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课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板书)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思考: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板书)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注:教学中,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3、隋唐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板书)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①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归纳完成下表:

起家

(第1阶段)

发展

(第2阶段)

兴盛

(第3阶段)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注意——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商帮。结论: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①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西“市”等等。

宋朝时期——概况:①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 “草市”也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②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④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⑤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课堂小结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

板书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末期: 2.商

朝: 3.西

周: 4.春秋战国: 5.秦

朝: 6.西

汉: 7.隋

唐: 8.宋

元:

9.明

清: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 1.秦代: 2.汉代: 3.南北朝: 4.唐代: 6.明清: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城市(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 2.两汉: 3.隋唐: 4.宋代: 5.元代: 6.明清:

三、货币的发展——从贝壳到银元

第二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 的商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

学校名称:邛崃市第二中学校 授课教师:陈树容

教材分析: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商业活动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通过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年龄层次为15—17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该年龄层次已基本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自发走向自觉。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这部分知识,学生因在初中阶段基本未涉及过而感到陌生。因此,本课学习需要教师展现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学案,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课时: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活动史实和“市”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债、贷、财三个字)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偏旁部首都有贝字,且都与钱有关 教师:为什么与钱有关的字,含有“贝”呢? 学生:因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

教师:对,这就涉及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把昨天发给大家的预习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检查学案)不错,基本上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你们手中的表格。首先,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商朝时,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就是“贝”。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人,大家认识吗? 学生:(产生兴趣,纷纷猜测)

教师:范蠡弃官从商,被称为商圣、民间的财神爷。吕不韦通过经商赚钱之后,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秦国的丞相。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方面就着手于统一货币,铸造“半两钱”。这个政策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交易。

教师: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好,到了汉代商运变得很活跃,注意这个时候,我们走出了国门,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最主要、最发达的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大家可以看到,一直通到了西亚乃至欧洲。交易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学生:丝绸、土特产。

教师:当时,欧洲那边最强盛的是哪个国家,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贵族们都以能够穿着来自汉朝的丝织品为荣。这是汉代,接着来到唐朝,水路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教材上介绍了一条商船“俞大娘航船”,规模非常宏大。除了商运发达以外,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什么是柜坊?

师生互动: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代客商保管财物,然后可以凭票物支取款项,这是今天银行的雏形。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邛崃的一个商人,邛崃产什么啊?最著名的是酒。好,邛崃的酒在外面卖得很好,于是你就拖着几大车的酒去京城(长安城)贩卖,到了以后,你得联系买家啊,可拖着这么多东西行动不便,怎么办呢?可以把东西寄在哪儿?对,柜坊,你可以给它交点钱,让它替你保管,等找到买家,再从这一托,买卖就做成了。接着,又出现一个新东西,飞钱,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钱,类似今天的汇票。比如,你要到远处,长安城嘛,进货,可是你身上得拿着大把大把的钱,路上不安全,怎么办呢?就有些商贸活动往来很频繁的城市之间,会开设这样一个飞钱业务,比如说,我是长安的一个大老板,我到邛崃设一个点,向有需求的客商,就是你,提供一张票据,你就把钱存到我这来,然后你拿着这个票据,就可以到长安领取在邛崃存下的本金,拿去做生意。所以,无论是柜坊还是飞钱,它们都是商业经济活跃的一个结果。接着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海外商运迅速发展。不仅如此,在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对,交子。在什么地方,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交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产物(一个标志)。

师生互动,共同读图:再来看这幅图,沿海有一些虚线代表着路线,你看,沿着南海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然后再来到波斯湾,甚至往非洲的方向,这是什么图,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图。刚才,我们提到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来到唐宋时期,这条路就变得非常发达了。上节课我们讲手工业时,提到唐宋年间制瓷业非常繁荣,我们的瓷器就是通过这条路卖到海外去的,所以,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到了元朝,我们在今天的福建省,这有一个沿海城市,叫泉州,它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量来自内地的瓷器都是通过泉州这个港口,沿着这条海上丝路卖到海外去的。师生互动: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比如这个,自贡的西秦会馆。自贡很有名的一个物产,大家知道吗,对,井盐,所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自贡买盐,来的人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会馆这样的一个东西。西秦指的就是陕西,意思就是,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这儿修建了一个供本地(就是陕西)来这(自贡)贩盐的商人休息、交际的场所。看到教材17页,勾下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不仅自贡有会馆,全国很多大都市都有。接着是同一地域商人结成的商帮,最著名就是晋商和徽商,比如晋商代表乔致庸,徽商代表胡雪岩,零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叫《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有官员身份的商人。大家知道,晋商、徽商这些古代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吗?就是做生意讲求信义,诚信经商,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学习。教师:实战演练一下,选什么?

