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撰稿教师:赵利剑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编:陈敏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 阶段 特征 内容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道教和佛教兴盛 隋唐 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宋元 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 理学兴起;心学产生 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 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专题梳理
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 ①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推行以 “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①理学
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
①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
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 1.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
①原因
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原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②表现
汉武帝启用儒生参政,以儒家推崇的“孝、廉”等品德作为选官标准,又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③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自由活跃与竞争。
4.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清沿用科举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明朝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和言论而得祸、立案入狱的案件。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为巩固统治,加紧进行文化专制,打击异端,钳制思想。知识分子或因具有“反清复明”思想而获罪,或因触犯皇帝权威而招祸,更有大量穿凿附会之事。清代的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于古书堆中做考据之学,学术思想死气沉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五经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4.有关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
②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③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④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各诸侯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6.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8.一对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按照荀子的理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因畏惧而不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不是恶,“大盗窃国”才是恶
9.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
11.下列主张属于墨子提出来的是
①选举贤能 ②今胜于昔 ③无为而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3.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7.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9.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②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 ④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1.明清的民主思想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束缚和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可否再嫁?”程颐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下列思想家中,观点与程颐对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的观点,其社会根源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2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②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③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的背弃 ④顾炎武主张废弃儒家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都反对君主专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
D.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统治者的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下列我国古代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包括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春秋》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下列说法,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第31、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的统治者和学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本质区别?(2分)请结合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点,分析造成三者思想区别的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分)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根据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
(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各派别是如何对待传统儒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6分)
(5)运用哲学观点,简要回答在新时期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
31.(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力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均是以思想统一实现和维护政治统一。(2分)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分)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2.(1)韩非子主张法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影响(6分)
(2)前两人的思想客观上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的思想则带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2分)韩非子: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西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巩固与发展时期;黄宗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专制制度强化,传统社会逐渐衰落(4分)
33.(1)“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忠信的伦理道德。(2分)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4分)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2分)
(4)维新派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维新派力量弱小;为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6分)
(5)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2分)
第二篇: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综合拓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基本内容: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庄子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家思想: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创立墨家学派。墨子这种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兼爱”、“尚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实行“法治”,“法不阿贵”。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
出现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融合,终于初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
二、中外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对近代史民主思想兴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洪秀全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后来严厉打击封建儒学。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5、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6、“文革”时期,更是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为政治需要全面、彻底地摧残儒学文化。
7、改革开开放后,坚持 “古为今用”方针,对儒学能进行扬弃。
8、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重视发挥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以德治民”和今天的“以德治国”的异同点
