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2019-05-13 19: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篇: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 2011届高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1·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

请回答;

(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5分)料材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 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

(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根据上述材

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答案】 26.(14分)

(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分)作者:朱熹(1分)

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2分)

(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

(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6分)

【2011·宁波期末】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

用心

爱心

专心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答案1.C 【2011·东城一模】10.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

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儒、释、道三教合一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 【答案】10.B 【2011·巢湖一检】3.“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步,丑妇之贱态。”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与此最相符合的是

A董仲舒 B李贽 C康有为 D.陈独秀 【答案】 3.B 【2011·丰台期末】2.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 2.B

【2011·丰台期末】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

【答案】 3.D 【2011·丰台期末】9.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答案】 9.C

【2011·东城一模】4.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礼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4.B

【2011·东城一模】7.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下列对李贽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挑战正统思想

C.批判理学家虚伪

B.否定儒家思想 D.反对绝对权威

用心

爱心

专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5分)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他们发展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3)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认为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2分)

答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鸩、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二共和带3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回答:

(1)分别慨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答案

[2011·南昌一调]6.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

B.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 C.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答案 6.C

[2011·南昌一调]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

用心

爱心

专心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 6.A

【2011·杭州一检】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 5.A

【2011·石家庄一检】ll.l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答案 11.A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回答24—26题。

【2011·山东泰安期末】24.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24.D

【2011·山东泰安期末】2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25.B

【2011·山东泰安期末】26.明清时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反思和批判旧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议会至上,实行众治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用心

爱心

专心答案 26.C

2011·寿光一抽】5.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

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日:“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

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性善说” D.“致良知” 答案 5B.【2011·浙江五校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6.B

【2011·豫南九校四联】3.“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3.D

【2011·浙江五校联考】6.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6.B

【2011·寿光一抽】5.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

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日:“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

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性善说” D.“致良知” 答案 5B.【2011·潍坊质检】22.“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守仁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2018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8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

1.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A.拒绝祷告是因为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与之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是()

A.孔孟的仁义之道 B.老子的辩证思想 C.韩非的重刑理论 D.墨子的“非攻”主张

4.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 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的礼学思想

5.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6.《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 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7.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 D.儒学复古色彩浓厚

8.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9.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佛教、道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C.政府实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

10.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11.顾炎武重视对文字音韵、群经诸史、典制舆地乃至河漕兵农的研究,开启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后世学者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这体现了()A.经世致用 B.反对专制 C.唯物史观 D.复兴儒学

1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

13.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五年……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邱濬《大学衍义补》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髓),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之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6分)

14.传统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某校组织了“走进传统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组同学来到岳麓书院,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们感到很好奇:岳麓书院历史上活跃过哪些名人?因而搜集整理了如下材料: 976年,岳麓书院建立。张栻主教期间,提出了“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和“学贵力行”的主张。1167年,朱熹和张栻进行学术辩论,听者众多,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二人相互影响,彼此的学术观点都有所变化。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纷纷来书院讲学,有的人也兼收朱学。王夫之在书院读书期间创办了“行社”。近代许多著名人物,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陈天华、蔡锷等均曾求学于此。

围绕一个角度,以材料中两个人物的主要活动为例,概述岳麓书院的历史作用。(20分)

CACAC DCCDC AB

13.参考答案(1)原因:儒家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髓),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辨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坚持唯物论。认识: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学风;王夫之的主张有利于冲破理学唯心主义的牢笼。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理”,提出“知行合一”。岳麓书院成为二人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示例二 秉持务实的教学传统,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二人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岳麓书院培养的许多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篇: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回答1~5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①井田制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

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 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 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 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 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

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 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 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权神授 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 ②“五经”为首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 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据此回答:12----15题。12.明清时期,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并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A.批判儒家思想 B.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C.强调经世致用 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15.重视或发展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孔子②孟子 ③王阳明 ④黄宗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宋明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6----18题。

16.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7.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天理”所在 C.“灭私欲” D.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18.下列言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①“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②“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工商皆本”的学说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9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5分,共40分)21.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自《论语》

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作谦让.‛‚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只要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亍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二一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lO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上述材料表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2分)(2)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2分)(3)自20世纪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2分)(4)结合材料

一、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3分)

22、一切文化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相联系.据此回答:(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有哪些?苏格拉底与中国的孔子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也是享有盛名的历史伟人,简要说明其思想主张及产生的影响。(7分)(2)

17、18世纪西方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同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出现了反思和批判的思潮。

结合当时中西社会的状况,分析中西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3)概括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的共同特点。(3分)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敦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4分)(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

【参考答案】

1.A 思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上述四项均为社会大变革的表现。2.B思路分析:“百家争鸣”中各学派是彼此吸收融合的。

3.C思路分析:都是儒家代表,后者对前者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总结、改造,推动发展。4.A思路分析:考查识记能力。5.B思路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6.C 思路分析:A项为墨家主张;B项为荀子的思想;D项为法家思想。7.A思路分析:“贵贱有序“注重等级划分,在今天已无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8.D思路分析:D项表述是孔子、孟子、荀子的论断,前后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9.B思路分析:思想统一服从于政治上的大一统。1O.B思路分析:④与题干无关。

