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
(五)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
1.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它们的相同点有
A.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B.针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而提出
C.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D.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高潮之一。与以往的近代化思潮相比,它的超越之处表现在
①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②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③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④倡导文学革命,改用白话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古代雅典民主实践尽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A.民主的实现方式 B.有限制的选举权利 C.民主的基本原则 D.权力的监督形式
5.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与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两者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主张用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都主张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C.都结合本国国情,为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D.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照搬了俄国
6.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关系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7.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共同之处是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新经济
8.19世纪浪漫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到加强,因为两者都
A.强调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B.强调了对新的工业技术的社会贡献
C.反对帝国主义的扩张 D.在启蒙运动中发现共同点 9.《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10.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11.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 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
13.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共同目的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14.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 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5.下表是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从该表可直接得出 A.中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 D.对外贸易的增长根本原因是清末新政
16.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该表反映出 A.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解体 D.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7.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与失业率对比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18.“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 19.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20.1916年荣氏创立了申新纺织公司,到1918年盈利率达到74.2%,随后申新发展成9个厂。申新纺织公司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8各科高考大纲汇总
2018年高考艺术类招生简章汇总 2018艺术高考信息汇总 2018各省艺考合格线汇总 2018艺考成绩查询 高考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信息汇总 2018年各院校保送生招生简章汇总
2018年各院校保送生报名时间及考试时间汇总 2018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招生简章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
第二篇:2018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2018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l.下列词语巾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蹒跚/蟠桃棱角/瓦楞纸兀立/深恶痛绝 B.谦逊/殉职阡陌/悭吝鬼形骸/涸辙之鲋 C.遒劲/靓丽桎梏/滞纳金絮烦/蓄谋已久 D.谒见/奖掖惺忪/兴奋剂纤夫/鲜为人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底蕴联袂渡假村扶正祛邪 B.折腾两迄悬索桥练达老成 c.帮衬返聘攻坚战批沙拣金 D.蹂躏揽储里程碑玲珑剔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除当的一组是
①霞光中苏武山像一座雄伟的金字塔,高高________在色泽单调、空旷沉寂的沙海上,出奇的静穆,出奇的安宁,又出奇的荒凉与悲壮。
(在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同比售价率先上扬后,12月份,全国百城房价结束了8个月同比下跌的________同比全面走高。⑨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________。A.耸立态势蔓延
B.挺立走势蔓延 C.耸立态势曼延
D.挺立走势曼延
4.下列各句巾,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实行免费开放后,这群长期徘徊在博物馆门外的人,也能够登堂人室,享受到了科学文化的熏陶,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
B.人们常用“最美中国人”来表达对时代领军人物的赞誉,罗阳就是最美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催人奋发,感人奋进,令人一唱三叹。
C.首届“洛阳龙门杯”中国围棋棋圣战本赛第1轮比赛在中国棋院打响。常吴执白VS杨冬,读秒中常吴滴水不漏,最终赢得胜利。
D.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已基本成型,可能在全国“两会”前出台。该方案的制定,已历时八年,可谓命途多舛,一波三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市民权”不能与土地挂钩,国家应探索创造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或退出机制。
B.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南方的人们,则要用五花八门的方式解决采暖问题,而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供暖区域,让不少南方居民感到不公平。
C.近来,无论是闯黄灯扣6分,还是“常回家看看”入法,都引来社会一片吐槽,这种一出新法规就惹来非议和嘲笑的情形,对法制建设不是好事。
