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时间:2019-05-15 04:2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第一篇:《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三溪中学

王中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识能力:

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功能和意义。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增强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在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学生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以作品,表演,介绍,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另外现有教材有明显的缺点:

1、内容偏难:教材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工具、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尤其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山水画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就像美术课。

2、知识系统性不明显:历史是非常强调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的。

二、学情分析

三溪中学2008级高一学生是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届学生。第一,学生基础比较弱,初中社会学科知识强调是面,缺少知识系统性。第二,学生不活跃,主动性不够。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定位

《中国的古代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教学内容,它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以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书画发展脉络,把古代书画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去鉴赏。

(二)教学设计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虽说有文字的民族就有“书法”,但不一定写字的书法都成为艺术。中国汉字书法所以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是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点、横、竖、钩、撇、捺等等笔画,和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通过书写者对字形、笔画“美”的追求,才使它成为一种表达民族美感、表达主观意兴心绪和可以移情的艺术。、(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既然是写字的艺术,就从字的起源与演变说起。出示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设问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所表达的何意?引导学生得出汉字的起源。出示2:《商代甲骨文》

设问2:商代甲骨文中“立”“马”“臣”,进行辨认,比较像现在什么字?得出确切汉字开始。

出示3:《战国与秦统一后的“马”“安”字》

设问3:秦统一文字有何意义?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示4:《汉字的演变》

设问4-1:“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大致出现的时间?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

设问4-2: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字体?

设问4-3: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规律?(具象到抽象,复杂到简单)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写字的艺术,有了字,书法艺术也就开始了。书法艺术说到底还是线条艺术。

1、商周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始

商代是确切文字的开始,字的线条两头尖(用刀刻、划)。西周的金文,字的线条厚重,粗壮(用陶范金属溶液浇注)

2、秦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 汉字的演变中,隶书的出现是划时代的,标志着古文字的成熟。

3、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因此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钟繇“领楷书之先”;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的高峰;“草圣”张芝。作品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有28个不同写法“之”。

4、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

楷书鼎盛时期。“欧体”“颜体”“柳体”,尤其“颜筋柳骨”。作品欣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

5、宋元明清时期书法更加向多样性发展

书法家共同特点:诗文与书画兼通,书法各体都较擅长,又大都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挥洒,气象万千。

作品欣赏:蔡 襄《楷书尺牍》

苏 轼《罗池庙碑》

黄庭坚《寒食贴跋》

米 芾《多景楼诗册贴》

探究与思考

1、列举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流派,并举出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惟有欣赏才有价值。”“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出示: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设问:“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何种场景?

体验: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里面盛水,拍打水面,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绘画出现全面繁荣 知名画家即有100余人,宗教画盛行。名作欣赏:顾恺之《女史箴图》

(三)隋唐五代时期画坛呈现璀璨繁盛的局面

画家辈出,绘画题材丰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各有千秋。名作欣赏1:隋 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

设问1:请找一下作者的签名?

没有,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祖国)的敬重,人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

补问1-1:右侧上方“展子虔游春图”是谁题的?

宋徽宗(赵佶),只题“展子虔游春图”,而不签名。表明了对艺术的尊重,确实也证明了赵佶是个艺术鉴赏家。

补问1-2:正上方的是谁题的?

清乾隆皇帝,不仅题诗,而且又签名,又在《游春图》最空旷之外,既破坏了图的格局,远看就像一群苍蝇,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说是汉学专家,充分暴露他对艺术的无知,又签名,是占为已有的表现,也是清朝专制主义到了极点的表现。

名作欣赏2:唐 韩滉《五牛图》(动物画)名作欣赏3: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画)设问3-1:唐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是怎样的场景?

记录了641年,松赞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是汉藏友谊的见证。

设问3-2:《步辇图》右半部分人物画有何特点?

九个侍女,神态各千,体现了太宗皇帝的九五至尊,体现了太宗皇帝的地位尊严。

太宗皇帝威严慈祥的神态,体现了他对这门亲事的认可,也昭示了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问3-3:《步辇图》左半部分人物中哪一位是松赞干布的使者?

