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礼仪差异

时间:2019-05-13 10: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饮食礼仪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饮食礼仪差异》。

第一篇:中外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班级:土木C135 姓名:刘硕 学号:136918

2014年12月21日

中国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

所的重

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 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养得到全面展示。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在桌上。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

。、用叉子

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客人们一般各自从菜肴盘里取适当份量在自己的盘里后再将菜盘传递给邻座。男士应负责给旁座女士添进食物及斟酒。如果觉得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那么就别再逞强,让杯子满着状态,别人就不会再给你倒酒了。喝酒之前记得先擦拭一下嘴唇,保持整顿饭杯子始终透明清洁。需要用餐巾擦拭嘴 手时要轻轻地洗。巴时,最好用两手握持餐巾为之。如果主人邀请你再添加菜肴,礼貌地先拒绝一次,以免落得饿鬼败誉,最好等主人再次邀请时始可接过菜盘。如果有一道菜一点都不对你的胃口,还是勉强吃一些,别使主人难堪。是不是总要在自己的盘子里故意剩下一些食物,以表示吾非饿狼或酒足饭饱也?答案:未必,一般把盘子扫得光光的反而会使主人高兴,特别是对精心选择及准备菜肴的女主人的一种赞扬欣赏与感谢。

用餐礼仪有很多的,一般讲究的是什么“不适合”或“禁止汤很烫时不要用嘴巴去吹(使它变凉些)土豆(或薯类)不要自己用刀或叉去“压制”土豆泥万一嘴巴里不慎有鱼刺,千万别用手指去拔取,应从嘴角轻放在叉子上然后放在自己的盘子边上。

7女主人示意后嘉宾始可离开座位,餐巾不需要折叠,边起身边把餐巾放在自己盘子旁边即可。

第二篇: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研究表明,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三篇: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的差异

摘要: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中西方饮食方式在就坐形式、用餐工具、餐饮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中西方餐饮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而且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用餐工具

餐饮对象 餐桌举止 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 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和餐桌礼仪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用餐使用的是刀叉,并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1.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文化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能够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3.餐桌举止

着装时,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喝酒时,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喝汤时,中国人饮汤时是用匙羹从碗里勺起来喝或直接用碗饮,而喝的时候发出声音,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西方人喝汤,一般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当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便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通常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通过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2]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第四篇:中西饮食差异比较范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2008-03-01 18:41:03| 分类: 饮食文化|字号 订阅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总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本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差异。具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美食观念、审美标准、原料选用、饮食功能、切割工艺、餐桌类型、进餐形式、进餐用具、进餐速度和食物温度等十个方面。1.美食观念的差异——情理不同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具有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形象思维并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中国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情感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的判断。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可以说,吃的问题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现象。因此,中国人的饮食侧重于“情”,认为饮食就是感受一种心情。

西方人长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理性分析,注重借助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等,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趋向于真假判断而非价值取舍。因此,西方人的饮食侧重于“理”,认为饮食就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2.审美标准的差异——味养不同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西方人认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最具认识作用,味觉仅因择食引起生理快感,仅能满足生理欲望,属于“享受的器官”,知识价值很低。因此,在西方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3.原料选用的差异——主辅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4.饮食功能的差异——作息不同

中国人认为饮食既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享受,还是一项工作,许多工作就是在餐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中国人往往在高兴之时邀人吃饭,伤心之时找人吃饭,谈业务之事则约人吃饭,表感谢之情则请人吃饭,饭局俨然成为了中国式生活的缩影。

西方人认为饮食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放松,饮食与工作相对分开,工作主要是在办公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西方人在吃饭时通常不谈工作,或安安静静地独自享用盘中美食,或轻轻松松地听着音乐并吃着食物,或平心静气地谈一些让人放松而愉快的话题,餐桌无异于西方式休闲的场所。5.切割工艺的差异——粗细不同

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6.餐桌类型的差异——方圆不同

在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因此,中国人喜欢团圆之美,注重中庸之道,处事圆滑,灵活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圆桌最受欢迎。

在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个体,重视自由,崇尚竞争。因此,西方人处事规范,原则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方桌最为常见。7.进餐形式的差异——聚分不同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利于发展,容易形成集体活动和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越实体,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以和为美,喜欢热闹,看重同甘共苦,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聚餐制为主。

以畜牧业、工商业为主的社会,需要经常流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财富,择地而居,流动性强,容易形成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和比较浓厚的个体观念。因此,西方人张扬个性,喜欢自由,尊重私人空间,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分餐制为主。8.进食用具的差异——刀箸不同