D.青岛男篮遭遇了十二连败,拥有大牌外援麦迪却连战连败,原因何在?眼下的解释是麦迪独木难支,没有得力的帮手造成的。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 “天人合一”。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被主体心灵所外化的客体,使“美”与“真”、“美”与“善”有机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要求把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客体与主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情景合一是殊途同归的重要原则。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联系在一起以建构古代诗学,皎然说“诗情缘境发”,苏轼说“境与意会”,“境”指自然之境,亦即絮体的形象,“情”、“意”指主体情感,两者在诗中要有机交融。所以,光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通过“再现”,使自然之境与主体心灵高度契合与融汇,跻于“象外之象”,才是好诗。再如,富有东方艺术精神的中国绘画,历来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要旨。在中国绘画中,尤其是宋元山水花鸟画中,我们欣赏到的不仅是自然造化之工,而且可以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以及蕴含其中蓬勃生发的生命跃动,这种形神兼备的画境,为历代画家所推崇。清代笪重光云:“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方士庶亦有类似论述。又如,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也是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的和谐相通。《礼记·乐记》认为乐产生于人心,依天地本性而作,“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所以,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大化。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具有与宇宙和谐相通的特征,如此才能把人带入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总起来说,“合一”就是让并存的不同事物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从而达到平衡协调,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情景合一”反映了中国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是古代中国人建构“美”的运思构架。“情景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求两者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学艺术家围绕意境这一核心进行审美创造,留下了丰富的体现着东方艺术情韵的宝贵遗产。(节选自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史》)6.下列关于“情景合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时所追求的境界,它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B.情景合一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坚持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及平衡协调。C.在再现自然、社会时要渗透人的情感,使审美对象成为被人的心灵所外化的事物也是情景合一的要求。
D.在审美过程中,情景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是中国文化“和谐型”特点的体现。
7.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尽管表现形式不一却殊途同归,情景合一是其重要原则,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B.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追求始终是“意境”,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 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古代诗学。
C.中国绘画,一直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在这方面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相通。
D.中国古代音乐追求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和谐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带人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歌若仅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创造出“象外之象”,才算是好诗。
B.宋元山水花鸟画为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原因是,人们不仅从中欣赏到自然造化之工,而且还可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C.古人认为,“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故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
D.千百年来,具有东方艺术情韵的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无不体现了“情景合一”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成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日:“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逸:突出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去:辞职 C.侪类以此少之少:轻视 D.朝臣莫能尚焉尚:推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之藩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幼 D.好以言伤物以乱易整,不武
1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仪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怏.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4分)
(2)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日:“知愧不?”(3分)
(3)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同答问题。(8分)山丹①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6分)(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舟遥遥以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五、(12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四个四字短语,与短语“形成化石”一起概括恐龙足迹化石 形成的过程。(4分)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龙生前身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 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恐龙在太干的地方活动不可能留下脚印,太湿的地方也无法留下脚印,只有在温度、粘度、颗粒度非常适中的地表行走时才会留下足迹。恐龙在地面留下足迹后,如果马上下雨,或者被水淹没,尚未干燥的足迹很快就会在水中消融。因此,足迹在潮湿的地面形成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干燥过程,待保存足迹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外来的沉积物所覆盖、掩埋,才能形成化石。
形 成 化 石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正反两方面对王熙凤进行点评。要求句式相似,内容贴切。(4分)示例:。
(林黛玉)正面:你就是太美丽,一段风流态度,艳压群芳。反面:你就是太忧愁,一颗善感心灵,春恨秋悲。(王熙风)正面: 反面:
18.下面这幅图片,展现的是“辽宁号”航母上两位导航员为歼-15战机下达起飞指令的动作。这一动作在电视画面中出现后迅速走红,被网友们称为“走你”。请围绕“走
你”这一动作写一段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4分)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父亲
比昂斯滕·马丁纽斯·比昂松【挪威】
索尔德-奥弗拉斯是他所属的教区中最富有、最有影响的人。一天,他来到牧师的书 房,神惰肃穆,趾高气扬。“我生了个儿子,”他说,“我想带他来接受洗礼。” “他取什么名字?”
