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BM)
经历数次兴衰 中国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组
图)文章来源: 腾讯 于 2012-06-08 08:14:00-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
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39192 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其长达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经历数次兴盛和衰落。最近一次的文革浩劫,包括佛教在内的众多宗教在“破四旧”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重创。1982年,中央颁布19号文件,“无神论”开始调整为容纳多种宗教信仰、政府和宗教界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神州大地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在古代中国,造佛需要开山凿像,耗时多年,是一件艰苦卓越的巨大工程,时历千余年而巨佛寥寥。而在当下社会,造佛变成了一种工业化行为,揉杂着政治和商业因素,无论在速度还是规模上,远远超越过去。1993年底在香港大屿山建成的天坛大佛,是中国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制造第一座大佛。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青铜材质,重250吨,佛像连同基座总高约34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佛。天坛大佛创造的第一很快就被无锡的灵山大佛打破。灵山大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青铜材质,通高88米,重700吨,1997年建成,耗资约3.5亿。灵山大佛建成之初,为世界最高的佛像。2008年,无锡又在灵山大佛景区斥资16亿元建造了梵宫,面积达7万余平米,仅装饰用的金丝楠木就用去1400立方米。在2000年左右,天坛大佛、灵山大佛与之前的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列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佛,然而时间不长,这一情形就被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建造的大佛打破。图为2004年,耗资3.6亿的烟台南山大佛落成,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高38.66米,重380吨,当时为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2011年,位于吉林敦化市的金鼎大佛举行开光大典。金鼎大佛项目总投资3.8亿元,为释迦牟尼坐像,总高48米,取代烟台的南山大佛,成为世界最高的释迦牟尼坐佛。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2008年竣工,总投资12亿元,大佛总高208米,其中佛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大佛用黄金108公斤,合金铜3300公斤,特殊钢材15000吨。中原大佛从高度和规模上远远超过无锡的灵山大佛,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大佛。除了使用金属材质,还有一些使用特种材料制成的大佛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由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和监制的世界首尊金玉大佛开光完工。金玉大佛为释迦牟尼造像,总高度约2.56米,宽约1.5米,总重约670公斤,以黄金、白金、翡翠、钻石、宝石为主要材料,当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因海南一旅游景区无力承担供奉此佛像的费用,金玉大佛被挂牌拍卖,当时转让参考价达3.5亿元,而其评估报告认定的价格更高达8.2亿元。2002年,辽宁鞍山一座使用重达260.76吨岫玉材料雕刻而成的大佛举行开光大典,这座玉佛正面为释迦牟尼佛,背面为渡海观音菩萨,耗资约1个亿,现为世界最大的玉雕佛像。在佛教诸神体系里还有为数众多的菩萨,位于浙江的普陀山,是南海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南海观音菩萨像1997年落成,总高33米,重70多吨。位于广东番禺的莲花山望海观音像,1994年建成开光。观音宝像总高度为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1998年,广东佛山西樵山南海观音像建成,观音像为铜质,通高61.9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像。2005年,海南三亚南海观音像举行落成开光大典。这座观音像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高达108米,耗资8亿。三亚观音像超过此前的西樵山观音像,比纽约自由女神像还要高15米。2009年,湖南宁乡投资2.6亿元建设一座世界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沩山观音像高度为99.19米,其中须弥座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地面高度21.9米。2006年,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像落成开光。十方普贤菩萨像耗资5个亿,通高48米,总重660吨,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是目前世界上唯
一、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除了这些已建成的大佛,国内目前还有若干在建和待建的大佛项目。图为在建的江西九江东林大佛,2007年5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后,东林大佛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0亿元。2012年完工后,48米高的东林大佛将是世界最高的阿弥陀佛露天铜铸贴金大佛。同时,东林大佛也是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为数不多的利用僧众捐助自主筹建,没有动用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在建的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工程投资15亿元,菩萨像高76米,加上莲花座底盘总高为99米,建成之后将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位于河北秦皇岛长寿山景区的五佛山大佛,投资5.6亿,建成后高度81米,将成为世界最高的石佛。2011年,正在建设中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大佛处于停工状态,自2009年10月开建的大佛是乌拉特后旗投资5000万元对东升庙进行修缮,并决定修建一座高69米的释迦牟尼站像。据记者向当地市民了解,大佛施工中断,是因为当地政府资金没有到位。在惊叹这些壮观的佛像和雄厚的投资时,民众一定好奇,为何各地的造佛运动如火如荼?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官员腐败盛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泛滥,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濒于崩溃…在此情形下,宗教的社会安抚功能逐渐体现。图为2012年1月23日,在沈阳市慈恩寺众多市民敬香祈福。在五大宗教中,佛教被认为是一个慈悲祥和的宗教,其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最适合国人,政府部门也乐意通过兴佛来助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图为2012年1月,北京雍和宫,数万人抢烧春节头香。目前,少林寺门票100元,中原大佛门票收费120元,灵山大佛风景区门票更是高到210元。在寺庙上的巨大的投资,反过来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图为2006年8月,在河南登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为登封旅游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获得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越野车。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他们的钱财和社会地位以及健康,是拜神灵所赐。特别一些官员富商,更是热衷节日祭拜,他们往往出手阔绰,对成百上千的天价香毫不吝惜。图为2010年5月,湖北宜昌,一位市民在三峡古佛寺燃烧一根高2.4米、重约10公斤的檀香。众香客们少则百元,多则上千元上香礼佛,寺庙香烛、鞭炮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烧香求神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活动,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产生过亿“营业额”的成熟“产业”。图为2011年2月,上海龙华寺,僧人手中拿着一沓信众捐赠的香火钱。现实中国,各地广建庙宇,缭绕烟雾背后,已不再是打坐修行的和尚,而是见钱眼开的开发商,他们花钱塑像,投资建庙,然后守“佛”待兔、等人烧香、大发横财。图为2007年1月,一名假和尚在西安街头行骗被识破后,仓皇逃跑。回顾历史,不管是什么宗教,总摆脱不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兴衰足以印证。图为1966年,北京颐和园里的佛堂被砸,百年古佛被推倒。2008年拍摄的南京定山寺遗址。定山寺是中国禅宗创立者达摩祖师驻锡的寺院,历史上曾经号称南朝佛寺之首,然而如今之景象,让人不禁联想想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二篇:经历数次兴衰 中国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组图)