中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双筷子(箸)。究其原因,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膳食组成中素食的主体地位,也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向型性格。中国人属于灵巧型,为人内敛,委婉含蓄,讲究互帮互助。素食的主体地位、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相互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西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对刀叉。究其原因,游牧文化奠定了西方膳食组成中肉食的主体地位。肉类原料的形体通常较大,切割和进食过程中对刀具的依赖性较强。游牧文化也塑造了西方人粗犷、外向型性格。西方人属于力量型,为人直率,敢作敢为,讲究分工明晰。肉食的主体地位、粗放外露的性格特征、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了西方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9.进餐速度的差异——快慢不同

吃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过程非常重视,喜欢享受饮食的快乐,进餐速度通常较慢。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吃一餐饭的时间,短则30~40分钟,长则2~3小时。于是,在中国餐饮业中,宴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吃是西方人生活的一个基础内容,是满足生存的基本手段。西方人对于饮食的目的通常非常明确,抓紧餐后时间去从事工作或者享受休闲,进餐速度通常较快。于是,在西方餐饮业中,快餐尤为发达。10.食品温度的差异——冷热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烹制食物所用的炉灶相对固定,食物的熟化较为容易、方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热食。再后来,中国人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而温度对食物味道的影响较大,有“一热抵三鲜”之说,于是便更加喜欢吃热一些的食物。

西方饮食文化源于游牧文化。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但用于烹制食物的炉灶移动相对不易,食物的熟化较为不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凉食。再后来,西方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而温度对食物营养的影响较大,有损于食物的新鲜感和天然性,于是便更加喜欢吃凉一些的食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一、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二)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五、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第五篇: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中西文化饮食差异

学号:201175030112

姓名:惠翔翔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就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有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观念、对象、方式、餐具还是在礼仪等方面,中西方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行业的交流和沟通,中西文化饮食正在。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和差异,同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改善和创新。关键字:饮食文化,文化传统,差异,特色,改善和创新

第一章

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衣食住行”,“食”排在第二位,可见饮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所以饮食也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分味多样化。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大物博。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所以,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以八大菜系为例)(1)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2)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3)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4)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5)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6)福建菜系,简称闽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7)安徽菜系,简称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8)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代表菜品:麻辣子鸡、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洞庭野鸭、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第二:四季有别。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四季分明,所以在饮食方面也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冬天天气寒冷,多吃炖焖煨的食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夏天天气炎热,多吃凉拌冷冻的食物,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而且夏天是很多蔬菜成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为了吃原汁原味的新鲜蔬菜,所以就凉拌着吃。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中国的饮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要用专门的器具盛相应的食物,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火候要掌握好,不然会味道不佳,翻炒要适时,不然会上色不均,中国的饮食都是从这些细小的方面体现的。还有雕刻艺术,一个普普通通的萝卜,在雕刻师精湛技艺的处理下,成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开始注重品味情趣,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样式是种类繁多,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会有音乐,歌舞等伴奏,以增加情趣。

第五:饮食与医疗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细胞组织的正常机能、减少皮肤皱纹,保持皮肤润泽细嫩;大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不仅能破坏自由基的化学活性、抑制皮肤衰老,还能防止色素沉着;海带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常吃能够调节血液中的酸碱度,防止皮肤过多分泌油脂。第六:种类繁多。满汉全席有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有。2.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西方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民族的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存在差异,而这种独有的特色,往往形成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性质,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饮食文化。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第一:合理均衡的营养。西方在饮食上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他们的每一道菜都严格按照营养学来烹饪的,例如蔬菜中很多维生素会在烹饪过程中损失,所以他们经常生吃;还有他们会经常在吃饭后吃一些水果,以促进营养的吸收。

第二:注重情趣。西方很多国家都充满了浪漫的元素,在饮食上也不例外。例如情侣们会吃烛光晚餐,夫妻们也会在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日子进行烛光晚餐。还有他们会在吃饭时放点浪漫的音乐,在喝些红酒,一切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4 第三:速食食品。市场上很多的速食食品都是最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这样可以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还吃上满意的食物。例如肯德基,德克士,必胜客等快餐食品不仅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是人们钟爱的食品。

第四:制作过程方便简单。西方的烹饪过程不像中国那么复杂,并不很在意火候,刀工等。而且,他们的大多数食物的作法都是很简单的,例如吃面包,他们就是烤好面包然后蘸着果酱就可以了,很多食物也都是这么迟的。