“芬恩——仿照我父亲的名字。” “教父母是谁?” 名字说了出来,是索尔德在这个教区的亲属中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还有什么事吗?”牧师抬头问道,农夫迟疑了一会儿。“我很想让他能单独接受洗礼。”“这么说要在礼拜天以外的日子了。” “就在下星期六,中午12点。” “还有什么?”牧师问。“没什么了。”农夫摆弄着他的帽子,仿佛就要离去。这时牧师站了起来。“还有一件事,”他说着便向索尔德走去,拿起他的手,庄重地凝视着他的眼睛,“上帝断定这孩子会给你带来幸福的!” 16年后的一天,索尔德又一次站在牧师的书房里。“真的,索尔德,你保养得这么好真令人吃惊。”牧师说道。“这是因为我无忧无虑。”索尔德回答说。牧师对此没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他问:“今晚有何贵干?” “今晚是为我儿子来的,他明天要来行按手礼。” “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没听到明天他在教堂里排列的次序之前,我不会把钱付给牧师的。” “他将名列第一。”
“这么说我听到了,这是给你的10块钱。”
“还有什么事要我做吗?”牧师问道,他两眼注视着索尔德. “没了”
索尔德向外走去。
又过了8年。一天,牧师的书房外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因为来了不少人,索尔德走在人群的前面,第一个进入书房
牧师抬起头,认出了索尔德. “今晚随你来的人很多,索尔德。”他说。
“我来这儿是请求为我儿子公布结婚颅告的。他马上要迎娶古德蒙特的女儿卡伦·斯 托莉迪。”
“呵,她可是教区里最富有的姑娘。” “大伙也都这么说。”农夫说,一只手把头发向后掠了掠。牧师坐了片刻,似乎在沉思,随后把名字写在簿子上,没再吭声。他们在名字的下面签了字。索尔德把3块钱放在桌上。“1块钱就够了。”牧师说。
“我完全清楚,不过他是我的独子,我想把事情办得体面些。”牧师拿起钱 “索尔德,这是你第三次为你儿子来这儿了” “如今我总算了结了心事。”索尔德说,他扣上钱包便道别了。人们缱缓地跟在他的后面。
两世期后的一天,风平浪静,父子划船过湖.为筹办婚礼前往斯托利登。“座板放得不牢。”儿子说着便站了起来,把他坐的那块座板放直,就在这时,他从船舷上一滑.双手一伸,发出一声尖叫,落入湖中。“抓住桨!”父亲嚷着,旋即站起来递出船桨。可是儿子经过一番挣扎后,不再动弹了。
“等一等!”父亲叫道,开始把船向儿子那儿划去.,儿子这时仰浮了上来,久久地向他父亲看了最后一眼.沉没下去。
索尔德简直不相信会有这种事,他把船稳住,死死盯住他儿子的没项之处,好像他一定还会露出水面。,湖面上泛起了一些泡沫,接着又是一些,最后湖面上水平如镜。人们看见这位父亲绕着这块地方划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目不交睫。他一直在寻找他儿子的尸体。直到第四天早晨,他找到了。他双手捧着儿子的尸体,越过丘陵向家园走去。大约一年后,一个秋天的黄昏,牧师听到门外的走廊上有人在小心翼翼摸索着门闩 的声音。他打开大门,一个身材高大、瘦骨嶙峋的男人走了进来他弯腰曲背,满头银丝。牧师看了很久才把他认了出来,是索尔德。
“这么晚还出来?”牧师木然不动地立在他的面前问道。“呵,是的!是晚了。”索尔德边说边坐了下来。
牧师也坐下了,似乎在等待着。接着,一阵长时间的沉默。索尔德终于说道: “我带了些钱想送给穷人,我想把它作为我儿子的遗赠献出去。” 他站起来把钱放在桌上,又坐了下去。牧师数了数。
“这笔钱数目很大。”他说道。
“是我庄园一半的价钱。我今天早上把庄园卖了。” 牧师坐在那儿,沉吟了许久。最后,他轻声问道:“索尔德,你现在打算做什么呢?” “做些好事。”
他们坐了一会儿,索尔德双目低垂,牧师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没多久,牧师说道,声音温存而缓慢:
“我想你的儿子最终给你带来了真正的幸福。” “是的,我自己也这么想。”索尔德说着抬起了头,两大滴泪水慢慢地沿着脸颊流了下来。19.小说以什么为序展开情节的?请分条概述情节内容。(4分)
20.联系上下义,解释小说中划线的句子“我想你的儿子最终给你带来了真正的幸福”的含意。(4分)
21.请结合全文简析“父亲”这·人物形象。(4分)
2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使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请举两例,进行赏析。(6分)
七、(60分)23.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1.A(A项分别读“pán”“lãng”与“wù”;B项第一对读“xùn”,第二对读“qiān”,“骸”读“hái”,“涸”读“hã”,C项“劲”读“jìng”,“靓”读“liàng”,其余两对分别读“zhì”与“xù”,D项“纤”读“qiàn”,“鲜”读“xiǎn”,另两对分别读“yâ”与“xīng”)2.D(A“渡”应为“度”,B“迄”应为“讫”,C“批”应为“披”)3.B(①“耸立”:高高地直立。“挺立”:直立。据语境,应为“挺立”。②“走势”:趋势,走向。“态势”:状态和形势。据语境,应为“走势”。③“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曼延”:连续不断。根据语境,应为“蔓延”)4.C(“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用在此处正确。A“登堂入室”,比喻人的学问或技能由浅人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用词不合语境。B“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文婉转而含义深刻。此处用错了对象。D“命途多舛”,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用此不合语境。)5.c(A项搭配不当,“创造„„机制”不当,应为“建立„„机制”; B项句子成分残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划分供暖区域”不完整,应改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划分供暖区域的做法”;D项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
二、(9分。每小题3分)6.A(“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错误,原文为“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7.B(“建构”指搭建起一种构造。这里将“建构”理解为“构成”错误。)8.A(B.据原文,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应是“形神兼备的画境”,而非“宋元山水花鸟画’,C.“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错误,应为“传达无限的自然”。D.“无不体现”说法于原文无据。)
三、(12分,每小题3分)9.D(尚.超过)10.D(A项“之”分别为“动词,到”与“助词。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对象,向”;c项“而”分别为“而,表因果火系”与“而,连词,表转折”;D项“以”均为“介词,用”)11.A(②是说王济与孔恂、王恂杨继等都是当时的才俊;④是指皇帝的回答;⑥是陈述王济死后人们的反应)12.B(“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错,曲解原意,原文为“咸谓才能致之”)
