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1: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⒈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⒉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六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节,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

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老师也找到一副很有名的春联,与同学们共享:

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

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同学们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

答:五种农作物。

问:具体是哪五种农作物,同学们知道吗?

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投影:

知道了“五谷”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以后可别被别人说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啦。

古人把“五谷”与“太平”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投影: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民间俗语: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句俗语当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只好是本专题头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

(板书)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像。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农业的始祖。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可见,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板书)

二、农业的发展

⒈农耕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投影:磨制石斧、石锄、骨耜、战国铁农具。

问: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

答:……

投影: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想一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板书)“神农能殖嘉谷”

石器锄耕

“以牛田”

重大突破

铁犁牛耕

铁农具

投影: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想一想: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答: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最主要原因是“以牛田”。

(板书)⒉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投影:大禹治水;都江堰。

投影: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问:你如何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答:农民辛勤耕耘,不怕流汗,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泰半之赋(赋税)

沉重的力役(徭役)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繁重的赋役。

(板书)

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赋税:“泰半之赋”

⒈繁重的赋役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投影: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答: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

导致 政府:税收减少

(板书)⒉土地兼并——

→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农民:破产暴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投影: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板书)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篇:一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新课

教学过程

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节,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

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老师也找到一副很有名的春联,与同学们共享:

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

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同学们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

答:五种农作物。

问:具体是哪五种农作物,同学们知道吗?

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投影:

知道了“五谷”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以后可别被别人说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啦。

古人把“五谷”与“太平”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投影: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

民间俗语: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句俗语当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只好是本专题头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

(板书)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像。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卷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农业的始祖。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可见,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板书)

二、农业的发展 ⒈农耕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投影:磨制石斧、石锄、骨耜、战国铁农具。

问: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

答:„„

投影: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想一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

(板书)“神农能殖嘉谷”

石器锄耕 “以牛田”↓

重大突破

铁犁牛耕

铁农具

投影: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想一想: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答: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最主要原因是“以牛田”。

(板书)⒉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投影:大禹治水;都江堰。

投影: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问:你如何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答:农民辛勤耕耘,不怕流汗,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泰半之赋(赋税)

沉重的力役(徭役)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繁重的赋役。

(板书)

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赋税:“泰半之赋”

⒈繁重的赋役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投影: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答: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

导致 政府:税收减少

(板书)⒉土地兼并——→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农民:破产暴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投影: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

课堂小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后习题

请思考:我们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 积极性: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5、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具有脆弱性(天灾),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恶化

3、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拓展思维)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 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板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三篇:第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 能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能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积极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农具的进步;自耕农经济 ;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租佃关系。

【学习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 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 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 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 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的传说。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和 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2,长期以来, 作为最基本的 ,支撑着中国古代的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 是在 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思考探究】 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以农耕” —— 以农耕“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时 期

主要耕作方式 主要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 ,火耕水耨(nou)新石器时代 石器锄耕 , 春秋战国 , 汉代 普及全国, 数量大量超过前代 , 东汉 铁犁牛耕 , 唐代 铁犁牛耕。

【思考探究】 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 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 历史时期 主要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商周时期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春秋时期 鲁国:客观承认土地 ,加速 瓦解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从法律上确立起 战国以来 以 制度为主题,多种土地所有制度并存 国有,君主,地主,自耕农

2, 和 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技术的严重破坏.疯狂的 ,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3,由于 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 ,缓和 的方案最终失败.【思考探究】 收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口号,说出这些口号提出的背景.知识点四: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制度—— 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 的主要手段.1,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 “ ,农民要将收成的 上缴国家.2,赋税征收, 使得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农民缴纳的 主要来源.【思考探究】 , 是专制王朝 的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对封建王朝有何影响?举例说明.知识点五 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进步——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知识点五: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进步——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时期 治水事件 人物 特点 原始社会后期 大禹治水 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 汉代 治黄河 明清。

【思考探究】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 【当堂测试】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5,学习本课,归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知识链接】

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 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沈括 《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 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 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基础过关】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业、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出现。商周:纺织业在经济中相当重要。汉代:品种繁多,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唐代:私营纺织业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棉花种植及棉纺

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新的提高。

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

2.冶金业

新石器晚期:有小件铜器; 商周时期:制造业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已有铁器; 战 工艺有所发展,铁器大量出现; 秦:青铜防锈蚀的技术; 汉代:①推行铁业 ②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③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 鼓风-水力为动力鼓风。(东汉 杜诗 水排 的工具)

