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材解析及训练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
●劝学:标准要求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史料来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自豪;体会先秦诸子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孔子
(1)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人人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他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编写六经。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孔子试图用“仁”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挽救社会危机。
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内涵怎样?在《论语》中有58章提到了仁,而“仁”字出现共105次。教材中提到的“仁者,爱人”,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相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所不希望的,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仁”的学说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要建立和谐社会,儒家“仁”的学说也有借鉴意义。2.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仁”用于政治上,发展为仁政。“民贵君轻”是“仁政”的中心。“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存亡,对于君主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在从桀、纣残暴统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了如何得民心的方法,那就是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欲望要求,不要做违背人民意愿的事。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保护人民,这样就可以争得民心,从而取得天下。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主张给农民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荀子的思想
(1)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他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对儒家的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B.注重政治和人事
C.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D.敬重鬼神而近之
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4.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7.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C.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D.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结合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对孔子作一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材料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回答: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
三、问答题
10.简述孔子“仁”的学说,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作了哪些发展?“仁”的学说对于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C 6.D 7.D
二、材料解析题
8.(1)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2)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9.(1)材料一: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问答题
10.(1)孔子“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孟子的发展:提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3)借鉴意义:孔、孟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儒学的兴起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和影响;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过程方法目标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4.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5.独尊儒术的结果: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 ②表彰六经 ③兴办太学 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8.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
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④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②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③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1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引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回答: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或政策措施)?造成了怎样的不同结果。
1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天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D 5.D 6.D 7.D 8.D 9.C
二、材料解析题
10.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③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3.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根源: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适应这种需要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倡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把它定为“独尊”的地位。历史作用: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设立太学宏扬儒家思想和培养官吏,以实行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②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思想统一,必然起到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③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宋明理学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影响。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 借助史料来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到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2.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3.朱熹是历代儒者中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哲学思想课文中介绍了两个方面: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4.王阳明的“心”学:(1)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程颢、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是
A.礼
B.仁
C.乐
D.气 2.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理气浑然一体
②理先气后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气先理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
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5.心学的开创者是
A.朱熹
B.陆九渊
C
.王阳明
D.张载
6.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7.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
A.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B.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
C.朱熹“理先气后”思想
D.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回答: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二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回答: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三、问答题
10.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B 6.D 7.B
二、材料解析题
8.(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2)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身养性,返身而诚。(3)有,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
9.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理学家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理学家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这张观点导致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寡妇再嫁受到宗伦理道德的谴责,妇女受害之烈,犹其惨绝。
三、问答题
10.(1)二程的思想: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2)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②修养论,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2)王阳明:①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②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主张进行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知识线索表解
2.对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2)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评价: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主张“人民为主”
D.强调工商皆本
4.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进步思想家顾炎武
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者也。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而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士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观点?(2)从这篇奏章中你能看出官府是怎样罗织李贽罪名的吗?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君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公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吏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寓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评述黄宗羲和顾炎武的君权思想。
要求:内容包括产生的原因,主张及评价,答案成文,限200字以内。10.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录下的几段: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请说说上述资料,都是叙述哪一位思想家的?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1.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诸人的思想特色及具体主张,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2.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今天,儒家学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2)简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3)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A 7.A
二、材料解析题
8.(1)赞颂历史上非儒家的学者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行为不简,伤风败俗,道德败坏(如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教唆青年犯法(如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和缙绅皈依佛门,不遵守孔子家法。
9.原因: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主张:国君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利;不能以国君的是非标准来评判问题,而应由学校控制,郡县官吏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些思想不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例如宗法制度等。10.四则材料分别叙述了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四位思想家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们所倡导的“求真”、“求实”学风也震动了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一些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问答题