四、(24分)13.(1)外调任河南尹,还没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此时王佑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落实“拜”“坐”“见”“委任”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4分)(2)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你知道惭愧吗?”(落实“切”“让”“既而”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3分)(3)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落实“未尝”“侍”“万机”等词语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3分)14.(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15.(1)善假于物也/风飘飘而吹衣(2)任重而道远/蓝田日暖玉生烟(3)术业有专攻/却是旧时相识(4)虽一毫而莫取/夕阳西下
(每句1分,该句有错别字不得分)
五、(12分)16.恐龙活动、留下足迹、干燥硬化、覆盖掩埋(4分,每个短语1分)17.示例: 正面:你就是太能干,一家事无巨细,剖决自如;你就是太精明,一府大事小情,运筹帷幄。(2分)反面:你就是太张扬,一身珠光宝气,浮华低俗;你就是太势利,一副善变嘴脸,曲意逢迎。(2分)18.示例:(1)“走你”是一个极富动感的造型,从“走你”中我们读出了科技的力量,读出了民族的自信,读出了强国的希望。(2).“走你”如宝剑出鞘,扬我国威;“走你”如霹雳裂天,震撼乾坤。(超出字数扣1分。4分)
六、(1 8分)19.小说是以时间为序展开情节的。(1分)小说的情节为:①索尔德生了儿子,带儿子到牧师那里接受洗礼;②16年后,索尔德带儿子到牧师那里行按手礼;③又过了8年,索尔德带儿子到牧师那里为儿子公布结婚预告;④儿子去世,一年后,索尔德第四次到牧师那里,为儿子捐献了半个庄园的钱。(概述出2条的1分,3条得2分,4条得3分)20.牧师认为索尔德为了儿子捐献出半个庄园的钱,为穷人做些好事,才是真正的幸福;(2分)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只有具有博爱之心,才是真正的幸福。(2分)21.父亲是一个在他所属的教区中最富有、最有影响的人。(1分)儿子在世时,他为人高傲,看重钱和面子,对儿子充满无限的爱心。(1分)儿子去世后,他有了顿悟,变得好善乐施。(2分)22.如“他来到牧师的书房,神情肃穆,趾高气扬”,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索尔德生了儿子后的洋洋得意的心理以及作为最富有、最有影响的人的目空一切的心态。“农夫摆弄着他的帽子,仿佛就要离去”,这一句用一个动作描写突显了索尔德高人一等不把牧师放在眼中的心理。“他把船稳住,死死盯住他儿子的没顶之处,好像他一定还会露出水面”,这一句用“死死盯住”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索尔德不相信会失去儿子的心理,突显了他的悲伤茫然及儿子会出现的希冀。“索尔德说着抬起了头,两大滴泪水慢慢地沿着脸颊流了下来”,这一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索尔德失去儿子的悲伤和对以往生活的忏悔。(举出一处细节得1分,对细节作精当的赏析得2分;能举出两例并作赏析得6分。举其他例子,只要合理亦可)
七、(60分)23.(略)。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参考译文】
王济字武子。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喜好弓箭骑马,勇力无人能比,精通《易》及《庄》、《老》,文词关好,技艺超人,在当世有名望。二十岁,应召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起用任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武帝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齐王司马攸将去自己的藩国,王济在陈述请求之后,又屡次让公主与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同入宫,磕头流泪请求皇帝留下司马攸。皇帝生气地对侍中王戎说:“兄弟间关系最亲,如今派出齐王,自然是我家里的事。而甄德、王济接连打发妇人来活活哭死人!”由于抵触违背圣旨,被降职但任国子祭酒,常侍的职位依旧。几年后,入宫任侍中。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后来,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竞不能相容,我常为陛下感到羞耻。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皇帝默然不语。皇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皇帝对孙皓说:“为什么喜欢剥人的脸皮?”孙皓说:“我见到对国君无礼的人就剥了他。”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不久朝廷让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仆。四十六岁时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等到将要安葬的时候,当时的贤人都来了。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第三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C周年
D
3.C 【解析】 2007年”“紫荆”,199710周C。
4.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材料一(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解析】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00多年的时间,英(3)问,从1953年以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再到
课标文综19.E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
A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四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五篇: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一、指导思想
2007年的高考刚刚结出,2008年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策略,一轮复习原则上在春节前基本结束,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保上线的目标,保证历史学科在文综中成绩突出。