11.D思路分析: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它们都是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一个过程。12.B思路分析: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黄宗羲。l3.A思路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

14.D思路分析:本题实际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危害。分析材料可知顾炎武针对的是宋明理学。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是宋明理学的特点。15.D思路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与题干要求无关。16.C思路分析: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7.B思路分析:两者都属唯心主义哲学,A错;两者都要求人们“灭私欲”,都吸收了佛道的部分思想,C、D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18.C思路分析: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9.B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选出。20.C思路分析:明确当时的时代潮流应是发展资本主义,只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1.(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善;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2)孔子死后,经过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正统思想。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

(4)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思路分析:抓住关键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学说,结合材料中的阐释回答第(1)问;归纳孔子的儒学两千多年的线索,相应回答第(2)(3)问;联系和谐中国及和谐世界回答(4)问。

22.(1)社会条件: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城镇兴起;士人游说讲学开阔视野、促进文化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见解不同。

苏格拉底:学追求是研究人类自身,强调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即“智德合一”;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专制腐朽的王朝统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资产阶级的壮大等。

(3)反传统,反教条;反专制,倡民主;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不同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解答时要注意从各自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的内容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

23.(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王守仁是心学的创立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理学宜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致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思路分析:该题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解答时应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认真阅读材料,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注意不能摘抄原文。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公开课反思

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而论述的,课标选取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这么几个阶段.这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上我认为是第一把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明白;第二点如何讲思想时使思想史变的生动.

关于知识教学方面遇到的难题是如何使自身的知识获得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大量的引入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名句,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或者说是应付考试的角度,关键是把这些思想的关键点记住,比如孟子的思想只需记住: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本善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为每个学生平均三个人一本历史书的情况下,老师教学又需要在这学期结束时,把必修三上完,只有精讲,让学生精记.但对知识的诠释方面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把这些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对于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感觉我补充了一些东西,比如玄学的产生,书中没讲,但我认为这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有利于讲解儒学与佛道的融合问题,说明三教合归儒的问题,从而突出此时的儒学已经在注意自己思想的思辩性了,我在讲董仲舒新儒学时强调儒学没有这种理论系统性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收获,但在语言表述严谨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释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动性,比如讲到五常时,我认为它相当于现在的八荣八耻,判断人际伦理的标准,它是打上地主阶级烙印的道德标准.在整个的儒学思想讲解过程中,宋明理学是个难点,不容易讲清楚,因为学生在没有接触到唯物论时,当你告诉他们所谓的唯心唯物时,虽然举了通俗的例子,但很多学生想确切知道哲学是怎么回事,容易偏题.在讲述的吸引学生方面,我受到于丹论语解读的影响,尽量把引入的史料通俗的讲解出来,比照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情形,对于大思想家还主要从一些历史命题中去引入 ,比如在讲述董仲舒的新儒学时,把汉武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你所面临的难题,你会如何做,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对董仲舒的举措有所期待.另一个方法就是穿插历史故事,比如我穿插陶弘景这个山中宰相既拜老子也拜孔子说明道学向儒学的史实,问学生为什么,引入三教融合的问题;在比如举王阳明打败朱宸濠反遭诬陷的问题说明儒学需要进一步的革新为下一课留下话题.由于这些人物的轶事较多,容易和他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思想课想生动点,除了问题的引领,就需要这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这些思想家的伟大了。

第五篇: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综合拓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基本内容: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庄子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家思想: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创立墨家学派。墨子这种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兼爱”、“尚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实行“法治”,“法不阿贵”。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

出现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融合,终于初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

二、中外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对近代史民主思想兴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洪秀全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后来严厉打击封建儒学。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5、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6、“文革”时期,更是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为政治需要全面、彻底地摧残儒学文化。

7、改革开开放后,坚持 “古为今用”方针,对儒学能进行扬弃。

8、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重视发挥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以德治民”和今天的“以德治国”的异同点

今天的“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的“以德治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实施时都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1、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3、代表阶级利益、根本目的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4、儒家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一断于法”,强调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三 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四、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五、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1、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其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极、太极以及阴阳五行的运转变化等,他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根源,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太极”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亦称为“理”。从此可知,他的学说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由此出发,他把封建的伦理道理以至刑法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的法则,是“理”的衍化,所以世俗的人们都要遵守,要主静,要无欲。总之,要安于天命,不做任何非分之想,更不要反抗封建国家。据说,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2、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是《正蒙》一书,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3、程颢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著作编成《二程全书》。程颢程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是一种本体;它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是永恒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天理”那里产生出来的。提出的这一个总括天地万物的理,在当时是有它的实际政治意义的,其要害在于用精神世界来支配物质世界,把自然界道德化。二程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命题。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正式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的基础。

4、朱熹:理学的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其学说内容广泛,在理学方面,以“天理论”“心性说”“格物致知”最为著名。“天理论”。继承二程学说,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而“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心性说”。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合于天理的,故也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质”,故有善有恶。他把物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格物致知”。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论。格物即接近、接触、了解社会事务和自然之物,穷尽事物中的天理,使物中之理完全被感知、被承认。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认识能力,达到承认天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致知”的目的在于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继鱥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

“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下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