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生命》微案例
和学生艰难地对话。
关于“艰难”的含义和操作方法,继续说说。
语文的对话基本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核心,是关键。因为只有师生对话成功了,教师和文本的有效对话才能够成为“教学资源”;也只有师生对话成功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才可能推进。师生对话更是课堂内容的直接呈现。
教师的对话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高层次能力。因为师生对话能力最具课堂现场感。真正的课堂对话,可以有前期准备,但本质上是不可预设,甚至不可期待的。因为一旦期待了,对话往往就变“导”为“套”了。对话的魅力只能是生成,是应情景而生的,应学生思维的跳跃而生的。教师的本事在于,你需要在这些跳跃的灵感之中,去判断,去鉴别,去选择,去整合,去深入……
但“不期待”和“生成”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我们要尊重学生,但不能迁就学生。
我非常反对那种从头到尾都漫无边际地任学生去讨论的课堂。教师主动或者被动边缘化。其实是教师的不作为,却非要说是“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什么的。这样的课堂,浅思维,乱思维横行,一堂课下来,闹闹哄哄,结果呢,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课堂,还把所谓“知识、能力”的落实最后全部变为了这样那样的“案”之类的教改怪胎,在孩子们已经无比沉重的学习负担上雪上添霜。
其实,你的课堂叫什么并不重要。形式也并不重要:你采用新型的小组合作式面对面坐着是可以的,你坚持传统要求学生面向教师面向黑板也很好──这都得视教学的需要而定。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以切实帮助,赋予课堂以凝聚动力和前进动力。
一盘散沙肯定不是好课堂!
浮于表面凝滞死板肯定不是好课堂。
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相对恒定的,分分秒秒异常珍贵。所以,课堂教学甚至是“微雕”的艺术。这有点儿像魏学伊笔下的那枚“核舟”:人物要丰富,性格要鲜明,情节需饱满,主题必突出,甚至还需要赋予作品更辽远的想像张力。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其实对语文教学是大有启示的。四十分钟,孩子们能否走向远方: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有较为扎实的收获,全要靠老师的统筹规划,妙手点染。如果教师心中无丘壑,脑里没有整整一盘棋,是很难在课堂推进的瞬间运筹帷幄的。
好课堂“收”与“放”要相得益彰:既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由,也要给教师相对从容的点拨提升的机会。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的生命共同在场,谁成了边缘人物都是遗憾。
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这学期上的冰心的抒情散文《谈生命》。
我研究这篇课文,先做了文本特质分析以确定基本策略: 首先,它是相当经典的抒情散文。初步定位为“诵读课型”。
其次,它是抒情散文中名句迭出颇多警言的散文,在“诵读课型”的基础上,还可以归入“警句积累型”。文中诸多名句,孩子们未必能够全懂,稍加点拨即可。关键是诵读成诵,能够初步和自己的生活对接。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文本特质分析:她确定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式的总纲总路线。这个分析,就明确了学习这篇课文,不会像学《老王》那样去咬文嚼字。诵读感悟积累是另外的一种“咬”和“嚼”。
在具体操作上,整个课堂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初读初悟(主要是示范性散文“整容创新诵读”和学生自主“整容创新诵读”)第二板块:疑读疑悟(内容是讨论难点)
第三板块:创读创悟(名句积累,课文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三个板块中,第三个板块完全是开放的。前两个板块属于“半开放”。第一个板块的半开放表现为:前半部分是老师引领示范给方法,后半部分是分小组现场设计诵读展示。
第二个板块的半开放表现为:先让学生自由质疑,然后老师引领重点解决最难问题。
整堂课最检验老师真功夫的就是第二板块。或者说是第二板块的前半部分。这是不可预设的。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的时间有限。如何在这个板块中腾挪跌宕,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那就要看老师的临场机变了。基本的思想是:
有些问题,不用回答。有些问题,侧面回答。有些问题,正面回答。有些问题,延迟回答。有些问题,整合回答。有些问题,择机回答。……
总之,既要面对学生的问题,又要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在语文课上来回答;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占用全班同学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的最佳时机是什么;这个问题采用何种策略来回答……
核心原则是:直面问题,但努力不要冲淡教学主题。要靠老师的努力,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最有价值的问题上去。
举例说明:
[课堂微案例之一]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这句,既然是春天,为什么还有“冰雪”呢?(众笑)
师:可爱的孩子,读书真仔细。这是地理的问题,下去问问地理老师好吗?