三、复习思路
学习科学理论,优化教学理念;依“纲”据“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把握适度原则,优化训练过程;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要再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
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1、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岳麓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教材对课标调整很大,对课标前半句解释相对充分,对后半句阐释简单,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三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①每册导读:宏观上掌握,理解每个模块的发展线索、基本内容。②单元导读:宏观上了解单元主题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③课文内容:“导言”,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正文”,课标中有的,要重点掌握;课标中没有的,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处理,对具体史实不做记忆要求。“实物图片”,一要印证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补充历史内容;二要从中得出相关历史信息,看其历史影响。“楷体字(即小字)”,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要掌握,如政治模块第4课第14页第一段楷体字,是对上段正文的补充;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如第14页第三段楷体字,不做要求。“引用材料”,一类是要掌握的,如第14页的结构图;一类是印证课文内容的,了解即可。“思考题目”,必须处理,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于掌握。“课后内容”,“知识链接”不做掌握要求,“解析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要与课文中的材料同等对待,“自我测评”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提倡单独处理,“活动建议”做课后处理。
2、准确对待必修、选修。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
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当开设选修课。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3、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第二,抓落实。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最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对达不到预习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课上要以知识处理为主,题目剖析为辅,题目要以高考试题为主,其他典型题目为辅。要重视知识的当堂巩固,不过多地寄希望于课下。
(三)突出教学设计,尽显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的优化。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有导向正确、透析教材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定上,“教法”主要是教师逐步展示目标,准确把握展示目标的时机,逐步诱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着意养成史实、史论、史法三位一体的思维技巧。第三,体现在精讲上,精讲并不单单是意味着少讲,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规律、解题方法与技巧等都要精讲,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体的知识点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掌握,以目标导之而不必细述。第四,体现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思维活动应围绕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应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史实材料到观点结论的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思维和理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第五,体现在板书设计上,要通过线索清晰、归纳科学、提示精要的板书,诱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窥一斑(板书)而知全豹(教材知识体系和历史规律)。第六,体现在教学小结上,要精心设计,做到语言简练、画龙点睛、形成规律、升华认识,同时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强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2、学生活动的优化。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必须有前瞻意识,下一步要学啥、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要心知肚明,不能时时处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其次体现在领会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目标的途径上,要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是创造性的消化而不是一味附和教师。第三体现在主动设疑求教上,不满足于“学会”,还要会学,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思维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进步、长见识。