经历数次兴衰 中国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组图)
经历数次兴衰 中国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组图)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其长达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经历数次兴盛和衰落。最近一次的文革浩劫,包括佛教在内的众多宗教在“破四旧”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重创。1982年,中央颁布19号文件,“无神论”开始调整为容纳多种宗教信仰、政府和宗教界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神州大地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在古代中国,造佛需要开山凿像,耗时多年,是一件艰苦卓越的巨大工程,时历千余年而巨佛寥寥。而在当下社会,造佛变成了一种工业化行为,揉杂着政治和商业因素,无论在速度还是规模上,远远超越过去。1993年底在香港大屿山建成的天坛大佛,是中国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制造第一座大佛。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青铜材质,重250吨,佛像连同基座总高约34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佛。天坛大佛创造的第一很快就被无锡的灵山大佛打破。灵山大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青铜材质,通高88米,重700吨,1997年建成,耗资约3.5亿。灵山大佛建成之初,为世界最高的佛像。2008年,无锡又在灵山大佛景区斥资16亿元建造了梵宫,面积达7万余平米,仅装饰用的金丝楠木就用去1400立方米。在2000年左右,天坛大佛、灵山大佛与之前的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列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佛,然而时间不长,这一情形就被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建造的大佛打破。图为2004年,耗资3.6亿的烟台南山大佛落成,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高38.66米,重380吨,当时为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2011年,位于吉林敦化市的金鼎大佛举行开光大典。金鼎大佛项目总投资3.8亿元,为释迦牟尼坐像,总高48米,取代烟台的南山大佛,成为世界最高的释迦牟尼坐佛。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2008年竣工,总投资12亿元,大佛总高208米,其中佛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大佛用黄金108公斤,合金铜3300公斤,特殊钢材15000吨。中原大佛从高度和规模上远远超过无锡的灵山大佛,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大佛。除了使用金属材质,还有一些使用特种材料制成的大佛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由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和监制的世界首尊金玉大佛开光完工。金玉大佛为释迦牟尼造像,总高度约2.56米,宽约1.5米,总重约670公斤,以黄金、白金、翡翠、钻石、宝石为主要材料,当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因海南一旅游景区无力承担供奉此佛像的费用,金玉大佛被挂牌拍卖,当时转让参考价达3.5亿元,而其评估报告认定的价格更高达8.2亿元。2002年,辽宁鞍山一座使用重达260.76吨岫玉材料雕刻而成的大佛举行开光大典,这座玉佛正面为释迦牟尼佛,背面为渡海观音菩萨,耗资约1个亿,现为世界最大的玉雕佛像。在佛教诸神体系里还有为数众多的菩萨,位于浙江的普陀山,是南海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南海观音菩萨像1997年落成,总高33米,重70多吨。位于广东番禺的莲花山望海观音像,1994年建成开光。观音宝像总高度为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1998年,广东佛山西樵山南海观音像建成,观音像为铜质,通高61.9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像。2005年,海南三亚南海观音像举行落成开光大典。这座观音像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高达108米,耗资8亿。三亚观音像超过此前的西樵山观音像,比纽约自由女神像还要高15米。2009年,湖南宁乡投资2.6亿元建设一座世界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沩山观音像高度为99.19米,其中须弥座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地面高度21.9米。2006年,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像落成开光。十方普贤菩萨像耗资5个亿,通高48米,总重660吨,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是目前世界上唯
一、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除了这些已建成的大佛,国内目前还有若干在建和待建的大佛项目。图为在建的江西九江东林大佛,2007年5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后,东林大佛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0亿元。2012年完工后,48米高的东林大佛将是世界最高的阿弥陀佛露天铜铸贴金大佛。同时,东林大佛也是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为数不多的利用僧众捐助自主筹建,没有动用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在建的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工程投资15亿元,菩萨像高76米,加上莲花座底盘总高为99米,建成之后将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位于河北秦皇岛长寿山景区的五佛山大佛,投资5.6亿,建成后高度81米,将成为世界最高的石佛。2011年,正在建设中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大佛处于停工状态,自2009年10月开建的大佛是乌拉特后旗投资5000万元对东升庙进行修缮,并决定修建一座高69米的释迦牟尼站像。据记者向当地市民了解,大佛施工中断,是因为当地政府资金没有到位。在惊叹这些壮观的佛像和雄厚的投资时,民众一定好奇,为何各地的造佛运动如火如荼?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官员腐败盛行,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泛滥,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濒于崩溃…在此情形下,宗教的社会安抚功能逐渐体现。图为2012年1月23日,在沈阳市慈恩寺众多市民敬香祈福。在五大宗教中,佛教被认为是一个慈悲祥和的宗教,其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最适合国人,政府部门也乐意通过兴佛来助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图为2012年1月,北京雍和宫,数万人抢烧春节头香。目前,少林寺门票100元,中原大佛门票收费120元,灵山大佛风景区门票更是高到210元。在寺庙上的巨大的投资,反过来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图为2006年8月,在河南登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为登封旅游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获得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越野车。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他们的钱财和社会地位以及健康,是拜神灵所赐。特别一些官员富商,更是热衷节日祭拜,他们往往出手阔绰,对成百上千的天价香毫不吝惜。图为2010年5月,湖北宜昌,一位市民在三峡古佛寺燃烧一根高2.4米、重约10公斤的檀香。众香客们少则百元,多则上千元上香礼佛,寺庙香烛、鞭炮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烧香求神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宗教活动,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产生过亿“营业额”的成熟“产业”。图为2011年2月,上海龙华寺,僧人手中拿着一沓信众捐赠的香火钱。现实中国,各地广建庙宇,缭绕烟雾背后,已不再是打坐修行的和尚,而是见钱眼开的开发商,他们花钱塑像,投资建庙,然后守“佛”待兔、等人烧香、大发横财。