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读严昭柱著《自然之美》
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处长、研究员马建辉
今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二届(杭州)年会,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政要、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500余人从文明进步的高度寻求文化共识,探讨、协商生态文明建设大计。这场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盛宴再次表明,和谐是人类最根本的追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进阶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起一种自觉而稳定的和谐关系。“美在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其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治家的忧患意识、科学家的理性精神,也需要美学家的审美情怀。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严昭柱先生新著《自然之美》(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正体现着这样的审美情怀。作者在这部著作的前言中说:“美学研究应当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一致,应当对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时代挑战做出正确的应答。”《自然之美》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直面生态环境改良这一时代课题而做出的美学应答。
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和恶化。人对于自然的任意左右,把自然当做可以随意摆布的玩偶,这在美学上的反映就是唯心主义的自然美论。《自然之美》对唯心论自然美观点提出了批评,作者认为,关于自然美的根源问题的唯一科学的答案,只能是自然事物的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显然,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必然结论。作者指出,事实上,不但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在反复证明着自然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反复驳斥着所谓自然美来自理念、心灵或“自然的社会性”的谬见;而且,只要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唯物主义的自然美根源论结论。
只有在自然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充分地尊重自然,解除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谬,使自然美回归自然本身。比如,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也一定会给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带来惊喜,让他感到愉悦,产生“美感”,但这个“美感”不是自然美感,因为它是以人事为中心的“美感”;而只有那些排除了自我野心的悠闲的游客或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的诗人、艺术家,才会真正找到这森林的美——真正的自然美。我们不难想象,木材商人的赞赏之后是砍伐;而游客或诗人、艺术家的赞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这正如19世纪法国美学家库申所说:“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如果森林在观者那里激起的是占有和发财的欲望,那他就不配欣赏森林的美,他所获得的“美感”就只是期待利润的心理上的快感,而非真正的诉诸心灵的精神上的美感。
《自然之美》对自然美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概括地说,美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事物以丰富而突出的个别性充分体现了该自然事物的种类普遍性。也就是说,美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在于该自然事物是典型的自然事物。因此,自然美的本质即是自然事物的典型性,自然美的规律即是自然事物典型的规律。”这既是对自然美审美规律及特征的揭示,同时也是对自然事物生态规律和生态特征的揭示,二者在这一论断中高度统一,深刻地表明了真正的自然美审美是与生态文明意识的高度自觉结合在一起的。以此为基础,该著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自然美的诸种形态,实现了理论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
该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美学观的认同、坚持和捍卫,这也是其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作者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自然美是第一性的,我们关于它的感觉和思想是第二性的,是自然美的映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总是强调客体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也总是强调客观的美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尽管“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经营矿物”的商人对“矿物的美”甚至感觉不到、“看不到”,但这景色和矿物仍然不失其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美学观为立场,作者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美学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判。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多地是在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中呈现出来的,它是一种批判哲学、危机哲学。其真理性和有效性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较为普遍而深重的危机时,会更明确、更有力地显现出来。当资本主义危机到来时,比如,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马克思的著作又成了热销的书籍,许多学者都跑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寻求解答和出路。同样,在一个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那些在自然美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都开始显得苍白而脆弱。自然美及其规律不依附于人而存在,它需要我们尊重它、顺应它。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坚持,对唯物主义立场的坚持,使其在这个生态危机时代更显示出科学性来。
审美塑造人,美学总包含着美育,讲美学而不讲美育,美学就疏离了人生实践。《自然之美》的第二大部分以五章的篇幅专门论述“自然美美育”,这一部分的存在使这部著作成为我国第一部从美学到美育系统论述自然美的学术专著。作者在这里较为系统、深入地对美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美育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作者结合大量的美育现象,论述了自然美美育的具体途径,论述了自然美作为美的启蒙教育、作为特殊的情感教育和对人的审美修养的提高等基础性功能,,论述了自然美美育对人的气质和性格的熏陶与养成作用,论述了自然美美育向德育、智育、体育和艺术美美育的深化,等等。自然美培育真正懂得自然美的人,也只有真正懂得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人,才能真正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保卫自然。
美育作为一种精神抚慰和创伤修复,是一种情感疏瀹、心灵滋养、境界升华,是美对于人的灵魂的牵引和光照,在这方面,自然美美育也不例外。在《自然之美》一书中,作者特别肯定了自然美的特殊的情感教育功能,论述了自然美的情感陶养作用、心境转移作用、情感宣泄作用、心灵净化作用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评论小说《巴黎的秘密》的主人公玛丽花时所说的,正是由于对自然美的热爱,使她能够“在非人的境遇中得以合乎人性地成长”,在屈辱不堪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自然美美育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塑造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包括自然美美育在内的美育活动,在人文关怀与社会健康心态培育方面也大有可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在人的健康的人文态度、理性的社会心态的基础上得以确立起来的,显然,这样的态度和心态也是维护环境、改良生态所必需的。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经这样写道:“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确乎如此,因为局限,发展破坏了生态、生产污染了环境,美变成了丑。人们必须忘掉自己的局限、克服自己的局限,构建起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永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是美丽中国建设所需要的,也是《自然之美》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二篇:苏州太湖文化论坛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太湖文化论坛(后更名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有大型企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继我国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参照达沃斯论坛的模式和经验而创立的首个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