前面一位是礼仪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中间是松赞干布的使者,络腮胡子,体现了藏民族粗旷、开放的民族性格。

左边一位是同步翻译。

名作欣赏4: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设问:唐朝绘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历史原因:前代基础。

现实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融合;民族政策开明;外交开放。

(六)宋元明清的绘画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生点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学生才艺展示:当场书法作品(学生若干)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古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远没有结束。

第二篇:《中国古代彩陶艺术》教案

《中国古代陶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3.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二彩罐》、《三彩骆驼载人俑》等作品。

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感受。4.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

请各位同学用线描的形式、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5.评价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一些唐三彩的讲解员,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随意选取一些唐三彩作品,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解说。既让学生表达感受,又可评价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唐代工艺的辉煌,下节课我们将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领略更多古代陶艺的魅力。(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中国古代陶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收集古代陶艺的资料。(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

听一小段音乐:埙乐《楚歌》。

猜一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古老乐器演奏的?“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埙乐找寻方法:百度mp3搜索楚歌中华民族音乐在线)

2.纹饰观察。

给同学们看一些陶器,请你给它们的花纹取个名字,好吗?(漩涡纹、席子纹、鱼网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彩陶装饰纹样。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

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

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3.科学与艺术。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①猜猜原始人为什么要把瓶底做成这样的尖底?②两侧的环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③瓶子的口子为什么这么小? 总结先人智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4.比较与欣赏。

欣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调查、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5.知识积累。怎样做个小鉴赏家呢? ①仔细观察一件陶器,并认真做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陶瓷鉴赏标准。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从历代陶瓷的款式来判断。6.鉴赏小试。

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学生分组观赏,交流对陶瓷的认识、鉴赏。(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

第三篇: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学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难点 :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什么是雕塑?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展开:

1、陵墓雕塑:

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 教师分析:

(1)看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 学生欣赏:

(内容)雕刻的是什么?

(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宗教雕塑:

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展开:

1、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中国古代诗学论

1、《春秋战国》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发轫时期。

2、《尚书·尧典》在论乐时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论断。

3、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4、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针对诗歌功能做出的全面的概括。

5、孟子对解读诗歌的方法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6、汉代的诗歌理论著作以《诗大序》为代表。

7、因为郑玄给毛诗作笺,毛诗独传于后。

8、《乐记》中认为诗歌情感产生的根源是政治。

9、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诗论专文。

10、评论五言诗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是《诗品》。

11、唐代的诗歌理论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12、初唐的诗歌理论家以陈子昂为代表。

13、盛唐的诗歌理论家以杜甫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发表在《与元九书》一文中。

15、南宋的诗歌理论家代表是严羽。

16、元代前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方回。

18、杨维桢是元代后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

19、晚明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袁宏道。

20、王士祯的诗论著作是《带经堂诗话》。

21、沈德潜是乾隆时期的诗坛领袖。

22、叶燮认为诗人最重要的是具备才识胆力四要素。

23、龚自珍大力倡扬浪漫主义的风格。

24、叶燮认为诗歌内容应具备理事情三要素。

25、李贽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著作是造成假文,假人之渊薮。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论

26、《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中夹有杂言。

27、《诗经》是四言诗的典范。

28、从诗经开始的二字一顿,二顿一句的句式成为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言结构形式。

29、四言体比二言体增加了语言容量,可使大量的重叠词、双声词、叠韵词得以入诗,因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30、“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所用的句式是感叹式。

31、“起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所用的句式是问答式。

3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用的句式是主谓分列式。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用的句式是并列式。

3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臻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用的句式是排比式。

35、“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用的句式是设问式。

36、《诗经》中杂言句的运用,使诗歌形式复杂多样,节奏错综变化,表达灵活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四言诗形式的变化。

