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研究表明,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二篇: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汉代时儒学成为官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教文化。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兼以礼教化的国家,内敛封闭。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宗教影响渗透到生活各方面,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思想运动和工业文明也都最先发生于此,海洋文明、工业文明还有近现代科学所造就的多元化文明,使得西方人显得外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们的观念影响不同,它们自然有很大差异。下面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一)中国的感性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最关心的是食物是否能够提供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的颜色、味道、造型等方面对于他们来说不太重要。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即使味道不怎么好,他们也照吃不误,而对于他们看来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等,他们通常弃之不用。虽然中国菜是世界公认地好吃,但是得益于西方这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的个子高,体格健壮。
二、烹饪方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情迥然不同。中国人饮食的特点是美味,注重烹饪方式;西方人注重营养,烹饪方式简单。
(一)中国复杂多变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人的眼里,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认为烹饪是一种艺术,方式有六十种之多,如,爆炒、清蒸、香酥、麻辣、红烧、鱼香、糖醋、干蝙、油炸、砂锅、拔丝等。此外,还有烩、扒、炖、垠、卤、溜、闷、余、熏、煮。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较为费时,同样的食材用不同的方法烹饪,添加不同的佐料和配菜就会做出不同的菜肴,就连最普通的食材—鱼,也能做成许多不同风味的菜肴,如水煮鱼、麻辣鱼、糖醋鱼、红烧鱼、清蒸鱼、炸鱼、烤鱼、鱼火锅、糟鱼、煎扒鱼、剁椒鱼头等。
(二)西方简单机械的烹饪方式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西餐主要烹饪方法仅有煎、炸、烤、煮、拌等几种。其中铁扒、烤、煽最有特色。因为注重营养,西餐烹调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菜肴制作工序严谨。虽然不及中餐的复杂,但看重餐食的装盘,选用立体感、可食性较强的元素,比如蔬果做的雕花、甜品等点缀食物,而这些点缀物作为配菜,都能食用。西餐侧重新鲜、环保、天然,所以选择的原料基本以这个为标准,为了保证食物的营养不被破坏掉,西餐烹饪的工序比较简单。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上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餐桌礼仪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餐共食制
由于饮食多为蔬菜和熟食,因此中国人可以灵活地使用筷子来取食。无论是日常的一日三餐还是过年过节招待宾客的正式宴会,人们都是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互相礼让,共享美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团圆”心态的普遍反映。为了表达热情好客,在客人进食过程中,主人会不断的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甚至还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添食倒酒。同时,宾客之间会高声聊天,餐桌上气氛活跃,人人都乐在其中。在招待客人时,如果准备的饭菜太少,客人会觉得主人小气,主人也会觉得没面子。因此,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一般都会超出客人的需要,经常出现食物的浪费。
(二)西餐分食制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和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一脉相承。为了方便切割肉食,西方人的餐具多是刀叉。在餐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进食的过程中客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取食,不经客人同意,主人是不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或者劝客人喝酒的,热情的主人最多也只是会说“try this one, it is very delicious”,吃不吃全靠客人的主观意愿,主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勉强客人吃菜或喝酒。人们轻声交谈、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中国人餐桌上的大声吵闹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通常,西方人都会把自己那份饭菜吃完来表示对食物的喜欢以及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第三篇: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的差异
摘要: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中西方饮食方式在就坐形式、用餐工具、餐饮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中西方餐饮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用餐工具
餐饮对象 餐桌举止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 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和餐桌礼仪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用餐使用的是刀叉,并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1.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文化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能够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3.餐桌举止
着装时,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喝酒时,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喝汤时,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西方人喝汤,一般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当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便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通常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2]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第四篇: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海外教育学院 121280028 郑徐娇
摘要: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迥然不同,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桌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学习和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特殊的意义,在中国,餐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地,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乃至提示处事经验的场所,餐桌上的礼仪体现了一个人教养和素质。因此遵守好餐桌礼仪在中国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状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张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四)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