3.制瓷

(1)制陶业:彩陶(原始青瓷)唐三彩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发展到 的过渡阶段:

①瓷器:青瓷--白瓷--彩瓷 ② 名窑:定窑、越窑、景德镇窑等。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田庄手工业)。

2.种经济模式长期并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成为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形式,代表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生产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4.部分手工业部门已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反思学习】 1, 基础知识方面: 2, 学习方法方面: 3, 情感认知方面:

第四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教案一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神农'传说”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2、根据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3、根据第三目“泰半之赋”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4、根据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6)“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7)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

5、根据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者”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石器锄耕,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中耕农具、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 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 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两汉P10

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

(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

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

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

1、单项选择题(1)A(2)B(3)A(4)B(5)C

2、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六、教学反思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田园手工业'”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何时产生的?都有哪些主要的纺织工具?

(2)概括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第二目“'工官'制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什么是工官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依据课文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3、根据第三目“织女的劳绩”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产生于何时?最初的原料是什么?

(6)为什么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

(7)归纳唐、宋、明清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史实。

4、根据第四目“攻金之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最高峰是何时?例举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9)、人工冶炼铁器始于何时?生铁和块炼铁技术是何时出现的?

(10)、生铁冶炼使用煤作燃料始于何时?生铁冶炼鼓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第五目“夺得千峰翠色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1)、中国古代陶瓷业始于何时?由陶向瓷过渡是在什么时期?

(12)、归纳唐至清瓷器业的发展概况。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

2、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①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②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③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

④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⑤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⑥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3、商周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纯实写真,有的简洁抽象,有的夸张而富有幻想,甚至离奇得不可思议;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缛富丽,有的异常筒略;所塑的鸟、马、牛、猪、象、犀牛等动物形象,或狰狞可怕、奇异怪诞,或憨态可掬、生动逼真,给生冷冰硬的青铜器具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可以说,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艺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艺术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青铜器的用途,更是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按照它们的用途种类,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镢等,有手工业用的斧、锛、斤、凿、钻、锥等,或实用,或用作其器;军事武器,有矛、戈、镞、戟、剑等;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祖、会盟和典礼等场合,生活用器大体与礼器相当,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饮酒之器)、觚(饮酒兼温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备移送之器)、壶(贮酒器)、斗(斟酒之器)、尊(贮酒备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还有用作乐器的鼓、铙等。

4、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 朝代 燃料 动力或方法 铁质 规模 比欧洲早 春秋 木炭 皮囊鼓风 生铁 小 1000多年 战国 木炭 淬火及柔化处理 可锻铸铁 作坊几百人 1000多年 西汉 煤 炒钢法 钢 1000多年 东汉 煤 水排、低温炼钢 钢 1000多年 北宋 焦炭 竖式风箱 铁甲、马镫 产量增加 明 焦炭 坩埚炼铁 冶铁所 清 焦炭 土高炉炼 铁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1)制瓷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

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

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久负盛名;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2)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3)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②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③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④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6、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

(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

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小节: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4)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 清朝雍正帝谕 “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2)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3、问答题:简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答案】

1、单项选择题(1)B(2)A(3)A(4)B(5)C

2、材料解析题(1)统治者压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3、问答题 纺织业发达,丝织业享誉世界,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商周青铜器文明发达,秦汉时还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生铁和块炼铁同时出现,比西欧早两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风装置先进;瓷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世界闻名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浅谈中国农业经济

浅谈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我国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效果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以后出台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果,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词】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大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

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能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助名义保护率(NRP)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相关计算,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着: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7(4).

下载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温岭中学潘雪红 本课的设计以金文“农”为引入,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水利事业、经营方式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

    古代壁画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古代壁画 教 学 设 计 学科:美术学 教材版本:人美版 年级:高一 章节:第九讲《古代壁画》 《古代壁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古代壁画》是人美版教育资源网普......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山东艺术学院荆雷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课题:亚非大河文明中的古代埃及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介绍了古代埃及的位置,强调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政治的影响,以及尼罗河河水对古埃及的农业的影响,根据尼罗河......

    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

    古代中国战争全集

    古代中国战争全集 古代中国战争全集 之一原始社会与夏、商朝战争一、原始时期 年表 约公元前30世纪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约公元前26世......

    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现和发明教学设计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现和发明教学设计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现和发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