3、教学结构的优化。从时间分配上,以还时间给学生为原则,但要加强调控,以目标引导学生,坚持目标分解、时间分段的原则,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有事可干。从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构建,了解知识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维背景,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精髓。“系统”就是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1)针对性的选择。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能;(2)仔细的加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哪些内容该承前联系;哪些内容该同步联系;哪些内容该超前联系,哪些知识该淘汰、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是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3)必要的延展。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
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丰富、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体现问题目标教学。在题型设计上,各种题型要全面,包括一些探究性题目,努力创设新情境、新立意。在印发时间上,要保证有一定的提前量,给学生课前应用的时间,必须提前设计印发。在使用上,要加强落实,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案的落实情况,也要适时收缴检查,对不能完成学案的要严格要求。
2、课堂教学要以落实基础知识为核心。①课堂教学突出基础。以记忆、理解教材和应用知识为目的,达到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②强化检查环节。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打开书会、合上书忘的毛病。课上,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课下,以大批量的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的选择题强化对知识的巩固,收缴检查学生的回答情况。③重视单元过关考试。每一单元都要组织单元过关考试,试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方向,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基础性和情境的新颖性。
3、突出教学方法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案教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要围绕教学设计开展。注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学中要把目标分解、时间分段,尽量避免把大块目标、大段时间一次性地完全放给学生。要合理调控时间,保证完成课时教学内容,题目尽量前置,反对把课堂时间生硬地分为讲课和练习两段。加强知识联系教学,要依据课标,结合其它版本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做好比较分析;尝试以某一时间区域和某一地域为主线,归类总结各必修模块的知识。
4、学法指导要加强。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明确学生口答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联系哪些知识。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何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5、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方案的试卷难度要求控制在0.60-0.65之间,与3+X模式下的高考相比,难度降低。教学中,要适度降低教学起点,但要明确,降低教学起点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对知识历史、规律总结、认识升华等方面还是应从严要求。训练题目的设计也要从这一难度要求出发,不搞偏难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既然要避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就可能大规模减少对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代之以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方式。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仍要注意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夯实能力根基。同时,要保证学生将训练落实到纸面上,严格作业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6、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课标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高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总结规律和技巧,文综试题的特点是长题不难、难题不后,答案精而不长、全而不多,做题要做到“三个一”(一张卷子一支笔、1—2分写一句话、每一句话保证得分),牢记“三句话”(容易题求全对,一分不浪费;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2、精选题目。一轮复习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易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4、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知识能力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加强备课。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教。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一是人力资源,既要重视校内集体备课,又要重视校外的集体研讨交流;二是资料的交流与使用,既要做好本校内上下届高三的资料传承,也要做好学校间资料、试题的交流;三是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网上信息,搜集各地的资料和模拟试题;四是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一是各学校要打破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