图为2007年1月,一名假和尚在西安街头行骗被识破后,仓皇逃跑。回顾历史,不管是什么宗教,总摆脱不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兴衰足以印证。图为1966年,北京颐和园里的佛堂被砸,百年古佛被推倒。2008年拍摄的南京定山寺遗址。定山寺是中国禅宗创立者达摩祖师驻锡的寺院,历史上曾经号称南朝佛寺之首,然而如今之景象,让人不禁联想想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者反馈分开来看问题,先说造佛像,的确是有功德。但必须出于自愿,出于对佛教的发扬光大的理念。其实,真正的功德,不是在一个佛像,而是理念。佛像造的再大,也不够大。你能大过华藏世界卢舍那世尊的真身吗?按照佛理,所有的宇宙万物,都在卢舍那如来的报身之中。所以,纯粹的追求大小,是不如法的。佛陀法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应用周遍法界,不能太着相了。中国的禅宗之所以在历次的灭法运动中保留下来,就是和禅宗的修法有莫大的关系。当然,不同的门派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仅仅是因修行人的机缘不同而已。唐朝时期兴盛的唐密,就是因为对法器的需求太过,导致过分的奢华。在灭法运动中,法器,法本的大量销毁,导致法门的失传。然而禅宗的“不立文字”的教义使禅宗得以流传。其实,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各个法门的兴衰也是如此,因缘的必然结果。虽然佛陀的真实教理无论人们宣扬与否,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但是因缘的不同,会影响一个人听闻教理的契机。再一点,拜佛不必执着于的佛像的高低,烧香不必执着于香的大小。如果说你的拜的佛像大,你烧的香大,所以你的功德就大,那真是大妄语。《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所以,当下一念清净,一念慈心,就是供养诸如来,功德无量。世人只是看到外在的佛像,不能悟入自己心中的真佛。佛陀所说的“我”,不仅仅指的是佛陀自己,也是指我们所有众生的真我佛性。这不是磕头,烧香,捐钱可以得来的。福德与功德,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由此看来。由政府大兴土木的建造佛像,可能已经背离的佛教的初衷。其中是非功过,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无论如何,把持的住,安定的住,才是正途。对于真正的修行人,吃苦是修行,享福也是修行。因为他不把吃苦当成吃苦,不把享福当成享福。此中易趣,只在自心明了,旁人无法从外相上分别。除非你有“他心通”的神通。好与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完全在人心。看到大佛,一念信心,就是功德;看到别人拜佛,一念反感,就是罪孽。完全在自己的心。佛是大觉者。他不需要你拜,不需要你求,不需要你的钱。需要这些的,恰恰是拜佛的人。不明白这点,跑去拜佛,甚至诬谬佛教为个人崇拜,大错特错。------------------------其次回答“庐山”的疑问,因为这是对佛教的污蔑。一切善恶好坏,都在人心。人心就是镜子,自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会把世界看成什么样。聪明的人,看人人都觉着聪明;善良的人,觉着人人都是好人。就是这样。“庐山”的疑问,不是佛教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心有嗔曲,未免误导他人。试答如下:1.“佛教是个人崇拜,专制独裁文化的提倡者--拜佛菩萨,给宗教导师磕头,神化宗教导师现象是传统;”答:已经说过了。佛,菩萨不需要你的磕头,不缺你这一个头。你磕于不磕,佛菩萨还是佛菩萨,宗师还是宗师,没有丝毫的增减。都是修行人为了修行,为了成佛,而自己磕,自己修。就像你上学,放学了有家庭作业一样。老师真的需要你为他做作业吗?呵呵!一个道理。只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所有才有些强制。长大了就知道,学习都是给自己学的。磕头,就是这样的。真正修行的成就者,不光给佛菩萨,导师磕头,而且给任何人都磕头。给亲人磕头,给仇人磕头,给神仙磕头,给畜生磕头,给一切众生磕头,给自己磕头。为啥?众生于佛,没有任何的区别。所谓的区别不在外面,而是在你的心里而已。如此,就是大学毕业了。呵呵。不用老是监督你做作业了,而知道自己学习。你看看大学校园里的,都是自己发奋学习的,考托福,考雅思,要出国。还真的和释迦摩尼佛教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是一个意思。2:“佛教讲福田,供养,是中国送礼文化,腐败文化的提倡者”答:真正的福田和供养,是建立在佛教“三轮体空”的理念上。即,不执著于供养人(比如,是不是我要亲自怎么怎么),被供养着(佛菩萨是不是有差别啊,这个管财运,那个管官运),和所供养的物品(比如,钱多好,香大的好)的基础上,回向一切供养功德。此才是真正的供养。供养不在于是否是实物,最上乘的供养,是法供养。讲法,传法,修法。这是供养佛菩萨的法身,也是供养自己的法身。《维摩诘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供养没有优劣,优劣在自心。贪财的人爱钱,觉着钱最好,供养钱功德最大;爱法的人,法供养功德最大。供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自己的贪欲。如果因为供养,而有所求,反而产生更大的贪欲,这就不是供养了。而成了世间的做生意。供养的功德,就会成为有漏的福德。就像送礼,成了利益往来。不懂其中的区别,妄加评说,罪莫大焉。3.佛教讲万法皆空,以佛为宗,是敌视法律至上,提倡人治的;答:佛教对于有很大执着的人,说空法;对于念念皆空的人,说实法。其实,法无定法,因心而有,因错而有。因为有错,所有要修法,改正错误。错误改正了,就不要一直抱着法不放手了。《金刚经》上说,法为舟筏,应于舍弃。佛教是以佛为宗。但是指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自心的佛。换句话说,就是以心为宗。万法都是要归宗的。佛陀在灵山法会上,大迦叶尊者拈花微笑,佛陀即印证 “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并将此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代代相传。看清楚了,传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法,不是空,也不是实,而是妙心。真正的成就者,不着空有,不离空有。如此双运,无上法门。试想想,一个没有如此执着的人,怎么会有你说的问题?4.佛教讲万法唯心,是轻视科学技术,重道轻器文化的根源;答:佛教是人类还没有真实的科学,科学也包括在佛教的教理中。佛陀千年前就说过,一滴水中有无数无量众生,现在科学证明。佛陀说,一念三世,三世一念,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无有固定的时空。现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证明了。空间和时间,仅仅是人对能量认知所产生的分别念。不存在真正固定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科学,最后都还是人来感受,心来感受。所以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5.而且佛教里还有大量迷信内容,刀枪不入方法。《法华经普门品》、《大悲咒》等。答:你认为是迷信,所有永远不会拥有这些神通。但不影响他们的存在。对于物质的定义,从心的角度来讲,就是大脑对不同种“波”的感知和反应。知道恐怖电影是假的,所以不害怕,也并不是什么神通。只有深陷恐怖电影之中,被吓的体无完肤的人,才会觉得,不害怕的人是真英雄,有神通。很平常的修法现象,却被说成神通,还是太执着。《法华经普门品》和《大悲咒》,宣说的都是了意的最上乘佛法,是给知道自己在电影院里的人说的。告诉你,你在电影院,电影上的都是假的,仅此而已。对于已经被吓到人,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会明白。其实,救你出苦海的,不让你害怕的,决不是这一两本经书,一两个咒。你恐怖不是因为没有它,你不恐怖也不是因为你有了它。而是有了它以后,你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自己不害怕了。没有人会真正的另外一个人害怕或者不害怕,能左右这些的,只有自己的心。6.所以,说:“佛教是文明的垃圾!”,一点都不为过!答:前面说过了。人的想法很有意思,其实就是一面镜子。镜子的一面是自己的心,一面是这个世界。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就会映射出一个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他人,怎样的评判,怎样的宗教。
第三篇:中国新乡村运动的方向之争
中国新乡村运动的方向之争
是自上而下由官方来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己来进行?就在中国新乡村运动呈现明显的方向之争的时候,《南风窗》主笔章敬平的新著《南平寓言》尝试着给出了一个已被验证的答案。出版此书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宣称,或可在政界学界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南平寓言》,以“中国农民问题是个球”为隐喻,倡导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民
问题的新思维。这本继《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领域的另一力作,在中国新乡村运动的方向之争上,既反对简单的自上而下,又不同意纯粹的自下而上。