二、古代“市”的发展

教师:好,这就是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总的情况。其中,我们有提到商业包含的一些要素,比如商人、货币、交通,那么商业还与什么相关? 学生:市场„„

教师:也就是交易需要有一个场所,中国古代商业的交易场所“市”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

师生互动:什么是“市”呢?看这句话,在都市的某一部分指定的商业区域,我问大家,在哪里?都市、城市,不是农村。谁指定,说明什么?政府指定,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制、干预,所以注意了古代的“市”不是我们今天的城市,它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产物。好像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来看汉代的的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就好理解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两块区域,被称为东市、西市,就是政府所划定的交易区域、商业区,其他地方能不能交易?不仅不能交易,而且有高墙隔开。在东西两市里边,政府还设置了官员,专门管理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所以,汉代市的特点就是“市坊分离、设置官员管理交易地点和时间”,市就是商品交易区,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被高墙隔开了的。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教材18至19页,想想从南北朝到宋朝“市”.有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南北朝出现了什么?圈下来。草市,什么是草市,民间集市,还有呢?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在不在城里面,不在,是离城镇比较远的郊外、农村,因为附近居民有交换的需求,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易的场所,草市,政府有没有对草市进行管理?设了一个“草市尉”的职官。接着,往下看唐朝,有什么变化?对,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那么,宋朝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这两幅图,分别是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再结合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同:唐代城市布局规范,像什么,像围棋局、菜畦;市坊分开,商业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在划定的那块区域交易),此外还要受到时间限制(看材料,体现的就是日中为市、日落而退,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后商铺就必须关门)。而宋代的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就是你想去哪儿卖就去哪儿卖,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看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注意,唐朝夜市虽然比较繁荣,但由于才出现,再加上有时间限制,不像宋朝这样通宵达旦)

教师:从南北朝到明清“市”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十分繁盛的街市景象,你看,街上各种挑夫贩卒,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来穿梭买卖,反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请看这段文字,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找找哪些情形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再看一道题。学生回答,预计效果较好

过渡: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这段话说明什么?徽州人住进来来干什么,成立店铺,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嘛,然后小乡村变为市镇。说明商业会带动城市的产生,并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教师:注意了,商业都会指的是那些商业性的大城市,不是小城市。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手中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填填这个表格(师生互动)。这里,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州和益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一句说法是“扬一益二”。

教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多是由于政治或者军事需要,就是你打仗,需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城墙、堡垒之类的,来的人多了,不断发展,就变成了城市。现在这些商业都会呢,主要是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在不断增强,对不对。教师:这些商业都市都分布在哪儿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这幅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的一个分布,右边这幅图是汉代商业城镇的分布图,来,看这两幅,告诉我,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商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在什么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很集中,对不对。还有呢?都在大江大河沿岸,意味着什么?水运交通比较便利,还有呢,这两图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地图啊,不是,是其中大部分,从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东部沿海,从南北方向来看呢?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大江大河沿线。再来看明朝主要商业城市的分布图,这是清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市镇的分布,看,明清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还是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有呢?与前面的两幅地图比较,比较分散,怎么理解这个分散呢?就是它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了。还有呢?我们特别从清朝的这幅图来看,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看这一圈,东部沿海,这是什么河,长江,所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这就是古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记下来。商业中心先秦到汉朝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以后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1.从城市功能来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市”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布局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总共四点,分别是1.商业活动2.市(商业的场所)3.商业都会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在教学设计中,我明显感觉到对“市”的发展演变历程的解析还不够彻底和完善,在过渡方面处理得不够流畅,使本节课显得不够饱满,存在一些问题,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对我进行批评和指导。