11.特色: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早期的启蒙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③思想上: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原因:①政治上:封建末世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②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产生。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所形成的不务实际的学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④思想上:宋明理学的畸形发展,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文字狱的盛行,停滞了思想的进步。
12.(1)战国时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没受到格外的重视。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2)表现:民主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指责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原因: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原因: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和平,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单元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先秦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以下不是由孔子编订、写作的典籍有
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 3.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主张,其“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4.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创办太学
C.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D.创办天下郡国学校 8.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需要
B.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C.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
D.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 11.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规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已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
引自《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回答:①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②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③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④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摘自《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摘自《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摘自《论衡》
材料四 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还相应。
摘自《天论》 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四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②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的论点,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③材料一与材料四的观点有何异同?如何评价?阐述你的观点。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三、问答题
16.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关于儒家思想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儒家思想观点加似阐述。
17.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针对心学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请时期,进步的思想家进行了哪些批判?反映了哪些问题?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D 7.A 8.D 9.D 10.C 11.B 12.D
二、材料解析题
13.①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②维护奴隶制度。③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④鲁迅提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14.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②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天降灾乱。材料三则认为天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二把“天”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其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三明确提出“天意”是人制造的,与自然现象无关。③两个材料都提出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但材料四还提出自然与人互相制约的关系,比材料一的观点更为全面。因为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15.1)核心是“仁”。目的: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4)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问答题
16.(1)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安定有积极作用。②它的“仁”、“仁政”学说,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③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儒家的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于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的文明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②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仁义道德’构成了我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束缚、奴役、压迫人民的沉重枷锁。③“独尊儒术”的观点,严重束缚着其他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有消极影响。④它是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保守色彩,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积极进取,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一定消极作用。⑤儒家教育思想中轻视生产劳动,鼓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带有浓厚的封建糟粕。
17.(1)异: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位的,“气”是第二位的;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反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同:都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都主张克服“私欲”,都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2)李贽否定儒家经典与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是非”作为是非的评判标准。黄宗羲激烈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反对“人治”,主张“法治”。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3)反映:理学走向极端,遭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随着工商业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兴起,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公开课反思
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而论述的,课标选取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这么几个阶段.这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上我认为是第一把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明白;第二点如何讲思想时使思想史变的生动.
关于知识教学方面遇到的难题是如何使自身的知识获得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大量的引入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名句,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或者说是应付考试的角度,关键是把这些思想的关键点记住,比如孟子的思想只需记住: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本善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为每个学生平均三个人一本历史书的情况下,老师教学又需要在这学期结束时,把必修三上完,只有精讲,让学生精记.但对知识的诠释方面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把这些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对于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感觉我补充了一些东西,比如玄学的产生,书中没讲,但我认为这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有利于讲解儒学与佛道的融合问题,说明三教合归儒的问题,从而突出此时的儒学已经在注意自己思想的思辩性了,我在讲董仲舒新儒学时强调儒学没有这种理论系统性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收获,但在语言表述严谨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释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动性,比如讲到五常时,我认为它相当于现在的八荣八耻,判断人际伦理的标准,它是打上地主阶级烙印的道德标准.在整个的儒学思想讲解过程中,宋明理学是个难点,不容易讲清楚,因为学生在没有接触到唯物论时,当你告诉他们所谓的唯心唯物时,虽然举了通俗的例子,但很多学生想确切知道哲学是怎么回事,容易偏题.在讲述的吸引学生方面,我受到于丹论语解读的影响,尽量把引入的史料通俗的讲解出来,比照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情形,对于大思想家还主要从一些历史命题中去引入 ,比如在讲述董仲舒的新儒学时,把汉武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你所面临的难题,你会如何做,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对董仲舒的举措有所期待.另一个方法就是穿插历史故事,比如我穿插陶弘景这个山中宰相既拜老子也拜孔子说明道学向儒学的史实,问学生为什么,引入三教融合的问题;在比如举王阳明打败朱宸濠反遭诬陷的问题说明儒学需要进一步的革新为下一课留下话题.由于这些人物的轶事较多,容易和他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思想课想生动点,除了问题的引领,就需要这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这些思想家的伟大了。
第三篇: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综合拓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基本内容: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庄子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家思想: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创立墨家学派。墨子这种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兼爱”、“尚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实行“法治”,“法不阿贵”。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
出现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融合,终于初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
二、中外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对近代史民主思想兴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洪秀全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后来严厉打击封建儒学。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5、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6、“文革”时期,更是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为政治需要全面、彻底地摧残儒学文化。
7、改革开开放后,坚持 “古为今用”方针,对儒学能进行扬弃。
8、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重视发挥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以德治民”和今天的“以德治国”的异同点