近年,中国最显赫的经济智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一直在大张旗鼓地号召中国进行一场“新乡村运动”,以改变乡村的落后情境。主张“新乡村运动”的人们很多,只是在路径和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般而言,处江湖之远的“在野派”学者主张“自下而上”。居庙堂之高的官方学者倡导“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论”是国际上颇具影响的“通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等西方经济学家们都有过充分的论证。农民的问题是穷,但穷的问题又是什么?部分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基本认识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有问题,农民没有民主,没有国民待遇。应该给农民以民主,让他们用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家致富。
“自上而下论”是官员阶层广泛流行的“共识”。他们认为,民主,国民待遇这些制度要素不能在一夜间还给农民。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最为底下的农民阶层享受最高层次的民主,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自上而下是执政党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办法,从1960年代初叶人民公社体制下放、搞“队为基础”以后必然进行的“四清”,到1980年代大包干推行以后随即进行的“清财”,都证明这种观点的实用和有效。正如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所说,由于我国仍然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因此,只要党中央重视,让下去的干部带着资金、技术等农村稀缺资源,即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章敬平在考察执政党主导的南平实验后,于《南平寓言》中倡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南平经验”。三度考察过南平实验的温铁军认为,自上而下论的缺陷在于,与我国当前仍然维持“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和“党管农村”的政治传统,确有本质上难以协调的问题,且时间太长,对于迫在眉睫的、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也可能有远水不解近渴之虞。“自上而下论”的缺陷在于,可能起作用于一时,难以维持长远。而南平实验恰恰在于创造性地把这两个不同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上而下地派干部为手段,以帮助农民自下而上地建立基层民主制度为目标。此外,下派干部把资金、技术等在农村属于高度稀缺的要素带下去,能够启动农村过剩资源加快向资本转化,同时以执政党的制度建设保证农民分享资本化的收益。
《南平寓言》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没有像温铁军等学者的论说那样晦涩,也不是像西学背景深厚的人们论述的那么浪漫,希望把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生动的章敬平,经由跌宕起伏的故事冲突和人物命运,将中国新乡村运动的方向诠释得简单明了。
第四篇:郑永年中国反腐运动的新政治意蕴
郑永年:中国反腐败运动的新政治意涵
郑永年
2014年05月20日
郑永年专栏
中国新一代领导层和新一届政府产生以来,就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反腐败运动,至今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领导人和政府都会发动反腐败运动。但一些敏感的观察家已经发现,这次反腐败从各个角度来说,和以往很不相同。到底不同在哪里呢?人们也说不清楚。这次反腐败的意涵,不是仅仅从其所已经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所能说清楚的,必须把反腐败运动的深刻意义,置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政治大环境中来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在转型,官场的腐败模式也在持续变化之中。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腐败表现出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首先是腐败数量的巨大。早期的腐败是以万计数,现在是以亿来计数,有些案例甚至以数十亿、百亿来计数。第二,犯案官员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央提苍蝇、老虎一起打,但人们发现苍蝇、老虎似乎到处都是。第三,腐败官员的层级越来越高,从部长到政治局委员犯案者数量也不少。如果继续追究,就有可能发现更高级别的官员。第四,腐败已经具有了集团的性质,不再局限于单独的个人。在地方政府这一层面,官员的集体腐败案在1990年代中期就存在了,并且位数不少。发展到今天,这种集团性腐败已经发展到中央级别的官员了。
在一个层面,腐败的这些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制度建设跟不上经济变迁。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今天的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同时,中国并没有足够的政治体制改革,老的体制早已经弱化;新的、健全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从总体上说,现行体制已经很难承担吏治的责任。例如,现在官员经济腐败的规模如此庞大,已经超出人类理性的计算。如果腐败几百万,人们还可以用理性来解释。但是,那些规模大到数十亿、数百亿的案件用什么来解释呢?不用说官员一辈子了,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财到底要干什么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腐败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自明了。大面积、大规模的腐败关系到执政党的合法性。“腐败要亡党亡国”是中共再三强调的。中国尽管没有民主国家那样的选举制度,但在政府和人民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不言自明的“社会契约”。传统上,皇帝统治社会是“天命”,一旦失去“天命”就会被推翻。朝廷的腐败就是失去“天命”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天,尽管人们不相信“天命”了,但如果腐败不能整治,政权还是有可能不保。很多年里,执政党高层也一直在强调,官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如果用不好人民所给的权力,人民是可以收回这个权力的。一句话,官员的腐败会单方面毁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失去合法性。
这个道理可能谁都懂,但对一些干部官员来说,并不想知道历史上经常发生的王朝更替对自己有什么关系?国家的兴衰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少有官员能够超越自己的、家族的和小圈子的利益去考量整个政党和国家的利益。尽管历届政府都反腐败,但腐败者照常我行我素,变本加厉,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今天的腐败和以往的腐败有什么区别?这里的情况很复杂,简单地说,寡头经济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成为腐败的经济制度基础,而一些经济寡头开始转向政治,既“玩”金钱又“玩”权力,从而严重恶化着中国总体政治环境。无论是政府本身的治理能力,还是老百姓对政府越来越甚的抱怨和不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反腐败就是反寡头
因此,这次反腐败有了新的政治意涵,那就是反寡头。
中国经济寡头的形成有其体制原因。计划经济时代,整个国民经济是官僚经济,各级政府管理所有经济活动。在这个体制下,国民经济被部门化,分成石油、电子、钢铁、煤炭、水利等领域,并且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治理。这是一种变相的“封建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经济管理的部门化制度特征并没有变,只不过是随着产业的变化,增添了新的经济部门,例如电信和金融等。
在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抓大”的改革,就是组建庞大的国有企业集团,试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改革的本意没有错,并且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也很成功。不过,因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没有到位,国有企业的不同领域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国有企业的高利润来自垄断而非市场竞争力。部门经济的高度垄断性便是经济寡头的经济制度基础。
除了经济制度基础,经济寡头的形成背后还有诸多政治因素。首先是高层领导人的背景。中国的领导层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必须是多元的,这是治理一个庞大国家所必需的。但来自不同背景的领导人必然对政治运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年来,一些高层领导人来自国有企业,他们和原来的“领地”仍然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仍然保留着行政级别,主要国有企业(央企)老总本身也是政府官员,这就使得这种关系更加变得有机不可分。