(一)发展历程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合作过程中秉承的重要主张,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力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立自主,同时探索交融与互补,繁荣与共赢的世界文化生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民间社团成立,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有助于坚持和谐相处,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有力平台与机制,在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
2008年3月12日,中国国家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中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诞生。中国文联为太湖文化论坛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前局长严昭柱同志出任太湖文化论坛法定代表人、执行主席、秘书长。
2008年3月,太湖文化论坛正式筹备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
2008年7月25日,中国文联决定作为首届年会的主办单位。
2009年12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孙家正,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同意出任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
2011年5月11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46家海内外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反响热烈。
2011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邀请了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基金会董事会副主席优素福•瓦南迪,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欧洲地中海安娜林德基金会主席安德烈•阿祖莱,匈牙利布达佩斯俱乐部主席欧文•拉兹洛,“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成为论坛名誉常务理事。
2011年5月18-19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圆满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与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参加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
2012年6月7-8日,太湖文化论坛在南昌成功举行了以“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会议发来贺信。土库曼斯坦副总理托伊利耶夫、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到会并发表讲话。
2013年5月18-19日,以“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莫桑比克总统阿曼多•埃米利奥•格布扎、安巴总督路易丝•莱克-塔克、希腊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荷兰前首相吕德•吕贝尔斯、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文化官员、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媒体人士等约500人出席了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
2013年6月26日,太湖文化论坛在京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通过选举及任命的方式产生了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经第二届会员大会投票决定,原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同志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同志,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会长苏叔阳同志,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钟虹光同志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原太湖文化论坛常务副秘书长郑传焮同志被任命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作家出版社总编张陵、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俞惠煜、上海航建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金海军被任命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2014年3月31日-4月1日,以“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2014年巴黎会议在法国巴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太湖文化论坛、中国文联、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会共同主办。法国参议院副议长、前总理,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拉法兰,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苏菲•马卡里奥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媒体人士出席巴黎会议并参与讨论。
2014年5月27日,为使论坛这一重要的开展人文外交的国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经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正式更名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2014年6月18日-19日,以“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文联、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共同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刚果共和国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西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政治家、知名学者、企业家、媒体人士出席第三届年会并参与讨论。
2014年11月13日-14日,以“创新发展传统医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2014年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澳门)会议成功召开。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柬埔寨王国副首相贡桑奥亲王等中外政要出席开幕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做主旨演讲。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学专家、科学家、政治家及各界人士约1000人出席本届会议并参与讨论。
(二)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国力不断的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间斗争也越加严酷。西方敌对势力常常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对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颠覆与破坏。为此,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民间组织形式成立,也是基于对上述形势和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思考。太湖文化论坛以民间组织形式出现,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突破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封锁;在研究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与破坏。这是太湖文化论坛作为民间组织形式建立的重要原因。太湖文化论坛的建立,创新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格局,使其和当前国家战略部署,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格局变化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旨在探索了一条建立全国性、国际化文化建设大平台的新路子,对中国文化建设将起到推动性作用。
(三)宗旨
太湖文化论坛定位为学术性、非官方、非营利、定期、定址的国际化、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宗旨和目标是以中国为立足点,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通过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共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和机制,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国家级、国际化文化论坛品牌,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与工程建设
