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4:1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第一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一:欢庆》教学设计 及反思

封向云《欢庆》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思路:《欢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国庆时祖国一片欢庆的欢乐场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安排了以下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指导朗读,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针对本教材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安排了词中识字、指导写字、仿说的环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9.欢庆] 课件: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播放音频 】

一、导入。

1.同学们,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对,国庆节。[板书:国庆节] 2.那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国庆节的知识呢?(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3.是啊,十月一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你们看!【 播放影片 】课件:影片《开国大典》片断就在那一刻,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板书:十月一日]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也叫“国庆节”,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小诗。题目是——(欢庆)。

二、解题。

1.学习“欢”和“庆”。

A.“欢”和“庆”是我们今天首先要学习的两个四会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B.先讲“欢”。(“欢”的音节是“huān”;大写字母“H”;部首“又”;“欢”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又”,右边“欠”;“欢”可以组词“欢乐”、“欢庆”、“喜欢”;我知道关于“欢”的成语:“欢天喜地”;我能用“欢”说一句话:操场上尽是同学们欢乐的笑声;我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欢”,“又” 加“欠”就念“欢”;我能用换部首的方法记住“欢”,“吹”的“口”换成“又”就念“欢”。)

大家用“欢”组成的词语多数都表示快乐、高兴。

C.“庆”呢?谁来讲?(“庆”后鼻音,半包围结构,可以组词“庆祝”、“庆贺”。)怎么记住它呢?(加一加;猜字谜:“广场来了一只大老虎”;一张床,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我们用“庆”组成的词语多数都表示庆祝、庆贺。

2.理解“欢庆”。

那么,“欢庆”就是欢欢喜喜地庆祝,所以我们读课题时要读得喜庆一些,高兴一些,快乐一些。

谁来试试?谁再来试试?

来,全班齐读——(欢庆)

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呢?(欢庆“六·一”儿童节。欢庆母亲节。欢庆春节。)说得非常好!

三、学文。

(一)初读诗文

课文是怎样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呢?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44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要把句子读通。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大家读得很认真,老师把课文中的词语请了出来,谁来领读?课件:词语卡片

2.课文里边儿还藏着很多生字宝宝呢!老师把它们请了出来,谁来领大家读一读?课件:带拼音我会认

A.“曲”是一个多音字,有同学知道那两个音分别是什么吗?(qǔ歌曲、qū弯曲。)课件:多音字“曲”

“曲”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口”应写得扁些,两个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请大家翻开书描一个“曲”。

B.课文中还有一个大家容易读错的多音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乐)我们一起来读读它的两个音。课件:多音字“乐”(lè快乐,yuè音乐。)

C.你们知道“亿”有多大吗?

我们操场的一圈是二百米,五圈是一千米,那么五十万圈就是一亿米。课件:操场图片我们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亿位处在第九位,看,这就是一亿。课件:亿位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请大家翻开书再描一个“亿”。

3.这回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出来和大家见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课件:没拼音我会认 A.先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开火车来读。

B.大家齐读一遍这些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么多字,(三)感悟诗文

1.字都记住了,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两句话。)

2.学习第一句。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话。

刚才看你们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读。第一句话让老师来读读行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那些画面。

谁能说说第一句话都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在刚才闭着眼睛听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A.说的非常好。

让我们走进田野,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课件:第一句话第一行、金黄的果实你们瞧,田野献上了这么多金黄的果实。这些都是什么?(玉米、梨、橘子、稻子)

田野除了献上金黄的果实,还会献上什么呢?课件:说话训练【

出示图片】(田

野献上了红彤彤的苹果;田野献上了玛瑙般的葡萄)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田野献上了如此丰厚的礼物,祖国妈妈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让我们满怀喜悦地读一读这行。课件:第一句话第一行、金黄的果实[板书:献果实] B.你还看到了什么?

枫林也为祖国妈妈带来了礼物。

你们看,这就是火红的枫林。课件:第一句话第二行、枫林

前几天我们刚学了一首描写到枫林的古诗《山行》,你们还记得吗?那一句是停车坐爱——生齐背。今天读了《欢庆》的这一行,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枫林的另一种景象,就是像火红的旗帜。

“旗帜”是什么?在这里指的又是什么呢?

(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这里的旗帜指的就是枫林,秋天枫叶红了,就是举着火红的旗帜。)

“旗”、“帜”两个字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四会字。

谁来讲讲“旗”?(“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这个字要注意点什么呢?(左边一个“方”,右边撇和横别忘记,先写撇和横,右下“其”中间是两横。)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一个“旗”。

“帜”呢?谁来讲?(“帜”左右结构。“帜”可以组词“旗帜”。)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帜”呢?(加一加;换部首;形声字)

枫叶似火,多么美丽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美来吧![板书:举 旗帜] C.还看到了什么?