第五:讲究调味。西方饮食很注重味感,所以在烹饪过程中有很多的调味品,例如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剂。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相同之处有:首先,中西方饮食在吃的时候都很注重氛围,一个好的氛围对人的食欲,心情等都大有帮助;其次,中西方都越来越越重视营养的均衡,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最后,在食物的美感上面,中西方都很注重。不同之处有:首先,中国的饮食在以前只中注重味道和色泽,并不是很注重营养,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也开始注重营养,但是西方的饮食一直都很注重营养。其次,在调味剂方面,中国人常用的多为盐、醋、酱油、花椒、生姜、蒜等,并不像西方那样用黄油,酸奶油,柠檬,橄榄油等调味。最后,中国的食物都是制作的比较精细的,糕点等都很精致,西方人由于性格比较豪爽,他们的食物比较粗放,像牛排等,并没有精细的雕工等。

第二章

中西饮食的餐具差异 在中西宴会上,餐桌上最明显的就是餐具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夹取食物,但是西方人通常使用的是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所以人们的食物通常以谷类为主食,而且中国地处温带,性格比较温柔,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安居乐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在古代以狩猎为谋生手段,他们的食物大多数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下生活,他们必须善于狩猎,善于进攻性。正是由于这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自然的就体现在餐具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和谐的动作,由于性格所致,在餐桌上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温柔的,亲和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也是由于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西方人大多生活在寒带,所以他们的性格比较暴躁。使用刀叉切割食物时,可以体现他们很强的占有欲,而且他们的主食是肉类,所以也需要用刀子切割。此外,中国人的餐具主要以陶瓷为主,这也是由于我国先进的陶瓷烧烤技术所决定的。此外,中国的餐具还有碗、盘、筷子、勺子、小酒杯等。中国的餐具讲究造型、大小、色彩与菜肴的协调,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国家由于比较发达,他们的餐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而且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他们每一种酒都有相应的酒杯,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等,此外就是刀叉了。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不过随着中西方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差别,很多西方人也学着用筷子吃中餐,很多中国人也用刀叉吃西餐,而且在中国,西餐厅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西餐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第三章

中西饮食餐桌礼仪的差异 1宴席方面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相聚在一起,让美味的菜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其乐融融。这种方式营造了一种团圆,礼貌的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传统。而美味佳肴不仅是人们吃的对象,更是将大家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在吃饭期间,大家还会喝酒划拳助兴,非常热闹。西方的宴会核心在于友谊,讲究的是优雅和温馨。与中国人敬酒让菜完全不同的是西方宴席上只能通过与相邻客人交谈来达到交谊的目的,而且西方人不想中国人那样吃喝发出很大的声音,他们吃饭喝酒都是不出声音的,在喝酒时也没有划拳的说法,只是大家拿起来干杯就可以了。还有中国人的宴会菜肴都是在一个大盘子里,人们各取所需,但是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2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则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严格遵守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在参加宴会邀请时,这一差异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应邀时往往会迟到,因为他们认为觉到会主人家感得自己很着急吃饭,所以他们往往比主人家邀请的时间晚半个小时左右才到。在中国,主人家对这种现象早有准备,往往会这期间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如打牌、喝茶、聊天等,让先到的客人消磨时间,等到所有差不多都到的时候才开席。但是在西方国家,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各项活动都会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进行。因此,迟到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现象。正式的宴会要求人们着正装准时参加,如果十分钟后还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和礼仪,这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他在其他人眼中的低位也因此会降低不少。3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的宴会中,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因此形成了“南尊北卑”的观念。南面在中国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吃饭前,人们推推攘攘,争的是面红耳赤,只是为了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位高权重和年长者首先入席并坐首席,然后其他人在入座。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座位排座的标准。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安排作为的标准。在安排作为时,先将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次序。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主人主持将男女宾客分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为:男主人和女主人正对面坐,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照顺时针方向朝外排。

4“男尊女卑”与“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因此有着很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种思想在餐桌上也体现出来。在参加宴会时往往都是男主人参加,如果两人都参加,也是男主人先入座。但是在西方却恰恰相反,西方人的思想是女士优先,在入座是男方都很绅士的让女士先坐,而且,他们的思想是男女平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淡化了许多。

第四章

开胃菜和饭后饮食的差异 1开胃菜的差异

开胃菜目的是为了刺激味蕾,以达到增加食欲等功用。而这些菜肴的量或味道,一般来说与主菜完全不同。

中国的开胃菜通常都是一些泡制和腌制的食物,如酸白菜,辣白菜,萝卜干,此外还会有花生,瓜子等食物。西方的开胃菜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此外还有蔬菜,如生菜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2饭后甜点的差异