第三篇: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撰稿教师:赵利剑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编:陈敏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 阶段 特征 内容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道教和佛教兴盛 隋唐 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宋元 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 理学兴起;心学产生 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 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专题梳理

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 ①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推行以 “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①理学

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

①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

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 1.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

①原因

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原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②表现

汉武帝启用儒生参政,以儒家推崇的“孝、廉”等品德作为选官标准,又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③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自由活跃与竞争。

4.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清沿用科举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明朝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和言论而得祸、立案入狱的案件。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为巩固统治,加紧进行文化专制,打击异端,钳制思想。知识分子或因具有“反清复明”思想而获罪,或因触犯皇帝权威而招祸,更有大量穿凿附会之事。清代的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于古书堆中做考据之学,学术思想死气沉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五经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4.有关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

②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③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④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各诸侯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6.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8.一对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按照荀子的理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因畏惧而不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不是恶,“大盗窃国”才是恶

9.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

11.下列主张属于墨子提出来的是

①选举贤能 ②今胜于昔 ③无为而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3.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7.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9.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②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 ④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1.明清的民主思想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束缚和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可否再嫁?”程颐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下列思想家中,观点与程颐对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的观点,其社会根源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2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②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③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的背弃 ④顾炎武主张废弃儒家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都反对君主专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

D.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统治者的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下列我国古代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包括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春秋》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下列说法,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第31、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的统治者和学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本质区别?(2分)请结合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点,分析造成三者思想区别的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分)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根据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

(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各派别是如何对待传统儒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6分)

(5)运用哲学观点,简要回答在新时期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

31.(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力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均是以思想统一实现和维护政治统一。(2分)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分)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2.(1)韩非子主张法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影响(6分)

(2)前两人的思想客观上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的思想则带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2分)韩非子: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西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巩固与发展时期;黄宗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专制制度强化,传统社会逐渐衰落(4分)

33.(1)“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忠信的伦理道德。(2分)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4分)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2分)

(4)维新派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维新派力量弱小;为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6分)

(5)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2分)

第四篇: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论中国四大发明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结构,并分析其原因;

③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系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②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基础知识的掌握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本课课题)

问题情境1: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找到关于四大发明的回答)

问题: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四大发明会最为熟悉呢?(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提问所询问的实质内容,即“四大发明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利用课件中四大发明传播的路线和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回答对中国的影响推及到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1)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衰弱,封建制度逐渐瓦解

(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近代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创造可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教师引导:概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子目了解四大发明发展的具体过程。)【推进新课】 一、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

1、造纸术

(1)学生阅读课文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概述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并进行归纳总结

(2)展示西汉时期与东汉时期出土的纸,阐明造纸术发展到不同时期纸张有不同用途

2、印刷术

(1)由老师来概述中国古代印刷术由雕版印刷术向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大革新。(2)简要讲述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操作办法,展现古人的智慧

3、火药

(1)由老师来概述中国古代火药的发现与应用 火药最初萌生与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如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代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炮(2)展示文字与图片材料概述火药在军事在运用

4、指南针

简述中国指南针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时期指南针利弊,概述我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现有技术发挥出的卓越智慧。

(过渡:四大发明虽然是我们现在最为熟知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但是在古代中国人心中最有价值的科技却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几项科技成果)

二、《九章算术》与珠算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让学生自行总结,教师检查补充

2、讲述《九章算术》姓名来由、成书时间,并根据《九章算术》目录阐明《九章算术》是一部注重实用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3、重点介绍十进位制计数法与算筹的运用。关于十进位制计数法,先讲述关于古人学习“

一、二三”后对其后数字写法的笑话,提出进位制的优点,其后对比十进位与美洲玛雅人20进位和巴比伦60进位体现十进位的便利,最后用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称十进位计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4、讲算筹时重点突出他与阿拉伯数字表示法的对比,分析其原因:①携带便利②表示简单③在纸张应用还不是很发达时,算筹具有巨大的优势

5、算筹后来演变成了珠算,随着明代商业的繁荣,珠算最终淘汰算筹,人们已经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运算问题,现在会计资格考核中,还保留着珠算的评级。明朝时珠算法以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过渡:为什么在中国古人心中数学会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呢?)