课件:第一句话第三行、蓝天

鸽子象征着什么?(鸽子象征着和平。)

“洁”也是我们所要学习四会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洁”左右结构。可以 组词“洁白”。)“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

蓝天上飞着一群群洁白的鸽子。它们唱着歌,跳着舞来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了,此时,小鸽子们会说些什么呢?(祖国真伟大!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带着这深深的祝福我们一起读读这行。[板书:飞 鸽子] D.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看,大海也赶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了。课件:第一句话第四行、大海

它奏起了欢快的乐曲,唱起了动听的歌儿,多快乐啊!让我们快乐地读读这行。

[板书:奏 乐曲] E.同学们,课文第一句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快乐、祥和的图画!你们能不能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自己先在下面练习一下。

课件:第一句话中间分隔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师生接读)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女生接读)

课件:第一句话注有朗读提示齐读一遍,注意老师的朗读提示。

这句的修辞方法你们发现了吗?(拟人)是啊!作者赋予大自然以生命,更加表现出喜庆的气氛。

3.学习第二句

A.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全国上下,人人在欢庆,处处在沸腾!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二句话。B.“祖”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四会字,谁来讲一讲。(“祖”左右结构。)“祖”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C.“十三亿孩子”指的是谁?(十三亿孩子指的是全国各族人民,代表着工人、农民、警察、老师、医生、爸爸、妈妈,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人。)[板书:人民]它指的是全体人民。

D.那么,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美好的日子”呢?[板书:祖国妈妈的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换来的。/从那一天起,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每到十月一日,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你们看!全国各地都在欢庆。课件:举国欢庆

E.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课件:第二句话注有朗读提示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板书:庆生日] 4.指导读全文:

A.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瞧!课件:祖国变化

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六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你们自豪吗?激动吗?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我们的祖国妈妈说些什么?(我爱你祖国!/祖国,我为你骄傲!)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祖国妈妈的这份热爱吧!课件:【 配乐 】

B.是啊,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无论田野、枫林,还是蓝天、大海,都异常的美丽,全国各族人民更是沉浸在欢乐和喜悦当中。让我们全体起立,捧起书本,把高兴表现在脸上,把兴奋体现在声音里,再次感受祖国欢庆的气氛,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

四、仿说。

课文写了丰收的田野、火红的枫林、飞翔的白鸽、欢歌的大海、欢庆的人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妈妈祝贺生日,看到这些,祖国妈妈可高兴了!除此之外,祖国妈妈看到这些也很高兴。【 课件 :欢庆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学着书上的样子也给它赋上一行小诗吧!(草原遍布洁白的羊群,果园缀满丰硕的果实,溪边绽放美丽的花朵,街道挂起红红的国旗。十三亿中华儿女欢度这快乐的日子,十月一日——我们共同的生日。)

老师把你们的所说整理了一下,看!课件:自编小诗

现在我们就来朗读这首我们共同写就的诗,作为献给祖国妈妈最特别的礼物。

五、拓展。

你们还打算献给祖国妈妈什么礼物呢?(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我们的祖国争得无数的荣誉!

板书设计:

田野

果实

枫林

旗帜

9.欢庆

蓝天

鸽子

祖国妈妈的生日 十月一日 大海

奏乐曲

国庆节

人民

庆生日

《欢庆》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 篇二:反思

李红梅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于是我就以稻草人作为一堂课开头的素材,自然、新颖、形象、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中,我担当了导演的角色,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的很积极,因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但秩序并不混乱。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风,贵在点睛。”课堂结尾是老师尽情发挥才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大舞台。课尾作品展示环节,我尝试了一种新的结尾模式: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学生即兴表演的很投入很快乐,让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于构思,敢于创新,展开想象,放飞激情,就能够演绎出“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的精彩课堂结尾。

老师只有“善教”,学生才会“乐学”,师生才能“共同成长”,是我在这节课上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而自信地投入到乡土美术活动之中,充分体会家乡的自然美与人文美,从而积极地参与乡土美术的资源开发与继承。

李红梅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李红梅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要好好儿活。

《自然之道》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讲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我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理清文章层次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如抓住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蠢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愚不可及蠢的事?结果怎样?学生在回答问题当中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教给了方法,又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的意思,初步体会“自然之道”的意思。总之,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反思

曾红苑

《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很容易通过自读自悟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寻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与现实的冰冷对比解读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从大年夜小女孩冻死街头还会面带微笑凄美的画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体会沙皇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安徒生给予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联系实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心存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在读悟的过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谈自己的理解,再从整篇文章想开去,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饥饿、痛苦时,还要让学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而明白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和同情一些贫困者与弱势群体。教会孩子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曾红苑

