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合教案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
(二)专题知识总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地位及原因
(三)中外关联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
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不同看法
究竟什么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1)多数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说来,凡是肯定孔子积极作用较多的,都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则多强调礼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3)仁和礼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对范畴,仁和礼共同构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4)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
(5)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来概括。教材取第一种观点。2 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
(1)观点1: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董仲舒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观点2: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因此对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应持否定态度。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了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地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于首奎《西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1)观点1: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①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②《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儒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③张传玺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观点2: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郭志坤《评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光明日报》1980年6月10日)4 关于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民族矛盾的尖锐;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2)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关于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的学术争议 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主要有两种意见。
(1)肯定说。侯外庐认为,李贽的思想具有封建叛逆者的鲜明性格,他在不少文章中对儒家的经典和道学进行了批判。李贽以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德观的基础,把传统的神秘的“道”从天上拉回到人世,从而打击了道家的正统地位。
(2)否定说。华山认为李贽是一个反道学的战士,但是“他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竭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陈曼平、张克认为,“李贽的政治思想不是别的,正是传统的儒家政治观”。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评价、评述类设问
[例1] 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①,“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②。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③。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步骤四:结合上述分析,调动所学知识,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是片面的,应坚持全球史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答案] 评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例2] 民主改革与发展经济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英国改革简表
——摘编自特里维廉《英格兰史》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的改革。[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步骤三:结合步骤二分析出的信息,归纳概括第一小问的答案。步骤四: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联系答题模板,回答第二小问的评价。
[答案] 特点:民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为解决民生问题而立法;时间长,具有渐进性等。
评价:通过责任制内阁的建立、1832年议会改革、实行两党制等逐步完善代议制,使民众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英国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改革的样板,但与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题突破]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步骤三:根据确定的主题选出三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例如,以“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为例,符合条件的关键词有美国1787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任选一个。
步骤四: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说明。
[答案] 以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为例。
[解后反思] 评述类设问的观点多来自材料,大家的思考方向是:评述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述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这种认识是否科学?首先要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回答“是什么”,常用的小技巧是:注意材料开头和结尾的语句,抓中心句。其次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即对提炼出的观点进行评述,既要指出得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也要分析这种观点是否科学。常用的小技巧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论证材料观点是如何得出的,然后得出结论,指出对材料观点的总体看法,这是对评述的总结
和升华,不是简单的重复。
第二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特点:把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
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2.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
(二)合作探究
.汉代儒学的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代儒学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
表现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当堂检测】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2.“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4.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8.“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材料二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中舒《对策》
材料2和材料3对待孔子学说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材料4: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一、与民休息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道家
法家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当堂检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为有过失,上天就会提前警示,这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点。“君权神授的观点说明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了文化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B。【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了巩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答案】B
5.【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实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答案】B
6.【解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因此③说法不对。凡备选项中有③均可以排除。【答案】B
7.【解析】紧扣“有善质”“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虑。本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而在现实中却不善,所以上天设立君主,引导人民从从善,强调了君权的神授。【答案】D
8.【解析】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是指儒学的独尊地位,这是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开始的。【答案】A
【课后练习与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题,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并注意联系、归纳教材内容。第题,材料2是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材料3是西汉“独尊儒术”。第题。根据材料4即可判断并概括核心思想。第题,主要从自身发展和时代需要方面回答。
【答案】实施德政;礼治。兴办私学;编撰书籍。
反对和肯定。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言论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言论二:王阳明;“致良知”。
不断吸收发展;符合时代需求。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复习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及教学要求] 一.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
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列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汲取理学中的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取向。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认同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
[巩固练习] 一 选择题 1 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学的台词应当是()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宇宙便是吾心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 毛泽东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该话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傲,诸侯士大夫崛起
B“士” 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 讲学风气盛行,私学兴起 D 井田制崩溃 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A 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 打破官府 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促进百家争鸣的开展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主张加以继承和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系统的“仁政” 思想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在孔子“性相近”观点基础上提出“性善论” ④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 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 孙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7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8下列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道、法、儒等学说
B 百家争鸣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反映
C 百家争鸣引起思想界的混乱,阻碍了社会发展
D 在争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 以下对于其影响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 有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有助于强化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
C 有助于神仙方术和道教思想的传播 D 有助于西汉法令和制度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 D “大一统”的思想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的是()
A 佛教、道教、墨家 B 道教、墨家、儒家
C 佛教、儒家、墨家 D 佛教、道教、儒家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以维护等级秩序
D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13 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①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 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③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④ 提出“致良知” 学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吸收了()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佛教和法家思想 C 道家和墨家思想 D 佛教和墨家思想 15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的基本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 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B 注重气节、品德 C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宋代对儒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有()
① 程颖 ②程颐 ③朱熹 ④王阳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④ 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衰落 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旧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这种政治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相似()A 顾炎武
B 黄宗载
C 王夫之 D 魏源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重视或发展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孔子 ②孟子 ③王阳明 ④黄宗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对明清之际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进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B 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C 进步思想在同落后思想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 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二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儒、墨、道三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孔子、墨子、老子、韩非 子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 为什么 ?
法家学说。
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与王采用。(3)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墨家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墨家提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思想取得了在中国封建杜会的统治地位。
(5)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 请联系实际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纳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柏。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 ①儒家提倡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⑦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杜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简述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春秋-----兴起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正统 宋明------高潮新的儒学体系 明清------批判继承,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第四篇: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 秦朝:遭打击;
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形成背景 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
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核心思想);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3、二者异同
①、同:都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以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主观意志的作用。②、异:
a、对天理的定义不同:程朱认为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认为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b、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反省内心得到天理〕。㈢、理学影响
1、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君主专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上: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 ①、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反封建的先驱。•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区别对待亡国与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物质是可知的(认识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历史影响: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强大而顽固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第五篇:XX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XX一轮简约版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1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方面的原因。2援引汉代儒学观点的材料,引导学生概述汉代儒学的主要观点。以此让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儒家的哪些正统观念。3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统治特征,从文化、政治集权、教育(科举考试)等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儒学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1结合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要观点。3理学思想深奥,教学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深掘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涵,可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字材料,以此弄清楚理学的内含。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2.结合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3援引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学说、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知道明清儒学是如何冲击传统的。史论共享: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岳麓版)2.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儒学的发展: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也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人民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岳麓版)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这一时期,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人民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岳麓版)3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岳麓版)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人民版)4.明清时期儒学地位: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