三、天文学成就

1、通过提问导入数学对于天文历法和农学成就的重要作用,进入对天文学成就的讲述

2、讲述天文学成就:

(1)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A.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B.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现存做古老的星图)C中国首创赤道坐标的科学性及价值为现代天文学所承认:赤道坐标(2)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与农学成就

1、简述历法脱胎于天文,简述《夏小正》“殷历”,讲述历代皇帝重视历法,改朝换代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新历。

2、简述《授时历》姓名的来由、地位与成就,重点讲述《授时历》中回归年的记述离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6秒。另外为了编订《授时历》,元代历官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合起来涵盖面积达到165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中国领土的1.5倍还要多。

3、简述干支纪年法

4、简述四大农书,主要注重,四部农书的区别,重点介绍《齐民要术》的名字内涵和内容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起自耕农,终于醋酸” 元朝:王

祯《农书》

全国范围的农业经验总结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农业政策与农业技术

(过渡:中国人民在与农业相关科技方面的成就表现了其农业文明的特征,但同时中国人民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并创立了与西方医药学相区别的独立的中医学系统)

五、医药学

1、医学:简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成就

2、药学:简述《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

3、简述中国独特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

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了我国后来的科技发展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课件显示表格材料

提问:通过表格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

于是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长期领先的原因:

(1)政治:最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3)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4)教育事业发达,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衰落的原因:

(1)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

A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B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和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2)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看下一段材料和之前看过的圆明园视频,分析除了先前讲到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迷信观念盛行、对科学态度的落后

课堂小结

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象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你如果永远的在说自己幼年时期的聪明和强壮,而后来一蹶不振,听来听去会让人听不下去的。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那四项„„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课后习题 【思考】

1、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等方面)

参考:①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③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④教育事业发达;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请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为什么又落后了?

板书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纸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展 火药的发明

司南和指南针的发明

第五篇:必修三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讲课人:邹爱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难点:明朝时期中西科技应用的差异。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三单元的导读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第八课的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艺术瑰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6页。仔细阅读一下教材的导言和第一子目四大发明的内容,思考一下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那四大?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历程。(板书第一子目)

(二)【讲授新课】

1、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们知道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哪四个了么? 学生回答。

是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并且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那么同学们又知道这四大发明是怎样被发现发明的么?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过程吧。

A:造纸术:在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就尝试过很多种书写材料。那么,同学们知道纸发明之前,人们都用过哪些书写材料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教材引言部分)是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等。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这些书写材料有很多缺陷。比如龟甲、兽骨比较难得,青铜器、玉器比较贵重,而竹木简又携带不便,帛呢也是比较奢侈的书写材料。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制造出了纸(同学们可以看到书上的图片资料,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那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而到了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就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魏晋南北朝的时期,造纸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纸张的白度,质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纸逐渐取代了简牍,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到了唐宋,造纸产地迅速的增加了很多。751年,唐朝与古时的阿拉伯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的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也随之传到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非洲。

了解了造纸术,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下印刷术的发明的过程。

B:印刷术: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国家。最初的书是手抄的,到了隋唐之际,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就进入了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首先是雕版印刷术的过程,先是雕刻反文,在雕版上刻出反字来。然后是上墨,涂上颜色,最后是印刷。