今天的“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的“以德治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实施时都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1、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3、代表阶级利益、根本目的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4、儒家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一断于法”,强调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三 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四、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五、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1、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其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无极、太极以及阴阳五行的运转变化等,他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根源,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太极”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亦称为“理”。从此可知,他的学说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由此出发,他把封建的伦理道理以至刑法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的法则,是“理”的衍化,所以世俗的人们都要遵守,要主静,要无欲。总之,要安于天命,不做任何非分之想,更不要反抗封建国家。据说,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2、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是《正蒙》一书,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3、程颢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著作编成《二程全书》。程颢程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是一种本体;它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是永恒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天理”那里产生出来的。提出的这一个总括天地万物的理,在当时是有它的实际政治意义的,其要害在于用精神世界来支配物质世界,把自然界道德化。二程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命题。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正式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的基础。
4、朱熹:理学的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其学说内容广泛,在理学方面,以“天理论”“心性说”“格物致知”最为著名。“天理论”。继承二程学说,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而“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心性说”。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合于天理的,故也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质”,故有善有恶。他把物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格物致知”。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论。格物即接近、接触、了解社会事务和自然之物,穷尽事物中的天理,使物中之理完全被感知、被承认。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认识能力,达到承认天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致知”的目的在于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继鱥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
“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三篇: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考题解析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2012课标全国,25,4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流传的故事的实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文学兴起。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同情“自由相恋”的许仙和自娘子,鞭挝破坏“自由相恋”的法海,赞扬维持人间正义的济公,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热爱自由、推崇正义的价值取向。因此选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2.(2012安徽文综,12,4分)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一一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答案:C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一一行书的判断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迁移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各种书体的特征分析判断备选项。行书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C项符合题意。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D项为草书。
3.(2012浙江文综,15,4分)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答案: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佐证历史,但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考证,故D项表述最为科学。李白的诗同样可以用来佐证历史,故认为“其诗不足为信”过于武断,A项表述不尽合理。我们并不能因为历史人物著名与否而认定其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故B项表述不合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中国早已有之,并不是外国学者开创的,故C项中“耳目一新”表述错误。
4.(2012江苏单科,1,3分)“自楚骚、唐律争娇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徨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放?”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答案: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设问的角度。材料表明山歌的特点是反映民间风情,与此相类似的是《诗经》中的“风”,故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看,楚辞、唐诗兴起后排斥“民间性情之响”,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汉赋的情况,排除C项。
5.(2012大纲全国,14,4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本题考查元朝时期的文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对元曲的认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需求的宋词、元曲日臻发展。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元曲本来是影响后世的“一代之文学”,但由于“为时既近,托体稍卑”,以至后世儒生不予重视,这反映了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A项不正确,元代文学不为“儒硕”重视不等于不为后世所重视;B项表述片面;八股取士始于明朝,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6.(2011福建文综,17,4分)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 B.戏曲之祖 C.元末初创 D.四大徽班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答案:A 京剧起源于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献艺,逐步融合各家之长而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辉煌时期,此后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杰出代表。戏曲之祖是原始宗教仪式摊,B项错误;京剧初创于乾嘉年间,C项错误;徽班进京于乾隆年间,D项错误。
7.(2011安徽文综,13,4分)右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盘屈)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己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从对该画的评价看,这幅画主要体现了苏轼对意境的追求,符合这一特征的绘画风格是A项。B项体现的是写实风格;C项与图片不吻合;D项与该画浓墨重笔的画风不符。
8.(2010安徽文综,13,4分)西晋杜育的《拜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方法。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认识错误。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但不能作为证明某一结论的确切证据,故B项认识比较合理。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出现于唐代并不能说明茶起源于唐代,故C项表述错误。神话传说更不能作为确定历史结论的证据,故D项明显错误。
9.(2010福建文综,13,4分)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王曦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D 本题考查中国的书法艺术。根据对古代书法字体的理解和认识,可知表中的日文写法是仿自草书。怀素最擅长的是草书,故选D。
10.(2010北京文综,14,4分)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皑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答案:C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中的作品时代,即“元代”。顾皑之、吴道子、李费分别是东晋、唐朝、明朝人,因此排除A、B、D三项,C项为正确答案。
11.(2009广东单科,1,3分)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答案:D 《诗经》由孔子整理编定,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多篇,其中的国风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社会生活内容。故本题选D。
12.(2009宁夏文综,24,4分)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C.庄稼收获
B.祈盼丰收 D.祭祀谷神
答案:C “年”的上部为禾“,是收获的意思,”有年“就是指庄稼收获了,”大有年“则是指庄稼丰收了,C项符合题意。