37、《诗经》的重章复沓有单纯复沓式和递进复沓式两种。

38、单纯复沓式几章的内容基本上是重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层层深入的。

39、有人从民歌角度把《诗经》每章重复的几句叫做副歌,不重复的部分叫做正歌。

40、隔句用韵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也是自古以来诗歌用韵的基本方式,直到后世的近体诗依然如此。

41、隔句用韵又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首句入韵,第三句以后的奇句都不入韵。

42、交叉用韵即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两韵交叉。

43、诗歌一般总把韵押在诗歌的末一个字上,所以叫做“韵脚”。

44、《诗经》里有很多诗句以语气词结尾,韵一般用在语气词前面有实意的字上。

45、《诗经》是我国古代四言体诗的代表,它标志着四言体诗形式的完善和成熟。、46、“楚辞体”诗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故又称作“骚体”诗。

47、和《诗经》大体整齐的四言体相比,《楚辞》在句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参差变化,灵活多样。

48、《楚辞》出现的大量七言句及其随之出现的三字节奏,这是诗歌句式的一个大变化。

49、楚辞体诗的句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多用“兮”字。

50、楚辞中的“兮”字的使用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用在单句末尾,一种是用在双句末尾,一种是用在句子中间。

51、楚辞中的对偶不仅有言对,而且有事对。

52、宋玉《九辩》体现了楚辞语言散文化的倾向的特点。

53、《楚辞》的章法不像《诗经》那样分章,而是分节,每节一般都是四句。

54、楚辞中某些作品末尾有乱辞,如《离骚》是由小节和乱辞部分组成。

55、从音乐节奏来说,“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56、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从汉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57、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部收集最全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58、《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词除已亡佚的,现尚存相和曲、平调曲、瑟调曲等七类,这是汉代乐府的精华。

59、新乐府辞都是唐人作的不入乐的乐府诗,其中包括沿用新题的乐府诗和旧题的乐府诗。

60、汉乐府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中以五言和杂言最为有特色。

61、五言是汉乐府的创新,如《饮马长城窟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都是完美的五言诗。

62、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自由灵活,充分体现了杂言的特长和优越性。

63、乐府诗在配乐歌唱时要受到乐章和曲调的限制,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64、按照乐章的要求,乐府诗每首要分若干“解”,它如同《诗经》的章,就是诗的段落。

65、乐府曲调有的除了正曲之外,还有所谓的“艳”、“趋”、“乱”等部分。“艳”一般放在正曲之前,有乐有舞,可能没有歌词。“趋”一般放在正曲之后,音乐节奏突然加快,达到高潮,结束全曲。“乱”是由楚辞体流传下来的,是音乐的结尾部分。

66、所谓“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就是说乐府诗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多少不限。

67、有人把乐府中的五七杂言诗称作歌行,于是便有乐府歌行一体,后世颇为盛行。

68、汉乐府诗的叙事性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善于铺叙,二是善用对话,还有用第一人称向读者直接倾诉的独白形式。69、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词》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今存近500首。

70、北朝乐府民歌体制方面与南朝乐府民歌基本相同,大都是五言四句的小诗,不同的是有七言四句和长短句的长篇。

71、南朝乐府民歌形式短小,多为五言四句,亦有五言三句,五言五句,五言六句和杂言体。

72、《月节折杨柳歌》包括《正月歌》、《二月歌》……和《闰月歌》共十三首,蝉联一体,可算是我国组诗之首。

73、文人拟作五言诗从东汉初开始,如班固的《咏史》。到汉末建安时期出现了一个《五言腾涌》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

74、北朝的《隔谷歌》、《捉搦歌》等创造了七言四句的形式,这对七言绝句的产生不无影响。

75、鲍照的《拟行路难》,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歌行都是集杂言体之奇观,莫不导源于汉乐府。

76、近体诗也叫“词”,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所谓“近”、“今”“古”的时间观念,是从唐代人的眼光看的。

77、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产生的时代不同,而主要在于他们题材特点的不同。78、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