《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课文很长,所描写的场景繁多,课前准备时,给我第一反应是必须把课文读短,力求达到“长文短讲”。继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文顺序,概括描写场景,开始了《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感觉教得不顺手,磕磕绊绊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复习导入中,设计回顾课文的主要场景,教师板书似乎还很顺手。顺势从整体入手,学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四个场景的情况,旨在高度概括,尽量读短文章。最初设想这一环节只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学习这一高度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概括不准确,五花八门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在这一环节,应设置为小组内细读课文。二是,开国大典这历史事件与学生认识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了解不够,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谈不上感同深受,或许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影相、声音信息资料,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会迎刃而解了。

二、课中“小组合作”深度不够

课堂中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设置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点,一是典礼中人们的表现怎样?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二是阅兵式中,从语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对相关的句子画得比 篇三:一(1)教学反思

《春夏秋冬》教学反思总第1篇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发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识字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异同。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总第2篇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 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小青蛙》教学反思总第3篇

1、导入新课时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了解了“青”的意思,为使用“形声字识字法”进行识字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读文识字中抓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比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感知形声字特点 的效果

《猜字谜》教学反思总第4篇

1、导入新课时采用谈话的形式,不仅了解了字谜的特点,也初步感知了猜字谜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从读词、读短语识字,到小组内互助识字,再到游戏闯关巩固识字等,认字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总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学中,我注重将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

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得了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

口语交际教学反思总第6篇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 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总第7篇

1、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先了解沙洲坝的地理环境,出示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让学生大声朗读,想象沙洲坝人民缺水的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缺水带来的烦恼,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

2、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总第8篇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也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我以“情”贯穿全文,以 “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

一、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根据这种教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自己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在处理“广场上升旗仪式多么壮观”这一句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录像和开国大典时的录像去感受什么是壮观,增强孩子们的自豪感,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如:当我播放录象国庆60周年的升国旗仪式时,当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护卫着国旗出来时,于是我趁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有许多全国各地的人来北京就是为了看一看升旗,就像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礼。孩子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抒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我抓住时机请大家一起体验,我做记者采访了一些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孩子们畅所欲言。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注意要他们把句子说完整。

第二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6课《开国大典》,目标主要是: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7课《望大陆》,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一个句子,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理解“山之上,国有殇”(强烈期望两岸统一,而有生之年又看不到而失望,及未能见到亲人痛楚)。

8课《明天更辉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全国人民那种兴奋、激动而又无比欢欣,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更要以一种平和的的姿态和课堂期望去保护、期望和珍惜每一位发言人,让其得到长久的终极关怀。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文字材料(香港的历史关键变革)过多,对学生的兴趣、历史知识水平,估计过高,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缺少鲜活生动的多媒体材料,虽使用了录音,却没有达到预期值,学生的兴趣不高,因而课堂效果,自我感觉欠佳。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朗诵香港沧桑的历史时,应该让学生多用心感受,应该怎样把这种心痛、伤感、愤怒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那一刻兴奋、激动的心情。

3、本班学生普遍爱动手写,不喜欢上课发言、集体读,朗诵基础差。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一些朗读任务,或指导学生编排一些情景剧,锻炼动口、语言表达甚至表演技能,应该是对症下药、有实际意义的。上周活动课上,学生自编自演的寓言情景剧《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收效良好,可以借鉴一下。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力实际去考虑、去准备,激趣导入,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第三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脉络清晰的长文,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按照教学建议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欣赏画面入境,通读课文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做到读中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学有所获。从整体把握到对字、词、句的品读,从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思路。这样尽力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景,用心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地读、想。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注意抓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充分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人民群众的表现以及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还抓住了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

在了解课文想象场景的基础上,体会感情,在理解到位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练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第四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错了两个字),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我首先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丁”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 “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为什么用“热烈的欢呼”呢?说说热烈是什么意思,比一比,用不用热烈一样吗?反映了什么呢?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表达出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还要抓住“齐步行进”、“一字形”、“整整齐齐”、“完全一致”这些词,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伐一致。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发言踊跃,积极参与,我也感觉上的前所未有的轻松。还有什么能比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让人高兴呢?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一、创设情景,重现历史。《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很多年过去了,学生们感怀这段历史缺乏真情实感。为了烘托学生们的心情,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还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电影光盘,以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在讲课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历史讲出来,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到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处理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会有很深的感触。

二、在历史情境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既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又要注意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一段的内容释读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感悟人物的心境,然后再试着读一读。二是进入情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特别是那些感情强烈的词语,要把这些词语饱含的感情读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三是要注意把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读好,如,“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再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来展开讨论交流。

成功的同时总也伴随着一些遗憾。在讲授这一课时,只注重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忽视了本课的表达方法。文章在记叙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时也是有所侧重。这类文章的写法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起来。