(自评:南方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春天了水还是“冰雪”,这是个可爱的问题,但不属于语文范畴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带着问题出课堂。)
[课堂微案例之二]
生:“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真奇怪,既然温暖了,又怎么会“清冷”呢?
师:乖乖!这一轮新月,或许就是寒月啊。生命中的感觉是很复杂的,可能恰恰就是因为有些“冷”才更会“暖”呢。冷暖相生。回去和妈妈,和姐姐,和同学讨论一下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奇特感觉──冷而温暖,好不好?
(自评:说实话,要解释清楚孩子问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这可能已经不仅仅是真实意义上的触觉的问题了,它已经超越触觉,是人的一种细腻敏感多元的心灵状态,甚至是陌生化的心灵状态。最好不纠缠。点到为止。让学生觉得余韵悠悠吧。)
[课堂微案例之三]
生:我觉得这句话很奇怪: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出现了两遍。为什么经历了一辈子之后,居然快乐和悲哀都没有呢?
师:好!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你等一等好吗?等会儿我们会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第二板块的“学生质疑”完成之后,我会适时抛出我已经准备好的两个最难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基于文本和基于学生的水平确定的。这两个问题属于“预设问题”。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难点,而且还有承上启下为进入下一个板块做准备的作用。所以,它的最佳解决时间是这个板块的末尾。于是,让学生等一等。)
[课堂微案例之四]
生:“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让我迷惑。好像很矛盾。
生:我读到这句也很迷惑:今生是什么 ?我在今生活得如何?我的来生又在哪里?我觉得这些话题很玄但又很重要。
生:他的提问使我想起了刚才老师重点提到的第一段: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为什么全文中有这么多的“不敢”呢?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其实可以整合为一个问题: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这番思考,有多么深刻。你们其实已经靠近了人类非常关心的终极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越早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我们的生命就越有方向,就会活得越明白。今天我们下课前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还得蓄积一点力量。你等等,好吗?
(自评:这里的处理方式叫“整合”,也还有上一个案例中的“延迟”。“不敢”是我这堂课的切入点。开头提及,最后还将回扣。所以,不能急,不要乱。要铺垫够了,学生进入文本够深了,最后一举突破。)
[课堂微案例之五]
生:我的疑问是这句,“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辽阔、伟大、光明”都是褒义词,为什么突然来一个“黑暗”呢?“黑暗”好像是贬义词。师:可敬的孩子!老师最开始也有这样的疑惑呢。请问“大海深处”是不是黑暗的? 生:是。应该是。
师:肯定是。大家刚刚看了《泰坦尼克号》,大海大洋的深处都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但作者肯定不是想要表达大海的黑。冰心想表达什么呢? 生:冰心可能是想表达大海的博大深刻。生:大海能够包容一切。
师: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改一改这个词,让它更贴近作者的本意,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生:我想可以改作“深邃”。冰心应该是这么个意思。
师:英雄所见略同!英雄所见略同!相信冰心奶奶泉下有知,也会感谢你的。请大家批注:改“黑暗”为“深邃”。
(自评:这个问题问得高明。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但我决定不一定非要提出来。如果学生关注到了,就顺便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创新型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机会。所以,一鼓作气,点石成金。)
[课堂微案例之六]
生:我在想,作者把生命比喻为河流和小树,大概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删掉其中的一个比喻呢?