饭后吃甜点师西方人的习惯,他们通常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和蛋糕,水果可以补充一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晚餐中的营养物质。就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讲,晚上应该少吃,且吃一些清淡的,甜点是高热量食物,不适合在晚上吃。不过现在。很多中国人也会在晚饭后吃一些水果。

第五章

西方餐桌上的细节

1有椅子的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主人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能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桌上摆好的餐具不能随意摆动。点餐完毕后,将餐巾打开,并对折轻轻放在膝上。餐巾可用来擦嘴或手,但不能用来擦餐具和脸。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拭擦,避免使用自己的手帕。吃到坏的食物或不想吃的食物时,不能吐在盘子里,最好在别人不注意时,吐在餐巾上包起来,并要求更换一块新的餐巾。

2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约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而且要避免两脚交叉的坐姿。在吃饭时要记得抬头挺胸,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不能弯下腰用嘴去吃食物。使用刀叉进餐时,刀叉和汤匙应该根据使用顺序排列。最先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远的外侧,后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近的内侧。吃西餐时要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左手食指放在叉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汤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切食物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的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千万不要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摆,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用另一只手拿纸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叉取菜。

3喝汤时不要撮嘴,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用舌头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果汤菜太热,不能用嘴吹,要等食物凉了以后再吃。喝汤时,用汤勺由里向外舀。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自己的盘子中,匙把指向自己。4吃鱼肉等带刺和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外吐,可用餐巾捂住嘴将鱼刺和骨头轻轻吐出。吃剩的骨头和残渣要放在自己盘子的边缘,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能丢在地上。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卷起面条,然后放入口中。

5吃面包时一般要掰成小块放入口中,不能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将面包掰成小块后在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该先将鸡腿里面的骨头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头剔除后再吃下面的肉,而且要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次切很多,也不要将块切的过大。

7喝咖啡时,如果需要加牛奶或糖时,记得添加后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的时候应该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整个水果去咬,应该用刀将水果切成四瓣,去掉核,皮后,用叉子叉着吃。8万不得已要在中途离席时,最好在上菜的空档,向同桌人打声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后再走,不要打乱整个吃饭的氛围。吃完饭后,只要将餐巾随意放在桌上即可,不必特意叠整齐。

9侍者会经常注意客人的需求。如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就会过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但是一定要记得口头致谢。

第六章

中国烹饪的特色 1刀功细巧

出色的刀工可以使原料有整齐划一的形状,可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中国有着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等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让人眼前一亮,为之震惊。火候独到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3.技法各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

第七章

总结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孕育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但是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全球的统一化,多样的饮食文化正在不断的互补,兼容和创新。从一定程度上说,独特的饮食文化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纽带作用。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饮食文化在相互融合,很多民族文化也正在相互融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以前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只吃红鸡蛋,但是随着文化的交流,生日蛋糕也成了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食物,很多人都被它精美的外形和香甜的口味所吸引。很多西方的饮食也根据中果然的特点进行了创新,例如德克士,肯德基等在中国扩宽市场时就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的食物,如皮蛋汤等。当然,老外们也对很多中国的特色饮食情有独钟。例如饺子,包子等,只是老外们和中国人的吃法不太一样,他们在吃饺子时会把皮和馅分开蘸着奶油吃。还有,很多很多中西方的饮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夹肉馍和西方的汉堡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社会的而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营养均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各国的饮食也都正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如何合理的搭配食物才能使食物的营养最大化的被人体吸收,怎样的烹饪方法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破坏最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营养学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吴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西方饮食文化》 作者:杜莉

孙俊秀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作者:宋宇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信息出版社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作者:王新婷

金鸣娟

出版社:北京林业出版社

5.《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胡自山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6.《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作者:卞浩宇

出版社: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7.《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

作者:邓晓娟(兰州大学)

8.《中国饮食文化的名族传统》 作者:余世谦(复旦大学)

下载中外饮食礼仪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饮食礼仪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范文大全

    浅谈中西方饮食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汉代时儒学成为官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教文化。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

    中外饮食论文

    说起饮食文化,小编为你好好说道说道。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对饮食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消费、实践等过程中,在饮食方面所创造和积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

    中外礼仪

    中国社交礼仪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

    中外礼仪

    婚礼礼仪 一.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古代婚礼礼仪的步骤特为繁复,分别为: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朱有为学号1210520126一、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

    [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2008-04-25 15:2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

    口语考试——饮食差异

    如何正确对待饮食差异 不知道大家今天早上有没有吃早饭呢?我首先想对还没有吃早饭的同学说声抱歉,应为我接下来讲的内容可能会使你们感到无比的饥饿,不过没关系,我们要相信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