79、律诗两句一联,共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80、律诗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

81、长律又叫排律,是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82、近体诗一般限定押平声韵。

83、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能邻韵通押。

84、符合近体诗规则的句型,无论七言还是五言,都只有四种基本句型。

85、律诗中的粘对,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平仄相对;所谓“粘”是指后联的出句和后联的对句平仄一致。

86、律诗中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违反了“粘”规则的叫“失粘”。

87、一句诗的末尾出现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

88、符合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句子叫律句,凡平仄不按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89、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都用“救”的办法,这叫做“拗救”。拗救的办法有本句自救和对句自救两种。

90、律诗对账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

91、律诗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的人称“偷春格”。92、绝句首联用对仗的叫前对,尾联用对仗的叫做后对,全首用对仗的叫做全对。

93、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94、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它奠定了七言诗的基础。

95、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96、押韵方面古体诗有大量押仄声韵的诗,这是和近体诗不同的。

97、“七古”变化很多,最近于古的是“柏梁体”,句句都用韵,且用平声韵,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98、古体诗平仄比较随便,多用拗句,不拘粘对是其特点。

99、古体诗常用隔句对仗,即“扇面对”。

100、白居易、元稹等人提倡的“元和体”实际是律化的七古。

101、词大约是初盛唐产生的,中唐后流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102、词调是词的乐调,它是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的;词牌是表示词的固定格式,它是从文字的角度来讲的。

103、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104、大多数的词与词牌都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有的词又在词牌下又加词题和词序。105、词题多表明词的中心和主旨,词序多介绍词的背景和写作缘由。

106、《念奴娇》词牌取苏轼词中几字,又名《大江东去》和《酹江月》。

107、《凤栖梧》是《蝶恋花》的别名,《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108、词按段落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109双调词有的上下两阙字数、格式完全相同,这是标准双调;两阙字数,格式不完全相同的叫变式双调。

110、双调词上下阙开头字数和平仄的不同”换头“或“过变”。

111、三叠的词有两种:一种是前两段字句、格式相同,叫“双拽头”或“叠头曲”;另一种是“非双拽头”,两段字句、格式不同。

112、四叠的词只有《莺啼序》和《胜州令》两个词调。

113、清代毛先舒认为58字以内的词叫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叫长调。

114、“摊破”“转调”“促拍”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增加字句;“偷声”“减字”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减少字句。

115、词在句式上的基本特点是长短句,整首词都是齐言的很少。

116、三字句多用在词的首句或换头处,有时一句独用,有时几句连用。

117、词中有些五言句规定用拗句,如《菩萨蛮》上下两阙的结句。118、某些词在习惯上用入声韵,如《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

119、《西江月》、《曲玉管》、《戚氏》在押韵上是平仄通押,《清平乐》、《菩萨蛮》在押韵上是中间换韵。

120、律诗的平仄对仗必须相对,词的对仗却有同声相对。

121、每一个词调都有固定的格式,把这种格式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就是词谱。

122、人们按照词谱所标的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123、明代张燕《诗馀图谱》把各种词调汇集在一起,标明格式,成为一种供词调格式和填词规则的工具书。

124、著名的词谱书有清代万树的《词律》和王奕清等编的《钦定词谱》。

125、散曲是一种继词而起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体。

126、我们呢通常所说的元曲,实际上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作品。

127、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

128、散曲的小令分为一般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

129、带过曲是以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曲,他们之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130、重头就是用同一曲调,重复作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曲词。131、集曲就是把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曲调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个新的曲调,另取一个新的调名。

132、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小令连缀组成的一个有头有尾的整套曲子。

133、每一个曲牌在音乐上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因此,散曲无论是小令还是散套,除了表明它的曲牌名称,还要表明它属于那一个宫调。

134、【正宫·端正好】中的“正宫”是曲子的宫调,“端正好”是曲牌。

135、元末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一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曲韵韵书。

136、散曲的平仄规则与唐诗宋词中的平声阴阳、仄声不分上去、平上不可通押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