13.(2009浙江文综,12,4分)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答案:A 排除法。秦朝的官方文字为小篆,隶书虽始于秦朝,但不会出现在李斯所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如此重要的文书里,故排除B;能体现书法写意性的多指草书,隶书书写工整、规范,故排除C;中国古代官方正书是楷书,故排除D;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文字的共同源头,故选A。
14.(2009广东文基,19,2分)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的相关知识。据图片字体可判断:A为甲骨文,B为草书,C为楷书,D为小篆。秦统一文字后,规定小篆为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故正确答案为D。
15.(2008山东基本能力,57,2分〉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荤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辈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②作者是阎立本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步辇图》是人物画,故排除①。”画风奔放“不是阎立本作画的特点,”水墨淋漓“是写意丽的特征,故排除③。
16.(2008广东理基,62,2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艺术反映。随着古代城市经济的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散 适合市民阶层情趣和口昧的文学形式,故本题选B。
17.(2010广东文综,38,6分)(节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解析(1)第一小问要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上入手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从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上总结答案,并简要列举反映这一突出特征的文学艺术形式。
18.(2008江苏单科,21,10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
曲、小说等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一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气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一一(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阁(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一一(清)顾公受《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元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一一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解析: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第(2)问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注意依据三则材料分别归纳三个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第二小问的材料三是娱乐功能,材料四是教化功能;第(4)问对材料
进行概括即可。
第四篇:《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说课稿
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教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要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对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学时可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征服自然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在分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高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们虽然富有了,但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在了解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后,可激发学生讨论:“我国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来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十分重要,教学时可采用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三个原则。P97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必有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答案。最后要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以达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五篇:管理思想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和管理学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并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执教。鉴于管理思想从林里长期以来龙蛇混杂的局面,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管理从教及学术研究经验,对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该书的问世,在当今管理学书籍市场各类良莠不齐的理论著作泛滥的情形下,历经时间的洗炼,已成为深受各类读者喜爱的管理思想领域的权威著作。
作者在对管理思想从早期到现代的总结整理中,首先对每一时代的管理思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都始终以这一综合背景为平台来探讨各类文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价值影响力下的管理理论,此外,对人性特点的在不同时代的挖掘及演进的关注,也直接影响着各个时代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至工业革命,大萧条,二次大战,及新一轮经济腾飞再至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经济,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也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当然,这种转变的深层前提仍然是资本方为了企业的利润的提高);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
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
从今日管理学学习者的角度去直观管理学,管理必然包括个人、组织、管理过程和方法。本书的贡献就在于作者对管理学对这几大因素在上百年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经验到科学实践和系统总结的演进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括和说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提出的理论相较于今天就不再有适用性,管理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人性研究和人性管理方法研究的进步,而人性特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稳定性,昨天的某些管理理论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供我们借鉴和用来进行思想碰撞,以产生新的灵感。下面,具体的说一些在我读完该书后,对作者所描述的一些管理大师的思想的认识:
泰罗:美国《财富》杂志编辑汤姆.A.斯图尔特在1997年说:泰罗主义的精华不只是苦干,不断重复的和狭窄的工作种类。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极力主张管理工作不仅要使用鞭子,更要运用知识;承担复杂的工作,应用智慧,找出能更简单、更快捷、更出色地完成它的方法。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仔细阅读泰罗的著作,你就会发现,片面的理解泰罗的管理方法,而认为只是加重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是不公平的。因为泰罗的也许看上去有些苛刻的要求还同样放置于资本方身上,这其实是泰罗要求劳资双方一种全新理念的确立。在他那个时代普及这种理念是不现实的,但其影响力却非常深远,直至今天大多数企业仍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及人际关系调整的基本前提。
马克斯.韦伯: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韦伯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一套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韦伯的影响就在于在他跳出了其他管理学者仅是关注个人的能动性,而使人们更深入的了
解了组织的作用和提供了一种更新的研究视角。
梅奥:20年代末产生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从宏观上对经济实施管制,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以梅奥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得出结论——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霍桑效应”等。这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理论在这一时期颇为盛行,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到今天依然非常著名的理论成果包括: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是一位著作颇丰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认为使组织避免失败的关键在于其创新精神,即发现新的或更好的产品,为新旧产品发现新的消费者或用途,用更具竞争力的方式生产、定价、分销产品或服务。德鲁克最先发表了组织目标这一概念并创造了“目标管理”(MBO)这一词汇。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是以完成达到企业目标的任务为基础,管理者应该受他所要完成的目标的指挥和控制,而不是受制于老板。目标管理将取代驱使管理,控制应该是自我控制而不是来自上级的控制。针对当时学
院派研究盛行的情况,他和他的学生提出管理要尤其重视实践,这对当时整个学术界摆脱合理化都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在回顾了管理思想的过去后,在本书的最后,雷恩博士根据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预测了未来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从管理的一般理论而言,计划进一步发展为战略管理,人事调配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控制则成为各种活动的循环过程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而个人价值要求目标的内在化同组织以控制手段取代控制目标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其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管理思想的判定归类标准则依然是贯穿于整书的人性假设的变化和经济、社会政治价值动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