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的中信太湖城总面积达7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36亿元。其中包括太湖文化论坛(国际文化会议中心)、国际五星级酒店(太湖文化论坛主题宾馆)、1600米商业文化水街和2个市政公园、湖景公寓、电梯洋房等,是一个集论坛、培训、会展、住宅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太湖文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为65603平方米,主要由中央论坛会址、西部接待区、东部景观区组成,总投资超过6亿元。论坛主要设多功能厅、600人报告厅、大会议厅、国际会议厅等。
(五)第一届论坛情况
太湖文化论坛拟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于2011年5月18日-19日在苏州举办,会期两天。
1.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首届年会期间,共有52家国内外媒体对年会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CCTV4《中国新闻》、江苏卫视《晚间新闻》、江苏要闻等电视节目对首届年会进行了报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网、酷6等网站上传了首届年会视频。《人民日报》第三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文汇报》文化专版、《光明日报》第7版综合新闻版、《农民日报》第4版时事新闻、《苏州日报》头条、《现代快报》第F20版区域新闻以及《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城市商报》、《中国青年报》、《姑苏晚报》均有首届年会的新闻发布。新华社、中新社发布了首届年会相关消息。苏州新闻网对首届年会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网易、新浪、搜狐、中国政府网、中国证劵网、中国广播网等网站均有首届年会新闻的发布或转载。越南之声广播、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电台对首届年会进行了客观友善的报道。越南通讯社、哈萨克通讯社、越南人民报驻京机构发布了首届年会新闻。
2.成果
首届年会期间,共有80多位国内外嘉宾发表了演讲或宣读了论文。这是首届年会最为重大最为直接的学术成果,代表了国际社会关于文明间对话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趋势、新动向。为充分凝聚共识,进一步团结国内外学术力量,论坛在首届年会后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各会场速记和国内外嘉宾所提交的论文等资料,认真整理各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准备出版首届年会演讲集。
首届年会时,尚有12位外国学者、48位中国学者很早便向论坛提交了论文全文,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出席首届年会、或没能在首届年会上发表演讲。这些论文同样是对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理论的积极探索。论坛在首届年会演讲集初步整理完成以后,立即开始整理这部分学者的论文,计划将其作为首届年会演讲集的姊妹篇同时出版。
(六)第二届论坛情况
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会期:两天(2013年5月18-19日)举办地点:杭州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主办单位:太湖文化论坛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承办单位: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华文化学院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会议日程:
开幕式现场图片
(七)第三届论坛情况
主题: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会期:两天(2014年6月18-19日)举办地点:上海 会议日程安排: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承办单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华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八)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英文名称为World Cultural Forum(Taihu, China))。
第二条
论坛是由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论坛的宗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共商文化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和机制,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论坛品牌;通过论坛与社会各界建立的工作网络,为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日益扩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努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多样、和谐共处的文化未来。
论坛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第四条
论坛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论坛住所设在北京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业务范围
(一)通过举办年会、研讨会以及其它重要的文化会议与活动,讨论中国及世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提出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倡议,促进和加强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在文化艺术领域方面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
(三)编辑《国际文化发展报告》,跟踪影响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动向,并定期发布有关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
(四)独立或合作开展与论坛有关的展览、培训、教育等活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及培训中心;
(五)通过论坛建立的工作网络,增进中外文化企业界的联系,促进中国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品牌走向国际;
(六)开展各行业和领域的文化高峰会,探讨文化与社会各行业、阶层的关联,以文化的力量推动行业变革,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会员种类: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第八条
会员条件:
(一)拥护本论坛的章程;
(二)有加入论坛的意愿;
(三)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愿意履行论坛会员义务。第九条
加入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第十条
会员权利
(一)个人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论坛会员大会发言权、表决权以及理事会理事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对论坛年会及其他活动议题的建议权;
3、与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政府、商界及学术界领袖优先进行直接交流;
4、获得论坛提供的信息,并经授权优先使用《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等论坛出版物和数据库;
5、优先参加论坛举办的有关商务活动;
6、对论坛工作的批评权和监督权利;
7、享有会员大会赋予的其它权利。
(二)单位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论坛会员大会发言权、表决权以及理事会理事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每个单位会员可享有三名参加论坛年会的名额;
3、获得论坛提供的信息,并经授权使用《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等论坛出版物和数据库;
4、优先通过论坛建立的工作网络获得帮助;
5、优先参加论坛举办的有关活动;
6、优先享有论坛举办各类活动的承办权或赞助权;
7、委托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
8、委托论坛就其所关心的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
9、委托论坛推荐或培训人才;
10、对论坛工作的批评和监督权;
11、享有会员大会赋予的其它权利。第十一条
会员义务
(一)遵守论坛章程及有关规定,执行论坛决议;
(二)按时参加会员大会及论坛相关活动;
(三)维护论坛形象和合法权利;
(四)依据论坛有关规定交纳会费;
(五)为论坛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与信息;
(六)履行会员大会规定的其它相关义务。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
任何会员有权决定退出论坛,但应提前两个月书面通知论坛秘书处,并交回会员证。会员退会后,论坛将在两个月内如数退还会员当年所交纳的会员费。会员如果一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论坛的活动,视为自动退会。第十三条
会员资格终止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组织机构:
(一)会员大会;
(二)理事会;
(三)常务理事会;
(四)秘书处。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
(一)会员大会为论坛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由论坛理事会负责筹备,有关会议事宜提前一个月通知所有会员。因不可抗力未能将召开会议的通知送达某一或某些会员的,或某一或某些会员因故未能参加会员大会,不影响会员大会的进程。
(二)会员大会的权力: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选举和罢免理事;
3、通过由主席提交并经理事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5、决定终止事宜;
6、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三)会员大会主席由理事会主席兼任。主席因故不能出席,可指定副主席或秘书长代其行使职责。大会投票出现均票时,报主席最终决策。