137、“泣丹枫,泪滴在香腮上;拔金钗,划娟在雕栏上”属于对仗中的隔句对(或扇面对)。

138、“半世疏狂,一笔龙蛇,千古文章“属于对仗中的鼎足对。

139、”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属于对仗中的连璧对。

140、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添的字。

中国古代诗歌题材论 141、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将”比体诗“分为咏史、游仙、艳情、咏物四类。

142、一般而言,中国古代诗歌题材主要包括爱情诗、山水田园诗、游仙诗、咏物诗和咏史诗。

143、骑士文学是欧洲文学出现的”第一性爱“,我国爱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

144、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爱情诗、弃妇诗、闺怨诗、宫怨诗和悼亡诗。

145、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4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47、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

148、别无相赠言,沉吟背灯立。半晌不抬头,罗衣泪沾湿。

149、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50、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52、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53、剪刀未动心先碎,针线才缝泪已多。长短只依原式样,不知肥瘦近如何?

154、郎心为纸鸢,断线随风去。愿得上林枝,为妾萦留住。155、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156、自君上河梁,蓬首卧兰房。安得一尊酒,慰妾九回肠。

157、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58、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15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60、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61、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6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63、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164、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独吊遗踪一泫然。

165、盛唐时期两位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

166、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山水田园诗、唐宋田园诗和元明清田园诗三个阶段。

16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68、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69、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170、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171、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17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73、苏轼评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17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7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6、苏轼评王维的艺术风格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177、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7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8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83、唐代以前是边塞诗兴起和发展阶段,唐代是边塞诗的繁荣阶段,自宋代开始边塞诗的创作则逐渐减少。

184、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85、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18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8、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8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0、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第五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摘要】本文浅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形式表现的美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园林;结构布局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至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二、独特的结构和布局美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还因为其巧妙的组合而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巧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替代的。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形式,宫殿和民居建筑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庄重、协调的美。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错落有致、趣味盎然。

三、大胆强烈的色彩美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使用这样明亮的色彩,而搭配又是如此的完美,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四、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创造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苏州园林建筑是在自然空间形态上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加以展开。在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榭等是“实”的,而廊是虚的。两者结合便构成了中国园林的虚和实的和谐美。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闹中取静、移步换景。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特别是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的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亭台楼阁依水而建,专取自由不对称之美,由此可见拙政园的独具匠心。就着低洼地掘成池,土堆砌成山岛,河岸是人工垒石制作,却无一处笔直的线条,仿佛自然冲刷而成,充满野趣。树木花草错落有致宛若天成。各式建筑分布于山水、林木之间,刻意避开中轴,不要求严格对称。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使得整个拙政园显得更加疏朗、开阔。名师巧匠们的用心,造就了拙政园咫尺之内宛若天成的再造乾坤。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自然与人文最好的结合莫过于苏州园林,匠心独运的精巧园林,让人畅游其中惊叹于园主人的独特构思。无摩肩接踵之喧,有清幽雅致之趣。晨间和傍晚,斑驳的光影最有利于纵深感和意境的表达。

五、结束语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这种建筑风格对于人文情感的关切,在建筑架构以及材质中都能得到体现。体现着建筑的价值。雨果是这样描述建筑与人文的关系的,建筑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风格各异的环境设计等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诉着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佘念,储坤.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J].四川建筑,2002(02)

[2]刘九红.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表现[J].山西建筑,2008(35)

作者简介:

龚岱(1986.6-),男,湖北武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方面的工作。

下载《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意识。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教案(★)

    课题: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课时: 1课时 课型: 手工制作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下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高中美术人美版的高中一年级下册的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工艺美......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章第五节: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国画侧重班 卢钦英 1005030409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中国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案

    课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古代建筑欣赏。按照教材本课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色。中国建筑被称......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课 题:中国古代建筑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并能主动欣赏部分名家的作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教学重点:怎样通过社会背景、作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