当中,金融怎么样理解科技,科技怎么样给金融以信息,这个信息的对称和参与的配合程度,这两个引擎的转速和方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所以,当前我国还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政府首先应该当好天使投资、种子投资的角色,特别是在我们一些科研项目当中,我们要创新财政补助的方式,来更加合理的引入金融资本。

第二,有了市场机制,搞好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方面,政府的这一块工作应该从现在算起,算起来是比较饱满的。市场融资的方面还有一些环节需要打通,从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上说起来,前沿的、基础性的高技术我们有“973”,有自然科学基金;战略性的新兴技术我们有“863”,支撑计划支撑了科技发展、产业的改造,这些都对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也该认识到,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和传统产业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点:你引进一个传统产业,就引进了他的边界,这个产品的销售模式,它的市场引领方向,这些都已经是成熟的了,所以你的推广是有边界的,你可以预算;但是在新兴产业上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网络游戏,你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市场今后的边界有多大。所以,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新兴产业发展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一些配套性。我前些日子一直在研究纳斯达克的泡沫的事件,本世纪初,支持科技金融结合是最热闹的时候,硅谷银行、128号街等风险资金都是最活跃的时候,为什么突然就来了这样一个泡沫?实际上也说明风险投资确实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确实很大。但是回过头来今天我们来考虑的时候,当时美国政府出台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力推动信息产业,从资本市场上大力投入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但是在一些小的环节,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怎么接到每一家,在他们的制度上是受到限制的。这里面的投资和后面的市场环节没有打开一下就造成了泡沫。所谓泡沫就是投入了,没有产品、没有市场。相反的,如果我们现在再考虑,纳斯达克以后,逐步逐步的网络经济起来了,接着出来了GOOGLE、出来了网络游戏等等,我们国家也有项目,它就发展起来了。所以说,打通环节实际上在这里面是很重要的。作为我们科技部门,怎么样做好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各个环节的布局,怎么样和金融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和它对市场进行引导,怎么样及时的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打通应用市场的政策环节,这就是我们和金融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所以,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科技,科技就必须去判断它下一个环节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科学技术要过关,而且政策、市场模式都要进行探讨,这就需要我们科技和金融紧密的结合、打开市场。从另外一方面,也对金融的投资,减少泡沫的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去想科技和金融。

第三,科技和金融的合作,我们一定要把好环节和方式的衔接。这不光有政策上面的,也有技术上面的,也有和金融发展特别是着力于在技术创新链条、资金供应链条、政策支撑链条、市场推广链条、商业模式的形成这些方面要多下功夫,要互相之间的配合。

第四,深化科技金融合作,需要我们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发挥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作用,要突破政策性的障碍。在政策制定的层面,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单向政策很多,但是政策的配套性、协调性、系统性还有待加强。在政策执行的层面,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使政策效果不能有效的反映。我调研的时候,很多同志跟我说这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出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这些国有资产的单位一定要保值、增值。创业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怎么样来评价这些企业,这就是一个问题吧。一方面,我们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但是反过来,我们在会计准则上没有这一条,没有规范的方法。往往有一个政策,而理解这个政策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有企业的理解、有税务部门的理解、有科技部门的理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差别,反而对这些政策的落实不力。比如说我们鼓励商业银行来开展知识产权的质押,软资产的质押;另外一方面一旦出现什么情况,就强调一定要硬资产质押,一刀切。我们科技和金融结合一定还有很多很多障碍,因为它是一个创新,肯定有很多壁垒。我们还有很多,比如说科技项目和风险投资接口信息不对称,而且对它的判断,人的因素很大,我们怎么样来保持这些东西。大家也提了很多建议,我想这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我们也要欣喜的看到,破除这些壁垒、障碍不是我们主观能决定的,必须要经过实践来验证,来一步一步解决。

所以,同志们,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多部门、各单位、各个创新型企业合作,针对科技金融合作当中所面临的困难,来加强我们互相之间的会商、合作、调研。也希望我们各地的科技管理部门、各地的财政、税务、工商以及银行等金融部门共同的、大量的尝试,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经验交流的机会,互相之间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一些好政策,抓一批好试点,打开一些好的工作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深入,把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也就是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变做得更好、做得更快。谢谢大家!

下载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部长万钢提出未来健康科技10个重点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