(四)会员大会法定人数及投票
出席会员大会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会员人数的三分之二。所有会员在会员大会或会员大会特别会议上均有投票权,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五)会员大会特别会议
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有权根据四分之一以上会员的提议,召开会员大会特别会议,讨论有关紧急事项。
(六)会员大会任期及换届
会员大会每届五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第十六条 理事会
(一)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领导论坛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
(二)理事会的职权:
1、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2、选举和罢免主席、副主席、常务理事,任免秘书长;
3、筹备召开会员大会;
4、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5、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6、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7、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8、领导论坛各机构开展工作;
9、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10、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三)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四)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五)理事由会员在会员大会上通过投票方式产生。第十七条 常务理事会
(一)常务理事会负责论坛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由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二)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六条
(二)1、3、5、6、7、8、9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三)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四)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五)论坛设立终身常务理事,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策划与筹备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由发起人提名,经论坛法定代表人审核,由论坛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成为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并由此形成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小组,组长由论坛法人担任。终身常务理事终身享有作为论坛常务理事的权利。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小组为常务理事会非会议形式和论坛重大紧急问题的总召集人。第十八条 秘书处
秘书处为常务理事会常设执行机构。职责如下:
1、负责论坛的日常业务和运行管理;
2、负责包括论坛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内的所有会议的协调和组织;
3、负责执行会员大会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做出的决议;
4、负责准备论坛工作报告和预算,提交理事会审议;
5、负责论坛的对外新闻发布;
6、负责论坛资金筹措和运作;
7、负责起草或修改论坛的规章制度;
8、负责会员日常联络等相关服务;
9、组织起草并发表与论坛业务相关的预测;
10、负责为论坛年会、研讨会及其它专题会议提供智力资源;
11、为会员和其它合作方提供人力资源培训;
12、负责建立工作网络,开展信息交流;
13、负责常务理事会委托的其它事务;
14、就论坛的运营与发展进行策划与研究。
第十九条 论坛设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主席和副主席、秘书长需具备以下条件:
1、在论坛的业务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及良好声誉;
2、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3、身体健康且能胜任论坛的正常工作;
4、没有受过刑事处分;
5、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条
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
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二条
主席为论坛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主席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主席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代表论坛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论坛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三条
主席为论坛常设执行机构的最高领导,职责如下:
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2、提名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3、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4、审批由秘书长提交的论坛日常工作决议;
5、提出重大议案,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会员大会审议通过;
6、负责指导和管理秘书处工作,并聘用、提拔及解聘秘书处职员;
7、负责组织常务理事对论坛策划的项目进行审议和决策。第二十四条
秘书长由主席提名,理事会任命,协助主席处理论坛日常有关事务,职责如下:
1、协助主席处理有关工作;
2、协助主席进行论坛日常管理;
3、协助主席组织除论坛会员大会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之外的论坛所有会议;
4、协助主席执行常务理事会委托或授权的其它事务; 第二十五条
论坛设副秘书长5名,副秘书长由主席提名,并由常务理事会任命。任期为五年,期满可延期。副秘书长职责如下:
1、协助秘书长处理有关日常事务;
2、在秘书长无法履行其职责时,代为行使秘书长职责;
3、受主席委托或授权处理其它事务。
第二十六条
秘书长在下列情况下终止职务:
1、提前三个月向常务理事会提出书面辞呈;
2、三分之二以上理事提议召开理事会会议,参加会议的全体理事的三分之二通过罢免秘书长的决议。在此情况下,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3、无法履行其职务;
4、受到刑事处分。
第二十七条
副秘书长在下列情况下终止职务:
1、提前两个月向主席提出书面辞呈;
2、三分之二以上理事或常务理事提议,参加会议全体理事或常务理事的三分之二通过罢免副秘书长的决议。在此情况下,副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3、主席提议,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表决同意罢免副秘书长。在此情况下,副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4、无法履行其职务;
5、受到刑事处分。
第二十八条
论坛授权事宜 论坛成员(含会员、理事、常务理事),未经论坛法定代表人、主席或常务理事会授权,不允许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名义开展与论坛有关的任何活动和事务,如有违反将承担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九条
论坛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款;
(三)政府资助;
(四)在论坛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
论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论坛所有的经费应用于实现论坛宗旨,且在本章程及其相关细则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第三十一条
财务管理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法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接受会员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确保所有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和完整。
(二)论坛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三)论坛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时,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登记管理机关认可的审计机构组织的财务审计。第三十二条
资产管理
(一)论坛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论坛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三)论坛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修改程序
第三十三条
章程修改程序
(一)主席提前两个月向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提交章程修改议案;
(二)章程修改案在获得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同意后,提交会员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
第三十四条
论坛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三十五条
论坛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六条
论坛在终止之前,须在业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
论坛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三十八条