今天的“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的“以德治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实施时都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1、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3、代表阶级利益、根本目的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4、儒家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一断于法”,强调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三 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四、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五、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1、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其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极、太极以及阴阳五行的运转变化等,他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根源,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太极”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亦称为“理”。从此可知,他的学说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由此出发,他把封建的伦理道理以至刑法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的法则,是“理”的衍化,所以世俗的人们都要遵守,要主静,要无欲。总之,要安于天命,不做任何非分之想,更不要反抗封建国家。据说,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2、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是《正蒙》一书,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3、程颢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著作编成《二程全书》。程颢程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是一种本体;它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是永恒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天理”那里产生出来的。提出的这一个总括天地万物的理,在当时是有它的实际政治意义的,其要害在于用精神世界来支配物质世界,把自然界道德化。二程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命题。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正式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的基础。
4、朱熹:理学的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其学说内容广泛,在理学方面,以“天理论”“心性说”“格物致知”最为著名。“天理论”。继承二程学说,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而“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心性说”。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合于天理的,故也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质”,故有善有恶。他把物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格物致知”。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论。格物即接近、接触、了解社会事务和自然之物,穷尽事物中的天理,使物中之理完全被感知、被承认。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认识能力,达到承认天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致知”的目的在于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继鱥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
“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四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特点:把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
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2.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
(二)合作探究
.汉代儒学的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代儒学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措施
表现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当堂检测】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2.“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4.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8.“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材料二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中舒《对策》
材料2和材料3对待孔子学说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材料4: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一、与民休息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道家
法家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当堂检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为有过失,上天就会提前警示,这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点。“君权神授的观点说明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了文化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B。【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了巩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答案】B
5.【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实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答案】B
6.【解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因此③说法不对。凡备选项中有③均可以排除。【答案】B
7.【解析】紧扣“有善质”“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虑。本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而在现实中却不善,所以上天设立君主,引导人民从从善,强调了君权的神授。【答案】D
8.【解析】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是指儒学的独尊地位,这是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开始的。【答案】A
【课后练习与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题,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并注意联系、归纳教材内容。第题,材料2是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材料3是西汉“独尊儒术”。第题。根据材料4即可判断并概括核心思想。第题,主要从自身发展和时代需要方面回答。
【答案】实施德政;礼治。兴办私学;编撰书籍。
反对和肯定。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言论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言论二:王阳明;“致良知”。
不断吸收发展;符合时代需求。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复习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及教学要求] 一.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
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列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汲取理学中的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取向。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认同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
[巩固练习] 一 选择题 1 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学的台词应当是()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宇宙便是吾心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 毛泽东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该话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傲,诸侯士大夫崛起
B“士” 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 讲学风气盛行,私学兴起 D 井田制崩溃 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A 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 打破官府 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促进百家争鸣的开展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主张加以继承和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系统的“仁政” 思想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在孔子“性相近”观点基础上提出“性善论” ④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 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 孙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7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8下列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百家”泛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道、法、儒等学说
B 百家争鸣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反映
C 百家争鸣引起思想界的混乱,阻碍了社会发展
D 在争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 以下对于其影响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 有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有助于强化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
C 有助于神仙方术和道教思想的传播 D 有助于西汉法令和制度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 D “大一统”的思想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的是()
A 佛教、道教、墨家 B 道教、墨家、儒家
C 佛教、儒家、墨家 D 佛教、道教、儒家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以维护等级秩序
D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13 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①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 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③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④ 提出“致良知” 学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吸收了()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佛教和法家思想 C 道家和墨家思想 D 佛教和墨家思想 15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的基本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 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 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B 注重气节、品德 C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宋代对儒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有()
① 程颖 ②程颐 ③朱熹 ④王阳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④ 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衰落 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旧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这种政治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相似()A 顾炎武
B 黄宗载
C 王夫之 D 魏源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重视或发展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孔子 ②孟子 ③王阳明 ④黄宗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对明清之际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进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B 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C 进步思想在同落后思想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 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二 非选择题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儒、墨、道三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孔子、墨子、老子、韩非 子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 为什么 ?
法家学说。
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与王采用。(3)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墨家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墨家提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思想取得了在中国封建杜会的统治地位。
(5)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 请联系实际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纳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柏。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 ①儒家提倡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⑦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杜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简述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春秋-----兴起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正统 宋明------高潮新的儒学体系 明清------批判继承,时代特色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