另外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中国的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为了便于管理,中国把治理功能分成不同的领域,即中国所说的“口”,例如党务口、政法口、宣传口等。在高层(政治局和常委)实行的是权力分工原则,不同的“口”由不同的领导人负责,并且往往是一个领导人在他所管辖的“口”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各个“口”之间只有分工,而缺少协调机制,往往形成“山头主义”。一旦经济寡头的情形和这种高层领导权力分工结合起来,经济寡头就拥有了无比强大的政治力量。
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寡头开始试图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寡头不仅分割了中国的国民经济,而且在“富可敌国”的情况下,经常在政治上变得具有野心。从这次反腐败所发现的情况来看,这些寡头一方面通过各种关系向地方和基层延伸,其操作方式往往是黑社会性质的,另一方面也往上延伸到权力核心,干预国家政治。这种情况使得中国总体政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治理。在中共十八大之前,中国发生了多少政治方面的事情,使得外界非常担忧中国高层的政治稳定问题。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和经济寡头向政治领域延伸是有关联的。
寡头政治颠覆民主
中国必须通过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来消除经济寡头,尤其是防止其转型成为政治寡头。台湾“黑金政治”的教训中国要吸取,俄罗斯、乌克兰等一些后共产主义国家的共同政治教训更要吸取。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黑金政治”,金钱操纵和影响政治合法化,造成了台湾今天的政治格局。俄罗斯叶利钦(耶尔辛)时代,在短时间里经济快速寡头化,并且具有了足够的实力来主导国家政治。只有到了普京时代,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这个势头遏制住。
今天的乌克兰更是如此,寡头之间的激烈争斗,引发地缘政治之争,把国家推向了解体的边缘。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说明了,政治寡头一旦形成,并且他们之间开始进行竞争,“民主化”就变得不可避免。但这里的“民主”仅仅是假“民主”之名实现寡头之间的恶性竞争。所有的寡头都会用异常漂亮的政治口号,通过欺骗民众来实现自己的野
心。寡头政治下的政党政治就是寡头政党,政党只是名,寡头通过政党操纵国家政治才是实。不同的寡头不仅寻找国内的支持者,更是寻找外国的支持力量。结果,既牺牲了国内民众的利益,也牺牲了国家的利益。一旦寡头形成,民主政治只能是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劣质民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反腐败运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抓“苍蝇”和“老虎”的层面,要使反腐败运动更具有政治意义,必须深入到反经济寡头,切断经济寡头向政治延伸的途径。或者说,反腐败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全的政治环境。没有这个环境,民众对执政党的抱怨和对政府的不满会越来越甚,执政党和其政府的合法性也会继续递减。一旦寡头经济演变成寡头政治,中国就很难避免叶利钦时代的俄国,更说不定是今天乌克兰的局面。寡头之争必然会造成执政党和国家的分裂。上世纪30年代军阀割据的经验也应当很好地总结,军阀也是寡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营造健全政治环境的基础上,必须确立预防寡头经济和寡头政治的体制。首先要改革产生经济寡头的经济制度基础,对国有企业集团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这个目标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但这些年并没有什么进展。在一些国有企业集团演变成为寡头经济之后,这些年来讨论国有企业改革也俨然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反垄断、市场化、去行政化和透明化,都是国有企业集团可以引入的改革。
同时,国有企业集团也必须引入有效的人才制度,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向社会招收人才,而不能沦落为权贵交换“人才”的封闭的制度。应当强调的是,国有企业集团的“私有化”,无论是通过正在讨论的“混合所有制”还是通过类似九十年代的“民营化”,都无助于消除寡头;相反,这种做法必然演变成为“内部私有化”,从而加速寡头的产生和壮大。叶利钦时代的俄国是私人寡头,乌克兰也是私人寡头。
同时,中国也要确立专业的政治管理者。这方面,可以向中国的传统学习很多有益的经验。中国的传统制度设计切断了商人和儒家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尽管掌握权力的人也会努力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途径寻求财富,但掌权者本身不会成为“商”的一部分。再者,商人的财富更不能直接转化成政治权力。商人的家族成员如果要获得政治权力,就必须通过和其他人一样的正常途径,把自己转变成为“士”而进入统治集团。这个原则今天也适用。把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隔离开来的制度,有利于清廉政府的建设,更有利于规制型政府的建立。
在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可以直接转化为政府官员,也就是说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可以直接转换。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这种关联既是寡头形成的制度根源,也是经济政治腐败的制度根源。同样,中国一直在致力于规制型政府的建设,就是要确立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监管,但成效不大。这不难理解。在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可以直接转化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就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情形,不可能有规制型政府。
中国的腐败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使得反腐败运动不仅仅是要解决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更是重建政治生态的问题。如果任由寡头经济演变成寡头政治,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政治就会变得毫无希望;社会成员即使不满,也可以抗议,但在寡头的主宰下也会力不从心,沦为寡头操纵的对象。因此,今天的反腐败应当也必须深入下去。当然,正如历次反腐败运动所展示的,今天的反腐败运动最终能否提升到制度层面,通过各种健全的制度来避免寡头经济和寡头政治,人们当拭目以待。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单元整合教案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单元整
合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
(二)专题知识总结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中外关联
1.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2.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比较
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
(1)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但不是先知先觉的预言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研究的指南,但不是僵化凝固的教条。
(2)号称“当代西方头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霍布斯鲍姆列举出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的三条理由: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业已完成的理论,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说,因此,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和存在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某些具体结论是根据19世纪中后期的情况提出来的,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有些结论已丧失其适用性;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是在尚未占有全部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或是出于现实革命斗争的考虑提出来的,因而难免有片面之误。
(3)因此,今天不能机械地拘囿于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做出的具体结论,不能摘引他们的只言片语生搬硬套,而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客观实际,对史学研究对象、思维方式进行深入反思,力求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为基础的新观念对历史作出新的解释。霍布斯鲍姆说:“充满生气的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引文不够用的地方开始的。”(姚太中、程汉大:《史学概论》,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