论坛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论坛宗旨相关的事业。
章程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经2013年06月26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理事会。
第四十一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在上海闭幕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在上海闭幕
发表“上海共识”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19日在上海闭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位中外嘉宾共聚中国上海,参加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围绕“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达成“上海共识”。
“上海共识”提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度相互依存的今天,各国都应努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共同创造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时代风气,推动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不断进步。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6月18-19日于上海举行。年会通过四场主题论坛,一场公众互动会,一场高端对话,一场圆桌对话以及各种活动,展现了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年会以文化软实力为题,力求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和互鉴,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互信与合作,积极引导外界客观、全面、立体地认识当代中国,进而为扩展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并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多元共存,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第四篇:关注太湖文化论坛
关注太湖文化论坛,让太湖文明代代延续
太湖文化论坛是继我国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参照达沃斯论坛的模式和经验而创立的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全国性民间社团组织,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立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它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论坛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高端平台,诚邀全球各界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大计,共建和谐文化和和谐世界。2008年3月12日,太湖文化论坛获得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年会。
2011年5月18-19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圆满召开,这为论坛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我国“南博鳌,北太湖”的高端对话格局。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与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参加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
2012年6月7日至8日,太湖文化论坛在南昌成功举行了以“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会议发来贺信。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合作过程中秉承的重要主张,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力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立自主,同时探索交融与互补,繁荣与共赢的世界文化生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民间社团成立,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有助于坚持和谐相处,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有力平台与机制,在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2008年3月12日,中国国家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中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诞生。中国文联为太湖文化论坛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前局长严昭柱同志出任太湖文化论坛法定代表人、执行主席、秘书长。
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2011年5月18-19日在中国苏州太湖成功举办。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不同文明的历史启示和现实价值,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应对共同挑战、增进世界和谐,政府与民间在共建世界和谐中的作用等重要议题,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倡导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政要、文化官员、学者、企业领军人士、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媒体代表等近500人出席了首届年会。
首届年会开幕式由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加强文明对话,共促世界和谐”的重要致辞。时任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2],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安德烈·阿祖莱,时
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文化与经济的对话”全体专场会议由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主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发表了题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的演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的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对两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精彩评论。来自中外的4名参会嘉宾就道德力量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文化建设与软实力提升,社会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世界经济变革等问题与演讲嘉宾进行了热烈互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也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人民福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商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之大计,发挥文化的力量,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努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取得新进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面对大发展的新前景,让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保障发展、促进发展,发展了才有力量维护和平;贫困是和谐发展的障碍,要依靠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以新的生态文明观推动各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太湖文化论坛及其首届年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内外嘉宾一致认为,新世界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在眉睫。而太湖文化论坛就是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很有现实意义。她指出,推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以增进了解、加深理解、避免误解、化解隔阂与对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为推进多样文明的对话交流、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她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等四点倡议。
2.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闭幕式上致辞并总结五点行动共识:
人类历史是一部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对话、沟通、合作。提出新观念,确立新思路,实践新规则,不仅是人类重大关切,而且十分紧迫。坐言起行,知行合一,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有约定。我们倡导以下的行动共识: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凝聚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二、追求“国际正义”,消除人类贫困,实现共同繁荣;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跨越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交流;
