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西方文化中会面礼仪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3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5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7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9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1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16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世纪英国女性地位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19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22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24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中的人生观分析 25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26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28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30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31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32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33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35 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 36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38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40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41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3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45 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汉语广告语英译 46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48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 49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 5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52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53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55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9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 61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6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63 中英文颜色词内涵异同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65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7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69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分析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71 浅析《双城记》中的牺牲精神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73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75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76 从文学作品中继母形象变迁看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 77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78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8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81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83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84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87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88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90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 91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93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94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 95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 97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98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 99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00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102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103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05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 107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 10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10 从文化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无辜 11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12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14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 116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117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9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120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122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24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125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126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127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32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33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36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37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39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40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 141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142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44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146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4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48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150 由英汉亲属称谓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151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152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53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154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5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156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 157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158
159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1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1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 162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163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 164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65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166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167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168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69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170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72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 173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74 中西美食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175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176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
177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178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79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180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181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
182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 183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84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85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86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187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188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艺术家莉丽的女性意识 189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90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191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192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 193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194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95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96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
197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198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 199 商务信函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与翻译 200 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
第二篇: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关键词:礼仪 文化 文明 差异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不同,使得各国人民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西方社会,是古代几大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方礼仪文化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1.1中国礼仪文化演变简史
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文明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发展,“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之说。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起,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典”已足够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大约在夏商周三代,礼仪开始典制化。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三礼”的盛行,标着着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
五四以来,中国的礼仪更注重吸收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为我所用。1.2西方礼仪文化演变简史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画》。
一直到近代,西方各方面实力的增长,对贫困国家的殖民,将他们的礼仪也逮到被殖民国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礼仪文化,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典范。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2.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2.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但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造就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3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3.1交际语言的差异 3.1.1打招呼
作为传统习惯,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例如: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这样就会显得更加亲密。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同样作为习惯,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How’s everything going?” “Howdy!” What’s up?”。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语是五花八门的。3.1.2称谓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再如,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况且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对家庭亲属方面的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称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3.1.3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再如,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3.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在饮食方式上,以宴席为例来说。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就是大家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当许多菜摆放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很不卫生,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而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际。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宾客间的交际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烫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3.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它是指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作为象征身份的体现;中国人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穿中山装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整理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 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陈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全细竹 职场礼仪实训教程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4] 张丽芳 使用商务谈判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议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浅议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在交际语言、餐桌礼仪、服饰礼仪、待人接物几个方讨论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进而探讨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和设想,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礼仪、差异、和而不同、融合礼仪,是一种人为构筑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对彼此的感情和尊重。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愈发明显,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西方的礼仪文化,可能会引起误会,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在礼仪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一)、中西方在招呼语上的差异。
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他们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是西方注重人权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就提出家天下的观念,,家长制长期存在, 同时每个人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实质是人们要维护皇帝的国家,就是在今天也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称呼上也要加上什么哥姐的,以视团结和和谐。在西方,文艺复兴就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展开的,提倡个人自由和独立。这种个人主义已经渗透到政治经
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人们一般不干涉和过问别人的事情, 尤其是年龄,婚姻,家庭、收入、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西方在称谓上的差异。
称谓方面,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这些和中国都是不同的,在中国一般只有熟悉亲密的人才能“直呼其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老先生、老人家、张大嫂、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还零星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西方则不然,他们崇尚民主与独立,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上。他们不太讲等级,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分尊卑长幼,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表现出一种轻松宽容的氛围。
二、餐桌礼仪的差距
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张集体主义与团结,喜欢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乐于助人。中国向来爱讲排场、讲面子。表现在饮食礼仪上,请客吃饭就不再那么简单的仅仅是吃饭,而是为了达到某种明确的目的,故设宴只是一种形式,通过宴请以及“礼遇”表达让对方高兴满意,在一种欢悦和谐的气氛中与东道主在情感上达成交流,进而促成真正目的的实现,这是中国食礼的一种追求。“吃”,在中国,都须依“礼”而行,表现出对吃请对象的充分的尊重与敬意。其宗旨与目标只有一个,即追求“和谐”的氛围与环境。因此,在中国吃饭,与其说是 “吃东西”,不如说是 “吃 文化”。“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已渗透到了中国饮食礼仪上,吃出团结,吃出友谊,吃出感情,吃出关系,最终吃出价值,才是中国食礼内蕴的丰富的“潜台词”。
西方的饮食文化事实上反映出西方人所崇尚的文化理念:“自主”与“独立”。其特征:第一,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充满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西方人认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残酷的社会与冷峻的生活,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自我奋斗,争取自身的幸福。第二,尊重他人的权利与个人隐私,不过问他人的事情,不习惯关心他人,彼此坚守相对的独立性,以获取精神的最大自由。正是由于以上两点,表现在西方饮食上的礼仪,大多是形式上的表达,是一种文明性的体现,而渗透在西方人骨子里的,仍然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独立”的文化精神与鲜明的“自我”意识。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服饰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在服装颜色上的差异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中国,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也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红色代表着温暖、热情、喜庆、吉祥,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如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
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洁、正直,无邪,身着白色婚纱,和心仪的白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是不少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白色成为西方服饰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白色却是丧服的主要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
亡与凶兆。
(二)、中西方文化在着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服饰差异还体现在如下方面。中国的服饰有浓厚的道德、礼仪色彩,比较保守、传统、端庄、平衡。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中国人注重服饰,首先不是要漂亮,也不是要舒服,而是要合礼。中国近代的中山装、旗袍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而西方的服饰则以实用性为主,相对比较随意,开放,多变革。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的款式更是千变万化,人们追求的是用服装张扬自我,表现个性,着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在任何场合服装都要适合自己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相似。
四、待人接物的差异
(一)、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接人待物方面都本着礼貌和热情的态度,但在礼貌和热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多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出去在餐厅吃完饭后争相买单付钱,而西方国家的人们不会因为朋友关系好而争相付账,在赴宴之前都会说好谁设宴请客,所以不会见到几个朋友吃完饭同时争相付钱的场面。在西方国家,最多可见的是“AA 制”。这种各自支付自己花费的方式。这也是西方国家强调个人和独立意识的体现。
(二)、中西方的人们都有谦虚的美德,但谦虚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肯定时,总是会否定的说:“没有、还不行、一般”等等这样的话语以表示自己的谦逊。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会说“谢谢 这既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赞扬自己的人的判断力的肯定。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懂得谦虚,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西方人谦虚的表现。
(三)、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影响,很多场合女士不能像男人一样得到同等的尊重,在正式的宴会上总是男士在上座就座,而女士只能紧随其次。而在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起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交际中的原
则之一,无论在任何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好女士。
五、对中西文化交际的启示