到了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关于活字印刷术,它是使用可以移动的胶泥或金属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先制成单字的阳文(阳文,篆刻中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利用数学立体模型说明)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传入了欧洲。1450德国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使活字印刷术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而且,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印刷术外传对欧洲影响(很大),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C: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无意发明了火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无意将硫磺,硝石,碳混合在一起,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唐代末年战争频繁,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这里的火箭和我们现在的火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过年玩的那种窜天猴的烟花)、火炮等。宋朝开始广泛使用火药。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政治史的时候就知道了,宋朝为了抵抗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于火药的使用,在古代,人们还曾想利用火药的使用来实现飞天的梦想。相传,中国明代的一位名叫万户的人,让别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风筝,在椅背上绑了当时最大的一些火箭,然后叫人将这些火箭一齐点燃,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上天飞行。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他是人类第一位用火箭做载人升空飞行试验的人,也是人类第一位为探索空间飞行勇于献身的人。当然我们国家现在的航天航空技术已走在了世界了前列,一系列的航天成就都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D: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的司南。中国古代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的指示南北的特性。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和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到了北宋时候指南针才开始应用于航海,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后来的欧洲航海家利用指南针进行航海活动。

过渡: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产生与发展。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影响?

3、四大发明的意义

(1)看到教材上: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很快就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纸,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和牛皮纸,造纸术传入以后,结束了羊皮纸、牛皮纸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所以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的一大重要贡献。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有了造纸术才会有后面的印刷术。

(2)那么,再来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世界有何影响?看到教材上归纳的影响: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1450年,德意志人古登堡在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对于思想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它)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那么再来看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有何影响?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在(在火药武器的攻击下)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就像学思之窗中马克思提到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4)(指南针发明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为欧洲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所以它)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对中国:四大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对欧洲:总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推到欧洲社会的转型!

除了四大发明,我国在其他领域科学技术成就也领先于世界,那么到底是哪些科技成就影响世界了呢,请大家跟着老师快速阅读第二子目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第二子目内容)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好,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子目的内容)

(一)《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采用十进位记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专著。

1、成书时间:东汉

2、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意义和地位:

(1)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1、算筹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运筹帷幄”的筹就是指的算筹。

2、算盘

后来,算筹演变成为了算盘。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物美价廉,配合珠算运算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与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了加减乘除开平方和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的时候,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过渡:了解了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以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石氏星表》和浑仪这部分的内容。思考:天文学发展的原因以及天文学的成就有哪些?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1)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2)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知识。并且不少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成就

(1)设置天象观测机构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天文观测记录

①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以及有最早的星表。②《石氏星表》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 浑仪、简仪

同时啊,为了更好的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察仪器,如浑仪、简仪。(我们一起看到书上38页下面的两幅图,左图是?学生答。对,是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是中国的浑仪,到汉武帝时期已经有这种仪器。右图呢?对,是简仪。后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制作了更为简化、更为精密的简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一)历法

1、历法发达的原因: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

2、成就: 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历”

秦汉:发展,越来越精确 元朝:郭守敬《授时历》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来介绍一下《授时历》 元朝时,郭守敬集前代历法的优点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1281年《授时历》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

(二)四大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一书共有92篇,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500多年间,特别是北朝的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提出了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培育优良品种等思想。

过渡:中国人民在与农业相关科技方面的成就表现了其农业文明的特征,但同时中国人民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并创立了与西方医药学相区别的独立的中医学系统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古代中国在医学领域又有哪些成就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是医学方面的成就,教材上主要介绍了两步医学著作。第一是.《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

(1)成书时间:战国问世,西汉编订。(2)地位: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伤寒杂病论》(1)成书时间:东汉末年(2)作者:张仲景

(3)地位: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总结了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然后是药学方面的著作,教材是主要介绍了《本草纲目》

3.《本草纲目》(1)成书时间:明朝(2)作者:李时珍

(3)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到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名家无不将经络学视为医途之瑰宝,针灸学与经络学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一样不可分离。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特点: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最初使用尖锐的砭石,称“砭针”,后来出现了钢针和金针。针灸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对穴道,针法等都有详细说明。

小结:

1、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1)四大发明

(2)《九章算术》、算筹算盘(3)《石氏星表》、简仪、浑仪(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5)四大农书以及三大医书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3、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政治上: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 文化上: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自身上: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如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下载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一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共五则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山东艺术学院荆雷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三溪中学 王中洁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 知识能力: 知道......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课题:亚非大河文明中的古代埃及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介绍了古代埃及的位置,强调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政治的影响,以及尼罗河河水对古埃及的农业的影响,根据尼罗河......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共五篇)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