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
取用的食物太烫,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千万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吮吸。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在思考过程中以个人为中心,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例如在中国课堂对课文的解读就规范为段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等,对同一篇文章得出的结论都大同小异,而西方人则会在课文中寻找做人的哲理,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见解。如:中国学生在解读《灰姑娘》时总是会一致认为后母和姐姐们是坏人,罪不可赦,灰姑娘是个善良的女孩,而西方学生会得出各种结论:后母对自己的孩子是很好的,是一个好母亲,灰姑娘在家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去参加舞会是不诚实的。
(二)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交际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或者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所以价值观反映出我们举止的不同,思维的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①
王静“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9(17).②
彭健” 浅议中西餐桌礼仪差异[J].新西部:理论版,2009(6).③
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④ 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⑤ 余富林"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⑥ 高永晨西方饮食文化概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⑦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⑧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⑨ 庞瑛.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第五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学院:人文社科
专业班级:文秘1班
学号:10871106
姓名:陈雅 摘要:
餐饮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饮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学习分析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一)、入座的礼仪:
就宴会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体现出對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
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
(二)位序讲究:
1、左高右低:當两人一同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
2、中座为尊: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3、面门为上: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對正门者为上坐,以背對正门者为下座。
4、观景为佳: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室内外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此时应以观赏角度最佳处为上座。
5、临墙为好:在某些中低档餐厅用餐时,为了防止过往侍者和食客的干扰,通常以靠墙之位为上座,靠过道之位为下座。
6、临台为上:宴会厅内若有专用的讲台时,应该以靠讲台的餐桌为主桌,如果没有专用讲台,有时候以背邻主要画幅的那张餐桌为主桌。
7、各桌同向:如果是宴会场所,各桌子上的主宾位都要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8、以远为上:當桌子纵向排列时,以距离宴会厅正门的远近为准,距门越远,位次越高贵。
(三)、进餐时的礼仪
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四)、离席时的礼仪
中途离席: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普通离席: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
(五)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十二大禁忌
三长两短 仙人指路 品箸留声 击盏敲盅 执箸巡城 迷箸刨坟 泪箸遗珠 颠倒乾坤 定海神针 当众上香 交十字 落地惊神
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就餐的礼仪以自然、实际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
(一)、进入餐厅:
1.进入高级餐厅,应等候带位,不可自行就座,最好能事先订位。
2.西餐习惯上由左侧入座,男士应协助女士入座,坐姿端正且尽量靠近椅背,女性可将皮包置於椅背间不可置於桌面。
(二)、使用口布:
1.口布(餐巾)应摊开后对折铺在大腿上,不宜扎在裤腰上或围在衣领上。2.口布可用於遮油烟、防止汤汁滴落在衣物、擦嘴(用反摺的内侧来擦),但不可擦脸、擦汗、擦餐具、擤鼻涕。
(三)、西餐顺序:
(开胃酒)→开胃菜→汤→鱼类→主菜(肉类)→水果→点心→饮料(咖啡或茶)→*自助餐亦同
(四)、餐具的使用:
1.餐桌上摆放的刀叉有一定顺序,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使用原则左叉右刀,用餐时由外向内,由上而下,依次取用。2.刀叉的用法 分美国式和欧洲式两种,美式用法是切完肉把刀放在盘子上,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然后用叉子叉起切好的肉。欧式用法则始终为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3.冷盘用叉,吃鱼用银刀叉,吃肉用钢刀叉,吃生菜用叉,布丁或点心用叉或匙,水果用刀叉。
4.切肉从左边开始,切一块吃一块,不可切一大块分数口吃,或一次全切开再吃。
5.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6.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拨开。7.若餐具掉落应请服务员拾起换新,不可捡起擦拭使用。
(五)、葡萄酒品尝:
1.饮酒方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
2.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香槟可当开胃酒(也可佐餐)。
3.握杯应握杯脚,倒酒不可超过1/2,不可加入冰块,喝时先以口布擦嘴。
(六)、特殊吃法:
1.面包应以手撕开约一口之小块,涂上奶油食用,不可用叉子叉。
2.洗手盅(花瓣)通常在上必须用手的菜或甜点之前送上,碗内盛有温水,还有一些小花般的饰物,用时可将双手的手指在水中轻轻搓洗一下,再以口布擦乾。3.义大利面应以叉子卷起,再以汤匙辅助,不可吸食。
4.在欧洲,当第一道菜端上来时就可以吃了,在美国则要等最后一个人上好菜后才开始进餐。
(七)、离开座位:
1.刀叉分开成八字型置於餐盘上,叉在左边面朝下,刀在右边与叉形成一个角;不可放在桌面沾污桌巾,口布折好放於椅面上。
2.用毕将刀叉合并置於盘上的右边或中间,离开时将口布折好放於桌面左侧。3.礼貌并婉转告知对方,但无须讲的太直接,以化妆室代替厕所。4.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会马上过来。
(八)、.咖啡喝法:
1.先加入糖溶解,再加入奶精,咖啡匙用於搅拌。2.杯耳转向右,咖啡匙置於上方盛盘上,趁热喝完。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的礼仪,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任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 的感染力。只有认清中西方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持社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