(1)第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理由如下:
①第一国际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对蒲鲁东主义斗争的胜利,使其中一些蒲鲁东主义者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大批优秀的工人革命家脱颖而出,成为巴黎公社的骨干。
②国际的巴黎支部在巴黎公社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而且工人阶级的精华都属于国际,他们都浸透了国际的思想。
③公社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教、妇女、外交方针,基本上体现了国际的精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2)第二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法国民族传统的产物,同时,国际精神的影响,对公社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说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同法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不恰当的。论据如下:
①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发生的。
②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所发布的一系列文告来看,他们要求建立的不过是地方自治政权,对全国政权的要求也仅仅是有工人代表参加的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③公社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公社内部组织采取建立工作委员会来代替政府各部,以武装的国民自卫军代替常备军,更是法国民族传统的继承。(洪韵珊:《关于巴黎公社产生渊源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2期)(3)第三种观点强调巴黎公社革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迫于外部形势和传统的影响,但更强调这次革命的自发性。理由如下:
①3月18日起义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出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危机,进而触发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②经典作家说过:“巴黎的起义完全是由巴黎的工人发动的”“公社是自发产生的,谁也没有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去准备它。”
③第一国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促使公社诞生,但国际精神对巴黎的工人阶级是有影响的。(赵瑞芳:《对巴黎公社的再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3 中国史学界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
(1)关于十月革命的前提。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一直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十月革命纯粹是“历史的偶然”。傅树政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从整体上看,当时俄国是先进与落后两重经济并存的国家。它的工业高度集中,某些部门高度发展,但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占主要地位,农业人口占多数。俄国是世界列强之一,但经济上又依赖更发达的国家。正是俄国经济中的先进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傅树政:《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1984年第2期)夏景才指出,俄国不仅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条件,而且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最明显、最全面、最集中。此外,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力量,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以及广大的革命群众。所以,西方人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夏景才:《试论十月革命的前提和特点》,《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2)关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杨存堂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其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落后的俄国。俄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内各个领域存在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正是这种落后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从而为革命埋下了火种。其二,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里。由于俄国参加了大战,并多次遭到失败,损失惨重,国家面临崩溃,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不顾国家安危、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样就把社会主义革命推上日程。(杨存堂:《论十月革命的特殊性》,《苏联历史问题》1982年第2期)(3)关于十月革命时期工农联盟问题。徐天新指出,斯大林说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口号是“联合贫穷农民、中立中农、反对城乡资本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权而斗争”。这个提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布尔什维克党在2月至10月的革命准备时期,并不是中立中农,而是联合全体劳动农民(包括贫农和中农)一起夺取政权的。这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从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纲领,从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农村工作,从布尔什维克党对待农民的政策中都可以看到。(徐天新:《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的农民政策》,《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4 关于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
(1)比较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比较现代化研究的影响下,不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围绕着“传统—现代”这个路径来分析,甚至那些并非专门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论著也以社会转型为中心来解释和评价与此相关的其他历史问题,从而使中国政治研究具有浓厚的“社会—历史研究”特色。
(2)国家—社会关系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通常被扼要地概括为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一个研究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与国家相对的二元性质,关注的是那些不能与国家混淆或不能被国家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基本上,在中国政治研究者这里,这一关系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基于各自所具有的发展逻辑和自主性而展开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非激进的互动取向同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生态特征是相联系的。
(3)新制度主义。
①新制度主义是一种主张把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以解释长期经济变迁成因的理论,新制度主义把“制度”理解为一系列包括正式约束(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非正式约束(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社会的“博弈规则”。
②所谓博弈就是选择,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通过影响个人选择而对一国的经济绩效产生积极作用。这样,历史的进步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应该到制度变迁中去寻找原因。
学科素养培优
