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高中高考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一)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妙,可以想见。“空山”之“空”,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诗人是心智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第二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唐诗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一句中“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后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
C.“念天地之悠悠”是指作者登楼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D.这首短诗深刻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2.这首唐诗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这个“独”字是承两个“前不见”“后不见”而来,深刻地表达了他孤独无偶的思想感情。
B.“独怆然而涕下”集中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在用词造句方面,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不及,来者吾不闻。”本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D.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夏 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节令、环境,一开始就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B.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卧于其上,闲望窗外,只见石榴花盛开,透过窗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C.末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寂着笔,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D.此诗写昼寑梦中的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清风拂面之感。
2.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A.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五)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山中秋景。“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B.
三、四句中的“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C.第七句中“复”是“更加”的意思,“值”是“正碰上„„的时候”,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
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颇有陶潜之风。
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
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
(六)劝 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对“三更灯火五更鸡”中“五更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只鸡
B.五天的鸡 C.五更鸡叫时
D.五次鸡叫声
12.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头发不知道勤奋早学,白头发只懂得读书要慢慢品味。
B.年轻人发愤也不知道怎么早学,老年人方悟出读书慢慢来的道理。C.黑夜发愤不如早晨勤学好,天亮了又后悔读书太晚了。D.年轻时不知道勤奋早读,到年纪大了才懊悔读书晚了。
(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一、二句中“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B.第四句中的“漫”通“慢”,此句写妻子对捷报不经意,用以反衬诗人的喜悦之情。
C.
五、六句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写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在春季还乡是诗人的设想。
D.
七、八句“即从”、“便下”结合,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1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代诗论家赞这首诗为老杜“平生第一首快诗也”,“快”字的意思是指这首诗一气流注,读起来节奏较快。
B.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C.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情真意切,在质朴中见真情。D.全诗强烈地表达了思乡之情,真可谓归心似箭,最后两句就是生动的体现。
(八)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①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②深不见,浦树③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①建业:今南京市。②海门:长江入海处。③浦树:水边的树。④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
二、三两联描写帆船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童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九)阅读南宋范成大《秋日二绝》(其一),完成第11~12题。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释:北客,指金人。
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表面拟写芦柳属性,实为转入写秋,紧扣题目。
B.次句正面写秋,不写芦柳本身变色,而说水边地带被染黄。C.“北客”泛指在北方居住的人。D.“冷云寒水”进一步丰富了景物形象,显示出荒凉萧索之状。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作者用三种颜色暗示了由春到秋季节的变换,增添了描写成分和色彩感。B.第三句讽刺了宋王朝君臣奴颜婢膝、竭力逢迎的无耻丑态。C.结句指出因为进入冬天,所以沧州景象格外荒凉。
D.这首诗写江南秋景,讽刺南宋朝廷在江南半壁的残山剩水中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迟升的太阳临照壮丽的河山,领起全篇,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B.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芳香的百花,清馨的春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三句写冰雪消融,泥土潮湿而松软,紫燕衔泥筑巢,轻盈地飞来飞去,显出一番春意盎然的情状。
D.四句写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尽享春天的美景,十分娇柔可爱。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的“迟日”、“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来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B.诗的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飞燕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C.诗的首句和尾句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闲适灿烂的阳光中。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它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D.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毫不雕琢,平朴如画,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这正是别具风格、功力老到之处。
(十一)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树”、“星如雨”形象地写出元宵佳节花灯满树、焰火漫天的景象。B.“宝马雕车香满路”句描绘出有钱人家骄奢糜烂、寻欢作乐的奢侈生活。C.“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表现出通宵欢娱、彻夜歌舞的热闹景象。玉壶,指月亮;鱼龙,指鱼灯、龙灯。D.“蛾儿雪柳黄金缕”句,用三种当时妇女插戴的装饰物,代指打扮漂亮的观灯女子。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出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笑语不绝的繁华景象。
B.作者着力渲染热闹的气氛,意在反衬“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性格。词人对“那人”的追求,实际上是表达作者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质。C.“灯火阑珊处”就是灯火辉煌的地方,作者借此表现了要实现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这一旨意。
D.辛弃疾的这首词一反豪放激昂的风格,而显得含蓄婉约,这说明作者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十二)浪 淘 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1.对这首词中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残,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感叹。B.“五更寒”既指自然气候的寒冷,也比喻作者内心悲哀凄凉。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是以客人的身份居住于此。D.“无限江山”是指词人的国家南唐江山。
12.对这首词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抒发了亡国的悲哀之情。
B.词中塑造了一个离开家园、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游子形象。全词都运用了描写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为运用。
D.诗中运用白描、比喻、对比等手法。语言清新,富有感染力。
(十三)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1.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采莲姑娘穿的裙子与荷叶成一色,好像是从一块绫罗上裁剪下来的一样。B.第二句写荷叶荷花密密匝匝,到处都是,紧挨着人的脸。
C.第三句写姑娘入池采莲,简直与莲叶荷花混成一片,难以分辨。D.末句写观者“闻歌”,伫立凝望,而采莲少女融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虽觉“有人”,却难以看见。
1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采莲曲》,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可诗人不让主角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只是把它们当做美丽大自然的化身。B.本诗开头两句的“荷叶”于“罗裙”、“芙蓉”于“脸”不是普通的比喻,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幅美丽的图景:裙叶难分,人花难辨。C.“芙蓉向脸两边开”与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写法基本相似,都创造了人花映衬、物我合一的境界。但前者侧重描写芙蓉,后者侧重描写人面。
D.本诗意趣生动,诗境含蕴,既写出了采莲少女的青春活力,又表达了观者的惊奇与愉悦,既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十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对这首词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楼”是高楼的意思,“爱上层楼”意思是喜欢登楼观景。
B.“赋”是“创作”的意思,“强”是“勉强”的意思。
C.“识尽愁滋味”写诗人历经生活的坎坷,对“愁”有了深切的体验。
D.“欲说还休”是说诗人满怀愁绪反倒无法言说,还是休息吧。
1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的“愁”指的是闲愁,下阕的“愁”是忧国和报国无门之愁。
B.上阕抒发的情感轻松悠闲,下阕抒发的情感悲凉沉郁,形成了对比。
C.结尾生动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对诗人的愁绪起到烘托的作用。
D.这首词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文字通俗易懂,而情感含蓄深刻。
第二篇:高考诗词鉴赏专题
《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 下 建 溪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第三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1、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4,女也不爽。爽:差错。5,士也罔极。极:准则。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比兴句:“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第四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练习
2010全国语文卷一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2010全国语文卷二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 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010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0上海秋季卷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来
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2010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 运用拟人手法,请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 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2)(4分)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第五篇:《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