孔子说“和而不同”,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即和谐、融合,能使事物得以发展。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基础上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亦即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跟上时代,臻于先进的水平,才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
首先,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形式更多,内容更复杂,人与人关系和谐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上。人与人关系和谐需要一定的社会礼仪作为黏合剂与润滑剂,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如此。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个人的素质,是人们跨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礼仪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演绎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能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同,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关系时,平等友善的理念应贯穿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对于礼仪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共性,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使其成为多元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商讨,进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实现文化认同。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敖登,闲谈中西文化差异[J],前沿,2005,(10).[2]王静玲,谈中西礼貌原则[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3]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6,(4).[4]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刘小燕,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四篇: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本站推荐)
议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摘要: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跨文化
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正是以这些存在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上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分析导致这些不同之处的根源,进而引伸到研究更深层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来。
在中国有句俗语“食不言,寝不语”,它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餐桌礼仪中用语现象的诠释,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若在进餐时不与邻座攀谈,倒有失礼节。在这里我们要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中言语行为的异同,因为它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帮助。前面提到的俗语“食不言,寝不语”也并非禁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会上,人们都不可能做到缄默不语,起码还要有些祝酒,祝福等客套话,它只是提醒大家在这种场合尽量少说话,既要能言,又不要失言,当然最好就是少言了,因为“言多必失”。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孔子曾经说过“不言则已,言必有中。”意指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同时也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另一方面,“食不言”也正体了科学饮食原则,更符合现代社交原则。其实我们作为东方古国的一员,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
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
邻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了,应说声“对不起”。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
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仅供各位参考。
(一)订餐准备
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迎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中国,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中国,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中国,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中国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为您的西方客人夹菜,他会觉得很不舒服。当然,如果您订的是西餐,您也不可能给您的客人夹菜,因为,每人一盘,采用分餐制。随着与西方交流加深,我们不少人士,都知道进西餐时,左手拿叉,右手用刀。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也有讲究。用刀切肉时,每次只切一块。吃完后,再切一块。不要一次切四、五块。每次,吃完后,如果您要喝饮料,或说话时,需要间歇,如何放置您的刀叉,也有讲究。我们把盘子看作一面钟,以便我们说明问题的方便。把刀叉分别放在4点和8点的位置,说明您只是在间歇,还要继续用盘中的肉;如果您把刀叉一起放在5点的位置,有时尽管盘中仍有未用完的肉,说明您不再用了。
作为主人,要慢慢用餐。这样才不至于使您的客人急忙用餐,仍然落后而显得难看。要知道,是您邀请客人共进工作餐。如果您很快吃完了,您的客人仍然在那里细爵慢咽,您的客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喝咖啡时,不要把勺子留在咖啡杯中,更不要象我们中国人喝热汤似的用勺子喝咖啡,这样很没有礼貌。要知道,喝咖啡时的小勺只是用来搅拌咖啡的,其功用相当于一个小搅拌棒。
(四)餐后礼节
用餐完毕,不要把餐巾布放在您所用过餐的盘子上。起身之前,应该对您的客人道声感谢:“感谢他的到来”。待您的客人离开后,您再离开。这样,再次显示您的主人地位。
三、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餐具的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子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
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14]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礼仪、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根源。
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也必将出现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变化。它一方面将更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6]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7]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法论[J].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第五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张: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范慧建,my name is 潘文杰
Tod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difference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o you.第二张: This is Chinese table
第三张: This is western-style table 第四张:Let’s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table and western-style table.Chinese table is round and it has a meaning of reunion.Western-style table is square.It has a romantic feel 第五张:This is Chinese tableware.Chinese eat with chopsticks.第六张:This is Western-style tableware.第七张: The main of Chinese tableware
Chopsticks and spoon
Chopsticks are the main tableware of Chinese food.It should be held between the thumb(拇指)and fingers of the right hand
Spoon’s main function is scoop(舀取)the food.When you get the soup with spoon.Please be careful and don’t take full soup overflow
The main of western-style tableware
Fork
knife
goblet(高脚杯)
The fork is held in your left hand and the knife is held in your right.At first you hold down the food with a fork, then cut it into small piece with knife , and then fork it into your mouth.第八张:In china, people have dinner in a restaurant.They almost aren’t concerned about their clothes.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they have dinner to restaurant.They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ir clothes.第九张: The arrangement for Chinese food seats(中餐席位的安排)
In the banquet(宴会), the guests of honor sit on the honored seats.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it on the seats opposite to them.The other guests take the rest seats in order.(在宴会上相对重要的客人坐特定的座位上。男主人和女主人坐在他们的对面)第十张:Western countries seats arrangement(西餐席位安排)
The western banquets are used to using the long table.In normal situation which both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attend,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it on the two ends of the table.The
guests of honored si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ostess while the wife of the honored guest sit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ost.(男主人和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宴请的男的客人做在女主人的右手边,女的客人坐在她的左手边)
When they leave their seat, they should be left out from the seat.(从座位的左边走出离开)第十一张:The order of dishes in Chinese food(中餐的上菜顺寻)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nners, the meal usually begins with a set of at least four cold dishes, to b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of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And then the soup will be served, to be followed by dumplings or noodles or fruit.第十二张:The order of dishe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dish of western is the first plate and also called appetizer(开胃菜).What’ more, the appetizer is of high quality.Second course was soup.The kinds of soup is a little but is high nutritional.The main course as the fourth western dishes,including beefsteak and vegetable.Western desserts are followed after the main course, such as ice cream, chees, fruit and so on.第十三张:中餐进餐礼仪during Chinese dinner :
Maintain your body straight
Your hands remain stationary 不动
Don’t make any talk with a mouthful 第十四张:西餐进餐礼仪
During western dinner,don’t stare at anyone
Don’t make any worse noise
When you are finished, place your knife and fork together with your fork on the left and knife on the right
第十五张: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