四、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共同呵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五、倡导文化自觉,珍惜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共享世界和谐。
第五篇: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
新闻通稿(详)
生态危机挑战的美学应答
编者按:9月14日,以&;树立核心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严昭柱美学专著《自然之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由太湖文化论坛、作家出版社主办。太湖文化论坛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主持了本次会议。
《自然之美》由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太湖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同志撰著,它对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课题、生态危机挑战做出了及时应答,在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与会专家围绕着生态文明有关话题开展了充分讨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建辉(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处长、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总是强调客观的美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尽管&;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经营矿物&;的商人对&;矿物的美&;甚至感觉不到、&;看不到&;,但这景色和矿物仍然不失其美。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多地是在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中呈现出来的,它是一种批判哲学、危机哲学,其真理性和有效性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较为普遍而深重的危机时,会更明确、更有力地显现出来。当资本主义危机到来时,比如,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马克思的著作又成了热销的书籍,许多学者都跑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寻求解答和出路。同样,在一个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那些在自然美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都开始显得苍白而脆弱。自然美及其规律不依附于人而存在,它需要我们尊重它、顺应它。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从青年时代的&;新村&;构想,到革命年代的植树造林,再到建设时期的&;美化全中国&;,不难看出,毛泽东一生探索并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始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甚至是&;美化&;相处的内容。
从毛泽东提出&;美化全中国&;,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表明我们党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提出的&;美化&;内容和途径以及目标,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为解决革命和建设年代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党今天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比那时的理解丰富和具体许多,但是,&;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美学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积极作用
汝信(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辈,他讲了个现象,说整个社会的审美鉴赏力太低下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东西成为一种主导,他提出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问题。
昭柱同志的书正是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个问题,审美教育从自然美着手,我感觉非常切合。当然美育不光是自然美的教育,还有艺术教育,但可以把自然美作为一个最根本的、美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自然美入手,我想对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哲学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学研究应注意与时代发展潮流相一致,应勇于应答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和时代挑战,这样才能做出切实的理论贡献。《自然之美》一书正是出于这种努力,才使它走到了美学探讨的前沿。
&;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提法为我国美育事业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也把自然美的美育事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讲,&;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有好的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从主观上讲,&;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有大批具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
自然美美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美丽中国&;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素质、构建友好型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王仲(中国美术协会《美术》杂志原主编):要想改变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从长远的角度、教化的角度来看,美学家和艺术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但是可以通过理论宣传、文艺感染等各种方式,挖掘乃至铲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之根、培育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心,为构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前苏联作家列昂诺夫和普利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一批专写生态保护的作家培养了整整几代苏联人对祖国大自然的深厚爱心;严昭柱《自然之美》一书的出版,也可以归为这方面的一个新例。自然美是万美之源,严昭柱强调美育从自然美育开始,这就和当下热议的生态文明直接联系了起来。由此而召开的美学研讨会,必然也会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刘润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易经》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上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前一句意思是,对自然界的生产生活资料,不管是直接拿来还是再加工制造,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后一句,我以为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最为准确,那就是&;适当干预大自然变化,而不能有过失;小心委曲地成全万物,而不能有遗漏&;。《易经》的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总纲。我们的祖先不仅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制度、风俗、行动的层面。据《逸周书·大聚解》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春三月不得伐木、夏三月不得撒网打鱼的禁令;《礼记·王制》中明确规定:&;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秦律·田律》规定:不到夏日,不得烧草为肥,不得采摘正在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掏取鸟卵等等。至于民间,保护生态的风俗更是争奇斗艳。比如佛门的放生,就是保护动物的一种特殊形式。
身当今日之世,回顾古人在保护生态方面的所思所为,绝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今天的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在生态保护的不少方面不是比古人更文明而是更粗鄙,进而可以催生出我们的羞耻感。
涂武生(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严昭柱对于自然美的奥秘探寻和追问,根基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明精髓。他从我国传统美学大量关于自然山水的描绘和体验中,提取和概括了其中丰富的精辟论述和见解,吸收了许许多多足资自豪的精神瑰宝资源,再借鉴和参照国外的有关成果,加以梳理、综合、概括、提炼和系统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浓郁民族风格的、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美学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