今天的孩子怎么了?历史怎么都成了舞里看花?满腔热情去教学《开国大典》却带给我太多的冷思考——

揭示课题时,有学生说“开学大典”,于是就引出“大典”与一般的典礼有何不同。并随即自由初读课文感受“大典”的盛大与隆重。

反馈的情景是热烈的,从朗读到感受,从课文的每一部分,从课文中许多描写群众掌声、欢呼、红灯、红旗,以及其他的语句中,学生的感悟给课堂造就了热闹的氛围,似乎也身临其境,激动高兴。

然而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几个意外的冷场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冷思考。

冷场一:研读“乐队奏国歌,国歌就是原来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师问:“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进行了哪些奋斗?”生沉默。师补充:“为新中国的诞生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听到几个声音,“经历了抗美援朝”、“经历了鸦片战争”„„我傻眼了,其实在解题的时候我也提到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学生偏偏冒出了这些历史颠倒的语言。

冷场二:读“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我亦问:“你们知道为什么54门大炮齐发,共28响吗?”一位学生大概从相关的辅助教材中看到过,“54门大炮是代表54个民族。”学生异议:“我们有56个民族。”我补充:“当时是54个民族。”又追问:“28响呢?”生答不上来,坐着嗡嗡,在猜,却没听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我提示:“中国共产党是几几年诞生的?”哎,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学生面面相觑,竟然有说1949年的,有个聪明的学生大概想到了老师问这的用意,轻声说1921年,显然毫无把握。

冷场三:朗读感受“阅兵式”。我问他们有否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阅兵式的场面。回答我的又只是无奈地摇头。什么方正、队列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同样的恍惚。甚至大部分学生不懂得解放军由“海、陆、空”三军组成。

冷场四:关于“游行”的概念,学生又是无法感知。为什么这样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在课堂上会如此步履艰难?教师的满腔热情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冷场呢?粗略想到以下几点:

1、因条件限制,无法借助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从教十六个年头,生活中是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可回首我们的教学设备。最初使用挂图;而后有了投影仪,投影片替代了挂图;再而后出去听课看到过使用录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是只能望洋兴叹的);如今电脑时代了,投影仪老旧破损,都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家伙,光盘堂而皇之地成了主角,可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这倒给我们的教师免去了劳心的准备。一支粉笔,一本书,又回到了最原始的教学状态。

2、以德为首的教育走向了哪里?似乎应该人人皆知的历史,却成了一团糨糊。学生熟知四大天神、魔兽,而共产党、解放军在他们眼里却成了雾里的花。细想也不能完全责怪孩子,毕竟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看看热播的影视作品,看看各处的广告宣传,听听街头巷尾的谈论,在看看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学生上哪里去走近历史?

3、把《开国大典》编入语文课本,我们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到底应该重“语”重“文”还是偏重“思想教育”?

教师的语言艺术

本文Tag标签:语言艺术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靠的是口耳相传,不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口语表达,而且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

教师的语言分成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两大类:

教学语言依教学过程,分成开场白、导入语、讲述语、提问语、评价语五种。教育语言按育人的需要,分成激励语、暗示语、表扬语、批评语、交谈语等五种,以下一一加以阐述。

一、开场白:开场白是沟通感情的纽带,精心设计一下开场白,用它来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二、导入语:即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之教学语言。短则一、二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富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三、讲述语:课堂讲述语应该注意它们的思想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并且特别注意它们的易受性。便于学生好懂、好理解、好记忆。

四、提问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

五、评价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称为评价。教师高明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成功。

六、激励语:擅长于教育的教师都很善于使用理想激励法,在学生心田撒播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七、暗示语: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他人。通过赞扬的方法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另也有期待、名言及爱的暗示,语言若能融注爱的暗示,将变得奇妙无比,教育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想。

八、表扬语:表扬要注意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还应讲究语言的应用。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好评和赞美。

九、批评语:批评总是不受人欢迎的,而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因此研究批评时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肯定老师所说的话并加以改进!因此加强批评艺术的研究,探讨一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十、交谈语: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多角色的扮演者,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心倾听,给予适度的互动,勿过于高姿态、严肃、刻板,使学生愿意信赖并倾诉内心话。另家访也是师爱传递的一种方式,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如果对家长教育方式有意见,提出批评或劝说时,切忌发生正面冲突,要用商量的口气旁敲侧击的委婉表达方式。

「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诚于中,形于外」,语言是内心的表白。若一位老师能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则必能掌握班级经营的气氛,让教师的语言有感人的力量,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學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呀!这节课我又忘了“揠苗助长”的教训了,写下此文,谨记!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2011年秋季学期教师课后反思平寨小学:彭祥梅 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教学案例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

    开国大典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篇)

    《开国大典》教后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50字

    《开国大典》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虽然篇幅较长,但是结构清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

    《开国大典》片段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片段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片段教学反思《刚教完了《开国大典》一课,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 万人会一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执教:二龙小学 明晶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