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

时间:2019-05-14 05: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

第一篇: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答题模版及答题思路解析【高考必备】

第一节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节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

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

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

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第三节 答题思路汇总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

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

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

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

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

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

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

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

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

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

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四节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

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

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

《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

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

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

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

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

(“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

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

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

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

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 “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 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 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C周年

D

3.C 【解析】 2007年”“紫荆”,199710周C。

4.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材料一(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解析】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00多年的时间,英(3)问,从1953年以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再到

课标文综19.E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

A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三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四篇: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一、指导思想

2007年的高考刚刚结出,2008年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策略,一轮复习原则上在春节前基本结束,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问题中心、主题鲜明、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着眼能力;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保上线的目标,保证历史学科在文综中成绩突出。

三、复习思路

学习科学理论,优化教学理念;依“纲”据“标”,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把握适度原则,优化训练过程;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要再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

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1、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课标为基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二是以岳麓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岳麓版教材对课标调整很大,对课标前半句解释相对充分,对后半句阐释简单,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三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①每册导读:宏观上掌握,理解每个模块的发展线索、基本内容。②单元导读:宏观上了解单元主题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③课文内容:“导言”,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正文”,课标中有的,要重点掌握;课标中没有的,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处理,对具体史实不做记忆要求。“实物图片”,一要印证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补充历史内容;二要从中得出相关历史信息,看其历史影响。“楷体字(即小字)”,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要掌握,如政治模块第4课第14页第一段楷体字,是对上段正文的补充;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如第14页第三段楷体字,不做要求。“引用材料”,一类是要掌握的,如第14页的结构图;一类是印证课文内容的,了解即可。“思考题目”,必须处理,加深对教材正文内容的理解于掌握。“课后内容”,“知识链接”不做掌握要求,“解析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要与课文中的材料同等对待,“自我测评”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提倡单独处理,“活动建议”做课后处理。

2、准确对待必修、选修。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

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当开设选修课。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3、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第二,抓落实。好成绩不是教出来的,是严格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最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对达不到预习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必须督促学生记全、记准、记牢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课上要以知识处理为主,题目剖析为辅,题目要以高考试题为主,其他典型题目为辅。要重视知识的当堂巩固,不过多地寄希望于课下。

(三)突出教学设计,尽显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的优化。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有导向正确、透析教材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定上,“教法”主要是教师逐步展示目标,准确把握展示目标的时机,逐步诱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着意养成史实、史论、史法三位一体的思维技巧。第三,体现在精讲上,精讲并不单单是意味着少讲,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规律、解题方法与技巧等都要精讲,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体的知识点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掌握,以目标导之而不必细述。第四,体现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思维活动应围绕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应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史实材料到观点结论的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思维和理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第五,体现在板书设计上,要通过线索清晰、归纳科学、提示精要的板书,诱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窥一斑(板书)而知全豹(教材知识体系和历史规律)。第六,体现在教学小结上,要精心设计,做到语言简练、画龙点睛、形成规律、升华认识,同时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强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2、学生活动的优化。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必须有前瞻意识,下一步要学啥、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要心知肚明,不能时时处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其次体现在领会教学目标和掌握教学目标的途径上,要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是创造性的消化而不是一味附和教师。第三体现在主动设疑求教上,不满足于“学会”,还要会学,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思维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进步、长见识。

3、教学结构的优化。从时间分配上,以还时间给学生为原则,但要加强调控,以目标引导学生,坚持目标分解、时间分段的原则,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有事可干。从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构建,了解知识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维背景,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精髓。“系统”就是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1)针对性的选择。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能;(2)仔细的加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哪些内容该承前联系;哪些内容该同步联系;哪些内容该超前联系,哪些知识该淘汰、哪些知识略讲,哪些知识是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3)必要的延展。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1、强化学案导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提倡根据各校学生实际独立设计学案,每个学案设计要以课时为单位,要切

实保证每课时都有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尽量丰富、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体现问题目标教学。在题型设计上,各种题型要全面,包括一些探究性题目,努力创设新情境、新立意。在印发时间上,要保证有一定的提前量,给学生课前应用的时间,必须提前设计印发。在使用上,要加强落实,利用课前时间检查学案的落实情况,也要适时收缴检查,对不能完成学案的要严格要求。

2、课堂教学要以落实基础知识为核心。①课堂教学突出基础。以记忆、理解教材和应用知识为目的,达到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②强化检查环节。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打开书会、合上书忘的毛病。课上,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课下,以大批量的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的选择题强化对知识的巩固,收缴检查学生的回答情况。③重视单元过关考试。每一单元都要组织单元过关考试,试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方向,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基础性和情境的新颖性。

3、突出教学方法研究。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案教学和问题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要围绕教学设计开展。注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学中要把目标分解、时间分段,尽量避免把大块目标、大段时间一次性地完全放给学生。要合理调控时间,保证完成课时教学内容,题目尽量前置,反对把课堂时间生硬地分为讲课和练习两段。加强知识联系教学,要依据课标,结合其它版本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加强同类知识的联系,做好比较分析;尝试以某一时间区域和某一地域为主线,归类总结各必修模块的知识。

4、学法指导要加强。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不要单纯依靠学案作为笔记的替代品,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明确学生口答问题的基本要求,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加强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联系哪些知识。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何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5、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方案的试卷难度要求控制在0.60-0.65之间,与3+X模式下的高考相比,难度降低。教学中,要适度降低教学起点,但要明确,降低教学起点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对知识历史、规律总结、认识升华等方面还是应从严要求。训练题目的设计也要从这一难度要求出发,不搞偏难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既然要避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试题,就可能大规模减少对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代之以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方式。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仍要注意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夯实能力根基。同时,要保证学生将训练落实到纸面上,严格作业质量,保证训练效果。

6、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课标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高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总结规律和技巧,文综试题的特点是长题不难、难题不后,答案精而不长、全而不多,做题要做到“三个一”(一张卷子一支笔、1—2分写一句话、每一句话保证得分),牢记“三句话”(容易题求全对,一分不浪费;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2、精选题目。一轮复习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易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4、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知识能力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加强备课。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教。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一是人力资源,既要重视校内集体备课,又要重视校外的集体研讨交流;二是资料的交流与使用,既要做好本校内上下届高三的资料传承,也要做好学校间资料、试题的交流;三是网络资源,广泛搜集网上信息,搜集各地的资料和模拟试题;四是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一是各学校要打破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

第五篇: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下载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答题模版和思路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一轮复习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

    高考地理答题思路集锦

    高考地理答题思路集锦 高考文综地理主观性试题分值56分,如何提高这两块的得分率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 五种简答技巧 1、防漏答的技巧。回答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个步骤(含五篇)

    高三学生在开学之初就做好高考一轮复习的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进度。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一轮复......

    必备!!高考政治历史答题格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

    高考一轮复习方略

    高考一轮复习方略 一、通盘打算 计划先行 高考一轮复习,首先要做的就是:通盘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每一阶段、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先复习什......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组合练(9)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我军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设好埋伏,守株待兔,一举全歼了......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

    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总结(大全五篇)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Ⅰ)政 治 文 明 历程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