——选择题之转换法和史观分析法
(一)转换法
在做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试题中的材料信息、情境,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换。(1)将试题中有关历史叙述、特点、评论的信息转换为具体的事件、现象、制度、人物、历史概念等。例如,某题中有“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西汉贾谊《论积贮疏》)这一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将“本”转换为农业、“末”转换为工商业,那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就可理解为重农抑商。
(2)将试题中的图片、人物、符号等转换为具体的历史知识。例如,19世纪末法国明信片上的漫画《宰杀中国龙》(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将画中任人宰割的龙转换为中国,将画中西洋长相的人物转换为西方列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出“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利用试题中具体的历史时间转换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世纪和18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通过“18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
[例1]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 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政府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不平等 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 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 [提炼信息] 鸦片战争'平等待遇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将题干中的信息转换为具体的历史知识。将“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转换为明清的朝贡外交,将“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转换为西方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明清以前的中国与外国特别是与西亚、非洲等地区是有平等往来的,故A错。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西方国家均没有平等对待历届中国政府(如清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B错。鸦片战争前,明清与外国的关系主要通过朝贡贸易维持,明清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所有与中国往来的或欲与中国往来的国家视为朝贡国,因此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朝贡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中西方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C正确,D错误。
[答案] C [解后反思] 全面理解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全面理解掌握。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朝贡贸易不是传统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部,除此之外也有平等的、以追求利益
为目的的对外贸易,如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一度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其次,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朝贡贸易也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关系,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绝大部分是通过朝贡贸易来维系和体现的。最后,鸦片战争后,朝贡贸易及朝贡体制逐渐瓦解。
[例2] 下面是1947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名为“西来的风”的漫画。漫画中写有“欧洲”的木屋上的风车被写有“欧洲复兴计划”的风吹动起来。此漫画旨在()
A.赞扬西欧各国正协力重振欧洲经济 B.批评苏联对美国援助欧洲的抵制 C.说明西欧国家愿意接受美国的援助 D.揭露苏联对西欧国家的军事威胁
[提炼信息] 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可将材料中的“西来的风”转换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刊物登载这一漫画和漫画中欧洲风车被吹动起来,反映了漫画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赞扬,所以C符合题意。A项所述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漫画没有苏联方面的信息。
[答案] C [例3]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这表明英国提倡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A.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强大的工业实力 C.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D.国际贸易准则
[提炼信息] 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并非行善之举
[解析] 利用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和关键信息“自由贸易”,可将该题题干转换为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A与题干中“并非受经济学启发”矛盾,排除。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为扩大市场、积累财富而主张自由贸易,B项正确。“推动全球贸易发展”与题干中“并非……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矛盾,故C项错误。国际贸易准则在19世纪还未制定出来,D项错误。
[答案] B [解后反思] 19世纪英国的另一面
19世纪的英国,除了“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等光鲜的一面外,还有历史课本叙之不详的另一面:尽管国际地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显赫,但是国内却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工商业已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涌入城市的工人不断增加,但议会两院仍由极其保守的世袭贵族和土地贵族把持着。这时,被拿破仑战争弄
得精疲力竭的欧洲大陆为英国工业所能提供的出口市场十分有限,因而英国的失业人口猛增,工资下降。而土地所有者却实行谷物的关税制,以抑制粮食的廉价进口,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苦难。饥饿、罢工使英国的进步力量开始认识到,如果想要避免革命,就必须进行政治和社会的改革,于是就有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
[例4]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的演讲()A.肯定了巴黎工人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 B.谴责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C.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苏俄的愿望 D.颂扬了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提炼信息] 李大钊'新精神'庶民'资本主义'劳工主义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新精神”“庶民”“劳工主义”“新纪元的世界改造”,转换出李大钊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1871年,与题干中“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矛盾,故A错。“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与题干中“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矛盾,故B错。李大钊演讲的内容只符合十月革命,且是对十月革命的充分肯定,故C正确。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军阀的运动,与题干中“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矛盾,故D错。