师:这个同学从文章整体上来进行思考和质疑,有一种宏观的视野,很了不起。大家说说,可不可以删掉其中的一个比喻。
生:我觉得呢,如果是考试题,肯定不能删(众笑)。但是,如果不是考试题呢,我觉得可以删掉。因为差不多嘛。两个比喻谈的都是生命在不断成长,回环往复的过程。师:这个同学很幽默啊,活得很明白。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似乎也是一样的,可以删掉。
师:这大概是全文最难的一个问题 了。它们真的没有不同点吗?
生:一样的变化生长。不一样的是一个走向大江大洋,一个走向天空。师:你的分析充满了诗意啊!
生:好像小河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
师:“河流”和“树”的生命状态的不同点在哪里呢?打说形象点儿。比如说王老师,最开始教书的地方是西部农村的一个小乡镇,然后在这二十年中,经历了县城、都市的好多学校,最后又来到北京。你们说,王老师的生命状态,像── 生:河流。
师:一直在流动,在变化,也在发展自己,确实像河流。而王老师的一些朋友,他们没有选择流动,他们有的还在那所乡村中学工作,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现在也是很优秀的老师。他们的生命状态,像── 生:树。
师:对!发现了“河流”和“树”的不同了吗?
生:一个走向远方,一个扎根在原地。一个是流动的,一个是静止的。
师:只是在空间的范畴说相对静止,其实树向上生长,也是一种运动。既坚守一方土地,又向上生长运动。所以,冰心其实写了两种生命状态,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删掉其中一个,文章的内蕴就减少了。
(自评:这是预设的两个难点之一。几次上课,在这上面都耗费了非常多的精力。看来,它确实是难点。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设喻”的办法,拿自己来打了比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只讲理性道理,恐怕还会纠结。所以,文学,还是最好用形象来解形象。)
[课堂微案例之七]
生: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奋斗了一辈子,最后却“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呢?
生:神马都是浮云,当然就不快乐,也不悲哀哟。(众笑)
师:他是小小年纪,什么都看透了。天,小伙子,你该不会很快出家吧? 生:不会不会,我现在看什么都不是浮云。(众笑)
生:我觉得,一个成熟的生命一定是宁静的。经历了生活的各种磨砺之后,人会变得从容大度,心就安静下来了。
师:你好像已经悟道了啊!这个问题让十四岁的你们来理解,真的挺难的。看投影,这个人认识吗?
[投影展示]
弘一法师圆寂图片 文字为:悲欣交集
师: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写你们熟悉的那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衰草碧连天…… 生:哦!
师:他可是一代才子。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39岁出家修行。去世之前,遗言为“悲欣交集”。他还用庄子中的话来诠释──
[投影展示]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前引用的话
意思是: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生读)
(投影展示进入第三板块:创读创悟)
师:同学们,这就是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的境界,这是生命的大自在,是体验了一切之后的包容一切。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想起了许多人。有刚才课前我看到的刘赛,刘伟,还有他──(举起手中的苹果电脑)。老师所在的学校是未来学校,我们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是苹果的。我欣赏和热爱着苹果产品,更为苹果之父乔布斯折服。可是,去年,乔布斯离开了我们。让我们看一个由腾讯制作的纪念他的视频,也许大家会更加明白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那些问题。
[播放腾讯视频。
该视频概括地回忆了乔布斯波澜起伏但又宁静的一生。文字精粹,图片生动,音乐感人至深。学生看后,自由说话。]
(自评:好了,机会又来了。现在要重点解决开头遗留的难题。我做了充分的预设:引入资料突破难点。弘一法师的故事,还有乔布斯的故事。穿插的内容可以以更加具体可感的形象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没有悲哀,也没有快乐”。这个难点的突破方法和上一个案例显然不同,但设计的理念是相同的:以形象解形象。同时,自然过渡到“创读创悟”的板块,节省了课堂时间。)
第二篇:《谈生命》读写结合案例
《谈生命》教学案例
秦 蓉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谈生命》一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特点。就前者而言,“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辨证法,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就理性化而言,作者提炼出的深刻哲理主要集中在最后一部分,这些句子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考虑到教师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万不可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中的有关生命的本质与规律灌输给学生或只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这些警句。
《新课标》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主旨句、主题句和精警语句自主评点,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悟,并进行写作的训练,感受并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整体性的认识,那么,文章的最后一段(层)在全文结构上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生思考讨论)
生1:从结构方面说,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对,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生2:从表达主题方面来说,这一段全是议论,不同于前面的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提炼出了深刻的哲理,具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师:好,本段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感悟
方法:采用评点式读书方法。
要求: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句子旁边写出感悟。(教师巡视。)
三、学生交流所感所悟
生1:我评点的是“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一句话使我想起了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因为生命中的痛苦挫折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
师:很好,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生2: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生命就像一杯热咖啡,有苦也有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不能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在我们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不能自拔。生命是多彩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我们不应对此怨恨,应该感谢它们,能从中得到生活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
师: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谁再来谈谈?