[答案] C [解后反思] 做选择题也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做选择题,决不能忽视判断备选项的依据。如果题干是历史材料,题目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评价等,那么,一定要读懂材料并根据材料判断备选项。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类选择题的做题正确率。上题中,李大钊的演讲是历史材料,可将四个备选项看做是历史认识或历史评论:A、B、D三项不仅缺乏材料依据,且与材料矛盾,故错误;而C项则在材料中有多个对应信息,故正确。
[小结] 转换法是一种容易掌握且很实用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转换法适合史实理解类的选择题,这类题,题干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考查的史实,而是提供了关于这一史实的时间、特征、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做题时,要将相关信息转换为明确的历史知识(史实性概念)。运用转换法解题要注意:转换的依据必须是所学知识和试题信息(包括题干和备选项),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保证转换的正确性;转换的对象有可能是题干中的材料、情境,也有可能是备选项,要视具体的试题来定。
(二)史观分析法
史观分析法适合于需要运用史观分析、判断备选项的题,或需要对题干材料及其情境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判断其反映哪一种史观的选择题。
(1)隐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不是几种史观,试题也没有要求用某种史观来理解题干信息和选项,表面上与史观无关,但实际上需要运用史观理解备选项,从而选出答案。
[典例1] 简又文(1896~1978年)先生认为,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而罗尔纲(1901~1997年)先生在《太平天国史》(1958年出版)中却热情讴歌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两位太平天国史专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大相径庭,这一现象表明()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 D.历史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延续
[解析] 在此题中,两位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太平天国运动做了不同的评价。简又文先生从文明史观的视角批判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罗尔纲先生从革命史观的视角赞扬了太平天国反侵略的革命性。综合分析备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
[答案] A(2)显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是几种史观,要求判断题干材料或情境反映了哪一种史观。
[典例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解析] 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前提是要熟悉几种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主要观点。然后再抓住题干材料的主要信息,判断其与哪一种史观的主要观点符合或一致。比如,抓住本题题干信息“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即可判定是全球史观。
[答案] A [例5]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是()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提炼信息] 林则徐'向“蛮夷”学习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借助显性史观分析法。解题关键在于弄清评述的对象是林则徐,对林则徐的评价是肯定的,肯定的理由是林则徐早于曾国藩、李鸿章提倡向“蛮夷”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师夷”的内容是夷之轮船、枪炮、火药,总而言之是西方的军事设备及技术。近代西方的军事设备及技术是工业化的产物,而工业化是近代世界的潮流,是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军事,主要目的虽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上符合世界潮流,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展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材料对林则徐的评述体现了近代化史观,D正确。A、B、C三种史观在材料中都没有相关信息。
[答案] D [解后反思] 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关系
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具体地说,在做选择题时,古代史、近现代史试题都可能用到文明史观,古代史试题一般不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去理解。
在复习中,同学们在了解了三种史观主要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要大胆运用其基本观点去分析、认识和评价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例6]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该观点体现了()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唯物史观 D.整体史观
[提炼信息] 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繁荣、增值和扩展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借助显性史观分析法。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作用、突出领导人的作用,题干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A错误。现代化史观反映社会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巨大变化,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B错误。唯物史观突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信息,C错误。材料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由分散走向紧密联系,此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催生了世界经济体,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符合整体史观,D正确。
[答案] D [解后反思] 如何运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首先,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密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7] 亨廷顿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 B.基于单一文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国单极化的目标构建带来文明的冲突 D.多元文明的对话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世界秩序
[提炼信息] 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借助隐性史观分析法(文明史观)。亨廷顿认为,建立在多文明基
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A、B、C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D。
[答案] D [解后反思] 多角度理解文明史观
文明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如18~19世纪欧洲代议制和工业化的扩展,体现了欧洲文明发展中的统一性,但代议制民主在英、法、德又存在差异。此外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基本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有可能形成碰撞与冲突。中国近代史上的数次列强侵华战争都可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
文明的借鉴与融合:既有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与融合,如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三民主义;也有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借鉴与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明的继承与创新:在同一文明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对此前文明的继承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如文艺复兴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