生3:我评点的是“在宇宙的大生命中„„进化运行”。对于茫茫的宇宙来说,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可以汇成江河,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装点星空,我们不可自大,我们更不能小视自己。
师:是的,我们不能小视自己,应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努力,就可以装点星空。
生4:我评点的是:“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这句话中的“江流入海”“种子长成大树”,告诉我们人的生命都有尽头,人的生命不断壮大。
师:你准确的把握了“江流”和“种子”的比喻含义,很好,但是,不足的是忽视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两句话。你把这几句连在一起再想想看。
生4: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师:你的悟性极高,继续努力!
生5: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江流的生命意义在于流动,奔流入海;种子的生命意义在于生长,成为大树。那么人的生命呢?人的生命更需要生长,更需要打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生存的价值;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暗淡无光!
师:很好,不仅能从句子的本身意义说起,更注意到了它的深层含义。
生6:我评点的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我们不应退缩,而应把这些困难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困难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而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把握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力量,来造就美丽的人生。
师:我们的人生因愈挫而愈勇,因坎坷而坚强。因坚强而美丽。师:还有别处吗?
生7:我评点的是“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给人带来的是兴奋,但苦痛也是一笔财富。韩信忍受跨下之辱。勾践被俘虏之后为夫差尝粪便,驾马车。这都是有辱人自尊心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从苦痛中奋起,成为了大勇,原来苦痛之后也会呈现美丽景象。
师:最好的东西要留在心底,不断地回味,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有
更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铭记那些给我们启示最深的语句。(生背)师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冰心老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逆境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只有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才能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四、课堂练笔,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学生展示:
生1: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生2:生命是一本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3: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4: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5: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生6: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生7: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生8: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把握了生命的规律与本质,也获得了对生命独特的情感体验。恩格斯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最后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作业)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道的困难,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你遭受到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对这些,你是怎么认识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恰当地用上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富有哲理的精警之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教学反思】
1、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哲理散文,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评点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无疑是一润滑剂,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注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师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讲练结合,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容量过小、教学的节奏感较慢、缺少朗诵等。
第三篇:《谈生命》微课教学设计
9、谈生命
一、导入
人的生命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2、作者简介
三、探究指导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理清文章思路,把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2、本文都把生命比做什么?(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3、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说说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4、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结构:总结全文。
5、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些句子?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简单赏析。示例: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六、探究指导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四篇:谈生命
《谈生命》教案
姓名:张琴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6班学号:11200104010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感性化的语言塑造的一系列的生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揣摩、品味中进行这理性思考。
2、体会稳重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
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事物,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投入生活。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并在揣摩、联想中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文本,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欣赏几幅画面:(欣赏几幅画面: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破土而出并不断生长的小树。)看到这些画面,你联想到了什么?(生:略)师: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呢?世纪老人冰心以澎湃的激情和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壮美的生命之图,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谈生命》(板书:谈生命)
了解作者(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冰心,掌握相关内容:冰心,原名
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悟》《寄小读者》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2、理清行文思路,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一气呵成,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到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三、精度探究,合作学习
1、生命如“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春水”和“小树”在成长过程中分别经历了那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有怎样的特点?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由此你想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生四人一组,推选一人读文或齐读,读后讨论并推举代表回答。课件展示以上问题)
明确:“春水”“小树”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顺利与曲折、幸福与痛苦相生相伴;“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具有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则显得平静而温柔些;人生亦是如此,出生、成长,其间经历无数的幸福、痛苦,时而顺利,时而曲折,直至死亡;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于面对困难,正是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快乐是微笑,痛苦时亦能微笑,不屈不挠,奋斗不息。
2、“生命是什么”与“生命想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达。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抒发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四、品读赏析,质疑问难
(一)师:文章有很多精警的语句,你感受最深的有哪几句?找出来,读后,谈谈感受。(生速度文章,找出感受较深的语句,师可适时补充。)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何尝不美丽?”;“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生速读,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例:
1、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是议论,从表达主体方面说,在前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在点名生命的意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骑着总结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左后一段具有结论的性质。)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是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语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喜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五、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谈谈你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生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期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幸福是人生,不幸亦是人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生命方能放出真正的光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自信。
七、课堂检测
你认为生命像什么?为什么?请用一个比喻句表达出来。
八、作业布置
学了本文,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请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一江春水 奋斗不止,生命不息
一棵小树
第五篇:谈生命
谈 生 命
——读《谈生命》后感
09级药学一班09130129朱玲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冰心如是说。
生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聚集许多的细流,终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流,向下奔腾而去,微笑着享受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有时候,他遇到了艰难险阻,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势如虎般地突破这困境;有时候,他路过坦坦荡荡的平地,面带微笑,且行且欣赏着沿路的花飞满天,轻轻快快地踏过这一段旅程;有时候,他陷入绝境,仍能坚持不懈地寻找出路,不拘泥于尘世,化作微雨阵阵。
其实,生命不过是场征程。自出生伊始,我们便在行走,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学会积累力量,学会飘舞,学会怒放,学会归根,就像蒲公英。起初,我们向着阳光向着理想生长,生机勃勃,攀附着信仰强健有力的臂膀,我们在风雨中摇曳生姿。后来,我们在这风风雨雨中千磨百炼,拥有了坚挺的脊柱,昂首挺胸,在阳光中飘舞,怒放青春之花。再后来,我们饱经风雨,历经沧桑,终于结果了,我们奏响了生命的最终章。看,那随风飘舞的白色精灵是我们对于自然最后的馈赠。然后一切又重归于零,新的征程开始了。
然而谁都不敢说有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对于一个生命体,生命只有一次。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汇入大海,不是所有的树木不能枝繁叶茂,不是所有的鸟儿都能翱翔于天际。河流停止流动便成了死水一潭,树木停止生长便成了枯木一桩,鸟儿不会飞翔变成了笼中之物„一切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只有生才有命。只有生存过,只有努力过,只有绽放过,唯有如此生命才是生命。难道不是吗?生是自然赋予的能力,是先天的财富,然而生只是开始,生是没有描绘任何色彩的白纸,是没有填写任何音符的五线谱,是没有添加任何调料的食材。因此,生只是开始,生需要装扮,需要修饰,之后才是完整的生命。
若没有经过风雨的磨砺,也许参天大树只能成为匍匐于地的草本植物;若没有经历悬崖的残酷试炼,也许自由翱翔的雄鹰只能成为鸡鸭家庭中的一员;若没有经过社会的摸爬滚打,也许初出校园的学子只能纸上谈兵,何谈一展抱负呢。
原原本本的自己,原原本本的风雨,原原本本的欢乐,原原本本的伤痛,原原本本的领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修饰,更是内在灵魂的净化。用高尚的品德修饰自己的言行,用平淡装饰,用温馨丰满,用坚强支撑为生命画上淡淡而又精致的妆容。那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清香悠远,雅致温馨的生命之花怒放在这漫长的旅途中。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